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夫人》教案(合集)

时间:2019-05-13 00:3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湘夫人》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湘夫人》教案》。

第一篇:1《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译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

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 五,教学用具(无)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

师:我们前几天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板书],我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生:„„ [师板书] 师:好。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提示:可以结合《离骚》注释看] 生:„„

师:好。在前几篇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出比兴手法的运用,同样在这篇诗歌中也存在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请大家在本课的诗歌学习中注意一下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湘夫人》。二,课堂讨论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生:读3分钟。

师:下面我们分男女两大组来读这首诗,男生先读,“帝子降兮北渚”,预备开始„„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朗诵的很好,但其中有几个字音要注意一下:[板书] 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什么故事情节? 生:„„

师:对了,这首诗主要写男女水神在相互述说爱慕之词,却因无法见面而黯然神伤的故事。同学们可以结合译文感受他们对爱情的期盼。

师: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段落。第一段我先来读一下,大家注意听我语气的停顿。[师读] 刚才大家听我读了一便,有什么感觉。生无语。

师:你们不说我来问大家。这四句哪一句写的最好,最能给你深思? 生一:.....生二:.....师: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句,说说看,它好在哪里?[提示:我们高一学过《说木叶》这一课,大家想想,那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句诗的?] {老师自己补充,别指望学生说了} 师: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假如生一错,就叫生二.....一直到说出来)师:写的什么意思呢? 生:......师:不错,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无思考过? 生:......师:....大家看一下事情的缘由:“与佳期兮夕张”,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对了,是兴奋激动。人们常说:良辰美景悦事。水神也一样。(学生笑不笑看你的讲课表情)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师:其实类似于“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这句运用比兴的句式在下面还有一句,大家试着把它找出来。

生:......[提示:在第三段,和这一句一样] 师:什么意思呢? 生:......师:不错,裔是什么意思呢?[板书] 生:水边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看第三段有几个字的意思是表示水边这个意思呢? 生:裔,筮[师补充:江皋的皋也是水边的意思]

师:不错,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一句在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有什么意思呢? 生:....(答不上来你哭吧)

师:大家看一看,在这之前,水神有没有见面?没有吧,那么这一句花和上一句话体现出来的情感不一样吗?

------------------师:我们回到第二段,看看女水神是如何抒发自己对男水神的思念之情的。我请一位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大家注意体会句子的深意。生:女生读

师:不错,尤其是“思公子兮未感言”这一句把女神那种娇羞的心态表示出来,古人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也一样,大家读一读,看看女水神是如何说“天凉好个秋”的? 生:......师:不错,女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生:......师: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女神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我欲将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师:我们再来看第四段,我请一位同学阅读这一段。大家注意数数这一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再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大家注意听这位同学朗诵。生:女生读。[纠音]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本段一共写了多少种植物? 生:......{答不上来揪耳朵,哈哈} 师:[补充]不错,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生:.....[提示: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生:.....师: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写景而单纯写景!师: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生:......师:为什么?......请大家看一下文章标题下的小注,最后一句:“欢会难期,思而不见...”......再看第三段,“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主人公(解释这一句)......就是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女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五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师:最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一下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讲解]为什么女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生:......师:那她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生:.......师: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师:在最后一句,女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主题思想: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语言特色:

1.大量运用楚辞“兮”式结构

2.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与《诗经》四言比较]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和优美丰富的想象!

①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个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②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于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升到创作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文艺创作中都有这样的特色,屈原,李白,吴承恩,雨果,拜伦,雪莱!(让学生自己举例)湘夫人

1、知识目标: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教材分析 重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难点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教学辅助手段

幻灯片

一,导入

师:我们前几天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板书],我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生:„„ [师板书]

师:好。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提示:可以结合《离骚》注释看]

生:„„

师:好。在前几篇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出比兴手法的运用,同样在这篇诗歌中也存在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请大家在本课的诗歌学习中注意一下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

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湘夫人》。

二,课堂讨论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

生:读3分钟。

师:下面我们分男女两大组来读这首诗,男生先读,“帝子降兮北渚”,预

备开始„„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朗诵的很好,但其中有几个字音要注意一下:[板书]

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什么故事情节?

生:„„

师:对了,这首诗主要写男女水神在相互述说爱慕之词,却因无法见面而黯然神伤的故事。同学们可以结合译文感受他们对爱情的期盼。

师: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段落。第一段我先来读一下,大家注意听我语气的停顿。

[师读] 刚才大家听我读了一便,有什么感觉。

生无语。

师:你们不说我来问大家。这四句哪一句写的最好,最能给你深思?

生一:.....生二:.....师: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句,说说看,它好在哪里?[提示:我们高一学过《说木叶》这一课,大家想想,那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句诗的?]

{老师自己补充,别指望学生说了}

师: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

(假如生一错,就叫生二.....一直到说出来)

师:写的什么意思呢?

生:......师:不错,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无思考过?

生:......师:....大家看一下事情的缘由:“与佳期兮夕张”,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对了,是兴奋激动。人们常说:良辰美景悦事。水神也一样。(学生笑不笑看你的讲课表情)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师:其实类似于“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这句运用比兴的句式在下面还有一句,大家试着把它找出来。

生:......[提示:在第三段,和这一句一样]

师:什么意思呢?

生:......师:不错,裔是什么意思呢?[板书]

生:水边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看第三段有几个字的意思是表示水边这个意思呢?

生:裔,筮[师补充:江皋的皋也是水边的意思]

师:不错,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一句在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有什么意思呢?

生:....(答不上来你哭吧)

师:大家看一看,在这之前,水神有没有见面?没有吧,那么这一句花和上一句话体现出来的情感不一样吗?师:我们回到第二段,看看女水神是如何抒发自己对男水神的思念之情的。我请一位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大家注意体会句子的深意。

生:女生读

师:不错,尤其是“思公子兮未感言”这一句把女神那种娇羞的心态表示出来,古人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也一样,大家读一读,看看女水神是如何说“天凉好个秋”的?

生:......师:不错,女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生:......师: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女神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师:我们再来看第四段,我请一位同学阅读这一段。大家注意数数这一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再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大家注意听这位同学朗诵。

生:女生读。[纠音]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本段一共写了多少种植物?

生:......{答不上来揪耳朵,哈哈}

师:[补充]不错,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生:.....[提示: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生:.....师: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写景而单纯写景!

师: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生:......师:为什么?......请大家看一下文章标题下的小注,最后一句:“欢会难期,思而不见...”......再看第三段,“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主人公(解释这一句)......就是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女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五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师:最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一下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讲解]为什么女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生:......师:那她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生:.......师: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师:在最后一句,女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主题思想: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语言特色:

1.大量运用楚辞“兮”式结构

2.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与《诗经》四言比较]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和优美丰富的想象!

①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个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②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于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升到创作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文艺创作中都有这样的特色,屈原,李白,吴承恩,雨果,拜伦,雪莱!(让学生自己举例)《九歌·湘夫人》教案

周建忠

一、《九歌》的来源及其演变

《九歌》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第二阶段是“中原《九歌》”,我们称之为“夏代经典《九歌》”;第三阶段是“楚地《九歌》”,也称“民间《九歌》”;第四阶段是“屈原《九歌》”。

我们解读《九歌》最大的难点就是要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如果不能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把屈原的《九歌》和夏代《九歌》等同或跟原始《九歌》等同,那样就不能很好的解读《九歌》。《九歌》的名称起源很早,《离骚》中讲到的“启《九辩》与《九歌》兮”,是说夏代开国君王夏启,把天庭乐歌《九歌》偷回人间。其实在夏代《九歌》之前还有“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楚国人把《九歌》作为国家所用的祭歌的记载,但《九歌》和国家的祭祀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曾说,《九歌》可能是大型祭礼的余续,是大型祭礼结束以后再来唱的,既有大型祭祀典礼的肃穆与端庄,又有娱人的作用。这种说法我人为是比较有力的。《九歌》既和国家祀典有关,又和国家祀典有所区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九歌》与楚国的国家祭典有直接的关系。屈原在楚地民间祭歌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屈原在长期流放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也能够接触到楚国的传统祭歌。

屈原创作《九歌》的摹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就是楚地民间《九歌》,这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和宋代朱熹的《楚辞集注》中都有明确论述。屈原在楚地民间《九歌》的基础上创作了组诗《九歌》,而楚地的民间《九歌》显然保留了夏代中原《九歌》和巫术《九歌》以及原始《九歌》的某些内容和风格,因此我们从屈原《九歌》中能发现原始《九歌》和夏代《九歌》的一些痕迹。因此,对于屈原的《九歌》,可以这样表述:屈原《九歌》是在原始《九歌》、中原《九歌》、楚地《九歌》基础之上的独立的文学创作。

二、《九歌》的内容

《九歌》是组诗,尽管我们一直认为它是可以唱的。王国维、闻一多都认为《九歌》是中国戏剧的萌芽,但我们应该看到,《九歌》的戏剧因素并不明显,而是实实在在的组诗。

闻一多研究《九歌》一共做了两件事。

第一、他认为《九歌》中的末篇《礼魂》只有五句,是前十首每篇唱完后的共享唱词,相当于我们今天音乐的“过门”曲。在前十篇中,除《东皇太一》是祭祀至上神,《国殇》是祭祀卫国牺牲的将士外,其余八篇中的神灵可以配成四对: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河伯与山鬼,东君和云中君。后来姜亮夫认为东君和云中君配成一对很勉强,于是就认为《九歌》中的神灵可以配成三对。其实,《九歌》中真正能够配成对的神灵只有湘君和湘夫人,其它都是牵强的,但闻一多和姜亮夫对《九歌》研究的最大贡献是,他们都发现了《九歌》中的八篇都涉及到男女之情。《九歌》是借男女情爱来表达人生体悟,人生追求和人生苦恼的观点显然是没有问题的。

闻一多《九歌》研究的另一件比较重要的成果就是写了《九歌歌舞剧悬解》,可能他自己也不太有把握,所以说“悬解”。他把《九歌》中的神灵都转换成戏剧角色,然后用戏剧分幕的方式把《九歌》改写了。这种方式启发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从戏剧的角度研究《九歌》的兴趣。实际上还是王国维说得比较准确,《九歌》仅仅是戏剧的萌芽,是戏剧的化石,但它本身不是戏剧,所以我研究的结论是:“《九歌》是一组诗。”

《九歌》中留下了原始婚姻男女自由约会的痕迹。人类早期的爱情多以水边为背景。在甲骨文中就有“妻人于河”的记载,在河边祭祀就是把漂亮的女孩子扔到河里去。大家所熟知的《西门豹治邺》讲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湘君》、《湘夫人》从内容上看就是讲他们两个人约会不成的事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一个时间差而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对于他们的爱情悲剧,我把它理解为:第一,这是人间正常生活的反映。像湘君、湘夫人这样约会而不能见面的情况,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第二,也是更主要的,屈原是受到了古代大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屈原正是在这个古代神话故事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我们现在学习《九歌》的任何一篇,要想把它解释的比较通达,能够自圆其说,就肯定要把它和原始《九歌》,夏代《九歌》和楚地民间祭歌联系起来。

