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组诗》教学设计资料

时间:2019-05-13 00:3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送别组诗》教学设计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送别组诗》教学设计资料》。

第一篇:《送别组诗》教学设计资料

《送别诗》教学设计

执教者: 单小凤

教学目标:

1.重点理解《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诗意。2.通过多种方式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时的真挚的的情感。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4.挖掘诗歌文化的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预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聊聊吧。

师:对,就要像他这样,你们脸上一笑,我心里一乐,你们脸上一绷,我心里一惊。师:你在笑什么?(生回答我很喜欢你)我怎么就赢得你的喜欢了呢?(您非常有亲和力)是我的头发还是鼻子让你觉得我有亲和力?(你长得非常漂亮)呦,握个手,你长得很英俊。来,我们准备上 课了,就要这样放松。二、听歌导入

听歌曲《送别》。(声音渐渐小的时候,伴随音乐,舒缓语气)

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听

过)这歌声中带着惆怅,带着忧愁,带着不舍。师:这首歌叫---------生:送别(板书:送别)

师:有一种情感总是在分离时才让人更加珍惜,面对分离。人们是那么难舍难分。

师:同学们,当我们班朝夕相处的伙伴将要转走到远方时,当你的家人将要离开你踏上远方时,当你小时候的玩伴将要和你告别时,你的心会怎么样?

师:是啊,老师非常理解你们面对分别时的感受,今天就让我们穿

/ 9

越时空的隧道去看看那古代人面对分别又有怎样不同的情怀。

三、读诗、悟情

(一)学习《赠汪伦》 师:你们认识李白吗?

师:是啊,大诗人李白以豪放著称,广交天下有才之人,他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在他和朋友分别之时,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出现什么样场景呢?

(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找生读。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读的很有韵味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答)李白。师: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师:基本讲对。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谁? 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师: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当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他非常仰慕李白,他怎么见到李白呢?(指着一位男同学说)你知道你说? 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一个万家酒店,正中李白下怀,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生:(齐答)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 9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 生:(齐答)会。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的,我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试。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这位同学基本解释的准确,老师不讲能够理解这么好了,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生:(齐答)好!(掌声响起)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师:回答的非常好,我们掌声献给她。

师:诗的基本意思懂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呢?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指名问)你的问题?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 师: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竖起大拇指)好的,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你的问题?

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师:我来读诗。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点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师: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 生:(齐答)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是不是。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3 / 9

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你说说看。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再来送了呢? 师:李白坐在船上,本来都要走了,突然听到一阵阵歌声传来,李白坐在船上还坐得住吗?生:(齐声答)坐不住。师:李白就要站起来,跳上岸去,握住汪伦的手说:“汪兄啊,你真是对我太好啦!你这样的情意我怎么表达呢?我一介书生,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拿笔来。”于是,李白挥毫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兄啊,就把这个送给你吧。”汪伦收起了李白送给他的诗,把它当作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传下来,这首诗就是面对当时的此情此景李白即兴挥毫写下的,我们一起再来吟诵一下好不好? 生:(齐声答)好!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师:同学们,这首诗是谁送别谁呀? 生:(大声答)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 生:(齐声答)踏歌相送。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板书:以歌相送)这是汪伦以歌,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来送别,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师深情地朗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配上音乐,找生朗读。)

师:你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齐声答:诗人。

/ 9

师:(竖起大拇指)也是唐朝的诗人,当时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但是和李白的感情非常好,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 生:(齐声答)孟浩然。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什么意思?解释,你来。生: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要乘船到扬州去。请坐。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什么意思?你来。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那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你说。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那个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你猜猜看,用现在的时间,你大概用了多少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你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你说。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师:看了半天,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

/ 9

这样送过客人吗?。生:我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

(生齐声朗读。)

师:非常整齐,非常响亮,但是不像李白的情感。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

师:掌声给这位同学。(掌声响起)你的嗓音非常好听,读得也非常响亮,如果你能读得适当再含蓄一点,(教师示范前两句)我相信你能读好,我们掌声给她。(掌声又响起)师:进步了,掌声给她。

师:教师范读最后两句)是不是更有味道一点?你来有味道一下?坐在位子上吟诵一下。

师:掌声给他。“孤帆远影碧空尽”越去越远,“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李白是以歌声来送别孟浩然的吗?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你说。生:是用目送。

师: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的。(板书:目)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是多么的感人啊。古人就是不唱歌就这么看着也能把感情表达出来呢。

师:无论是歌还是目光,其实用的是我们一片赤城之心,我们送的是一片祝福,送的是一份深切的关怀,送的是一份最真挚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两首诗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怀。(出示:《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扩展延伸(送别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诗人高适送别好朋友---琴师董大时‘’又有什么不同的情怀呢(出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读

师:本来朋友的离别就非常的伤感,加上这样的天气,伤感中加上伤感,沉重中加上了沉重。作为一代大诗人高适,能让他的朋友带

/ 9

着伤感、带着沉重、带着这样郁闷的感情踏上漫漫行程吗? 师:在董大离开之际,高适对他说了什么?

师:是啊,不要担心漫漫的长途中没有你的知心朋友,天底下谁人不知道你董大的名字呢?琴弹得那么好,你是大名鼎鼎的琴师,音乐家,听到这样的话,你说董大的心情怎么样? 师:高适是用什么来送别他的朋友的?是目送吗?是歌送吗?是用什么来送他的?你说。(板书:以话相送)

师:诗人或表达自己内心的不舍,或给即将远去的好友送去鼓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他们的惜惜相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目光、话语送别还有很多很方式,让我们再来看看那王维,他用什么方式送别他的好友?

