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梅荣 第四模块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4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丁梅荣 第四模块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丁梅荣 第四模块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篇:丁梅荣 第四模块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模块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提示 宁夏育才中学

丁梅荣

●○单元名称:人教版必修四宋词单元 ●○执教年级:高二年级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发展、风格、流派及代表作家。

2、培养学生富有情感地反复朗读、吟咏、背诵词作的习惯,感知词的声韵美,达到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篇章背诵积累,培养相应的语感能力,并能够灵活、恰当地运用于自己的文章与生活中。

3、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词作凝练、含蓄和隽永的语言美。

4、培养学生学会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品词方法,能够明确地把握词作描绘的景物特征,营造出的氛围特点,品味作品的意境美,感悟词作的形象美,并能够用较为流畅优美的语言描述,做到既能“意会”,也可“言传”,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掌握、积累一定的古代文化、典故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词作所表达的主题与思想,了解和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6、学会“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方法,用心灵去感受体会每首词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性情得到丰富和陶冶。

7、能够初步体会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词境和情感方面的不同。

8、引导学生接触一些诗论词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兴趣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分课时目标

本单元学习宋词。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生活的时期,兼跨两宋,时间跨度约二百年。又分别是婉约与豪放两派的代表作家们,他们的词作,在宋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学习他们的词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宋词的特点,认识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望海潮》是一首投赠词,作者在词中极力描绘了杭州秀美的自然环境,铺叙杭州古城的繁荣经济以及杭州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言辞之中流露出对杭州的热爱歆羡之情,也较为恰当地表达了自己对孙何的赞美之情。

目标:

1、学习本词的章法,明确词作者的思路:

2、分析全词描绘的不同景物,通过把握景物的特点来领会作者的情感

《雨铃霖》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词作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在长亭和他心爱的人话别时的情景,交织着词人与情人难舍难分的缠绵悱恻之情和羁旅飘泊的愁悲之怀。

1、悟情感,定基调:

2、把握意象,品味意境

3、景与情的关系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游览黄州附近的“赤鼻矶”时有感而作。作者通过描写游览时的所见、所思,表达了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借咏史抒发自己年岁将老,但壮志难酬的无际感慨之情。

1、学习本词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2、鉴赏词作中的词人形象,把握情感

3、通过品味词作的语言,领会豪放词作的特点

《定**》也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了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流露出作者一向的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1、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领悟词作蕴含的哲理

2、鉴赏词作中的词人形象,把握词人情感

《水龙吟》是辛弃疾于淳熙元年(1174)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所作。作者通过对清秋、远山、孤雁、夕阳等景物的描写,以及运用张翰、刘备等典故的运用,抒发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

1、学习掌握触景生情的抒情方式

2、学习掌握借典抒情的表达技巧

3、鉴赏词作者的形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通过写登上北固亭,追忆古人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又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今的北伐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又回忆当年南归之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别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希望为国效力的爱国热情。

重点学习掌握借典抒情的表达技巧

《醉花阴》描绘了重阳佳节时词人的种种凄清孤独的感受,抒发对丈夫的无法排遣的思念之情。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品味词作的语言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通过对清冷的秋景渲染愁情,表现词人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心境。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感受词作丰富的情感

2、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3、品味词作的语言

4、领会婉约词的风格

●○教学时间

1、《柳咏词两首》

2课时

2、《苏轼词两首》

2课时

3、《辛弃疾词两首》

2课时

4、《李清照词两首》

2课时

●○分课时主要活动方式

1、《柳咏词两首》

2、《苏轼词两首》

3、《辛弃疾词两首》

4、《李清照词两首》

●○评价方案

1、检查背诵默写情况

2、完成课后练习题,亦可再设计新题

3、高考相关典型例题链接

4、深入体会意境、形象、情感,改写成现代诗歌或散文。

5、仿写小词

●○教学建议与提示

1、重诵读,强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直觉能力,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作的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纯正的文学情趣和素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我们未对这种民族化的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加以整理、继承与发扬,而是简单斥之为“死记硬背”,弃置一旁。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局面,万万不可对诵读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但要注意引导并教会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背诵方法。

