《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3 00:1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弹力》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在本教材学习中的一个大难点。就地位而言,学好弹力既可以巩固加深对力的理解,同时又可以为学好摩擦力做好铺垫,所以无论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知识的外延来看弹力在本章中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知识角度:通过对初中内容的学习,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拉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其产生的原因,不能确定弹力的方向;从思维发展特点角度: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并且大部分停留在初中的形象思维上;从能力角度: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类比、概括、组织语言表达物理定义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2)知道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3)能够确定常见弹力的方向。

(4)探究形变与弹力大小的定性关系,了解胡克定律。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生活实例和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弹力产生原因的过程中,把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过程

1、导入—情景引入,设计问题

首先我通过复习力的定义,以及重力的产生原因,引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涉及弹力的实例,通过大屏幕展示。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以上各种情况力在产生原因上的共同点。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由于问题设计难度较大,所以学生不可能把弹力产生原因一次概括全面,先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指出弹力产生的前提:接触、形变。

直接给出形变定义(初中已有介绍)。

通过演示手拉橡皮筋,手压橡皮泥区别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通过橡皮筋的形变介绍弹性限度。

通过图片的前三种情况,结合扭转海绵的演示,给出形变类型──弯曲形变、压缩性变、伸长形变、扭转形变,扩大学生知识面,对涉及形变的知识掌握的更全面。

在分析书和桌面作用过程时引出微小形变,通过微小形变的演示,明确形变的存在性,同时说明“放大”的方法是物理学中经常应用的方法。

在介绍完有关形变的知识后,再回到关于弹力产生原因问题的分析上,结合手压弹簧的实例引导学生找出弹力产生原因的第三个关键词—恢复原状。

说明弹力是从力的产生原因角度定义的,总结出弹力的定义。让学生找出身边存在的弹力,使物理和生活联系紧密。

在分析弹力的方向时,仍然从弹力产生原因上找答案,由关键词──恢复原状,得到受力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

通过随堂练习1,总结出常见弹力具体的判断方法──绳给物体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面面接触弹力垂直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同时加深对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的理解。

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可引导学生直接找到与形变量的定性关系。给出胡克定律的内容,强调表达式中x和k的物理含义。

3、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从知识、方法两个角度进行。

通过巩固练习2加深对主干知识和易错知识点的理解。练习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C.胡克定律F=kx中x指的是弹簧的长度

D.绳对物体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课后作业及设计意图 课后作业:

(1)课本56页2、3、4题。(2)画出小球在以下三种情况中所受弹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

通过课本56页2、3题补充弹力中“点面接触”弹力方向的具体判断方法。

通过弹簧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只能给出实验结果,所以要通过下节课对课本56页4题的讲解,补充胡克定律的探究方法,同时加深对胡克定律的理解。

对于弹力是否有无的判断是以后受力分析的一个难点,有些微小形变不易观察,所以我想通过课后作业(2)在下节课讲解的过程中总结出是否产生弹力的另外一种判断方法──假设法;同时通过此题强调对于这种球面与平面接触的情况,弹力方向垂直平面的同时也一定垂直球面,即弹力沿过切点的半径方向。

课后反思

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

我通过生活实际内容引入,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设计合理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顺利呈现了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相应的回应及启发,完成了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不足之处是,在演示微小形变的环节,微小形变演示器和通过玻璃瓶观察微小形变仪器的使用有些重复,只选择一个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节省些时间,不至于再讲胡克定律的时候过于匆忙。这是我下次进行课堂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篇:《弹力与摩擦力》教学反思

上节咱们复习了弹力的一部分,我们继续复习,现在看图1-11,金属丝的扭转形变,用体态表演:把身体进行扭转,然后不用力的时候,身体会自然的向回转,学生的反映是,气氛活跃。这实质也是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在宏观上的表现为恢复原状。

第四节摩擦力,这一节的知识点较多,第一个知识点是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压力,粗糙,相对滑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第二个知识点是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 且,一个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与它相对于和它产生摩擦力的那个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以上的内容,我已经给大家编成了顺口溜,谁能把关于以上知识点的那几句背一下,请关超同学试一试,关超说不会,又叫王丛,王丛起来背,背得很流利,如下:两物体间有摩擦,就要接触还得(dei)压,表现光滑是白搭,以上三条全具备,还需外因成全它,方向相切又相反,找好对象人人夸。

概念性的问题有,什么是滑运动摩擦力,两物体间相对滑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提问,静止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同学们答的很好,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可能。

什么是静摩擦力,两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提问,运动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静摩擦力?同学们答的也不错。

同学们把书翻回到第6页,看左上角的图1-7的甲图,如果砝码与车能一直保持相对静止,则在这情景中,砝码受几个力的作用?同学们有的说两个力,有的说三个力。三个力是正确的,砝码是运动的,其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如果变化一下,把砝码用水平绳拉住,使其保持静止,则此时砝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有说三个的,有说四个的,四个的是正确的,水平方向上砝码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

大家知道静摩擦力的大小最不好掌握,需要的静摩擦力如果不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则能够提供,如果超过了最大静摩擦力,两物体就会发生相对滑动,就会由静摩擦变成滑动摩擦,静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外因,根据平衡或运动状态改变来求,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在一个范围内取得某个值。这个知识点编成顺口溜,编了4句,找同学来回答一个,同学们答的不错:“静摩擦力不好弄,外部因素来决定,超过最大静摩擦,滑动摩擦才适用。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公式,F=uN,u是滑动摩擦系数,也叫动摩擦因数,是没有单位的,并且小于1,是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两物体的材料决定的,N是两个物体间的垂直作用力,这个知识点编成了5句顺口溜,“滑动摩擦有道理,大小与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小于1,粗糙材料决定的,没有单位没关系。”

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相对滑动的快慢有没有关系?

没关系。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一个平衡的问题,是有关弹力的,我们看练习二,看左上边的图,是一个布娃娃,用水平绳拉着,斜向右上方的绳拉着,处于静止状态,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这三个力的特点是,一个是竖直向下的,一个是水平的,另一个是斜向上的,如果已知重力和斜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就可以分别求出这两个拉力的大小。

这个题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了,期末考试考过,结果还记得吗?有的同学说记得,期中考试也考过。不信的话拿出卷子看看,这个题型非常重点,不但现在是重点,到高二还是重点,比如水平的这个力可以换成电场力,斜着的这个可以换成洛仑兹力,再加上重力,这三个力平衡。跟这个题就是类似的。

现在大家拿出笔和纸,再把这个题认真画一画图,这里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是这一章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的法则是平行四边行定则,要注意的是实线,虚线,还有箭头。两个力相加,是不是直接大小相加,这不一定,这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如果是同方向的就对了。如果成某一角度,就不对了,比如成90度角,应当是用平行四边行的关系来算。

