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教案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教案
教学目的:1.影视音乐的含义
2.影视音乐发展历程中各个代表作品,常识 3.影视音乐中主题曲与主题音乐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重难点:明确知道主题曲与主题音乐的作用
课程典型与教学模式,方法:以鉴赏为主的音乐综合课 教学用具与媒体:PPT,影片播放,音频播放
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
一.营造 师:问“同学们平时喜欢听哪些音乐?”“这些音乐的来源渠道是什么?”
同学回答
师总结来源于:手机APP软件,广场舞音乐,餐厅背景音乐,电视剧
播放最近火热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中演员杨洋演唱的同名曲(由
此导入课题——影视作品中的音乐)
二.感受与探究 ⑴ 师讲解影视音乐的含义——影视音乐是指为电影和电视剧而创作的音乐
(刚举例的杨洋MV原唱是其他歌手根据电视剧内容改动了歌词与歌
名)例证了影视音乐的含义
⑵欣赏电影片段《泰坦尼克号》说说观影的感受是什么?你觉得缺少了
什么?
①第一遍播放无声的此片段问学生感受
②第二遍播放有声的此片段问学生感受
师讲解强调影院音乐是电影和电视剧这一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⑶影视音乐发展历程
默片(无声)时期 起飞时期 专业化时期
①默片(无声)时期介绍常识1.喜剧大师卓别林(当时最具有代表
性的电影明星)
2.第一位在电影中使用音乐的人是卢
米埃兄弟
②起飞时期介绍常识:1927年第一部有声影片美国的《爵士歌王》
③专业化时期介绍:图例展示如今热门电影《泰坦尼克号》《指环王》
《惊天魔盗团》
师口头举例《惊》中周杰伦参演并参演并为此部电影创作歌曲《NOW
YOU SEE ME》
④影视音乐大体分类
影视歌曲:主题曲 插曲
影视乐曲:主题音乐 场景音乐
影视音乐:音画同步(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音画对位 ⑤欣赏《泰坦尼克号》——《我心永恒》主题曲
思考1这个音乐与主题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使用这首歌曲作为主题曲?
提问学生上两个问题(提示:从歌词,旋律起伏的变化思考)
师解说:歌曲的旋律从最初的平缓到激昂再到缠绵悱恻的高潮,一直到
最后荡气回肠的悲剧尾声,短短四分钟的歌曲实际上是整部影片的浓缩版本
(介绍主题曲含义及作用概念)eg:代表影片主题,让人难忘,所以一提
到《泰》学生就可以联想到《我心永恒》
⑥介绍主题音乐含义及作用
强调烘托主题的渲染效果
聆听并看PPT中《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提问:主题音乐曲调在全
曲中出现了几次?
学生回答,师解《辛》 三,活动与探究 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同样可以用音乐来演绎?想象应该配以什么样的音乐
呢》想象该配以什么样的音乐呢?同学们用你们的智慧选择认为最合适的,可以单项也可以是多项
见PPT 四,交流与拓展 课后了解影视音乐的另一个分类音画同步,音画对位的作用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影视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影视音乐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庞
大的音乐家
族中又多了“影视音乐”这一分支,而音乐也给电影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完整的视听艺术,好的画面与配乐相得益彰,成为观众心中的永恒
第二篇:影视作品解读教案
《影视作品解读》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影视精品读解》是高等院校影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本课程,旨在通过老师对中外一系列影视精品不同形式、层次的讲解、分析教学,使学生享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专业熏陶,理解影视创作规律,提高影视艺术欣赏水平,掌握好剖析影视作品的基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方式对所关注的影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按照世界影视艺术历史发展的线索,根据主要流派、风格与类型、题材、影响等多角度来进行比较分析,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重要影视现象。课程的讲授以电影作品为主,所选影片既包括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有当代电影中具有重要影响及引起广泛争议的作品,其数量和质量都适合影视艺术专业必修课的要求。
三、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观摩和赏析中外一系列的有代表性的优秀影片,了解中外电影的主要流派和类型,能够参考有关资料独立分析中外电影的主要艺术特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分析与评论能力;并且希望学生结合相关课程,能从更深层次上来运用从优秀作品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己独立的媒体创作。
每一次讲解影片之前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了解影片的有关背景(国别、导演、演员、获奖情况等);第二、写好六百字以上、一千字以内的故事梗概;第三、选出并记录影片中的精彩片断;第四、找出影片中的精彩对白;第五、简要分析影片的视听特点;第六、影片最难理解的内容是哪些方面;第七、影片思想和艺术等方面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第一章 运动(第1-3周)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真正理解电影最活跃的生命“运动”,即电影的本质特征 “运动性”,以及运动在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后现代影片与现代影片中的区别。[教学重点]电影的本质特征“运动性”
[教学内容]电影最令人着魔的地方在于,你永远无法预料下一个镜头将是什么。运动构成了电影最活跃的生命。永不停的运动构成了电影的“浮士德精神”,一旦运动停下来,影片的生命也就终结了。
第一节
“对手戏”:运动的内驱力及其释放
——盖·里奇:《两杆大烟枪》
一、感知-动作
所有运动都遵循着一个模式:感知-动作,古典心理学给出的心理活动基本公式
传统电影:遵循“感知—运动”的运动规律 现代电影:感知-精神(没有动作)、感知≠动作(“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动作-动作
把“感知”部分压缩到最少,“感知”只成为“动作”与“动作”间的缝隙,甚至连这个缝隙有时也被省略,电影的运动就成为“运动-运动”模式——“动作片”。
真正揭示“动作电影”的真髓并为它制定了剪辑原理的是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1929)中“敖德萨阶梯”是电影史上最优秀的“动作电影”的典范。
运动电影——发生在常态的“欧几米德空间”里,它依赖身体或其他替代物的运动来演绎故事。(大部分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
时间电影——空间处于非常态的虚拟的赛博空间或非欧几米德空间里,人和运动都失去了独立性,时间成了唯一的“主人公”(如《去年在马里安巴》、《野草莓》)
二、“对手戏”:运动的内驱力及其释放
感知-运动是运动电影的核心,不是一个角色能完成的,最少需要有两个相对立的角色(人、动物、物)
“对手戏”是演艺圈里常用的一个词。它指的是在故事中两个角色处于相互纠葛和冲突之中。
如动作片、武侠片、警匪片——身体上的对抗
言情片——思想、意志、性格的冲突,情侣、朋友、亲人、上下级 《战舰》沙皇与群众的冲突;《泰坦》游船-海上风暴
“对手戏”是演艺圈里常用的一个词。它指的是在故事中两个角色处于相互纠葛和冲突之中。
“戏”——戏剧性 两个角色之间要形成较大反差: 喜剧:高瘦-矮胖,劳莱与哈台
声音尖细-嗓门粗哑
行动迟缓-动作敏捷
帅哥美女最有“戏”——经历、性格上形成差异(《雏菊》、《泰坦尼克号》贵族/平民)
不太好形成“对手戏”——亲人、朋友间、普通人(《冰山上的来客》连长/阿米尔,《金色池塘》)
商业片的“对手戏”——“大灰狼的故事”逻辑(好人-坏人—中间型,英雄处在挑战型情境,自身的弱点,陷入困境
文艺片——边缘人物,被社会所蹂躏、抛弃,自身放荡不羁却有值得同情的善良、优点;
疯狂人物,精神缺陷、性格异常(《黑暗中的舞者》萨拉、《逃越疯人院》《鸟人》,社会造成的不正常)
“对手戏”双方共同具有:顽强的欲望和意志驱动力
一部电影只有一对“对手戏”的很少,大部分是“糖葫芦式”的组合。
“动作”上的二元冲突性质。动作衔接时的“突然性”、“爆发性”引发观众惊喜的关键所在,也是观众喜爱“动作片”的心理原因。
三、影片
中文名称:两杆大烟枪(1998)
英文名称: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电影导演:(英)盖·瑞奇 Guy Ritchie(1968-)电影演员:斯汀 Sting 杰森·弗莱明 Jason Flemyng 其他作品:《偷拐抢骗》(Snatch,2000),《踩过界》(Swept Away ,2002)处女作,风格近似《猜火车》,却更胜一筹。导演大胆启用非专业演员,其中部分演员更是生平第一次演出。极具实验性质的影片。
与主流媒体的政治意识形态保持一定距离,同时立足于自己熟悉的伦敦东区的人物和生活,但并不介入一种现实主义的关照。(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路学长《卡拉是条狗》对北京的现实主义处理)
在一种“新”和“酷”的文化语境下,承前启后地将传统经典类型激活再造,把人物做变形和玩笑夸张的处理,将暴力和粗俗无限放大,从而获得一种现实环境下的滑稽嘲讽的效果,进而从国家意识形态的正面宣扬以及个人对现实困顿和痛苦的关注游离开去,做一次轻松快意的表达。其结果是酣畅淋漓地宣泄了现实的过度压抑,创建了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反讽性“酷”电影。
14岁辍学,95年开始在父亲的广告公司跑信差,为一个乐队拍摄音乐录影带、商品广告,同年拍了一个20分钟短片《艰难案子》是《两杆大烟枪》的前奏序曲。汤姆·克鲁斯的关注,得以在北美发行,随后在布拉德·皮特的支持参与下,完成《偷》。2000与比自己大11岁的(娱乐界话题女王)麦当娜结婚。2001年夫妻搭档,接拍了德国宝马公司的汽车广告宣传片。2002合作拍摄了《踩过界》1974年的意大利同名经典影片。这是里奇向好莱坞进军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他抛开原来擅长的黑帮电影,走向主流商业片的一个尝试,但是是个错误。
两个极具个性与名气的人物之间的浪漫关系,也显得讽刺且荒唐。非主流出身的盖与永远走在流行前沿的麦;最富才气的导演与只演过少数几部片子的麦;在娱乐界呼风唤雨的麦与初出茅庐的盖;麦是公认的女同性恋的偶像,也是女权主义革命浪尖上的先锋人物,而盖的电影带有强烈男同性恋倾向,没有女性观众,而且也不为女性观众服务。
这部影片套用了经典犯罪片的框架,然而其内核却是对经典进行解构。后现代艺术是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出现在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艺术思潮,是文化艺术商品化的产物。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主张艺术的多元价值取向;反中心、反权威、反深度,而追求平面化,即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艺术生活化和世俗化;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对混乱、变形、零散化的外部世界的随意性的体验和个体绝对自由的选择,即“怎么都行”。
后现代主义在表现手法上,常采用反讽、拼贴、荒诞、调侃、亵渎、嘲弄化模仿(戏仿)、矛盾叙述、中断等手法,直观地表现出当代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分解状态。