2、理章法,明思路:一是抓开头,许多诗词的开篇都有统领全篇的作用。如《望海潮》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就总写了杭州自古以来的重要地位及繁荣昌盛,后面又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铺叙。二是利用过片(即下片的首句)将全词联成一体。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无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是从前面的歌颂英雄转到讥讽好大喜功的失败者,为下文抒写词人的忧愤做了铺垫。三是用结尾总括全词。如《定**》就是用最后一句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概括了词人宠辱偕忘、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又如《醉花阴》的最后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黄花”喻自己而憔悴消瘦的人影,表达出作者因思念丈夫而“衣带渐宽”的愁情。

3、悟情感,定基调:中国古典诗词的另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开篇即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豪壮的感情基调;又如《雨霖铃》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也是前四字就已营造出寂寥清冷的缠绵与悱恻来了;再如《声声慢》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其实在前八字中就透露出作者栖惶无依的孤苦心境。

4、品语言,入意境:一切文学皆是语言的艺术,诗词更是如此。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曲,一定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媒介——“披文入情”,进入到作品创造的意境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并进行鉴赏评价。有时“著一字便尽得风流”或“境界全出”,所以要引导学生品味词作中能够使“境界全出”的语言。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的动词“穿”、“拍”、“卷”以及形容词“乱”、“惊”等,寥寥数词,就营造出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境界,为后文人物活动勾勒出了典型的活动场景。

5、展想象,塑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或语言、或声音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片断,必需要读者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和丰富。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仅以“雄姿英发”的气质、“羽扇纶巾”的装束、“谈笑”的神态展现,只有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够再现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风流儒雅的大将风度和英雄形象。

6、知背景,晓身世: 欣赏古典诗词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对每首词作的具体写作时间背景也要有详尽的了解,才能够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时,只有了解了具体的写作背景,才能够体会中词作中作者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而不仅仅是把词作看作是一般的“悲秋”之词。

7、赏手法,悟情志:了解熟悉诗词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以准确、深入地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情和志趣。如本单元所选的四位作者的八首词,基本上都使用了“借景抒情”或“融情入 3

景”的表现手法。另外,像“托物言志”、“以动衬静”、“用典”、“比兴”、“比喻”等常用的手法都应让学生有所了解和掌握。

8、读诗论,懂鉴赏: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鉴赏文章,既可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无形中学会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原则,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第二篇: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支脉音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性。

2.通过学唱歌曲《孟姜女哭长城》,了解长城的历史和关于长城的传说等,学会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中感受山东民歌、河北民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各地民歌艺术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包楞调》《孟姜女》等齐鲁燕赵支脉民歌的特点。难点:体会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音乐意境,掌握民歌的流变性。教法练习法

教授法 演示法 视唱法 歌唱法等。学法聆听法、视唱法

教学准备

钢琴、放音机、磁带、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民风民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欣赏《包楞调》(1)聆听,体会歌曲情绪

(2)介绍《包楞调》的由来。师流行于山东成武县的民间歌曲。“包楞”是民歌中的衬词,由模仿飞快转动的纺车发出的“楞楞”声得来。(3)读一读节奏,唱一唱旋律。

(4)欣赏《包楞调》舞蹈图片,感受山东民歌魅力。2.欣赏《孟姜女哭长城》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孟姜女的故事吗?

(2)师讲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各地都有它的踪迹。讲的是秦始皇时期的一对新婚夫妇生死离别的故事。相传,坚贞的孟姜女为被迫去筑造长城的丈夫范杞良千里送寒衣,历尽艰辛,路经苏州浒墅关被守关吏刁难,无法过关,孟姜女就把自己的悲惨身世编成了这个小曲献唱,终于感动了吏卒,开关放行。这个动人的故事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大约形成于唐朝以前,作为民间时调小曲约形成于宋元以后,千百年来人们用歌曲传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倾注着对主人公深切的同情,也借此抒发受迫者内心的悲怨。

(3)聆听,感受音乐情绪。

(4)师: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首歌曲是由哪几个音组成的? 2 3 5 6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