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在本上画图 解这个题,过一会在同学们中找有画错的,在黑板上按照学生所画,呈现给全班同学看,并强调大家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了,同学们有的虚线画成实线,有的箭头方向不对。我说:“看看同学们犯的错,看似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仍会出错的,我对同学们的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你们还会犯这些错,我这是有的放矢。同学们听了后有点不解,什么是有的放矢呀?我对有的放矢又解释了一翻。这一题目是最基本的,它也是平衡问题中动态问题的基础,比如我们做过的另一个题目,竖直光滑的墙面与一个光滑的档板通过轴相连,上面放一个光滑的球,当档板缓慢放下直到档板处于水平状态这一过程中,档板受到的压力,和墙受到的压力大小是如何变化的。

同学们现在做这道题,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图。

结果做得都不是很好。

过一会做了总结,我在黑板上把这个题的图用大尺寸画了一 遍,并看同学们的表情,发现他们较高兴,又问:谁还不理解,请举手,我再解释解释。没有同学发言。这节课到此结束,还剩半分钟,稍后下课了。

第三篇: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力,对看似简单的概念,一定让学生理解到位多加以举例训练。

教学中我是从力的效果出发引出形变,从形变从而引出弹力,其中弹力是形变后产生,能恢复的是弹性形变,不能回复的是塑性,不管弹性形变和塑性都能产生弹力。弹力包括,推、拉、提、托。只要接触并挤压就会产生形变,产生形变后就能产生弹力。弹力的运用在生活有很多的实例,其中应用于生活的很多,比如弹簧,接着探究在一定的范围里弹簧的伸长于和与受力之间成正比,并通过实验正确认识要在一定的范围里,最后运用这一知识学习和课后制作弹簧测力器,通过学生自学自己掌握测力器的量程,分度值,和使用方法,然后直接测量,在使用中找出问题加以改正,从而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由于本节课知识容量过大,所以在最后阶段的胡克定律的延伸中,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我考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本节课知识容量作出相应的调整。

弹力教学反思2

以前上弹力时,我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虽然也感觉学生理解了,可就是觉的课堂缺少了活跃,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显得教学是单向的。

这一次上课,我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橡皮泥,纸片,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况,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增加了一个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的环节,一个个踊跃举手,大胆发言,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

但在显示物体微小形变时,只使用了让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没有使用将微小的形变放大处理,使学生没有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有待改进。

弹力教学反思3

《弹力》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

上完这一节课,回顾一下,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 .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前上弹力时,我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虽然也感觉学生理解了,可就是觉的课堂缺少了活跃,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显得教学是单向的。

这一次上课,我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橡皮泥,纸片,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况,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增加了一个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的环节,一个个踊跃举手,大胆发言,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

但在显示物体微小形变时,只使用了让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没有使用将微小的形变放大处理,使学生没有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有待改进。

实验过程是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通过实验,模拟物理知识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受到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发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索的欲望。本课中设计了多个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实验,将原本较为抽象、枯燥的思维活动转化为生动活泼、兴趣昂然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活动中,获得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提升和发展。

2 .巧妙设置问题,将课堂引向深入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将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几个关键性的设问对课堂内容的展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弹簧和橡皮泥的形变有什么不同之处:坚硬的物体会发生形变吗?如何观察桌子的微小形变?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3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设计充分注重对生活的挖掘,积极贯彻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也充分地注意从学生身边或社会实践活动中选取典型的素材,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较难驾驭。因此,这节课的授课中在时间的调控上显得尤为重要,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弹力教学反思4

此次课是自己第一次公开课,非常重视,非常认真,自己在正式上课时不免很紧张,从过此次公开课,让自己收获了很多东西,发现了自己的确定和不足。

本课设计了多个实验,引入新课采用的实验,学生观察弹簧、钢尺、海绵、橡皮泥的形变特点,总结他们的特点并分析不同点,实验使用的器材很普通,这个实验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之后用的玻璃瓶和激光笔,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中还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弹力的方向,这里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方向,使学生可以直接用肉眼看到力的方向,丰富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深化了对“弹力的方向指向恢复形变方向”的理解。

后面在让学生自己练习画弹力方向时,部分同学预习的较充分,已经做完大部分甚至全部,这时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跟上老师课堂教学,状态有点下滑,下次应注意多做准备,可以准备一些拓展的.题目。

这堂课整体来说较好,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下,让学生主动的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将掌握知识与发展技能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空间,充分的体现了讲学案的使用。

弹力教学反思5

1、对学生的回答还有练习时的点评过于着急,没有听听其他学生的见解。比如,在课堂中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对弹力的应用呢?老师这里有个拉力器,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来拉一拉好不好?根据两位同学的表演,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A的力气大些?

师: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呢?

在我追问原因。她没有说出原因,在我的引导下她的回答也不够准确。然后我就急于给出正确的原因。“弹簧伸长得越多,该同学的力气就越大。”

2、在学生讲题的过程中,只注意了学生的解题步骤,而且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自己把解题要点又重述了一遍。其实这样既没有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自己在重复的过程中把时间也浪费了。

3、没有适时的发挥交互的作用。记得在学生求解一道“弹簧的弹性形变与外力有什么关系?”的题目时,我设计了发散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在我巡视的过程中看到程度好的学生,很快就求得了很多的物理量,而且方法迥异,而程度差的学生有的只解出了一个物理量有的甚至一个物理量都没有求出来。

改进措施:

1、把某个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转抛给其他学生,听听别的学生的意见。这样既把问题解决了,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就注意引导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既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自己又可以把重述的时间节省下来。

3、抓住时机发挥兵交兵的作用。鼓励学生:同桌俩讨论,或者前后四人一组讨论,让好学生帮助差学生。这样好学生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差学生也学到了知识。也免去了老师照顾不到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弹力教学反思6

荣老师和刘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经验针对学生基础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这里面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任何教学方式和技巧的运用都是为课堂服务,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通过观摩两节课我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

在听课的时候,我同时也对比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自己置身于学生的角色才能感受到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和对课堂的准确把握。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激起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两位教师的鲜明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优雅的教学艺术让我很钦佩。虽然她们的课教学风格各异,侧重点也不同,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课堂资源,采取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反思:

1.精心的课前设计很重要,再繁忙的课务也不能成为自己敷衍的借口。反过来课前充分的准备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我不能松懈的努力目标。

2.不要畏惧课堂的突发状况。学生错误的解答往往是我们切入知识点的契机。由错误入手不仅可以把知识点分析的更透彻,同时也会激活我们的课堂,形成活跃平等的课堂氛围。当然这也要求我们课前能预设这些问题。

3.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当的取舍和有目的的侧重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细致的准备工作。多尝试课堂的实践,虚心学习。文

弹力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力学知识的开端,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对力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我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

总结

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随后通过举出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同时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非常深刻。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习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弹力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同一下三个方面来突破重难点。

第一、自创实验击破疑点

教学实践表明,弹力的概念难已概括,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在5、6班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很含糊也很困惑。在此基础上我在四班上课时增设了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实验,从效果上看还是很很出乎我的意料。首先学生们热情很高,参与积极。第二,展示的学生演示的效果非常好,一下子突破了难点和疑点。

第二、自制实验突破难点

弹簧秤制作原理及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特意增设了“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实验,实验中通过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观察及对实验数据的记录、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图像等多种方式,顺利得出了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为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奠定基础,突破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认识。并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做好铺垫,对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采用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相互提出建议,教师引导、点拨,给难点层层铺设台阶,使难点问题在探究中