(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找生读

师:这句诗大家都学过,读着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你仿佛看到------------------你看到-------------------你还看到-------------------师:正因为老朋友元二使安西路途遥远,安危难测,所以作者王维才千里迢迢的不辞辛苦的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践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谁来读 师:(出示王维送别元二的画面)

在画面上,我们看到好朋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不难看出作者王维和元二挚友,从诗句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好朋友?(酒)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酒是什么酒?(离别酒、友谊酒、连心酒、祝福酒)

师:同学们,这是一杯离别的酒,难怪作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杯友谊的酒,难怪作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难怪作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板书:以酒相送)这酒包含了一份情谊,这酒包含了不舍,这

/ 9

酒包含了对好友的祝愿。

五、情感升华

欣赏现代的送别诗歌

师:古代诗人,才子之间心心相惜,通过诗让他们的友情更加牢固,在当今社会的今天,我们也会面临分别,往往这时猜发现情到深处人孤独,现代诗人舒婷在秋夜送好友时的不舍,(配乐,教师读)

师:无论是以歌、目光、话语、还是酒,都包含了朋友的不舍,包含

秋夜送友------舒婷 第一次被你的才华所触动 是在迷迷蒙蒙的春雨中 今夜相别,难再相逢 桑枝间呜咽的 已是深秋迟滞的风 你总把自己比作 雷击之后的老松 一生都治不好燎伤的苦痛 不像那扬花飘絮的岸柳 年年春天换一次姿容 我常愿自己像 南来北去的飞鸿 将道路铺在苍茫的天空 不学那顾影自恋的鹦鹉 朝朝暮暮离不开金丝笼 这是我们各自的不幸 也是我们共同的苦衷 因为我们对生活想得太多 我们的心才时时这么沉重 什么时候老桩发新芽 摇落枯枝换来一树葱茏 什么时候大地春常在 安抚困倦的灵魂 无须再来去匆匆

/ 9 了朋友的关怀,包含了朋友的祝福。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上完了,我们将要回到自己的教室,在这分别的时候,你有什么想对下面听课的老师说什么呢?(配乐)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最后我想用苏轼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长娟。(板书:贴卡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送给那些即将分别,面临分别的人们,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板书:送别诗 以歌相送 以目相送 以话相送 以酒相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

第二篇:送别组诗教学设计

送别组诗教案

----经典诵读展示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诗歌。

2、通过朗读、背诵,感悟诗歌中作者抒发的依依惜别之情。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掌握经典诵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国学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感受诗中描述的意境“美”,朋友情。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外收集积累有关送别的诗。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主题

1、中华古诗文,字字珠玑,是祖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诵之、吟之、歌之、舞之,中华文化代代传。同学们,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诵读古诗,到现在,你们脑中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

我们下面来考考大家。请组长来到前面,在我手中有八个纸条,每个纸条上有个主题,大家要按照要求完成挑战。各小组组长抽签、准备、展示。时间2分钟,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示。

(1)描写月亮的诗句。

(2)描写春天的诗两首。

(3)带有数字的诗句

(4)带有颜色的诗句。

(5)思乡诗句

(6)背诵李白的两首诗

(7)描写童真、童趣的两首(8)描写自然景色的诗两首

(9)请背诵两首词。

(10)与花有关的诗句

2、今天,老师将继续带你们去畅游古诗王国,在其中尽情领略古诗的魅力。今天我们要背诵的一组诗,与这个词有关。(板书:送别)读一读。

3、你的爸爸妈妈和你,怎么送来你家的客人呢?

4、、生自由交流

5、听了你们的话,我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我们亲友的,但是我们的古代人——唐朝人是怎么送别呢?

二、以歌送别:《赠汪伦》

1、出示《赠汪伦》(ppt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这首诗是谁送谁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出典故(ppt2)

3、指名读,正音、范读。师随机指导:舒缓一点读。齐读。

4、你觉得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板书:歌)

5、生品诗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ppt3)

6、展示,播放唱诗,学生唱。

三、以诗引诗,拓展学习

(一)以目光相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ppt5)

1、自由读,指名读。

2、如何理解诗人的感情?生畅所欲言。(板书:目光)

3、师范读、生吟诵、生表演,体会深深的离别之情。

(二)出示《送元二使安西》古诗(ppt6)

1、自由读诗,体会感情。

2、生交流

3、以酒相送,设置情景,反复朗诵(板书:酒)

四、拓展《送朱大入秦》《别董大》(ppt7)(ppt8)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物)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总结展示

(语言)

1、同学们,这些诗为什么千古流传呢?不管以歌相送,以目光相送,以语相送,以酒相送,其实更用什么相送?(心,情„„板书:情)唯有真情相送,才能动人,流传千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几首诗,看谁的真情,最能打动人。

2、(音乐)创设情境,师生共同感情背诵

“和汪伦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实在是太开心了。今天,李白悄悄离开万家酒店,登上了来时的客船„„”

“今天是孟兄要西下扬州的日子,我早已备好美酒和下酒菜为孟兄饯行„„”

“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

“朋友,您是著名的琴师,虽然此去前途漫漫,但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

3、师简介关于知音的典故(ppt9)

4、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也有自己的朋友,假如你的朋友要离开你,去别的地方了。你准备以什么方式相送?说出来,看谁最更感动老师。(鼓励用上学过的或收集来的古诗)(ppt10)

七、布置作业

1、回家把诗背给家长听一听。

2、搜集送别诗,并把它背下来。

板书设计:

送别

目光

依依惜别之情

()

()

第三篇:送别组诗

这里的组诗只是一组诗的意思,并不是文学上所说的组诗体裁。

这个案例至少设计于十年前,是2005年,孙老师的组诗选取了《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这四首。

