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3 00:5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屈原》...-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屈原》...-教学教案》。

第一篇:《屈原》...-教学教案

【抛砖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指点迷津】

(一)必知点:

1.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3.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二)重点:

屈原: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婵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郑詹尹: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帮凶。

5.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3部分是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6.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的结构和特点(《雷电颂》)(1)结构层次 《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艺术特色

②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

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整个独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7.一些物象的象征义及蕴含义

(1)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2)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3)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身子自由时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4)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5)土偶木梗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指河伯神像,其二指在《九歌》中抢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三)运用点:

8.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写一篇读后感,联系现实谈一谈你的体会。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阅读全文,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注音、释义

提示:诡谪咆哮潸然痉摩稽首踉跄睥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尚飨(注音、释义自己动手查工具书)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出划分的依据。

提示: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勒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是发展,也是本文的核心。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三部分:是高潮,写婵娟之死。表现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3.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乙庙之正殿„„名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郑袖、勒尚设下毒计要毒死屈原,执行者就是郑袖之父郑詹尹,他千方百计劝屈原饮下那杯酒,屈原没喝,最后他说:“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这表现了这个刽子手什么样的心理? 提示:急于毒死屈原,故意使用激将法来“激”屈原喝下毒酒。

4.学本文,要有感情地准确朗读《雷电颂》部分,准确地体会屈原的情感。所以,首先要注意朗读中的节拍停顿。下面两段对白,节拍停顿正确的项是:

(1)a.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b.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c.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d.啊,我/思念那/洞庭胡,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提示:d(2)a.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b.那/湘妃

第二篇:《屈原》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一)必知点:.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2.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写作意图: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二)重点:.作者笔下的屈原形象及其它人物形象

屈原: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婵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郑詹尹: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帮凶。.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第3部分是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的结构和特点(《雷电颂》)

(1)结构层次

《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艺术特色

①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它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耀夺目。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

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整个独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一些物象的象征义及蕴含义

(1)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2)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3)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身子自由时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4)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5)土偶木梗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指河伯神像,其二指在《九歌》中抢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三)运用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 ? 写一篇读后感,联系现实谈一谈你的体会。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阅读全文,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注音、释义

提示:诡谪 咆哮 潸然 痉摩 稽首 踉跄 睥睨。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尚飨(注音、释义自己动手查工具书).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出划分的依据。

提示: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勒尚(http://luntan.flycity.cn)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是发展,也是本文的核心。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三部分:是高潮,写婵娟之死。表现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3.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乙庙之正殿……名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

提示: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郑袖、勒尚设下毒计要毒死屈原,执行者就是郑袖之父郑詹尹,他千方百计劝屈原饮下那杯酒,屈原没喝,最后他说:“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 ? ”这表现了这个刽子手什么样的心理 ?

提示:急于毒死屈原,故意使用激将法来“激”屈原喝下毒酒。.学本文,要有感情地准确朗读《雷电颂》部分,准确地体会屈原的情感。所以,首先要注意朗读中的节拍停顿。下面两段对白,节拍停顿正确的项是:

(1)A.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B.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C.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

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D.啊,我/思念那/洞庭胡,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提示:D

(2)A.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

B.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

C.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

D.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提示:C.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是本文的核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对这一部分进行层次划分,并作分析。

提示:《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大体可划分为二个层次。第1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坚固”的黑暗、阴惨的宇宙前,他不能不对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于是,他热切地呼唤和祈求那些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眩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间的长剑化做自己“心中的长剑”。在呼喊声中,主观和客观,人和自然力结合在一起,充分表现了屈原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内在的力量。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屈原之所以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是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是象征暴戾、奸诈、怯懦的怪力乱神。这样,屈原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

总之,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用一种具体事物来表现一种特殊事物或特殊意义)。独白中的风雷电象征什么 ?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什么 ?

提示:(略).简要分析《雷电颂》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提示: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期望风、雷、电;而“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词语,无比愤怒地对恶神进行斥责。这样,就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也使整个独白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雷电颂》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

提示:在《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急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他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婵娟在这场戏中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 她的出现,对塑造屈原这一人物形象、展示全剧矛盾冲突有什么作用 ?