电影作为时空艺术,其叙述必须通过空间现象的流动,以空间的变换来承载时间的流转和变化。所以时空成为里奇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1、空间深度的消失。虽然他的影片也很注重实景拍摄,但片中完全回避了清晰而稳固的世俗生活,也没有对任何环境给与完整而确定的地理展现。所以空间都是相对封闭、零散化和局部化的。如办公室的一角、酒吧的角落、地下仓库、街道拐角、车厢内部„旧有的透视感不复存在,从而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即空间深度的消失。
在后现代社会,找不到任何的关系,没有透视不说,甚至无法找到一个固定的方向。我们随着剧中人物在许多场合出没,却又说不清到底身在何方,我们无法形成关于故事发生的城市的整体印象。在摄影机镜头下,都市变成了一片片毫无整体感与安定感的空间片断。各个空间像一堆散碎片,相互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事的发展完全依靠人物的外在行为,所有的场所的呈现不过是为人物的可见性动作的发生提供一个地方而已。人物在这样的空间片断中栖息与出没,他们邂逅相逢却又擦肩而过,尽管偶尔闪过那么一点贫民窟和旧房群落的轮廓,但远不足以让我们形象地勾勒出伦敦的城市样貌。
2、历史的深度模式消失。
过去不仅仅过去了,在现时仍然存在;现实中存在着某种由近及远的对时间的组织,过去就从中表现出来,或体现在纪念碑上、古董上,或体现在关于过去的意识中。过去意识既表现在历史中,也表现在个人身上。在历史那里就是传统,在个人身上就表现为记忆。现代主义的倾向,是同时探讨历史传统和个人记忆这两方面。
后现代主义中,关于过去的这种深度感消失了,我们只存在于现时,没有历史。历史意识消失产生断裂感,告别诸如传统、历史、连续性,这使得后现代人浮上表层,从而获得一种非历史的现时体验。因此,后现代电影对空间的重视远远大于时间。时间不过是一个先于叙事的空间名词而已。《两》所有事件的起止范畴是“一个礼拜”。除此之外,整部影片丝毫找不到关于时间的标记。所有人物的行为既缺乏过去,也没有未来。个体和历史的联系不复存在。推动参照系的每个个体都是唯一的、独特的,但每个人又都是不重要的。于是个人的身份感和认同感就显得越发严峻。《两》明确地反映出导演本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极力想通过特定区域的景象和特定方言的对白,来生动形象地再现一种真实可信的环境和气氛。然而其中所展示的伦敦还是不可避免地给人以充满幻象的感觉,实际却形成了一个相当有真实感的酷英国的“都市乐园”。但它只存在于时空的缝隙间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
3、人物特点:边缘与无根
社会底层小人物和社会的边缘人物。放高利贷的老千、毒品贩子、黑社会打手、小偷劫匪、杂货商、小混混„几乎清一色的男性。想同本质——市井无赖或强盗。唯一合乎情理的职业就是利用暴力来谋生。区别仅在与有钱和没钱,有权和没权而已。
人物与社会的关系是隔离的,他们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都是缺乏的。影片从整个叙事上抹去了所有人物的日常琐碎生活,它以跳跃式的选点串接来突出冒险和暴力跟生活的关系。导演用暴力的日常化和仪式化来置换世俗生活的吃穿住行,并以此把角色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剧中人物明明是一群活生生的类型电影人物形象,却又都在现实生活的表面无根的漂泊。有的人无意义无价值地活着,有的人却阴差阳错荒谬的死去。无论生还是死都没有任何道理和公正而言。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提供新的行为心理方式是一致的;“后”既表示差异又表示延续,它把现代主义逻辑发展到了顶点。后现代语境中的人们同样对现实不满,但他们在破坏秩序和破坏理性方面比现代主义走得更远,往往表现出深度体验的消失。人物内心不再包含无言的焦虑、孤独和冷漠,而是表现出对生命追求平面快感的享受。于是一切秩序和道德都化为乌有,他们浮到生活的表面,在随意放纵的行为方式中,制造着一幕幕黑色喜剧。人物总是处在行为(刺激快感和无伤的危险)的过程之中,而关于他们的内心的感受,我们不得而知,似乎也没有人关心这个。他一方面强调人物外部动作的可见性所带来的视觉上的快感;另一方面又极力抹平人物的心理深度,通过对内心体验的纵深感的取消,塑造出一批类似广告招贴的漂亮的平面人物形象。
四、思考题:
一、《两杆大烟枪》是一部采用了多轨叙事手法的黑色喜剧片,全片由多对“对手戏”交织而成,互为纠结,互为隐喻,构成强劲的张力,推动故事发展。请说出全片共有几对“对手戏”(线索),并一一概述出来。
二、本片套用了经典犯罪片的框架,然而其內核是对经典犯罪片进行结构。请谈谈本片是如何解构经典的。
三、本片与《疯狂的石头》相比较,分析后者是如何借鉴前者以及如何本土化的。
第二节 追赶(杀):电影手段的最高表现
——希区柯克:《西北偏北》
一、追赶(杀):电影手段的最高表现
希区柯克:“我认为追赶是电影手段的最高表现”
策马飞驰,叫人百看不厌,美国西部片的卖点之一。《十面埋伏》精心策划了多场策马奔驰的画面,多次呈现具有了某种隐喻,男女主人公向往“追风般的自由日子”,策马飞驰成了自由的象征。
早期电影,《火车到站》所显现的运动是对于地球的绝对运动。
“追赶”涉及的是两个运动着的人/物之间的相对性,也就是运动的相对性。如勇士骑马追赶火车,观众关心的不是火车或骏马的绝对速度而是他们的相对运动,也就是关心骏马能否赶上火车,使得勇士可以纵身一跃,跳上火车。
追赶的过程并不是一味追求速度,令观众目不暇接,视觉疲劳,而是有张有弛。(吕贝松《这个杀手不太冷》
“追赶”往往成为正义-邪恶的最终决斗,观众怀着打垮恶棍拯救受害者的正义激情卷入这场厮杀。这种激情源于内心深层。因为从我们懂事起就处在不断的“追杀”中,人天生的孤独感被各种各样的世间的“追杀”而强化。包括写不完的作业,一场场决定命运的考试、升职和被淘汰的恐惧、家庭种种实际困难的逼迫。银幕上的“追杀”则把这种人生体验审美化,我们不仅可以从中体验那种由于高度紧张而带来的兴奋,而且从最终的胜利中宣泄自身的苦涩。这是几乎所有观众都喜欢看“追杀”的深层心理原因。
二、影片
中文名称:西北偏北(1959)英文名称:North by Northwest 电影导演:(美)希区柯克(1899-1980)电影演员:加利·格兰特
其他作品:《三十九级台阶》(1935)、《蝴蝶梦》(1940)、《后窗》(1954)
三、思考题:
一、列举本片中两个惊险追捕的场面。
二、分析说明为什么几乎所有观众都喜欢看“追杀”的深层心理原因。
第三节
感知与运动的双轨运行
——阿仑-雷乃:《广岛之恋》
一、感知与运动的脱节
1、法国新浪潮电影的重要主题
2、“左岸派”与“作家电影”
二、影片
中文名称:广岛之恋(1959)获奖 导 演:(法)阿仑-雷乃 编 剧:玛格丽特-杜拉斯 主 演:艾曼妞-丽娃 冈田英茨
获 奖:1959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三、思考题
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广岛之恋》与后现代风格的《两杆大烟枪》在体现“运动”上有什么区别?
第二章 时间(第4-7周)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电影的本质特征“时间性”,以及不同风格的影片是如何来表达“时间”的。
[教学重点]电影的本质特征“时间性”以及“时间”的各种表达方式 [教学内容]“运动-电影”中,时间往往被肢解、压缩、膨胀、扭曲和删节,重新组合成五彩斑斓的伪时间流。这是出于剧情的需要,是戏剧化的需要,也是观众的需要。所以,从“运动—电影”中我们常常把握不了时间的真实面貌,时间被运动掩盖或歪曲了。
第一节 “运动无力”导致时间的凸现——《偷自行车的人》
一、“运动无力”
19世纪40-6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出现,对于电影中的“时间”进行了探索,给“运动式”电影戳了一个“窟窿”,时间问题凸现出来。时间的表达成为现代主义影片的重要主题。
《偷自行车的人》并没有完全摆脱戏剧运动程式,它也有悬念、冲突、高潮、逆转和结尾。但这个戏剧运动程式有一很大的问题,就是“运动无力”。
影片的悬念是找车。但从里奇到警察局报案开始,观众就怀疑,这个车多半是找不回来的。观众对这个悬念几无期待。这就导致了“运动无力”。如果影片开始不到十分钟就发现窃贼,展开追杀,就会使得运动有了内驱力,具有了戏剧性。但是影片没有给我们这方面的满足。我们看到大部分镜头都是父子毫无希望的寻找。
我们观影的重心就转换为“这个画面是什么”。我们关心的不是运动的结局而是人物的“此在”。正是在这些相对静止的画面中,我们发现了时间的踪迹。
二、伯格森时间
“时间变成一个更主观的概念”
心理时间不仅在长短的丈量上异于牛顿时间,而且它还表现出倒流、跨越、重叠、碎片等极具偶然性的特征。
关于宇宙的无限性和人生的短促性之矛盾,是人们恐惧时间的根本性原因。电影是人们对时间丧失信念时的祭奠品。
三、影片
1、“运动无力”电影
中文片名:《偷自行车的人》(1948年,意大利)编 剧:柴伐蒂尼 导 演:德·西卡
获奖情况: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上,评为电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
2、常规的回忆电影
中文片名:《天堂电影院》、《星光伴我心》、《新天堂乐园》 Nuovo cinema Paradiso(1989年)导 演:Giuseppe Tornatore 吉赛贝·托纳托雷 主 演:Philippe Noiret 菲力普·诺雷 — Alfredo Salvatore Cascio 萨瓦特利·卡西欧 — Salvatore(Child)Marco Leonardi 马尔克·莱奥纳尔迪 — Salvatore(Adolescent)Jacques Perrin 雅克·贝汉 — Salvatore(Adult)获奖情况:第四十二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1989)
第二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演员、评审委员特别奖(1989)第六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90)第四十七届全球奖最佳外语片(1990)
第四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最佳电影配乐、最佳原著剧本、最佳男演员、最佳男配角(1991)
中文名称:《油炸绿番茄》(美国1991年)英文名称:Fried Green Tomatoes 导
演:Jon Avnet 强·阿弗内特 主
演:Kathy Bates凯西·贝茨
饰
Jessica Tandy杰希卡·坦迪
饰老奶奶妮妮
Mary Stuart Masterson玛丽·路易斯·派克
饰艾姬
第二节 王家卫:时间链条上的脱落
一、时间的脱落 人们对于时间连续性的依赖,从生理角度讲,是出于对于血缘上的连续性的信赖,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并且还可以往上追溯;同样自己也会生育子女,由此绵延无穷。人类子孙繁衍、生生不息的历史是时间不会中断、倒流、跨越的明证。
但是,丧失身份、特别是血缘关系成了现代人的一个巨大的惶惑,有条不紊的时间链也就在这里崩溃。
王家卫是一位对时间极其敏感的导演。早期《阿飞正传》,小旭是一个斩断了血缘联系,从时间链条中脱落,浮游在时间长河里的碎片。
《2046》是一个试图将过去、现在、未来集合在一个狭小的“2046”房间中的悲剧。周慕云企图乘坐开往未来的高速列车去体验和写作未来的故事,然而,过去和现在都以一种神秘的力量为未来打上了深刻的问号。记忆像一束绵延不绝的柔丝缠绵在通往未来的列车上。这部电影写未来的故事实际上是在缅怀过去。
二、影片
中文名称:《2046》 导
演:王家卫
主
演:巩俐(饰苏丽珍)
章子怡(饰白灵)
王菲(饰王静文)
梁朝伟(饰周慕云)
第三节 小津安二郎:“运动稀少”的时间
一、“运动稀少”的时间
时间并不一定由运动来显现。没有运动或运动很少,时间依然按照自己的规律前行。当一个外部刺激架诸剧中人的时候,本来应该有外部反应,但却没有或非常微弱,就像平静水流中的一个泡沫,瞬间之后就消失了,一切归于平静。在这种情况下,时间不能不放弃对于运动的希望,自己站出来显现自己。于是时间成了主人,运动成为时间的附属品。
小津安二郎的作品题目多以“时间”来标明。如《晚春》、《东京的黄昏》、《麦秋》、《早春》、《秋日的一个下午》等,似乎说明他对于时间的重视。他致力于表现生活本身的平凡与无序。缺少最诱人的戏剧因素。一部电影只有几个有限的生活场景,反复出现,就像我们自己的生活一样。在他的电影里,亲人过世未必流泪,但在另外一个场合,可能会无端痛哭,导演也并不每次给出解释。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也不知道何时会痛哭和为什么要痛哭。他的主要人物在影片开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观众不易马上辨别出来。小津电影的“平凡性”使我们能真正领略什么是“视听艺术”,使我们从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传奇电影中解放我们的视觉,而看到时间本身。