三、《湘君》《湘夫人》的故事背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点,由于一些特殊的故事和一些名人之作跟它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千百年的名胜古迹。《湘夫人》故事发生的自然景观背景就是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自古以来,洞庭湖的“洞庭”就是“神仙洞府”之意,洞庭湖的最大特点就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景色极其优美。它的北面是长江,因此洞庭湖的水是流入长江里面的。洞庭湖有四条有活水流入的支流,古代称为湘水、沚水、沅水、澧水,也就是现在的湘江、沚水、沅江、澧江。我们在中学里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可见洞庭湖景色之美丽。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君山得名的由来就是和尧的两个女儿,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有关。山上有二妃墓和湘妃寺,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国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神话传说中,娥皇女英追到君山,听说虞舜已经死在苍梧之野,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由于对屈原及楚辞的研究和实地考察,我对这一带的美景是深有体会的。值得指出的是,汨罗江就是湘江的一条支流,屈原最后流放的地点就是汨罗江一带。他渡过了长江,经过了洞庭湖,来到了沅江,又来到湘江,最后来到汨罗江北边的玉石山,这就是屈原最后的流放地点。对于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我下水过三次,由于水流湍急,虽然江面只有五十多米宽,我被水流向下游冲走了两百多米最终也没有游到对岸,虽然我是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很会游泳,但我也没能够潜到汨罗江的江底,可见,江水是极深的。因此我相信,当年屈原自沉以后,人们打捞他的尸体是绝对捞不到的。后来我沿着汨罗江一直走到头,发现它的尽头不是湘江而是洞庭湖,我拿着地图左看右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地图明明白白标着汨罗江是流入湘江的。经过询问当地人,证明我看到的是对的,原来1958年兴修水利,已把汨罗江直接引入洞庭湖。

湘江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流,它是横贯整个河南省甚至还流经河北的一些地方的一条大河。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我们要讲的《湘夫人》就是跟洞庭湖有关。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如果我们撇开这个题材的共同性再来看屈原的创作,就可以发现它处在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他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

《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两篇当中《湘夫人》更好一些,所以我们选讲《湘夫人》。

在这一篇中,屈原以湘君这个男性的视角来写,所以写的很有层次,也很有变化。

1922年,梁启超在东南大学(也就是南京大学的前生)演讲时说:“最感到奇怪的是屈原在他的作品种有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而从不涉及他的家人。”在这里,梁启超点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屈原没有为我们留下任何有关他自己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线索,他把自己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转到对古典神话传说及民间文学的继承上,并把它塑造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我们解读《湘君》、《湘夫人》的背景。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仅仅时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屈原进行了再创造,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他自己就是一位诗人)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四、《湘夫人》解读

《湘夫人》一共有四十句,我将它分成三段。第一段为前十八句,即从开头到“将腾驾兮偕逝”第二段十四句,即从“筑室兮水中”至“建芳馨兮庑门”。第三段是余下的八句。每段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段写“望”;第二段写“迎”,即作迎接的种种准备;第三段写“等”。我的段落划分跟现在所有注本或研究性文章的划分都不相同。

第一段是采用一种跳跃性的节奏,来写对湘夫人的盼望。叙述在这里呈跳跃性、倒装性的不规则状态。在这种跳跃性、不规则的叙述状态下,强烈地抒发了渴望和期待之情。有人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抵得上了唐人绝句千万首,它的特点就在于跳跃的、不规则的节奏。从叙事的角度,第一段的最后两句“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才是叙事的起点。湘君约会湘夫人不得,却先说降临北渚看到的是落叶飘零,洞庭湖水漂渺无边,失望的思绪和眼前的景色融为一体,然后说登高远望,布置陈设,最后说听到湘夫人约见的音讯自己毫不犹豫,马上前往。可见倒装的痕迹非常明显。

如果讲“诗眼”的话,“偕逝”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正因为对方没有到来,整个的痛苦就只能有一个人承担,第一段中的第二个情节点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在古诗中,诗人比较喜欢用“早”“晚”来表示时间的快速流逝。例如《木兰诗》只中用了四句话,两个“旦”和两个“暮”就写出了木兰不远万里,离别家乡奔赴前线的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驰”是使动用法,使自己的马快速奔驰,是对上句“腾驾”的形象化描写。“江皋”,江边的高地,“济”,抵达。让我的马在江边的高地上飞驰,傍晚就到达了西边的渡口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这应该是第一段诗歌的第三个情节点。写出了湘君等待湘夫人时那种久等不至,怅然若失的失落和焦急的心境。强烈的失望带来了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感情化的描写。自然界的景色在这里和诗中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完全吻合,所以湘君就只能是“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段的十八句当中有十句是用来勾连情节的。

第一组是“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它点出了约会的对象和对约见成功后行为的想象。

第二组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第三组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对方相约而不见,所以我惆怅而失落。

接着是“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婵媛”,带着迷茫惆怅的失落心情向远处眺望,只能看到江水在流淌。

最后是“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再一次登上长满白薠的更高的堤岸向远处眺望,情人还是没有来,虽然如此,我还要来为了她的到来而做好准备。

如果说这首诗有第二个诗眼的话那就是“张”。在黄昏即将降临的时候,我在这儿做好各种准备,等待心上人的到来。这个“张”就是做各种准备。这样就领起了第二段,去造一个完整的房子:“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这样,我们把五组情节链勾连起来就可以看到湘君对湘夫人的那种一往情深,缠绵悱恻的情绪在流动,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因没能见到湘夫人而显得非常失落和悲伤。这五组十句的情节勾连又是用不规则的、跳跃的、倒装的甚而至于无序的方式来形成这样一个抒情的结构。可以这样说,这首诗中写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开头的第一段,第一段中最好的是开头四句。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女子也可以称子。《诗经》中写道齐国国君的女儿出嫁时“之子于归,百辆御之”可证。因为湘夫人是神灵所以说“降”,它一方面跟湘夫人的神灵身份相吻合,同时也符合湘君等待约会湘夫人的感情期待,表现了对湘夫人急切的期待的心情。“愁予”,使我极度的悲伤;眇眇,望眼欲穿而又模糊迷茫看不清楚的状态。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没有见到心上人,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所以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历代都有无数的文人艺术家对这两句诗做出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以之为题材创作出无数的诗文画等艺术珍品。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在他们的心中乃至作品中,所有的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那就是春天;所有的树都在一个季节落叶,那就是秋天。其实,这两种理解是完全违背自然界现象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每一天都有树叶在落,一年四季每一季节甚至每一天都有花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

首先,它点明季节;其次它写出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观是完全吻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其一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的快乐情绪;另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失落和愁苦情感。可以看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美好的景观和畅快的心情是极其抽象的,而表现得悲伤失落情绪则非常具体,非常生动,表达的非常到位,所以也就非常感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都是极其具体而鲜明的意象。《湘夫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是这样。进而推广到几乎所有作家,他们对于高兴喜悦的感情,描写和表达的都极其抽象,描写痛苦和失落之情都极其细腻和有层次,极其具体和生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正是这种感情表达的早期范式和绝佳典型。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写的是反常现象,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我们从《诗经》的《关雎》和《氓》等篇中就已经知道,当时涉及到男女爱情一般都在水边。而《湘君》、《湘夫人》更是以水为大背景,这里面的鸟和罾(捕鱼的网)都是爱情隐语,这在民歌里面很多的。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是写自己思念的情绪。这句诗是这首诗中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外的第二个名句,表现了两情未通的单相思的苦闷,它与越地民歌《越人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里的“不敢言”不是不敢说,而是因为你没有来,因此我没有机会对你讲。“茝”和“兰”是两种花草。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之后继续写反常现象:“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鹿在庭院中吃草为什么是反常现象呢?因为鹿通常应该在野外吃草。《诗经·小雅》中有《鹿鸣》一篇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可证。蛟龙由于是雌性龙,所以一般都深潜水底而不会来到水边上。

第一段中,在五组情节链的基础之上,抒发了作者对湘夫人的思念和渴望。湘君的情绪由非常高兴,盼湘夫人的降临——“帝子降兮北渚”,一下子跌落到感情低落的低谷——“目眇眇兮愁予”,然后情绪又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是悲伤的,并多次用反问句式表达自己因对方爽约而带来的痛苦之情,用眼前萧瑟冷落的景象和一些反常的生活场景来衬托自己的失落心情。所以,第一段主要是用盼望对方来而对方却没有来,表达了一种情绪的极度低落。

第一段译文: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

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与佳人约会,一直忙得月昏黄。

鸟儿啊为何聚集在苹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

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

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

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

通过翻译,我们不难发现第十七、十八句才是一个完整的真正的情节的开头。这也是我读《湘夫人》无数遍以后我自己揣摩出来的。它的情节是倒装的,不规则的,跳跃性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有何情绪的流动联系在一起。他的情节完全受制于情感。

第二段比较简单,就是造一所房子,只不过是把地面上的房子造到了水中,然后再装饰了更多的花草。这一段中的每一句都和建筑有关,它的难点是其中有许多比较冷僻的字。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有关建筑学的专门术语,如“室”、“盖”、“坛”、“堂”、“栋”、“橑”、“屋”、“庭”、“庑门”等等,它们完全符合地面一般建筑的名称和特点。我们通过《湘夫人》第二段中描写所涉及到的建筑学上的术语,可以说明他所建的房子也就是一般的房子,但又是建给最心爱的、盼望已久的人住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迎新用的房子,所以用料考究,装饰精美,用花草装饰了一层又一层。如果说第一段是通过情节来描写,第二段则是通过行动来描写。这里面的情绪是暗隐其间,仅仅是个背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快,用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

第二段译文: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

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

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楣门,白芷铺房;

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

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

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

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

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

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

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

第三段八句四组,表达了湘君情绪的变化。

第一组是筑室情绪的自然延伸和幻觉的表现;

第二组是幻觉情形而产生的一种失望的情绪;

第三组在恨之深爱之切的情绪的调动之下,刚刚扔了信物又后悔,赶快去采摘香草,以等待对方的到来;