顺利解决。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第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兴趣点

采用播放视频形式引入新课,;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

不足之处有三:

第一、学生的学习气氛有些压抑、沉闷,可能与学生的心里素质及预习程度有关,部分学生一看到有老师听课就不敢发言,还有一部分学生课前没做好预习。

第二、由于时间的仓促,最后一道题的讲解不是太清晰,学生仅仅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的是挂钩所受的拉力,并不清楚挂环所受的力在哪显示。

第三、课堂的容量加大,语速较慢,使得练习量偏小。

在以后的教学中经可能的扬长避短,争取课堂的效率最大化。

弹力教学反思9

周一,我上了一节小组的教研公开课,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综合。这是一节习题评讲课,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上公开课。这节课有师傅张玉滨、刘旭升、崔晓丽、张海龙听课评课。

在我准备这节课时,我就听别人说习题课不好讲,心里就有些没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提前开始着手,大量听老教师的习题课。当我听到师傅张老师的一节习题课时给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利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利用知识点来讲习题。我反复琢磨这种方式很适用我这节习题课的口味。因为这次课的题量大,如果一个一个的讲肯定是讲不完的.。我于是就决定采取这种方式。同时还征求康主任和刘老师的意见,他们都说这种方式很好。

通过实际的操作,确实在讲课的过程中节省了不少时间,同时每个知识点都能讲到。并且还有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和以前相比学生的积极性大幅度的提高,课后同学们反映也很好。至少通过这节课也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归纳法。通过重点讲解某个习题而带动类似的一串习题,即讲了知识又给学生课后发挥的余地。再不是以前的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个重点,学生听完总是是懂非懂,模模糊糊这一次确实能够体现出和以往不一样的效果。

讲完评课的过程中各位老师也都肯定了这次公开课很成功,学生确实积极性高,个个都精神饱满。但是我自己也感觉到有不少不足之处,比喻有些小的细节没有讲到,但是它对作题也很重要,板书也要进一步提高,语言还要进一步锤炼。但总体我认为达到了目的,但是我还要进一步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多听他们的课,多归纳、多总结。

弹力教学反思10

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和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意识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

联系本节内容,在教学上应在如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过去,我们强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今天我们更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服务意识,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本节课,力求为学生提供各种情景、资料及材料,让学生能够观察、思考和体会,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能力;直觉的判断力;观察推理的能力和收集证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交流合作,对问题的质疑和反思方面的能力等。当然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要逐步进行,要有侧重点,要分阶段进行。

本节内容应着重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要注意观察弹性形变,体会弹力的存在;其次,本节内容还要注意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如对弹簧的弹力与伸长的关系,要初步学会用图象法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科学的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本节内容,要让学生理解经过光学放大来观察微小形变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利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问题。

弹力教学反思11

通过执教《弹力》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堂气氛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因为从学生的知识层面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也积累了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并通过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2、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视频,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出疑问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

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知道怎样的物体才具有弹性,以及区分弹性与弹力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从学法上说,分为两个部分。

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4、建议教师尽可能发挥小组研究学习的机会,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内。

弹力教学反思12

用教材教:有的放矢地展开“任何一个过程,包括每个细节都是’全息’的,这既是展开的条件,也为展开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以探究为主的科学教学,无法回避展开的问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对每个探究环节都展开探讨是不实际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课程目标,考虑如何有的放矢地展开。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本课展开的部分是在对雨量器的设计上。围绕“怎样准确地知道雨量的多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争论,逐步明白了雨量器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的制作标准。意识到科学并不神秘,自己也可以设计制作雨量器,也可以亲自观察、研究降水量了。这个过程的展开,是富有成效的'。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良好个性的养成,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较大的积极意义。这种展开充分体现了刘默耕老师所说过的,“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思想。

学习方式变革:探究在争论中发展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展开争论,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教学策略,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挑起学生思维中的矛盾,引发争论,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学生如果不认真听,不作认真地思考,是争论不起来的。上述案例中教师挑起学生的争论后,在旁观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真理越辩越明,学生智慧的闪光和创造的火花将会在争论中时时闪现。学生“累了”,但“累”背后的收获是巨大的。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探求意义的经历。”显然,思辩和争论将主导着学生的探究行为,积极而理性地去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种过程,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弹力教学反思13

1、今天上了弹力第一个班时,觉得时间不怎么够。讲到弹簧测力计原理就下课了,想想什么地方耽误了时间,注意引入课题要快,用一个自制弹弓弹出子弹引入课题,学生在看几幅跟弹力有关的图片(学生归纳特点引入弹力),这里最多是用5分钟进入课题(第一节时这里耽误了)。讲解形变,进入弹力学习,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条件,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利用弹力大小跟型变量有关,设计弹簧测力计,学习弹簧测力计原理,学生看数据分析,弹簧测力计使用,所以另外的班我注意了时间的掌握。

2、形变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弹力在高中阶段物理学习中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性质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既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又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3、本节课的突出特点是信息量较大,实践性和趣味性较强,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演示、实验探索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过去教教材变为用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以学生活动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的实验、分析、讨论、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完成知识学习,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探索物理规律,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4、在教学中,我还重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发展,教师在课堂上所能传授的知识将变得越来越有限,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严谨求实,特别是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教育学生必须以事实为准绳,不能为凑出一个看似完美的结果而随意改动数据。总之,通过这节物理课的学习,学生不管在知识技能上,还是情感价值观上都能有明显的收获,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5、以前上弹力时,我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虽然也感觉学生理解了,可就是觉的课堂缺少了活跃,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显得教学是单向的。这一次上课,我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橡皮泥、纸片,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况,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增加了一个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的环节,一个个踊跃举手,大胆发言,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但在显示物体微小形变时,只使用了让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没有使用将微小的形变放大处理,使学生没有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有待改进。

6、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被动力(如弹力、静摩擦力)的概念是学生难于接受的。因此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重点的内容是通过学生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熟悉的弹力的例子,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悟。通过探究了解测力计的原理,并通过使用测力计进一步分析归纳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测力计。

弹力教学反思14

让学生自主地追求一些自己认为不解的知识,了解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我结合课本的“想一想、议一议”、“课外阅读”、“小实验”、“科学世界”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主动追求。例如《蒸发》一节中,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三个小实验。(1)在手背上滴两滴相等的水滴,把一滴涂开,看哪滴干得快?(2)在桌子上和手背上涂上面积相同的水渍,看哪个干得快?(3)在桌面上涂上大小面积相同的水渍,对其一片吹风,看哪滴干得快?再指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应用,基础好的学生写出小论文。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只重视学生课堂和课后纪律,对学生有没有听课却不在意,经过几个月的教学我发现,班级成绩的`好坏与中下游同学的成绩有很大关系,所以,现在我不仅重视学生的课堂纪律还重视了课堂效率,对中下游同学我尽力去做他们的工作,给他们制定了不同的目标,课后与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现在上课他们没有一人低头,有些同学还踊跃举手回答问题,我尽量找这些同学回答,并及时给他们鼓励,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在上次考试中,我教的班,差生明显减少了很多,平均分也上了一大截。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它不但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还要教学生学好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找出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

