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咏月组诗”教学设计
“咏月组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学习诗句,激发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中国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运用吟诵、联想和想象走进诗歌,体会意境,培养审美创造力,体会诗中画意、诗情、哲理交融相汇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初悟月意
1.背诵。你们的脑子里一定装了不少的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2.导入。有同学背了描写月亮的古诗,诗人望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月亮,不由得把满腹的情思写进诗词歌赋里。今天我们将要走进一组咏月的诗里,去欣赏那一轮明月,去品味月中的那一段段情。(揭题)
设计意图:从“月亮”这个意象导入,自然引出诗题,也暗示本诗的中心是“月亮”。古诗的交流,既是对古诗教学的复习巩固,又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兴味盎然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赏析诗句,领悟月情
1.读懂《春江花月夜》诗句,领悟月情,初步感知孤独。
(1)出示诗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试着读读,你能否读得字正腔圆?(同学自由读)
(2)指名读。同学交流评价后再指名读。
(3)范读。与老师读的比较比较,听完后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并初识韵味)。
(4)默读。诗中哪些地方在你的心灵深处烙上了深深的印痕。再次走进诗里,哪个字触动了你的心灵?①“孤”字,孤独的月亮。②什么是孤独的?为什么会孤独?③想象。指名朗读“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事物?
(5)读诗。看看江水是什么样的?天空中没有一点云朵,从哪知道的?你会怎么读这两句诗?(指名读)
(6)联想。①苍茫皎洁的夜空中只有一轮孤独的月亮挂在天空,使得天空更加澄澈、旷远,月亮显得更加孤独。你还认为什么也是孤独的?(诗人)②我们从这轮孤独的皎月里会联想到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后齐声诵读诗句。)
设计意图:从读好诗,读得字正腔圆,到理解字义,到整体把握诗意。遵循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学习规律,为后面的理解感悟奠定了基础。
2.对比《静夜思》,感悟旅居孤情。
(1)多媒体出示《静夜思》。
(2)指名读。老师还想请同学们也来当小李白,细细品读。
(3)理解意境:①如果你是李白的话,对着月亮,你在想什么?②看着望明月思家乡的李白,你想问他些什么呢?③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月光照到地上为什么称霜呢?(清冷的月光洒在地上跟白霜一样寒冷啊)④李白在想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游子孤身在外,月光如霜,心寒比霜还冷啊)
(4)齐读。让我们加上自己的理解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对比鉴赏,不仅让学生对古诗中月的意向理解更深刻,而且透过李白对月的描绘,感悟诗人的孤独情怀,也为理解《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的孤独心境有了一定的铺垫。
3.赏析《月夜忆舍弟》,感受孤独内心。
(1)出示《月夜忆舍弟》。(齐读)
(2)体悟。①这首诗流淌的是什么情怀?(杜甫也在思念家乡,同样的月光,可杜甫却感觉一股浓浓的思乡情绪萦绕在心头。李白、杜甫借月抒情,表达内心孤独的情怀,月孤实际上是人孤)②多么凄凉的心境啊!再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月夜忆舍弟》这首诗,让学生对古诗中“月”的意象有深入的理解,从而理解月亮下的诗人内心的情绪。写“月”不仅是因为感觉天空只有一轮月亮,为月而感慨孤独,更是为自己的内心孤独寂寞而感慨。
4.走进诗境,品味意境。
(1)联系实际。同学们,你们有孤独的时候吗?那时你会做些什么呢?