二、影片
中文名称:《东京物语》(1953年,日本)导
演:小津安二郎
编 剧:野田高梧
小津安二郎
主 演:笠智众
Chieko Higashiyama 原节子
杉村春子 So Yamamura(更多)
三、思考题
比较《油炸绿番茄》、《东京物语》与《广岛之恋》在时间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第三章 空间(第8-12周)
[教学目标]了解电影艺术的“空间性”特征
[教学重点]电影空间的建构、物性空间的迷离性、隐性的空间构图、城市电影与“敞视控制”理论
[教学内容]“欧洲人发明了布景,美国人发明了明星”。所谓“布景”就是银幕上人物的活动空间。
大多数的电影从片头就要向观众显示一个吸引人的空间:《黄土地》、《四百下》;
电影名上就标明某个诱人的空间:《泰坦尼克号》、007系列中的《勇破神秘岛》、《勇破太空城》、《勇破海底城》等等。007的每一部都要建构一个陌生的空间,其中必有许多标志这一空间特色的奇情异事;
所选空间虽不奇特,但导演设法把它“陌生化”:《重庆森林》、《香港制造》(陈果)、《天下无贼》。
观影除了要看“人”以外,就是要看“景”。电影中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提供观众所渴望而又得不到的新奇空间,并诱导观众进入其中。没有十足诱人的银幕空间景观,票房就不会太好。
哲学家对空间比较忽视,而更重视时间。因为时间意味着变化,意味着对于过去、现在以及终极现实的关怀;空间则是凝固的、僵死的、保守的。福科,认为空间比时间重要。
如果只关心故事,那么他就会更重视时间,重视事情的开头结尾、中间的起承转合等。但真正的电影人他一定更重视空间,因为时间的每一瞬间都必须转化为空间,只有空间与空间的衔接、碰撞才能形成电影。
在这一点上,与小说家不同。小说家不受此限制。他们也需建构空间,也可以用纯粹的时间语言来叙说故事。《百年孤独》。“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
电影比小说更容易将空间展示的丰富多彩、直观和隐喻兼具。电影诞生阶段,几乎所有空间都是当时城市生活空间的片段,如咖啡馆、街道、火车站、剧场等。一个电影就是一个空间,较少转化。20年代,欧美畅行探险电影,寻找异国奇情。南极极地风光的《永恒的寂寞》、北极茫茫冰雪《北方的纳努克》(1922)、南太平洋上土著居民生活《禁忌》、形成关于非洲的空间想象《人猿泰山》、《所罗门王的宝藏》。二战后,欧洲电影明显的回归现实,展现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特别是底层人的生活环境成为关注焦点。70年代以后科技电影的勃兴,带来一系列外星球、海底城市、发射基地等虚构的空间。
电影的物质空间的建构至今仍沿着探险影片→现实→科幻建构三个方向开掘和发展。
第一节 电影空间的三重建构
一、物性空间
现实/虚构,即通常所说的“场景” 总体空间和分体空间
如《越狱》的总体空间是监狱,分体空间有单间的牢房、操场、警员办公室、医务室。分体空间随着情节的进展而轮流显现。
电影中的主要人物都各有属于自己的特性空间。人物主要空间的变换往往意味着人物的俯仰沉浮。空间可以显示其间人的身份和心态。《公民凯恩》
一部电影的主要空间(包括总体/分体空间)不仅具有独立的观赏价值,而且往往确定了这部影片的气质和精神特性。
游动性的空间;沿着一条河流《没有航标的河流》、火车《卡桑德拉大桥》、《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天下无贼》、旅行路线《尼罗河的惨案》
二、心灵空间
主要存在于回忆、梦幻、感觉和想象中。它可能是可见的也可能是不可见的。《毕业生》、《伊凡的童年》中的回忆。与“物质空间”的区别,它服从于心理活动的暗示,与实际的物质空间在形状、大小、光线、色彩上不同。
还有潜意识层面。弗洛伊德告诉我们:人的潜意识是一个“空间”,它是以变形的物体来显现的。《爱德华大夫》
理智型人物—— “物性空间”与“心灵空间”区分得很清楚。迷狂症候的人物——把两个空间混淆。疯狂人物——把心灵空间视为客观的物性空间
《飞越疯人院》以“疯人”的视角看社会,影片中的疯子恰恰是现实生活中的清醒者。——哲学家福科的视角
《美丽人生》是用理智的视角观察疯子,把他们视为同情、必须拯救的对象。——精神病医生的视角。
三、超人空间或神性空间
较前两个空间,具有更明显的主观性。特点:
1)空间的构成及规律不服从物理学规定,而是由神的意志决定的。时间可以倒流、风雨雷电可以自由呼唤、人的命运由神预言或决定。《无极》满神 2)生活于这个空间的人,具有人的灵魂和超人的本领。特技和现代科技的结合,不仅改变了角色的特质,而且使角色活动于其间的物性空间变成了超人的陪衬或反衬,从而失去了对于人的拘囿意义。空间变成了道具。《蜘蛛侠》《第五元素》。3)在超人空间中,往往同时存有与超人能力类似的妖魔、怪兽。
90年代伊莱,以市井智慧作为底蕴构建超人世界颇为风行。这类作品具有黑色幽默的品质,对古典神话世界的神圣性的亵渎与颠覆,又是对历史上某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周星驰的作品。性格是人性化的,它把人的心灵空间中世俗的部分变异成为超人空间。它在本质上是心灵空间的世俗化。
四、影片
中文名称:《通天塔》(2006年,美国)导
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编
剧:吉勒莫·阿里加
主
演:凯特·布兰切特
布拉德·皮特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安德里亚娜·巴拉萨
菊地凛子
第二节 物性空间的迷离性——《放大》
一、物性空间的迷离性 同一个空间却存在着三个逐渐显现的层次:翠草碧树—男女接吻—谋杀者。而这些层次是经过对空间的某些细微处逐渐放大而被揭开的。
《放大》提醒我们,当我们感到眼前的一切都很美好的时候,它的背后正掩藏着血腥和丑恶。对于美好的景像不能做某些细节上的“放大”。因为放大的结果景像会完全相反,令你精神失落、沮丧。
波德利亚讲到照相的意蕴时说:“不再是物的单纯显现,而是物的‘出庭受审’,是对这些散现的片段的逼问……这种‘客观的’显微镜反而造成现实的迷离,造成为再现而再现的迷离。‛
本雅明:‚面对照相机说话的大自然不同于面对眼睛说话的大自然:这种差异是由于无意识的空间代替了有意识的空间而造成的。我们可以描述出人们如何行走,但只能说个大概。对迈开步伐那一秒钟的精确姿势,我们仍分辨不出。‛‚然而,摄影可以利用慢速度、放大等技术使上述认知成为可能。……摄影以物质形式揭示了所有影像的面貌,包括最微妙的细节,躲在白日梦避身处的清晰细节。然而,当这些细节成长到巨大而容易表述的地步时,它们就能够在技术和魔术之间建立一种完全是历史化的变异。‛
安东尼奥尼:“《放大》里的摄影师不是一个哲学家,他只是想贴近些看东西。如果放大得太过分,物体会自己分解而消失。因此,在某个时刻,我们掌握了真实,但真实稍纵即逝。这就是《放大》的部分含义。”
托马斯的本意是记录美丽清新的草地和接吻的恋人,但镜头的“无意识”使他将一场谋杀记录了下来,而他自己并不知道。当他把镜头逐渐放大,可怕的事实显露出来。任何一个银幕空间都在其中隐藏着某些摄影师并不知道的生活秘密,只有经过“放大”它才会显示。这是镜头语言令人非常着迷的一个特征。《放大》生动地显示了摄影机既可以彰显背后的真实空间,也可以掩藏这一空间,还可以解构这一空间。它同时具有显示、隐藏和消解“深层空间”的魔力。
“放大“的过程是摄影者参与空间建构的过程。出现在摄影机里的空间,是经过人的眼睛进行选择和重构的空间。它既可以是碧草,也可以是凶杀,也可以什么都不是。这就是银幕空间的迷离性。
二、影片
中英名称:《放大》(Blow Up)(1966年,意大利)
导
演: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获
奖:1967年嘎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
第三节 隐性的空间构图——《青红》
一、隐性的空间构图
显性的几何图形式画面——“新浪潮”电影,表现主义电影
隐性的几何线条,同一图形多次、反复的呈现。不仅是画面的一种潜结构,而且能构成主人公的象喻或是我们理解编导的潜意识编码的依据。
后现代作品中,隐性几何图形常常是纷乱、破碎、无序,它反映编导对于现代社会空间构成的一种理解。《重庆森林》
《十七岁的单车》滚动的圆——圆满、欢快、忙碌、轻捷,而圆形的被破坏构成了单车主人公命运多艰的象征。
《青红》方形线条,即“口”字形构图。其中主要是老吴家的门框和窗框。它们往往在故事发展的结点上作为背景出现。
二、影片
中文名称:《青红》
导 演:王小帅
(2005年06月)编 剧:老泥
王小帅
主 演:高圆圆
姚安濂
李滨
王雪洋
汤杨
(更多)
三、思考题
《青红》中“口”字型构图的象征意义?
第四节 城市电影的空间
一、情感消亡的空间表述——《小武》
‚人,诗意地栖居。”诗意即情感,人与人之间的爱。“诗意地栖居”就是要有一个情感的“空间”提供给自己的灵魂栖居。这个情感空间是一切人绝对需要的,莲居无定所的流浪人都需要这个空间。贾樟柯的《小武》表现了一个城市边缘人物情感空间的递次消亡。
二、肖申克空间与“敞视控制”理论
1、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
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确立是现代都市建设的主要课题,也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标志。
母系社会时代的群房结构——每一个人的房门都朝向中心。
《邻居》展现了文革如何把私密性破坏殆尽,使城市的人们回归到原始公社的群居时代。众人熟悉的群居生活的典型空间 ——“筒子楼”
私密性要求的产生应该同私有财产的产生一同来到世间。它的产生并没有消灭公共空间,因为人们生存上的威胁始终没有消失。个体生存的恐惧感是公共空间存在的根本原因。
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主要是:广场、街道、公园、商店、剧场和公共交通工具,这些都成为城市电影不可缺少的场景。
2、“敞视控制”理论
人的生活经历中,最逼仄的空间莫过于监狱。“肖申克空间”就是现代监狱,可视为福柯的关于现代西方已成为“敞视控制”理论的一个样板。
全景敞视建筑在被囚者身上造成一种有意识的和持续的可见状态,从而确保权力自动地发挥作用。权力应该是可见的但又是无法确知的。全景敞视建筑是一种分解观看、被观看二元统一体的机制。这是一种重要的机制。因为它是权力自动化和非个性化,权力不再体现在某个人身上,而是体现在一种安排上。
凡是与一群人打交道而又要给每个人规定任务或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时,就可以使用全景敞视模式。它不使用任何物质手段却能直接对个人发生作用。它造成“精神对精神的权力”。因此,全景敞视模式使任何权力机构都得到强化,使权力机构更为经济(物质、人员和时间)。
人与人之间为了“自由”,互相攻讦,从而形成一个敞视的空间控制。老囚犯盯视新犯人时那种幸灾乐祸充满邪恶的目光,时而会在现代人身边出现,构成生活空间的一道风景。如果说《手机》具有社会启示意义的话,就在于它描绘了现代科学技术如何进一步把我们的社会变成一种“敞视控制”。手机、针孔式摄像头使人的隐私空间消失殆尽。以道德名义对私人隐私空间的监视,并不能提高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准,而只会发展阴暗猥亵的病态心理,使道德水准进一步沉落。
3、代表影片 《肖申克的救赎》 《洞》
三、相互烛照的空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单一视角:编导的全知全能(包括实在空间与心灵空间)多重视角:维力图—玛莲娜
诸多偷窥镜头转换为维力图的内心幻觉——维力图自身的“内视点” 街道人群 私语 玛莲娜
面对同一空间,每一个视点构成一个独特的视觉空间,而这些视觉空间又互相烛照。这种多视点的视觉空间的互相映照给予观众以复合型的感受。
现代人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多重的视觉空间里。
维力图的视角不仅烛照了玛莲娜的善良与无助,而且穿透了街头市井的无聊和恶毒;反过来,玛莲娜对维力图的漠视、父母和女教师的打骂以及他同周围孩子的冲突又都塑造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所遭遇的险恶环境。这个由大人们为孩子构建的空间是身在其中的大人们所不了解的。
作为城市存在的主要特征物的街道,成了人类丑陋的展示长廊。街景是一排排古典式的精美建筑,身在其中的男男女女的猥琐与鄙陋,使得这些古典建筑点染了滑稽和尴尬的表情。
四、思考题
1、《肖申克的救赎》与《洞》虽然都是越狱题材的影片,但在主题表达上却有很大不同,请分别归纳两部影片的主题。
2、《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采用了哪几重视角?