提示: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形象。她爱戴、崇敬屈原,把他当作“父亲”、“师长”;她虽然是“普通人家的女儿”,但是却深明大义,知道“做人的责任”;她不屈服于公子子兰的威逼利诱,甘愿为搭救屈原而献出生命,这一切都突出地体现了她高尚、善良、纯真的品质。通过婵绢为正义而献身的行动,有力地衬托屈原正气凛然英勇无畏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综观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屈原这一伟大形象,联系当今,谈一谈自己如何从行动上向屈原学习。

提示:(略)。

【妙文赏析】

猫不吃鼠的启示

一提到猫,人们立即会想起捕鼠能手,老鼠的天敌。可我家却有一只不吃鼠的猫。为什么呢? 原来,奶奶每天都喂它十几遍,它吃饱喝足之后,便呼呼大睡。久而久之,变得又馋又懒,竟忘记了(http://tuan.flycity.cn)自己的天职——捕鼠。现在,即使老鼠就在眼前,它也不会抓了。

猫尚且如此,人何尝不是这样 ? 现在,很多老师都把我们当成了“猫”,把那些现成的书本知识,给我们喂了又喂,灌了又灌。猫总是要饱的,怎能吃了又吃 ? 可有的老师就不管我们这些“猫”的消化能力。白天满堂灌,晚上题海战。好不容易熬到了星期六,想消化一下,老师又怕“饿”着:“《××习题集》《××千题解》都不错,星期天玩够了的时候好好做吧。”玩够 ? 唉!真是天大的笑话。

“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口号,已经喊了许多年,可我们一些老师做起来时却又把它忘了。猫总是饿了才去觅食。同样,学生有时间,才能消化已有的知识,猎取更多的课外知识。如果猫不喂那么饱,它一定自己去找食物。这样,既省了喂,又锻炼了捕鼠的本领,也不至于变得又馋又懒,忘记了自己的天职。学生也是如此。如果老师不“喂”给那么多东西,使学生能够吃得消,接受得了,那么学生就有时间和精力潜心于课外,去猎取更多更精美的“食品”。无形中,就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智力,发展了能力。这是一举数得的好事,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呢 ?

如此看来,师“喂”徒也应讲求点方式方法了。

赏析:

类比论证是这样一种方法:通过两个特征或属性基本相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已知事物的结果,来证明另一个事物也会有相同的结果。

《猫不吃鼠的启示》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论证方法。

文章不长,论题也不新,但却具有吸引力,使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就在于作者找到了一个好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具体(http://)的论述中,将事例和分析逐步展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类比推理的方法,其优越性在于其论证时是从较形象的已知事物出发,容易使读者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道理,从而接受作者的观点。

②对红色的两个“你”的指代对象,理解正确的是()

A.都指自然现象。

B.前一个指邪恶势力,后一个指自然现象。

C.前一个指自然现象,后一个指邪恶势力。

D.都指邪恶势力。

③对划曲线的三处短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a b指闪电,c指信念

B.a指信念,b指佩剑,c指闪电

C.a指闪电,b指佩剑,c指信念

D.a b指闪电,c指佩剑

④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诵读语气正确的一句是()

A.渐弱 渐弱B.渐强 渐弱C.渐强 渐强D.渐弱 渐强答案提示:1D2 D3C4C

【创新园地】.甲、乙两人对着吹牛。

甲:“我是一个巨人,两脚踏在地上,头能顶到天上!”

乙:“那算什么巨人 ? 我一张嘴,上唇能顶着天,下唇能贴着地!”

甲:“那你脸呢 ? ”

乙:“我不要脸了!”

根据这则笑话,打一唐诗名句。.妈妈让儿子填籍贯。

儿子:“妈妈,籍贯这栏怎么填 ? ”

妈妈:“就填你出生的地方。”

儿子:“噢,我明白了,籍贯——妇产医院。”

根据这则笑话,打一报纸名称。

请同学们将你的答案反馈给我们

答案提示:1.谜底为:人面不知何处去。2.谜底为《体育报》

第三篇:《屈原》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指点迷津】

(一)必知点:

1.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3.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二)重点:

屈原: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婵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第四篇:《屈原列传》.示例之一.-教学教案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学设想 利用“预习提示”设计导读题,引导学生圈点勾划,提要勾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教 四教时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勾划,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二、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利用“预习提示”习问练读,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 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 哪些事迹?