(2)继续理解诗意。①张若虚孤独时,他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②看到两个问号,你能回答吗?不能回答,只好问谁?谁都不知道答案,只好问月亮。
③面对月亮,如果此时此刻,你是诗人,只有你一人,依据你的理解、你的性格,你会怎样问呢?(指导读出深沉、含蓄、粗放、豪迈等个性化的解读)
④小结:这首诗选自张若虚的三十六首十八行诗,诗人借景抒情,思考生命的问题,从眼前的景色想到永恒的宇宙;从有限的人生想到无涯的荒古。诗歌深邃而隽永。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价这首诗:“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齐读。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诗中,走近诗人的内心深处,假如你还感觉意犹未尽,可以站起来读。
(4)总结:同样是一轮明月,诗人李白、杜甫用来抒发情怀,而在张若虚的眼中,却是对生命的叩问,有限的个体生命能够超越时间而获得永恒无限的价值吗?
设计意图:“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进入诗境,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三、拓展延伸,升华月韵
1.学习《古朗月行》。(课件出示)读李白这首诗,你会对刚才的月亮有个更加完整的认识。请同学们字字入心,读出诗中那个月亮的韵味。
2.小结:多么洒脱、飘逸的月亮。在诗人笔下,月亮是圆的,也是美好的,正因为诗人心中弥漫着情,所以就咏月。
3.出示带“月”写“月”的其他诗句。学生自由读后展示诵读。
4.总结:望着月、赏着月、吟着月,我们便情不自禁地进入诗中的情境。月是美好的,但是遥不可及,我们却可望月赏月。同学们,对于“月”我们暂且学到这里,欣赏到这里,带着对月的美丽的遐想一起来吟唱《水调歌头》(伴着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师生齐唱结束课堂教学)
5.作业布置,延展月韵:欣赏背诵有关月的古诗。
此设计为拓展学生对月亮意象的感悟,不仅仅是孤独寂寞的情绪,有时也会给人以美好、动态的感觉。月亮在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心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月亮这一事物的无限好奇,从而对月的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作者单位: 江西省于都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第二篇:《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及答案
《咏月诗三首》(1课时)
九年级语文 主备:刘志科 时间:2015-2-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背诵课文,赏析佳句。
4.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月亮,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文化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往古今来,它不但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而且也惹出重多爱恨情愁的故事。今天,我们我们再来学习三首以月亮为题的诗歌。
二、课前热身:月色无限好,诗人更风骚
(温馨提示:自读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撷取相关信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背景:
《把酒问月》: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月下独酌》:李白怀抱一腔热情到了长安,虽被贺知章等人欣赏,但唐玄宗只把李白这个翰林待诏当作词臣而已,又因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最终被排挤出京,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
背景:
《月夜》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提示:对于文学常识中的内容,只要求学生掌握划线的部分,其余部分只要求学生一般性的了解。)
三、和花落一起醉,和明月共徘徊(个性阅读)。
一读:读出风采,读出个性。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3)注重朗读者的感情的流露。给加点字注音:
皎如飞镜临丹阙 1..学生自由诵读、同桌互读、示范朗读等。.孤栖. 邈.云汉 徘徊.. 云鬟 玉臂 虚幌
...2.开展诵读比赛,看看谁读得更好;每组出一个人展示朗读才艺,评出班级擂主。
3.词义理解交流、互相答疑。熟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采用诵读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全诗内容有整体的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思: 把.酒问月 但.见宵.从海上来 当.歌对.酒 独酌. 暂伴月将.
影 相期邈..云汉 虚.幌. 二读懂内容,读懂情感。
4.学生讨论三首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⑴《把酒问月》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月?从中又显露出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⑵《月下独酌》中李白在怎样的环境里喝酒?在这样的环境里,李白喝酒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⑶《月夜》诗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情感的?
三读出深意,读出韵味。
5.再次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⑴《把酒问月》诗人写神话中的嫦娥,并没有想象其美丽,而是问道“孤栖与谁邻”,你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怎样的心绪?
⑵在《月下独酌》中找出诗中写“月”、“影”、“我”的诗句,仔细品读,你读出了什么?
⑶《月夜》中诗人望月,应该是“今夜长安月,思念鄜州妻”,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思己?
