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说课稿—获奖作品

时间:2019-05-13 00:3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核舟记》说课稿—获奖作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核舟记》说课稿—获奖作品》。

第一篇:《核舟记》说课稿—获奖作品

《核舟记》说课稿—获奖作品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将从教材、教学重难点和学情、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作业的布置、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核舟记》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说教材

《核舟记》全文仅400多字,却细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是八上的一篇说明性很强的文言文。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我认为理解《核舟记》要抓住四个“一”:

抓一个词:奇巧。以“奇巧”为线,一线串珠,无论是核舟的构思还是雕刻技艺都体现出“奇巧”一词。

抓一句话: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句话具有总括性,在全文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抓一个例子:以雕刻奇巧的核舟为例,说明王叔远的雕刻技艺高超;

抓一处照应:首尾照应。开头的“能以径寸之木……各具情态”与结尾“而计其长曾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相呼应,突出材料之狭小,雕刻者技艺之奇巧。

第二、说教学重难点和学情

文言文教学要“两手抓”:既抓言,又抓文。言,即文言词汇、句式,文言语感;文,即文章的结构和艺术形式。

初二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可借助课下注释初步了解文意。因此,我摒弃字词串讲,以诵读为切入点,“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及积累常用文言词,领悟文章内容”是教学重点。

学生已学过两个单元的说明文,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以及理清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是教学难点。

第三、说教学设计

常规的《核舟记》教学模式是:介绍作家作品—-—逐词逐句串讲——作内容分析。老师把翻译放在第一位,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整堂课没有学生的自行领悟和思考的时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出现了“媳妇懒,婆婆勤”的现象。教学的流程机械、刻板,言与文分离,缺少美感。

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学要回归语言、回归文学,我设计的创新之处在于“三个讲究”:

1、讲究导入的趣味性。学生美术作品《大苏泛赤壁》的展示和提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知文本的欲望。

2、讲究板书的新颖性。我的板书将文本内容和文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很好地体现了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强调“言、文融合”。

3、讲究合作学习的高效性。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了两个人的思想。”我充分发挥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释疑。

第四、说教学过程:

营造情境,激趣导入

1.实物投影学生美术作品《大苏泛赤壁》。

生在欣赏之余,师顺势问:请你数一数画上有几个人、哪些物、多少字?如果将这幅作品上的全部内容刻到一只桃核上,你觉得可以完成吗?

读中思,思后读,朗读中促成理解

1、初读、正音。

2、小组合作:组内成员互读,读懂文意。不懂处组内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全班在教师引导下交流。

3、理解文意后再读,读准节奏、重音。

4、撷取片段,读出疑问。

师引导学生回顾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研读第2--5段

1、小组合作: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它的特点是。

2、对比阅读。读图:学生画作《大苏泛赤壁》有没有体现“各具情态”?

读文:《核舟记》中各个人物“各具情态”体现在哪些地方?

思考:小小一核舟,却雕刻了如此多的物、人,并且人物还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

3、全班诵读2—5段,5名学生边听读,边表演,大家点评。

研读第1、第6段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什么?王叔远雕刻之奇巧体现在何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王叔远雕刻时“因势象形”?

2、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5、再读课文,读出惊奇、赞叹之情。

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第五、说作业的布置

1、熟读全文,背诵2—4段;

2、比较《核舟记》和《口技》在结构组织和内容表达上的相同点。

第六、说板书

板书: 总说:奇巧

体积小

明对象 抓特点 人、物多 理结构 分

《核舟记》————→核 舟————→ 神态活 ————→ 说

意境出

总说:灵怪

第二篇:《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1

《核舟记》是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 演示活动课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具 投影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4

难点:目标3

(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

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从而提高这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集中学习说明文的起始单元。《核舟记》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第三册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而我们前两册所学的文言文主要是记叙性的文章,第三册却以说明性为主,因此这篇文章可说是两者的过渡,对于学习古代文章的文体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来看,《核舟记》是前两篇课文《中国石拱桥》和《祖国的大豆》的深化。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所以确定了目标2、3、4。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

(1)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即,演课本剧)之后,再一次统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平时是靠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来再现事物。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们还把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

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学们又用窗帘作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把握(整体把握),再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 ,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

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实践法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

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它反映了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信息是单向传递的,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也改革传统教室课桌椅排列方式。本节课的课型是演示活动课,因此本人在借鉴外国的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了一种新型教室空间安排形式圆圈式。(如图)