弹力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物理不是独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阶段来看更是如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

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习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第四篇: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1

上节咱们复习了弹力的一部分,我们继续复习,现在看图1-11,金属丝的扭转形变,用体态表演:把身体进行扭转,然后不用力的时候,身体会自然的向回转,学生的反映是,气氛活跃。这实质也是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在宏观上的表现为恢复原状。

第四节摩擦力,这一节的知识点较多,第一个知识点是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压力,粗糙,相对滑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第二个知识点是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一个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与它相对于和它产生摩擦力的那个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以上的内容,我已经给大家编成了顺口溜,谁能把关于以上知识点的那几句背一下,请关超同学试一试,关超说不会,又叫王丛,王丛起来背,背得很流利,如下:两物体间有摩擦,就要接触还得(dei)压,表现光滑是白搭,以上三条全具备,还需外因成全它,方向相切又相反,找好对象人人夸。

概念性的问题有,什么是滑运动摩擦力,两物体间相对滑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提问,静止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同学们答的很好,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可能。

什么是静摩擦力,两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提问,运动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静摩擦力?同学们答的也不错。

同学们把书翻回到第6页,看左上角的图1-7的甲图,如果砝码与车能一直保持相对静止,则在这情景中,砝码受几个力的作用?同学们有的说两个力,有的说三个力。三个力是正确的,砝码是运动的,其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如果变化一下,把砝码用水平绳拉住,使其保持静止,则此时砝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有说三个的,有说四个的,四个的是正确的,水平方向上砝码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

大家知道静摩擦力的大小最不好掌握,需要的静摩擦力如果不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则能够提供,如果超过了最大静摩擦力,两物体就会发生相对滑动,就会由静摩擦变成滑动摩擦,静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外因,根据平衡或运动状态改变来求,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在一个范围内取得某个值。这个知识点编成顺口溜,编了4句,找同学来回答一个,同学们答的不错:“静摩擦力不好弄,外部因素来决定,超过最大静摩擦,滑动摩擦才适用。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公式,F=uN,u是滑动摩擦系数,也叫动摩擦因数,是没有单位的,并且小于1,是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两物体的材料决定的,N是两个物体间的垂直作用力,这个知识点编成了5句顺口溜,“滑动摩擦有道理,大小与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小于1,粗糙材料决定的,没有单位没关系。”

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相对滑动的快慢有没有关系?

没关系。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一个平衡的问题,是有关弹力的,我们看练习二,看左上边的图,是一个布娃娃,用水平绳拉着,斜向右上方的绳拉着,处于静止状态,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这三个力的特点是,一个是竖直向下的,一个是水平的,另一个是斜向上的`,如果已知重力和斜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就可以分别求出这两个拉力的大小。

这个题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了,期末考试考过,结果还记得吗?有的同学说记得,期中考试也考过。不信的话拿出卷子看看,这个题型非常重点,不但现在是重点,到高二还是重点,比如水平的这个力可以换成电场力,斜着的这个可以换成洛仑兹力,再加上重力,这三个力平衡。跟这个题就是类似的。

现在大家拿出笔和纸,再把这个题认真画一画图,这里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是这一章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的法则是平行四边行定则,要注意的是实线,虚线,还有箭头。两个力相加,是不是直接大小相加,这不一定,这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如果是同方向的就对了。如果成某一角度,就不对了,比如成90度角,应当是用平行四边行的关系来算。

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在本上画图

解这个题,过一会在同学们中找有画错的,在黑板上按照学生所画,呈现给全班同学看,并强调大家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了,同学们有的虚线画成实线,有的箭头方向不对。我说:“看看同学们犯的错,看似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仍会出错的,我对同学们的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你们还会犯这些错,我这是有的放矢。同学们听了后有点不解,什么是有的放矢呀?我对有的放矢又解释了一翻。这一题目是最基本的,它也是平衡问题中动态问题的基础,比如我们做过的另一个题目,竖直光滑的墙面与一个光滑的档板通过轴相连,上面放一个光滑的球,当档板缓慢放下直到档板处于水平状态这一过程中,档板受到的压力,和墙受到的压力大小是如何变化的。

同学们现在做这道题,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图。

结果做得都不是很好。

过一会做了总结,我在黑板上把这个题的图用大尺寸画了一遍,并看同学们的表情,发现他们较高兴,又问:谁还不理解,请举手,我再解释解释。没有同学发言。这节课到此结束,还剩半分钟,稍后下课了。

弹力教学反思2

此次课是自己第一次公开课,非常重视,非常认真,自己在正式上课时不免很紧张,从过此次公开课,让自己收获了很多东西,发现了自己的确定和不足。

本课设计了多个实验,引入新课采用的实验,学生观察弹簧、钢尺、海绵、橡皮泥的形变特点,总结他们的特点并分析不同点,实验使用的器材很普通,这个实验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之后用的玻璃瓶和激光笔,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中还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弹力的方向,这里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方向,使学生可以直接用肉眼看到力的`方向,丰富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深化了对“弹力的方向指向恢复形变方向”的理解。

后面在让学生自己练习画弹力方向时,部分同学预习的较充分,已经做完大部分甚至全部,这时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跟上老师课堂教学,状态有点下滑,下次应注意多做准备,可以准备一些拓展的题目。

这堂课整体来说较好,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下,让学生主动的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将掌握知识与发展技能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空间,充分的体现了讲学案的使用。

弹力教学反思3

用教材教:有的放矢地展开“任何一个过程,包括每个细节都是’全息’的,这既是展开的条件,也为展开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以探究为主的科学教学,无法回避展开的问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对每个探究环节都展开探讨是不实际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课程目标,考虑如何有的放矢地展开。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本课展开的部分是在对雨量器的设计上。围绕“怎样准确地知道雨量的多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争论,逐步明白了雨量器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的制作标准。意识到科学并不神秘,自己也可以设计制作雨量器,也可以亲自观察、研究降水量了。这个过程的展开,是富有成效的。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良好个性的.养成,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较大的积极意义。这种展开充分体现了刘默耕老师所说过的,“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思想。

学习方式变革:探究在争论中发展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展开争论,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教学策略,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挑起学生思维中的矛盾,引发争论,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学生如果不认真听,不作认真地思考,是争论不起来的。上述案例中教师挑起学生的争论后,在旁观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真理越辩越明,学生智慧的闪光和创造的火花将会在争论中时时闪现。学生“累了”,但“累”背后的收获是巨大的。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探求意义的经历。”显然,思辩和争论将主导着学生的探究行为,积极而理性地去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种过程,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弹力教学反思4

以前上弹力时,我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虽然也感觉学生理解了,可就是觉的课堂缺少了活跃,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显得教学是单向的。

这一次上课,我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橡皮泥,纸片,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况,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增加了一个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的环节,一个个踊跃举手,大胆发言,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

但在显示物体微小形变时,只使用了让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没有使用将微小的形变放大处理,使学生没有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有待改进。