3.欣赏《沂蒙山小调》

师:聆听歌曲,请同学们为歌曲划分乐句。生划分。

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仔细观察乐谱,找出旋律发展的规律。生思考听辨后回答。

师:这条旋律的发展规律我们称之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发展规律的一种常见方法。

三、拓展:创编乐句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欣赏《包楞调》《孟姜女哭长城》

六、课后反思

第三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 元(章)教 学 设 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至月日

单元(章)第四单元 总课时数制

标的依

据教 材 分 析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课文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华丽动人的辞藻,但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生活中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本组所选的四篇课文,情节性强──孩子爱读;语言质朴简洁──孩子能读;而含义深刻──也许会影响孩子一辈子,可他们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初步学习了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

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步发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抄写、听写词语,积累词语。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6、能够讲清楚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件事情。7、根据漫画编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去体会漫画的含义。学 情 分 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第页(总页)

第四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一、整合单元目标,加强导学功能

系统论认为,有结构的整体大于各部分简单的相加之和。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对教学活动的简洁、高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要把握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从整体入手,兼顾局部,使每个小目标都能围绕单元大目标设计。

二、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深入研读 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在通读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作家眼中和作家笔下的动物是什么样的?高傲的白鹅,好斗的白公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的母鸡等这些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形象,要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局部分析

局部分析就是通过阅读,比较分析《白鹅》和《白公鹅》这两篇文章中,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作家笔下的相同和不同写法,以及《猫》和《母鸡》不同动物在同一作家笔下的不同写法。使学生学会对动(人)物形象的分析,感悟不同的表达风格。

深入研读

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重读四篇课文,体会“同样的动物不同的作者”以及“同一个作者不同的动物”。当观察角度不同时,心理体验就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也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这个环节的重点就是感悟作者的各具特色的写法,并且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积累。

三、拓展课外阅读,建立专题阅读

为了使学生学会读书,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学习的内容和宽度,有必要对教材以外的阅读进行拓展与延伸。使每一次阅读都有相对的专题,这样对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

引导学生用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来感受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 8

口语交际·习作中,让学生说、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抓住特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情分析:

1.孩子与动物之间本来就比较亲密,所以学生学起来会比较感兴趣。2.老舍先生的两篇文章语言比较浅显好懂,就目前学生的阅读能力来看,自己应该能读懂。

3.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体会写法。估计丰子恺先生的反语手法及一些调侃性的语言,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4.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2.以4篇课文为研究材料,寻找描写动物的一般方法和规律。3.通过词语、句子的积累,增加语言储存,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5.培养学生探究语言,对信息分类整理概括的能力。

6.培养学生描写动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喜爱的动物。7.学会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发现语言特点的能力。8.通过阅读4篇课文,理解课文所描述动物形象的特点。9.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教材说明: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二是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总体构想:

/ 8

整个单元分为四个小的模块: 1.整体感知作家笔下的动物形象。不同作家笔下的同一种动物 同一作家笔下的不同动物 2.专题贯通,感悟作者的写法 板块捆绑,对比教学。感受语言特色。不同的动物,同样的感情──可敬、可爱 不同的作者,同样的感情──喜爱、赞美 同样的动物,不同的写法──《白鹅》《白公鹅》

同样的作者,不同的写法──《猫》(爱如儿女)《母鸡》(敬如母亲)3.发现作者,积累语言 无雕饰的生活化语言 夸张、对比、反语 4.言语训练,整体推进

模块一:整体感知 明确目标 理清脉络 初步阅读(1课时)1.明确目标 理清脉络

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然后,让学生浏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和单元的积累运用,让学生从头脑中对本单元围绕单元目标都设计了哪些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浏览课文 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 操作提示:

1.读课文下面的介绍或导读,了解四篇课文的作者。2.查字典和小组合作结合,解决4课的生字词。

3.思考:这一组课文写了哪一些小动物?同我们以往读到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4.说说不理解的内容,再读课文。

5.默读自己喜欢的课文,总结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特点。6.画出能表现动物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象。

/ 8

7.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形象。读读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这一形象。提示: 白鹅: 高傲 白公鹅:不可一世 猫: 淘气、可爱

母鸡: 由浅薄媚俗到崇高伟大

模块二:深入研读 专题贯通 感悟写法(7课时)板块一:同样的动物,不同的写法 ──《白鹅》《白公鹅》对比教学

学习《白鹅》一课,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习《白鹅》一课,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操作提示

1.想想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又是怎样展开写的?你有发现就可以与同伴交流,你有疑惑也可以去与朋友讨论。(学生分组可以自主、合作、交流学习)

2.课件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听听同学们是怎样来理解这一句话的。3.课件出示“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同学们交流之后的感悟是什么?