圆圈式安排彻底改变了师生间的传统的地位和关系,体现了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关系,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把教师和学生的新型关系以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加以保证,这是一种多向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在这种空间安排中,上课可以是教师讲学生听,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讨论、切磋。留出空间可以用来设置不同场景,供学生进行模拟活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

总之,我们优化教室环境,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地将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际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学观念的一种转变,开拓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领域,也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

四.教学程序

(一)布置预习(必须在前一节课加以指导)

1.文言文的生字词、古今异义、省略现象、语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以对课堂更感兴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课导入

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

(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

(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三)新课学习

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

(以速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思考、探索、拓展)

(此时完成目标1)

3.齐读课文

(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4.动手做(课外)

①每桌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

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

③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5.解说(教师板书)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拿核舟到台上解说,其他人指瑕。教师打分评点。

(训练学生的胆量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6.讨论(教师板书)

① 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核舟,这核舟有什么特点值得他写?

(体积小、容量大)

② 围绕这些特点,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总分总)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强化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演示,由动手到讨论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

(此时完成目标2,3)

7.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小小的核舟发表一下意见吧!不错,这一小小的核舟的确工艺精美,巧夺天工。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和智慧远远不止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头发上的唐诗五百首等)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上八个大字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统一)

(此时完成目标4)

8.作业

① 熟读全文,背诵二、三两段(进一步巩固目标1,2)

② 就你身边的某一种工艺品,仔细观察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能力迁移)

③ 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

类。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整理分类,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9.教学小结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个运用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研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同学科不同教材的特点,应因情而异,可以省略或扩展其中某个环节或调整环节之间的顺序。目的是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创新性地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附板书:

尝贻余核舟一 (总)

核 ② ① ③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边(分)

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记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计一舟 (总)

(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一种对称美。)

《核舟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文的区域,共选编了五篇文章,《核舟记》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有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设计思路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本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及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强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为:

1、理解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2、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都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用“读、查、译、诵”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再辅以查工具书,同桌互译等方式“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实际,我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变讲解为主为自学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㈠、课前准备:

学生运用“读、查、译、诵”的方法预习,教师印发关于作者及作品简介资料一份。

㈡、教学设想:

本文文字比较浅显,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加以归纳。

㈢、导语:

对于“苏轼”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谁能对他作以简单的介绍(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老师加以补充)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人诬陷,次年被贬官到黄州,此时他写了很多著名诗文,以寄托他谛居时的心情,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再加之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一下这件工艺品。

(这样导课既介绍了这件工艺品的创作背景,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印象)

㈣、检查预习情况

1、请几位学生朗读全文。

2、请几位学生翻译课文内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与纠正。

3、对文中的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及一词多义加以归纳并投影出示。

㈤、作品赏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艺。

1、集体朗读课文。

2、思考并讨论。

①、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层次应怎样划分?

②、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在那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③、在介绍核舟时,作者使用了怎样的顺序和那些说明方法?

④、纵观全文,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技艺“灵怪”在那里?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雕刻家的精湛技艺,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㈥、总结全文

对照板书,让学生回顾全文,接着再齐读一遍课文,最后说:“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比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一下它的有关情况”

㈦、作业布置:

介绍一事物

五、说板书设计:

舟(正面)

船舱(中间)上箬篷,下小窗(16个字)

核舟(主体部分)游览者(船头)佛印右,苏轼中,鲁直左一人仰面啸呼状

记舟子(船尾)一人俯听茶声然

舟[(背面)提名(14字)篆章(4字)]

(这样设计板书,使得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体现出雕刻家的“奇巧”)

《核舟记》说课稿3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核舟记》。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 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

第四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而且要求学生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二、学情分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知识积累

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二)学生现状

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学习文言文篇目时有畏难情绪,思维不够活跃。

三、教学目标 和重难点(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根据以上情况,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②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内容;

难点:体会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 (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将教学过程 具体确定为课堂导入 、整体感知、细节探究、迁移拓展四个环节,目的在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一)说学法、教法:(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学法:探究合作

2、教法:诵读 点拨

五、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在背景音乐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品,创设情境,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学生散读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现出正音练习;

2、结合“阅读提示”讨论指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范读课文环节,设计为配乐朗读并加入简单动画,课文朗读规范标准,背景音乐淡远闲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4、请学生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用铅笔标出疑难字、词、句。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试概括文章段意。

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观,易于纠错,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积累词语;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决学习的重点。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5、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归纳)

(三)细节探究:( 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课件)

1、导入 :如果让大家来背诵这篇文章,大家认为该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浅入深,先解决简单段落,再着手复杂段落)

2、较少内容段落为1、6段,请大家默读,说说课文所介绍的核舟有什么特征?