虽然他们都是出自唐代诗人之手,都以“送别”为话题,但是四首诗在情境、内容和情感等方面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同的。

《赠汪伦》是一曲李白汪伦友谊的赞歌,诗风激情浪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多了一些绵长与悠远,比起李汪的情意,更显深情;《别董大》则一改离别诗的悲切惜别情调,豁达豪爽地劝慰朋友,体现出挚友豪放洒脱的情怀;《渭城曲》则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质朴而优美。

孙老师看似洋洋洒洒的课堂布阵,却始终驾驭着一条感情的红线,这四首诗分别是以“歌”送、以“目”送、以“话”送、以“酒”送,但皆以“情”送。以“情”为线,串“歌”、“目”、“话”、“酒”四珠,以“送”贯穿,以情凝聚,形散神聚,收放自如,可谓佳境。

观摩过很多的主题教学,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或明或暗的“线”,或曰“主题”。主题不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境,一种文化。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止肝肠寸断,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送别,已经不仅作为一种仪式,一个话题,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送别文化”。孙老师的课堂引领学生感受“送别之情”,汲取中国古代诗文精华,其用意可谓深远。而当孙老师希望学生对即将分别的老师说几句话时,孩子们分明已经将课堂所感悟的送别情意演绎成为生活情感的一部分,“孙老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时君!”“孙老师,我相信我们有缘会再相见!”“孙老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老师送我情!”

孙老师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主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送别组诗》课堂教学实录

孙双金

师:(板书“诗”)你们学过诗吗?(生答学过)(在“诗”前板书“组”字)“组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组诗歌。

师:(在“组诗”前板书“送别”)“送别组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一组诗都是写送别的。

生:把送别的诗放在一起,成为一组诗。

师;是呀,以前我们一堂课一般是学习一首诗,今天啊,我们一堂课来尝试学习一组诗,一组写送别的诗,大家有没有信心?(生答有)

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板书:赠汪伦)请大家自读这首诗,自己尝试解释它。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学生各自投入地读,然后各自尝试解释诗句。)师:谁来试一试?我最喜欢自信、勇敢的学生。

生: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开,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桃花潭的水啊,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高兴地)你真能干,不用老师讲,自己就理解了!谁再来试试。

生:(小手举成一片,个个跃跃欲试,老师又点了一位同学)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去,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踏歌相送。桃花潭的水啊,你即使有千尺深,也抵不上汪伦送我的感情深呀!

师:不错,不错,看来同学们自学能力挺强,离开老师也能学习。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对这首诗,你们有什么问题呢? 生:“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生: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

师: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但我想念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生埋头默读,陷入沉思,然后窃窃议论)

生:(疑惑地)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 生:(大声地)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侯才送呢?

师:(极度高兴地)这两位小朋友多聪明,多能干呀,提出两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是联系生活实际来提的。按常理送人应在家里告别,送别朋友一般比较难过,他们发现了诗上写的与生活实际不同。下面请你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猜猜看,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生:李白怕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了,破费钱财买礼品送自己,因此不告诉汪伦悄悄地走了。汪伦回家寻不见李白,向邻居打听才知李白走了,急急忙忙地赶到桃花潭边相送。

生:李白和汪伦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会伤心难过,因此就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赶来相送。

生:汪伦去买酒了,李白接到家书,需要立即回家,来不及和汪伦告别,就在桌上留下纸条。汪伦回家后发现纸条,急忙赶到潭边相送。

生:我是这样认为的,李白和汪伦情投意合,可能汪伦已在家门口送别李白。但李白走后,汪伦觉得这样不足以表达对李白的一片深情,于是又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师:(赞叹道)真了不起。你们想象得合情合理,说得有理有据。看来想象是学习诗歌的一个好方法。那你们说一说汪伦为什么踏歌相送呢? 生:我认为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

生:(自信地)我认为李白是豪放的人,他不希望朋友分别十分伤感。而汪伦因为十分了解李白,于是针对李白特点欢欢喜喜地踏歌相送。李白听到汪伦踏歌来送,极为感动,觉得汪伦真是了解自己,是自己的知音。因此,跳上岸去迎接汪伦,握着汪伦的双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执笔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古佳句。

师:(拍案叫绝)如果说汪伦是李白的知音,那我说,你们就是李白和汪伦的知己,是这首诗的知音啊!你们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背下来?

生:(信心十足)能!(生齐背古诗,摇头晃脑,入情入境)师:这首诗是谁送谁呀?用什么方式送的? 生:是汪伦送李白,用踏歌的方式相送。

师:(板书:以歌送别)如果说这首诗是汪伦送别李白,那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送别别人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多媒体显示)请大家自读这首诗。(生自读)谁来把这首诗解释一下?

生:老朋友向西辞别了黄鹤楼,在烟花三月的时侯乘船去扬州。孤单单的小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滚滚地流向天边。

师:说得好。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说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 生:送了一个小时,因为从船离开黄鹤楼到消失到天边大约要一个小时。师:此时长江水在李白眼中仅仅是水吗? 生:滚滚长江水仿佛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

生:李白对孟浩如烟海然的感情就像这滚滚长江水一样绵绵不断,源远流长。

师:太好啦!如果说汪伦送李白是以歌相送,那李白送汪伦呢?(这里编者可能是笔误,应该是李白送孟浩然)

生:以目相送。生:注目相送。

师:(板书:以目相送)请大家背诵这首诗。(生吟诵)

师:我请大家看第三首诗----《别董大》(电脑显示)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学这首诗。(生自学)董大是什么人?