弹力教学反思5

通过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课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比赛的视频,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到蹦床能把运动员弹跳得很高,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蹦床为什么能把人弹起这么高呢?”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的学习。其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员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付出了汗水与努力,这一切需要平时勤学苦练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的`情感。

二、在科学课堂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活动。在探究环节中选取的材料是弹簧、橡皮筋、尺子、海绵等,它们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物品,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物体里面也蕴含着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活动三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价值。

弹力教学反思6

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和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意识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

联系本节内容,在教学上应在如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过去,我们强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今天我们更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服务意识,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本节课,力求为学生提供各种情景、资料及材料,让学生能够观察、思考和体会,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能力;直觉的判断力;观察推理的能力和收集证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交流合作,对问题的质疑和反思方面的能力等。当然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要逐步进行,要有侧重点,要分阶段进行。

本节内容应着重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要注意观察弹性形变,体会弹力的'存在;其次,本节内容还要注意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如对弹簧的弹力与伸长的关系,要初步学会用图象法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科学的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本节内容,要让学生理解经过光学放大来观察微小形变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利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问题。

弹力教学反思7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力,对看似简单的概念,一定让学生理解到位多加以举例训练。

教学中我是从力的效果出发引出形变,从形变从而引出弹力,其中弹力是形变后产生,能恢复的是弹性形变,不能回复的是塑性,不管弹性形变和塑性都能产生弹力。弹力包括,推、拉、提、托。只要接触并挤压就会产生形变,产生形变后就能产生弹力。弹力的运用在生活有很多的实例,其中应用于生活的很多,比如弹簧,接着探究在一定的范围里弹簧的伸长于和与受力之间成正比,并通过实验正确认识要在一定的范围里,最后运用这一知识学习和课后制作弹簧测力器,通过学生自学自己掌握测力器的量程,分度值,和使用方法,然后直接测量,在使用中找出问题加以改正,从而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由于本节课知识容量过大,所以在最后阶段的胡克定律的延伸中,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我考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本节课知识容量作出相应的调整。

弹力教学反思8

《弹力》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

上完这一节课,回顾一下,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 .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前上弹力时,我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虽然也感觉学生理解了,可就是觉的课堂缺少了活跃,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显得教学是单向的。

这一次上课,我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橡皮泥,纸片,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况,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增加了一个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的环节,一个个踊跃举手,大胆发言,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

但在显示物体微小形变时,只使用了让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没有使用将微小的形变放大处理,使学生没有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有待改进。

实验过程是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通过实验,模拟物理知识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受到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发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索的欲望。本课中设计了多个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实验,将原本较为抽象、枯燥的思维活动转化为生动活泼、兴趣昂然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活动中,获得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提升和发展。

2 .巧妙设置问题,将课堂引向深入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将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几个关键性的设问对课堂内容的展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弹簧和橡皮泥的形变有什么不同之处:坚硬的物体会发生形变吗?如何观察桌子的微小形变?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3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设计充分注重对生活的挖掘,积极贯彻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也充分地注意从学生身边或社会实践活动中选取典型的素材,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较难驾驭。因此,这节课的授课中在时间的调控上显得尤为重要,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弹力教学反思9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物理不是独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阶段来看更是如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

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习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弹力教学反思10

周一,我上了一节小组的教研公开课,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综合。这是一节习题评讲课,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上公开课。这节课有师傅张玉滨、刘旭升、崔晓丽、张海龙听课评课。

在我准备这节课时,我就听别人说习题课不好讲,心里就有些没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提前开始着手,大量听老教师的习题课。当我听到师傅张老师的一节习题课时给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利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利用知识点来讲习题。我反复琢磨这种方式很适用我这节习题课的口味。因为这次课的题量大,如果一个一个的讲肯定是讲不完的'。我于是就决定采取这种方式。同时还征求康主任和刘老师的意见,他们都说这种方式很好。

通过实际的操作,确实在讲课的过程中节省了不少时间,同时每个知识点都能讲到。并且还有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和以前相比学生的积极性大幅度的提高,课后同学们反映也很好。至少通过这节课也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归纳法。通过重点讲解某个习题而带动类似的一串习题,即讲了知识又给学生课后发挥的余地。再不是以前的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个重点,学生听完总是是懂非懂,模模糊糊这一次确实能够体现出和以往不一样的效果。

讲完评课的过程中各位老师也都肯定了这次公开课很成功,学生确实积极性高,个个都精神饱满。但是我自己也感觉到有不少不足之处,比喻有些小的细节没有讲到,但是它对作题也很重要,板书也要进一步提高,语言还要进一步锤炼。但总体我认为达到了目的,但是我还要进一步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多听他们的课,多归纳、多总结。

弹力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同一下三个方面来突破重难点。

第一、自创实验击破疑点

教学实践表明,弹力的概念难已概括,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在5、6班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很含糊也很困惑。在此基础上我在四班上课时增设了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实验,从效果上看还是很很出乎我的意料。首先学生们热情很高,参与积极。第二,展示的学生演示的效果非常好,一下子突破了难点和疑点。

第二、自制实验突破难点

弹簧秤制作原理及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特意增设了“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实验,实验中通过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观察及对实验数据的记录、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图像等多种方式,顺利得出了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为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奠定基础,突破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认识。并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做好铺垫,对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采用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相互提出建议,教师引导、点拨,给难点层层铺设台阶,使难点问题在探究中

顺利解决。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第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兴趣点

采用播放视频形式引入新课,;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

不足之处有三:

第一、学生的学习气氛有些压抑、沉闷,可能与学生的心里素质及预习程度有关,部分学生一看到有老师听课就不敢发言,还有一部分学生课前没做好预习。

第二、由于时间的仓促,最后一道题的讲解不是太清晰,学生仅仅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的是挂钩所受的拉力,并不清楚挂环所受的力在哪显示。

第三、课堂的容量加大,语速较慢,使得练习量偏小。

在以后的教学中经可能的扬长避短,争取课堂的效率最大化。

弹力教学反思12

学校课改处安排了高一各备课组准备一节课改展示课,很荣幸我能代表高一物理组来完成这节课改展示课,我这次讲的是《弹力》,从开始准备这节课到正式讲课,我大概用了一周的时间,这一周的时间里组里的所有老师都对我的课提出了很宝贵的意见。

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反复阅读体会本课的三维目标,努力围绕三维目标来讲好这一节课。

课上,我首先想到利用多媒体播放奥运会上何雯娜蹦床的视频,力图从生活实践引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效果,果然,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且视频非常精彩,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齐声回答问题。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就引入了课题。

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在显示微小形变实验中,我让同学们自己演示“激光”实验,然后提问光点位置发生变化说明什么,走向课堂中央向同学们演示显示微小形变的瓶子实验,效果非常显著。

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多采取逐步提问法,并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思想,如在显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中,我设计的问题是:1、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的方向,在讲述弹力的方向时,我先让学生做几道关于弹力方向的练习题,然后,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解题,这样,我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做出正确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针对学生各方面的看法,进行评讲,使学生的印象变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总结这一堂课,我深深地感到新课改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老师的角色已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科学的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创新中发展。

弹力教学反思13

1、对学生的回答还有练习时的点评过于着急,没有听听其他学生的见解。比如,在课堂中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对弹力的应用呢?老师这里有个拉力器,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来拉一拉好不好?根据两位同学的表演,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A的力气大些?

