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六国论》教案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六国论》教案(2)
教学目标:
1.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2. 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设想:
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学过程: 1.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选自《苏明允哀词》)
2.导语设计: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3.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4.正音:
赂(lu)率(shuai,全都,一概)暴(pu,暴露)厥(jue,他的)洎(ji,及、到)为(wei,治理)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
5.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6.一、二段中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附]:秦灭韩:前230年 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 灭燕:前222年 灭赵:前222年 灭齐:前221年
7.研习第一段: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背诵第一自然段。
8.研习第二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9.布置作业:熟读、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研习第三、四、五段,小结课文特色,完成练习。
1. 齐读第三段。A. 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 研习第四段,齐读。A. 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 研习第五段。A.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 小结本文思路。[板书]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战不善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5. 小结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第二篇: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成语教案
2014高三语文成语专题分类教案
第一类
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意蕴上的理解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蕴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误用。☆类似因误解意义而误用的成语还有: 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知音或乐曲高妙。
15.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
17【七月流火】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火:火星。18【木人石心】比喻人不受诱惑,不动心。
19【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谢:推辞。20【日长一线】指冬至后白昼渐长。
21【不经之谈】形容荒唐无根据的话。经:通常的道理
22【差强人意】原意为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表示还能够使人满意。差:稍微,大致。23【高屋建瓴】在高屋顶上倒翻瓶子里的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建:倒水,泼水。
24【毫发不爽】一点也不差。爽:差错,失误。
25【讳莫如深】形容瞒得很紧,不让别人知道。讳:隐秘不说。
26【计日程功】按日子来计算工作的进度或功效。程:计量,考核。27【莫衷一是】不能断定哪个对,哪个不对。衷:决断。
28【钟灵毓秀】美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优秀的人才。钟:凝聚,集中。29【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师:以……为师。
30【韬光养晦】隐藏自己的才能、锋芒,不使外露。韬:隐藏。
31【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写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点:涂改。32【文过饰非】用假话掩饰自己的过失、错误。
33【人浮于事】人员数量多于工作所需,人多事少。浮:超过。第二类 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它用。类似误用的词语还有:
1、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2、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3、青梅竹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4、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5、置若罔闻: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6、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蓝缕”不能写作“褴褛”。
7、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它东西多。
8、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9、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
10、络绎不绝:用于人、马、车、船。
11、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12、豁然开朗: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13、不可磨灭:与痕迹、印象、功绩、事业道理等搭配,若与情感、友谊搭配则错。
14、人老珠黄:只用于妇女。
15、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
16、循序渐进:只用于学习、工作。
17、如履薄冰:用于人的心绪,不能用于环境。第三类 语境不合
成语也是词,它必须符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语境不合,自然造成误用,成语的意思必须与句意相合,否则会错误。
1、”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如果语境中没有险恶的局势,不能用。
2、”相濡以沫“:比喻夫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3、”名不虚传“:”名“是”名誉“是好名声,一般名声不可用。
4、”耳濡目染“:这词语的主语只能是被感染者,而不能是感染者。
5、”不可开交“:只能做”得“的补语。
☆下列举出成对的成语,很容易在同一语境中误用,请注意: 1. 身临其境:指自己处在某一种环境或氛围中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2. 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
3.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闻目睹:亲耳听见,亲眼看见。4. 舍本逐末:形容轻重倒置。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5.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褒义)
不可同日而语:形容不能相比,不能相提并论。
6. 形影相吊:形容孤独。
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7. 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
一见钟情:一见面就产生了爱情。8.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9. 乐不思蜀:泛指乐而忘返。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10.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11.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不负众望:不辜负群众的希望。12.间不容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亲密无间:形容非常亲密,没有任何隔阂。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
应接不暇:指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信口雌黄:含有不顾事实,恶意诬陷的意思,语义较重。
信口开河:随口乱说话,语义较轻。拭目以待:是擦亮眼睛来等待,形容期望十分殷切或确信某件事情的出现。
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常误为“目光轻蔑地看”。16 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牙齿那样不齐,也形容多种因素牵连的复杂情况,或双方力量对比互有短长。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休戚相关:比喻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连。形容人与人之间。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态度。20 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置之不理:把它放在一边,不加理睬。21 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第四类 褒贬颠倒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褒词误用贬义:
⑴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⑵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⑶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⑷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⑸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⑹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⑺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8]别出机杼;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另辟新路。