生:是著名的琴师,当时闻名全国。师:高适是在什么情况下送别董大的? 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天气阴沉沉的,大雪纷飞,大雁南飞,一派凄凉的景象。师: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环境下好朋友离开,心情怎样呢?(学生纷纷回答:难过,压抑,沉闷,伤心。)

师:作为好朋友,高适能让自己的朋友-----一代琴师带着这样的心情离去吗?不行!高适用什么办法驱赶董大心中的不快呢?

生: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鼓励他。生:用振奋人心的话语勉励自己的好友。

师;是呀,听着这样暖人的话语,董大心情为之一振,离别的愁绪一扫而光,充满豪情地踏上了漫漫路程。这叫“以话相送”。(板书)请大家齐背这首诗。(生背诵)

师:最后请大家看这首诗----《渭城曲》,根据译文自学。(生自学)

师:如果说前三乎诗,分别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那么这首诗是以什么相关这? 生:(齐)以酒相送。

师:(板书:以酒相送)不管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以酒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心相送。生:以情相送。师:对呀,诗人是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板书:以心相送,以情相送)让我们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生投入地吟诵)

师:同学们,请你们课后搜集有关的“送别诗”,研究一下这些诗的表达特点。马上我们就要分别了,请你们用一句话送送孙老师。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全场大笑)

第四篇:《送别组诗教学实录》

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

1、多读

阅读教学中最大量的活动应是学生自己的阅读, 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 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读中才能实现。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 定的质量,注重读思结合。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包括关于 “ 怎样读 ” 的谈话也不宜多,而用更多的时间让学 生自己去读。那种过去在课堂上教师 “ 一讲到底 “、” 一问到底 “ 或 ” 一议到底 “ 的做法都是应该避免的。另一方面,实施新 课程也应防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多,而与文本对话过少;非语文活动过多,语文本身的活动太少的倾向。

2、多悟

古诗教学要让小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正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 悟优于分析推理。小学阅读教学应当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像、联想,有助 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学生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是一种突变和升 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但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 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学生的感悟。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教师把统一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自己对新内 容的理解。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所以,感悟必然是个性化的,要注重个体的独特 感受。

3、积累

古诗 从重理解到重积累,也是古诗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 “ 厚积 ” 才能 “ 薄发 ” ,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重积累,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进而多读多背,而不需要 “ 讲深讲透 ” 和 “ 问个不休 ”。有 的句段和篇章学生一时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应当允许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 深感悟。

重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在这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一是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课 外阅读量, 1— 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45万字。

复述有助于把课文语言转化成个人语言,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复述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等种 类,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组织形式多样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词句。

第五篇:《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设计理念:

1、两首诗准备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准备采用传统的方法上,提出学习古诗的要求,然后一步步过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则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抓住诗眼,以情切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课堂洋溢诗的味道。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采用想象、等方法激发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

3、以“送别”为主题,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拓展学习《别董大》,自主诵读相关“送别”内容的古诗,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加强语言的积累。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感受朋友情,离别愁;并会背诵。

2、拓展学习《别董大》,在对比中体会《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情在眼中,《送元二使安西》是情在酒中,《别董大》情在话中。前两者是喜景衬悲,后者是悲景砺志,体会一种情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3、激发学生的情感,诵读送别的诗,感受友情的可贵,展示学生积累的诗篇。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诗中描述的意境“美”,朋友情。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准备:先把两首古诗抄在黑板上。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老师唱《送别》一曲。

是啊,漫漫人生路,友情必不可少,它宝贵而真挚,所谓“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然而世事无常,有重逢便有离别,所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加上古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落后,好朋友之间“相见时难别亦难”常事,因此,送别就成了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组送别诗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自己先读读两首古诗,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自己读课文,两首诗一起正音,在对比中理解诗题。(明白题目的意思吗?谁送谁,在哪儿送,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

二、根据要求闯关,学习第一首古诗。

1、总结学习古诗的要求: 初读破题,了解诗人; 再度感悟‘理解诗意; 深读想象,体会诗情; 熟读成诵,渐入诗境。

2、进入第二关,引导学生根据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情:古诗往往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而这首诗前两行是叙事,后两行是写景,情在何处?自己轻声第古诗,细细品味。抓住“孤”“尽”“唯”等词理解(板书:情在眼中,难分难舍)

4、激情渲染,进入诗境。

是啊,孟浩然坐的小船已经越走越远了,李白依然站在长江边,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行诗(学生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小船已经成了一点小影子了,李白还是舍不得离开,还在望啊,望啊。心中默默地念着两行诗(学生读):

那小船已经完全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依然久久地伫立在江边,想起昔日老朋友之间的相知相惜,他不禁心潮澎湃,高声吟诵那两行诗(学生读):

4、熟读成诵:这首诗会背吗?自己先练习两分钟。会背诵的起立,为李白和孟浩然的千古友情送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三、学习的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1、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我们接下去体会另一著名诗人王维和元二之间的友情。

2、王维不仅使唐朝著名诗人,而且使出名的画家,苏东坡曾经这样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你们自己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画中有哪些景物?请用“——”划出。分析:

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 客舍:旅店,客中送客 柳:“留” 人: 酒:

好一幅清新悦目的画啊!你能把渭城宁静清新的美读出来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自己再轻声读古诗,诗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和元二是好朋友? 学生自主寻找答案。

4、拓展,说话训练:

你们注意到三个地点没有?用“――”划出。用简笔画画出他们各自的位置。

从渭城到安西,中间整整相距了三千多公里啊,横穿了大半个中国。阳关以西那可是除了荒漠还是荒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满眼的荒野,满野的凄凉,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得走整整半年啊。而我的好朋友元二就要到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去了,这一去,也许几年,也许十几年,你有什么话要叮嘱元二呢?