3、列出探究问题:

课文是怎样表现核舟的特征的?结合内容具体说说。

4、组织学生展开探究:

涉及问题设计: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②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③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

④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有关核舟背景的补充材料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⑤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⑥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⑦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表演。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

⑧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不看书,用原文说(也可用自己的话)。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flash课件说明:学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台)

说明顺序的把握,若按传统教学,会很枯燥,而由学生进行个体学习探索之后,结合课件进行说明,有利于学生形象而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难点 。

⑨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

⑩(归纳小结,情景再现)

教学难点 的突破都运用flash课件来辅助完成。flash课件的情景再现,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在船头可领略文人的雅致与潇洒,在船尾能玩味童仆的悠闲与随意。说明文的枯燥与呆板的感觉一扫而尽,荡然无存,而对艺人的高超技艺的惊叹与钦佩充溢心间。

(四)迁移训练( Powerpoint演示文稿)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五)板书设计

说明:清晰反映课文的说明顺序,可由学生探究完成。

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个人感受有三:

⑴当用则用,能用就用;

⑵强化个人信息技术学习,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应该会一些,最好是精通;

⑶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的运用。

《核舟记》说课稿4

【说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

演示活动课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具

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2、4。

2、难点:目标3。

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

【说教法】

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

1、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即,演课本剧)之后,再一次统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平时是靠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来再现事物。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查字典,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们还把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

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学们又用窗帘作“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查字典,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把握(整体把握),再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

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说学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实践法: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

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

《核舟记》说课稿5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核舟记》。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

(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根据以上情况,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积累一些重点文言字词,能用现代汉语疏通文章大意。

②把握课文结构,学习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③熟读课文,能背诵一些自认为好的语句。

2、能力目标:领悟雕刻者的巧妙构思,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目标的①、②、③

难点:③

三、教学步骤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将教学过程具体确定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赏宝、说宝、雕宝五个环节,目的在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1、学法:自主、探究、合作

2、教法:诵读 点拨

四、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整体感知:

上课开始,通过听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学会断句,为后面一遍又一遍的读做准备,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观,易于纠错,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积累词语;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决学习的重点。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文探究:

受中央二台“鉴宝”节目的启发,我在课文探究上,把师生互动的过程分为“赏宝——说宝——雕宝”三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精神。“赏宝”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再深入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诵读课文打下基础。“说宝”环节把过去单纯的翻译课文和背诵该为活泼有趣的抢答形式,克服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介绍核舟时,教师通过投影文字和形象的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第三个环节是“雕宝”,也就是迁移训练,它是作为课后的一种仿写练笔,通过新颖的方式提出来,我想学生会很愿意尝试的。

以上是我在设计《核舟记》时的几点想法,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核舟记》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核舟记》,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核舟记》是苏教版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事理说明)第三课里面的一篇,介绍了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点:目标1,2,4

难点:目标3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

二、说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具备了初步的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因而让他们先学后教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的选择。但是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依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而学生对本文描写苏黄语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

三、说教法

(过渡语)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打算采用以读为本、以生为本,紧扣语言文字,读读议议,品读揣摩,充分展示学习语言的过程。针对本文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朗读体验、质疑问难,读文找句,合作交流,我相信让学生自己学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也力求让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

四、说学法

学习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据此我拟定如下学法:

运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分析归纳。

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学习,说出自己的独特意见和感受。 五、教学程序

(一)布置预习(必须在前一节课加以指导)

1.文言文的生字词、古今异义、省略现象、语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以对课堂更感兴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课导入

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

(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

(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三)新课学习

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

(以速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思考、探索、拓展)

(此时完成目标1)

3.齐读课文

(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4.动手做(课外)

①每桌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

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

③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5.解说(教师板书)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拿核舟到台上解说,其他人指瑕。教师打分评点。

(训练学生的胆量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6.讨论(教师板书)

① 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核舟,这核舟有什么特点值得他写?