四、徜徉诗情画意,如沐明月清风
(温馨提示:“珠帘漫卷月窥人”,通过本堂课的反复朗读、品味,我们对这三首诗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使诗人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要想“吹散残云尽赏月”的话,将进一步分析、领会,合作交流共同品味重点诗句的含义完成下列理解默写。)《把酒问月》
1、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月于人既神秘又亲切的诗句是:。
2、写月光皎洁美好的诗句是:。
3、流露诗人孤高寂寞的诗句:。
4、有物是人非意蕴的诗句:。
5、蕴含月亮恒久人生短暂哲理的诗句:。《月下独酌》
6、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悲情”的诗句:。
7、写诗人邀月、影共饮来表现内心孤独寂寞的诗句:。
8、写月与影对自己一往情深的诗句:。《月夜》
9、写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的诗句:。
10、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异曲同工,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重逢的希冀的诗句:。
五、交流展示 谋取共赢(展示个性,擦出火花)
(提示:人与人、组与组、师与生互动交流,解决疑惑,达成共识)
六、小结
1、《把酒问月》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寄托一个 诗人自我,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
2、《月下独酌》诗人对月抒怀,揭示了诗人 的内心世界,抒发诗人 的高洁志向。
3、《月夜》作者用借人映己的写法,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其中的“独看”闪烁
着对 怨恨,而“双照”又反射出向往 的理想。
4.学生讨论三首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⑴《把酒问月》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月?从中又显露出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⑵《月下独酌》中李白在怎样的环境里喝酒?在这样的环境里,李白喝酒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⑶《月夜》诗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情感的?
教师归纳明确答案:
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飘逸的诗人自我。“人攀明月不可得”写出月之崇高,“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出月之美好多情,“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写出月之皎洁美丽,“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写出月之孤高神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月之永恒。“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则流露出诗人对月的情谊,月是诗人的知己,也是一面照鉴诗人内心的明镜。
⑵“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独”,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相伴,要独自一人喝。自然觉得落落寡欢。
⑶抒发了杜甫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月”、“独看”、“遥怜”“湿”“双照”“泪痕”等都可见诗人的思念之情。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⑴《把酒问月》诗人写神话中的嫦娥,并没有想象其美丽,而是问道“孤栖与谁邻”,你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怎样的心绪?
⑵在《月下独酌》中找出诗中写“月”、“影”、“我”的诗句,仔细品读,你读出了什么?
⑶《月夜》中诗人望月,应该是“今夜长安月,思念鄜州妻”,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思己?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明确: ⑾诗人问嫦娥“孤栖与谁邻”,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孤高寂寞。⑵“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
⑶采用的是 “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诗人自己望月,却写妻子看月,自己怀念妻子,却说妻子想念自己,更能表达出自己深深的情意,这样写多了一番情致,多了一番曲折。
第三篇:送别组诗教学设计
送别组诗教案
----经典诵读展示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诗歌。
2、通过朗读、背诵,感悟诗歌中作者抒发的依依惜别之情。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掌握经典诵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国学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感受诗中描述的意境“美”,朋友情。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外收集积累有关送别的诗。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主题
1、中华古诗文,字字珠玑,是祖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诵之、吟之、歌之、舞之,中华文化代代传。同学们,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诵读古诗,到现在,你们脑中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
我们下面来考考大家。请组长来到前面,在我手中有八个纸条,每个纸条上有个主题,大家要按照要求完成挑战。各小组组长抽签、准备、展示。时间2分钟,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示。
(1)描写月亮的诗句。
(2)描写春天的诗两首。
(3)带有数字的诗句
(4)带有颜色的诗句。
(5)思乡诗句
(6)背诵李白的两首诗
(7)描写童真、童趣的两首(8)描写自然景色的诗两首
(9)请背诵两首词。
(10)与花有关的诗句
2、今天,老师将继续带你们去畅游古诗王国,在其中尽情领略古诗的魅力。今天我们要背诵的一组诗,与这个词有关。(板书:送别)读一读。
3、你的爸爸妈妈和你,怎么送来你家的客人呢?