学生回答.师:王维惆怅百转,千言万语化作了一句话(学生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这是怎样的一杯酒啊!(学生回答:祝福的酒,的酒,离别的酒,难舍难分的酒)板书::祝福、友谊、离别„„

激发情感:

来吧,朋友,喝完这杯祝福的酒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吧,朋友,再喝完这杯祝福的酒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吧,朋友,接着喝完这杯祝福的酒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四、拓展积累:

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果说我们今天学习的两首诗都是通过美景来反衬朋友离别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的话,老师下面给大家推荐一首另一种风格的送别诗《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悲景激志)教后反思:

今天的这节古诗课,我是把两首古诗压缩在一节课上,这并不是我常规教学的设计,只是想尽量向老师们展示两种教学古诗的方法——传统的和诗意的(只是学到一点点王菘舟老师的皮毛),希望能引起大家探讨: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哪种方法更有效一些?本来想连上两节课的,但我不可能浪费大家两节课的时间,只好压缩在一节课中,能展示多少是多少。

大家看到了,前面那首诗我是让孩子们根据以前学习古诗的要求,逐字逐句解释,再连起来感悟整首诗的意思。字词抓得细,依照理解诗句的方法(参照注释、联系上下文、连词成句)孩子们理解起来也不困难,从读到解到背到默,过了一关又一关。兴趣不是没有,但不足。特别是形成程序化之后,激情就没有了,诗味也就淡了很多。

第二首诗,我是采用直接切入,激发情感的做法,用三个大问题节节推进: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和元二是好朋友——这是一杯怎样的酒?这样一叹三咏,孩子们的情感一步步和诗情契合,深入意境同喜同悲。只是这种上课方法缺少学生学法的指导,一时的情感激起了,一首诗理解了,以后在别的诗歌中,孩子们恐怕就眼高手低,无所适从了。

当然,教无定法,只要能让孩子们学到更多东西(情感的熏陶)、受他们欢迎的就是好方法。教学上的探求是没有休止的,真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喜欢那一句话:人在路上,且歌且行。心还在,梦就在!

《送别诗》教学详案 设计理念:

1、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采用想象、音乐等方法激发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

2、以“送别”为迁移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导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讲一首,联一组;《赠汪伦》以歌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以话送别,《送元二使安西》以酒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目送别。学生在这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迁移性拓展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强化了语文实践。教学目标:

1、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反复诵读,体会诗的情境,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中的表达方法。

2、拓展学习《芙蓉楼送辛渐》、《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四首送别诗,感受诗中朋友情谊和离愁别恨;

3、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诗中描述的意境美和朋友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外收集积累有关送别的诗。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1、(播放歌曲《送别》)。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小声地读读歌词,看看能从这歌词中咀嚼出一种什么情感。

2、从歌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古诗中也有很多表现这种离愁别绪的,我们把这一题材的古诗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送别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颗夺目的珍珠,因为当时交通不便,传递信息也很困难,可以说是离别容易,相见难啊!古人常用送别诗传递友情,倾诉心声。今天我们就走进送别诗,用心聆听古人离别时刻的真挚情感。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读诗题。

(1)(屏幕出示课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师:课题能看出这是送别诗吗?哪个字告诉你的?你从诗题中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吗?

“之”是文言词,有很多意思,在这里是“到”的意思,和“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之”的用法相同。

现在能把课题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2)师:知道蜀州在哪吗?谁来说说看。(师结合地图介绍蜀州就是现在的崇州,在四川省,距离成都25公里,而诗人王勃在长安,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从长安出发到蜀州,要跨越岷江、嘉陵江、汉江等河流,还要翻越太白山、终南山以及其它不知名的山脉。)

师:你觉得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两地之间的距离最合适呢?

师:是啊!两地相隔千山万水,对于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唐朝人来说,旅途的艰辛是可想而之了,真的可以说是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见了。

2、读诗文。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就从具体的诗句中来感受王勃送别好友的真挚感情。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师:读古诗与读其它的文章不同,非常讲究节奏和停顿,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中是怎么读的。)

再指名读。齐读。

3、明诗意。

过渡: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要明白诗的意思。师:我们已经六年级了,古诗也学习了不少,你们通常用什么办法读懂诗意呢?老师已经把一些关键词的意思呈现出来了,同学们先轻声地读一读。

师:关键词的意思的意思知道了,有信心读懂诗意了吗?自己读懂了,就和同桌交流交流。需要老师的帮助就举手示意。

(1)学生自学,理解诗意。(2)指名说说诗的意思。

(3)同学们真棒!自己读懂了诗意,接下来请大家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相信你会有新的感受。

4、悟诗情。

(1)这一遍读你从诗句当中想象出怎样的分别的画面。你仿佛听见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2)想象之中,你觉得王勃与杜少府的感情如何呢?哪句话最能表现他们的之间的深情厚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A、“知己”是与普通的朋友有什么不同?你认为王勃与杜少府为什么能成为知己呢?(指导读“同是宦游人”)

师相机介绍“宦游”现象:都是外出做官的人,你们知道吗?“宦游”现象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汉朝以后,读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都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几年几十年都回不了家。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有的犯了错误遭到贬谪,还会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B、而如今这对志同道合知己即将分别,从此天各一方,可王勃仍希望做到“若比邻”。透过“若比邻”,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态?(“乐观”)

(引读):

是啊!万水千山阻挡不了感情的传递,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岁月的流逝也抹不去心中的那份思念,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世事的沧桑只会让这份友情越陈越香,还是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送别诗的主旋律原本是离别之苦,而在这儿诗人却一反别离的仇怨,充满豪迈的气概,洋溢着乐观的精神,而这句话也因此成为送别诗中的经典佳句。我们在很多的书法作品中经常欣赏到它,在朋友分别时,互赠的礼物上也常用上它。

(3)崇尚有道,珍惜友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人尚且知道友情的珍贵,我们更应该珍惜身边的朋友。让我们一起用读走进那感人的离别时刻,走近诗人那豪迈乐观的精神世界。

三、以诗引诗,拓展学习

过渡:王勃以奋发的话语,作为临别时的信物送给了杜少府,这离别前的赠言也见证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临别时总有千言万语,接下来我们看看王昌龄送别辛渐时刻说了什么?