4.是啊!全文都是围绕“高傲”这个词语来展开的,那现在你对“高傲”这个词语有了哪些不同的理解。

5.作者写“高傲的白鹅”表达出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6.作者经过仔细观察,认真了解鹅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后,用生花妙笔表达了自己的对鹅的喜爱之情。作者的这种喜爱之情是如何表达的呢?那你想从本课中,学习些什么呢?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

课件:

a)词语通俗、准确:左顾右盼、厉声呵斥、三眼一板、从容不迫„„

b)句子生动有趣: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 8

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侯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c)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来写。“鹅是高傲的动物”

d)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来印证鹅的高傲:叫声高傲、步态高傲和吃相高傲。学习《白公鹅》一课,对比作者的写法

通过与《白鹅》进行同题对比阅读,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事物,语言各具特色;通过比较,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操作提示

1.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性格的人物,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一路走到了一个荒郊野地,又饿又渴,于是分头寻找食物。真巧,他们每一个人都看见了一个绿油油的大西瓜。你猜猜,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呢?

2.简单导入

我们刚刚认识了丰子恺笔下的那只“架子十足”的白鹅,我们又要去认识俄国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鹅,阅读课文,看看这只俄国的鹅会有什么特点呢?

3.画出课文中表现这只白公鹅特点的句子,读出它的特点。

4.两位作家的描写有那些异同呢?找出两篇文章中相似的部分读一读 相同:(1)结构上都是总分总,有过渡段。(2)多用拟人,赋予人的感情。(3)都善用反语表达对鹅的喜爱。

不同:语气不同,丰子恺是善意的揶揄,叶·诺索夫更多的是调侃。板块二:同样的作者,不同的写法

──《猫》(爱如儿女)《母鸡》(敬如母亲)

学习《猫》这一课,让学生继续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操作提示 1.读文思考

在你的眼里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猫?作者的眼里,这又是一只什么样的猫? 2.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说出具体事例

出去玩、不回家、在稿纸上踩印小梅花、抱着花枝打秋千。作者在举这些例

/ 8

子时,充满了对猫的喜爱,把它当朋友、当孩子、当家人。正是有了爱,才把猫写的活灵活现。

3.阅读积累

找出带有作者感情的句子,读出猫的性格古怪和活泼淘气,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读“阅读连接”思考:

周而复、夏丐尊两位作家又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猫的?(周而复是从猫的毛、眼睛、尾巴、白胡须几方面来写的。夏丐尊是从妻子、孩子、邻居对猫的称赞、喜爱来写猫的。)同样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 学习《母鸡》一课

学习《母鸡》一课,是通过与《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操作提示

1.对比阅读后讨论:《母鸡》与《猫》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写的,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结构上:都有过渡句 善用总分段式

情感上:猫无论淘气还是古怪作者都喜爱,母鸡则是由讨厌到不敢讨厌到崇敬

语言上:都是通俗的口语化。

不同的动物,同样的感情──可敬、可爱 不同的作者,同样的感情──喜爱、赞美 版块三:回归整体 总结写法 实践写法 操作提示

1.课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在作文时借鉴的地方? 2.整理四篇课文中,你喜爱的语句,摘抄到笔记上。3.你喜爱那位作家的写法,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仿写片段。

/ 8

第三模块:拓展课外阅读 建立专题阅读

读完本组课文后,结合人教版的同步阅读《千纸鹤》,阅读描写动物的一组课文。《白公鹅》《柱子上的母鸡》同课文对比阅读。《天鹅》《鸬鹚》《青鸟情》《麻雀和燕子》《隔窗看雀》《大青牦》《北极母熊》自由阅读。

推荐沈石溪动物系列小说《混血豺王》《神秘的导盲犬》《老象布哈依》等。其中,确定《神秘的导盲犬》为班级共读的一本书。

第四模块:言语训练,整体推进(3课时)

阅读发现(读文本)──观察发现(看生活)──赏评发现(评写作)内容:口语交际与习作 第一板块:交流阅读发现 操作提示

1.我们已经读了几篇写小动物的文章,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读了本组文章的一些收获吧。

2.组织交流阅读发现。谁来说说你读了本组几篇课文后有哪些发现? 预设内容: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鹅、猫、鸡的特点。2.为什么作者如此了解他们的特点?

