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时间:2019-05-13 00:2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词三首》优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第一篇:《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诗词三首

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 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新课导入

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让我们共同品味!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金樽(zūn)

投箸(zhù)

歧路(qí)...柯(kē)畔(pàn)暂(zàn)...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4.文体常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学习《行路难》(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通诗意。

金樽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四周环顾,心里是多么茫然。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吕尚碧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二)文本探究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交流点拨】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交流点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放还”,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河道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交流点拨】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典故,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明君重用的愿望。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

【交流点拨】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三)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交流点拨】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四)诗歌主旨

本诗抒写了作者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调。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2.读通诗意

我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时光。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已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二)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交流点拨】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交流点拨】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交流点拨】回应题目,点明酬谢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爱国诗词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第二课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新课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琼(qióng)绮(qǐ)婵娟(chán)(juān)阙(quâ).....2.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学习《水调歌头》(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通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

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二)文本探究

1.词的上下两阕各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交流点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交流点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三)名句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交流点拨】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话说《水调歌头》。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马上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

得福吧!

第二篇:《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挂图。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上进行交流。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第三篇:诗词三首[范文]

2018新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9.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惆痛苦。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行路难(其一)2018江苏徐州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古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

C.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7~9题(5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这首诗的作者是 ;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2分)

8.用“/”划分下面的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1分)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

9.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道理?(2分)

阅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完成7~8题(5分)(2008·广西百色)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8.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3分)

(2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丙辰”指干支纪年法的丙辰年,“不胜寒”意为“忍受不了寒冷”“何似”意为“怎么比得上”,“何事”意为“为什么”,“但愿”是“只希望”之意.B.词的上片词人由赏月抒发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但他最终不愿“归去”,是因为在“天上宫阙”里,自己会有“高处不胜寒”的不适,而无在人间“起舞弄清影”的欢乐。C.词的下片由月写到人,由自己联想到兄弟,由抱怨圆月到理解月圆,由月圆月缺的自然规律到悲欢离合的人生规律,由对生活的无奈到对生活的祝福,表现了词人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D.中秋与明月是美好的时节和事物,离别与亲情是千古传承的无奈与温馨,如同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给自己给亲人也是给我们留下的美好祝愿。

8.阅读下面的宋词,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3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A.这是一首望月坏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和智慧。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 和

。词中加点的“此事”指的是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 分)

7.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2 分)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 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 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有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2.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2分)

23.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答: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

,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3分)

答:

第四篇:诗词三首

诗词三首

一、基础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组是()A.怆然|重创

豆蔻|扣篮 解鞍|解数 吟唱|拎起 ........B.觊觎|尔虞我诈 荠菜|鲫鱼 ....C.黍离|冠盖相属

犹豫|效尤 ....

弥望|弭乱 ..

俊赏|郡县 ..

萧条|削球 ..

鞍马|谙习..D.阑干|雕栏玉砌 阡陌|悭吝 忖度|踱步 少年|稍息 ........解析 A.怆:chuànɡ,创:chuānɡ,解鞍:jiě,解数:xiè,吟:yín,拎:līn;B.弥:mí,弭:mǐ;C.黍:shǔ,属:zhǔ;D.lán,qiān,duó,shào。答案 D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容颜变憔悴了)...解鞍少驻初程(稍微).B.塞上长城空自许(自我承认,担当)..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传后世)..C.淮左名都(西面,与“江左英豪”同).自胡马窥江去后(离开).D.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战争).难赋深情(述说).解析 左:指东面。答案 C 3.对下列句子所用手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直接抒写了自己亡国之愁。)B.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拿诸葛亮自比,表明自己矢志北伐,死而后已的决心,其中亦有壮志难酬的感慨。)C.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拟人手法,废池乔木厌恶言兵,人们对此更是深恶痛绝,鲜明地表达了人们对这场战争的憎恨。)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化用诗句,暗含对比,把眼下的凄凉与当年的繁华形成对比,一个“冷”字写出这种悲凉的氛围,衬托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解析 C.“鲜明”错,应是“委婉地”,“鲜明”用于直接抒情,这里是间接抒情。答案 C 4.《扬州慢》这首词多处化用晚唐诗人杜牧描写扬州的诗句,借以表达今昔之感,“黍离”之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诗句,抒发感时伤乱,今不如昔的感慨。B.“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牧“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和“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两句,杜牧已逝,看不到如今扬州的衰败,词人为此深感惋惜。C.“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化用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进一步抒写景物依旧,风光不再的哀痛。