第四章 声音(第13周)
[教学目标]了解电影的艺术语言——声音,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各种关系 [教学重点]声音是一个新的影像纬度、声音与画面关系
[教学内容]人的耳和目是相通的:“耳目内通”(《庄子·人世间》)、“耳中见色,眼里闻声”(《罗湖野录》)。佛家讲,人修炼的最高境界是‚诸根互用‛、‚耳视目听‛。也就是眼、耳、口、鼻会通。
诗人们早已达到这种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
《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伊里亚特》:‚很像森林深处爬在树上的知了,发出百合花似的悠扬高亢的歌声。‛
一、声音是一个新的影像纬度
1927年,美国华纳制片公司推出了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爵士乐歌星》,电影发展到了声画对位的新阶段
1、说话
假设一个情节:一个女人见到一个男人,立即神经质地抽出一把刀,喊着:“我要杀了你!你这个没有良心的东西!”然后扑过去。待到了男人面前,又突然撇下刀,抱住他痛哭起来。
A. 无声片——不自然,不符合生活常规,带来审美上的某种不愉快 B. 无声片加字幕——人和字幕的关系/我和文字的关系 C. 有声片——我和你的关系 D. 可视性的声音
第一个镜头:邻家一对夫妇突然听到隔壁一个女人凄厉的喊:“我要杀了你!你这个没有良心的东西!”赶紧跑过去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二个镜头:打开门,看到女人抱着男人的脖子痛哭,地下扔着一把菜刀。画外音的皮靴踏踏声远比银幕上出现一双走动的靴子更富于审美想象。画外音的一个女孩银铃般的笑声比银幕上出现的女孩子更富有感染力。原因不在于声音比图画的表现能力强,而是声音所引发的图画想象比画面上出现的形象更丰富,因为模糊而深邃。
声音并不是影像的简单附属物,它是一个新的维度。它同影像互相作用,影像上的声音有了可视性,而声音的可视性在某些情况下比画面更有视觉表现力。
《哈姆莱特》
舞台上演出时,由大段的经典性独白。演员一边踱步一边大声念出自己的心理话。观众通过带有磁性的、抑扬顿挫的声音,领会角色内心的痛苦。我们直接从声音中受到震撼和感动。演员的表演强化了声音的震撼力,但不能把声音转化为可视性图像。
劳伦斯·奥利弗的电影把相当一部分独白转换成旁白。特写镜头使独白中的那些感受转换成了脸上的表情。
旁白在电影中获得了广泛的使用:
两个跨度很大的镜头衔接时用旁白作为过渡,交代一些省略了的情节。《红高粱》的开头。
旁白的使用切忌把语言和画面的关系变成“看图识字”或是连环图画的解说词。
2、杂声(人声和自然声)
如,一场真刀真枪的厮杀,画外音配上刀剑的碰击声、跺脚声、家具的碎裂声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如果我们把画面的厮杀配上足球场上的呐喊声、跺脚和足球落地的怦怦声,那么这场厮杀就具有了某种黑色幽默的意味。足球场上声音变成另一影像,同画面上的厮杀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类似于印象派油画那种复杂的美学图像结构。
3、音乐
音乐通常是配合画面的,好莱坞常采用的模式。可分为:
结构动力型音乐——用一种很强的节奏来推动影片所需要的激情增长,推动故事情节往前发展,走向高潮; 心理惊悚型——
抒情型的音乐——《魂断蓝桥》中的告别音乐(《友谊天长地久》)时空氛围型——为了营造某种时空氛围所需要的音乐
但有声电影的主要因素不是音画合一,而是音画分立。电影的制作过程既可以依赖画面写音乐,也可以按照音乐来调整画面。例如,画面上出现激烈的战斗,音乐势必是高亢激昂的;如果是恋爱场面,音乐就变得柔和而委婉。这样的音乐相当于诗歌中的“一咏三叹”,连续使用的叠句可以把情感推向高潮,也可以弥补一些拍得并不成功的镜头。但对于现代观众来说,这种“配乐”常同观众的心理想象过于重叠,形同于无,观众有耳也听不见,或者说留不下任何印象。
音乐片:音乐是主体,故事从属于音乐。
二、声音对画面的指示性
多数情况先听到声音,循着声源看发生了什么事,后有图像。人还有对声音进行过滤的本领。
声音对画面的指示性:
如:一群工人在修建公路,你配的歌曲是《咱们工人有力量》,你是感觉是工人们为自己的劳动感到自豪;聂耳的《大路歌》,就会在画面中感受到一种反抗苦难的情绪。
美国导演科波拉(《教父》、《现代启示录》、《巴顿将军》)是一个很重视声音效果的导演。《对话》
《手机》同《对话》有类似的启示:声音可能产生指示性,而这种指示性有时是一种误导,派生出一些虚构的画面,产生并不应该产生的焦虑。
三、影片
中文片名:《对话》《窃听大阴谋》(1974年,美国)英文片名:The Conversation 导 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 演: 哈里森·福特
获 奖:二十七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第五章 色彩(第14-15周)
[教学目标]通过对《红色沙漠》和《蓝、白、红》等影片的分析,真正理解“色彩”对电影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红色沙漠》:精神分裂者的色彩世界、《蓝色》:水晶灯与泳池的变奏
[教学内容]
一、色彩与人的心灵感应
1、色彩的生命
五六十年代,彩色胶片已经普遍应用,彩色电影广为流形。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赐给我高洁/粉红赐我以悲哀/在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 ——闻一多:《色彩》
马拉美:‚像嗅到玫瑰花香那样去感知思想。‛ 人的思想可以不靠逻辑去把握而靠人的感悟和直觉。
大自然中存在的色彩其本身没有生命,也并不蕴含哲理。在艺术视野中的色彩不同,它是人自己用色彩的形体把主观的感觉加在了自己的审美对象上,使对象有了感觉和思想,于是色彩有了生命。
2、人对色彩的感觉还有生理因素
如,坐在红色的房屋里,体温会升高,坐在淡蓝色的房子里,体温则有所降低。我们要研究的主要是心理上的色彩反应。
如,一些时尚杂志公布“流形色”,不是凭想象而是进行社会心理的调查,然后公布,才具有权威性。这种流形色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心理的反映,即社会某一群体的色彩趋向。
3、色彩还会成为一种性格的标志
如,京剧的脸谱。黑脸谱—性格威猛;白脸—奸诈;红脸—刚直;鼻子中间摸块白—小丑。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色彩成了性格的一个表征。
衣服色彩的选取,跟性格气质有一定关系。统计学的办法可以呈现你的色彩爱好。鲁迅作品描写人、景色最常用的是黑色。
4、人对色彩的认识常常具有历史内容,凝结着一些历史内涵
二、《红色沙漠》:精神分裂者的色彩世界
《红色沙漠》和安东尼奥尼的《奇遇》、《夜》、《蚀》感情三部曲一样,都是以一个女人的精神状态和混乱的内心作为影片的中心内容。在这部影片中女主人公承受着一种难以言传的焦虑,在烦躁不安的情绪的折磨下她和丈夫无法相处,对于他人的爱意又不能理解从而也无法接受,在精神其实并不错乱的情形下,女人却做出许多有悖于常理的事。影片敏感准确的再现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世界的进步,但同时工业文明又使人的主体陷落了。人类创造文明是一种进步,而文明却反过来压迫制约着人类,这是怎样的一个悖论!安东尼奥尼把现代人的心态和现代工业文明一起表现,影片的思想指向从而也更加明确,造成人的情感荒芜如沙漠一样的原因可能就是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导演对现代文明的一种高度质疑。
在这部影片中,安东尼奥尼创造性的运用色彩作为影片的一个元素,难怪有评论说:《红色沙漠》是电影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片。色彩在影片中似乎不只是自然色的再现,更多的具有了主观性、情绪性。沼泽地是灰色的,是因为主角当时的心情决定了它应该具有的灰色,房间里一片粉红,因为情人正沉浸在一片桃色之中。影片的画面构图充满张力,有着浓浓的抽象派绘画的意味,突出了女主角的混乱的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安东尼奥尼一贯的风格一样,演员的表演是模糊的、中性的。
中文名称:《红色沙漠》(1964年,法国,意大利)英文名称:Red Desert 导 演:米切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获 奖:1964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狮奖
三、《蓝色》:水晶灯与泳池的变奏
片 名:《蓝色》(Trois couleurs: Bleu)(1993,波兰)导 演: 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演 员: 朱丽叶·比诺什,贝努特·里格恩特,弗罗伦斯·派梅尔
获 奖: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女主角奖、摄影特别奖
四、《英雄》:黑色的必要性
五、《2046》:末日的暗红色
第六章 身体(第16-17周)
[教学目标]通过几部有代表性的影片掌握和理解身体语言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方式
[教学重点]建构表演身体的仪式化过程、“大脑电影” [教学内容]
一、身体:人类精神史的盲点
古希腊神话:身体的“魔幻化”和“神化”
中世纪:身体是“原罪”的承载物 修道士对身体的自虐
文艺复兴:复兴了古希腊对身体的传统,发现新的超验的精神,或者说实现了身体与精神的联姻。
西方哲学主流中,“身体还属概念上的盲点”。但在电影中,从身体走向精神,身体拯救精神一直是一个重要思路。
身体也可引导精神走向沉落。
二、日常身体和表演身体:《法国中尉的女人》
1、日常身体和表演身体的间离
2、建构表演身体的仪式化过程
3、“表演身体”的衍生性
4、影片
片名: 《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导演: 卡雷尔·雷兹(Karel Reisz)编剧: 哈罗德·品特
演员: 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杰瑞米·艾恩斯(Jeremy Irons)彼得·沃恩(Peter Vaughan)利泽·史密斯(LizSmith)改编自约翰·福尔斯的同名小说。全片采用双线并进的时空交错方式,描述一对男女演员演出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激情的英国小姐莎拉以其特立独行的谜样个性吸引了贵族青年查尔斯。但当她决定不顾一切投奔爱情时,他却弃她而去。而在实际的拍片现场,男主角执迷地追求有夫之妇的女主角,但她终究没有接受。
影片的主要特色: 1)改编
2)结构上的变动:小说中的元叙述→影片中的“戏中戏” 3)叙事上的变动:枝蔓重生、散漫的故事→井井有条,紧凑完整
三、“大脑电影”:《德拉姆》
1、“身体电影”与“大脑电影”
2、一部“大脑电影”:《德拉姆》
第三篇:影视作品中的美术设计研究
美术设计作为一种影视语言,是影视作品影像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造型元素。在影视作品的艺术创作中,美术设计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成败。美术设计为影视作品营造了一种物质的可视形象,对影视作品的整体造型表现起着制约作用。影视作品中美术设计的成功在于将场景设计、色彩设计、服装设计等进行完美制作,达到场景、人物与气氛的有效融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剧情。本文通过分析电影作品中的美术设计,为观众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的艺术魅力提供参考。
影视作品是一门集众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因此,它是一种围绕导演为中心的集体创作形式。与一般的绘画艺术不同,影视作品的美术设计不是以独立创作的形式出现在剧情中,而是融于整部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设计在剧本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影视作品中的场景、色彩、服装、灯光等进行可视化造型设计,实现对影视作品在造型上的有效表达,充分展现影视作品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魅力。文章将着重对影视作品中美术设计的场景设计、色彩设计与服装设计进行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影视作品中的场景设计
影视作品中的场景设计主要通过对空间组合与造型原理进行有效运用,以构造特定的空间艺术形象,展现影视作品的空间美。场景设计中的造型是艺术家为体现影视作品的视觉形象所运用的各种有效因素,从而更好地展现作品的创作构思。影视作品中的场景设计是美术设计师设计出的空间造型上的“未来建筑”,是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对影视作品中时空、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幻境等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影视作品的审美价值。如动画片《秦时明月》,设计师运用光影来对荆天明躲避秦皇追杀的情形进行塑造,为观众营造一种神秘的幻境,吸引观众的好奇心。同时,光影在对镜头画面的营造方面起到了强烈的空间塑造作用,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美感。
影视作品通过对场景设计来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有效强化,使观众充分感受到影视作品中的氛围,凸显影视作品的时代性、人物特性,从而更好地表达导演的创作意图。如电影《长恨歌》,影片通过对场景的精心设计,有效推动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的住所爱丽丝公寓随即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得以精心设计,宽敞豪华的客厅、古典的家具充分展现了王主任所秉持的生活品味,公寓中的窗帘等装饰品则展现了王琦瑶独特的心思。这一场景设计,蕴涵着王琦瑶对王主任的依附关系。当新中国成立后,王主任的倒台使得王琦瑶沦为平民,这时的影片场景则以上海的里弄为背景,狭小的房子里摆设着精雕的花纹家具、窗帘等,向观众传递了王琦瑶曾经奢华的过去。导演通过对场景赋予美术性设计,不仅有效传达了影视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使作品富有美学价值,吸引众多观众的眼球。
影视作品中的场景设计有助于渲染环境氛围,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影视作品将剧情的特殊要求和现实中的建筑等实物进行有效融合,为观众营造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实现与观众心灵上的共鸣。如王家卫导演执导的《东邪西毒》,整部影片都围绕拒绝与被拒绝的感受来进行氛围渲染。美术设计师运用美妙的音乐、个性的摄影角度、倾斜式的构图等,将影片中的荒漠营造出冷僻、疏离和孤独的氛围,给观众一种迷茫的空洞感。在这种绝美的凄凉中,为观众展现了古典的现实美,在拒绝与被拒绝之间徘徊,逐步推动情节的发展。又如《老店》,在杨掌柜对伙计进行训话时,掌柜在二楼的楼梯上,伙计在天井中,这种空间位置上的高低差异显示了人物地位的尊卑之分,为我们展现了杨掌柜的骄横。影视作品的美术设计师通过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彰显了影视艺术魅力,有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设计
在影视作品的美术设计中,色彩是一种独特的介质,是直接对观众视觉产生冲击的语言符号,对有效传递作品信息、表达作品内涵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色彩设计是影视作品中美术设计的重要环节。
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设计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对色彩进行有效运用,可以对主人公的人物个性、情感等进行有效塑造,为观众呈现鲜活的人物形象。如电视剧《末代皇帝》,通过对色彩进行灵活设计与运用,对末代皇帝——溥仪从关押到特赦期间的整个心路历程进行了完美演绎。关押初期,电视以灰暗色为主色调,来为观众呈现一个沦为阶下囚的伪满洲国皇帝经历身份地位的骤变所体现出的颓废与消沉。在关押的期间,溥仪接受监狱管理所的改造,认识到自己的叛国行为。这时的剧情增添了白色、淡粉色和绿色等色彩,色调开始趋于明亮,以向观众表达溥仪开始逐渐从阴霾中走出,心情得到释然,整个人感受到阳光的普照。剧情在色彩、色调上的变化处理,为我们展现了溥仪心灵上的释放,展现了他对新生活的渴望。当溥仪离开拘禁所之后,开始在植物园进行任职。这时的剧情色彩以绿色为主,配以多种鲜明的色彩,画面具有极高的饱和度,向我们展现了溥仪得到了重生。电视剧《末代皇帝》中色彩的有效运用,完美塑造了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
色彩的有效设计对观众视觉产生强烈冲击。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对色彩进行奇特运用,可有效传达作品内容,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如由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执导的电影《高跟鞋》,影片中的女主人公蕾薇卡用枪杀害了她的丈夫,却没有承认。在她的母亲临死之前,她承认了所有的罪行。这时,影片在她脸上赋以温柔的傍晚的阳光,脚上穿着红色的高跟鞋,并让她想起很多小时候的事情。但是当她转身发现自己的母亲已离去时,影片的光线逐渐暗淡,在黑暗中赋以蕾薇卡的哽咽。同时,影片还于结尾处射入一道侧光,以向观众传递女主人公蕾薇卡的新生。这种色彩的不断变化,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了对女性的关怀气氛。又如,电影《老井》是一部对革命老区现状进行反映的纪录片。因此,影片用黑黄色为主色彩,来展现生活环境的艰苦、生活条件的拮据。然而,革命老区的人们却穿着颜色鲜艳的服饰来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热情,体现他们顽强的奋斗精神。影片的整个画面为观众展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颜色上的巨大反差,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设计是作品表情达意的无声语言。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设计,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审美,同时也对有效传递剧情意境起着重要作用。如著名导演张艺谋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善于将冷暖色调进行强烈对比,达到对剧情的有效渲染。电影《红高粱》中运用暖色调红色来描述高粱酒、花轿和奶奶的红棉袄,用黄色来描述高粱地;用冷色调黑色来描述爷爷的皮肤,从而在强烈的色调对比中进行了剧情的强烈渲染,对人的生命仪式得以完成。电影《黑影中的舞者》以主人公塞尔玛的眼疾为主线,通过灰黑色和鲜艳的颜色对他眼中的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进行描述。这种颜色的对比运用,向观众完美地展现了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中丑陋与美好的强烈反差。