3.结合“我的发现”来说说表达上的特点(抓住特点先总后分、明贬实褒、前后对比等表达方法)

第二板块:交流观察发现 操作提示 1.竞猜拓思

我们来做个一人叙述,一人猜的游戏。用两三句话说出你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让大家猜是哪种小动物。猜对了双方都将得一颗小星星。

2.分组交流

把喜欢同一种小动物的同学分一组,相互交流这种动物的特点。3.汇报评议

汇报形式可以分为:推荐一名代表作整体汇报:整组分工接龙汇报。评价主要是看能否归纳出动物的特点。

/ 8

预设内容:

1.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

2.能结合观察和生活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来说,如可以说外形、可以说脾气、也可以说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

3.能按一定的顺序说。能用上前面积累的词句,写出自己的特点。4.能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感受和想法。第三版块:交流赏评发现 操作提示 1.交流、习作。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习作,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要注意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展示赏评。

分组交流,提出修改意见。赏析佳作。各小组推荐精彩佳作或片断,师生共同赏析。

3.修改习作。

(1)说说习作是否抓住动物的特点。(2)习作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3)学习了本组课文的那些表达方法。(4)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

/ 8

第五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课前准备:查找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的资料,预习课文。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抗美援朝资料,整体感知

.展示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资料。(师朗读)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结合课文题目,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走近文本,自主感悟 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1.“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2.“大娘冒着炮火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3.“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4.“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三、创设情境,深入研读

1.师:如此深情,难怪在分离的今天,会有这么多的朝鲜人民来与志愿军战士们送别!而在送别的人群当中,你可曾看到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她紧紧拉着亲人的手,久久不肯放开。志愿军战士怎么劝她都不肯听,你来劝劝这位老大娘吧?

生: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

师:你的送别含着深情,可是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就此和亲人志愿军分手呢?我们只好请求她停步。谁来请求大娘?

师:就是这样请求,大娘也没有停下送别的脚步,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2.大娘和志愿军战士之间到底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让大娘如此不忍呢? “冒着炮火送打糕”“为救伤员牺牲了唯一的小孙孙” 大娘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难怪志愿军战士在最后要说: 让我们代表所有的志愿军战士,再和大娘说上一声(示意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四、入情入境、感情朗读

是啊,那就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想想怎样才能用你的朗读劝住这些亲人呢?

1.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对比句子“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感受反问句的强烈情感

五、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3.配乐,课件缓缓出示课外资料: 为了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们在长达三年的战争中不怕牺牲,浴血奋战,许多英雄儿女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者共36万余人,其中有14万人长眠在异国他乡……

六、激发情感,层递朗读结尾

汽笛长鸣,声声撕裂心肺,列车就要开动了,这么多的亲人,怎么能一一话别呢?望着舞动的鲜花,望着不断涌来亲人,望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志愿军战士只能满含热泪,深情地呼唤--列车徐徐启动,缓缓驶出车站,朝鲜人民舞动鲜花,追着列车奔跑!志愿军战士从车窗里探出头来,不断地挥动着手臂,他们又一次深情地呼唤--列车越去越远,终于消失在铁路的尽头。虽然看不见志愿军了,但朝鲜的亲人仍然站在那儿,静静地站着,任的热泪流淌,虽然看不到朝鲜亲人了,但志愿军战士仍在不停挥动手臂,再一次呼唤……

四、实践运用,内化提升 分别的时刻,朝鲜人民又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想起哪些感人的往事呢?选择素材,模仿课文前三自然段写一段话,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图片素材提供:

a.文中提到的二次战役

b.被俘后英勇不屈的侦查员老王 c.以胸膛挡机枪眼的黄继光 d.为救孩子牺牲自己的罗盛教

e.烈火焚身仍旧严守纪律的邱少云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大娘 直抒胸臆 不是亲人 小金花 胜似亲人 回忆往事

大嫂 反问抒情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查找长征相关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长征途中一个老班长的故事——《金色的鱼钩》!(板书)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请同学快速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汇报交流(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三、整体感知,分清脉络

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可是,同学们想过没有,既然是写老班长的,为什么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呢?