D.词人多次化用这些诗句,是要借用它们的意境,起到了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词 人的故国之思,今日之痛,也由此得以曲折、深挚的表达。

解析 B.此引用作者意在表达即使杜牧那样的才子,看到如今破败的景象,也写不出什么好的诗句了。突出眼前之景的破败荒凉。答案 B 5.对《雨霖铃》、《扬州慢》比较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雨霖铃》以冷落清秋景为衬托表达离愁别绪。《扬州慢》追怀丧乱,感慨今日,抒发“黍离”之悲。B.《雨霖铃》虽写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但情调太伤感,太低沉。《扬州慢》虽表达了一片爱国深情,但由于生活思想局限,情调也略低沉。C.《雨霖铃》先写离别前,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刻画心理,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扬州慢》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深刻动人。

D.两首词都有写“月”的句子,且写法相同,但《雨霖铃》是为了倾诉离愁别绪,《扬州慢》则是表达“物是人非”的无限痛惜之情。解析 D.对“月”的写法不同,《雨霖铃》是虚写,《扬州慢》是实写。答案 D 6.选择适当的词句填入下面一首词的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金风细细,________。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________,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晏殊《清平乐》)A.叶叶梧桐坠

紫薇朱槿花残 B.清水出芙蓉 孤云独去闲 C.桃李阴阴柳絮飞 秋草独寻人去后 D.疏松影落空坛静 日暮东风怨啼鸟 解析 考虑押韵和意境。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虞美人》,完成7~8题。虞 美 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7.“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8.结合全词分析该词的艺术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跌宕起伏的笔法。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这是 实景。接着是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2)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把自己的“愁”比做滚滚东流的江水,汹涌澎湃,无止无休,这样的愁情是何等的真实而深沉啊!

(3)这是一首抒情词,词中既有作者为失去曾经拥有的帝王之尊、荣华富贵的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有对故国河山的深切怀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虽然情调感伤低沉,但直抒胸臆,情感非常真诚,感触真切,读来令人顿生唏嘘。前人说李煜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本词堪称代表。(二)阅读《扬州慢》,完成9~10题。扬 州 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9.千岩老人为什么用《诗经》中的《黍离》来表达他读这首词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这首词同《黍离》一样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10.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本词的艺术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词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黍离之悲,今昔之感。这种情感主要用以景现情、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加以表现。上阕的“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等景物,呈现出劫后扬州的残破荒凉,从而表现出作者面对被蹂躏、被摧残的祖国山河时的伤感。“竹西亭”、春风十里的“扬州路”、“二十四桥”、“红药”等景物,是当年扬州繁华兴盛的象征,但在这里却衬托当今扬州的衰败。表现作者怀念往昔,伤痛今日的感慨。这些景物都很好地烘托出词人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

(2)化用前人诗境和词境,也是本词的一大特色。唐代诗人杜牧与扬州有密切的关系,有许多题咏扬州的名篇。此词中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用杜诗中的意象所蕴含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之意,来与今日扬州的现实见闻、感受形成比衬关系,丰富了词境意蕴。词作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达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抒发了内心的郁愤,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能力提升

1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越调]柳营曲•范蠡① 无名氏

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进西施一 捻②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趁西风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 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助越王灭吴后,归隐江湖。②一捻:一把,形容西施的体态非常纤秀。

(1)此曲塑造了怎样的范蠡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曲的最末一句与李煜《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塑造了超然物外,逍遥自在的隐士形象。主人公抛开吴越的政治斗争,泛舟五湖,尽享红蓼艳丽、沙鸥飞翔、明月当空的湖光美景,充满了对悠然垂钓、闲看流水的自在生活的憧憬。

(2)李词运用比喻,以水喻愁,形象地写出了失国愁怀的绵长不尽。此曲采取了虚写的手法(通过想象),写出了主人公所期待的春来江畔悠然垂钓,欣赏江水浩浩东流的景象,表达了主人公对归隐生活的喜爱之情。1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鹧 鸪 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④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这是作者42岁时因主战而被罢官,被迫开始隐居生活时的作品。②玉瀣:美酒。③《黄庭》:道家经典。④元:同“原”。

(1)词人在上阕极力叙写的“隐居之初”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析全词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居住环境的优美和纯净(安静,安宁):青烟余晖隐现在词人的家园,这里安宁纯净,与尘世毫不相关。②日常生活的闲适和惬意:喝完了美酒,便于竹林中穿行散步;看完了《黄庭经》,就卧身欣赏山中美景。