师: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呢?

在我追问原因。她没有说出原因,在我的引导下她的回答也不够准确。然后我就急于给出正确的原因。“弹簧伸长得越多,该同学的力气就越大。”

2、在学生讲题的过程中,只注意了学生的解题步骤,而且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自己把解题要点又重述了一遍。其实这样既没有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自己在重复的过程中把时间也浪费了。

3、没有适时的发挥交互的作用。记得在学生求解一道“弹簧的弹性形变与外力有什么关系?”的题目时,我设计了发散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在我巡视的过程中看到程度好的学生,很快就求得了很多的物理量,而且方法迥异,而程度差的学生有的只解出了一个物理量有的甚至一个物理量都没有求出来。

改进措施:

1、把某个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转抛给其他学生,听听别的学生的意见。这样既把问题解决了,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就注意引导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既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自己又可以把重述的时间节省下来。

3、抓住时机发挥兵交兵的作用。鼓励学生:同桌俩讨论,或者前后四人一组讨论,让好学生帮助差学生。这样好学生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差学生也学到了知识。也免去了老师照顾不到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弹力教学反思14

本节课为《弹力 弹簧测力计》,弹力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从弹力应用的广泛性和关于力的初步知识的完整性出发,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增加了“了解弹力”的内容。我把教学难点定为对弹力的概念的理解,但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不去分析它的三要素,我的突破方法是充分利用手中的器材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弹力的存在,从而理解弹力的概念。教学重点放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上,我的突破方法是每人手上都有弹簧测力计,并去使用它,同时给出一些有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资料放在屏幕上给学生看,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使用,并在学习中交流。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的场合是很多的,所以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我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在本节课中,我不仅力求达到“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技能目标,而且努力体现“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科学原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突破难点,我课前让学生做足了准备工作,同学们自己带了实验器材,例如:橡皮筋,弹簧,钢板尺,海棉,橡皮泥等。我也为大家准备了弹簧测力计。让学生们能够自己亲自动手去按一按,压一压,感受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为了突出难点,我安排了“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能在实验中亲自探索其使用方法。

总体来看,本节课效果较为明显,学生对于弹力的理解比较透彻,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也掌握的很好。但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探究实验中,如果可以再设计一些实验,例如:可让学生体验如何匀速拉动物体,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将会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充实。我还可以在学生测量一根头发的拉力是多少时,简单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健康头发的弹力大概是多少。习题的设计也还可以挖掘的更深入一些。

弹力教学反思15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课件使用了影片和Powerpoint幻灯片。开始我联系生活,播放了全运会的一些体育精彩片段,再现跳板、蹦床等场面,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用身边的一些有趣的实验,通过探究,让学生自已去发现弹性形变之后产生的一些现象,这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用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图片,呈现本节课的一些知识,课本以外的一些内容,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另外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让学生用所提供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实验开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单位,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体现物理教育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在语言还有一点琐碎、不太严谨;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弹力与伸长关系” 活动中,我发现设计的还不够巧妙;另外在处理课堂出现的一些应急情况,还不够迅速,如实验中出现学生吹爆气球,应及时提出弹力有一个弹性限度等。

第五篇: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力学知识的开端,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对力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我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

总结

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随后通过举出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同时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非常深刻。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习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弹力教学反思2

1、今天上了弹力第一个班时,觉得时间不怎么够。讲到弹簧测力计原理就下课了,想想什么地方耽误了时间,注意引入课题要快,用一个自制弹弓弹出子弹引入课题,学生在看几幅跟弹力有关的图片(学生归纳特点引入弹力),这里最多是用5分钟进入课题(第一节时这里耽误了)。讲解形变,进入弹力学习,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条件,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利用弹力大小跟型变量有关,设计弹簧测力计,学习弹簧测力计原理,学生看数据分析,弹簧测力计使用,所以另外的班我注意了时间的掌握。

2、形变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弹力在高中阶段物理学习中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性质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既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又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3、本节课的突出特点是信息量较大,实践性和趣味性较强,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演示、实验探索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过去教教材变为用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以学生活动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的实验、分析、讨论、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完成知识学习,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探索物理规律,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4、在教学中,我还重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发展,教师在课堂上所能传授的知识将变得越来越有限,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严谨求实,特别是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教育学生必须以事实为准绳,不能为凑出一个看似完美的结果而随意改动数据。总之,通过这节物理课的学习,学生不管在知识技能上,还是情感价值观上都能有明显的收获,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5、以前上弹力时,我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虽然也感觉学生理解了,可就是觉的课堂缺少了活跃,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显得教学是单向的。这一次上课,我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橡皮泥、纸片,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况,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增加了一个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的环节,一个个踊跃举手,大胆发言,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但在显示物体微小形变时,只使用了让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没有使用将微小的形变放大处理,使学生没有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有待改进。

6、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被动力(如弹力、静摩擦力)的概念是学生难于接受的。因此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重点的内容是通过学生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熟悉的弹力的例子,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悟。通过探究了解测力计的原理,并通过使用测力计进一步分析归纳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测力计。

弹力教学反思3

《弹力》这节课知识容量大,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了体现五环节色彩的探究性学习课,采用了“自我学习──点播解惑──探究实验──总结规律──合理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学基础部分的理论,通过全班同学的自我学习基础知识,讨论困惑,提出问题,学生自我解决,无法解决的教师再最后点拨解决来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中准备了5个具体的生活实例和2个演示实验和一个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最后阶段的胡克定律的延伸中,通过学生讨论旧方法,设计新的实验探究方案,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通过对实验的再次挖掘。精心设计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变实验,通过演示,学生感悟到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强化了创新的意识。学生在互动和探索的过程中,必须两个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由于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弹力教学反思4

周一,我上了一节小组的教研公开课,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综合。这是一节习题评讲课,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上公开课。这节课有师傅张玉滨、刘旭升、崔晓丽、张海龙听课评课。

在我准备这节课时,我就听别人说习题课不好讲,心里就有些没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提前开始着手,大量听老教师的习题课。当我听到师傅张老师的一节习题课时给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利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利用知识点来讲习题。我反复琢磨这种方式很适用我这节习题课的口味。因为这次课的题量大,如果一个一个的讲肯定是讲不完的。我于是就决定采取这种方式。同时还征求康主任和刘老师的意见,他们都说这种方式很好。

通过实际的操作,确实在讲课的过程中节省了不少时间,同时每个知识点都能讲到。并且还有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和以前相比学生的积极性大幅度的提高,课后同学们反映也很好。至少通过这节课也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归纳法。通过重点讲解某个习题而带动类似的一串习题,即讲了知识又给学生课后发挥的余地。再不是以前的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个重点,学生听完总是是懂非懂,模模糊糊这一次确实能够体现出和以往不一样的效果。