4、、生自由交流
5、听了你们的话,我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我们亲友的,但是我们的古代人——唐朝人是怎么送别呢?
二、以歌送别:《赠汪伦》
1、出示《赠汪伦》(ppt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这首诗是谁送谁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出典故(ppt2)
3、指名读,正音、范读。师随机指导:舒缓一点读。齐读。
4、你觉得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板书:歌)
5、生品诗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ppt3)
6、展示,播放唱诗,学生唱。
三、以诗引诗,拓展学习
(一)以目光相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ppt5)
1、自由读,指名读。
2、如何理解诗人的感情?生畅所欲言。(板书:目光)
3、师范读、生吟诵、生表演,体会深深的离别之情。
(二)出示《送元二使安西》古诗(ppt6)
1、自由读诗,体会感情。
2、生交流
3、以酒相送,设置情景,反复朗诵(板书:酒)
四、拓展《送朱大入秦》《别董大》(ppt7)(ppt8)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物)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总结展示
(语言)
1、同学们,这些诗为什么千古流传呢?不管以歌相送,以目光相送,以语相送,以酒相送,其实更用什么相送?(心,情„„板书:情)唯有真情相送,才能动人,流传千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几首诗,看谁的真情,最能打动人。
2、(音乐)创设情境,师生共同感情背诵
“和汪伦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实在是太开心了。今天,李白悄悄离开万家酒店,登上了来时的客船„„”
“今天是孟兄要西下扬州的日子,我早已备好美酒和下酒菜为孟兄饯行„„”
“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
“朋友,您是著名的琴师,虽然此去前途漫漫,但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
3、师简介关于知音的典故(ppt9)
4、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也有自己的朋友,假如你的朋友要离开你,去别的地方了。你准备以什么方式相送?说出来,看谁最更感动老师。(鼓励用上学过的或收集来的古诗)(ppt10)
七、布置作业
1、回家把诗背给家长听一听。
2、搜集送别诗,并把它背下来。
板书设计:
送别
歌
目光
酒
依依惜别之情
()
()
第四篇:惜时组诗教学设计
惜时组诗
怀宁县实验小学
汪冬梅
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金缕衣》、《劝学诗》;
2、能够理解两首诗的意思,从中懂得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道理。
3、诵背两首古诗,并积累其他诗句名言。教学过程:
一、复习珍惜时间名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呱呱坠地到现在,时间过得可真快。我们知道我们要节约粮食和水电,其实我们最应珍惜的还有时间。
2、齐读名言:
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民间格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增广贤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导入:虽然,这些句子并非出自同一朝代,同一人物,但古人也好,今人也罢,我们不难读出他们共同的心声,你们说是什么?指名答。
对,就是——惜时(板书、教学“惜”字),当然,从古至今像这样劝慰和勉励人们惜时的句子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从这朵朵奇葩中撷取两首,现在先来学习《金缕衣》。
二、学习《金缕衣》。
(一)理解题意,了解作者。
1、出示诗句,齐读古诗。
金缕衣(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2、介绍作者:杜秋娘,系金陵人,十五岁时,镇海节度使李锜以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为歌舞妓。杜秋娘不满于只表演别人编好的节目,自己谱写了一曲“金缕衣”,声情并茂地唱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了解诗题意思。金缕衣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诗文: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字,把诗读准。
第二遍,希望你能把诗读顺,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朗读
第一名学生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第二名同学读,请其他的同学听他的节奏。
师生小结,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诗读一遍。
(三)、品读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其实读古代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的有节奏,更重要的是读出作者的感受。
2、指名读。
3、了解诗意:“金缕衣”指贵重的东西。“少年时”指少年时的好时光。这里把花开比做什么?(少年好时光)折花比喻什么?(莫负大好青春)空折枝又是指什么?指错过青春会导致无穷悔恨。
全诗意思:我劝诸君不要太珍惜那华贵的金缕衣,我劝诸君应当爱惜青少年时代的青春年华。如同鲜花盛开之时应该及时摘取一样,千万不要枝上无花之时再去摘取,那可就要落空了。
4、你觉得诗中那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使你最有感触?