第四组写最后湘夫人仍然没有来。

可以这么说,所有阅读《九歌》中《湘君》、《湘夫人》的读者都想探究的是,他们最终为什么没有能够见面。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虞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这里我要解释的是又两点。首先,我不同意大部分人认为的这两首诗就是写的是大舜和二妃的悲剧神话传说。从本质上讲,屈原写的不是这个神话传说。舜和二妃的故事仅仅是《湘君》《湘夫人》这两首诗创作的一个远景,一个背景或原型。其次,屈原用这个题材来写的时候,他仍然被这个远古的悲剧传说所震撼和感染,所以就情不自禁地采用这样的双方不能见面的悲剧情节。有人从本诗第一句就判断这首诗写的是舜和二妃的故事。为什么称“帝子”呢?这首诗中写湘夫人共有三种称呼——帝子、公子和佳人。如果是写一般的爱情诗,用“公子”、“佳人”等称呼就很好,但本诗中在第一句就说“帝子降兮北渚”,所以说屈原在创作的时候情不自禁的运用了舜和二妃的悲剧故事,并以之作为诗歌的感情基调,所以最终湘君和湘夫人是不能够见面的。

第二,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民间流行歌曲基调的影响。

因为“九歌”的名称是从楚国民间祭歌而来,而流行歌曲的基调是欢快热烈的,含蓄的描写实在是极少极少。两情相思,两情未通,表达一种思念的痛苦是民间流行歌曲表达的主要内容。这种略带忧愁,略带惆怅的歌唱之后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和消解。有人研究过,唱那些雄赳赳,气昂昂的情绪高亢之歌,唱完后很累,得不到情绪的缓解,而唱完流行歌曲以后,忧愁的情绪得到了一种自然的消解,所以说湘君、湘夫人最终的不能见面是受到了民歌的那种悲愁、惆怅、迷茫基调的影响,尤其是在悲秋的季节里表达那种单相思的情绪。以上两点从学理上解决了文章的悲愁伤感的基调的缘由。此外,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之下,男女约会的痛苦,不能相见的愁思实在是极其常见的。且不说是在先秦文学中,就是在伦理约束比较宽松的元代社会,在元代散曲中,两情相悦而未通的苦闷还是极其显着的,邻居的两个男女青年相互约会都是很难成功的。

第三段译文: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

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

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

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向湘水女神致以爱慕之深情——屈原《九歌·湘夫人》赏析

作者:殷光熹

文章来源:轉自網絡

点击数:334

更新时间:2004-5-10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网薜荔兮为帷,擗蕙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祗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她像慈爱的母亲,哺育着楚国世世代代的人民。人们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这样一来,神的形象不仅更为丰富生动,也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使人感到亲切可近,富有人情味。

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爱情诗。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湘夫人》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即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诗人将湘君与湘夫人约会的地点放在湘水一带,时间又是在秋天。整个画面是秋天水上景色。这就为诗中主人公提供了抒发相思愁苦的自然环境。在湘君的心口中,以为“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曾经在约会的地点(北洲)等待过自己。然而当他到来时湘夫人已经离开了。他望穿秋水也不见对方影子,心中忧伤万分。“目眇眇兮愁予”中的“愁”顿时在此环境中触发。“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进一步借秋景来渲染、扩散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白极想会见至没有会见,中间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意境。

起先湘君因为没有见到对方而心中忧伤,但他心中还是抱着希望,也许等一会儿还会来的,于是在傍晚作好迎接的准备,不断地朝远处眺望。这也是符合人物心理活动的。“登白薠”二句就是写这种心理的。他再等仍不见湘夫人到来,心绪必然越来越糟糕。这时正值傍晚,鸟儿归巢、渔人收网的景象使他想到自身的处境,更感失约后的孤独和苦恼。在对比中产生联想,在联想中把现实的景物扭曲为假想景象,原先看到的景象发生变形:“鸟何”、“麋何”、“罾何”、“蛟何”四句,就是主人公在极度懊丧的心情下出现的假象——扭曲了的景象。“荒忽兮远望”正说明他精神恍惚,因而产生与现实景物完全颠倒的幻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既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又是合理的心理流程。等他清醒过来时,仍不死心,又骑马渡江到西岸去耐心地等待。一旦听说湘夫人“召予”,喜不自胜,忙着做迎接湘夫人的一切准备。以下一系列环境描写,都洋溢着惊喜欢快的气氛,似乎幸福美满的生活在等待着他。主人公的心情与周围环境的描写又都转为明丽欢快,情与景协调得非常自然。忧伤痛苦转而为喜气洋洋,这正是将现实中没有实现的事寄托于幻想中,把失掉的东西幻化为美好的东西,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满足。湘君的心灵世界就是在现实的和虚幻的境界描写中披露出来的。

层次重叠交叉,又能一以贯之。这首诗在结构上也颇具特色,它以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情感活动作为中心线索,把景物变化、人物活动都串连起来,既有曲折起伏,又能融会贯通。

从情感的结构角度看,这首诗是以“召唤方式”呼应“期待视野”。《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唤的方式祈求神灵降临。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诗的前半段主要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时那种望而不见、遇而无缘的期待心情。中间经历了忧伤、懊丧、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动。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产生的情绪波动。诗的后半段是写湘君得知湘夫人应约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在有缘相见而又未相见的期待心情中忙碌着新婚前的准备事宜。诗的末尾,湘夫人才出现,召唤的目的达到,使前面一系列的期待性的描写与此呼应。实际上,后半段的描写不过是湘君的幻想境界。出现这种幻象境界,也是由于期待心切的缘故。整首诗对期待过程的描写,有开端,有矛盾,有发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意识线路清晰可见。

这首诗还有着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主人公情感的表现,有明有暗,明暗结合。抒情对象既可实指,又有象征性。在描写实境时,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层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确,语言明快,情感色泽清晰,高低起伏,强弱大小,都呈透明状态。如诗的后半段写筑室建堂、美饰洞房、装饰门面、迎接宾客的场面,就属于表层性的,即明写。从“筑室兮水中”至“疏石兮为芳”,是从外到里、由大到小;从“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庑门”,又由里到外。线路清楚,事实明白,情感的宣泄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畅,无拘无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从深层结构看,这首诗又有着寓情于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来的样子,如“鸟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带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风、秋水、秋叶的描写。情感的流动较蕴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发觉。因此需要通过表层意象加以领会。

这种双层结构,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现呈立体状。

另外,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

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湘夫人》《长歌行》《短歌行》教学材料(交流)《其他古诗背诵篇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诗歌的知识,梳理知识、品味诗作。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二、难点、重点

1.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1.课型:鉴赏指导课

2.教具:投影仪、PowerPoint自制课件等。3.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屈原《九歌·湘夫人》的鉴赏指导 1.作家作品资料:

①屈原(约前339~约前278)

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生平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创作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虽九死而犹未悔”,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影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②《九歌》

《楚辞》篇名。中国战国时楚人屈原作。《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共11篇。其中《东皇太一》(天之尊神)、《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寿命之神)、《少司命》(主子嗣之神)、《东君》(太阳神)是祭天神的;《湘君》与《湘夫人》(湘水配偶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是祭地祗的;《国殇》(阵亡将士之魂)是祭人鬼的;《礼魂》为送神曲。

《 九歌 》以娱神为目的,塑造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的形象。歌辞内容符合各种神的身分,表现了诗人对神的礼敬之意。这些神,除《国殇》外,都属自然神。《九歌》经加工后仍然保留了民间祭歌中歌、舞、乐相结合的特点,并由巫觋来扮演。《九歌》的结构也多以男巫、女巫边歌边舞、相互唱和的形式出现。可以说,《九歌》已经具备了赛神歌舞剧的雏形。《九歌》中出现了大量的男女相悦之词,在宗教仪式、人神关系的纱幕下,表演着人世间男女恋爱的活剧。这种男女感情的抒写,是极其复杂曲折的:有时表现为求神不至的思慕之情,有时表现为待神不来的猜疑之情,有时表现为与神相会的欢快之情,有时表现为与神相别的悲痛与别后的哀思。从诗歌意境上看,颇有独到之处。它不仅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而且呈现出深邃、幽隐、曲折、婉丽的情调,别具一种奇异浓郁的艺术魅力。同时,《九歌》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歌,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面上是超人间的神,实质上是现实中人的神化,在人物感情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既活泼优美,又庄重典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湘夫人》和《湘君》是姊妹篇。是祭湘水之神(湘君、湘夫人)的乐歌,内容是写神的爱情故事。相传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是舜的两个妃子。舜出巡南方,死于苍梧,二妃得知噩耗,双双投水自尽,于是,娥皇、女英成为湘水女神,舜成为湘水男神。《湘夫人》是湘君的独唱,刻画他们互相追求终未能相遇的惆怅心情,也创造了一些神的儿女之情和幻想的幽缈境界。这种浪漫气息和优美丰富的想象力是《九歌》的特色。2.鉴赏指导:

①诵读,并指导学生疏通文字,掌握诗作的内容。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女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揖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本篇是祭祀湘水女神的诗篇。全篇作男神(湘君)思念女神(湘夫人)的语气,极写其望之不见、遇之无因的心情。

②诵读,并指导学生体会楚辞及屈原作品的特点。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当时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楚辞的内容和神话有密切关系。作品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③浪漫主义的气息和优美丰富的想象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汉乐府《长歌行》的鉴赏指导 1.汉代诗歌及汉乐府资料: ①汉代诗歌

中国西汉初至东汉末大约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而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汉武帝时期,正式建立乐府官署,由精通音乐的李延年充任协律都尉,负责制定乐谱和训练乐员,同时大规模地搜集民歌配乐演唱。乐府官署的设置,使汉代民歌得以大量保存,在汉代文人诗坛特别冷落的情况下放射出异常绚烂的光彩,从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汉乐府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有些诗揭露了官僚贵族的豪奢与残暴,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展现了汉代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传达出被压迫人民愤怒反抗的呼声。如《相逢行》、《妇病行》、《东门行》等;有些诗反映了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如《十五从军征 》、《战城南》、《饮马长城窟》、《古歌》等;有些诗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弃妇的痛苦哀怨,如《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白头吟》、《怨歌行》、《孔雀东南飞》等;还有些诗反映了社会**给人们带来的不幸,如《枯鱼过河泣》、《乌生》等等。在艺术上,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叙事的形式,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孤儿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语言朴实凝练,不事雕琢,如《江南》;句式上灵活多样,有四言、杂言,而其最大贡献是开创并完成了五言诗的形式,不仅影响到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而且直接为建安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与汉乐府民歌比较,汉代文人写诗的很少。西汉文人诗主要有以刘邦《大风歌》为代表的楚歌,传统典雅的四言诗以韦孟《讽谏诗》等为代表。直到东汉时期,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才开始出现。班固的《咏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诗。其后文人五言诗如雨后春笋,如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刺世疾邪诗》等。其中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都是些失意文人,诗中所抒发的大都是他们失志伤时、离愁别怨及人生无常的忧愤情绪,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给予极高的评价。

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宋书·乐志》和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代文人诗主要保存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南朝梁萧统《文选》、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中。今人逯钦立辑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②乐府诗

