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只拣儿童多处行》企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阅读令人十分欢畅。
二、说学生情况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已经习惯懂得按照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课文。学生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课堂上的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的轻松。
三、说教学目标
好的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风向标,具有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 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日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六、说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以下几个:
1、疑问。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逐步懂得在阅读中怎么思考,怎么发问,寻找作者的思路。
2、研读。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识经验的联想与沟通。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这种阅 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3、对话。《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问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只有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战,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七、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打算分四步来实施:(一)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三)精读感悟、(四)拓展延仲。
(一)激趣导入
1、课始,直接出示“儿童不知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这句诗,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紧接着简介冰心,介绍这篇文章的一些写作背景,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这样设计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阅读中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有利于造性思维的迸发,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下学习。
(二)初读感知
在初读感知这部分,我打算这样去实施。首先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字字响亮,句句流畅。在此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倾听,及时解决在朗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初步读完后解决在初步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再读文章,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听,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有所进步了,在此结束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然后指名单个读,想读哪小节就读哪小节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时理解生词,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在这一部分,重点解决读通读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机会,需要注意让学生带着目的或目标去读书教师尽量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在这一 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 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2、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
1、围绕第 题“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把这些句子画下来。”找好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讨论,提示学生如果发现不一样,要向同学请教,找这理捡的理由是什么么?(学生之问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 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与朝气。)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顾和园。” 这一句的教学紧紧扣住“迎”、“挤”,点拨“谁能通过约的精彩。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究。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的,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经历阅读实践,让他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上述教学构想中给学生明确了读书方向,有利于突破难点。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继续读刚才这句话自由读,思考这个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说“没有了儿童,就没有了太阳的香气息。”等等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板书:儿童充满朝气读好这句后,进行过渡:文中有一句话把儿童和花作比较,能不能找出来? 出示“只要管理得好,看着也快乐。” 自由读,找找看,花儿与儿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旺盛的生命力、欢畅活泼、看起来很快乐)课文哪儿写出了灿烂的春光? 出示“走进玉澜堂喷花的飞泉……
自由读,思考这里的海棠树与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同?(密密层层、不留 喷花的飞泉)指导学生读好(朗读、思考,再交流,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止渡:看到这么美的春光,冰心奶奶不由得从心底发出赞叹,引导朗读“春光 释放出来了!” 指导读出赞叹之情,提示“饱满、蕴藏、尽情、释放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评价,朗读。在学生充分朗读、感受的基础上提问“现在你知道了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了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儿多处春光灿烂。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七小节,看看能不能找出第三个原因。可以提示学生在第七小节里出现了几个“笑” 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笑?让学生领悟,冰心她特别喜爱儿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儿童(语言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了思想渗透其中,语言已不再是一件外套,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跃动着生命的鲜活的血肉之体。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上述教学构想中,一方面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研读,从课文中没取相 关信息,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向课文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话和交流在真诚的对话和交流中,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升华。)
(四)拓展延仲
这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小结,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有个深层次的回顾: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因为儿童充满朝气,更因为冰心奶奶充满了爱心,所以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 出示冰心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导学生读冰心的诗(纸船母),让学生自由读这首小诗,说说能从中看出什么?让学生明白,冰心对儿童充满爱心,同样她也爱她的母亲,爱星星,爱大海,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生活是多么精彩。
最后出示巴金对冰心的一段评价,学生自由读。建议学课后可以再去找找冰心的作品来阅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课本仅仅是一小部分。让学生能感悟到这些文学大家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够乐于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能够让自己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够了。)
八、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只拣儿童多处行
一、(1--2)颐和园:成千盈百
二、(3--4)知春亭畔:座无隙地
三、(5--8)去王澜堂路过湖边转弯---撞个满怀
玉洞堂中:赏花→饱满、烂漫
赞花→好看、开得旺
四、(9)春游感想:只捡儿童多行处---找到春天
第二篇:五年级《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朗读、感悟,让课堂充满智慧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性的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创新性的目标:
1、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2、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这样几个词语:
1、疑问。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逐步懂得在阅读中怎么思考,怎么发问,寻找作者的思路。
2、研读。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3、对话。《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只有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打算分四步来实施:
(一)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三)精读感悟、(四)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
1、课始,直接出示‚儿童不知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这句诗,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紧接着简介冰心,介绍这篇文章的一些写作背景,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 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阅读中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迸发,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下学习。]
(二)初读感知
在初读感知这部分,我打算这样去实施: 首先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字字响亮,句句流畅。在此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倾听,及时解决在朗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初步读完后解决在初步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再读文章,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听,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有所进步了
在此结束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然后指名单个读,想读哪小节就读哪小节。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时理解生词,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
[在这一部分,重点解决读通读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机会,需要注意让学生带着目的或目标去读书,教师尽量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2、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
1、围绕第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把这些句子画下来。‛找好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讨论,提示学生如果发现不一样,要向同学请教,为什么找这句?理由是什么?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文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与朝气。]
2、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 这一句的教学紧紧扣住‚迎‛、‚挤‛,点拨‚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儿童很多很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体会,感受儿童的欢声笑语。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太阳的香气息。‛ 这一句教学,首先引导理解‚座无隙地‛,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感受最快乐的活动去找感觉,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朗读评价,激励他们读好‚闪着汗珠、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感受儿童的勃勃生机。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沿着匆匆地往前跑。‛
这一句话的教学,可以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他的感受,谈一谈该怎样朗读这段话。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句话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当然,文中还有许多句子也能说明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也需要适当的点拨、引导,我就不一一枚举了,我只是通过选择三个例句的重点指导、朗读,来说明我大体的教学思路。最关键的还在于课堂上根据学生所流露的他们的独特感受,灵活机动地去引导,那样课堂才能显示出生命的鲜活。只有在课前进行趋于周密的预设,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究,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的.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经历阅读实践,让他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上述教学构想中给学生明确了读书方向,有利于突破难点。]
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1、继续读刚才这句话
自由读,思考这个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说‚没有了儿童,就没有了太阳的香气息。‛等等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 板书:儿童充满朝气
2、读好这句后,进行过渡:文中有一句话把儿童和花作比较,能不能找出来? 出示‚只要管理得好看着也快乐。‛
自由读,找找看,花儿与儿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旺盛的生命力、欢畅活泼、看起来很快乐)
课文哪儿写出了灿烂的春光? 出示‚走进玉澜堂喷花的飞泉……‛
自由读,思考这里的海棠树与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同?(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喷花的飞泉)指导学生读好。
[朗读、思考,再交流,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春光,冰心奶奶不由得从心底发出赞叹,引导朗读‚春光,释放出来了!‛
指导读出赞叹之情,提示‚饱满、蕴藏、尽情、释放‛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评价,朗读。在学生充分朗读、感受的基础上提问‚现在你知道了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了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儿童多处春光灿烂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七小节,看看能不能找出第三个原因。可以提示学生在第七小节里出现了几个‚笑‛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笑?让学生领悟,冰心她特别喜爱儿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儿童
[语言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了思想渗透其中,语言已不再是一件外套,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跃动着生命的鲜活的血肉之体。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上述教学构想中,一方面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研读,从课文中汲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向课文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话和交流,在真诚的对话和交流中,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升华。]
(四)拓展延伸
这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小结,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有个深层次的回顾: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因为儿童充满朝气,更因为冰心奶奶充满了爱心,所以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出示冰心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引导学生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让学生自由读这首小诗,说说能从中看出什么?让学生明白,冰心对儿童充满爱心,同样她也爱她的母亲,爱星星,爱大海,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生活是多么精彩。
最后出示巴金对冰心的一段评价,学生自由读。建议学生课后可以再去找找冰心的作品来阅读。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课本仅仅是一小部分。让学生能感悟到这些文学大家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够乐于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能够让自己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够了。] 《月光启蒙》说课讲稿
一、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选的课文。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动画演示、运行环境基于Windows2000下的电脑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
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莲山课件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母爱与童心‛的感悟。]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这一部分的2、3两个模块中的师生互动生成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力求充分体现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的阅读教学理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通过小博士提问,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3、通过小博士挑战,出示实践性、延伸性阅读练习:继续体会文章意境美,继续收集家乡民歌童谣。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母亲
我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我认为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课件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水》说课稿
一、基本理念
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述。
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快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三、教法、学法
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体现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莲山课件。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四、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交流资料,辅垫教学。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臵学生广泛搜集有关缺水的资料,从而了解相磁的知识。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2、质疑问难,激趣读文。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上课伊始,我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下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越,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
3、发展语言,提高思维。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强思维训练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思维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学习时设计了‚在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从而达到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发展,从而积累语言。最后一步一步走进文本,让语言与思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与提高。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习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5、课外写作,延伸教学。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进行适当延伸,让学生上网输入关键词‚干旱‛去浏览网上的文字和图片,写一篇随笔。这种教学的延伸,目的是想巩固课文内容,让学生广泛了解资料,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望月》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特点
A.《望月》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制语文课本第十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六组是由三篇课文一个‚练习‛和‚习作‛组成。
B.《望月》是一篇角度独特,构思新颖的写月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调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2.教学目标的确定
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B.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C.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感受和反映世界。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分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4.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指导背诵全文。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投影机、幻灯片。
二.