[9]有头有脸;比喻有名誉,有威信。
[10]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11]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12]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13]狐死首丘;比喻不忘本或怀念故乡。
[14]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贬词误用褒义:
⑴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2]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⑶无独有偶;不只一个(坏的),竟然还有配对的。
⑷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⑸长此以往;长期如此这样下去。(不好的情况)
⑹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⑺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⑻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⑼费尽心机;挖空了心思,用尽了计谋。
⑽大而无当;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11)大言不惭;说大话,吹牛皮,一点也不害臊。
(12)明目张胆;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13)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14)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15)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6)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17)好高骛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18)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19)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多方体挑剔。
(20)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
(21)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22)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23)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地盯着看,等待机会下手。
(24)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靠人的企图。
(25)梁上君子;窃贼的代称。
(26)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严(多含讥讽意)。
(27)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表内心不一样。
(28)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29)人模人样;或指小儿有成人相(亲昵语),或指人态度举止俨然与身份不相称(讽刺语)。(30)好为人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31)神气活现;表现出自鸣得意或傲慢的神态。
(32)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33)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34)一命呜呼;指死(含诙谐意)。
(35)呜呼哀哉;指死亡或完蛋。
(36)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37)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38)一团和气;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39)改头换面;表面上改一下,实质上和原来的还是一样。(40)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
☆以上所谈是色彩误用,关于这个问题还要注意三点,1、是大量中性词,像“成千上万”“如虎添翼”等,在或褒或贬语境中都可使用。
2、是有时为了讥讽、自嘲、开玩笑,故意说反话,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是可以的,不能以为错,3、是应当知道一些感情色彩相反的同义的成语。下面成对举出的成语,基本意义相同而感情色彩相反,每对中,前一个词是褒义词,后一个词是贬义词
☆近义词的褒贬辨别:
1.情投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臭味相投:比喻由于有相同的坏思想和习气而彼此很合得来。
2.见机行事: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见风使舵: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3.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4 一得之见: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一点肤浅的见解。
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5.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凡是能做的都做了。
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6.再接再厉: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变本加厉: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多指缺点、错误。7.深思熟虑:反复深入地思考。
处心积虑:指长期谋划要干某件事。
8.绞尽脑汁:费尽思虑,费尽脑筋。
费尽心思: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9.开山祖师:指某一事业创始人。
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作某一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创始人。
10.昂首阔步:形容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11.从容不迫: 形容不慌不忙,沉着镇静。
故作镇静:故意装作镇静。第五类 表意重复
成语一般都比较精炼,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句子的语义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义的重复。(请参看五三)第六类 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会犯谦敬错位的错误。成语中的谦辞: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常用作谦词,只能对己。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的东西的后面,通常只用在自己的作品,表示谦虚。蓬荜生辉:用于称谢别人到自己家中,或称谢别人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不能接受或能力不够,用于自谦,表示推辞某事。心向往之:用于表示对某人或事的景仰之情。一得之见:谦词,表示”自己一点浅薄的意见"。成语中的敬辞
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不吝赐教:敬辞,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
鼎力相助:敬辞,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洗耳恭听:洗清耳朵,恭敬地听讲。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多用于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率先垂范:带头给下级或晚辈作示范。
虚怀若谷: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空旷深广。形容非常谦虚。只能对人,不能对己。
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位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等待客人,表示尊敬。也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
第七类 多重含义的误用
灯红酒绿: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也指声音低沉、悠长,时断时续。绵里藏针: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表柔和,内心刻毒。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色非常美丽。也形容景物非常优美。
捉襟jīn见肘zhǒu:既形容衣服破烂。也形容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如蚁附膻shān:既比喻许多臭chòu味相投的人追求某种恶劣的事物。也比喻依附有钱有势的人。
平地一声雷:比喻名声地位突然升高。也比喻突然发生一件可喜的大事。耿耿于怀:不能忘怀,牵萦于心。可褒可贬。
处之泰然:既可以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毫不在意,沉着镇定,褒义词,如“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一开始,就清楚地意识到战局的严峻,但他抱定以四报国的决心,所以直至决定与敌舰同归于尽的最后一刻,他仍是处之泰然”;也可以指对事情无动于衷,贬义词,如“对于这种严重污染水资源的情况,我们不能处之泰然,行若无事”。
行若无事:既可以指在紧要关头,态度镇静,毫不慌乱,是褒义词,如“看到叛徒领着特务来到茶馆搜捕,他喝茶看报,行若无事,掩护了同志的转移”;也可以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是贬义词,如“学校的自来水龙头在哗哗地流水,你视而不见,行若无事,像话吗?”
不识时务:不识,不懂得,不认识。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不认识当前的形势和朝代的潮流。有时也指不知趣。例:这个人真~,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还讲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老板正在发脾气,你还~地去要求加薪,他能有好脸色给你看吗?