三、影视作品中的服装设计
在影视作品的美术设计中,服装设计是一个重要的门类,可以推动影视主题的完整展现。同时,服装设计所蕴含的艺术性,增强了影视作品的观赏价值和艺术魅力。
一方面,服装设计有助于真实地反映影视作品。第一,服装设计有助于更好地表现影视作品的时代背景。影视作品中的服装设计要和剧情中的特定时代、民族与地方相吻合,以体现真实的时代特色。即影视作品中的服装设计真实地反映了影片的时代背景。如,由谢晋导演执导的《鸦片战争》,影片的真实性首先通过服装的精心设计来体现。清代服饰杂糅了中西文化、满汉文化与前朝、清王朝的时代特色,是极具特色的服装类别。因此,影片在清朝服饰的设计上需要充分考虑当时的历史事实。如,皇帝的袍服既传承了汉民族中龙的传统文化,将款式设计为满式,绣以五爪金龙和五彩祥云,并且继续沿用明代的补子。又如文官的袍服在剪裁和色彩上都做出相应改变,一品官员官服绣以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灞鹳、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影片中的官员严格按照等级来进行服饰穿戴,真正体现了历史的真实背景。第二,服装设计有助于更好地凸显人物特性。在影视作品中,服装不仅是必要的实物品,同时也对表现人物的社会地位、性格特征等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经过艺术加工的服装有助于营造影视作品氛围,提高审美价值。第一,对服装进行适当的艺术裁剪,以更好地服务剧情需要。如由李少红导演执导的《橘子红了》,影片中的服装以中国清朝末年的服装为主,并对其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使影片中角色的服装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具有审美价值,对烘托影片氛围具有突出作用。首先,影片的服装设计师将女主人公的袖子变得更宽,内衣的袖子也加宽;其次,对主人公服装的面料、装饰等细节充分修饰,对于内衣的袖口也进行与外面大袄同样精心的装饰;再次,主人公服装的轮廓一改清末时的修身特点,而变得肥大且富有层次性;最后,影片的服装设计师还充分借鉴中国的传统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的设计精华,自己进行大胆想象,设计出令观众耳目一新的服装,如乔禾的服装、大妈的服装等,都使服装成为影片在特定场合中的有效生命体。服装设计师的这些艺术加工,有效烘托了影片氛围,使影片中主人公的服装彰显美感,凸显了影片的审美价值。第二,巧用配饰来增添服装亮色,为剧情主人公增光添色,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美感。如影片《印第安纳·琼斯》中的主人公哈里森·福特身穿皮夹克,头戴软呢帽,给人一种坚挺的感觉,从而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精神抖擞的男主人公形象。
四、结 语
美术设计处处体现在影视作品中,其所蕴涵的无与伦比的魅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影视作品中,美术设计随着影视作品的性质不同而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如背景、台词、演员等。美术设计对于影视作品的成功之处就体现在它对剧情需要的充分满足,并更好地彰显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因此,影视作品中的美术设计,不论是场景设计、色彩设计,还是服装设计,它们都有效服务于整个影视作品,在不同的方面对影视作品进行烘托,从而增加影视作品的鲜活力,表现影视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四篇:中班上 音乐教案
活动一:小青蛙跳跳游游(韵律)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跳跃,连贯的特点。
2、能感受音乐特点的变化,有节奏地做青蛙跳和青蛙游水的动作。
3、体验小青蛙轻快地跳跃和连贯底游水的快乐。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青蛙跳和青蛙游水的图片各一张,音乐《小青蛙跳跳游游》,播放器,自制的《小青蛙跳跳游游》图谱,指挥棒。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上的青蛙分别是在干嘛,看图模仿青蛙跳和青蛙游水的动作。
2、引导幼儿伴随音乐《小青蛙跳跳游游》的节奏道白。
引导幼儿边看教师的指图,边合拍地道白。
师生共同随音乐的节奏边看图谱边道白。
引导个别幼儿按音乐的节奏指图谱,其他幼儿边看图谱边跟着音乐道白。3,引导幼儿学习青蛙跳和青蛙游水的动作。
引导幼儿伴随音乐用拍腿的动作来模仿青蛙跳,用手臂划的动作来模仿青蛙游水。
教师哼唱旋律,组织幼儿在座位前练习青蛙跳和青蛙游水的动作。
让幼儿随着音乐表演青蛙跳和青蛙游水的动作,提醒幼儿在学青蛙跳的时候,应保持动作的适当的力度,并在游的时候注意与同伴保持距离。
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结伴表演《小青蛙跳跳游游》。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1)在表演区域投放其他动物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幼儿继续创编其他的小动物的动作。如:小鸟飞的动作。(2)在美工区投放纸,笔,橡皮泥,引导幼儿通过绘画,泥塑的形式表现小动物。
领域整合:可结合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引导幼儿进行故事的表演。活动反思:
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参与游戏的同时,感受到体育活动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活动名称:音乐活动---小鸟捉虫 活动目标:
感受抒情,活泼的音乐情绪和三段体的曲式结构。
能用自己喜爱的小鸟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家长收集了有关小鸟的资料
物质准备:音乐《小鸟捉虫》播放器。活动过程:
1、听音乐,做小鸟飞的动作进教室。
2、欣赏音乐《小鸟捉虫》,初步感受旋律及音乐情绪。
引导语: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有关小鸟的曲子,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提问:1.听了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受,2.小鸟在干什么。
3、再次欣赏音乐,自由想象。
4、分段欣赏音乐,创编动作表现音乐。
欣赏第一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小鸟飞的动作,鼓励幼儿在集中交流,分享创编的动作,欣赏第二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小鸟捉虫的动作,请几个幼儿上台表演自己的创编动作,其他幼儿模仿,鼓励全体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第二段音乐。
欣赏第三段音乐
引导语:小鸟们捉那么多虫,心里很高兴,我们一起来听听第三段的音乐。
鼓励幼儿自由表现小鸟飞的动作。
5、完整欣赏音乐,感受ABA的结构的乐曲。
提问:请仔细听听,这三段音乐一样不一样? 你最喜欢哪段音乐?为什么?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将小鸟头饰放在音乐区表演,让幼儿继续表演。
活动名称:音乐活动--摘果果(韵律)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的欢快旋律,初步学会摘果果的工作和小跑步。
2、感受与同伴一起的舞蹈的乐趣。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转动手腕的经验(手心对自己,手心对外)
2、物质准备:音乐《摘果果》,播放器
3、环境创设:教师与幼儿围坐成一个圆圈圈,幼儿和教师均取左侧靠椅背坐姿,使自己的右侧对着圈内。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复习手腕转动的动作,重点帮助幼儿巩固转手腕的方向(手心对自己,手心对外)
引导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过转手腕的动作,我们一起听听音乐玩玩。
2、以谈话的形式,将转手腕的动作迁移成摘果果的动作,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引导语:秋天到了,许多水果都丰收了,我们一起来摘果果吧。
播放音乐,鼓励幼儿自由的表演摘果子的动作。
3、引导幼儿观察教师的动作,学会小跑步动作。
引导语:看看我是怎么跳着舞着摘果果。(右脚示范)
引导幼儿观察,并总结幼儿的回答:脚尖脚跟,跑跑跑.引导幼儿边说边学跳一跳。
4、引导幼儿随音乐集体表演“摘果果”
提醒幼儿均取左侧靠椅子背坐姿,使自己的右侧对着圈内后站起,按顺时针放向表演。
幼儿听音乐练习,第一句。第二句做小跑步。第3句,第4句做手腕转动摘果果的动作。播放音乐,引导幼儿听音乐朝顺时针方向集体表演“摘果果” 活动延伸:
请全班幼儿一起演唱歌曲,并用筷子伴奏。
领域活动:结合美术活动,引导幼儿通过绘画,折纸的形式进一步感受表现秋天的丰收的景象。
分组活动—变蛇
一个幼儿持绳子在地上甩,使绳子成蛇的样子,另一个幼儿边走边踩愰动着绳子。
活动一:音乐活动——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敲敲腿(歌唱)活动目标:
1、学习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关心老人的情感。
2、学习有弹性的演唱休止符。
3、能与同伴合作,体验表演唱的快乐。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与老人进行谈话,激发幼儿热爱、关心老人的情感。
2、假胡子、围裙若干 活动过程:
1、初步感受歌曲的内容
—组织幼儿讨论:我能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事情?自然引出歌曲的名称。—欣赏音乐,引导幼儿按音乐的节拍表现敲背捶腿的动作。
—教师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互相轮流按音乐节拍捶腿敲背,激发幼儿按四分和八分音符为一拍的两种节奏做动作。
—教师根据音乐的节拍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2、学唱歌曲
—教师有感情的范唱。
—幼儿学唱,教师重点引导幼儿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有弹性的哦演唱休止符。
3、合作表演歌曲
—鼓励幼儿边唱边创编动作,自由表演。
—教师扮演奶奶,与一幼儿师范表演,表演时可有机的结合幼儿的动作创编。—幼儿自由选择同伴,三人一组分角色有表情的合作表演歌曲。—提供胡子、围裙等道具,幼儿表演唱。
活动一:音乐游戏:小鸡出壳 活动目标:
1、能随音乐灵活地撕开并钻出报纸,做小鸡出壳的动作,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
2、体验在集体讨论中互相学习、创作、创编的快乐。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事先让幼儿了解小鸡出壳的过程。
2、物质准备:音乐《小蛋壳》,播放器,大张废旧报纸若干(每张报纸中心画一个大鸡蛋,分散放在地上)。活动过程:
1、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回忆小鸡出壳的过程。
2、创设小鸡出壳的情境,引导幼儿探索三人一组钻出报纸的方法。☆ 引导语:地上有许多“鸡蛋”,“小鸡”就要从“鸡蛋”里钻出来了。
☆ 与幼儿共同讨论“小鸡”钻出报纸的方法。教师与两名幼儿示范“小鸡出壳”。示范:两名幼儿拿报纸,教师小心地从“蛋”中撕开一个洞,然后将头、手、躯干和脚从报纸中钻过,最后跨出报纸。注意保持报纸的完整性,报纸不能破成两半。☆ 组织幼儿三人一组,练习报纸的方法。
1、播放音乐,鼓励幼儿创编与乐曲内容的相关动作。
☆ 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小鸡出壳以及出壳后快乐地唱歌?
3、与幼儿讨论游戏规则。
① 明确角色分配:三人一组,两个人拿报纸,一个人当小鸡。
② 小鸡“出壳”的时候要和同伴一起合作,要耐心、细心,尽量保持报纸的完整性。③ 播放音乐引导幼儿随音乐表现小鸡出壳。④ 在音乐声中幼儿自由做动作离开活动室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幼儿通过本次的活动能随音乐灵活地撕开并钻出报纸,做小鸡出壳的动作,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
体验在集体讨论中互相学习、创作、创编的快乐。幼儿能大胆的表演,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浓厚。
活动一:艺术活动——洗手绢(韵律)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能大胆用动作、乐器表现歌曲内容。
2、激发爱妈妈、爱劳动的情感,体验亲子的快乐。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手绢若干、音乐,播放器、各种乐器。活动过程:
1、律动入室。
播放《洗手绢》歌曲,请幼儿表演各种动作进入活动室。
2、分组讨论,感受歌曲旋律。
① 分组讨论:平时妈妈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事? ② 请幼儿边听歌曲边按节奏拍手。
3、教幼儿洗手娟。
① 引导幼儿学习洗手绢的方法:脏的地方用力搓,不太脏的地方轻轻搓。② 引导幼儿结合音乐节奏洗手绢。③ 鼓励个别幼儿上台表演自己的动作。
4、引导幼儿为歌曲创作新动作并表演。
☆ 引导语:比较欢快、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还可以用什么不同的动作洗手绢? ☆ 鼓励幼儿一边唱一边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音乐。
5、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尝试用乐器为音乐伴奏。☆ 引导幼儿探索怎样将音乐与乐器联系起来。☆ 鼓励幼儿用乐器为音乐伴奏。
6、在音乐声中,师生共同跳舞,表现快乐的心情,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能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能大胆用动作、乐器表现歌曲内容。激发爱妈妈、爱劳动 的情感,体验亲子的快乐。提高了幼儿的表演能力,知道妈妈很辛苦,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也要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一:《两只小小鸭》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活泼、欢乐的旋律,学会用各种体态动作来表现两只小鸭的形态。
2、体验和同伴配合说悄悄话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鸭的手偶若干。活动过程:
一、以“悄悄话”游戏引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引导语:我要请一位好朋友上来,和他说句悄悄话。
二、出示小鸭的手偶,边清唱歌曲边演示,引导幼儿欣赏。
提问:两只小鸭在做什么?
三、再次演唱歌曲,并引导幼儿在第4小节合拍地发出“咂”的亲嘴声。
四、引导幼儿跟随教师学习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两只小鸭亲嘴、说悄悄话。
动作提示第一遍1-2小节,双手的食指左右摇摆,3-4小节,食指对碰,指头对钩,5-8小节,做说悄悄话状。
第二遍1-4小节,两只手分别变成小鸭的样子,摇摆对碰,5-8小节做说悄悄话状。第三遍双手配合做成鸭嘴状,与同伴一起两两结对,尝试随着音乐边唱边完整地表演。活动延伸
可以将小鸭变成其他不同的动物,引导幼儿随音乐创编简单的动作来表演。
艺术活动一《化蝶》(欣赏)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优美抒情的旋律,能较合拍地做出蝴蝶飞舞和花的造型。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
1、丰富幼儿对蝴蝶、花卉的认识,引导幼儿掌握小碎步和蝴蝶飞的基本动作。
2、音乐《化蝶》播放器。
3、教育挂图。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育挂图《化蝶》,引导幼儿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引导幼儿说说月亮姐姐拉小提琴,两只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等画面。
二、引导幼儿欣赏乐曲《化蝶》,感受旋律的优美抒情。
1、引导幼儿欣赏乐曲,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随乐表现。
三、引导幼儿学习分辨乐句,较合拍地做蝴蝶飞和花的造型动作。
1、教师哼唱旋律,幼儿尝试按乐句做蝴蝶飞舞的动作。
2、教师示范,幼儿观察在音乐的什么地方(最后两拍)做花的造型。
3、教师哼唱旋律,带领幼儿做蝴蝶飞舞和花的造型。
4、引导幼儿独立随乐做动作。
四、教师随乐示范完整表演,并引导幼儿两两结伴,跟随音乐表演,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
活动一:音乐活动——摘星星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音乐游戏,尝试用动作大胆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理解。
2、能与同伴相互配合,有初步的规则意识。活动准备:
1、事先让幼儿画好可摘下的星星,背面贴上幼儿熟悉内容的图画。
2、准备教育挂图《摘星星》。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摘星星》,感受音乐旋律。
师指导语:“在这宁静的夜晚,星星们都出来了,我们就要到这到这美丽的星空和星星做游戏。现在请大家听着音乐去星空看看美丽的星星,跟星星问个好吧!”