中国古代乐府官署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③《乐府诗集》

中国上古至唐五代乐章和歌谣的总集。宋代郭茂倩编。以辑录汉魏至唐的乐府诗为主,全书100卷,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将所收作品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等12大类,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其中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舞曲歌辞多为宫廷祭祀、宴享朝会时所用乐章,属于贵族文学,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较少可取成分。而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杂歌谣辞等保存了不少民歌,最值得珍视。全书每一类均有总序,每一曲均有题解,对乐曲的起源、性质、演唱配器等均有详尽说明。其中保存了不少业已失传著作中的一些珍贵史料。《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总集,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各类乐曲在编次上,均为古辞居前,文人模仿作品居后,以此表明乐府古辞对文人的种种影响。现存版本有明末汲古阁刊本、清翻刻本、《四部丛刊》影印本和中华书局排印本等。2.鉴赏指导: ①诵读,并指导学生疏通文字,掌握诗作的内容。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是与“短歌行”相对而言的,主要以歌词音节的长短来区分。

这里选的一首,主旨是年华易逝,所以人人应该及时努力。它是一首劝学诗,也是一首理趣诗。所谓理趣,是指一首诗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表达某种哲理,使人从中受到启示。所以理趣诗是既有诗情又有哲理的诗。写这样的诗,要有形象,尽是概念的说理就不成为诗。有些理趣诗,全诗都是形象化的诗句,另一些则兼有说理的诗句,本篇属于后者。全诗十句,前八句连用三个比喻,说明三层意思。第一层:世间万物由盛转衰,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第二层:兴盛、美好的时光不可能持久。第三层:时间稍纵即逝,而且似东流之水,一去不复返。三个比喻,说的虽都是常见的现象,却从不同的角度把人生和自然发展的不可移易的道理具体化、信息化,而且互相补充,阐述渗透。在连续比喻之后,到末尾两句点明主旨,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两句有很大的说服力,成为人们用来鞭策自己或互相勉励的座右铭。②诵读,并指导学生完成下列练习。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否矛盾?应该怎样全面、正确地理解这两句话?

2.本篇是一首理趣诗,下面抄录两首理趣诗,可比较阅读,着重理解每首诗中的“理”是什么,诗人是怎样表达这“理”的。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曹操《短歌行》的鉴赏指导 1.作家作品资料:

曹操(155~220),中国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国,都于邺。三年后曹操进爵魏王。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子曹丕代汉,追尊魏武帝。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游仙诗有《气出唱》、《秋胡行》等。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曹操的散文多是应用性文字,大致可分表、令、书三大类。其代表作有《请追增郭嘉封邑表》、《让县自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这些文字的共同特点是质朴浑重、率真流畅,写出了曹操的独特声口。如《让县自明本志令》,自述大半生奋斗经历,分析当时形势,剖析自己的心志,其中“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等语,写得极其坦率而有气魄。从东汉以来,散文出现了骈化的趋势,至汉末而渐显;一般散文作者开始讲求对偶、注重用典。而曹操以其平易自如、质实明练的文体,在当时独树一帜。鲁迅曾称赞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正是在他奖掖、提携下,周围聚集了一批优秀文人,才出现了建安文学局面。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2.鉴赏指导:

①诵读,并指导学生疏通文字,介绍创作背景。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历史上的曹操是个英雄,政治家、诗人。他有统一封建国家的政治理想,并且为了统一汉王朝的目的而在征战中度过了一生。他虽然采纳毛玠建议,执行了一条“宜奉天下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的路线,但却没有篡权以代,自代皇帝的野心。他之所以不让兵权,是因为“江湖未静”,因此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用“见周公有《金滕》之书以自明”表明了他维护封建中央集权,为全国统一奋斗的决心。

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曹操重视并且想方设法广泛招揽能“之国用兵”的人才。他把“唯才是举”,广聚人才当成了统一国家大业的组织保证。建安十五年(公元210)下《求贤令》,要求他的下属发现、荐举被埋没的人才,目的在于“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对于这些“贤人君子”,即或是“盗嫂受金”者,也要“吾得而用之”,它是重视破格提拔人才的。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又下《举贤勿拘品行令》,强调推举才能的人,不要因他的品行是否端正而有所限制。他要求下属把那些“果勇不顾,临敌力战”、“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的人,毫无遗漏地举荐上来,目的也在于完成统一大业。事实是,在曹操手下谋士良将云集,在他统一封建集权国家的事业中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短歌行》艺术地表述了诗人为了建功立业而思贤若渴的迫切愿望。

②诵读,并指导学生掌握诗作的内容。

全诗四句一韵,共八韵三十二句。前两韵八句,感慨人生短促,抒发为收揽人才及时完成统一大业而忧愁思虑的情调。人生苦短,大业难成,不免感伤,于是借酒浇愁,在看似及时行乐的感叹中,表达的是对理想志向的苦苦追求。

中间的四韵十六句,有的直接选取《诗经》成句,反复描绘了诗人对贤能之人的由衷思念、盛情接待、敬慕盼望、饮宴叙情,虽然并非贤才真的到来,而是诗人心中的想象,但却真挚地表达了那种迫切得到贤能之人的感情。最后两句八韵,以典故做形象比喻,既表达了在贤能之人选择明主而事的年代,他谦虚谨慎、礼贤下士的态度,同时又表达了他要向周公那样收罗人才的决心。全诗形象逼真地抒发了诗人思贤若渴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要统一国家的政治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③诵读,并指导学生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把直叙衷情、借用《诗经》成句抒情、借用典故抒情揉和在一起,使诗意完美、感情激越,表达了进取精神和决心。虽然开头不免感伤,但全诗激昂慷慨地抒发了他诚挚的思贤若渴的情感。诗中表达对贤才的思念时既从《诗经·郑风·子矜》中选取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成句,又直抒胸臆,用了“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使诗人渴求贤能的情态惟妙惟肖的呈现了出来。写欢迎嘉宾时,直接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原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达的感情自然而诚挚。对宴饮谈心的想象描写中,新颖而突破俗套;乌鹊择枝的形象描写使诗的意境格外深远,用来比喻贤才择主恰当而准确;“周公吐哺”一典用得贴切,同全诗内容配合得分外和谐。所有的描写最后归结到“天下归心”上来,诗人的政治抱负,统一国家的愿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案二】屈原与楚辞 作者: 凹凸天空

到这里诗经我们就讲完了。大概是诗经之后三百年,又有一种新的诗体出现了,那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楚辞。从字面上理解嘛,楚辞就是楚地的歌辞的意思。一讲楚辞,大家马上想到的,肯定是屈原。好了,首先我们就要知道,楚辞,是诗人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一种诗体。

楚辞和诗经一起,代表了我国先秦诗歌的成就。诗经里面,我们一般认为,是以十五国风成就为最高。而楚辞的代表作是什么?离骚。所以两者并称,就叫风骚。所以你要夸人家文章写得好,你就可以说,这个人很风骚。当然后来风骚的意思肯定变了,褒义变成贬义了。这种情况,也是我们语言演进的历史上常见的情况,像什么明目张胆啊,衣冠禽兽啊,这些词儿都曾经是好词。

上次我们讲到,国风是各国的民歌,当然了,各国国情不同,民歌的风格呢,也有区别。比如上次讲到郑风,它歌唱爱情,就比别的国家要大胆,要放肆,也就是说,它虽然是风,但是它确实也有点骚。这些区别都是存在的,但是和楚辞一比,这种区别就微不足道了。就像我们班上,大家不说来自五湖四海吧,好歹也是来自江浙两省好多不同的城市,各地的风俗习惯也都不一样。但是,再不一样,总都是中国人,肯定没有我们跟老美的差别大。而在当时,楚国对中原的国家而言,也差不多就是外国了。

这里你们要注意一点,你看先秦的作品,如果上面出现了“中国”这个字眼,你要知道,它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这个“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这个中国,这个中国真是不大,就是中原,以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为主的这一带。

其实山东都不能说很纯粹了,山东我们叫齐鲁大地,鲁国很纯粹,齐国就有点偏了。当时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时候,封到齐国的谁?对,姜尚。封到齐国的时候,姜尚还是非常的不高兴的。他那意思是我立了这么大功劳,你给我封这么偏一地方。当然后来齐国是发展得特别好了,直到现在你看山东,齐国的地界,就是胶东半岛,青岛威海那里,发展得还比属于鲁国的那一片要好。这就是说你在一些荒凉的地方搞建设,很可能潜力特别大,比如说我们三江也是这样。

刚说的是东边,下面往北,最北就是燕赵一带,再往北,就是我们上次讲的北方少数民族,玁狁了。当然后来就已经不叫玁狁了,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字,胡,匈奴。

西边,西边是秦国,秦国也是被中原国家认为有点蛮夷之国的味道的国家。当然也正是因为他蛮夷,所以他传统的势力就比较薄弱,所以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阻力才比较小,所以最终它反而成了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我们下次讲《谏逐客书》的时候还要给大家再带一遍这段历史,今天就不多讲了。下面讲南边,这就是楚国了。楚国情况跟秦有点类似,但是跟中原国家的差别可能更大一点。首先它的语言跟中原国家就不一样。我们这个先秦诸子里面,最会骂人的这个孟轲孟老夫子,说起楚国人来,就叫“南蛮鴃舌之人”。鴃,就是伯劳鸟。我们现在骂听不懂的话叫鸟语,这个溯本追源,可以追到孟老夫子这里。

其实大家如果细心一点,从你们已经掌握的知识里,也能发现楚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比如说,你们来报报看,春秋五霸都是谁?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你看,别的都是公,到楚这边,一下子变成王了。是不是楚就比别的国家高一个级别呢?也不是,你要看左传里面,其他国家喊其楚国国君,从来不是喊楚王,喊的是楚子。公侯伯子男,第四等的爵位,这下又低下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大概是这个武王伐纣,孟津会盟的时候,楚国呢它也来凑了个热闹,后来大封诸侯的时候,也就象征性的赐了个子爵给他。所以那个周原甲骨里面,就有“楚子”两个字。后来这个楚国的国力是越来越强大,它就觉得,你给我职称也很低,交往当中也瞧我不起,那好,既然你的规矩歧视我,那我就不按照你的规矩玩了,所以它讲,“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那意思是,我就是野蛮人,你能拿我怎么样。好,他这一带头,我们这些野蛮人——对呀,就是我们,我们江浙这一带不都是南蛮吗?——也纷纷跟进,这下什么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全出来了。当然,像称王这种事情,当时都只有我们这些野蛮人才干得出来的。东周再弱,中原诸国一时还是不好意思自己跟它平级的。就像最后灭周,那个也是陕西那边的野蛮人,秦国干的。韩国的国土把周根本就是包围的,就像现在我们南京的秦淮区和雨花区一样,但是它是不敢把周灭掉的,虽然忍不住老是要欺负它。——等会我们读楚辞的时候,我们看看楚文化里野蛮人的这种大胆、恣肆,大家是不是能有所体会。当时中原诸国看楚国的态度呢,可能就有点像上个世纪的时候,所谓西方民主世界看前苏联。一方面呢,觉得它野蛮、落后、没教养、没文化,另外一方面,打仗好像还真是不怎么打得过它。几次大战,由这个齐国或者晋国挑头,都是纠集了多国部队去和楚国打的。楚国的军事强大,几个原因,一个是他的军权要比较集中,国家元首也就是中央军委主席,部队要调动就调动了,不像中原好多国家权力都在中间的大夫手里,几个大夫相互间一扯皮,那就完蛋了;二一个就是楚地的民风也比较剽悍,现在我们还讲,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一个是它的军事工业,也确实比较发达。屈原的《九歌》里,《国殇》一篇有这么一句,“带长剑兮挟秦弓”,弓是秦国的弓最好,剑他没说是哪国的剑,那是因为就是他本国的剑最好。你们大家都知道那个“干将莫邪”啊,哪国人?楚国人。这个跟大家顺带再扯一点小知识吧。我们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传说,就是某个剑师,炼剑不成,于是就自己投身到剑炉当中,这剑就成了,这些传说有没有道理啊? 其实还是有点道理的。我们知道,那个青铜剑嘛,那是一种合金,用铜和锡,按照一定的比例造出来的。但是光有铜和锡,硬度和柔韧性都不够,得往里面再加点钙,而这个人体里含钙啊。