(体积小、容量大)

② 围绕这些特点,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总——分——总)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强化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演示,由动手到讨论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

(此时完成目标2,3)

7.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小小的核舟发表一下意见吧!不错,这一小小的核舟的确工艺精美,巧夺天工。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和智慧远远不止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头发上的唐诗五百首等)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上八个大字“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统一)

(此时完成目标4)

8.作业

① 熟读全文,背诵二、三两段(进一步巩固目标1,2)

② 就你身边的某一种工艺品,仔细观察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能力迁移)

③ 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

类。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整理分类,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9.教学小结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个运用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研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同学科不同教材的特点,应因情而异,可以省略或扩展其中某个环节或调整环节之间的顺序。目的是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创新性地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五、附板书:

尝贻余核舟一 (总)

核 ② ① ③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边 (分)

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记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计一舟 (总)

(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一种对称美。)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核舟记》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文的区域,共选编了五篇文章,《核舟记》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有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设计思路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本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及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强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1、理解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2、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都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用“读、查、译、诵”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再辅以查工具书,同桌互译等方式“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实际,我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变讲解为主为自学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运用“读、查、译、诵”的方法预习,教师印发关于作者及作品简介资料一份。

(二)教学设想:

本文文字比较浅显,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加以归纳。

(三)导语:

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检查预习情况

1、请几位学生朗读全文

2、请几位学生翻译课文内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与纠正。

3、对文中的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及一词多义加以归纳并投影出示。

(五)作品赏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艺。

1、集体朗读课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2、思考并讨论。

①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层次应怎样划分?

②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在那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③在介绍核舟时,作者使用了怎样的顺序和那些说明方法?

④纵观全文,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技艺“灵怪”在那里?(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雕刻家的精湛技艺,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六)总结全文:

对照板书,让学生回顾全文,接着再齐读一遍课文,最后说:“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比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一下它的有关情况”

(七)作业布置:

介绍一事物

五、说板书设计:

舟(正面)船舱(中间)上箬篷,下小窗(16个字)

核舟(主体部分)游览者(船头)佛印右,苏轼中,鲁直左记舟子(船尾)一人仰面啸呼状,一人俯听茶声然舟(背面)提名(14字)篆章(4字)

(这样设计板书,使得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体现出雕刻家的“奇巧”)

第三篇:核舟记说课稿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核舟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教材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 演示活动课(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具 投影片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六)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4 难点:目标3(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

(1)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即,演课本剧)之后,再一次统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平时是靠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来再现事物。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查字典,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们还把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

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学们又用窗帘作“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查字典,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把握(整体把握),再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

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实践法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

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它反映了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信息是单向传递的,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也改革传统教室课桌椅排列方式。本节课的课型是演示活动课,因此本人在借鉴外国的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了一种新型教室空间安排形式——圆圈式。(如图)

圆圈式安排彻底改变了师生间的传统的地位和关系,体现了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关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系,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把教师和学生的新型关系以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加以保证,这是一种多向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在这种空间安排中,上课可以是教师讲学生听,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讨论、切磋。留出空间可以用来设置不同场景,供学生进行模拟活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

总之,我们优化教室环境,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地将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际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学观念的一种转变,开拓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领域,也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

四、教学程序

(一)布置预习(必须在前一节课加以指导)

1.文言文的生字词、古今异义、省略现象、语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以对课堂更感兴趣。

2.做核舟模型。(二)新课导入

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三)新课学习

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以速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思考、探索、拓展)

(此时完成目标1)3.齐读课文

(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4.动手做(课外)

①每桌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

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方位)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

③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5.解说(教师板书)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拿核舟到台上解说,其他人指瑕。教师打分评点。(训练学生的胆量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6.讨论(教师板书)

① 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核舟,这核舟有什么特点值得他写?(体积小、容量大)

② 围绕这些特点,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船舱——船头——船尾——船背)③ 作者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总——分——总)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强化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演示,由动手到讨论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

(此时完成目标2,3)7.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小小的核舟发表一下意见吧!不错,这一小小的核舟的确工艺精美,巧夺天工。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和智慧远远不止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头发上的唐诗五百首等)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上八个大字“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统一)(此时完成目标4)8.作业

① 熟读全文,背诵二、三两段(进一步巩固目标1,2)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② 就你身边的某一种工艺品,仔细观察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能力迁移)③ 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 类。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整理分类,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9.教学小结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个运用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研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同学科不同教材的特点,应因情而异,可以省略或扩展其中某个环节或调整环节之间的顺序。目的是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创新性地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附板书:

尝贻余核舟一(总)核 ② ① ③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 舟(居左)(居中)(居右)边(分)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记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计一舟(总)

(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一种对称美。)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第四篇:课堂大比武《核舟记》说课稿

“高效课堂”教学大比武《核舟记》说课稿

学校:武胜驿镇金嘴初级中学 教师:魏 昭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XXX镇XX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XX。《核舟记》选自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文单元、第23课。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 诎 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 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课时安排】 两课时,今天进行的是《核舟记》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节课教学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实施三维对话,让学生自主地读,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教学评价恰到好处,在跟进的同时,融入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把评价与课文的情景预警联系在一起。学生基于生活背景差异,对课文的印象,对重点词句的把握、想法不尽相同,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充分展示学生个人的学习所得,让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的个性化见解,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生生、师生在互相欣赏,互相真诚倾听中学习、发展。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评委老师。

第五篇:核舟记中考题

《核舟记》中考题一网打尽

一、鄂州市(09湖北省)

(四)阅读下列文段,完成20—22题。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

二黍许(2)神情与苏、黄不属.(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4)珠可历历..数也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苏、黄共阅一手卷。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2.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二、青岛市(09山东省)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与探究【本题满分7分】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项是()(2分)A.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B.高可二黍许.(上下)C.佛印绝类.弥勒(同类)D.若.听茶声然(好像)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分)卧右膝,诎.

右臂支船()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诎)

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

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以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

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五、阅读《核舟记》选段,完成8—12题。(16分)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8.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2分)鲁 直 左 手 执 卷 末 右 手 指 卷 如 有 所 语。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其两膝相比.者()(2)舟尾横卧一楫.()(3)其船背稍夷.

()(4)盖简.

桃核修狭者为之()10.选文前三段按 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和船背。(3分)

11.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4分)(1)苏东坡(肖像特征)(2)佛印(神态特征)

12.“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3分)

六、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甲】船头坐三人„„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9.【甲】文介绍了,【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2分)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 类: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 ③一士人善画 善: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旦: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1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一)20.(1)大约(2)类似(3)同“屈”,弯曲(4)分明可数的样子(全对给

2分,全错给0分,其他给1分)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苏、黄共阅一手卷。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1.(1)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2)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每句1分,共2分)

22.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二)8.C(2分)考查点:本题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意义。解题思路:一定要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里去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C项解释错误,应解释为“像”。9.同“屈”,弯曲(同“屈”或弯曲均可)(分,有错别字该项不得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10.①(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制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②他们的相互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共4分,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四)参考答案:

一、1.D 2.B 3.A 4.B 5.D 6.船头(或舟首)空间顺序

二、1.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2.A、C 3.从中间到旁边。4.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五)8.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分)9.(1)挨着,靠近(2)船桨(3)平(4)通“拣”,挑选(4分)10.空间 船头、船尾(3分)11.(1)峨冠多髯(2)绝类弥勒(矫首昂视)(4分)12.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3分)

(六)9.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作 逼真

(评分说明:第一空大意正确即可。每空1分,共2分)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 类似,像

② 弯曲

③ 善于,擅长

④ 早晨

(评分说明:结合语境正确解释,每空1分,共4分)11.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

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评分说明:正确译出“比”“漫”各1分,每小题大意正确1分,共4分)

12.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县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

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评分说明:能结合写猫的句子1分,用自己的话正确表述1分,共2分)

下载《核舟记》说课稿—获奖作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核舟记》说课稿—获奖作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核舟记学案

    《核舟记》学案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

    核舟记练习

    核舟记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1)罔不(2)贻(3)箬篷(4)八方有奇(5)石青糝之 (6)髯(7)天启壬戌(8)篆章 2.解释加粗词。 (1)罔不:(2)尝贻余核舟一:(3)绝类弥勒:(4)诎右臂支船: (5)篆章:(6)视端容寂:(7)曾......

    关于《核舟记》教案合集[大全]

    关于《核舟记》教案合集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核舟......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模板汇编10篇《核舟记》教案 篇1 教学目的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重......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汇编七篇《核舟记》教案 篇1 教学目的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集合8篇核舟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教学设想这篇文章语......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点文言字词,能用现代汉语疏通文章大意。 2、把握课文结构,学习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领悟雕刻者的巧妙构思。 3、熟读课文,通过对课文内......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篇1 一、主旨概述《核舟记》是一篇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