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舟记学案
《核舟记》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难懂字词,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背景资料: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
教学过程:
一、结合注释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下列字你会读吗?试着给它注音
洢皿罔贻奇轩箬糁髯褶袒 诎髻属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
(3)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4、自学中有哪些疑难问题期待解决?请写在下面
二、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
3、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三、品析语言:
1、讨论,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2、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下列语句,你认为哪句话或哪个词写得最好,好在何处?
⑴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⑵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⑶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⑷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学习小组内可自己演一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发挥想像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可以适当加些语言。
四、谈收获: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二篇: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相关生字和文言实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3、体会雕刻艺术的精妙。【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理清全文中间部分按空间顺序说明的结构。
2.查找苏东坡游赤壁故事及苏东坡写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文章,帮助理解课文。【学习过程】
一、预习指导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2.掌握“记”的知识: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
4.预读课文一遍,给加点的字注音。
洢()罔()膝()褶()髻()倚()戌()篆()贻()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
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结合语境解释加粗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3)可: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6.积累文中倒装句
(1)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2)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7.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疑问写在下面)
8.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问题探究: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3.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
4.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概括段意。
6.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7.怎样表现奇巧、灵怪?
8.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抓住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二、课堂导学:研讨探究
(一)、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
(二)、按照课文内容,绘制核舟的示意图。然后选画得好的同学出示绘制的示意图,并介绍示意图。
思考: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1.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2.揣摩下列语句,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3)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四、课堂小结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当堂检测】
一、填空
1.《核舟记》选自张潮编的《 》。作者,字,人。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二、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 【自主练习】 东坡画扇(宋)何远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注释
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 的笔。⑧逾:走出。⑨逋(bū):拖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至懊悔不胜而去()
(2).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B.非故负之也(故意)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D.即以付之曰(把)(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四、读写拓展
(一)悦读时间
后记: 苏轼赤壁之游, 流传千古,时在北宋元丰五年,合公元一零八二年,距今正为九个世纪,值得追念。橄榄核舟为清人陈祖章所篆,舟长不及二寸, 有篷有窗, 中有八人,情态各异,在放大镜下亦光影迷离,难以细辨。舟底并刻赤壁赋全文,鬼技神工,令人惊诧难信。七月初回台,在故宫博物院俯玩此物,已作是篇,暂不发表,留待今日(九月三日合阴历恰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只为对九百年前那一个诗情哲理的水月之夜,表示无限的神往。
教学反思:
第三篇:《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重点)学习过程: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虞 山王 毅 叔 远 甫 刻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4.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同桌互相复述课文。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1)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2)辨明说明顺序。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1.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请选例评点:
四、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重点)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1)正音。(2)释词。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5)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
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3.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找三个男生分别扭作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让他们按照课文中所述的情境实际演练,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形象,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点拨:“东坡”与“鲁直”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佛印”矫首昂视,屈膝盘坐,神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表演完毕后设计思考题如下: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
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下一步,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正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朋友暂时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
⑤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至此课文全部研读完毕。
三、总结、扩展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
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四、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课后反思:
有效地调控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效的重要途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较好地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对课堂进行有效调控,使课堂教学进行得既轰轰烈烈又生气勃勃,在教师的调控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精讲”“精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孪生兄弟,体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关系。所谓“精讲”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关键的部分、重点部分要讲得精确、精炼、精彩,使学生容易接受,便于对知识的认识的提升。“精炼”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练得精准、练得恰当、适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加深、运用。要使学生参与决定教学内容,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展开联想、想象,唤起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激起感情的共鸣。
第四篇:23.《核舟记》教学案(教师)
《核舟记》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文言文知识与技能: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回忆已学知识,解释并积累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子。背诵二到四段。
2、学习过程及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赏析文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结构特点,把握“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同时要学习文章对舟上的人和物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的描写与说明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收集我国民间艺人的故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教学重点:实词含义的掌握。
教学难点:说明顺序,描写手法的掌握。学法导引:
本文是一篇实物说明文,内容简明充实,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作者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表现了核舟的“奇巧”,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本文,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赏析文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结构特点,把握“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同时要学习文章对舟上的人和物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的描写与说明方式。并且通过研读课文,要学习作者对事物细致观察和进行丰富想像的良好习惯,用以指导自己今后的语文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成语“鬼斧神工“导入。
【解释】: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艺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出处】:《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忧鬼神。”《南史•谢惠连传》:“此语有神工,非吾语也。”元•吴莱《大食瓶》诗:“晶荧龙宫献,错落鬼斧镌。”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熟悉文章内容。(检查预习情况)
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îp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用)径寸之(助词,的)木,为(雕刻)...宫室、器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品)、人物,以至(连词,一直到)鸟....兽、木石,罔(无,没有)不因(顺着,就着)势象(雕刻)形,各具情态。...尝(曾经)贻(赠)余核舟一,盖(原来是)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译文:明朝有个有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