所以这个古人他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只知道自己跳进去有用,不知道你其实不用往里面跳,往里面倒点盖中盖口服液就完了。

当然,到了我们屈原登场的时候,也就是楚怀王的时候,楚国的国力已经没有这么强大了,当然也不能说衰落,就是那种单挑多国部队的实力肯定是没有了。但也还是比较强大的国家之一,秦最强,然后就是齐和楚。这个时候的楚国,应该说是叫在历史的岔路口上。可能衰落,也可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是由于决策层的昏庸,楚国终于是走上了一蹶不振的道路。就是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了屈原那个孤独的背影。

同学们都很熟悉屈原这个名字,对他肯定有一些了解。我们的教科书上,对屈原有很多很高的评价,这些评价当然是对的,也是屈原完全当得起的。但是我们阅读屈原的作品的时候,又似乎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教科书所提供给我们的这个屈原,是不完整的。因为这样一个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仅仅是一个儒家的忠臣的形象。而屈原的作品里,他自己提供给我们的那个屈原,显然要丰富得多。

我们知道,混血儿往往特别聪明,特别漂亮。文化的混血儿也是如此。所谓文化混血,就是说这个作者同时是在几种不同的文化熏陶里成长起来的。我们看到,往往是在几种不同文化交流碰撞冲击的时候,会有一些文化巨人诞生。就比如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春秋战国时期,又比如辛丑条约后的中国。不同的文化交汇,一般是两种情况,一个是新旧时代交替的时候;一个是由于种种原因,几种原来互相隔绝的文化,之间的障碍忽然被打通了。我们看屈原。他是战国时候的人,用我们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法说,那是一个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的历史阶段,这是他正好在时间的一个结点上。而前面我们也讲过,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相比,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而楚怀王那个时候呢,正好是中原文化的种种内容,楚国的吸收已经很充分,而它自己的文化传统还保留得很好的时候,——这样,屈原又正好在楚和中原这两个空间之间的结点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个首先是中原文化的反映,而我们等会要讲的九歌,它描写爱情的那一种炽烈奔放浪漫,那个就是楚国山野里民风的体现了。而且像九歌的这些题材,写的都是天地山川的精灵。这个也和楚国人崇信鬼神的巫文化有关。因为在中原的文化传统里,更重要的是崇拜祖先,相对而言,对鬼神的问题,是不那么感兴趣的。孔子说,未知人,焉知鬼。叫“子不语怪力乱神”。但这些儒家有点排斥的东西,屈原是感兴趣的。当然还有很多更大的不同了,等会我们结合文本和前人的一些研究仔细谈。

总的说来,屈原身上,有着异乎寻常的文化丰富性,这个绝对是一般的诗人,也许差不多是从那以后一直到清末,整个古代文学史上所有的诗人都不能相比的。

勉强要概括屈原的性格,我想也许可以这么说吧,两个方面,一个是忧国,一个是自恋。而这两点呢,恐怕也正是后来中国文人的最基本的人格元素。屈原的忧国,这个是最为著名的。《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里面对这一点有很详细的刻画。——这篇文章你们中学的时候学过的是啊?那我就不多讲了。但是有一个要注意的,就是史记里面,对屈原的政治才能评价极高,这个恐怕是因为司马迁自己的政治才能也不怎么样的缘故。在中国搞政治,大概两个方面的能力一定是要的。一个是对所谓天下大事的判断力和责任心,一个是怎样面对政治漩涡里的斗争倾轧的能力。有前者无后者,那你可能是一个很优秀的政治学家,但不会是一个政治家,你会被很快的从政治斗争中被淘汰出去,无论是屈原还是司马迁,大概都可以给划归到这一类里去;有后者无前者,那你直白说就是一个政客,也是配不上政治家这个称号的。也许你自己因为在这方面的能力可能获得成功,但对你的国家和人民来说,你的成功绝对是一种灾难,像屈原的政敌,公子子兰,靳尚、上官大夫,大概就都可以划到这一类。从对当时国际关系的判断上来说,屈原确实是很杰出的,联齐抗秦是一个正确的政治决策,现在有人说屈原纯属于文人论政,那个也是过分了的;但是怎么在政治斗争中保存自己,怎么能让自己的话叫国君听得进去,怎么和那些卑劣的政客相处,——不要小看这条,卑劣的政客是永远都存在的,不能和他们相处是别想在政治局呆下去的,其实搞政治的难就难在这里,你既要能和这帮子混蛋相处,又不能给他们同化,——像这些东西,屈原是一辈子都没学会的。我们就用史记里的那个例子。屈原和上官大夫的关系,屈原起草了一份文件,上官大夫想要,屈原不给。从一个文人的角度讲,东西写完了,自己的心血在里面,署名权不肯让给别人,这个是很好理解的。但是从政治关系的角度讲,你就给他又怎么呢?牺牲一篇文字换取一个好点的工作环境,那绝对值得的。可见在这些问题上,屈原的文人气确实还是比较重的。后来上官大夫到楚怀王那边去打小报告,说屈原写完了一篇东西就要夸耀,说这个东西,除了我没人写得出来。当然,打小报告那是一种绝对混帐的行为。不过我们有一个要注意的,我们恐怕也不能贸然断定,上官大夫的这个话是捏造。一个标榜“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自恋人物,说说这样的话,好像也是太自然了。

好,这下我们就说到屈原的性格的第二个层面了,自恋。这个说法呢,你们可能听到的次数比较少,大家也都不敢说。可能是因为在阅读文本之前,相关的评论已经看得太多了。自己的感受和这些评论里相矛盾的,自己也不敢相信了。其实你阅读他的作品的时候,有这个感觉,可能还是比较自然的。有人在美国他讲离骚,美国上课么总归要留出一块时间来给学生发表意见。结果他刚一讲完,让学生概括一下他们通过这首诗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文人形象,马上就有十几只手举了起来:“自以为是(self-righteous)!” “以为自己比谁都好(thinks he is better than anyone)!”“满腹怨恨(very bitter)!”“象女人似的哭诉(whines like a woman)!”“单相思(un-requited love)!” 说屈原像女人似的哭诉,这个比喻倒不是美国鬼子首创,谁第一个说的呢?屈原自己第一个说的,屈原最经典的比喻,就是以香草美人自喻。看我们书上的注释,用美人比拟他自己,香草,比喻他自己的才华。这个香草嘛,那就是化妆品或者首饰了。我们说,今天要是有哪个作家,比如说莫言,把自己比喻成美女,把自己的才能,比喻成香奈尔五号,你们会是什么感觉? 而且,屈原虽然是名士的老祖宗,但是屈原有一点和后来的名士是很不一样的。后来的名士,常常是不冠不履,邋里邋遢。比如说杜甫,三个月都不梳头,他要是我这种平头也就算了,可是你要知道他不光是不梳头,而且不剪头啊。屈原不一样,他是非常注重仪表和修饰的,你们中学时候学过涉江,那里面有一段对他自己外貌的描写,那是非常的小资了。

也就是因为他这些特点,所以现在屈原给一些无聊的评论家,大加发挥,说他是个gay,同性恋。他对自己的被放逐,要用一个失恋女子的口吻来描述,那是因为他对楚怀王的感情,已经超出了君臣之间的感情,他对郑袖特别憎恨,那也是对一个情敌的憎恨。

好了好了,不再扯了,这么扯下去,你们对屈原的印象要坏掉了。我们还是来看课文。我要说的是,别人的评价,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真正值得关注的,还就是文本本身。我希望你们能觉得,在屈原巨大的文学才能面前,我前面讲的种种,不论是这样还是不是这样,都无关紧要。

帝子降兮北渚2,目眇眇兮愁予3。袅袅兮秋风4,洞庭波兮木叶下5。(江湖之思自此始)

登白薠兮骋望6,与佳期兮夕张7。鸟萃兮苹中8,罾何为兮木上9?