5、齐读: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6、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板书:珍惜时间)
三、学习《劝学诗》。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名人志士,都深刻地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他们用这些宝贵时间来干什么呢?努力学习!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劝学诗》吧!
1、出示诗句:《劝学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2、了解作者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字仲晦,别号紫阳,又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
3、读诗歌,简单了解诗意。
大意是: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四、拓展升华。
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诗人以通俗流畅的语言,明白如话的句子劝勉人们要珍惜时间,勿虚度年华,莫荒废光阴。请同学们记住这些名言诗句。齐读:
关汉卿: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宋代岳飞《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晋代陶渊明《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明代文嘉《今日歌》: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明代文嘉《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惜时》: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
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
第五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我的思念是圆的》(现代.艾青)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熟读《我的思念是圆的》。
2、了解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和传说。
3、理解三首诗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4、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借月亮这一意象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
教材简析:
本课选取的三首诗,虽然所写时代不同,诗体不同,然而共同点是都写于中秋节,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主旨和格调方面,又各有特色。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写中秋节中较有名的一首。它在写诗人赏月思人的同时,由己及人,联想到普天下的人此刻都在仰头望月,思乡怀人,于是产生奇妙的想象,这满天明亮的月光都化成了一条条思念的情丝,它穿透了空间距离,将相互思念着的人们联接了起来。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慰藉着自己,也慰藉着所有饱尝思念之苦的离人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词人苏轼的名作,也是历代咏月中最有名的一首。它是在词人政治上不得意,且与弟弟子由六七年未见的情况下写的。词中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又有豁达、开阔胸襟的直白。流传最广的句子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成为离人们相互寄托美好祝愿的名句。
如果说前两首诗词只局限于情感方面的悲离欢合,那么,现代诗人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的意境就更高一筹,它借助想象,将无形的思念比喻为有形的圆;又由圆联想到圆形的西瓜、苹果,从而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圆的事物是美好的,残缺的东西总是让人痛苦的。进而将这种感受大而化为整个国家、民族的情感,使人联想到至今还没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同胞们,产生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愿望。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前面的课文已介绍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端午节,这篇课文继续介绍中秋节,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在了解中秋节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理解月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所独有的蕴意和魅力,进而理解这三首诗词的含义和艺术特色。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要求学生咨询家长,或者去图书馆查阅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及过节的风俗习惯;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上采取点拨法。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联想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以学习小组为主,采用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学生合作学习,相互探讨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重点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从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中,我们闻到了半个世纪前京城地区春节时浓浓的喜庆味儿,听到了热烈的鞭炮声;接着,我们又同沈从文先生一起,挤在茶峒的河边,观看激烈紧张的赛龙舟;跳到河里进行过军民同乐、笑声不绝的人鸭竞赛,过了个愉快热闹的端午节。今天,我们又要穿越时空,跟着三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去赏月,过一个独特的中秋节。
二、检查预习,积累有关知识,为理解诗词作准备:
不过,去赏月前,我想听听同学们咨询家长,查阅资料的收获。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和传说有哪些?有关月亮的知识和传说有哪些?