2、幼儿学唱歌曲。
(1)边提问边出示教育挂图,理解歌词。
师提问:“月儿是什么样的?月儿弯弯好像什么?谁想在这船上坐?坐在船上想干什么?”(2)引导幼儿按节奏朗读歌词。
(3)师范唱一遍。提醒幼儿注意观察教师的表情、倾听教师的歌声。(4)分组演唱、分组接唱的形式,激发幼儿练唱的兴趣。(5)鼓励幼儿大胆地边唱边自编动作表演。
3、幼儿游戏。(1)介绍玩法。
(2)幼儿组成小组,进行游戏。
活动一:艺术 《都睡着啦》 活动目标:
1、欣赏,感受歌曲中优美宁静的意境和富有童话色彩的歌词。
2、初步感受弱起节奏歌曲的特点。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星星仙子道具、音乐《都睡着啦》、播放器。活动指导:
1出示星星仙子道具,引导幼儿欣赏歌曲《都睡着啦》。
引导语:今天星星给我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你听了觉得怎么样。
2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引导语:星星仙子来到了森林里,用魔法让辛苦了一天的动物们都睡着了,还让小花猫做了一个好梦。我们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吧。
在歌曲旋律的伴奏下讲述故事。
3引导幼儿听歌曲做拍手动作,感受歌曲中“他睡着啦”的弱起节奏。
引导语:这次我们跟着星星仙子,边听歌曲边用拍手的动作给小动物们施魔法。4.师幼扮演角色,跟随音乐拍弱起节奏,进一步感受歌曲。
教师扮演动物,幼儿扮演星星仙子。
引导语:这次老师扮演动物,请你们扮演星星仙子,听着歌曲给我施魔法,看哪个星星仙子能用神奇的魔法(拍手)一下子就让我睡着了!
幼儿扮演动物,教师扮演星星仙子。
请全体幼儿分别扮演各种动物,在音乐的弱起处蹲下。教师扮演星星仙子施魔法(拍手),鼓励幼儿随音乐一起轻声唱歌。5.引导幼儿自由扮演歌曲中的相关角色。
引导幼儿跟着音乐边唱边大胆地用动作表现歌曲内容和意境。
活动延伸:将音乐和星星仙子道具投放到表演区,引导幼儿继续欣赏和表演。
活动一:艺术活动——小跳蚤历险记(音乐欣赏)
一、活动目标:
1、学会用身体得不同部位随节奏渐快的音乐进行摇摆舞蹈。
2、体验乐曲渐变的风格。
二、活动准备:
1、幼儿有两两游戏的经验。
2、音乐《希腊舞曲》、播放器。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完整地倾听音乐,用手指弹琴的动作感知音乐节奏。教师让幼儿跟着音乐在腿上弹琴。
2、引导幼儿再次欣赏音乐,感知音乐节奏。(1)、引导幼儿再次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渐变的风格。(2)、教师启发幼儿:你们发现这首乐曲从开始到结束都一样快吗?是越来越快还是越来越慢?那我们弹琴的时候也要跟着音乐越来越快。(3)、帮助幼儿了解音乐的基本结构,同时正确敲击音乐节奏。
3、组织游戏“小跳蚤历险记”,引导幼儿结伴随音乐游戏。(1)、教师引出游戏的名称叫“小跳蚤历险记”。教师向幼儿介绍游戏的玩法。(2)、先请一位幼儿与教师一起示范,然后组织幼儿结伴游戏,并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适当增加难度。
4、结束活动。
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这个游戏。
活动一:音乐游戏—捕鱼
一、活动目标:
1、能体会音乐中的休止符,在休止符处发出各种有趣的声音,并作出相应的动作。
2、能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游戏并根据音乐的起始开始和结束游戏。
3、初步学会分角色进行合作游戏,体验随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事先组织幼儿观看捞鱼场景的视频,丰富捞鱼的经验。
2、《捞鱼》图谱、音乐《捞鱼》、播放器等。
三、活动过程:
1、组织谈话,引导幼儿说说捞鱼。
2、播放歌曲,引导幼儿欣赏,感受歌曲的旋律。教师提问:歌曲里唱了什么?
3、出示图谱,结合图谱引导幼儿再次欣赏歌曲。(1)、引导幼儿结合图谱,再次熟悉歌曲段落。(2)、引导幼儿观察图谱上的“!”、“?”、笑脸,了解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3)、引导幼儿结合图谱学习歌曲,并讨论学习策略:如果不记得怎么唱,可以看图谱,或是听别人唱。
4、引导幼儿和教师一同制定游戏规则。(1)、启发幼儿说说集体可以怎么变成一张网。(2)、引导幼儿说说“!”、“?”、笑脸的时候可以做什么动作。
5、播放音乐,引导幼儿随音乐分角色玩游戏,并丰富“小鱼游”的动作。
6、活动延伸:在幼儿熟悉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可尝试多种捞鱼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创造出多种小鱼游的动作,发散幼儿思维。
活动一:艺术活动——临时妈妈(欣赏)活动目标:
1、能听辨不同动物的声音。
2、能大致理解音乐结构和内容。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鸭妈妈、小鸡指偶,不同动物叫声的录音,音乐《临时妈妈》播放器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对动物的认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引导语:有的小朋友去过农场,大家知道农场是什么样的吗?农场里有什么动物呢?没有去过的小朋友,也可能在生活中见过许多动物,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动物发出的不同声音吧!
2、播放录音,请幼儿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听听录音里有几种声音,是哪些动物的声音。
3、讲述故事《临时妈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提问:
(1)鸡妈妈要去做什么,所以要把鸡宝宝寄在鸭妈妈家?(2)为什么鸭妈妈回来的时候小鸡少了一只?(3)鸭妈妈去找小鸡了,它们发生了什么事?(4)最后鸭妈妈和小鸡回家了吗?
4、分段播放《临时妈妈》,引导幼儿欣赏。
☆提问:这段音乐是在描述故事当中的哪一段情节?你从哪些声音中听出来?哪个声音是小鸡、哪个声音是小鸭?哪个声音是鸭妈妈?
5出示小鸡、鸭妈妈指偶,再次播放音乐,引导幼儿再次欣赏。☆ 引导幼儿独立听音乐,用手指、身体等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活动二:智力游戏——买东西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比较厚薄,并按厚薄分类。
2、培养观察力及比较、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布店、服装店、书店、纸店、砖店的物品(厚薄不一),买东西用。的纸币。活动过程:
1、出示游戏道具,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介绍玩法:
(1)先有教师当营业员,请一个幼儿当顾客示范。顾客买东西是要说清“买厚的XX” 或“买薄的XX”并付款。(2)幼儿分组活动:请五个能力强的幼儿当营业员,其他幼儿当顾客。顾客到商店买完东西后,听到铃声要迅速找到买同类物品的其他幼儿,并拉手。游戏重新开始,顾客可到其它商店买东西。(3)游戏结束,评价游戏情况。
活动反思:在游戏中大部分幼儿能清楚的讲出我要买薄的什么东西,或厚的什么东西,本节课幼儿较感兴趣,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了对厚薄的认识,效果较好。
户外活动
分组活动:花样拍球、玩风车、跳格子让幼儿自选分组活动,师重点指导幼儿花样拍球。
活动一:艺术活动——铃儿响叮当(演奏)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旋律,学会看指挥运用乐器进行演奏。
2、培养良好的打击乐常规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事先组织幼儿观看有关滑雪的热闹场景的视频。
2、物质准备:碰铃、双响筒、铃鼓等打击乐器,音乐《铃儿响叮当》,播放器。活动过程:
1、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的风格。
☆ 引导语:今天老师给朋友听一首好听的歌曲,这首歌在圣诞节的时候我们常会听到,它的名字叫《铃儿响叮当》。
☆ 启发幼儿说出歌曲欢快、活泼的音乐风格。
2、清唱歌曲,引导幼儿再次欣赏,熟悉歌曲旋律。
3、播放歌曲,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 引导幼儿用拍手、拍肩、跺脚等动作为歌曲伴奏。☆ 启发幼儿借助身旁的桌面、椅背为歌曲伴奏。
4、出示乐器,介绍乐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为歌曲伴奏。☆ 介绍乐器的名称和演奏方法并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拿法和打击方法。☆ 引导幼儿看指挥听音乐打击乐器演奏。☆ 根据幼儿表现情况,组织幼儿分组轮流演奏。☆ 演奏结束后组织幼儿自己收拾好乐器。
5、活动延伸:将幼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幼儿为歌曲伴奏,另一部分幼儿创编舞蹈,让幼儿进一步体验歌曲的快乐。
活动一:音乐游戏:墙头草 活动目标:
1、能随着音乐做”推”和“倒”的动作。
2、能根据游戏的需要控制”推”和“倒”的动作力度。
3、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观察过墙头草。
2、物质准备:自制的《墙头草》图谱。活动过程:
一、谈话邀趣。
1、引导语:你们知道墙头草吗?它有什么特点呢?老师念一首儿歌,名字 就叫做《墙头草》,你们听听儿歌里的墙头草是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歌曲《墙头草》
1、按节奏读歌词,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歌词。
2、提问:儿歌里面有谁?墙头草有什么特点?
3、出示《墙头草》图谱,根据图谱有节奏地读歌词,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歌词的内容。
4、请幼儿与教师一起唱歌曲。
三、随音乐做身体动作。
1、引导幼儿创编“两边倒”的动作。】
2、提问:你们知道墙头草被风吹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能用动作表现出来吗?
3、要求:“倒”的时候保持不要跌倒。
4、引导幼儿按节奏做出“推”的动作。
5、提问:风吹墙头草的时候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
四、根据音乐玩游戏。
1、教师与配班教师师范玩游戏,讲解玩法与规则。
2、引导语:这个音乐还能玩什么游戏呢?小朋友来唱歌,老师先和我的同伴一起玩一遍。小朋友看看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
3、介绍玩法:两个人面对面站或蹲着,第三个人站在中间当“墙头草”
两边的人随着音乐轻轻推动。“墙头草”身体两边倒。
4、规则:两边的幼儿控制推的力度,“墙头草”在倒的时候保持不要跌倒。
5、请三名幼儿示范玩游戏。
6、组织幼儿结伴游戏,体验听音乐玩游戏的乐趣。
活动一:音乐游戏:有趣的洗衣机 活动目标:
能与同伴合作,用不同的的动作表现洗衣机洗衣服的过程。体验随乐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观察过洗衣的过程 物质准备:音乐《我爱洗澡》 活动过程:
谈话的形式,引导幼儿说说洗衣机洗衣服的过程。
引导语:小朋友,你们见过洗衣机是怎么洗衣服的吗?
2、讨论洗衣服的过程,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
讨论洗衣服的流程:放衣服一放水--衣服转动--甩干
播放音乐:引导幼儿随着音乐用动作自由表象洗衣机洗衣服的过程。
3、启发幼儿探索“有趣的洗衣机”的游戏玩法。
集体讨论洗衣机的动作
引导语:我们怎么变成一个洗衣机呢?洗衣服的时候是怎么转动的》甩干的时候是怎么转动的?