教学思路
1.教学方法:
A.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理解重点句。
B.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及形式多样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
2.学生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宋祖英演唱的MTV—《望月》。通过视、听效果,创设情境,把学生巧妙地引入课文,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带着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提出自学要求。
a.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b.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哪些问题。
c.对不理解的问题做上记号,以便讨论。
B.检查预习情况
a.交流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这一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通过自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b.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c.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段落。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C. 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3.情境体验,学习第一段
A.出示一张‚月光江景图‛幻灯片
这是一幅什么景象?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所看到月光下的美丽江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B.指名读第一段,划出描写月光的句子,图文对照,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赏析比较:读了这些描写月光的句子,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呢?通过咬文嚼字,体会作者写月光运用拟人手法,以及按江面—>江两岸的写作顺序。
D.你还能想象出月光下的江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通过想象,丰富学生的情感。
E.配乐朗读,指导背诵。
4.作业
四.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第二段
A.自读课文,想想这段写了什么?
B.你的印象中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找一找,划一划书中的句子。
C.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D.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读懂的呢?
E.分角色朗读*5—11,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配乐朗读,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体现孩子的天真、好学。
F.指导读诗,并背诵。
G.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它们滋润我们的‚心田‛,使我们无比舒畅。
a.出示句子: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b.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H.联系生活,积累诗句。
你还能背出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山的诗句或水的诗句吗?
过渡:小外甥的爱幻想表现在哪?让我们继续学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三段
A.请人读*14—20 B.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小外甥的爱幻想你是从哪儿读懂?他的想象怎样?自由读、指名读,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原则。
C.继续读课文,作者除了从小外甥的语言中看出他爱幻想,你还从其它地方读出了什么?让学生有感情读小外甥说话时动作,神情的句子,并细细品味。D.分角色朗读。
E.齐读第三段。
过渡: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你们想不想随作者一起去幻想?闭上眼睛。)
3.学习课文第四段
A.引导学生想象。
B.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灰椋鸟》说课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课文的作者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她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就在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她年仅23岁的生命。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教学时可作简介,激发学生的爱鸟、护鸟之情。
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对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细致,描述生动形象。要引导学生读通读懂有关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要求,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2.通过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欣赏品味、自我感悟、想象拓展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怡情,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得到情感的陶冶。
下面我就说说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本堂课分三个环节:复习导入、学习课文,感悟品味、总结延伸。
课始,投影出示灰椋鸟图片,引导学生描述灰椋鸟的外形。学生会答: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一点都不好看。而后教师过渡: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象,再也忍不住了,便和同伴来到林场,观赏灰椋鸟归林的情景,这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着作者去欣赏一番。由此引入第二环节:学习课文,感悟品味。
文章有两个重点段,第四节的‚群鸟归林‛和第五节的‚百鸟争鸣‛,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也放在了这两个段落上,教学‚群鸟归林‛时,教师首先创设这样的情境:周围静得出奇,茂密的树林在等待鸟儿的归来。你们看,它们回来了!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节,边读边想画面。而后学生交流:你看到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觉得这景象如何?出示文中群鸟归林的一段话,认真地读读这一段话,拿起笔来圈圈划划,抓住关键的词句好好体会当时的景象,抓住两句话重点体会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
第一句:‚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先指名读,找出哪些词句正确生动写出灰椋鸟归林的?学生找到‚盘旋‛、‚陆续‛、‚投入‛等词。重点理解‚投入‛这个词,与‚飞入‛进行比较,什么时候用‚投入‛?从‚投入‛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这树林是鸟的家园。
第二句:‚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他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启发学生通过‚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展开想象,进一步加深对‚排空而至‛的理解,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最后齐读两段话,再次体会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接着教师再次过渡:这是我们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所看到的,你们还听到什么?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耳中的意思丰富着呢。师引读:先回来的鸟——好像——又像——后到的鸟——然后想像说话: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向归来的同伴倾诉些什么见闻和收获?
最后小结:我已经感觉到同学们融入到这个快乐的大家庭里去了。让我们完整地感受一下这壮观而又欢乐的场面。齐读第四自然段结束本段的教学。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映红了刺槐林,此时的林中又是怎样一幅情景呢?由此引入第5自然段,要求学生找出你喜欢的写鸟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第一句话:
‚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教师渲染:作者把灰椋鸟写得很美,那是由于晚霞的映照缘故。回想课文开头,作者笔下的灰椋鸟并不漂亮,但作者喜欢上这些小生灵后,它们在作者的眼中竟变成了翩翩起舞的美少女了。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灰椋鸟当作人来写,感觉和真的一样。让我们也美美地读一读这句。
第二句话:‚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段话的教学分三步,首先重点理解什么叫‚俱乐部‛?人们在俱乐部里会干些什么?为什么说‚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呢?