水落石出:水退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本写自然现象。后比喻事情的真相得以完全显露出来。
肝脑涂地:的引用义是竭尽忠诚.甘愿牺牲.它的本义是形容惨死。
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李景把门面装潢得金碧辉煌,别出心裁地把那些光怪陆离的货物陈列在霓虹灯下,真叫人目迷五色,爱不释手。例二,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班门弄斧:班,指古代的巧匠鲁班。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有不知自量的意思。有讽刺意味。例:你在行家面前夸夸其谈,~,怎么会不闹笑话?但有时也
用于自谦。例:我今天所以敢~,是想得到在座各位专家的指教。
步步为营:营,军队驻扎的地方。军队每前进一步就设置一道营垒。形容进军谨慎。今也比喻行事谨慎稳妥。
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也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了。洋洋洒洒: 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才思充沛,长篇大论连绵不断。也形容规模盛大,气势磅礴。例一,他才思敏捷,一眨眼就洋洋洒洒写下了近千字的文章。例二,这个贫困县的三个领导分坐三辆轿车去基层检查工作,一路上洋洋洒洒,好不气派。
目无全牛:指解牛时,看到的不是整头牛,而是牛的各部分之间的空隙。形容对事物了如指掌,处理起来极其准确熟练;也形容技艺高超,得心应手。
苦心孤诣:苦心,费尽心机。孤诣,独到的境地。指刻苦钻研探索,学问技艺超群,达到某种独到的境界。也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煞费苦心。
并驾齐驱:并,并排,驾,使牲口拉车。齐,一齐。驱,快跑。几匹牲口并排着拉着车,一齐快跑。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先后,也比喻两都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例:他们俩在学业上~,都是班上名列前茅的学生。在世界上销量~的这两种饮料,都出自同一个国家。朝秦暮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亦谓朝在秦地,暮在楚地,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例一,刘黑七朝秦暮楚,有奶即娘。例二,烽烟满郡州,南北从军走,叹朝秦暮楚,颠沛流离。分庭抗礼: 比喻双方平起平坐,不相上下。有时也指相互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的言行。例一,这位拳击手得了冠军后洋洋自得,以为今后再也没人能与他分庭抗礼了。例二,法国当时正处于**之中,国内诸侯飞扬跋扈,竭力扩张自己的实力,无视国王的特权,与国王分庭抗礼。
穷形极相:既指丑态毕露,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呼风唤雨:既比喻进行煽动性活动,也比喻人能够支配自然。昏天黑地:既形容人生活荒唐颓废,也形容人神智不清。冷若冰霜:既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也形容人态度严肃。
冷眼旁观:既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不愿参加,也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审视。
如虎添翼:可以比喻本领很大的人又增加了新的助力,作褒义词,如“你的到来,让我们有如虎添翼之感,我们的力量更强大了”;也可以比喻凶恶的人得到援助更加凶恶,作贬义词,如“某黑帮团伙在几个劳改释放人员加入之后,如虎添翼,更加嚣张”。不可开交:纠缠在一起。开交,结束,解决,摆脱(今多用于否定)。无法摆脱或解决,不能了结。也表示程度上达到极点。例:在开会讨论时,双方意见分歧很大,争得~。这两天儿子办喜事,家里所有的人都忙得~。
道听途说:途,道路。在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播。泛指轻信并传播没有根据的话,也指没有根据的传闻。例:有人~,经常散布一些无稽之谈,这种人实在是太缺乏责任感了。你把~当作分析问题的依据,这样得出的结论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馋涎欲滴:涎,口水,欲,将要。馋得口水都快要滴下来了。形容非常嘴馋。也比喻看见别人的东西眼红,很想弄到手。垂涎三尺:流下口水有三尺长。形容极其嘴馋。也比喻看见别人的东西眼红,极想弄到手。它比馋涎欲滴形容贪馋的程度更甚,语意更夸张。
铤而走险:形容走投无路,被迫冒险。由于现在多用来表述违法乱纪分子的行动,一般人又把它视为贬义,其实,它是一个中性成语。如:两个入室歹徒穷凶极恶,他也只能铤而走险,拿起菜刀与坏人拼命了。
不三不四: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不伦不类: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着装不得体。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
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满城风雨:非指自然界的风雨,而是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到处议论纷纷。
蹉跎岁月:虚度光阴与岁月。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岁月。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
学富五车:形容人读书多,学问大。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人。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定。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近义成语辨析
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前者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者震惊”,后者则指“事件本身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如虎添翼
为虎添翼:前者指“使强的更强”,一般用于人或组织,带褒义。后者比喻“给恶人做帮凶,助长恶人的势力”,带贬义。
3参差不齐
良莠不齐:二者都指“不整齐”。用于人,前者指水平不一,后者指好人坏人本质有别。用于物,前者指高低长短不一,后者指好事坏事混在一起。
无所不能
无所不为:前者是褒义词,指“什么事情都会做”;后者是贬义词,形容“什么坏事都干得出”。
5信口雌黄
信口开河:二者都指随口乱说。但前者语意较重,指妄加评论、诬蔑和捏造事实;后者语意较轻,指说话不假思索或漫无边际
迫不及待
刻不容缓:二者都形容“紧迫、不能等待”。但前者用来形容心情十分迫切,而后者则形容事情紧迫,必须立即去做。因势利导
顺水推舟:二者都有“顺应趋势办事”之意。但前者用于褒义,偏重于“加以引导,使其走上正路”;后者为中性或贬义词,偏重于“灵活改变原来的主张”。披肝沥胆
肝胆相照:二者都有“坦诚”意。但前者用于表示个人对集体、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忠诚,后者用于表示同志、朋友之间或组织之间的真心相见、坦诚相处。
貌合神离
同床异梦:二者都表示“表面关系不错,实际有两条心”之意。但前者可用于表示人或事物,用于人时偏重于“离心离德”;后者仅用于人,偏重于“各有打算”。
另眼相看
刮目相看:二者都有“特别看待:之意。但前者是作横向比较,表示看待某个人不同于一般;后者是纵向比较,表示去掉老印象,用新眼光看待。
望梅止渴
画饼充饥:二者都指“用空想安慰自己”;但前者表示虽有空想但无行动,后者表示虽有行动但不能解决问题。色厉内茬
外强中干:二者都指“外表强大而实质空虚”;但前者用于书面语,指精神状态。后者常用于口语,指力量。滥竽充数
鱼目混珠:二者都有“以假充真”之意。但前者还可以表示以次充好,用于人或物,也可表自谦。后者一般用于物,不表自谦。川流不息
络绎不绝:二者都可以表示“行人、车马、船只来往频繁”。但前者表示往同一方向,后者能表示往不同的方向。涣然冰释
烟消云散
化为乌有
化为泡影:四个成语都表示“消失”,但它们适用的对象不同,依次为“嫌隙或误会”、“事情或情绪”、“具体事物或念头”、“希望与打算以及诺言”等。视而不见
熟视无睹:两词均指“看见就像没有看到一样”。但前者偏重于“不注意,不用心,看见就像没有看见,或装作没看见”;后者偏重于“漫不经心,不重视”,并有“经常看见”之意,程度较深。
17、不胫而走
不翼而飞:二者都有可指“不经推广宣传就迅速传播”,后者还可能指东西突然无故丢失。
第三篇: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3
古诗鉴赏题解题方法讲练
一、分点指导
1、怎样鉴赏古诗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所以鉴赏古诗的形象就是抓取“象”的基本特征,既而指出它的人文意义。
2、怎样鉴赏古诗的语言?