沅有茝兮醴有兰10,思公子兮未敢言11。荒忽兮远望12,观流水兮潺湲13。(从“观流水兮潺湲”到“唯见长江天际流”)

麋何为兮庭中14?蛟何为兮水裔15?朝弛余马兮江皋16,夕济兮西澨17。闻佳人兮召予,格腾驾兮偕逝18。

(腾驾其实现在有一个最直接也最准确的翻译,就是飚车,想想开着敞蓬飚车的感觉。)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19,荪壁兮紫坛20,播芳椒兮成堂21。桂栋兮兰栔橑22,辛夷楣兮药房23。罔薜荔兮为帷24,擗蕙※兮既张25。白玉兮为镇26,疏石兰兮为芳27。芷茸兮荷屋,缭之兮杜衡28。合百草兮实庭29,建芳馨兮庑门30。九嶷缤兮并迎31,灵之来兮如云32。

(这段描述很美,不过从比较庸俗的角度看,也正见得恋爱时男人嘴巴里面跑火车的特点。独对房子的装修描述得这么详细,可见婚房如何,一直是困扰男人的重大问题)

损余袂兮江中33,遗余褋兮醴浦34。搴汀洲兮杜若35,将以遗兮远者36。时不可兮骤得37,聊逍遥兮容与38。

[注释]

1、选自《楚辞章句》,为《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九”是泛指,非实数,《九歌》本是古乐章名。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目南郢之邑,沅湘之同,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间,杯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札,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风谏。”也有人认为是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此篇与《九歌》中另一篇《湘君》为姊妹篇。关于湘夫人和湘君为淮,多有争论。二人为湘水之神,则无疑。此篇写湘君企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

2、帝子:指湘夫人。舜妃为帝尧之女,故称帝子。

3、眇眇:望而不见的徉子。愁予:使我忧愁。

4、袅袅:柔弱不绝的样子。

5、波:生波。下:落。

6、苹水草名,生湖泽间。聘望:纵目而望。

7、佳佳人,指湘夫人。期:期约。张:陈投

8、萃:集。鸟本当集在木上,反说在水草中。

9、罾:鱼网。罾原当在水中,反说在木上,比喻所愿不得,失其应处之所。

10、沅:即沅水,在今湖南省。醴:同“澧”,即澧水,在今湖南省,流入洞庭湖。茝:白芷,一种香草。

11、公于:指湘夫人。古代贵族称公族,贵族子女不分姓别,都可称“公子”。

12、荒忽:不分明的样子。

13、潺湲:水流的样子。

14、麋:兽名,似鹿。

15、水裔:水边。此名意谓蛟本当在深渊而在水边。比喻所处失常。

16、皋:水边高地。

17、澨(shi):水边。

18、腾驾:驾着马车奔腾飞驰。偕逝:同往。

19、葺:覆盖。盖:指屋顶。

20、荪壁:用荪草饰壁。荪:一种香草。紫:紫贝。坛:中庭。

21、椒:一种科香木。

22栋:屋栋,屋脊柱。橑:屋椽。

23、辛夷:木名,初春升花。楣:门上横梁。药:白芷。

24、罔:通“网”,作结解。薜荔;一种香草,缘木而生。帷:帷帐。

25、擗;析开。蕙:一种香草。櫋(mian)櫋:檐际木。

26、镇:镇压坐席之物。

27、疏:分疏,分陈。石兰:一种香草。

28、缭:束缚。杜衡:一种香草。

29、合:合聚。百草:指众芳草。实:充实。30、馨:能够远闻的香。庑(wu):廊

31、九嶷:山名,传说中舜的葬地,在湘水南。这里指九嶷山神。缤:盛多的样子。

32、灵:神。如云:形容众多。

33、袂(mei):衣袖。

34、褋(die):外衣。

35、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杜若:一种香草。

36、远者:指湘夫人。

37、骤得:数得,屡得。

38、容与:悠闲的样子。

书后面问的几个问题,有的我认为是混蛋。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分几个层次?你们有谁会在谈恋爱的时候拉着姑娘的手说,啊,小柔,我对你的爱分三个层次。这不二五吗?我觉得这首诗好就好在它似乎有点层次但是这个层次它又说不清楚,你看它有重复,有前言不搭后语,但是语言又很华丽,这个就很真实的展示了某一类男人恋爱时说话的状态。

第二题倒蛮好的。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浪漫主义的特征。这个大家谈一谈,你觉得那些地方浪漫?或者干脆这么问,这对神仙恋爱谈的,和你们谈恋爱有什么不一样?(下面的回答都是,没谈过恋爱。挖土当场吐血)

除了屈原之外,还有一些楚辞的作家,比如:宋玉、唐勒、景差。其中唐勒、景差的作品,现在都没有流传了,我们也就不讲了,但是宋玉大家要了解一下。这几天陈坤他们几个把我们三江搞得人心惶惶的,也幸亏我们班是男生为主,所以今天到课率还可以。其实我们今天讲的这几位形象肯定也都是非常出众的。屈原大概应该是那种骨感帅哥,骨感因为他这个瘦是出名的,帅哥么,他要是不帅应该也不好意思以美人自喻吧。当然这一点文学史上一向提得不多,这个因为人格抬高到一定地步之后,大家好像就不大好意思再关心他长得怎么样了。不过,屈帅哥大家虽然不大谈他的长相,但是这个宋玉宋帅哥的长相就是两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了,那些写通俗小说的,一写男的长得漂亮,马上蹦出来的词儿就是“貌比潘安颜如宋玉”。

(这时下面有学生提问,宋玉是不是特别短命的那个?)不是不是,宋玉不短命。不过古代短命的帅哥确实是特别多。你听说过的,我猜可能是那个卫玠。魏晋时期的美男子,他老叔也是个有名的帅哥,但是自称是往自己侄子一站,那就跟土块摆在美玉旁边一样。卫玠也是跟今天陈坤一样的,走在路上都有人围观的。当然卫玠有一点是显然不如现在的娱乐明星。明星们面对追星族,那是特别笃定的,该赏笑脸赏笑脸,该端架子端架子。卫玠他就不行,他看见围观他怕,给围观了几次受了惊吓,回去就死掉了。这就是有名的“看杀卫玠”。但是这种事情是绝对不会发生在宋玉身上的,宋玉的心理素质是特别好。当时也有人去打宋玉的小报告,就是那个叫登徒子的,登徒子跑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您得提防宋玉。——因为那个时候宋玉是可以出入楚王的后宫的,——登徒子就说,宋玉这个人好色,何况他又这么帅,您让他在后宫出入,不安全。

这个罪名其实还是蛮大的,秽乱后宫啊。但是宋玉给楚王喊过去了,一点都不慌,讲了一大通自己不好色的理由,还举例子,说自己家东边隔壁,那个邻家女孩啊,特别漂亮。他还对这个女孩的长相,做了一番后来被引用滥了的描写。“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他那意思是,这么漂亮一个女孩在追求他,他一点都没动心,他怎么可能好色呢?然后还反咬一口,说我不好色,真的好色的是那个登徒子。你看,他老婆那个难看,他还跟她生了五个小孩。

你别笑啊,这不是我捏造的,这个就是那个有名的《登徒子好色赋》的内容。就这么一篇小赋,倒是有很多话流传下来了。比如,我们现在说男的好色,有时候还说,这是个登徒子;说这个少女怀春,叫东家之子;那个什么增之减之什么的,反正也是一直在被那些没有想像力的文人在用。宋玉留给后人的语言资源,可能大多数都要给归到这一类里面去。还有那个,毛主席的词,“截断巫山云雨”,这个也是宋玉的赋里的,“云雨”这两个字,一直在通俗小说里面,被当作性爱的比较隐讳的说法在用。当然宋玉也有别东西流传下来,比如什么“起于青萍之末”,但主要,确实是以这些东西为主。宋玉给人的感觉,说实话,有时是要比屈原要亲切。屈原让人读起来有那种崖岸高峻的感觉,很难亲近,宋玉就好像就是你身边一个挺聪明有趣的人。他写那个什么邻家女孩啊,他自己呢,有时也就是给人有种邻家大男孩的感觉。

当然总的说来,他肯定是不能跟屈原比的了,司马迁对宋玉他们这帮子人有一个评价,叫“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这个评价应该说比较公允,比较到位了。但是在有些人那里,我觉得对宋玉的批评就是有点过了。最典型的就是郭沫若郭老,在话剧《屈原》里面,郭沫若借女主人公婵娟之口说,“宋玉,你这个无耻的文人。”照我说呢,要说宋玉是无耻的文人的话,那郭老恐怕也逃不过这几个字。因为这两个人实在是有非常多的相似的地方。文学才华都比较出色,更重要的,这两个都应该说是绝顶的聪明人,有些地方太会做人。所以都是在最高统治者身边做做帮闲。楚襄王做个梦,宋玉就献一篇神女赋;毛主席做首诗,郭沫若就唱和唱和。要说有什么区别嘛,一个当然是宋玉比郭老长得帅了,再一个,宋玉好歹有篇《风赋》,跟楚王说一说民生的疾苦,宋玉悼念屈原写一篇《九辩》,跟解放后郭沫若写鲁迅的文字相比,那好歹是真切的悲悼。至于说有这些区别,是因为宋玉这个“无耻的文人”的人格比郭沫若要更高一点,还是因为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楚国的政治环境,好歹比文革的时候要宽松,这些跟我们的课程无关,我们也就不深究了。

最后我们再总结一下一定要记住的知识点: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汉代刘向将屈原、宋玉以及他们的模拟者的作品16篇汇编成《楚辞》一书。

楚辞是楚地的歌辞的意思,它产生於战国时代中国南方楚国地方,晚《诗经》约三百年。宋代黄伯思〈校定楚辞序〉:「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书楚语:使用楚国方言,如「些」、「兮」等。作楚声:南方民间的巫歌,富於幻想。纪楚地:楚国位於今湖北一带,有「洞庭」、「沅」、「江」等地名。名楚物:「兰」、「蕙」、「薜荔」等物产。

具体到我们这首诗,我们这首诗是选自《九歌》,九歌的九,是多的意思,并非确指。一共十一篇,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这篇《湘夫人》是以湘君的口吻来写的,是写的对湘夫人的思念。她还有一个姊妹篇,就是《湘君》。楚辞这种诗体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最重要的三个:

a.诗体解放:打破了《诗经》四言的格式,创造出句法参差的体裁。b.浪漫诗风:奇特的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影响唐代诗人李白和李贺。c.创造赋体:铺张的手法形响汉赋的写作方式

鉴赏秋景

品尝秋味

聆听秋歌

作者:凌玲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05 更新时间:2005-11-1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一、教学背景:

二00三年十一月、黄岩区教育局举办名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高中段教学活动放在黄岩第二高级中学多媒体教室进行,笔者忝为区名教师中的一员,按教务处指定的篇目,教学《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基于一向信奉的“真实诚信”原则,在散文单元的起始课上,笔者有意避开了对这篇课文的提示。从教以来,虽说上过区级以上的公开课、比武课不下十节,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平生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在本校黄卫钢等老师大力协助下,制成了多媒体课件,尝试之后感觉效果较好,谨录此案例,以期抛砖引玉。

二、教案设计:

设计实录:设计意图教学效果

1、导入:(屏幕)黄叶飘落的秋景(动景)

师:“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幅图能让我们想起第三单元的哪句诗?