用动作,语言提示幼儿练习洗衣服的动作。
集体讨论衣服的动作。
教师扮作是衣服,幼儿扮作是洗衣机随着音乐共同的游戏,启发幼儿在游戏的时候观察“衣服”的不同的动作。
鼓励幼儿随着音乐自由练习衣服的动作,4、组织幼儿分角色游戏。
播放音乐,请少部分的幼儿扮作是衣服,大部分的幼儿扮作洗衣机,随着音乐游戏。
引导幼儿互换角色继续游戏。
活动一:欢乐舞曲 活动目标
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愿意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
初步学会根据节奏总谱设计2方案,并按指挥的手势演奏打击乐器。体验合作演奏的乐器。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节奏总谱一张,音乐《欢乐 舞曲》,播放器,铃鼓、碰铃、双响筒、大鼓、钹等乐器。
环境创设:排好座位并摆放好打击乐器。活动指导
1.引导幼儿初步熟悉乐曲旋律,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引导语:今天老师给大家代理一首欢乐的乐曲,名字叫《欢乐舞曲》,请大家一起来听听看,一会告诉大家你的感觉。
2.引导幼儿随音乐节奏拍手,进一步熟悉乐曲旋律。
★引导语:请小朋友们一起再听一遍音乐,这次我们边听音乐边有节奏地拍手。3.出示节奏总谱,引导幼儿随音乐练习。
★出示节奏总谱,引导幼儿边看边自由联系朗诵。★播放音乐,组织幼儿看教师指挥集体朗读节奏总谱。
4.介绍各种乐器,示范乐器的演奏方法,组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打击乐器 ★引导幼儿讨论、探索配器方案。
★组织幼儿看教师指挥,练习演奏乐器。5.引导幼儿看指挥随乐大胆演奏。
★播放乐曲,引导幼儿看教师指挥大胆演奏。
★鼓励个别幼儿尝试指挥演奏,增强演奏的趣味性。★引导幼儿自由交换乐器再次随乐演奏。
活动一:小兔子乖乖 活动目标:
1、在唱唱玩玩中学唱歌曲《小兔乖乖》。
2、乐意参加音乐游戏,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兔头饰,萝卜道具若干。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宝宝们,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卷白菜的游戏吧!瞧,小兔子也蹦蹦跳跳来和我们一起玩了,小兔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大家一起来听一听。
二、播放课件,学唱歌曲。
1、讲故事理解歌曲内容。
2、引导幼儿用不同声音学唱歌曲。
3、跟随动画课件演唱歌曲。
三、扮演角色,情景表演。情景一:幼儿扮演小兔玩游戏。情景二:出现大灰狼,演唱歌曲。情景三:出现大老虎,演唱歌曲。情景四:出现大狮子,演唱歌曲。情景五:出现兔妈妈,演唱歌曲。
小结:宝宝真聪明,以后妈妈不在家,不认识的人来了,千万不要给他开门。结束语:妈妈拔了这么多萝卜,我们一起抱着大萝卜到外边去玩吧!
第五篇:音乐教案(中)
课题:海鸥 课时:2--1 教学内容:
1、复习上学期所学习的知识。2、综合训练。
3、读谱知识:高音谱号、音符。4、歌曲:海鸥(学谱)。教学目标:
1、认识高音谱号和音符的构成,并练习书写。
2、通过听辨和音的高低排列,使学生初步知道音阶(不出现名称)的一种排列形式。
教学重点:理解高音谱号和音符的构成,并能书写。
教学难点:听辨和音的高低排列。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新学期要求、常规训练。
1、请同学说一说新学期应该怎样上好音乐课。
2、教师讲解自己对学生的要求。
3、做常规训练:发声练习、队形。
二、综合训练:
1、请学生按顺序将书上的音符读一读、认一认。教师将每个音 弹一遍,请学生跟着唱一唱。
2、教师每次弹两个音,以do为出发点。请学生听辨。将听到的两个音连起来。
三、读谱知识:
1、教师介绍高音谱号:是G字的变形,其中心记在五线谱上的第二线上,表示第二线上的音为小字一组g。
2、请同学观察高音谱号有什么特点?讨论并说一说。
3、教师示范书写,请同学跟着教师一起写一写。
注意:起笔略低于第二线,交叉在第四线。
(请同学看第6页的综合训练三,写一写)。
4、同样方法学习音符,注意分清音符的符头、符干、符尾、符杠。同样在书上写一写。
四、学唱“海鸥“
1、导入:同学们,大家都见过什么鸟类?请同学介绍。有一种鸟,它飞翔在大海上,身姿矫健,大家猜猜是什么鸟? 对它就是海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
2、教师范唱。请同学说一说,这首歌有什么特点?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3、两人一组,一起念谱。
4、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读谱。
5、听琴唱谱,注意休止符处。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高音谱号和音符各个部分的名称,而且我们学会了写音符。今天回去请同学们在五线谱上写写。另外,下节课我们学唱海鸥,请同学们回去以后搜集海鸥的有关知识,下节课给大家介绍一下,看谁找的最丰富。课后小记:
课题:海鸥
课时:2--2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一
2、熟练唱会“海鸥”,并作歌曲处理。3、欣赏:国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坚定、热烈的情绪,明亮而富有弹性的歌声演唱,赞美海鸥的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
2、通过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3、通过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旋律进行的特点的感受,初步了解旋律的表现方式和作用。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海鸥”。教学难点:演唱中,休止符的应用。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第6页综合训练
(一)。
(谱例略)
注意:节奏要正确,声音有弹性,并注意重音在第一拍而不能放在第二、三拍,否则会造成笨重的感觉。
二、检查复习。
1、请同学在黑板上的五线谱中写出高音谱号、几个老师规定的音符,其他同学在书上写。
2、整曲视唱曲谱。
三、学唱“海鸥”。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出一位同学。讲解自己找到的有关海鸥的小知识,看谁讲的好,讲的好的同学将为自己的小组赢得一枚小红花。(讲解,评出优秀组)
2、师:刚才大家讲的真棒!希望你们今后也向海鸥一样勇敢坚强不怕困难。下面我们来学习海鸥,看谁克服困难唱的最好。
教师范唱,请同学跟着哼一哼。
3、有节奏的朗读歌词。注意读出感情来。
4、跟琴学唱歌曲,师弹一句生唱一句。
熟练地唱全曲,用稍快的速度。
四、歌曲处理:
1、请同学们将书上所有的休止符标出来。并分别唱一唱。讨论:有休止符唱出来的感觉会怎样?休止符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讨论:歌曲整体应该用什么情绪来演唱,高潮在那里?应该怎样演唱? 讨论后练唱
3、整曲演唱,注意情绪、速度。(请同学边唱边做一做动作)
五、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教师介绍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田汉词、聂耳曲。作于1935年,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2、初听乐曲。请同学们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3、复听乐曲,听后讨论: 你什么时候听到国歌最激动? 在激动时刻你想到了什么?
管弦乐队的演奏效果与管乐队的演奏效果有什么不同? 男低音独唱国歌给你什么感觉?
三个“起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完成听听想想)。
4、复听全曲,集体齐唱。
六、预习第二课,两人一组读一读谱。
课题:星星和灯光 课时:2--1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
(二)、(三)。
2、读谱知识:常用音符和休止符。
3、欣赏:烈士墓前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音符和休止符的名称及时值比例。
2、通过欣赏,感受并初步了解旋律进行的几种方式(上行、下行、平行)在表达音乐的情感和形象上所起到的不同作用。教学重点:认识常用音符和休止符的名称及时值比例。教学难点:认识常用音符和休止符的名称及时值比例。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目的:训练学生用连贯的声音歌唱。
1= C 4/4 5 6 5 4 5 4 3 4 3 2 3 2 | 1--0 || mi ma mi ma mi ma mi ma mi ma yi ya yi ya yi ya yi ya yi ya
2、跳音练习《欢乐颂》1= C 4/4 3 3 4 5 | 5 4 3 2 | 1 1 2 3 | 3.2 2|| mi mi ma ma mi mi ma ma mi mi ma ma mi mi ma
3、发声练习曲《半个月亮爬上来》
目的:训练学生用悠长、流畅的气息,连贯、轻盈的声音歌唱。
三、导入
yi 师:你们认得这个字吗?(屏幕出现“彝”字)你能说出一个带“彝”字的词吗?(屏幕出现“彝族”)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屏幕出现中国政区图)。彝族是我国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彝族村图)彝族人民居住的地区山川壮丽,资源也十分丰富。那里有全国闻名的泸沽湖景区,(泸沽湖景区图)那里的景色十分迷人。你看,绿色的群山环抱着一池碧水,那山水相映的绿色仿佛可以流动。蓝天、白云、湖水、大地组成了一幅和谐而又美丽的图画。彝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 载歌载舞(火把节场面),开展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等多种多样的传统节庆活动。夜里,彝家村寨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在山坡田野欢呼,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他们环绕着熊熊的篝火轻歌曼舞,彻夜狂欢。听,山那边的彝家孩子们也高兴地唱起歌来了(播放歌曲及flash动画)
四、新歌教学及歌曲处理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彝族儿歌《星星和灯光》。
1、出示歌谱,跟琴歌曲旋律。师教学生认识下滑音记号并示范下滑音的唱法。(幻灯)
2、师:老师上节课说了在这首歌曲是有一个升号的歌曲,这首歌曲第三线上的音为do,请同学们注意流动do的唱法,复习唱谱。(幻灯)
3、老师有感情地示范读歌词,强调①每个乐句末尾不拖音②“要问谁是好歌手”一句要突出疑问的语气。让学生模仿并记忆。(幻灯片:读词要求)
4、配乐朗读歌词。(播放歌曲动画)
5、听唱法学习歌曲。提醒学生在唱“家”时注意全音符的时值,突出“家”字表达出的自豪感。师:歌词中彝家的“家”字用全音符,时值较长,表达了彝家人的自豪感。
6、提醒学生注意:从旋律上看的两个乐节如 2 2 7 1 2大钟x-
七、欣赏 童声独唱 ——《小白菜》
①师介绍《小白菜》是一首童声独唱歌曲、河北民歌,师分别介绍“童声”和“独唱”的意思。
②初听(前奏时加旁白:在刺骨的寒风中,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姑娘蹒跚地走着),观察图的内容。(幻灯)③回答课后习题⑴。
④回答习题⑶,说一说《国歌》中三个“起来”旋律的进行特点属于哪一种。
⑤师总结旋律进行的几种方式(上行、下行、平行)在表达音乐的情感和形象上所起到的不同作用。上行表现较为激昂的情绪,下行表现较为悲伤的情绪,而平行则表现比较舒缓的、优美抒情的情绪。(图)⑥随录音哼唱加深印象,要求学生哼唱出能记住的旋律。⑦给歌曲选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颜色,说说原因。
八、总结
师:这就说明音乐不仅仅只是声音,它有丰富的画面感。一段音乐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小动物或者一幅美丽的图画。(图)从歌曲《小白菜》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可怜的小姑娘——小白菜,整首歌曲悲伤的情绪不仅仅深深地打动了老师,也打动了同学们。和她相比,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幸福。而通过《星星和灯光》这首歌曲我们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彝家红领巾,他们和我们一样过着幸 12 福、快乐的生活。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唱起这首《星星和灯光》,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你们美好的童年。板书设计:(多媒体)
课题:拍皮球
课时:2--1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
(一)2、读谱知识:2/4拍;二拍子指挥图式。
3、歌曲:拍皮球 教学目标:
1、指导大家以非连音的唱法和二拍子的韵律来表现大家在一起拍球时的愉快心情。
2、了解2/4拍的含义和二拍子的指挥图式,掌握二拍子的强弱规律。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了解2/4拍的含义和二拍子的指挥图式,掌握二拍子的强弱规律。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综合训练一)
1、请同学们看书,教师将综合训练一的两条乐句弹一遍,请学生跟着哼一哼。(思考:感觉有何不同)
2、教师弹奏学生跟唱。
请同学回答:两条旋律在节奏上有何不同?(da dada和dada da)
3、请同学填上词演唱。
二、学唱歌曲:拍皮球及读谱知识
1、导入:同学们,大家平时都喜欢做什么运动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歌曲《拍皮球》。
2、教师范唱,请同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歌曲有什么特点?
3、跟琴视唱曲谱,注意休止符处。
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跟琴学唱歌词。(熟练练唱)
4、歌曲处理:
(1)、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这首歌曲的歌谱上最开始有一个什么符号?(拍号)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2/4拍。
(2)、教师讲解2/4拍知识。
齐读2/4拍含义
(3)、教师拍一拍皮球,请问同学皮球有什么反应?(一下一 起)
那下重那下轻?(先重后轻)
请同学以先重后轻拍手拍腿来唱《拍皮球》。
得出:2/4拍强弱规律
(4)、教师再拍一拍皮球,请问同学教师的手做了什么动作?
(一下一起)得出二拍子指挥图式。
请同学跟着教师做一做。
5、集体齐唱:拍皮球
三、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节目。
表演节目
四、小结:
希望同学们健康成长。
集体演唱拍皮球,一部分拍皮球,一部分用乐器伴奏。(注意:强弱)
板书设计: 拍号
每小节两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强弱规律 强 弱 课题:拍皮球 课时:2--2 教学内容:
1、复习《拍皮球》,2/4拍含义、强弱规律及二拍子指挥图式。
2、综合训练
(二)。
3、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男声独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2/4拍含义、强弱规律及二拍子指挥图式。
2、听辨和感受男高音和男低音的不同音色。教学重点: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男声独唱)。教学难点:听辨和感受男高音和男低音的不同音色。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
二、检查复习:
1、请同学们齐唱《拍皮球》。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互相提问:2/4拍含义、强弱规律及二拍子指挥图式。
3、集体演唱拍皮球,一部分拍皮球,一部分用乐器伴奏,一部分打二拍子(注意要体现出强弱规律)
三、综合训练
(二)1、请学生按顺序将书上的音符读一读、认一认。教师将每个音弹一遍,请学生跟着唱一唱。
2、教师每次弹两个音,以do为出发点。请学生听辨。将听到的两个音连起来。
3、请同学把书上的六个音按照高低顺序排列起来写在五线谱上,并唱一唱。
四、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
1、教师简单介绍: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省川东一带的山歌,商调式。
2、初听乐曲,请同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3、复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提问:是什么演唱形式?
4、边听边思考:《太阳出来喜洋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复听《太阳出来喜洋洋》。
(讨论完成听听想想)
五、小结:
提问:通过学习、欣赏歌曲,你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拍号
每小节两拍 4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课题:对鲜花
课时:2--1 教学内容:
1、读谱知识:常用附点音符。2、综合训练
(一)、(二)。
3、欣赏:《我的家乡沂蒙山》(女声独唱)
《普茹莱弟弟》(女声独唱)
人声分类 教学目标:
1、学习和运用附点音符。
2、通过听辨节奏,使学生获得一些关于节奏连接的初步知识。3、了解音乐中人声分类的初步知识。教学重点:学习和运用附点音符。教学难点:学习和运用附点音符。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综合训练一 注意:气息要均匀,力度要控制住。
口形要保持,声音要立住不要散。
二、读谱知识:常用附点音符
1、教师将二分音符和附点二分音符写在黑板上,并写出它们的时值比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加了附点和原来的时值有什么不同?