然后理解‚似飞瀑,如惊涛‛写出了什么?这是怎样的声音呢,欣赏‚鸟鸣‛音乐,一起来感受一下百鸟争鸣的场面。最后指导感情朗读。师生齐读本段,以回归整体。
接着简要学习第六自然段。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最后进入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延伸。课件出示作者简介,教师介绍:1987年9月16日,在夜色笼罩的茫茫的滩涂上,徐秀娟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为了歌颂、怀念徐秀娟,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请大家一起欣赏,会唱的一起唱。
最后总结全文,布臵作业。自主探究,扬起语文学习的风帆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觉得本课第一教时必须实现前拓性教学,借助《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使学生得到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整个教学过程我力图体现如下特色:
一、采用‚问题探究‛的策略,主导整个教学过程。
一段郑和扬帆起航的录象,催化了学生的情感,诱发了探究动机,也生成了两大学习主题。即:郑和是怎样的一个人?远航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即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也引领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阶段。从而展开了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参与认知过程。学生围绕主题,在任务目标的引导下,运用《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主动获取、分析、加工相关的信息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思考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从而促成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形成对郑和人物和远航事件的整体性把握,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在问题中凸现,在问题中张扬。‛
二、挑战‚一网打尽‛,回归语文教学本真。力图做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当学生在网络信息的刺激下,产生一种‚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述郑和远航‛的心理需求时,我则引导学生初步朗读课文,并讨论:课文哪儿到哪儿是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况?这样提纲挈领,百毛皆顺,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结构,也培养了学生阅读的能力。最后根据课后思考题5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标题的内容细细读一读、评一评、议一议。有主角、有听众、有朗读,有评价,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在和谐友好的对话中,浓郁了兴趣,培养了语感,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三、有效的资源、平实的设计、简约的风格构建着有效的课堂,这是我们共同期待的,也是我本课教学的源头和归宿。
升起心中的太阳
一、说教材
本课以‚我‛的见闻为主线,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叙述盲童明明的言行举止,描绘他的音容笑貌,同时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盲童的喜爱之情。盲童明明是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她虽然生下来就看不见美好的世界,可是她美丽可爱,聪明机灵,乖巧懂事,有一颗善良的童心,懂得关爱别人。‚我‛和她相识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她‚带给了我许多快乐‘----她清脆的笑声感染了‚我‛美好的爱心感动了‚我‛,她就是一个‚番茄太阳‛,挂在了‚我‛心里,让我感受到了温暖。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部分句子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感悟、体会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从而受到关爱他人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走进明明,知道她是一个漂亮聪明乐观和富有爱心的小女孩,感悟三个‚番茄太阳‛含义。
四、说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叙事,写人、抒情相互结合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文章的两条线索进行教学:
一、是明明的笑,二、是明明的笑对作者的感染。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圈画批注、感情朗读等多种手段引领学生逐步明确‚番茄太阳‛的三个不同含义,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心,让‚番茄太阳‛永远挂在我们的心中。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番茄,太阳,太阳番茄,这个奇妙的组合告诉了我们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盲童明明,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让我们走进盲童明明的内心世界。[激情,激趣,巧妙引入课题]
(二)精读感悟,直奔课文重点。
1、指导学生感悟盲童明明的心灵。
(1)从盲童明明的容貌和言行的句子中感悟盲童明明的心灵。(2)默读感悟,批注。
(3)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体悟小女孩的内心结合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些句段并板书:乐观 好奇心 机灵
聪明
善良
有爱心
2、导学生再读课文,体会盲童明明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感动。(1)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语句。(2)汇报交流并板书
灰暗----温暖-----快乐------感动(3)探究
是什么给‚我‛带来这样好的心情变化?
让学生体会到是盲童明明的童心、童趣和童真给‚我‛带来好的心情变化。[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感悟人物内心世界,指导学生学会朗读,学会倾听,体会人间真情]
(三)理解‛‚番茄太阳‛含义
1、课文为什么以番茄太阳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都指什么,让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感悟。
1、本对话、师生对话,探究‚番茄太阳‛含义
[抓题眼,理解课文重点,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探究‚番茄太阳‛含义]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明明的笑容那么真,那么美,是因为她背后的善良和爱心。
1、暖我的心的,仅仅是明明吗?你觉得谁也是?
2、生活中,哪些人也是‚番茄太阳‛?
3、小结:所有心中有爱,无私奉献的人都是‚番茄太阳‛是的,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番茄太阳 ‛,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到处充满与温暖。[发展个性化语言,拓展思维]
(五)配乐感情朗读
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再一次走进课文,体会人间真情。(播放《种太阳》)[用歌声《种太阳》激发学生爱心,把教学推向高潮]
(六)作业超市
1、课外阅读爱心小故事,并试着讲给周围的人听
2、读了这篇体现人间真情的故事后,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读后感。
3、推荐有关爱心的词语,爱心名言让学生抄在笔记本上。
4、做一个爱心小卡片送给你周围的人感染周围的人积极参加献爱心活动。不公感染孩子,感染周围的人才,让番茄太阳挂在每个人的心中。
(七)板书设计
乐观
聪明 有好奇心
善良
有爱心 灰暗-----温暖------快乐------感动
《七律长征》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 长征〉〉,共1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 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磅礴(pang bo)崖(ya)岷(min)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臵作业
(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2)给本诗作画。附: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课堂教学三步曲——《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苏教版第十册第九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臵;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
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在分段时,为突出重点段,将末节单独为一段,这也是分段的常用方法;
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
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
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说教法、学法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
象,因此教学前我可带领学生去图书室、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我课前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将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
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
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四、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简介城市,揭题入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第二课时: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扩展文本,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理清结构
汇报交流,积累内化
归纳方法,读写结合
以下重点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序曲——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蓝色多瑙河》,语言导入: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
3、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你认为怎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教师在课题旁板书:?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维也纳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与奇妙。
(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自由学习、独立思考。
课堂伊始,通过播放《蓝色多瑙河》,让学生臵身于音乐之中,跟着老师畅游音乐之都。并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主曲——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1、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大家把课文打开,快速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体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把主要语句划下来。
(2)学生自学: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每个分层次也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4)电脑出示总分关系结构图。
(5)这篇课文的层次非常清楚,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谈谈你对这部分结构的理解。
(6)为什么将末节单独分段呢?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讨论末节单独成段的设计是为了体会末段对中心的作用,掌握重点内容单独成段的常用方法。)
2、练习背诵,适时评价。
(1)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朗读、背诵,并思考你是用什么办法背诵的?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臵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而安排的,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熟第三、四自然段,而且能做到当堂背诵,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的?
方案一:学生回答是抓住关键词句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制作课件,结合下列三方案教学要求适时点击凸现相关词句)
(2)你认为这两节的关键词句分别是什么?
A、第三自然段:用‚音乐装饰‛这个词你是如何理解的?→维也纳人用了什么来装饰音乐之都?→‚连……也……‛说明了什么?→想象一下你还准备怎么装饰?→所有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音乐的氛围很浓)→你能读出来吗?
结合讨论教师适时点击展示图片,学生进行欣赏,感受这浓浓的音乐氛围。
B、第四自然段:‚掺和‛什么意思?