(2)全词勾勒出一个生活中闲适而潇洒、旷达而快乐,内心却抑郁不平、满腔悲愤的隐士(落寞英雄、迟暮英雄)形象。上阕得到居住环境和日常生活体现了词人的闲适和潇洒;下阕词人说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了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可是末尾两句陡然一转说原先就已经知道造物者无情(它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意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表达了悲愤不平之情。13.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诉 衷 情 李清照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注 捼:揉搓。孤雁儿(并序)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恨意。

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注 吹箫人:《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秦穆公就把女儿弄玉嫁给他。后两人在凤凰台吹箫引凤,后随凤飞升,双双成仙。(1)这两首梅花词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两首词如何借梅写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一首蕴含的是少妇李清照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苦,第二首蕴含的是寡妇李清照对亡夫的怀念之痛。(2)第一首借“梅萼插残枝”,表现少妇的借酒浇愁之后的慵懒放任;借梅香“熏破春睡”,让少妇无法入眠,深陷思念;“更捼残蕊,更捻余香”,反复揉搓梅花以打发光阴,暗示内心的寂寞无聊。

第二首以梅花三弄之曲引发愁思,“梅心惊破”将冬梅之开进行拟人化展示,暗写自己闻笛后内心的震动和不尽的遗憾;词末借折得梅花,却无人可寄,暗示丈夫亡故,隐含怀念之痛。14.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宿夜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①期宿来,孤琴候萝径。梧 桐 影 吕岩

明月斜,西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 教人立尽梧桐影。注 ①之子:此君,这位先生。

唐代诗人孟浩然,五代词人吕岩,二人所处时代不同,但写的都是等待朋友而不得的焦急期盼的情感。

(1)虽然写的都是等候的情感,但各自用不同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表达。试抓住两首诗词的末句(或联)中的关键词来分析这个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词都能够运用形象来表达情感,你认为哪一首的形象更美一些,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前者重点在“孤”和“候”,后者重点在“立尽”和“ 影”。孟诗用“孤琴候萝径”来表达,一个人孤独抚琴,虽不遇友人但自得其乐,显得格调高雅,婉转含蓄;吕词用“ 教人立尽梧桐影”直接感叹,一 个“ 立尽”倍感惆怅而孤独之余,多了些幽怨,而一个“影”字更显出夜之深、夜之冷和抒情主人的无限怅惘与孤独,手法直接热烈。

(2)孟诗充满诗情画意。诗中的形象都围绕“待丁大不至”这一情怀。夕阳、群山、樵夫、烟鸟,都紧扣山中薄暮的环境。松林中的月色清凉,山风中的流泉幽响,樵夫尽走而栖鸟初定,张开素琴,静候朋友归来。此情此景,阅读诗歌,如见其人。

四、语言表达

15.依照上下句的内容及句式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思念使诗圣叹“月是故乡明”,________________;思念使边塞诗人老态龙钟东望故园,________________;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泪千行,________________。解析 填写的句子应和思念有关,出现的人物应是诗人或词人。填写的句子应有和上句对应的诗句或词句。

答案 思念使女词人感“人比黄花瘦” 思念使爱国诗人“铁马冰河入梦来” 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杨柳岸晓风残月

16.根据以下规定的情境,以“一江春水”为中心,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40字左右,要求语言通顺、生动,感情鲜明。(1)情境一:伤心人面对一江春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境二:开心人面对一江春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生动、通顺运用语言的能力。注意使用修辞方法使语言通顺、生动,感情要鲜明。

答案(1)示例:野渡无人,春潮寂寞,仿佛浓浓的忧愁融入大江,把江水染成碧色,江流弯曲恰似愁肠九转,江涛呜咽,那一江春水呀,翻腾着料峭春寒,连绵万里,流向天涯。(2)示例:江花红似火,江水碧如蓝,江涛唱出温暖的歌,江面上的鸭儿也发出欢快的叫声,那一江春水呀,满载着生机,满载着希望,浩浩荡荡,流向天涯

17.按照给定的角度要求,为下面的报道写出两则一句话的评论,每句不要超过20个字。据12月6日《南京日报》报道,市教育局对市区小学的校训情况进行了一次整体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50所小学中,有49所学校的校训构成形式为“四词八字”口号式,所占比例高达98%。50所小学的校训共涉及用词38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四个词依次为:“勤奋”,38校使用,所占比例76%;“团结”,26校使用,所占比例为52%;“创新”,21校使用,所占比例为42%;“文明”,20校使用,所占比例为40%。答:①从指出问题的角度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提出建议的角度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校训雷同,何谈创新(或:鹦鹉学舌,创新何在?)②走出窠臼,追求个性(或:创造个性,标新立异)

第五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2.