1、品诗《芙蓉楼送辛渐》

(1)、还记得刚才我们是怎么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吗?(首先要读正确,然后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抓住关键词句用读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这种方法一步一步地读这首诗,同桌还可以交流读书的感受。(2)自由读诗文。

(3)反馈。

A、指名读。检查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B、师:诗的意思读懂了吗?王昌龄送别辛渐时刻说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你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抓住了哪些关键词?王昌龄在分别时刻怎么会说这番话呢?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这儿有一份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王昌龄,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因不愿与当时的权贵同流合污,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最后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C、了解了写作背景,你再来读读这句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师:是的,他要永远保持自己纯洁无暇的品质。所以送别诗不但表达朋友之间的情意,有时也可以用来表白自己的志向以体现朋友间的志同道合,来,让我们再次用读走进诗人那颗纯洁无暇的心。

2、送别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离别相送最珍贵的礼物,有时甚至比有价的物品更加珍贵,因此流传了许多送别诗,老师搜集了一些。(出示:送别诗目录)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诗?读读诗题。读的最好的是哪一首?来,给我们露一手,读可以,唱也行。听的同学如果觉得他的读打动了你,就鼓鼓掌怎样?这掌声越热烈说明读得越越好。(相机指导学生说说用何种方式相送。汪伦以什么方式相送?王维与元二用什么方式表达情感的?李白怎么送别孟浩然的?)

3、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诵读了很多送别诗,不管以歌相送,以目光相送,以语相送,以酒相送,其实更用什么相送?(心,情……)(板书:情心)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

配乐串读:

看,城阙上王勃与杜少府正在道别,看着杜少府充满着愁伤,王勃吟诵起令人振奋的诗句(引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后三句)

瞧,王昌龄也在向辛渐做着离别前的倾诉,他要告诉世人(引读《芙蓉楼送辛渐》最后一句)

听,桃花潭边的踏歌声又响起了,李白被汪伦这深深的友情感动着,他认为:(引读《赠汪伦》最后一句)

看,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的李白还没离去,望着渐渐消失地帆影,勾起了他对往事许多美好的回忆,他不禁吟诵起:(引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一句)

瞧,王维和元二正举杯对饮,那渭城的细雨也读懂了老友间的离愁,伴随着他们吟诵(引读《送元二使安西》后一句)

四、联系生活,活用古诗

1、古人的送别诗写得多好啊!我们应当积累下来,在现代的分别情境也可以加以应用。看,六年的小学生涯即将结束,同学们也将到不同的中学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大家再也不能像现在这样天天见面了。临别之际,你想对和你生活了六年的同学、老师、好朋友说些什么呢?如果能用上刚才积累的送别诗句就更好了。

2、同学们这深厚的友情真挚的祝福深深地打动着我,分别之际,老师把这些写有送别诗句的书签送给大家,让它见证我们之间的友情。最后我用李白的一句话送给大家,那就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重天”,祝愿同学们在新的人生道路上大鹏展翅,前程辉煌。

国学小课堂活动教案 趣话对联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遗产。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在课堂上进行较为简单的对对联练习。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和语文运用的能力。活动准备:

向学生们推荐一些漫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堂内交流。活动过程:

一、激趣入课

1、谈话导入: 孩子们,欢迎大家走进国学小课堂。前面我们已经学会诵读不少古典诗文了,大家喜欢吗?让我们读一读吧!(随机让学生按兴趣诵读)

2、通过故事激发兴趣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趣的就要算对联了。自古以来,对联以较为丰富的内涵、灵活多变的形式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家家户户都喜欢对对联,贴对联。有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户人家门前,看见门上就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帮助这家人解决了缺吃少穿的困难。

可是,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仅仅从门前的对联里就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聪明的小读者,从这副对联里你能看出什么?(学生交流:缺少数字一和十,谐音缺衣少食)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充满了趣味。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3、对联说起来古典,但并不神秘,咱们在上学期已经和对联见过一次面了,还记得吗?(出示对子歌,读一读)

4、对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除了我们熟悉的春联,咱们再来看看对联还能用在哪些地方呢?出示4则对联,大家猜猜分别用在什么地方。分别介绍婚联、挽联等常见分类。

二、摸索对联的规律

1、展示纪晓岚的图片。同学们,认识他吗?

提起对联,就不得不说到他——清朝的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高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两碟豆;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一瓯油。(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

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我说的是——两蝶斗”。(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

纪晓岚随即说: “我说的是— 一鸥游”。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林间两蝶斗;

这时,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纪晓岚道: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了吗?