混合、混杂,音乐和花香混合在一起,既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又
能给人以嗅觉上的美好享受。→当你漫步街头,听,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响起来了,闻一闻,晚风中飘荡着花草的芬芳,此时此刻,你感觉怎样?请你带着轻快、舒畅的心情来读好这段话。→看聚会时演奏的音乐图片。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和前面相同的均是在抓住重点词句后进
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背诵的训练。叶老曾经说过‚凡是技术的,没有不需要练的。‛我国的俗语: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在自主的读书活动后,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方案二:学生回答是抓住这两节的结构特点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同前)
(2)讨论:这两节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前面的教学已经知道这两节的中心句,通过中心句均处于每个自然段开头而得出这两节也为‚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此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讨论理清两段中句群联系:第三自然段:概述→具体点的描写;第四自然段:按时间、地点推移介绍。
方案三:学生回答是抓住课文的写作特点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同前)
(2)分别对这两节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
A、第三节:(点面结合)概括→具体
B、第四节:(选择代表性的典型例子)白天、夜晚、家里、街头、工作场所……例问题:选择写哪些内容说明维也纳人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设计意图:这三个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背诵方法而确定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成了教学资源。为了使学生参与得更多,充分利用了个体、小组、集体等课堂组织形式,自学、同桌互学、小小组助学、集体交流等形式,通过分析、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语句句群关系的写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完善个人独特的思维,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同时也增加了语言训练频率,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4)既然第二、三、四自然段均是从不同方面写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为什么只要求背诵第三、四自然段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构段方式类似于第三、四自然段,而第三、四自然段更为典型。你能找出与第三、四节类似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此步骤重点复习、巩固、初步运用通过学习三、四自然段所掌握的理解、分析方法。所用时间不多,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练兵的机会。)
3、间奏——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从构段方式、写作方法、抓重点词句等方面来体会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同时也学到了三种理解内容、背诵课文的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已经学到的方法自学最后一段。
(1)出示最后一段。
(2)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边听边在书上批注,可以和同桌、小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A、写作方法:
外→里、整体→部分、下→上
(选材、顺序、详略)物→人、静→动、详→略……
B、重点词句:美观大方、色彩和谐、金碧辉煌、金光闪闪……
C、结构特点:总——分
(4)欣赏图片,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介绍。
(5)课堂拓展:国家歌剧院金碧辉煌、宏伟壮观,给维也纳戴上了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名声远扬,她无愧为‚世界歌剧中心‛。简介中国在此举办七届音乐会。
(6)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提炼、归纳学法后,对学法的
一次巩固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用教的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搀——扶——放‛的原则。‚介绍‛的安排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尾曲——拓展文本,综合实践
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下面,请大家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读一读,待会儿请你以小导游的身份把你喜欢的有关维也纳的知识介绍给同学和听课的老师听。
3、学生当小导游解说。
4、作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课文,听听音乐,看看图片,一起感受了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与美妙。课后,请大家完成一个作业:开展维也纳——音乐之都专题研究,可以组成研究小组,自行选择。选题内容如:在维也纳生活过的音乐家调查;诞生在维也纳的著名音乐作品调查;在维也纳用了哪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开展相关的课外阅读,撰写研究报告,在汇报会上交流。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如果说这节课是一首交响乐的话,那让学生当导游、开展专题研究就是那绕梁的余音,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五、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板书如下:
9、音乐之都维也纳
?!
虽然只是两个标点符号,可是它包含的意义却是无穷无尽的:此间所留的空白,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无穷无尽的想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个疑问解决,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发出了一个个惊叹;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点拨、引导、激励的作用,‚!‛就是指明他们学习方向的明灯,就是拨开学习迷雾的大手,就是激励起竖起的大拇指…… 《月光启蒙》说课讲稿
一、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选的课文。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动画演示、运行环境基于Windows2000下的电脑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
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莲山课件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母爱与童心‛的感悟。]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这一部分的2、3两个模块中的师生互动生成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力求充分体现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的阅读教学理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通过小博士提问,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3、通过小博士挑战,出示实践性、延伸性阅读练习:继续体会文章意境美,继续收集家乡民歌童谣。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母亲
我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我认为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课件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秦兵马俑》说课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74年春天,陕西临潼县的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兵马俑的秘密。于是,相隔二千二百多年,秦代艺术家们的杰作终于重见天日。
这篇状物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仔细读读课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来介绍以上内容的。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了秦兵马俑的价值和出土的地方。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十分宏大。
第三部分(第三至十自然段),写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第四部分(第十一自然段)写了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篇文章的教学要求与重点就是:
1、凭借课文的语文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2、联系课文内容领会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这篇文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全班没有一个亲眼见过,如果光靠老师说,他们一定是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所幸,网络社会为学生更快速、直接地学习这课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学生可以根据网站中的图片、文字等大量资料,尽情地遨游于秦兵马俑中,如果此时再由老师来讲解,又显得多余了,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紧扣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去寻,去学,去实践,而老师仅仅做了一个穿针引线的指导者、引路人。
这个网站是为六年级学生学习《19秦兵马俑》一课专门制作的学习主题网站,共分九个版块。‚主页‛是学习的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有问题,可以点击‚选题探究‛,在打开的网页打出自己的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呢?可以点击‚课文点导‛,去研究自己的问题,也可以点击‚资料集锦‛或直接上网(点击‚在线资源‛)对解决问题会有很大帮助。需要讨论,可点击‚讨论交流‛,体现协作精神!学得怎样,肯定想自我测试,可点击‚在线测试‛看看自己学得怎么样。怎样汇报自己研究的成果呢?只要点击‚呈现评价‛就会提醒你!还有问题下课继续研究!回家有问题,可点击‚给我来信‛以电子信箱形式发给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时候,我抓住书后的第4题来进行。书后的问题是:‚这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课文着重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方面的内容。这两部分是通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即‚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连接起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的第二自然段,就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过渡一下,让学生自学第三部分,自学要求就是:
(1)读一读,在文中圈出表示外貌、神态、动作的词。
(2)议一议,你喜欢哪一类兵马俑,为什么?小组交流。并且自己从网站中寻找你感兴趣的内容。
(3)演一演,根据书上的描写做一个动作,其他同学猜猜演的是什么俑。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交流。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心地读读第三至十自然段,说会真正体会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从而,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最后安排的作业就是:
1、依照文中的过渡段练写片断。
2、继续搜集秦兵马俑相关的课外资料,把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制作成一个Powerpoint,下节课交流。
在这样的安排下,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感兴趣地学习,给他们提供环境,一个容量较大的网站;给他们提供一个舞台,自编自演,展示才能;给他们一个扩展的空间,制作Powerpoint交流。《埃及的金字塔》说课
我执教的《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第12课,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构造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赞美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本课教学,我采用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学习与传统莲山课件的讲读法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设计思路。
在课堂导入后,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自主学习要求,我就让学生通过点击‚背景资料‛,了解埃及的有关情况及金字塔的作用,名字的由来等。在讲解完胡夫金字塔后,我让学生自主学习金字塔建造方法及建造过程,并用交流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课文教学中,这两部分的内容相对简单,文字浅显易懂,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协作学习,完全可以解决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莲山课件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建构知识面,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课后,我又设计了‚围绕各自的不解之谜‛查找电子教材及专题学习网站,‚办手抄小报‛的作业,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的前拓后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并没有放弃语文课应有的任务,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因此,我在教学胡夫金字塔这一段时,没有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而是借助传统语文课的讲读方法,通过读读、讲讲、议议,让学生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知道胡夫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真正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在整个教学中,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电子教材是一个坚实的平台,设计教学时,我只是充分利用了电子教材现有的资源,资源丰富的,语言文字浅显易懂的,我就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文章的难点部分,利用传统讲读法突破。以上是我设计《埃及金字塔》时的一些思路,目标在于探索电子教材平台下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读的有机整合,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专家、领导见谅,多提宝贵意见。《二泉映月》说课稿
各位评课老师
好!我上的是苏教版第十册第6课《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种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臵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学中以下几点为我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课堂中‚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其乐曲丰富的内涵‛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本堂课的教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破题导入、揭示课题。
第二部分:了解坎坷、感悟情怀。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虽然无锡二泉就在身边,阿炳也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傲,但是由于年代比较遥远,学生了解也不甚多,因此我采用了‚一唱三叹‛的朗读方法,大量的补充资料。
一、展现二泉美景图片,加上老师的介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心中美丽的二泉。
二、启发学生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