讲完评课的过程中各位老师也都肯定了这次公开课很成功,学生确实积极性高,个个都精神饱满。但是我自己也感觉到有不少不足之处,比喻有些小的细节没有讲到,但是它对作题也很重要,板书也要进一步提高,语言还要进一步锤炼。但总体我认为达到了目的,但是我还要进一步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多听他们的课,多归纳、多总结。

弹力教学反思5

以前上弹力时,我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虽然也感觉学生理解了,可就是觉的课堂缺少了活跃,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显得教学是单向的。

这一次上课,我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橡皮泥,纸片,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况,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增加了一个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的环节,一个个踊跃举手,大胆发言,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

但在显示物体微小形变时,只使用了让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没有使用将微小的形变放大处理,使学生没有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有待改进。

弹力教学反思6

让学生自主地追求一些自己认为不解的知识,了解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我结合课本的“想一想、议一议”、“课外阅读”、“小实验”、“科学世界”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主动追求。例如《蒸发》一节中,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三个小实验。(1)在手背上滴两滴相等的水滴,把一滴涂开,看哪滴干得快?(2)在桌子上和手背上涂上面积相同的水渍,看哪个干得快?(3)在桌面上涂上大小面积相同的水渍,对其一片吹风,看哪滴干得快?再指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应用,基础好的学生写出小论文。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只重视学生课堂和课后纪律,对学生有没有听课却不在意,经过几个月的教学我发现,班级成绩的好坏与中下游同学的成绩有很大关系,所以,现在我不仅重视学生的课堂纪律还重视了课堂效率,对中下游同学我尽力去做他们的工作,给他们制定了不同的目标,课后与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现在上课他们没有一人低头,有些同学还踊跃举手回答问题,我尽量找这些同学回答,并及时给他们鼓励,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在上次考试中,我教的班,差生明显减少了很多,平均分也上了一大截。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它不但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还要教学生学好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找出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

弹力教学反思7

本节课为《弹力 弹簧测力计》,弹力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从弹力应用的广泛性和关于力的初步知识的完整性出发,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增加了“了解弹力”的内容。我把教学难点定为对弹力的概念的理解,但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不去分析它的三要素,我的突破方法是充分利用手中的器材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弹力的存在,从而理解弹力的概念。教学重点放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上,我的突破方法是每人手上都有弹簧测力计,并去使用它,同时给出一些有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资料放在屏幕上给学生看,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使用,并在学习中交流。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的场合是很多的,所以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我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在本节课中,我不仅力求达到“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技能目标,而且努力体现“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科学原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突破难点,我课前让学生做足了准备工作,同学们自己带了实验器材,例如:橡皮筋,弹簧,钢板尺,海棉,橡皮泥等。我也为大家准备了弹簧测力计。让学生们能够自己亲自动手去按一按,压一压,感受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为了突出难点,我安排了“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能在实验中亲自探索其使用方法。

总体来看,本节课效果较为明显,学生对于弹力的理解比较透彻,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也掌握的很好。但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探究实验中,如果可以再设计一些实验,例如:可让学生体验如何匀速拉动物体,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将会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充实。我还可以在学生测量一根头发的拉力是多少时,简单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健康头发的弹力大概是多少。习题的设计也还可以挖掘的更深入一些。

弹力教学反思8

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用课件显示微小形变实验,让同学们感受形变无处不在,然后提问光点位置发生变化说明什么?还播放了弓箭、蹦床、撑杆跳等视频,力图从生活实践引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效果,果然,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且视频非常精彩,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齐声回答问题。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就引入了课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多采取逐步提问法,并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思想,如在显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中,我设计的问题是:1、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的方向,在讲述弹力的方向时,我先让学生做几道关于弹力方向的练习题,然后,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解题,这样,我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做出正确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针对学生各方面的看法,进行评讲,使学生的印象变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可以先演示再让学生去实验,而不是提示他们,尽量再讲得少一点,把课堂留给学生,真正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尝试!

还有感到时间的短缺,所以这节课上感到有点紧。一是赶时间,怕来不及,二是公开课上的少,心情也紧张,就没有平时上课得放得开。以至上完课后自己也感到有一种像上课用的弹簧一样松劲的感觉。

再有课前想多设计一些幻灯片,放置一些有趣的图片、现象,最后反而有种被牵绊的感觉,一是老师控制的局面多了反而让学生缺少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二是使自己被困在电脑的鼠标前,走不近学生。

总结完这一堂课,我深深地感到新课改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老师的角色已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科学的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创新中发展。

弹力教学反思9

上节咱们复习了弹力的一部分,我们继续复习,现在看图1-11,金属丝的扭转形变,用体态表演:把身体进行扭转,然后不用力的时候,身体会自然的向回转,学生的反映是,气氛活跃。这实质也是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在宏观上的表现为恢复原状。

第四节摩擦力,这一节的知识点较多,第一个知识点是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压力,粗糙,相对滑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第二个知识点是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一个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与它相对于和它产生摩擦力的那个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以上的内容,我已经给大家编成了顺口溜,谁能把关于以上知识点的那几句背一下,请关超同学试一试,关超说不会,又叫王丛,王丛起来背,背得很流利,如下:两物体间有摩擦,就要接触还得(dei)压,表现光滑是白搭,以上三条全具备,还需外因成全它,方向相切又相反,找好对象人人夸。

概念性的问题有,什么是滑运动摩擦力,两物体间相对滑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提问,静止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同学们答的很好,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可能。

什么是静摩擦力,两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提问,运动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静摩擦力?同学们答的也不错。

同学们把书翻回到第6页,看左上角的图1-7的甲图,如果砝码与车能一直保持相对静止,则在这情景中,砝码受几个力的作用?同学们有的说两个力,有的说三个力。三个力是正确的,砝码是运动的,其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如果变化一下,把砝码用水平绳拉住,使其保持静止,则此时砝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有说三个的,有说四个的,四个的是正确的,水平方向上砝码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

大家知道静摩擦力的大小最不好掌握,需要的静摩擦力如果不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则能够提供,如果超过了最大静摩擦力,两物体就会发生相对滑动,就会由静摩擦变成滑动摩擦,静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外因,根据平衡或运动状态改变来求,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在一个范围内取得某个值。这个知识点编成顺口溜,编了4句,找同学来回答一个,同学们答的不错:“静摩擦力不好弄,外部因素来决定,超过最大静摩擦,滑动摩擦才适用。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公式,F=uN,u是滑动摩擦系数,也叫动摩擦因数,是没有单位的,并且小于1,是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两物体的材料决定的,N是两个物体间的垂直作用力,这个知识点编成了5句顺口溜,“滑动摩擦有道理,大小与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小于1,粗糙材料决定的,没有单位没关系。”

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相对滑动的快慢有没有关系?