(引导同学们观察出:附点的作用-增加附点前音符的二分之一时值)
2、请同学依照这个作用,总结出其它附点音符的时值。
3、两人为一小组,互相提问。看谁掌握了附点音符的知识。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知识问答,看哪组得到小红旗。
三、综合训练
(二)1、请同学们将书上三条节奏依次拍一拍。
2、教师任选其中一条拍击,请同学说出拍的是哪一条。
教师将三条依次拍击,请同学仔细听,哪一句结尾结束的最合适。
3、讨论,并说一说为什么?
(有终止感的节奏要求句末落在较长时值上)。
四、欣赏新-课-标-第-一-网
(一)《我的家乡沂蒙山》
1、今天我们来欣赏几首民歌。
教师介绍:《我的家乡沂蒙山》是具有山东地方色彩的歌曲。描绘了山区农村的秀丽富饶的景象,表现了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无比热爱的真挚感情。
2、初听乐曲。请同学们着重听它的情绪、演唱形式?
3、复听乐曲。完成听听想想前半部分。
(二)《普茹莱弟弟》
1、教师介绍:《普茹莱弟弟》是一首流行于内蒙古的民歌。“普茹莱”是男孩的名称,他没有父母。这首歌曲表达了姐姐爱抚的哄弟弟入睡时那种深厚的情感。
2、初听乐曲。请同学们着重听它的情绪、演唱形式? 3、复听乐曲。完成听听想想后半部分。
(三)人声分类:
1、请同学们回想都学过哪几种演唱形式?举例说明。
2、将同学们举的例子写在黑板上,讨论:可以怎样分类?
3、分类:
童声
男声
女声
男高音
女高音
男中音
女中音 男低音
女低音
五、小结:
下节课我们来学一首北京民歌,请同学们回家观察花的形状,下节课老师会请大家说一说。
板书设计:
人声分类
童声
男声
女声
男高音
女高音
男中音
女中音 男低音
女低音 课题:对鲜花 课时:2--2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对鲜花”。歌曲处理 教学目标:
通过歌曲教学,使学生感受歌中活泼、诙谐的情趣,并鼓励他们不断从对自然的观察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歌曲中附点处演唱的准确性;情绪的把握。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图片。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牵牛花吹喇叭,嘀哒嘀哒嘀嘀哒,嘀嘀哒哒嘀嘀哒,嘀嘀哒哒嘀嘀哒。
注意:气息要均匀,力度要控制住。
口形要保持,声音要立住不要散。
二、新授:
1、导入:
请同学们两两相对,做拍手游戏“你拍一,我拍一。”
(同学们边念边做,注意要整齐。)
师:这种歌谣我们有很多,像这种口头流传的诗歌、歌谣等就叫做民歌。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民歌:“对鲜花”。
(板书:对鲜花 北京民歌)
2、听录音范唱
请学生思考:这首歌曲给了你什么感觉?(欢快、有意思)
3、学唱歌曲
(1)学唱谱
用手指着,请同学跟老师的琴声学唱歌谱。
师弹一句生唱一句。
最后连贯唱谱。
(2)学唱歌词
请学生读歌词(问一人读,答全体读);
听师范唱;
跟琴试唱歌词(每次练唱及时处理)
三、歌曲处理:
1、师:我们这首歌有什么特点?(一问一答)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唱更好呢?
(一问一答、女问男答、男问女答、独问众答)
2、在大自然中,我们回答的答案还有很多。
请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怎么改一改歌词,问句、答句。
一段一段地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编写的歌词,逐一练一练。(提示:与生活相结合)
四、小结
今天通过学习歌曲“对鲜花”你明白了什么?
拍手齐唱歌曲
课题:剪羊毛 课时:2--1
教学内容:
1、歌曲《剪羊毛》学唱
2、歌曲处理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学习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在较高音区歌唱,并通过学唱歌曲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歌曲中附点音符的演唱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学唱歌曲。
1、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澳大利亚去,看看那里是不是下雪了?
2、听录音范唱。
3、听辨并演唱主题旋律。请同学们找一找出现了几次。
4、集体识谱并演唱。注意唱准八分附点音符,教师带领同学反复练唱。
并对比八分音符与八分附点音符的不同,再次演唱。
5、请同学们投入角色的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6、演唱歌曲
处理:节奏是2/4拍,请同学按照强弱规律来演唱。怎样通过歌声来表现出劳动的喜悦?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演唱的形式和动作,并表演出来。
7、集体听伴奏乐来表演。板书设计:
课题:剪羊毛 课时:2--2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
2、欣赏《挪威舞曲》
教学目的:
1、通过节奏排列的练习,培养学生进行节奏创作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
2、听辨乐曲中的力度变化。教学重点:欣赏乐曲 教学难点:节奏的创作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复习练唱歌曲。
三、综合训练
1、集体识谱,先唱一唱原来的曲谱。
2、再将曲谱改写成八分音符,即去掉附点音符。
再次演唱,请同学说说两次演唱有什么不同。
3、教师带领学生将第2题的几种节奏分别拍一拍。
请学生2人为一组编排节奏,看谁拍得好。
教师讲学生写好的节奏写在黑板上,集体拍一拍。
四、欣赏《挪威舞曲》
1、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欣赏一下《挪威舞曲》。
教师简介:《挪威舞曲》原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所作的四手联弹钢琴曲,后又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及管弦乐合奏曲。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2、初听乐曲。说说有什么感受?
3、分段复听,请同学说说乐曲分为几段,那几段是重复的?
4、复听全曲,请同学说说各段的力度有什么变化?
5、再次复听,请同学用身体动作表现出乐曲的力度变化。
五、小结 听乐曲下课
课题:学雷锋 课时:2--1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1
2、学唱歌曲《学雷锋》
3、力度记号
教学目的:
1、运用力度记号的变化有表情的演唱,赞颂少年儿童学习雷锋的平凡而动人的事迹。
2、认识几种力度记号,初步知道力度在音乐中表达感情、塑造形象的作用。
3、进行二声部合唱的初步练习。教学重难点:运用力度记号演唱歌曲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综合训练一
1、集体识谱,并分声部练唱曲谱。
2、集体练唱歌曲。
提问:怎样通过演唱表现出大青蛙和小青蛙的不同呢?(声音的强弱)
再次练唱。
二、读谱知识:
1、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可以通过声音的强弱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那么在有的歌曲中,就给我们规范出了这首作品应该使用的力度。这些力度都有名字。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力度记号。
2、教师介绍各种力度记号。
3、请同学们找出《学雷锋》一课中的力度记号,并说说都是谁?
三、学唱歌曲《学雷锋》
1、听录音范唱,请同学说说这首曲子有什么特点?
2、集体识谱,教师带领学生先练一练书中有力度记号的部分。
完整视唱曲谱。
3、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4、听唱法学唱歌曲。教师弹一句学生唱一句。
反复练唱:注意歌曲中力度记号处的演唱。
5、处理: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唱,看那组表演得好。
四、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新课标第一网
力度记号 p 弱
f 强
> 重音记号
课题:学雷锋 课时:2--2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2
2、欣赏:我们的田野
教学目的:
1、运用力度记号的变化有表情的演唱,赞颂少年儿童学习雷锋的平凡而动人的事迹。
2、认识几种力度记号,初步知道力度在音乐中表达感情、塑造形象的作用。
3、进行二声部合唱的初步练习。教学重难点:打击节奏练习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综合训练一
二、检查复习:
1、请学生说说上节课都学习了那些力度记号,并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来。
2、集体演唱歌曲《学雷锋》
三、综合训练二
1、同学们对力度记号的掌握还不错,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拍击练习。
2、将全班分为两组,第一组拍甲,第二组拍乙。
分别练习,教师分别指导,注意要拍击出力度的变化。
3、两组合起来练习,看那组拍得好。
四、欣赏:
1、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欣赏《我们的田野》
教师简介:《我们的田野》原是组歌《夏天旅行歌》中的第三首,由于它形象鲜明,旋律优美动听,易于上口,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一首独立的儿童抒情性合唱歌曲。
2、教师将歌词抄在黑板上。
初听乐曲,请同学们说说这首乐曲有什么特点?给了你什么感觉?
完成听听想想1
3、复听全曲,请学生跟着哼唱,可以做做动作。完成听听想想2。
五、听音乐下课 板书设计:
课题:报春 课时:2--1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报春》
2、读谱知识:3/4拍的拍号及三拍子指挥图式。教学目的:
1、根据歌曲内容,运用连音、断音、非连音的唱法,表达春天来到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3/4拍的含义,了解三拍子的指挥图式以及强弱规律。
教学重难点:演唱歌曲,理解3/4拍的含义,了解三拍子的指挥图式以及强弱规律。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学唱歌曲《报春》
1、导入:同学们,现在已经是冬天,天气非常的冷,大家都非常 的盼望春天的到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报春》。
2、教师范唱,请同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歌曲有什么特点?
3、跟琴视唱曲谱,注意休止符处。
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跟琴学唱歌词。(熟练练唱)
4、歌曲处理: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2/4拍的拍号,现在大家看看《报春》这首曲子的拍号是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3/4拍。
(2)、请同学们自己根据2/4拍的知识得出3/4拍的含义
教师再讲解3/4拍的强弱规律。
(3)、请同学按照3/4拍的强弱规律来演唱歌曲《报春》。
(4)、教师再次讲解三拍子指挥图式。
请同学跟着教师做一做。
5、集体齐唱:拍皮球
三、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节目。
表演节目
四、小结:
集体演唱报春,一部分划牌子,一部分用乐器伴奏。(注意:强弱)
板书设计:
拍号
每小节三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强弱规律 强 弱 弱
课题:报春 课时:2--2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
2、欣赏《缆车》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运用节奏连接的初步知识,选择通顺、流畅的节奏连接方式。
2、复习巩固3/4拍的含义,了解三拍子的指挥图式以及强弱规律。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3/4拍的含义,了解三拍子的指挥图式以及强弱规律。
教学难点:选择节奏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检查复习:
1、请同学们齐唱《报春》。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互相提问:3/4拍含义、强弱规律及三拍子指挥图式。
3、集体演唱报春,一部分用乐器伴奏,一部分打三拍子(注意要体现出强弱规律)
三、综合训练
1、请同学分别视唱第一题的两条旋律。
然后分组作两条旋律,每组派出代表将本组做出的题目写在黑板上,看那组做得又正确又好。
教师做评委
2、请同学们分别拍击第二题的两条旋律,仍然按两组作比赛的形式,看哪一组排列的节奏比较合理,又准确。
四、欣赏《缆车》
1、同学们,你们都做过缆车吗?请学生说说缆车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缆车》
教师简介:《缆车》又名《弗尼古利-弗尼古拉》是一首著名的意大利现代歌曲,它以乐观洒脱、粗旷热情的情绪和风格赢得人们的喜爱,流传于世界各地。歌曲表现了乘坐在登山缆车上的旅游者们欢乐兴奋的心情。歌中所唱的“弗尼古利-弗尼古拉”系模仿缆车在缆绳上滑动的声音。
2、初听乐曲,请同学说说这首歌曲和《我们的田野》在情绪上有
什么不同?
3、复听乐曲
总结这首乐曲的速度、力度、和节奏。完成听听想想。
课题:小奶牛 课时:2--1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小奶牛》
2、歌曲处理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小奶牛的亲切咏唱,使学生领悟“奉献”的快乐与光荣。
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学唱歌曲:
1、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爱喝牛奶,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农场去看看产奶的小奶牛
教师弹琴范唱,学生通过拍强弱规律或划指挥图式认出这是一首 几拍子的歌曲。
2、教师弹歌曲旋律,范唱歌谱,学生拍歌曲节奏。
带领学生分句视唱,学会歌谱。
3、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用亲切、喜悦的情绪,演唱歌曲《小奶牛》。
三、表演歌曲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自己编节目表演《小奶牛》,最后评出优胜组。
课题:小奶牛 课时:2--2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
2、欣赏《赛马》。
教学目的:在欣赏中,引导学生主要从旋律和节奏中竿首乐曲声哦表现得热烈、欢腾的赛马场面,以及内蒙古人民勇敢豪放的精神面貌。教学重难点:欣赏歌曲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集体复习演唱歌曲《小奶牛》
二、综合训练
1、集体视唱第一题的曲谱。
2、两人一组讨论并改编曲谱,看看那些可以改写成附点二分音符。
教师订正
3、先请学生分别听一听书上的几个音符的音高
教师每次弹奏两个音,请学生将每次听到的两个音连接起来。请学生将这些音符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写在书上。
三、欣赏:赛马
1、教师介绍:
二胡独奏曲《赛马》,黄海怀作曲,是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中的新作品。乐曲描写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的热闹而欢快的场面,表现了他们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
2、初听乐曲。
请同学说说这首乐曲有什么特点?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分段细听乐曲,请学生着重听听乐曲的那两段是相同的。
4、再次分段细听乐曲,请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示出乐曲的力度、速度。
5、完整复听全曲,请学生跟着用赛马的动作表现全曲。
完成听听想想。
四、复习本学期所学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