三、通过老师的描述来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的…‛这句话,一唱三叹,在感知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浓重的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为下文服务。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在前面扎实的铺垫上,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边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的整个人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接着更深一层的读,问: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第四部分,总结成就,课外延伸。
本着语文积累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记住《二泉映月》,记住一个平凡的名字——阿炳,同时布臵了两个自选作业。
二泉映月》网络课说课稿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对于《二泉映月》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披文入情入境。同时,学生的观点与想法能在网上发表、交流,可以激发他们对话交流的渴望,更能激起他们的成就感。
从学生自身的特征来看,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对阿炳的生平、《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内涵不十分了解,课文呈现给学生的只是文字符号。对于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在理解前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二泉映月》专题学习网站从网络中寻找有关的图像资料、文字资料,经过剪辑、编辑,制成教学专题学习网,在课上让学生浏览,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与课文中语言文字相对应的表象,激活形象思维,一方面利于学生更好地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表述的思路,丰富叙述的内容,开启学生的语言储备。
网站设有‚走近阿炳‛、‚课文朗读‛、‚乐曲欣赏‛、‚课外拓展‛、‚学学议议‛五个栏目。
一、上网了解生平,体会内心情怀
文中‚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奋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段话学生难以理解,在通过联系课文了解了阿炳生活中一些凄苦后,‚其实,阿炳的坎坷经历还有许多许多,下面就让我们借助网上资料,走近阿炳。‛让学生浏览专题学习网站中‚走近阿炳‛这个栏目中的《不幸的人生》《阿炳卖艺的一天》《阿炳的四季》三篇文章,学生了解了阿炳‚母亲被逼而死‛、‚父子不能相认‛、‚兄弟无情‛、‚社会不公‛、‚生活凄惨‛等不幸的遭遇,就自然的体悟了阿炳的‚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奋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二、媒体展示音像,理解乐曲内涵
点击‚乐曲欣赏‛栏目中的‚完整欣赏‛,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欣赏的时候闭上眼睛,边听边用心去感受。谈完感受后,接着让学生配乐朗读第五自然段乐曲变化的句子。学生随着曲调的变化,读出了课文感情的变化。
最后再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的动画,学生就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情景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而阿炳的人生遭遇也让学生同样感到悲愤、同情。
三、课外拓展,激活学生思维
最后让学生浏览专题网站上其它许多关于阿炳的资料和欣赏其它一些音乐作品,也可以在留言板上留下你此时此刻心中最想说的话。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材料 教学内容: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的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可分为三部分。特别是本文人物感情色彩鲜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人物品质,而且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同时,《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所在的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均是描写历史人物,其教学目的明显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学,从中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能运用多种手段理解生词及部分语句的意思,从而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本资料的收集、教学中的理解,感受出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矢志不渝的精神,并能通过读、议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及独特感受。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理解。教育家薛婷就指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要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把课内与课外、书内和书外巧妙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学生对它的背景资料知之甚少,很有必要对文本知识作一些必要的补充。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1、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说勤奋》,其中有个人叫司马光,谁还记得他吗?以此导入,小结:司马光以《资治通鉴》一书而永载史册,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司马,与他并称为‚两司马‛,成就比他还高。大家知道是谁吗?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相机板书:司马迁
《史记》)问:谁能简单对他作一下介绍?
[用这样一种方式导入本课,我觉得非常自然有效,不仅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而且把《史记》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给学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1、接着,板书‚发愤‛,问‚发愤‛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以看出呢?我们一起学课文。从而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按小节读课文,检查学生在家的预习情况。相机正音及指导长句的读法。2、问:通过预习及再次的朗读,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为什么会发愤写《史记》?……
(三)二读课文,品文赏析
(导)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司马迁为什么会写《史记》呢?
1、学生自由读课文1—2小节,通过阅读分析找出相关原因:1 崇尚古代英雄喜欢听故事;2 父亲是史官,立志完成一部伟大的史书; 3 从小四处游历积累了阅历;4 老你临终前的嘱托
[此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他父亲对史书的痴迷,朗读他父亲临终前的一句话;并且相机告诉学生:在古代子不能违父命,否则就是不孝。] 2、(导)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这一行,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读课文第3小节。‚正当他专心致志地……受了酷刑。‛问学生他受了什么酷刑?[此时要引导学生从笑中走出来,可以问:如果说是你受了这样的刑,你会怎么样?(让学生谈体会),然后告诉学生在当时‚士可杀不可辱‛的环境中,很多人是宁愿死,问学生你能想像出司马迁当时的内心痛苦不痛苦?然后导读‚司马迁悲愤交加‛这一句。然后锋芒一转,问:司马迁他可以这样做吗?他有没有这样做?读‚但想到《史记》……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小结:是啊!头一碰墙,血溅墙头,一死百了。但死得有价值吗?用文中的话说这叫‚轻于鸿毛‛。那怎样才能重于泰山呢?他要怎样?(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得出一个结论:写完《史记》,实现人生价值。)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想到……一直到完。‛一定要读到学生有感情为止。
(四)总结全文,补充拓展
1、导读第四小节。问:为什么说这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引导学生从13年,52万字,是在身受酷刑之下完成的这几方面来体会。]相机在板书‚发愤‛两字下加红点。2、接着追问:‚这用生命写成的书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引导学生着重体会‚辉煌巨著、前无古人‛这二词。教师可相机拿出这本书简单介绍,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史记》的尊从,对司马迁的敬佩。
(五)作业设计,课后延伸
1、看一个《史记》中的故事; 2、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受影响子承父业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遭酷刑矢志不渝
功成就名载史册 依依惜别意,款款朋友情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
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 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 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 章的基本学法。
六、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
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 ‚依依惜别‛。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品读 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
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这一部分教学先以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引导学生相互挑战朗读,并根据自愿配上音乐激励,在稍作准备后让学生尝试背诵,在 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醉里吴音相媚好
一、教材分析
国标苏教版《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
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
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
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
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能力目标: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
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
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
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 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
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原型启发,营造氛围。
教学以画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了一
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
2、读通全词,整体感知。
学生边听课文范读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读
准字音,读通课文。
3.多边互动,质疑探索。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借助插图内容或查工具书,弄清下列字及词语的意思:‚茅檐
‛、‚锄豆‛、‚卧剥‛、‚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再运用多媒体以
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
儿正织鸡笼‛……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让学生在
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
标,真正做到读懂课文。
4、熟读背诵,领会词境。
学生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进行尝试诵读,在组织游戏背
诵,从而达到积累内化。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5、开放资源,拓展学习。
课前布臵学生收集有关宋词的图片、文字资料。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 朗诵、宋词介绍、名句讲解等。这样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
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国标苏教版《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
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
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
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
境和地点的使命。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
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
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
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
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 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
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
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
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臵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
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
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
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
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
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根据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
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尝试进行入情入境的品词、写词。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不同词的意境。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其听说读写领域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
养的因素,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
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索的品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
中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
下教学结构:
一、揭题导入
先让学生背诵最近刚学过的古诗《鹿寨》和《竹里馆》,再引导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点
——都描写了农村的自然风光。然后出示今天的课题,接着明确清平乐是词牌名,同时了解
由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的演变。最后简介作者。
二、学习生字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遍,然后范写生字,学生书空。最后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相互
交流。
三、练习朗读
先指名读课文,评议是否正确、流利,重点纠正‚乐‛和‚剥‛的读音。再指名读,指
出缺乏感情后听录音或范读。接下来重点让各小组自由读词,并告知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
在全班交流。
最后分为两个阶段评析朗读情况,评议是否读出了古诗文的韵味。
四、体会意境
首先提醒学生假如能一边读一边想想画面会读得更好,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相互交流