学生讲述汇总资料,教师归纳,明确:
1、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日。这一夜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这一天所有外出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团聚。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吃芋艿、点灯笼等。
2、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着地球旋转。一月的三十天中,月亮从月初的新月逐日丰满,直至十五最圆,此后又逐日削减,到月底又成一个弯月,如此反复,周而复始。传说中月亮中有一个广寒宫,宫中住着嫦娥,一只可爱的玉免与她作伴;还有一个被罚砍桂花树的吴刚。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
1、指名读,齐读。
2、结合文下注释,运用工具书,理解诗意。掌握“栖”的音形义。
3、展开想像,感受诗情。
小组内交流读诗的感受,相互启发。
小组派代表将本组学习的成果在班内交流。形式灵活,可以用问题的形式相互考查;也可展开辩论或竞赛。
4、教师点拨归纳:
A、本诗写月的地方有几处?(地白、桂花、月明)B、诗人借“白地”“乌鸦”“冷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寂寞} C、写思念亲人的句子是哪句?其中用的最妙的是哪个字?谈出你的看法。(“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用得最妙的字是“落”字。诗人运用了奇妙的想象,将满天的月光,比喻成无数根思念的情丝,它们正随了月光,洒在所思念的人家。想象奇妙、生动。)
D、该诗的风格如何?感情如何?(凄清、寂寞;忧郁、惆怅)
5、齐读,背诵。
6、补充介绍作者。
四、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
1、教师范读。指名读。
2、简介诗人艾青。运用工具书理解内容。掌握“天涯海角”的意思;注意多音字“咽”的在诗中的读法。
3、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并畅谈读诗的感受。
4、小组之间交流心得体会。
5、教师点拨归纳:
A、诗人为什么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圆的?(诗人借此表达希望团圆、圆满之类的意思。)B、第一节最后一句“会想起什么?”作者悬而未答,你认为应想起什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不必统一答案)
C、作者借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愿望。)
6、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小结:
从这节课两首诗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中秋节是个团圆的喜庆日子,但也是个思乡怀人的惆怅日子。文人墨客们常在这个日子里,吟诗赏月,借酒浇愁,抒发思念亲人之悲苦。
六、作业:
1、背诵默写《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
2、预习《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
一、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默写。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诗人们常在中秋节晚上,吟诗赏月,借酒浇愁,抒发思念之愁苦。这节课我们就和宋朝伟大词人苏轼一起,大醉一场,领略他豁达、乐观、豪迈的胸怀。
三、学习词前小序:
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词作于何时?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何而作?
学生阅读有关注释回答。教师补充有关写作背景,重点介绍二点,其一,此时的作者政治上受到打击、排挤,很不得意;其二,与弟弟六七年未见了。
四、放录音带,学生跟读。
五、指导学生朗读。
六、查阅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词意。掌握“阙”、“琼”、“宇”、“绮”“婵娟”等的音形义;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七、发挥想像,感受诗情。
1、求学生展开想像、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成与诗人的沟通。
2、小组内交流心得体会后,派代表参与班上的讨论。
八、教师点拨归纳:
1、上阙写词人欲“归去”,归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归去?
2、正面写月光的句子有哪些?侧面写的有哪些?(“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起舞弄清影”)
3、词人埋怨月亮不解人意的句子是哪句?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和情致?(旷达;乐观)
5、词中表示“月”的概念的词有哪些?此外,你还知道哪些?(明月、娟婵;月宫、广寒宫、飞镜等)
6、表达对离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哪句?
7、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如何?
这首词的上阙写词人月下饮酒,既而由幻想超脱尘世,再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写得回环曲折、动人心魄。下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表达对离人的祝愿。诗风洒脱自如,想象大胆瑰丽,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并在词的结尾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因内容和艺术上的高度完美的统一,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古年咏月中最著名的一首。
九、欣赏王菲演唱的流行曲《明月几时有》。
十、朗读并背诵
十一、探究练习:
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思考:同是观赏月景,王维的诗抒发的感情同苏轼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王维的《山居秋暝》抒发的感情,轻松、愉快;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感情则忧郁、惆怅。这是因为两人所处环境导致心情不同的原因。)
十二、总结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古人常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圆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士。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端,希望通过月亮来问候他们的亲人,捎去他们深深的祝福和情意。这方面,除我们这课的三们诗人外,李白是咏月的高手,他的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明证。还有他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借月亮表达乡思乡愁的。
十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课外收集咏月的名句,不少于5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