② 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词。

③ 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 给课文分段,编写各段提纲。

按:①③两题以后结合研读课文讨论。

三、讨论②④两题,分段。

板书:

三、吟答渔父,自沉汨罗(11)

四、屈原既死,赋存国亡(12)

四、布置作业:

给黑体的字注音:

惨怛()商于()温蠖()

濯淖()啜其醨()()帝喾()

皭然()汶汶()汨罗()

屈匄()随属()唐眛()完成“思考和练习”

二、三。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明确:两层: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结合分析板书:

一、才能杰出,蒙谗见疏

甚任之

怒而疏

作《离骚》:

词句提示点拔:

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③“谗人间之”:间,读jiàn,离间。之: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明”的宾词。靡:无。见:现。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屈平既绌”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

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4.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

5.④复释张仪

6.⑤诸侯击楚

7.⑥赴秦身死

提示: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 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

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提示: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四、词语提示点拔:

“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复之秦”:之:动词,到。“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第四教时

教学要点

第五篇:《屈原列传》教案最终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文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教学重难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现象。

【学法指导】圈点勾画、小组讨论、互相提问相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知识链接】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导入课文】

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第11段中间部分,导入新课。“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太史公自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预习检查】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相随属(zhǔ)惨怛(dá)濯(zhuï)淖(nào)举类迩(ěr)皭(jiào)然 ......鱼父(fǔ)靳(jìn)尚 汶汶(mén)枯槁(gǎo)哀郢(yíng)......汨(mì)罗 三闾(lǚ)大夫 何不餔(bū)其糟而啜(chuî)其醨(lí)

..... 1

第一课时

【文本研习】

研习课文1-6节

一、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博闻强志

同“记”,记忆力

(2)明于治乱

安定 ..(3)娴于辞令

熟练,熟悉

(4)图议国事

谋划商议 ...(5)接遇宾客

接待

(6)应对诸侯

应酬 ....(7)王甚任之

信任

(8)与之同列

同等位次 ...(9)心害其能

忌妒

(10)造为宪令

制定 ...(11)属草稿

写作

(12)见而欲夺之

改变,更改 ..(13)屈平不与

允许,同意

(14)众莫不知

没有谁 ..(15)平伐其功

自夸,炫耀

(16)王怒而疏屈平

疏远 ..(17)疾王听之不聪

恨、痛心;明

(18)臣请往如楚

请求 ...(19)馋谄之蔽明

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20)谗人间之

离间 ...(21)方正之不容

端方正直的人

(22)犹离忧也

遭遇 ...(23)人穷则反本

处境困难;返回

(24)劳苦倦极

疲困 ...(25)疾痛惨怛

内心悲痛

(26)邪曲之害公

邪恶的小人 ....(27)上称帝喾

称颂

(28)好色而不淫

过分而失当 ..(29)若《离骚》者

(30)盖自怨生也

大概;从;怨愤;引起 .....(31)以刺世事

指责

(32)明道德之广崇

阐明;广大崇高 ....(33)治乱之条贯

规律

(34)靡不毕见

无 ...(35)其文约

简约

(36)其辞微

含蓄精深 ..(37)其行廉

正直廉洁

(38)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描述;旨趣 ...(39)举类迩而见义远

近;表现

(40)故其称物芳

称许 ...(41)故死而不容

不被容纳

(4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疏远;混浊;泥浆 .....(43)蝉蜕于浊秽

像蝉脱壳;污秽环境

(44)不获世之滋垢

污浊 .....(45)皭然

洁净

(46)泥而不滓

染黑;污浊 ...(47)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即使

(48)屈平既绌

被罢免

..(49)厚币委质事楚

献礼

(50)楚诚能绝齐

如果真的;绝交 ....(51)使使如秦受地

派使者到秦国

(52)张仪诈之曰

欺骗 .....(53)明年

第二年

(54)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抵得上

...

2.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博闻强志

同“记”,记忆力 ②离骚者,犹离忧也

同“罹”,遭遇 ③人穷则反本

同“返”,返回 ④靡不毕见

同“现”,显现 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同“旨”,旨趣 ⑥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同“浊”,混浊 ⑦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同“涅”,染黑 ⑧屈平既绌

同“黜”,罢免

⑨厚币委质事楚

同“贽”,见面礼 3.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①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谗谄,邪曲”,形容词用作名词,说坏话谄媚国君的人,邪恶的小人)

②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上、下、中”都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③明道德之广崇

(“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④蝉蜕于浊秽

(“浊秽”,污秽的环境)⑤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泥”名词作动词,“染黑”)

⑥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诡辩”,骗人的假话)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②夫天者,人之始也(判断句)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④屈平既绌(被动句)