2、同学们课前也收集一些对联和故事,说给边上的同学听一听吧。3.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纪晓岚对对联的故事和刚刚听到的对联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 4.教师小结: 归纳对联的四个基本特点。A.字数相等; B.讲究对仗; C.讲究四声; D.词性相同。

三、小试身手巧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对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西湖边,有一位书生想给自己的书斋题一副对联,他写出的上联是:四面湖山归眼底,请你选选,下面那一句适合做下联呢? A、万紫千红总是春 B、万家忧乐到心头 C、千锤万凿出深山 D、万户争传新乐府

2.我这里有几幅对联,被小朋友拉乱了,请你帮我理一理好吗? 出示四副对联,连一连,并说明理由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看 客中客入画中画 楼外楼看山外山 绕廊荷花三十里 拂城杨柳一千株 天地间大小舞台 古今来多少角色

3、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出几幅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天——(地)风——(雨)海——(山)新——(旧)南北——(东西)千山——(万水)

千山秀——(万水清)蚕吐丝——蜂酿蜜 辞旧岁——迎新年 泸山山青个个夸——邛海水秀人人爱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

鸟儿枝头落-——蝴蝶花中飞 南北车站通南北——东西超市卖东西

4、小试身手巧联对: 同学们相互之间也来出个对子,大家来对。(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

四、教师小结:

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学们,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课后教学反思:

在三年级下期期末,为了进一步增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和对传统文学样式的运用能力,我安排了这一堂《趣话对联》的国学知识课。对联是自古以来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文字天地小,含蕴天地大”,集中、鲜明地体现了汉语的特色和魅力,做到了“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 在前面的国学课上,学生们已经初步接触了《三字经》《千字文》和《道德经》《大学》等经典典籍的节选,对对偶这一修辞方法有所掌握,而且在语文学习中词句的积累也已达到一定程度,具备了系统认识对联的知识基础。在备课时,我就从对联趣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用学过的《对子歌》做知识铺垫,自然地将对联这一极具语言魅力、形式丰富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学习对联形式,认识对联分类,增加传统文化底蕴的积累。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比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甚至上百言。对小学生而言,不可能掌握这么深奥的特点。于是我在课堂上讲了纪晓岚对对子的故事,通过简单的三言对、五言对,让学生初步感知对联的特点,再让孩子们讲一讲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对联和故事,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对联的基本特点。再通过老师归纳和板书,为下一步应用又做好了准备。

在进行对对子的课堂口语交际时,我们先从对一个字开始,再到用身边熟悉的风景名胜、常用的祝福语来对,最后深入到学生即兴出对子大家来对。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上看,气氛越来越热烈,学生把平日学习的语文知识积累及自己的想象充分发挥出来。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当学生汇报时,课堂上时时爆出掌声、笑声。教学设计中的趣味,推动着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当听到学生出出“铜墙铁壁不透风”“池中荷花朵朵开”这样的上联时,我很高兴地知道,对联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一笔,一份文化的底蕴悄然在他们的头脑中积淀下来。这必将为以后更进一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好铺垫。

课题:古诗词欣赏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诗词与古人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视频体会古诗词的美,通过诗词了解社会、历史和人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感受古诗词的美。通过作品了解作者的性格、命运和时代背景。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准备上课。

二、引导新课:(1分钟)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代的诗词。问:我们为什么要“欣赏”古诗词呢? 答:因为古诗词很优美。

问:古诗词是很优美,却和我们的距离很遥远。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做诗填词吗? 答:不需要。

三、讲授新课:(34分钟)诗与古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古诗词属于那个特定的年代,它和古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融为一体。

1、例如,孟浩然早上起来,推开窗子看到落花满地,于是吟诵出一首诗,你们学过,哪为同学能背诵一遍?

学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例如,骆宾王七岁的时候,在花园中初见白鹅时,惊喜地吟出《咏鹅》。谁能背诵一遍《咏鹅》?

学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例如,贺知章退休以后回到故乡,家乡的小孩已经不认识他了,笑着问他:“老爷爷,您打哪来呀?”这让他生出许多感慨,于是吟诵出著名的《回乡偶书》。现在谁能为我们背诵一遍?

学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例如,王维在重阳节这一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于是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能背诵一遍?

学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例如,李商隐在情绪低落时,登高望远,看到西天绚烂的晚霞发出夺目的光彩,于是发出“夕阳无限好”的赞叹。他看到夕阳快要落山了,联想到人生和国家终究都是有限的,又加上“只是近黄昏”的叹息。(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刚才我介绍的都是唐代的诗人,因为唐代是盛世,所以唐诗的格调高昂、明朗。宋代也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因为宋始终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常常受到外族的侵扰,所以宋代的诗词中常常包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6、例如,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7、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问: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答:他失败了,不好意思回去。

教师:项羽兵败自杀在乌江边,而南宋的统治者不但好意思逃跑,而且只顾享乐,根本不思收复失地。在这里诗人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8、例如,陆游的《示儿》。陆游在85岁即将去世的时候还在做诗,此时他早已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的统一。所以陆游是一个值得我为同学们特别介绍的诗人。下面先请同学们欣赏这首充满爱国之情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介绍诗人陆游

生平简介:浙江绍兴人,自幼好学不倦,曾饱经离乱,一生创作诗文9300余首。爱情悲剧铸就千古名篇《钗头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就是他的婚姻。他和表妹结婚只一年就被迫分离,几年后,表妹痛苦而死。留在“沈园”墙壁上的两首《钗头凤》成为千古绝唱。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其实《钗头凤》是曲牌名,只要添上词就能够传唱。说通俗点儿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你们都知道哪些流行歌曲呢?好,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欣赏这首古代的流行歌曲。

怎么样?是不是荡气回肠,意犹未尽。那么你们从这两首词中发现了什么社会现象了吗?