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

熟读成诵。

中秋的来历

•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别称

• “中秋节”,“仲秋节”; • “秋节”、“八月节”; • “团圆节”、“女儿节”。• “月节”“月夕”;

• 在唐朝,被称为“端正月”。• 说说你所知道的咏月诗:李白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温庭筠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曹植《怨歌行》 •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 •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 知识积累:有关“月”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李白《把酒问月》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人(今河南许昌)。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一生困顿,晚景尤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同志阶级的暴行。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王建诗集》。• 本诗题作“十五望月寄杜郎中 • 赏析:

1、领会诗歌的意思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但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2、体味诗歌的意境 •

3、揣摩诗歌的语言

这首诗歌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了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非常委婉动人。

理解词语: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栖(qī):鸟停在树上。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宫阙:宫殿。

不胜:承受不了。

转、低:这里是对月光的动态描写。绮:念qǐ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前两句: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后两句: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借景抒情:在唐代咏月诗中,这是比较著名的一篇。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广寒宫中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更显得悠远,耐人寻味。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发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小结: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委婉动人

练习: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庭院中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息在树上的鸦雀、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水调歌头,词牌名。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今属四川)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背景介绍: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史,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郁郁寡欢。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赏析: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讨论

①“转朱阁,低绮户”中的“低”能否改为“照”,为什么?

不能。“低”的含义比“照”更丰富,它表达了月已西斜,夜已深这一含义;且下句有“照无眠”,此处换“照”用词又显得重复.②这首词的基调是抑郁的还是乐观的?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乐观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哪些地方运用了想象和联想?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想象:明月

青天

宫阙

琼楼玉宇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理解词的主题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和乐观的情致。

借 景 抒 情

思念亲人

感伤

怀才不遇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乐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概况: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水调歌头》赏析

上阕: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下阕: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

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满。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愿。

我的思念是圆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欢乐的骨肉分离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 艾青,原名蒋海澄。艾青的诗,往往较多的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 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我的思念是圆的》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扩展:乡愁

(台湾)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三个月亮

(台湾)蓝海文

我有三个月亮

一个在空中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枕上 一个缺

一个圆

一个方

缺在天涯

圆在故乡

方从梦中走来

安抚我的创伤

1、两首诗表现的是同一主题,是什么? 思乡、盼望祖国统一

2、《乡愁》中作者以哪四种事物代表自己哪四个时期的感情?

少年时期想念母亲,以“邮票”寄信件表达思亲之情;青年时期想念妻子,靠“船票”奔波相聚;中年时期母子死别,人天悠悠;现在,一湾“海峡”隔断了我和故乡,“海峡”虽“浅浅的”,“乡愁”却浓浓的.。

3、《三个月亮》中,诗人把一轮月化为三轮月,寄托自己的感情,请说说你对这三轮月亮的理解。(6分)

缺在天涯的月:___ 圆在故乡的月 ______方形的月:——

缺在天涯的月,是现实之月;圆在故乡的月,是诗人想象中的理想之月;理想之月和现实之月互相碰撞,产生了变形变态之“方月”,它是诗人情深意切地思乡时,误把方形的枕头幻化而成的月亮。

下载《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词三首》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重点和难点: 1、 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 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 朗读 三......

    诗词大会有感三首

    诗词大会有感三首 在人们尽情享受春节物质盛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场精神的饕餮圣餐,真可谓及时、应时、应情、应景。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范文5篇)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综合能力测试 积累运用 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填人名)。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

    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牧童》。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

    13 诗词三首 主课件配套教案

    13 诗词三首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三首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背诵积累诗歌中的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三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语......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5篇模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师永杰 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诗词所表......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初中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初中教案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

    春节诗词三首(共5篇)

    沁园春—春节 窗外风光, 车鸣人吵, 炮竹乱飘。 望大街小巷, 雾霾缭绕; 年末岁尾, 人烟稀少。 除夕之夜, 达旦通宵, 欲与联欢试比高。 团圆夜, 看新妆素裹, 分外妖娆 佳节如此热闹,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