没关系。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一个平衡的问题,是有关弹力的,我们看练习二,看左上边的图,是一个布娃娃,用水平绳拉着,斜向右上方的绳拉着,处于静止状态,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这三个力的特点是,一个是竖直向下的,一个是水平的,另一个是斜向上的,如果已知重力和斜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就可以分别求出这两个拉力的大小。

这个题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了,期末考试考过,结果还记得吗?有的同学说记得,期中考试也考过。不信的话拿出卷子看看,这个题型非常重点,不但现在是重点,到高二还是重点,比如水平的这个力可以换成电场力,斜着的这个可以换成洛仑兹力,再加上重力,这三个力平衡。跟这个题就是类似的。

现在大家拿出笔和纸,再把这个题认真画一画图,这里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是这一章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的法则是平行四边行定则,要注意的是实线,虚线,还有箭头。两个力相加,是不是直接大小相加,这不一定,这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如果是同方向的就对了。如果成某一角度,就不对了,比如成90度角,应当是用平行四边行的关系来算。

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在本上画图

解这个题,过一会在同学们中找有画错的,在黑板上按照学生所画,呈现给全班同学看,并强调大家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了,同学们有的虚线画成实线,有的箭头方向不对。我说:“看看同学们犯的错,看似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仍会出错的,我对同学们的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你们还会犯这些错,我这是有的放矢。同学们听了后有点不解,什么是有的放矢呀?我对有的放矢又解释了一翻。这一题目是最基本的,它也是平衡问题中动态问题的基础,比如我们做过的另一个题目,竖直光滑的墙面与一个光滑的档板通过轴相连,上面放一个光滑的球,当档板缓慢放下直到档板处于水平状态这一过程中,档板受到的压力,和墙受到的压力大小是如何变化的。

同学们现在做这道题,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图。

结果做得都不是很好。

过一会做了总结,我在黑板上把这个题的图用大尺寸画了一遍,并看同学们的表情,发现他们较高兴,又问:谁还不理解,请举手,我再解释解释。没有同学发言。这节课到此结束,还剩半分钟,稍后下课了。

弹力教学反思10

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和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意识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

联系本节内容,在教学上应在如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过去,我们强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今天我们更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服务意识,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本节课,力求为学生提供各种情景、资料及材料,让学生能够观察、思考和体会,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能力;直觉的判断力;观察推理的能力和收集证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交流合作,对问题的质疑和反思方面的能力等。当然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要逐步进行,要有侧重点,要分阶段进行。

本节内容应着重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要注意观察弹性形变,体会弹力的存在;其次,本节内容还要注意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如对弹簧的弹力与伸长的关系,要初步学会用图象法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科学的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本节内容,要让学生理解经过光学放大来观察微小形变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利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问题。

弹力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物理不是独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阶段来看更是如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

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习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弹力教学反思12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课件使用了Powerpoint幻灯片。开始我以实验引入课题,再用幻灯片展示拍皮球、撑杆跳、射箭等场面,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图片,呈现本节课的一些知识,课本以外的一些内容,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另外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让学生用所提供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实验开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单位,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体现物理教育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在语言还有一点琐碎、不太严谨;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寻找你身边1N的物体” 活动中,我发现设计的还不够巧妙。开始上第一课时,觉得时间不怎么够?主要是引入课题太冗长,经过改进后时间的处理上好了很多。

所以,建议上课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上,因而在前面占用的时间不能太长。弹性、塑性、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弹力等花费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由于有实验,约10分钟,其余20分钟用于讲解及训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弹力教学反思13

此次课是自己第一次公开课,非常重视,非常认真,自己在正式上课时不免很紧张,从过此次公开课,让自己收获了很多东西,发现了自己的确定和不足。

本课设计了多个实验,引入新课采用的实验,学生观察弹簧、钢尺、海绵、橡皮泥的形变特点,总结他们的特点并分析不同点,实验使用的器材很普通,这个实验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之后用的玻璃瓶和激光笔,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中还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弹力的方向,这里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方向,使学生可以直接用肉眼看到力的方向,丰富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深化了对“弹力的方向指向恢复形变方向”的理解。

后面在让学生自己练习画弹力方向时,部分同学预习的较充分,已经做完大部分甚至全部,这时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跟上老师课堂教学,状态有点下滑,下次应注意多做准备,可以准备一些拓展的题目。

这堂课整体来说较好,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下,让学生主动的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将掌握知识与发展技能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空间,充分的体现了讲学案的使用。

弹力教学反思14

《弹力》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

上完这一节课,回顾一下,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 .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前上弹力时,我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虽然也感觉学生理解了,可就是觉的课堂缺少了活跃,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显得教学是单向的。

这一次上课,我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橡皮泥,纸片,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况,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增加了一个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的环节,一个个踊跃举手,大胆发言,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

但在显示物体微小形变时,只使用了让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没有使用将微小的形变放大处理,使学生没有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有待改进。

实验过程是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通过实验,模拟物理知识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受到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发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索的欲望。本课中设计了多个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实验,将原本较为抽象、枯燥的思维活动转化为生动活泼、兴趣昂然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活动中,获得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提升和发展。

2 .巧妙设置问题,将课堂引向深入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将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几个关键性的设问对课堂内容的展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弹簧和橡皮泥的形变有什么不同之处:坚硬的物体会发生形变吗?如何观察桌子的微小形变?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3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设计充分注重对生活的挖掘,积极贯彻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也充分地注意从学生身边或社会实践活动中选取典型的素材,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较难驾驭。因此,这节课的授课中在时间的调控上显得尤为重要,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弹力教学反思15

1、对学生的回答还有练习时的点评过于着急,没有听听其他学生的见解。比如,在课堂中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对弹力的应用呢?老师这里有个拉力器,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来拉一拉好不好?根据两位同学的表演,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A的力气大些?

师: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呢?

在我追问原因。她没有说出原因,在我的引导下她的回答也不够准确。然后我就急于给出正确的原因。“弹簧伸长得越多,该同学的力气就越大。”

2、在学生讲题的过程中,只注意了学生的解题步骤,而且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自己把解题要点又重述了一遍。其实这样既没有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自己在重复的过程中把时间也浪费了。

3、没有适时的发挥交互的作用。记得在学生求解一道“弹簧的弹性形变与外力有什么关系?”的题目时,我设计了发散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在我巡视的过程中看到程度好的学生,很快就求得了很多的物理量,而且方法迥异,而程度差的学生有的只解出了一个物理量有的甚至一个物理量都没有求出来。

改进措施:

1、把某个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转抛给其他学生,听听别的学生的意见。这样既把问题解决了,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就注意引导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既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自己又可以把重述的时间节省下来。

3、抓住时机发挥兵交兵的作用。鼓励学生:同桌俩讨论,或者前后四人一组讨论,让好学生帮助差学生。这样好学生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差学生也学到了知识。也免去了老师照顾不到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载《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1 此次课是自己第一次公开课,非常重视,非常认真,自己在正式上课时不免很紧张,从过此次公开课,让自己收获了很多东西,发现了自己的确定和不足。本课设计......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1 学校课改处安排了高一各备课组准备一节课改展示课,很荣幸我能代表高一物理组来完成这节课改展示课,我这次讲的是《弹力》,从开始准备这节课到正式讲课,我大......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1 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和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 篇一:弹力>教学反思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 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橡皮泥,纸片,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况,对......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 罗传舟 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这节课知识容量大,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因此将弹力这节课......

    弹力教学设计

    雅安市田家炳中学 张明俊 2.3 弹力 学习目标: 1. 了解形变的概念。 2. 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3. 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4. 能够正确判断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