生答:《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屏幕)连续的秋景

生背诗: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今天我们要从诗词的秋景走进散文的秋景,走进1934年的北平,鉴赏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屏幕展示课题),浅尝其中的秋味(板书)。

2、讨论学习目标:

组回答)

⑪本文属于哪一类散文?(生答:写景抒情散文)

⑫师点拨:依据文体特点讨论制定本文的学习目标(四人小组讨论,抽2~3(屏幕)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鉴赏文中的秋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领会情景结合的写法。

营造气氛,进入散文意境

复习回顾有关秋的诗词名句

由学生讨论设计学习目标,有的放矢解决学什么的困惑。

活动的背景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引发了联想。

学生讨论后把握散文特点,目标定位准确。

设计实录设计意图教学效果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屏幕)配作者像(划线的字用一行一行向上拉的形式展示)

郁达夫(1896—1945)是我国现代文坛上负有盛名的重要作家,郭沫若把他比为“俄国文学中的屠格涅夫”。从小喜爱文学,七岁入私塾启蒙,“九岁题诗四座惊”;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到半年因参加**被校方开除;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0年作为发起人在上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12月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星州日报》等,发表大量政论、短评、诗词声援抗日斗争;1942年5月由于日军进逼撤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个月,在此期间暗中救助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时年49岁。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文艺创作。1933年4月,为了躲避白色恐怖的威胁,找一个宁静安谧的地方,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淡的山水之间,然而,迁居杭州以后,他的心境并非因此而宁静,有时甚至充满矛盾和痛苦,心中郁积着巨大的苦闷。1933年8月18日,他曾在一首诗的后面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

另外,郁达夫生理上神经性的失眠毛病,秋天不治而愈。所以本文开首就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他还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夏天到热带,寒天到北极。

请注意把这些背景材料跟理解《故都的秋》结合起来。

4、听配乐朗读(第一、二段和最后两段)

(背景音乐轻些配二胡曲《二泉映月》,体现清、静、悲凉特征)

听后四人小组讨论(5分钟)

移动的字幕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以音乐进一步渲染气氛,让学生初步感受“清、静、悲凉”。

知人论世,为解决难点埋下伏笔。

浑厚的男中音朗读颇得郁达夫饱经风霜的神韵。

设计实录设计意图教学效果

(屏幕)讨论题:

⑪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找出体现全文基调的一个关键句(文眼)。

⑫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

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⑬把“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八个比喻分成两组,说出本体。

讨论后明确:

⑪可以见仁见智,文中的秋景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关键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清闲、恬静安谧;静——幽静深邃;悲凉——萧条凄凉)。

(板书)

⑫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

⑬“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北国之秋

“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南国之秋

前三对比喻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饭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板书重点词语)

5、配背景音乐《二泉映月》,让学生诵读(第一、二段和最后两段)

6、鉴赏故都的秋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

⑪讨论圈点批注文中的秋景,作者描绘了哪六幅故都

秋景?并说说作者笔下的景跟关键句中的“清、静、悲凉”有什么关系。

从文眼入手把握重点。

抓住两组比喻品尝秋味。

从听朗读到配乐诵读,加深对意境的理解。

对“颂秋”还是“悲秋”学生有争议,暂且存疑。

从朗读的效果看,学生已体会到意境。

设计实录设计意图教学效果

屏幕:

秋花——蓝朵

秋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秋槐——落蕊微细

秋蝉——衰弱的残声

秋雨——灰沉沉的天,息列索落,凉风

秋果——淡绿微黄

⑫故都的人在这秋色中有哪些行动,他们的行动怎样体现“清、静、悲凉”?

明确:租一椽破屋住,泡一碗浓茶赏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日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踏秋槐落蕊,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听秋蝉嘶叫,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人物身份是平民(都市闲人)

行动——清闲

概括:(屏幕)故都的人

语调——平静

感叹——悲秋

提示:天的颜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比南方的天有“味”;那花开的有“味”,因为它多蓝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衬;那蝉叫得有“味”,因为在南方,则“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得到的”;那雨下得有“味”,因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样;那风刮得有“味”,因为它使故都成了尘沙灰土的世界;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因为那方言的合辙而美妙,“倒来得正好”。郁达夫这种苦涩的“品味”是平民化的,他不写亭台楼阁、皇宫园林,不写香山红叶、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玉泉的夜月等等,虽然这些景致都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太遥远,也跟当时的现实不协调,跟作者的心境难吻合。

⑬品味作者的情感:

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他一生从未在北平久住,为何偏爱故都的秋?在1936年写的《北平的四季》中,他写道:

(屏幕)“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作者在文题上不用《北平的秋》,而用“故都”两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达到深入鉴赏秋景的目的。

从景到人深入鉴赏。

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

补充资料,领悟题意。

三分钟后基本找出秋景,完成圈点批注。

能找出人物行动,概括基本准确。

学生有所悟。

明确了“故都”的含义。

设计实录设计意图教学效果

字,饱含挚爱祖国的情感。

点拨:P75倒数第三段的一句议论: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但故都的秋有它特别的深味。故都的秋声、秋色、秋意、秋韵,郁达夫的感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清、静”,这两个字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流露出的是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悲凉”则更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在日本十年所受到的歧视,三十年代为了谋生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哀痛,“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他整个的人生感受。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尽管现实“悲凉”、心境“悲凉”、眼中的景物“悲凉”,故都的秋仍然是美的,怀着一颗拳拳赤子之心的郁达夫,仍旧要唱出一曲悲凉的秋的颂歌。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神往、眷恋,也表达深沉的感伤、忧思与孤独者落寞之情。

女生齐读三册P8《我爱这土地》

教师小结:“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中国爱国文人的至死不渝的情哪!

讨论情景结合的写法:

(屏幕再现两点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鉴赏文中的秋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领会情景结合的写法。

(先出景,再说情,领会情景结合,再归纳情景结合的写法)

(屏幕)

情景结合(借景抒情、缘情写景、以景显情)

景清静悲凉

情淡泊

恬静

悠闲热爱赞美

神往眷恋感伤

忧思

落寞

一曲悲凉的秋的颂歌

领悟作者对景物的个性化感受。

引用旧知解决原先存疑的难点。

⑪回顾学习目标,检查效果。

⑫了解散文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⑬归纳本文的景和情,概括情景结合的方法。

加深了对“景语”与“情语”的关系理解。

轻松突破难点。

完成本节目标。

设计实录设计意图教学效果

7、布置作业:

师:走出《故都的秋》,眼前是桔乡的初冬景象,秋的背影还依稀可见,让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倾注浓烈的情感,投入以下实践活动:

屏幕

(一)随笔:秋(冬)之

(色、景、味、韵、思„„)

(二)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归类有关“秋”的诗句或成语。语文课代表设计“回眸秋天”的活动课草案。

附:黑板板书设计:

秋味: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润、浅、淡、短

北国之秋——烈、深、浓、久

以活动促学生对有关诗词、成语作扩展归类。

板书设计

突出“品尝秋味”的重点。

水到渠成一个星期后的活动课中,16个小组积极参与活动,气氛空前热烈。

三、教后体会:

初次尝试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散文教学,公开课上得比较成功,用一课时上完了需用两节课解决的内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全员参与,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了对散文的审美能力。笔者最大的收获是多媒体课件与散文基调的吻合,美的散文配上精心设计的色泽淡雅的秋景(连课件按纽都设计成落叶形状),悠扬而略带一丝凄凉感的二胡曲,配音朗读者浑厚带有磁性的男中音,教学中精心设计的美的教学语言,三者结合较好地体现了《故都的秋》的神韵,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让他们鉴赏秋景,品尝秋味、聆听秋歌,全方位地感受《故都的秋》的意境,课件的美与散文的美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现代教育技术在文学作品的鉴赏课上,运用得当,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屈原《九歌之四·湘夫人》赏析

教师CN(TeacherCN.COM)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倡导网络文化,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果我们的文章涉及或侵犯您的有关权益,请即时与我们联系,请注明网址及文章,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感谢您的合作!

转载声明:如果您要转载本站文章,请载明出处“教师CN”。

特别声明:教师CN部分文章需征求教师CN同意方可转载,请与我们联系,经允许后再行转载。

教师CN(TeacherCN.COM)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倡导网络文化,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果我们的文章涉及或侵犯您的有关权益,请即时与我们联系,请注明网址及文章,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感谢您的合作!

转载声明:如果您要转载本站文章,请载明出处“教师CN”。

特别声明:教师CN部分文章需征求教师CN同意方可转载,请与我们联系,经允许后再行转载。

屈原《九歌之四·湘夫人①》赏析

咀华庐 整理

帝子降兮北渚,② 目眇眇兮愁予。③ 嫋嫋兮秋风,④ 洞庭波兮木叶下。⑤ 登白薠兮骋望,⑥ 与佳期兮夕张。⑦ 鸟何萃兮蘋中,⑧ 罾何为兮木上?⑨

沅有芷兮澧有兰,⑩ 思公子兮未敢言。⑾ 荒忽兮远望,⑿ 观流水兮潺湲。⒀ 麋何食兮庭中,⒁ 蛟何为兮水裔?⒂ 朝驰余马兮江皋,⒃ 夕济兮西澨。⒄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⒅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19)荪壁兮紫坛,(20)播芳椒兮成堂。(21)桂栋兮兰橑,(22)辛夷楣兮药房。(23)罔薜荔兮为帷,(24)擗蕙櫋兮既张。(25)白玉兮为镇,(26)疏石兰兮为芳。(27)芷葺兮荷屋,(28)缭之兮杜衡。(29)合百草兮实庭,(30)建芳馨兮庑门。(31)九嶷缤兮并迎,(32)灵之来兮如云。(33)

捐余袂兮江中,(34)遗余褋兮醴浦。(35)搴汀洲兮杜若,(36)将以遗兮远者。(37)时不可兮骤得,(38)聊逍遥兮容与。

美丽的公主快降临北岸,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洞庭湖波浪翻涌树叶飘旋。登上长着白薠的高地远望,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为何鱼网悬挂在大树颠?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眷念公主却不敢明言。放眼展望一片空阔苍茫,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

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为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 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

在水中建座别致的宫室,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用玉桂作梁木兰为椽,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拿来白玉镇压坐席,摆开石兰芳香四散。白芷修葺的荷叶屋顶,有杜衡草缠绕四边。汇集百草摆满整个庭院,让门廊之间香气弥漫。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

把我的夹袄投入湘江之中,把我的单衣留在澧水之滨。在水中的绿洲采来杜若,要把它送给远方的恋人。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神。

①湘夫人:湘水之神,女性。一说即舜二妃娥皇和女英。②帝子:犹天帝之子。因舜妃是帝尧之女,故称。③眇眇:望而不见的样子。愁予:使我发愁。④嫋(niao3鸟)嫋:绵长不绝的样子。⑤洞庭:洞庭湖。⑥登:此字据《楚辞补注》引一本补。白薠(fan2烦):一种近水生的秋草,或谓乃“蘋”之误。骋望:放眼远眺。⑦佳期:与佳人的约会。张:陈设。⑧何:此字据《楚辞补注》引一本补。萃:集聚。蘋:水草名。⑨罾(zeng1增):鱼网。

⑩沅、醴:沅水和澧水,均在湖南。醴,《楚辞补注》引一本作澧,下同。茝(zhi2止):即白芷,一种香草。⑾公子:指湘夫人。⑿荒忽:犹“恍惚”,迷糊不清的样子。⒀潺湲: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⒁麇:一种似鹿而大的动物,俗称“四不象”。⒂蛟:传说中的龙类动物。裔:边沿。⒃皋:水边高地。