主要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分析:音韵的流动,练字的技巧,语言的风格等。
鉴赏音韵的流动主要指古诗的平仄和押韵。
评析练字技巧就是指出用字的独特之处和它的表达效果。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字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月夜的幽静;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以拟人格形象地表现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古诗语言风格丰富多样,主要有平淡、质朴、自然、轻灵、飘逸、雅正、通俗、风趣、幽默、奔放、含蓄、蕴藉等。
3、怎样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比较多样,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比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对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双关(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反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从表达方式来看,有写景、状物、叙事、议论、抒情、言志、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精、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
鉴赏时,应抓住技巧运用的主要特点作答,如上面所举郑思肖《寒菊》诗,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二、技巧方法例析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如“请分析《鸟鸣涧》(2001年春季高考题)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的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月出后“鸟鸣”这一过程中来分析。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要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例题示讲 例1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整体鉴赏:抓住诗眼、知人论世、推己及人
(一)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登山观海的宽阔雄伟的景象
(二)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表现了曹操壮阔的胸襟、叱咤风云的气概和宏远的政治抱负。
(三)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修辞手法:互文、夸张
表达方式: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现手法:照应、正衬、反衬 例2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户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怀念故乡,热爱故乡。“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2、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燕然 两个字中。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①简介
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6岁的李白离开四川老家,沿长江东下,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长途游历。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驶去。目的是到湖南、湖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②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西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尉,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注:燕然:本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燕然勒石“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例3 虞美人(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1、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失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
往事:是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
故国:“故国”是指已灭亡的南唐。
雕栏玉砌:“雕栏玉砌”指代旧日的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富的东西。
朱颜改:语含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2、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
答: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简介:作者李煜曾经是显赫的南唐后主,而作此词时已是北宋的阶下囚,因而词中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尤其是最后两句以春水喻愁思广为传颂,此词也因此被喻为“词中之帝”。李煜在他41岁生日那天命人演奏《虞美人》,因为词中明言“故国”、“雕栏玉砌”,宋太宗闻知后,觉得他有故国之思,赐牵机药毒死他。因此,这词便成了李煜的绝笔。结尾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形象性的概括收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
例4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⑴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__愁__”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⑵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⑶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