想象出的画面。这样在说画面的同时,学生已加深了对每句词的理解。最后出示画面,引导
背诵。
五、总结深化
先让学生小结学法:读句子,想画面。再出示两句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六
月虹桥涨欲流,荷花荷叶几时秋。看看能否通过读和想,体会其意境。然后指名说说自己的
体会并指导读出感情。接着出示图画试作词,并作提示提示:先找准有代表性的人或动植物,再抓住各自特点。另外不必像诗那么工整。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
六、布臵作业
对比阅读另两首《村居》,找出与国标苏教版《清平乐村居》的不同之处。一方面巩固
掌握本首词,一方面进一步体会诗与词在表达方法上的区别。
草长莺飞二月天,水绕陂田竹绕篱,拂堤杨柳醉春烟。榆钱落尽槿花稀。
儿童散学归来早,夕阳牛背无人卧,忙趁东风放纸鸢。带得寒鸦两两归。
第三篇:《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1
一、教材简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性的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创新性的目标:1、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2、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这样几个词语:
1、疑问。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逐步懂得在阅读中怎么思考,怎么发问,寻找作者的思路。
2、研读。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3、对话。《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只有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打算分四步来实施:
(一)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三)精读感悟、(四)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
1、课始,直接出示“儿童不知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这句诗,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紧接着简介冰心,介绍这篇文章的一些写作背景,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这样设计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阅读中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迸发,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下学习。
(二)初读感知在初读感知这部分,我打算这样去实施:首先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字字响亮,句句流畅。在此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倾听,及时解决在朗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初步读完后解决在初步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再读文章,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听,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有所进步了。在此结束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然后指名单个读,想读哪小节就读哪小节。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时理解生词,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在这一部分,重点解决读通读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机会,需要注意让学生带着目的或目标去读书,教师尽量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三)精读感悟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2、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1、围绕第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把这些句子画下来。”找好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讨论,提示学生如果发现不一样,要向同学请教,为什么找这句?理由是什么?[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文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与朝气。]
2、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这一句的教学紧紧扣住“迎”、“挤”,点拨“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儿童很多很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体会,感受儿童的欢声笑语。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太阳的香气息。”这一句教学,首先引导理解“座无隙地”,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感受最快乐的活动去找感觉,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朗读评价,激励他们读好“闪着汗珠、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感受儿童的勃勃生机。
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沿着——————匆匆地往前跑。”这一句话的教学,可以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他的感受,谈一谈该怎样朗读这段话。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句话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当然,文中还有许多句子也能说明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也需要适当的点拨、引导,我就不一一枚举了,我只是通过选择三个例句的重点指导、朗读,来说明我大体的教学思路。最关键的还在于课堂上根据学生所流露的他们的独特感受,灵活机动地去引导,那样课堂才能显示出生命的鲜活。只有在课前进行趋于周密的预设,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究,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的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经历阅读实践,让他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上述教学构想中给学生明确了读书方向,有利于突破难点。]
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1、继续读刚才这句话自由读,思考这个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说“没有了儿童,就没有了太阳的香气息。”等等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板书:儿童充满朝气
2、读好这句后,进行过渡:文中有一句话把儿童和花作比较,能不能找出来?出示“只要管理得好——————看着也快乐。”自由读,找找看,花儿与儿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旺盛的生命力、欢畅活泼、看起来很快乐)课文哪儿写出了灿烂的春光?出示“走进玉澜堂——————喷花的飞泉……”自由读,思考这里的海棠树与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同?(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喷花的飞泉)指导学生读好。[朗读、思考,再交流,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春光,冰心奶奶不由得从心底发出赞叹,引导朗读“春光,——————释放出来了!”指导读出赞叹之情,提示“饱满、蕴藏、尽情、释放”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评价,朗读。在学生充分朗读、感受的基础上提问“现在你知道了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了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儿童多处春光灿烂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七小节,看看能不能找出第三个原因。
可以提示学生在第七小节里出现了几个“笑”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笑?让学生领悟,冰心她特别喜爱儿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儿童[语言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了思想渗透其中,语言已不再是一件外套,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跃动着生命的鲜活的血肉之体。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上述教学构想中,一方面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研读,从课文中汲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向课文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话和交流,在真诚的对话和交流中,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升华。]
(四)拓展延伸这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小结,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有个深层次的回顾: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因为儿童充满朝气,更因为冰心奶奶充满了爱心,所以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出示冰心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引导学生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让学生自由读这首小诗,说说能从中看出什么?让学生明白,冰心对儿童充满爱心,同样她也爱她的母亲,爱星星,爱大海,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生活是多么精彩。最后出示巴金对冰心的一段评价,学生自由读。建议学生课后可以再去找找冰心的作品来阅读。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课本仅仅是一小部分。让学生能感悟到这些文学大家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够乐于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能够让自己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够了。]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2
一、教材简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性的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创新性的目标:
1、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2、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这样几个词语:
1、疑问。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逐步懂得在阅读中怎么思考,怎么发问,寻找作者的思路。
2、研读。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3、对话。《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只有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打算分四步来实施:(一)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三)精读感悟、(四)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
1、课始,直接出示“儿童不知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这句诗,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紧接着简介冰心,介绍这篇文章的一些写作背景,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阅读中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迸发,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下学习。]
(二)初读感知
在初读感知这部分,我打算这样去实施:
首先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字字响亮,句句流畅。在此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倾听,及时解决在朗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初步读完后解决在初步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再读文章,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听,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有所进步了
在此结束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然后指名单个读,想读哪小节就读哪小节。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时理解生词,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
[在这一部分,重点解决读通读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机会,需要注意让学生带着目的或目标去读书,教师尽量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2、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
1、围绕第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把这些句子画下来。”找好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讨论,提示学生如果发现不一样,要向同学请教,为什么找这句?理由是什么?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与朝气。]
2、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
这一句的教学紧紧扣住“迎”、“挤”,点拨“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儿童很多很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体会,感受儿童的欢声笑语。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
太阳的香气息。”
这一句教学,首先引导理解“座无隙地”,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感受最快乐的活动去找感觉,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朗读评价,激励他们读好“闪着汗珠、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感受儿童的勃勃生机。
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沿着
匆匆地往前跑。”
这一句话的教学,可以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他的感受,谈一谈该怎样朗读这段话。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句话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当然,文中还有许多句子也能说明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也需要适当的点拨、引导,我就不一一枚举了,我只是通过选择三个例句的重点指导、朗读,来说明我大体的教学思路。最关键的还在于课堂上根据学生所流露的他们的独特感受,灵活机动地去引导,那样课堂才能显示出生命的鲜活。只有在课前进行趋于周密的预设,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究,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的.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经历阅读实践,让他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上述教学构想中给学生明确了读书方向,有利于突破难点。]
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1、继续读刚才这句话
自由读,思考这个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说“没有了儿童,就没有了太阳的香气息。”等等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板书:儿童充满朝气
2、读好这句后,进行过渡:文中有一句话把儿童和花作比较,能不能找出来?
出示“只要管理得好
看着也快乐。”
自由读,找找看,花儿与儿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旺盛的生命力、欢畅活泼、看起来很快乐)
课文哪儿写出了灿烂的春光?