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点评:本段为_总说_部分,概括王叔远在雕刻上的_精湛技艺_,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为“_大苏泛赤壁_”。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高可(大...约)二黍许(上下)。中轩(高起)敞者为(是)舱,箬篷覆之(代词,指船舱)。....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代词,指窗),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涂)之。.译文:核舟首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厘米高,中间高起而敞开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点评:本段说明核舟的_体积_和船舱的_格局_。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_小窗_,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苏轼作品中的诗句,可见雕工的_精细_,又可见雕刻家_构思的巧妙_。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高高的帽子)而多髯(胡须)者(的人)为(是).....东坡,佛印居(在)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书画卷子)。东坡右...手执(拿着)卷端(画幅的右端),左手抚(抚着)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画幅的左端),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现(露出).....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略微侧转(身子)),其两膝相比(靠近)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像)弥勒,袒胸露乳,矫(举)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不相类似)。卧右膝,诎(通“屈”,弯曲)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珠可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数也。....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黄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佛印和尚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两个人不相关联。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点评:这一段介绍了_船头_部分。写了船头三个人---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_外貌和_神情_。作者对人物的_姿态_和_神情_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写。除了细致写出人物的_衣着_、_姿势_外,还着意描写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_心情_。这一段对表现雕刻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了雕刻者“_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_”的精湛技艺。
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楫左右舟子(撑船的人)各一人。居右者椎髻(椎形发.....髻)仰面,左手倚一衡(通“横”)木,右手攀(扳着)右趾,若(像)啸呼(大.....声呼叫)状(的样子)。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的样子)。.译文:舟尾横放着一只船桨。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锥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点评:这一段介绍了_船尾_部分。两个船工的表情和动作也不一样:一个“若啸呼
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船工的形象,更有利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_轻松_、_愉悦_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_互相呼应_。
其船背稍夷(平),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楚明白),其色墨(黑)。又用篆章(篆字图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译文: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方篆刻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的。
点评:这一段介绍船的_顶部_。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_高超技艺_。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可见雕刻家的_精细工艺_。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和)篆文,为字共三十有(通“又”)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盖(大概是)简(挑选)桃核修狭(长而窄)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唉”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译文: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竹蓬、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嘻,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点评:这一段总结全文,统计整个核舟上雕刻的人、物、文字的数目,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照,材料体积如此之小,雕刻的内容却如此之多,更显雕刻者手艺的精巧。结尾句“嘻,技亦灵怪矣哉”直接赞扬王叔远的_精湛技艺_。4.文言常识梳理。(1)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2)同义词
约——可(大约)
历历——了了(清清楚楚)状——然(„„的样子)(3)通假字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零头。)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4)数量词的用法 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副)手卷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篆章一(枚)
一(条)舟 为人五(个)为窗八(扇)(5)虚词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之:径寸之木(助词,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这。)其: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
其人视端容寂(那。)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各自然段写了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写的?
第一段:概括介绍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第二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船舱、船篷、小窗、栏杆和对联。第三段: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人的动作、神情。第四段:介绍船尾部分,着重刻画了撑船人的动作、表情。第五段: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
第六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数量,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结构顺序:按“总——分——总”结构,空间顺序
2.研读第一段:
(1)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2)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并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能以径寸之木„„鸟兽、木石。突出王叔远是“奇巧人”,有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4)朗读第2-----5段,分析讨论: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为几个层次?
每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3.阅读第二段,思考: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说明舟小,衬托景物之多,突出王叔远的“奇巧”,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4.研读第三段,讨论下列问题:(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神情态度。
(2)“苏、黄共阅一手卷”和佛印“矫首昂视”的神态呼应前文什么内容?
呼应“各具情态”。
(3)作者在说明舟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从哪 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5.研读第四段:(1)这一段是按什么结构说明舟尾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6阅读第五段,想一想: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7、阅读第五段,想一想:
(1)、这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
(2)、总计核舟上雕刻的人、景、物的数量以及核舟的长度有什么作用?
核舟上雕刻的内容之多与核舟之短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雕刻者精湛的雕刻技艺。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二.资料:关于苏轼游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1.本文采用什么顺序?总——分——总 2.介绍核舟部分是空间顺序:
(1)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2)先主后次——
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 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所以„„ 船头是主,船尾是次,所以„„
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所以„„
3.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三.全文总结。
《核舟记》是一篇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四.布置作业:
你一定也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小东西,请向我们介绍一下吧。按空间顺序介绍一件你喜欢的物品,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五.达标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以上两段文字出自______写的《核舟记》,该文的体裁是 ________,核舟雕刻的是___________的故事。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2.第一段说明雕刻者的______、______和______,引出核舟的______;第二段说明核舟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3.画线的两个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第一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二段能表现核舟雕刻精致、奇巧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5.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6.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7.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轩敞者为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核舟记》助学案【学生版】
13.(2)《核舟记》导学案【学生版】
主备:范国伟 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重点)【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链接】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学习过程】 一.预习·热身
1.(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膝()褶()髻()倚()戌()
篆()
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3)可: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
4、翻译文中倒装句
(1)尝贻余核舟一。
(2)又用篆章一。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自学中有哪些疑难问题期待解决?请写在下面:
二.研读·互动
(一)导入
(二)预习成果展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和朗读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参考工具书,串译课文,质疑解疑。3.每一段分别请每大组派一位同学翻译,做好标记记录。4.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1)根据提示,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交代核舟由来。第二部分(2-5):详细介绍核舟。
第2-4段写核舟的 面,第二段写介绍核舟的大小,接着依次介绍了核舟的、、等部位。
第5段写核舟的 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6):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高超。
(2)辨明说明顺序。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四)精读赏析
仿照第二小题,细读课文,然后从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下面几种说法。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
2.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即“泛舟”)。
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家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3.“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齐读课文,尝试背诵。
三、巩固·提升
【课堂练习】完成课文后练习二、三、四题。
【中考链接】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1.【甲】文介绍了,【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2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佛印绝类弥勒 类: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
③一士人善画 善: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旦: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译文: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