⑷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常的感慨。跟踪训练
阅读古诗,回答文后问题:
一、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句中的__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各题。玉 楼 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毂绉:即皱纱,喻水的波纹。②棹(zhuō):船浆。③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1、对这首词的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片的前两句,先点明地点和景物特点,接着用比喻和拟人写水,用“棹”代船。“渐觉”是春渐深、景更好的意思。
B 上片后两句,先写远景,说绿杨在晓雾弥漫之中,如烟萦绕,略呈寒意,后写近景,以杏花的盛开托出春意之浓。
C 下片前两句意思是说,浮生若梦,苦多乐少,岂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
间呢?“肯爱”是“宁可喜爱”的意思。
D 下片后两句意思是说,为了使这次春游尽兴,我要为你举杯敬劝斜阳,请它暂且在花间留下夕阳晚景。
2、“红杏枝头春意闹”是传诵千古的佳句,一个“闹”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用100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三、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试题答案
一、[解题指导]此题主要也是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认识
1、第二句与第三句中“扣”住诗题“夏意”的应当是“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一定要写进“开遍”和“满地”,因为这两个词才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气氛”,单写进“石榴”、“树阴”不能给全分。什么气氛?“石榴开遍”,明丽、清新;“树阴满地”,幽静;故填“清幽”最为妥贴。
2、要把握准诗人的心境,必须体察作者笔下物境的特点,前文已作了分析,还要结合“注”了解诗作的背景:“削籍为民”、“隐居不仕”。据此,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志,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
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二、[解题指导]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与赏析
第1题的答案为C。“肯”“岂肯”的省略,爱,吝惜之意。设计此题的用意在于帮助考生进一步理解诗意。第2题的解答,关键在准确理解“闹”的含义及人格化的手法。
答案示例:闹,安静、萧寂的反义词,即热烈之意。写红杏怒放盛开,如火如荼,不说春意“浓”、春意“盛”等而说“春意闹”,精妙在于将红杏人格化了,将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写出了红杏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景象与情趣,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王国维言“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确实见得精当。
三、[解题指导]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
据诗题可知,此诗为诗人听了张立本之女吟诗后作,要理解诗的意境,关键在于把握住张立本女“独步”“自敲”“清歌”的形象和“凉”“月如霜”这些透露气氛特征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归纳并作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蛾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
第四篇:2011高考语文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二教案字形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教案字形
“识记现代汉语汉字的字形”是高考语文试题的常考点,命题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普通话异形词整理表》为依据,重点考查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使用频率较高而又容易写错的字。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考点所考查的内容主要是:①形近字,如“惦”(念)与“掂”(量);②音同音近字,如“投机倒把”的“倒”误写为“捣”;③音同形近字,如“国籍”的“籍”误写为“藉”。试题备选项中一般涉及对16个字的正确识记。要求选全对的,选有错的,选错一个或错两个的。能力层级为A级,分值为3分。
“据义辨形”是辨析汉字字形的最根本的方法。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除了少数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外,绝大多数为形声字。而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即根据其形旁来判断字的意义。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词语中某处语素的意义来判断该语素(汉字)的字形是否正确。例如:同音字(枪)“杆”、(麻)“秆”与(竹)“竿”,“杆”从“木”,指“器物的像棍子的细长部分”;“秆”从“禾”,指“某些植物的茎”;“竿”从“竹”,指“竹竿子或类竹竿的东西”。形近字“赝”(品)与(义愤填膺),“赝”从“贝”,指“伪造的物品”,“膺”从“月”(肉),指胸。因此,在汉字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字义理解记忆。平时要注意积累,扩大词汇量,有些字之所以认不准,往往因为对它不熟悉,甚至从来没见过。没有一定数量的字词识记,是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的。
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规定:“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正确识记汉字的字形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同音兼形近字、不写错别字等,不死抠生字、难字。
识记字形一定要与理解字义紧密结合,可以借助造字法,从偏旁的异同来推敲词义,也可以借助词语结构、典故出处、历史文化常识、生活经验等来推敲词义,进而记住字形。在汉字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字义理解记忆。平时要注意积累,扩大词汇量,有些字之所以认不准,往往是因为对它不熟悉,甚至从来没见过。