出示“走进玉澜堂
喷花的飞泉……”
自由读,思考这里的海棠树与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同?(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喷花的飞泉)指导学生读好。
[朗读、思考,再交流,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春光,冰心奶奶不由得从心底发出赞叹,引导朗读“春光,
释放出来了!”
指导读出赞叹之情,提示“饱满、蕴藏、尽情、释放”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评价,朗读。在学生充分朗读、感受的基础上提问“现在你知道了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了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儿童多处春光灿烂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七小节,看看能不能找出第三个原因。可以提示学生在第七小节里出现了几个“笑”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笑?让学生领悟,冰心她特别喜爱儿童。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儿童
[语言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了思想渗透其中,语言已不再是一件外套,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跃动着生命的鲜活的血肉之体。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上述教学构想中,一方面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研读,从课文中汲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向课文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话和交流,在真诚的对话和交流中,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升华。]
(四)拓展延伸
这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小结,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有个深层次的回顾: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因为儿童充满朝气,更因为冰心奶奶充满了爱心,所以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出示冰心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引导学生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让学生自由读这首小诗,说说能从中看出什么?让学生明白,冰心对儿童充满爱心,同样她也爱她的母亲,爱星星,爱大海,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生活是多么精彩。
最后出示巴金对冰心的一段评价,学生自由读。建议学生课后可以再去找找冰心的作品来阅读。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课本仅仅是一小部分。让学生能感悟到这些文学大家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够乐于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能够让自己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够了。](云里飞)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都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难点是
借助语言文字感悟儿童和花儿一样,充满着蓬勃的生机
二、说教学方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在课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引导他们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受到熏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步骤
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来设计:
(一)复习导入
上课一开始就直接出示题目,理解诗句:“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
然后直奔主题,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概括描写春光的句子。“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初步感受春光的饱满烂漫。
(二)感受春天的景美
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寻找作者眼中的春光
出示第五自然段,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通过理解“密密层层”、“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等词句感受海棠花开得饱满、烂漫,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春天的生机勃勃。
最后发出感叹: “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通过读感受春光在这里是指海棠花。
(三)感悟儿童的可爱
过渡:玉澜堂的海棠花开得多么烂漫,多么旺盛啊!
这么美的花儿,作者是怎么发现的呢?引出儿童
他在哪些地方看到了儿童?哪些地方的孩子特别多呢?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看看哪处的孩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感受,交流时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地方来讲
通过理解、朗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孩子的多和可爱。
交流结束后,老师总结:刚才我们看了三处的孩子,他们有各有各的特点,但是三处的孩子有着共同的特点,你们能说说看是什么吗?引导说出儿童和花儿一样充满着活力,生机勃勃。
老师及时总结:是啊,也有人这么说过:花儿和儿童一样,都是春天的一道风景线,也是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板书——
你说这孩子现在还仅仅是孩子吗?他们——
出示第6自然段,让我们把这句话再来读一遍
(出示句子)
齐读第八自然段,只要在春天的感召下——
四、回归主题,情感升华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冰心奶奶改编的诗句——(出示)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了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总结:
儿童多处就有春,因为儿童多的地方春光最饱满,最烂漫。
儿童就是春天,儿童和春光一样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滴哩滴哩》 学生可以跟唱
歌词中说,——,你们说——,
我说——春天还在我们的校园里,还在我们的教室里,你们就是春天,你们就是祖国的春天。
在这一个大环节设计中,我们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各个学习小组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再朗读,再领悟,然后相互交流,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尊重,提高了个体学习的能力,既培养了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以发挥了群体的集体功能,达到了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略)
只拣儿童多处行
儿童 充满活力
花儿 生机勃勃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4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这一单元的三篇,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会本课生字.
(三).朗读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的行踪,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儿童多的句子.
(四).给课文分段,试着写段意。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布置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分四步来实施:(一)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三)细读感悟.讨论交流(四)达标检测(五)布置预习
(一)激趣导入:由导入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这是诗冰心奶奶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篇与儿童.春天有关,激发他们的对的兴趣。
(二)预习检测
在检测时,我发现有的个别学生竟然把一句话读漏掉了几个字,我想,也可能是没有认真预习,也可能是紧张,但总的情况还可以。
(三)自学课文,完成目标1.2的任务
因为在检测预习情况时,发现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不错,所以在完成目标1.2的时候,我就没有花太多的时间
在这个时候,我本来是安排范读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可因为我把时间看错了,担心时间不够,所以就省略了这个环节,
(四)讨论交流,完成目标3.4的任务
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细细品味。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1、找出作者的行踪路线,目的是为课文分段服务的。2是画出儿童多的句子,目的是下节课服务的,因为文中有句古诗: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所以必须把儿童多的句子找出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与朝气。]
2、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
太阳的香气息。”
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沿着........
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五:达标检测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二、说教学目标
本堂课是《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第二课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感受春光的生机和儿童的活力。
2、有感情地诵读并积累优美的词句。
3、感悟冰心对孩子们的一片爱心,以及对他们所寄托的希望。
三、说教学重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感悟儿童和花儿一样,充满着蓬勃的生机。
四、说教法学法
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在此环节中,我创设了冰心奶奶做导游这样一个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强烈的学习欲望下学习课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说说“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并质疑“为什么说挑儿童多的地方去,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从而引出下一个环节——品读课文1—4自然段,感悟儿童多。
(二)、品读课文1—4自然段,感悟儿童多。
这一环节让学生找并且感悟儿童多的词句,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很轻松就能完成的,所以我在学生找到后也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来细细地读。我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后文学生对儿童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理解感悟上。
(三)、找春光,感悟品读句子
这里,我通过让学生朗读、思考,再交流,再朗读,充分感悟海棠花的饱满与烂漫。之后,引出作者对春光的赞叹以及和孩子们的交流,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师生的分角色朗读来达到学生对文本理解感悟,感受春光的美好。
(四)、品评语言,诵读文本,走向儿童与春光的交融之中。
儿童与花儿一样那么欢畅活泼,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这在学生看来应该是理解上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给学生一个铺垫,就是让他们通过自读第八小节,找出花儿和儿童的相通之处之后,再让他们从描写儿童的句子中去体会儿童的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
通过说话练习:春天就在( )再次感悟儿童就是春天,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天1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这儿,我旨在回归课题,抓住主旨: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引导学生说出儿童多的地方春光美妙,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天。
最后的拓展内容,又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冰心对儿童的一片爱心。期间,包含了我留给学生的作业---课外认真阅读冰心的这些作品,用心去感受这份浓浓的爱。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课本仅仅是一小部分。让学生能感悟到这些文学大家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够乐于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能够让自己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够了。
第四篇:《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朗读、感悟,让课堂充满智慧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扬州市艺蕾小学曹小卫
一、说教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春光、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只见儿童多处行》是一篇训练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的佳作。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3、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4、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三、说学法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学生可以围绕“为什么只见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进行提问,讨论“儿童和春天之间有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完成知识方面的目标,让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忸怩、浑身解数、座无隙地”等词语,能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游览的顺序:“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湖面——玉澜堂”。
下面我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始,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
谈话:同学们,咱们该到哪里去寻找春天呢?有诗云: “儿童不知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这句诗,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冰心老人这样说:“游人不知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板书课题。指名说说课题的意思。
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冰心奶奶为什么不到其他地方去找春天,为什么不到游人多的地方去找春天呢?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迸发,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下学习。]
(二)品读“儿童”,感受无限的活力
过渡:那就让我们跟随冰心的文字“只拣儿童多处行”吧!请同学们拿着笔,朗读课文,画出描写儿童的语句,再品读这些语句,及时写下你的感受。
交流:
(1)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抓住“成千盈百”“ 闹嚷嚷”“ 挤”等词来感受孩子多、活泼,抓住“小天使”等感受孩子的天真可爱以及冰心老人对孩子的喜爱)
(2)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写出了孩子的多,像潮水般涌出来。)
(3)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写出了孩子的多,知春亭畔到处是孩子。)
(4)„„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 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孩子们身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孩子们朝气蓬勃,生机无限)
(指导读出孩子的朝气蓬勃)
(5)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孩子多,有礼貌)
在此环节中,培养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来品读课文,根据学生的回答,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孩子的多,孩子朝气蓬勃,生机无限。
(三)品读“春光烂漫”,感受旺盛的生命力
过渡:跟随着孩子,我们来到了玉澜堂,看到了什么?出示海棠花图片,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真实感受到海棠花的繁茂。
看了这样的美景,作者的感受如何?请默读课文。
交流:
1.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指导学生读好“开满、密密层层”等关键词,感受海棠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富有动态美。)
2.看到这样美丽的春光,你会如何赞叹呢?指名学生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内化语言的能力。
鉴赏课文的第六节与原著的第六节的不一样.课文: 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原著:春光,就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学生认真阅读比
较,发表自己的看法!