⑤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句)

⑥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句)⑦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状语后置句)5.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①人穷则反本(“穷”:古义,处境困难;今义,贫穷)

②大兴师伐秦(“师”: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翻译: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

2.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翻译:人处境困难,就会追念本源,所以人在操劳、辛苦、困倦、疲困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疼痛、内心悲痛时,没有不喊父母的。

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翻译: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辞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廉洁,他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但是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第二课时

【文本研习】

研习课文7-13节

一、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时秦昭王与楚婚

通婚

(2)奈何绝秦欢

友好关系 ..(3)秦伏兵绝其后

切断

(4)赵不内

接纳 ..(5)复之秦

(6)竟死于秦而归葬

最终 ..(7)屈平既嫉之

嫉恨

(8)眷顾楚国

眷念

...(9)不忘欲反

返回

(10)冀幸君之一悟

希望

...(11)三致志焉

表达

(1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无论

没有才能 ....(1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辅佐自己

(14)举贤以自佐

推举

辅佐 ....(15)亡国破家相随属

跟随

(16)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

太平的国家 ....(17)不知忠臣之分

资质

(18)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说坏话 ..(19)怒而迁之

放逐

(20)被发行吟泽畔

江边

...(21)颜色憔悴

脸色

(22)形容枯槁

形体容貌 ....(23)是以见放

被放逐

(24)不凝滞于物

停滞,拘泥 ....(25)而能与世推移

转移,改变

(26)举世混浊

整个 ...(27)餔其糟而啜其醨

淡酒

(28)怀瑾握瑜

美玉,比喻美德

.....(29)自令见放为

被流放

(30)身之察察

洁净的样子 ....(31)物之汶汶

玷辱

(32)宁赴常流

宁可;长流,指江水

.....(33)皓皓之白

皎洁的样子

(34)蒙世俗之温蠖乎

尘垢 ....(35)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怀抱;而,表修饰(36)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效法 ...(37)楚日以削

一天天的(38)竟为秦所灭

最终 ...(39)悲其志

痛惜,悲痛

(40)适长沙

..(41)及见贾生吊之

悼念

(42)而自令若是

让自己

像这样

.....(43)同死生

认为是同样的(44)轻去就

看轻

..2.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亡走赵,赵不内

同“纳” 接纳

②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同“返” 返回 ③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同“披” 披散 3.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兴”,使动用法,使„„振兴)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③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出别人的错误,诋毁)④其后楚日以削

(“日”是名词作状语,表时间:一天天地。)

⑤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祖先,效法。)⑥同死生,轻去就

(“同”、“轻”,意动用法,认为是同样的、轻的)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秦虎狼之国

(判断句)②屈平既嫉之,虽放流

(被动句)

③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宾语前置句)

④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⑤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被动句)⑥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被动句)

⑦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状语后置句)⑧是以见放

(被动句)⑨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被动句)⑩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被动句)

⑪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句)5.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翻译: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任用贤良来辅佐自己,可是亡国破家总是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多少代也不出现,这是因为国君所任用的忠臣并不是真正的忠臣,所任用的贤臣并不是真正的贤臣。

2.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翻译:聪明通达的人,不为事物所拘束,而能够跟世俗一道改变。整个社会浑浊,为什么不顺应潮流去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昏醉,为什么不跟着吃点酒渣、喝点薄酒呢?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才美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翻译: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净的身体受脏物的玷辱呢?我宁可跳进江水,葬身在鱼腹之中,又怎能让高尚纯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下载《屈原》...-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屈原》...-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屈原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 作斗争的精......

    《屈原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教案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重点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感受屈原的洁身自好和同邪恶势力抗争而绝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3、理解作者在屈原身......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秦锁利 授课人 黄永红 教学目的 情感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

    《屈原列传》教案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四、[自学检测] (一)通假字离,通“罹”;反,通“返”;见,通“现”;指,通“旨”;绌,通“黜”;内,通“纳”;从:同“纵”,合纵;“质”通“贽”,见......

    《屈原列传》原创精品教案(最终定稿)

    《屈原列传》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志、属、夺、致、从容等;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

    屈原 教学设计

    《屈原》教学设计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壮大这种文化力的精神原点和指南,而源远流长的中华......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 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

    8 屈原 楚辞 教案

    屈原《楚辞》 教案 一、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人,楚王宗室。他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