根据“考纲要求”,参照近三年高考实践,“字形”考查将以“常用”基点,以形似字、形声字、同音字为考查重点,语料为学生习作、传媒用语、日程生活三方面,题型将单项选择题、语境辨析题、综合音义题、主观表达题等,其中选择辨析为经典题型。
形似字备考策略:①形似字应注意联想积累。如,“纵横捭阖”中“捭”,可联想为“脾p픓啤p픓俾bǐ”;②形近、形似字应注意相互之间的细微差异。如“疏浚 皴裂 逡巡 日月如梭 怙恶不悛”的“浚、皴、逡、梭、悛”差别非常细微;③应在具体语境中体察真伪。如2007年浙江高考题。
错别字备考策略:⑴①弄清种类。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②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③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④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⑵形旁析错法。如“燥”“躁”“澡”“噪”,形旁为“火”,就有“干燥”;形旁“足”,则有“烦躁”“急躁”;形旁为“水”,有“洗澡”“澡盆”;形旁为“口”,就有“噪音”“鼓噪”等,⑶结构推断法。即通过对词语结构分析,可准确快捷地推断出字形正误。如“按迹循踪”,本词是两个介宾短语,因“迹”与“踪”同义,故“按”与“循”也同义,均为介词“依照”之义。字形题高考规律总结
1、考查的形式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为主。
2、考察以形声字为主,主要由于形旁没有正确辨认而带来使用上的错误。
3、同音带来的误读,例如:是与事、捡与拣、灌与贯等。这些错误都与我们平时使用汉字时马虎、满足于一知半解有关。(1)音同误写
性(兴)趣 题(提)纲 劳(牢)骚 神密(秘)事(适)得其反 金璧(碧)辉煌 兴兴(欣)向荣 按步(部)就班 一愁(筹)莫展 义不容词(辞)破斧(釜)沉舟 卑恭(躬)屈膝 貌和(合)神离 迫不急(及)待 前据(倨)后恭 陈词烂(滥)调(2)音近误写
残(惨)无人道 惮(殚)精竭虑 入不付(敷)出 情不自尽(禁)如发泡(炮)制 妄(枉)费心机 风糜(靡)一时
4、形近误写
大有稗(裨)益 裨(稗)官野史 相形见拙(绌)验生活草管(菅)人命 无独有隅(偶)批(纰)漏百出 磬(罄)竹难书
5、考察范围是现代常见字,对古汉语中使用而现代已经消亡的古僻汉字则不会涉及到,很多字在平时的练习中反复出现过,只要我们平时注意积累,这道题应该不是很难。
6、本考点对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是正确书写汉字,包括不写错字、别字,不写繁体字、非规范的简化字。当然,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的辨析。
7、考查的题型主要有四种:选出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组;选出词语中有别字的一组;选出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选出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
基本知识
A、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作用
(一)形旁的作用
1、提示字义。
形旁最突出的作用是提示字义,但并不是表示字的确切意义,它的作用是提供一个关于字义的信息,缩小理解字义的联想范围。
形旁对于我们辨认字义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看到“资、贫、贷、货、贸、费、赏、财、赐、赊、贱”等,通过形旁“贝”,人们就联想到财物、经济。
2、区别同音字。
形声字中不少字是由同一个声旁构成的,而且读音也相同,构成了同音字,形旁就成为字形上区别这些同音字的重要手段,例如“簧、磺、潢、璜、蟥”,“隍、徨、惶、煌、蝗、篁”,我们很容易地把这些同音字区别开。
(二)声旁的作用
1、指示字音
我们通过声旁的提示,字音能够确定下来。认识了某个声旁,有时能类推出一系列字的读音。例如:
希(xī):稀、晞、郗、唏 眉(méi):嵋、湄、楣、媚(mèi)唐(táng):糖、塘、搪、瑭。
2、区别字形 有些形声字,形体上近似,容易混淆,不过由于声旁读音不同,可以把形似字区别开。如“未”念wèi,“末”念mò,所以“味、妹、昧、魅”等字与“抹、沫、茉、秣”等字因为读音不同,就可以很容易区别开,其中的偏旁也就不会写错了。
(三)形旁、声旁难以辨认
形旁、声旁难以辨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形旁、声旁的位置不固定。例如形旁“木”,在“根、柜、枞、桃”等字中位于左边,在“柴、架、棠、梨”等字中位于下边。又如声旁“占”,在“站、沾、粘、拈”等字中位于右边,在“战、觇”中位于左边,在“苫”字中位于下边,在“毡”字中位于一角。这样,要在位置上把形旁和声旁区别开就比较困难。
2、形旁和声旁没有明确分工。同一个偏旁,在构字时,既可以作形旁,又可以作声旁。例如“门”,在“们、闷、扪、钔、闽、闻、问”等字中是声旁,在“闺、阔、阙、阆、阃”等字中却又是形旁。
3、形旁、声旁变形。为了适应方块汉字的特点,保持汉字结构的平衡,作为构字偏旁,形体往往要发生一些变化,加之字体的演变发展,使得形旁和声旁的形体变化更大了,以至于难以区分辨认了。例如“哀”从“口”,“衣”声;“衷”从“衣”,“中”声。又如“贼”,猛一看似乎是从“贝”从“戎”,实际却是从“戈”,“则”声。B、纠正错字和别字
1、常见别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列在前面的是别字):(1)因字形相近而写成别字
忘想——妄想 草管——草菅 床第——床笫 针炙——针灸 驰聘——驰骋 班马——斑马
(2)因字音、字义相同或相近而致别
供献——贡献 秘蜜——秘密 布暑——部署 专研——钻研 典形——典型
(3)受前后字偏旁影响而写成别字
粉粹——粉碎 清淅——清晰 恣态——姿态 纯结——纯洁 编缉——编辑 枪枝——枪支 滋沫——滋味 煅炼——锻炼(4)因不理解字义而致别
原形必露——原形毕露 阴谋鬼计——阴谋诡计 再接再励——再接再厉 一口同声——异口同声 破斧沉舟——破釜沉舟 滥芋充数——滥竽充数
2、纠正错别字的方法(1)注意字形。
一是要注意形体相近的偏旁部首。例如:
讠——氵辶——廴礻——衤卩——阝幺——纟户——尸
可以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如“廴”偏旁的字常用的只有“建、延、廷”三个,只要记住三个基本字,其余的多数字自然就是从“辶”了。二是要记清字的笔画。例如: 戊——戌——戍——戎——戒(2)注意字音。
一是利用字音分析形声字的声旁。有些形声字,声旁近似,但读音不同,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区别声旁近似的字。例如: 叚jiǎ 假、葭、暇、遐、瑕 段duàn 锻、煅、椴、缎
今jīn 矜、琴、衾、吟、贪、岑、含 令lìng 零、岭、龄、铃、领、翎、瓴、囹、聆、玲、羚(邻、怜例外,为前鼻音)二是读准字音。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随着就把字写成了别字。例如: 同仇敌忾kài(不读气)如火如荼tú(不读茶)病入膏肓huāng(不读盲)毋庸赘zhuì(不读熬)言 狙jū(不读阻)击敌人 入场券quàn(不读卷)一蹴cù(不读就)而就 侥jiǎo(不读尧)幸生还 赤裸裸luǒ(不读果)(3)注意字义。