我从中发现了两点,第一,当时的婚姻制度完全是父母说了算。对比现在的婚姻自由,是社会的一大进步。第二,当时的读书人很有修养。陆游和唐宛都是用诗词这样一种很文雅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痛苦。如果换成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们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呢?古代的读书人很注重自己的文学修养,曾经提出过“不读诗无以言”。意思是,我不懂得诗词就没办法和别人交流啊。

诗人陆游婚姻不幸,仕途坎坷。一首《卜算子· 咏梅》表现出他的清高、孤傲。毛主席读了以后也写了一首《咏梅》,却表达出乐观、豁达。下面让我们对比着欣赏这两首词。可见是诗人的性格决定了他诗词的格调,或哀伤或高昂或低婉或明朗。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我们欣赏陆游的词,低婉而忧伤,使我们联想到陆游其人,一定带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其实,陆游不光会写诗,他还会武功,(课件)这就是陆游的另一面,他也曾横刀立马奋战在抗击金兵的前线。请欣赏这首 回忆他戎马生涯的《诉衷情》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欣赏了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诗词,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知道了什么,有哪些体会。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考虑:陆游的生平,当时的社会状况,陆游诗词的风格,他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想象中的陆游是个什么样的人。

最后我要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诗可以观。” 就是说诗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社会、历史人生。希望同学们多读诗,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思:

我的教学设计,是要传达出“诗词”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它来源于生活,和古人的生活紧密相联、融为一体,是古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例如,孟浩然早晨起来,推开窗户,看到满地落花,吟出《春晓》。骆宾王初见白鹅时,吟出《咏鹅》。贺知章老年回到故乡,家乡的小孩不认识他,这本来很自然却让他生出许多感慨,吟出《回乡偶书》。王维因为思亲吟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商隐登高远眺,发出“夕阳无限好”的感叹。林升的《题临安邸》、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陆游的《示儿》都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钗头凤》是陆游不幸婚姻的见证,是用血泪凝结而成的。优美的视频,烘托出古诗词的隽永缠绵,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古诗教学课】梦回江南教学设计

——江南诗词欣赏课

教学目标:

1、复习小学阶段学过描写江南的古诗。

2、欣赏四首描写江南四季的诗词,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3、积累古诗词名句,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教学准备:

1、查找资料

2、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奇葩,而水乡江南正是培植诗词这奇葩最肥厚的土壤。大家还记得吗?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八本书中,我们已学习了多少篇古诗词(27篇)其中有多少篇是描写江南的?读古诗(每首诗就是一幅画)

江南之美,如诗如画,所以无论春夏秋冬,皆可入诗入画。现在,我们继续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色彩明艳的江南。

二、欣赏春天的江南: 有山有水、有形有色、青山白鹭,流水游鱼,斜风细雨,多么典型的江南水墨画啊!

1、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你从词中看到了什么?

好一个草长莺飞、乱花迷人的春景啊!整首诗有山有水、有形有色、有花有草、莺歌燕舞、情景交融。诗人置身景中,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我们置身诗中,我们饱观诗词简约音律之美,神怡而心旷。

2、烟雨迷蒙时江南也别有一番风情。夏天我们又可以看到别样红的荷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3、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江南的秋天同样不缺乏绚丽的颜色: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有形有色、情景交融,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悠远的江南秋天意境。

4、美丽的江南,灵动的江南,即使是冬天,也透着些许的浪漫,蕴藏着生命的气息。早 梅

唐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好一幅清丽脱俗的雪中梅花图。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

你能不能选一首背下来?

三、拓展:

1、小组交流

咏诵江南的美诗美词何止千千万万,而那千百年沉淀积攒起来的美丽让人如痴如醉。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唐诗宋词话江南”手抄报,小组间互相交流自己找到诗词。先把自己找到的诗词读给组员听。尝试说说你喜欢这首诗词的理由。(一个学生展示)

2、诗歌深化:

剪水为衣,画梦成烟。也许,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关于江南的梦。这个梦,轻灵而空蒙。现在让我们在歌声中去体会那永远的情怀:

梦江南

草青青,水蓝蓝,白云深处是故乡,故乡在江南。雨茫茫,桥弯弯,白帆片片是梦乡,梦乡在江南。不知今宵是何时的云烟,也不知今夕是何夕的睡莲 只愿能化作唐宋诗篇,长眠在你的身边。

你听这缠绵的古韵悠悠,载满了多少的思念与哀愁,小桥弯弯、流水淙淙。我是听一次,醉一次,魂牵梦系,如何不梦?怎能不梦?

3、读写结合:

江南之美,美不胜收,诗词歌赋之美,让人心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感受,写在手抄报上。(一两个学生先说)

四、总结延伸

今天的古诗词欣赏,老师为仅仅大家打开了解江南、品味诗词的一扇窗,功夫在课外,希望同学们回家去继续找寻描写江南的文章,了解江南美的极致。江南特有的氤氲气息,不仅陶醉了古人,也陶醉了今人。推荐读一读近代诗人戴望舒代表作《雨巷》。现代舞蹈家根据这首诗编排了一出舞蹈《小城雨巷》,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获歌舞类一等奖,推荐大家观看。

下载《送别组诗》教学设计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送别组诗》教学设计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惜时组诗教学设计

    惜时组诗 怀宁县实验小学 汪冬梅 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金缕衣》、《劝学诗》; 2、能够理解两首诗的意思,从中懂得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道理。 3、诵背......

    孙双金送别组诗教学实录(精选5篇)

    孙双金《送别组诗》教学实录 (2011-12-07 12:00:33) 师:刚才这堂课因为诗歌的情感比较沉重,杜甫的诗的最大特点,有人说是沉郁顿挫,是不是?杜甫他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同学们......

    送别 教学设计

    送别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悲伤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媒体......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纳夜小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连镇镇程庄小学 庄园园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认识词作者李叔同。 2、学唱学堂乐歌《送别》。 3、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3、了解有关的诗歌知识,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送别 教学 设计[范文模版]

    送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 2、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3、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学生都很喜欢上音乐课,......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