看来这枚鱼钩肯定有它不同寻常的地方。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仔细地读读,看看围绕着这枚鱼钩,课文都写了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呢?

1.“做鱼钩”

2.“硬咽草根、鱼骨头”

3.“夜里钓鱼、摸野菜”

4.“命令战士喝鱼汤”

5.“奄奄一息让鱼汤”

四、以鱼钩为主线,品析全文

这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鱼钩上,肯定还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而作者只选择写了这几个小故事,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在这些事情的背后,到底蕴藏着哪些感人肺腑的情感呢?

默读课文,仔细品味文章,感受老班长的伟大精神。根据学生课堂生成,随机学习任一板块,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答案可以是: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小结: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揭开了中国近代抗战史上崭新的一页!而这一枚金色的鱼钩,却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17*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理解“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一声不吭”等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简要地复述故事。

3感悟梦想的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体会题目的含义。并感悟到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美梦成真。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感悟梦想的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体会题目的含义。

教学准备:体现非洲水资源匮乏的四张图片及一段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揭题

1、板书”梦想”,询问梦想: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同学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

2、补全课题: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梦想是我们心中最深切、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来源于梦想,而要实现梦想,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梦想的力量》

二、感知故事,了解背景

1、带问读文:有个生活在地球北部的六岁小男孩,名字叫瑞恩,他的梦想却与遥在地球南端的非洲人民有关,他的梦想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读完给课文标上小节码。

2、了解梦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3、介绍背景资料,了解梦想形成原因:年幼的瑞恩怎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看一组非洲儿童贫穷生活的图片。从这些关于非洲的图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非洲地区干旱,水资源匮乏,儿童生活艰苦等)

三、理清脉络,复述故事

1、理请梦想实现的过程 默读课文,1——7自然段在说什么?8——10自然段在说什么?11——17自然段在说什么?

2、看板书复述故事梗概

看着板书,你能说说,这个远大的梦想,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靠做额外的家务活来赚钱,)凑齐了70元钱,买水泵;(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凑齐2000元,打井的钱;(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把这些内容都串联起来,其实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研读故事,感悟力量

1、找语句感悟梦想的力量使瑞恩变得执着、坚强、充满信心。一个六岁的孩子......我们常人看起来异想天开的一个梦想居然实现了。梦想的力量是多么大啊!再细细读读这个故事,梦想的力量体现在哪里呢?用波浪线划下来。(“70元钱可不是个小数目,得靠你自己去挣。”瑞恩爽快地答应了。)答应得毫不犹豫。有志不在年高。是梦想的力量让瑞恩变得有勇气。(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了,瑞恩赶了两个多小时。……几天后,全家人去看电影,瑞恩一个人留下来擦了两个小时窗子)

2、联系自身,通过比较,感悟梦想的力量使瑞恩变得执着、坚强。如果你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出去看电影,把你一个人留下洗碗拖地,你会怎么想?那么瑞恩看着家人出去,他最想干什么?可他还是选择留下,他又是怎么想的呢?