不少错别字是由于对一些词语,尤其是成语中的字义理解有误而产生的,了解这些字义,对纠正错别字很有帮助。例如:
原形毕露 毕,都,皆。不是“必”。不胫而走 胫,小腿。不是“径”。墨守成规 墨,墨子。不是“默”。川流不息 川,河流。不是“穿”。轻歌曼舞 曼,柔美。不是“慢”。(4)了解一些常见部首的含义
页:和头部有关。如:颠、颊、题。贝:和钱财有关。如:贫、贾、货、贷
王:和玉有关。如:斑、瑕、瑜
月:和身体器官有关。如:腿、膂、膺。灬(火):和火有关。如:煦、烹、熬。冫:和寒冷有关。如:冻、凋、寒。
礻:和祭祀神灵有关。如:福、祸、社、祖。
厂(广、宀):和房屋有关。如:厦、庐、安、字。彳:与行走、道路有关。如:循、径、徐
彳亍:和街道有关。如:衙、衢、衔。
其他有:口、讠、木、纟、氵、亻、疒、歹、穴、日、皿等等。(5)缘词解字——通过分析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结构来判断
①利用词语的整体意义:
例:事必恭亲(躬)桀骜不训(驯)闲情逸志(致)山青水秀(清)清山绿水(青)②利用词语的结构特点: 追亡逐北 殚精竭虑 文过饰非 家喻户晓 甜言蜜语 背井离乡 神出鬼没 不伦不类 朝歌暮舞
披星带月(戴)穷奢极耻(侈)老奸巨滑(猾)剑拔努张(弩)题纲挈领(提)仗义直言(执)按布就班(部)③利用生活常识、自然之理、社会规律:
声名鹊起 欢呼雀跃 委屈求全(曲)一口同声(异)
鸠占雀巢(鹊)不径而走(胫)内心烦燥(躁)琳朗满目(琅)好高鹜远(骛)针贬时弊(砭)坐上客(座)贪脏枉法(赃)④追溯词源:
默守成规(墨,墨子)曲突徒薪(突,烟囱。薪,柴草)巧言如黄(簧,一种乐器)黄梁美梦(粱,米饭)世外桃园(源,陶渊明)司马青山(衫,白居易)⑤近体互析,分清笔画
病入膏盲(肓)脍灸人口(炙)风毛鳞角(凤、麟)草管人命(菅)申酉戍亥(戌)辰已午未(巳)
第五篇: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正确使用实词
201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教案:01《正确使用实词》(人教版)
一、近年高考试题分析
【江西卷】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 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 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A.年轻
以至
踌躇满志 B.年青
以致
踌躇满志
C.年轻
以致 自鸣得意 D.年青
以至
自鸣得意 【解析】:①句考查的就是实词,应选“年轻”。“年轻”指人的岁数不大,有相比较而言之义:如“他很年轻。我比他年轻。领导班子年轻化”;而“年青”则为处于青年时期,不合语境。②句考查虚词,应选“以至”。“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示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而“以致”是“因而导致”的意思,后面接的往往是不好的结果。③句考查成语,“踌躇满志”是中性词,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而“自鸣得意”是贬义词,自以为了不起。
【答案】A 【山东卷】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中药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以植物为最多,也包括动物和矿物,其药效一般比较缓和。..B、虽然平时工作很忙碌,但只要有时间,我就整顿家务,让家里变得洁净、整齐、漂亮。..C、海滨公园是附近居民喜爱的运动场所,在花海中无论是散步、慢跑还是骑车锻炼都令人神气十足。....D、诗评家所谓“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跟白居易“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是不同的,饥寒让杜甫刻.骨铭心,所以他写出的诗句更加深刻感人。...【解析】其中A、B两项考查的是实词。A中“药效”和“缓和”不搭配,应用“缓慢”。B中“整顿”和“家务”也不搭配,“家务”是“家庭事务”,自然不能整顿。只能“操持家务”。C中“神气十足” 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带有傲慢的神气,而语境是“神定气闲”。
【答案】D 又如:2003年全国卷考查了“莅临、亲临,计划、规划”等动词、名词。2003年北京卷考查了“审定、审订,许诺、承诺,谋取、牟取”等动词。2004年全国卷考查了“毕竟、究竟,沿用、采用,鉴别、鉴赏”等副词、动词。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卷考查了“品味、品评,体味、体验,珍爱、珍惜”等动词。2005年全国卷(Ⅰ)考查了“制定、制订,振奋、震撼,推迟、延迟”等动词。
从上面考查的内容看,主要是双音节近义实词,其中以动词为主,其次是名词、形容词;有时候将实词、虚词综合起来考查。分析之后,可以看出,难点是辨析词义。
二、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一)、从意义方面辨析。1.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如:“边疆”的范围广,指靠近国界的领土,例如:我在祖国边疆放哨站岗;“边境”的范围窄,只指靠近边界线的地方,例如:战士们每天都要到边境线上巡逻。再如:“局面”的时间跨度大,指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例如:改革开放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场面”指具体时间内、一定场合下,人物生活、活动的情景,例如:“伊人”公司开业的场面十分壮观。
2.词义的轻重不同。如:“处罚”词义轻,指一般的处理、惩治,例如: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惩罚”词义重,指严厉的处罚,例如:无论是谁,犯了罪都要受到惩罚。再如:“批评”词义轻,一般指犯了错误之后所受到的责备,例如:对于那些口是心非的同志,我们要批评、教育他们;“批判”词义重,往往指对严重的思想、言论、行为上的错误作出批评、谴责。例如:对所有非无产阶级思想,我们都要迎头痛击,加以批判。
3.个体概念与集体概念不同。如:“河、信、树”是个体概念,而“河流、信件、树木”则是集体概念。我们可以说“这条河蜿蜒向东流去;我在邮箱里发现了一封信;岸边一棵树斜倾着身子”,而不能说“这条河流蜿蜒向东流去;我在邮箱里发现了一封信件;岸边一棵树木斜倾着身子”。
(二)、从色彩方面辨析。1.词的感情色彩不同。如:“赞扬”是褒义词,例如:魏青刚的革命英雄主义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吹捧”是贬义词,例如:一些人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目的说成是“实现大东亚共荣”,极尽无耻吹捧之能事。再如:“成果”是褒义词,例如:他在科技发明上成果不菲;“结果”为中性词,例如:学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可想而知;“后果”是贬义词,例如:新闻批评要中肯,要真实,不可信口雌黄,否则,后果自负。
2.词的语体色彩不同。如“惦记”为口语,例如:李大娘说:“他整天就惦记着钱!”;“思念”是书面语,例如:蒋兴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妻子王三巧儿。再如:“吓唬”是口语,例如:你别吓唬,我可浑身是胆。“恫吓”是书面语,例如:鲁迅是不齿于敌人的恫吓的。