3、这美丽的海棠花,作者又是如何与儿童联系起来的呢?
出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
让学生找出花儿、儿童的共同点的词语。
(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当然,文中还有许多句子也能说明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也需要适当的点拨、引导,我就不一一枚举了,我只是通过选择三个例句的重点指导、朗读,来说明我大体的教学思路。最关键的还在于课堂上根据学生所流露的他们的独特感受,灵活机动地去引导,那样课堂才能显示出生命的鲜活。只有在课前进行趋于周密的预设,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出示练习:冰心老人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因为儿童,因为儿童,更是因为冰心老人。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内化文本语言,突破课文的重难点,感受冰心老人对春天的爱,对像春天一样充满蓬勃朝气的孩子的爱。
2.引导学生读冰心的诗《雨后》《纸船——寄母亲》,让学生自由读这首小诗,说说能从中看出什么?让学生明白,冰心对儿童充满爱心,同样她也爱她的母亲,爱星星,爱大海,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生活是多么精彩。
最后出示巴金对冰心的一段评价,学生自由读。建议学生课后可以再去找找冰心的作品来阅读,组织出一期“走进冰心”的语文阅读小报。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让学生由一篇文章了解一个作者,感悟到这些文学大家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够乐于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能够让自己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够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案的浓缩,是课文内容的主线,是主题的升华。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板书设计为:
2、只拣儿童多处行
第五篇:《只拣儿童多处行》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青州市弥河镇刘家小学 王永娟
一、课文简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第一单元“春光无限”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安排了4篇课文,引导学生感悟春光美,体会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4个字只识不写,正确认读多音字“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成千盈百、座无隙地、涌流、解数”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至9自然段。
3、体会本课比喻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4、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品词析句、想象阅读、探究体验等方法感受春光无限、儿童的活泼生机和冰心对儿童的喜爱。
6、感悟课文的语言,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感受冰心奶奶对充满活力的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出示春天的画面)你积累了哪些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学生集体背诵交流。
【百度MP3】《春天在哪里》:http://ting.baidu.com/song/1130187?fr=ald2、诗人叶绍翁从一只出墙的红杏身上找到了春天,贺知章从柳树身上感受到了春风的气息。你会去哪儿寻找春天?(学生简单交流)
3、出示诗“儿童不解春何处,只拣游人多处行。”齐读,猜诗意。
儿童不知道春天在哪里,只知道拣游人多的地方去找春天。他们以为人多的地方,一定是春光最美的地方,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叫冰心。在她62岁那一年也出去找春天,冰心奶奶到哪儿去找春天的呢?(板书课题)
【百度文库】冰心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1718.htm4、学生读课题质疑:为什么寻找春天要“只拣儿童多处行”?
【设计意图:播放音乐把学生带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背诵有关春的诗歌既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又引入到要学习的课文上。课题是文眼,由课题入手质疑直奔中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二、初读感悟、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查预习,学生交流本课要注意的字词。相机指导“解”的读音;“盈”的书写以及“成千盈百”“解数”的意思。
3、分段朗读。按照“我们”的游览路线梳理文章脉络及大体意思。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字词教学以检查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先让他们交流本课的重点词语,老师有针对性的从音形义三方面进行指导。】
三、品词析句、探究体验。
(一)学习1——4自然段,体会“多处行”。
1、明确问题:冰心奶奶找春天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呀?引导学生探究:让我们一起跟着冰心奶奶到“儿童多处”走一走,看一看。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反映儿童多的语句画下来。
3、学生根据课文中找到的词句交流,随机出示,指导朗读。
(1)“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一边跑,一边会喊些什么?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
(2)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3)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4)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5)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6)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座无隙地、东一堆、西一堆、无数、坐满、一群一群、喷发、撞个满怀”等词句体会朗读。
4、小组内再读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评价。
5、从“儿童多处”你还能读出了什么?
学生畅谈体会。
预设一:儿童多处春光特别美;
预设二:儿童多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预设三:冰心奶奶特别爱儿童。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体会。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思考,通过品词析句探究感悟文字背后的内涵,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进而将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学习5——6自然段,感悟春光美。
1、儿童多处春光如此让人心醉!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春的美丽?快来读读课文,把描写春天的句子画出来。课件出示: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2、体会读。你觉得海棠花开得怎样?说说你的体会?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把你的体会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3、想象读。读了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指名描述。课件:展现海棠树图。指导朗读。指导策略:读得让听得同学眼睛一亮。其他同
学要静静地听,在头脑中想象一下,他哪儿读得让你眼睛一亮。你抓住了海棠的花多,你注意了海棠花的色彩,你读出了海棠花生命力的旺盛。
小结:看到这样的春景,看到这样的春光,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冰心奶奶又是怎样赞美的呢?课件出示: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的浪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齐读)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朗读配合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较好的感悟冰心笔下那充满生机活力的春天。】
(三)交流探究体验,感悟花儿和儿童的特点。
1、看着眼前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沐浴着迷人的春光,想想冰心奶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出示海棠儿童图)这才是冰心奶奶眼里的春天,要寻找的春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冰心奶奶的心声。(出示第8自然段)
2、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话,你明白了什么?感悟花和儿童相通之处:生命力都很旺盛,让人都感到快乐。
(四)回顾全文、解决问题。
冰心奶奶找春天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个问题现在你解决了吗?
指名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充满朝气、生机勃勃;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因为冰心奶奶喜爱儿童。所以冰心奶奶认为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光。)
引读最后一段。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进行句式变换。(指导读出双重否定句的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与文本对话、带着问题探究学习,学生对文本有了新的体验,此时再回到开课伊始学生提出的问题上,问题的解决便水到渠成,也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四、总结延伸、拓展升华。
这一节课,我们跟着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找到了烂漫的春天,读一个人的作品就是与作者在进行心灵的交流,我相信现在大家已经对冰心奶奶有了了解,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出示冰心简介,适当拓展)
结束语: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多处花儿旺,儿童多处春光好,儿童多处欢乐多,儿童多处活力足,儿童多处总是春,我们都不虚此行!而且你们的活力给老师带来了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