看着瑞恩一次次地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看到他最后坚定地履行答应妈妈的诺言,我们不由的心生敬佩。是梦想的力量让年幼的瑞恩变得坚强。

3、通过对数字的研读,感悟瑞恩的执着。

(瑞恩还小,他不知道2000元是个多么大的数目,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可是让瑞恩通过自己干活来攒够2000元钱……没有放弃)

听了负责人的介绍,瑞恩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他难道一点都不知道2000元这个数字有多大么?当初为了攒70元,他辛苦劳动了多长时间,细心的同学肯定已经推测出来了,瑞恩起码知道自己还要坚持1个或者2个这样的四个月,还要继续忍受没有电影看的煎熬,我们又怎能不被他的执着感动?一个梦想居然可以转化为这么大的动力。(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在为梦想默默努力的同时,瑞恩长大了,显然他已经知道这买钻井机的钱肯定比2000元还多,但是他依然坚定地重复着自己的梦想。梦想给了这个小男孩多大的勇气与信心。为了达到梦想的彼岸,瑞恩又一次坚定地向前迈出步子,而我们也又一次被他深深感动并由衷地敬佩他。

4、感悟梦想的力量对周围人的影响 梦想的力量悄悄地改变了这个男孩子,那么这力量还体现在哪里呢? 周围的人,妈妈的朋友,有关部门……(有人为瑞恩的执着感动,把他的故事写在报纸上,瑞恩收到了一张张的支票……)

爱心与善良是可以传递的。瑞恩的梦想让更多的人深受感动。

五、朗读故事,再次感受梦想的力量

1、引读故事 一个人的梦想,居然感召这么多人步入到同一个队伍中来,一起努力,一起奋斗,早一天实现梦想就意味着非洲的孩子可以早一天摆脱缺水的困扰,意味着非洲的孩子离幸福就近了一步。所以当瑞恩一家一起来到乌干达的安格鲁,车子开新村庄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异的场面——(引读)5000多名孩子聚在路边……有谁不流泪呢?

2、再读末段

有了这个梦想,有了梦想的力量,我们惊喜地看到2001年3月…… 这是梦想的力量创造的一个奇迹。板书

奇迹

六、结语

美丽的梦想,是一颗种子,因为有着开花的愿望,它就一直默默地努力,暗暗地使劲,有了这样梦想的力量,终有一天,一颗种子会开出一片花。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首先要有一个美丽的梦想。

善良

水泵(70元)

执着 感召

打井(2000元)

奇迹

钻井机(更多)

16《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从描写老汉的语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并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请看一组图片(出示ppt1)这是什么?对,这是我们都熟悉的几种桥。再看看这个你认识吗?我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的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座桥,看看在这座桥上到底发生动人的故事呢?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桥》。(教师板书课题)当你看到题目时,想到什么呢?(学生说)对呀,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课文为什么以单字“桥”为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教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ppt2)

1、带着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洪水呢?找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

2、听完了朗读,请同学们回到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3、同学们找得很准,老师将你们找的句子都打在大屏幕上了,读出洪水的凶猛。

4、看看几张凶猛的洪水图片。

5、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凶猛的洪水,群众表现怎样?

6、体会老汉的品质

7、体会老汉和小伙子前后看似矛盾的动作。

8、结果发生什么了?老汉和小伙子都被洪水吞没了。

9、理解课文为何以“桥”为题?

10、感受故事的结尾。

三、拓展练习,升华感情。

1、老汉和小伙子都牺牲了,留下的是一个孤零零的老太太,现在她来祭奠自己两个至亲的人。这时,如果你是这位一下子失去两个最亲的人的老太太,你想对逝去的亲人说点什么呢?请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本子上。

2、课堂结束。

下载丁梅荣 第四模块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丁梅荣 第四模块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课 题:12、姥姥 的剪纸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3.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4.体会沈......

    第四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备课时间: 教材简析: 本单元共有四课,学习本单元课文,继续以识字教学和朗读为主。同时训练学生写一句完整的话的能力,会用“忙着、一„„就„„”等词语说话、造句。......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秋天 教学目标: 1. 认识“秋、气”等 10 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 3 个偏旁;会写“了、子”等4 个字和横撇 1 个笔画。 2.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PEP四年级上册 Unit4第2课时 教学设计 备课: 张建媛 修订:张茜 杨迎春 二次修订:马新鸽 二次修订时间:2015.7.17 教学内容: 教材: A let’s learn&Let’s do 词汇:bed room ,study......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浓厚兴趣。2、消除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知道“需求”是科学探究的动力和起点。3、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身边事物存在的缺点与不足。4、能对......

    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PEP五年级上册英语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40分钟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的教学更具实效性,不仅要充分研读教材,还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