3.词的谦敬色彩不同。如:“全力”用于自己帮助别人,例如:你如果有困难,我将全力帮助你;“鼎力”用于感谢别人帮助自己,例如:因为您鼎力襄助,使我度过难关。再如:“请教”是说自己向别人咨询问题,例如:昨天晚上,学生向您请教问题,您态度非常谦虚;“雅教”是说别人对自己的教导,例如:呈上拙作,恳请雅教。
(三)、从用法方面辨析。1.词的搭配对象不同。如:“交流”的对象多是抽象的“心得、思想”等,例如:今天晚上如果有空,我俩就土地分配问题交流一下看法;“交换”的对象多是具体的“物资、货币”等,例如:未有货币之前,古人就是拿自己拥有的东西到“集市”上相互交换。再如:“改进”涉及的对象多是工作、方法、技术等,例如: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改进我们的生产技术,也曾付出过高昂的代价;“改善”涉及的对象多是关系、条件、生活等,例如: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是共产党人倡导革命的根本目的。
2.词性与句法功能不同。如:“阻碍”是动词,做谓语,可以支配宾语,例如: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正在以一种看不见的力量阻碍着我们事业的进步;“障碍”是名词,多作宾语,例如:为中华民族发展计,我们要全力以赴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再如:“突然”是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定语、宾语,例如:情况突然,突然事变,感到突然;“猛然”是副词,只作状语,例如:她猛然转过身来,怒视着甫志高。
三、备考、作题思路
(一)、正确理解。如:“杀青”一词的意思是指①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筒用火烤干;后来泛指写定著作。例如:他计划用五年写成的长篇小说,现已提前两年杀青。②绿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把摘下的嫩叶加高温,破坏其中的酵素,抑制发酵,使茶叶保持固有的绿色,同时减少叶中水分,使叶子变软,便于进一步加工。例如:此次杀青做得好,茶叶叶片仍然莹莹如碧。再如:“品位”多指品级、官阶或物品质量,名词,可以做主语或宾语,例如:山集镇这次民俗文化节的节目品位太低;“品味”指品尝滋味,动词,作谓语,可以支配宾语,例如:酒专家品味过这一批白酒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也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名词,多作主语,例如:因为梅雨期间未存放好,这批茶叶的品味受到很大影响。
要做到正确理解,就必须“勤读、勤查、勤积累”,此之谓“三勤”。
(二)、求同辨异。“异”就是一个词中不相同的语素。如:“激奋”与“激愤”,区别在“奋”和“愤”字上,“激奋”是激动振奋的意思,例如:他的讲话很能让人精神激奋;“激愤”是激动而愤怒的意思,例如: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引得全国群情激愤。再如:“起用”和“启用”,区别在“起”和“启”字上,“起用”指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也指提拔使用,对象多是人,例如:为了增强队伍活力,应该大胆起用一批年轻干部;“启用”指开始使用,对象多为物,例如:青藏铁路已建成启用。又如:“开辟”与“开拓”,区别在“辟”和“拓”字上,“开辟”指打开道路或开拓发展,主要针对从无到有这一情况而言的,例如:工农红军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拓”指开辟、扩展,主要针对已经有而要扩大、拓宽这种情况来说的,例如:我们要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出来的道路,开拓前进。四如:“终止”与“中止”,区别在“终”和“中”字上,“终止”指事情结束,完全停止,例如:这一年的体育比赛到此终止了;“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例如:篮球体育比赛进行到一半就中止了。
(三)、分析语境。对语言环境,不能仅看为静态的,要作动态的分析。如:“漂亮”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意义、词性、感情色彩均不同,例如:①她很漂亮;②他一个漂亮的动作,球就进了网;③阿Q的小辫子不时摆几摆,简直漂亮极了。其中①为“好看、美观”;②为“出色”;③为“好看”,但含贬义。
所以,分析语境就是要对一个句子(或一段话)的语义范围、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谦敬色彩、搭配、词性、句子成分等,作出全面的动态分析。如:1999年高考题,“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 日本侵华的历史。(篡改、窜改)”这个句子,宾语是“历史”,空缺出应为谓语,动词,从“妄图”看,是一个贬义色彩的语境,据此选“篡改”,因为“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是贬义词;而“窜改”指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是中性词。再如:2004年高考题,“XX公司已被我们收购,大家要抓紧时间做好 和管理工作。(接收、接洽)”这句话,从“已被我们收购”考虑,应该用“接收”,它有三个意思:①收受;②根据法令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③接纳;而“接洽”则是跟人联系,洽谈有关事项,用“接洽”不合“已”“收购”这一语境。
(四)、比较排除。作题时,选用的词与语言环境一定要做到“意义有联系,情境相一致,功能很恰当”。如:1999年高考题,“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 疾病。(祛除、驱除)”“祛除”指除去(疾病、疑惧或迷信人所谓邪祟等),“驱除”指赶走、除掉。从句子看,宾语是“疾病”,而且是“端午节”的“习俗”,空缺处应填动词,谓语,所以用“祛除”。再如:2003年北京高考题,“必须坚决打击不法商人制假贩假 暴利的犯罪行为。(牟取、谋取)”“牟取”意思是谋取(名利),贬义词,而“谋取”意思是设法取得,中性词。从语境看,“不法商人制假泛假”是贬义,“暴利”是利益,所以,应该用“牟取”。又如:2004年高考题,“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退化、蜕化)”“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而“蜕化”本义指虫类蜕皮,比喻人腐化堕落。从句子看,“白山羊绒”是物质,所以应该用“退化”。
要想正确地运用实词,首先,非得积累大量的实词并准确掌握它们的意义不可,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想把实词全部运用得正确只能是空中楼阁;其次,要善于运用一定的方法去作必要的分析,既能够对词义加以辨析,又能够对语境的各方面加以分析,并做到透彻明白。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好了,才能把实词运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