⒄济:渡。澨(shi4逝):水边。

⒅腾驾:驾着马车奔驰。偕逝:同往。

(19)葺(qi4气):编结覆盖。盖:指屋顶。

(20)荪:香草名。紫:紫贝。坛:中庭,楚地方言。(21)椒:花椒,多用以除虫去味。成:借作“盛”。(22)栋:屋梁。橑(lao3老):屋椽。

(23)辛夷:香木名。楣:门上横梁。药:即白芷。(24)罔:同“网”,编结。薜荔:一种蔓生香草。帷:幕帐。(25)擗(pi3癖):掰开。櫋(mian2棉):檐间木。(26)镇:镇压坐席之物。

(27)疏:分列。石兰:香草名。

(28)芷:白芷。荷屋:荷叶覆顶的房屋。(29)缭:缠缭。杜衡:香草名。(30)合:会集。实:充实。

(31)馨:远传的香气。庑:走廊。

(32)九嶷:湖南九嶷山,即传说中舜的葬地。缤:众多纷杂的样子。(33)灵:神灵。如云:形容众多。

(34)袂(mei4妹):扬雄《方言》释为“复襦”,也就是夹袄。高亨《诗经今注》以为系“祑”的传写之误,作佩囊解。

(35)遗:丢下。褋(die2蝶):单衣。

(36)搴(千):摘取。汀洲:水中或水边平地。杜若:香草名。(37)遗(wei4味):赠送。(38)骤:骤然,立即。

【赏析一】

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如果把这两首祭神曲联系起来看,那么这首《湘夫人》所写的情事,正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即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较为费解。“帝子”历来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会作尧之二女,但毫无疑问是指湘水女神。一般都把这句说成是帝子已降临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节兮北渚”而来;但这样便与整篇所写湘君盼她前来而不见的内容扞格难合。于是有人把这句解释成湘君的邀请语(见詹安泰《屈原》),这样文意就比较顺畅了。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而其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接着与湘夫人一样。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也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其结果则与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的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最后一段与《湘君》结尾不仅句数相同,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样。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综上所述,《湘君》和《湘夫人》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两个悲剧,但合起来又是一幕两情相悦、忠贞不渝的喜剧。说它们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错过了相会的时间,彼此都因相思不见而难以自拔,心灵和感情遭受了长时间痛苦的煎熬;说它们是喜剧,是由于男女双方的相恋真诚深挚,尽管稍有挫折,但都没有放弃追求和期盼,所以圆满结局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当他们在耐心平静的相互等待之后终于相见时,这场因先来后到而产生的误会和烦恼必然会在顷刻间烟消云散,迎接他们的将是湘君在幻觉中所感受的那种欢乐和幸福。

这两篇作品一写女子的爱慕,一写男子的相思,所取角度不同,所抒情意却同样缠绵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尽管这种热烈大胆、真诚执着的爱情被包裹在宗教仪式的外壳中,但它本身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内核,却经久不息地释放出无限的能量,让历代的读者和作者都能从中不断获取不畏艰难、不息地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巨大动力。这可以从无数篇后代作品都深受其影响的历史中,得到最好的印证。

(曹明纲)

【赏析二】

向湘水女神致以爱慕之深情——屈原《九歌·湘夫人》赏析

《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祗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她像慈爱的母亲,哺育着楚国世世代代的人民。人们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这样一来,神的形象不仅更为丰富生动,也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使人感到亲切可近,富有人情味。

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爱情诗。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湘夫人》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即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诗人将湘君与湘夫人约会的地点放在湘水一带,时间又是在秋天。整个画面是秋天水上景色。这就为诗中主人公提供了抒发相思愁苦的自然环境。在湘君的心口中,以为“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曾经在约会的地点(北洲)等待过自己。然而当他到来时湘夫人已经离开了。他望穿秋水也不见对方影子,心中忧伤万分。“目眇眇兮愁予”中的“愁”顿时在此环境中触发。“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进一步借秋景来渲染、扩散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白极想会见至没有会见,中间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意境。

起先湘君因为没有见到对方而心中忧伤,但他心中还是抱着希望,也许等一会儿还会来的,于是在傍晚作好迎接的准备,不断地朝远处眺望。这也是符合人物心理活动的。“登白薠”二句就是写这种心理的。他再等仍不见湘夫人到来,心绪必然越来越糟糕。这时正值傍晚,鸟儿归巢、渔人收网的景象使他想到自身的处境,更感失约后的孤独和苦恼。在对比中产生联想,在联想中把现实的景物扭曲为假想景象,原先看到的景象发生变形:“鸟何”、“麋何”、“罾何”、“蛟何”四句,就是主人公在极度懊丧的心情下出现的假象——扭曲了的景象。“荒忽兮远望”正说明他精神恍惚,因而产生与现实景物完全颠倒的幻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既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又是合理的心理流程。等他清醒过来时,仍不死心,又骑马渡江到西岸去耐心地等待。一旦听说湘夫人“召予”,喜不自胜,忙着做迎接湘夫人的一切准备。以下一系列环境描写,都洋溢着惊喜欢快的气氛,似乎幸福美满的生活在等待着他。主人公的心情与周围环境的描写又都转为明丽欢快,情与景协调得非常自然。忧伤痛苦转而为喜气洋洋,这正是将现实中没有实现的事寄托于幻想中咽У舻亩骰没篮玫亩鳎佣诰裆系玫揭恢致恪O婢男牧槭澜缇褪窃谙质档暮托榛玫木辰缑栊粗信冻隼吹摹?/P>

层次重叠交叉,又能一以贯之。这首诗在结构上也颇具特色,它以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情感活动作为中心线索,把景物变化、人物活动都串连起来,既有曲折起伏,又能融会贯通。

从情感的结构角度看,这首诗是以“召唤方式”呼应“期待视野”。《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唤的方式祈求神灵降临。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诗的前半段主要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时那种望而不见、遇而无缘的期待心情。中间经历了忧伤、懊丧、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动。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产生的情绪波动。诗的后半段是写湘君得知湘夫人应约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在有缘相见而又未相见的期待心情中忙碌着新婚前的准备事宜。诗的末尾,湘夫人才出现,召唤的目的达到,使前面一系列的期待性的描写与此呼应。实际上,后半段的描写不过是湘君的幻想境界。出现这种幻象境界,也是由于期待心切的缘故。整首诗对期待过程的描写,有开端,有矛盾,有发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意识线路清晰可见。

这首诗还有着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主人公情感的表现,有明有暗,明暗结合。抒情对象既可实指,又有象征性。在描写实境时,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层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确,语言明快,情感色泽清晰,高低起伏,强弱大小,都呈透明状态。如诗的后半段写筑室建堂、美饰洞房、装饰门面、迎接宾客的场面,就属于表层性的,即明写。从“筑室兮水中”至“疏石兮为芳”,是从外到里、由大到小;从“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庑门”,又由里到外。线路清楚,事实明白,情感的宣泄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畅,无拘无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从深层结构看,这首诗又有着寓情于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来的样子,如“鸟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带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风、秋水、秋叶的描写。情感的流动较蕴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发觉。因此需要通过表层意象加以领会。

第二篇: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1(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讲解诗歌。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三)内容评析。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 哀婉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师问: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生答: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师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生答: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师问:“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生答: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5.主题研讨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板书】 情景交融

歌颂爱情 追求理想 香草美人 湘夫人 B案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常识介绍

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

三、把握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二)(1)师问: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生答:幽怨 哀婉

生答: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附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3)师生研讨诗歌主题。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意象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上的作用

1.朗读第一段,通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分析情景关系。

2.“秋风”、“木叶”这都是令人感伤的意象,作者为了表现他的幽怨、哀婉,自然要选择这些哀景,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写很多的香草? 生答:寄予理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

第三篇:《湘夫人》教案

湘 夫 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的主旨。

3、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所创造出来的楚辞体对后人的影响巨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湘夫人》,来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6、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 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背景介绍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

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四、课文诵读

1、示范朗读

2、诵读指导(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王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3、学生齐读

五、字词梳理

1、读准下列加红字的字音。

渚_________

眇_________

罾__________

潺__________ 袂_________

汀_________

遗__________

搴__________(答案提示:zhǔ、miǎo、zēng、chán、mèi、tīng、wèi、qiān)

2、理解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①帝子降兮北渚__________(水边的浅滩)②与佳期兮夕张__________(张设罗帐)③罾何为兮木上__________(鱼网)④蛟何为兮水裔__________(边)⑤朝驰余马兮江皋__________(边)⑥葺之兮荷盖__________(编草盖房子)⑦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轻易)

3、说说下列诗句的含义。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②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壳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③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④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六、整体感知

1、第一段(1)齐读:(2)译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我张设了罗帐。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3)分析: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

2、第二段(1)齐读:(2)译文: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3)分析: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3、第三段(1)齐读:(2)译文: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壳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屋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3)分析

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弛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 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助,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4、第4段(1)齐读:(2)译文: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3)分析: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小结: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七、问题探究

1、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题。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参见“相关链接”中王、刘勰语)。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明确】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2、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主人公要表达的爱情是什么关系?

【明确】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3、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试举例加以说明。

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 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归纳楚辞的特点: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即: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②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③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④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八、作业

背诵《湘夫人》。

<<湘夫人》教学设计(高二选修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

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讲解诗歌。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三)内容评析。

1.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诗歌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说它们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错过了相会的时间,彼此都因相思不见而难以自拔,心灵和感情遭受了长时间痛苦的煎熬。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全文主要内容: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弛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助,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小结: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2.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答:幽怨 哀婉

3.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师问: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师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生答: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师问:“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生答: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4.主题研讨

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明确】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 湘夫人》翻译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 晚上。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第四篇: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问题设计:

1.诗歌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运用了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2.找出能够表现主人公行为的语句,分析这些行为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情?并把这些动词串联起来,编成一个故事

3.除了这些行动之外,作者是还用了什么方式来表现主人公的心情的呢?

《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课型:新授 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文学常识

1、疏通诗歌

2、整体把握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A级)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屈原的生平以及《九歌》、《楚辞》的介绍见教材58页。屈原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疏远,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楚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课件展示放逐行程图)都城郢被秦将白起攻破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注释里说“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

与《诗经》四言诗不同,它采用参差不齐的形式,有大量“兮”字,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其它特点见58页教材“想象奇特瑰丽,语言铺陈华美,极富浪漫色彩”。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世人称“楚辞体”或“骚体”,并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

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一类是以《九歌》(共十一篇,《湘君》、《湘夫人》、《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等其它介绍见注释和相关链接)。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王逸《九歌序》。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

士大夫的臣妾心理,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的初步定型。•

悲秋 •

士不遇。

忠怨——忠君爱国,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2、[背景介绍 ]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

洞庭湖有中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一、导:(5分钟)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完成预习内容。

1、我们上学期学过屈原的《离骚》节选,回顾其中名句(师说上句,生接下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从中感受到屈原什么精神?追求理想、执着、坚守品性„„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2、注释补充(幻灯片投影):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竹上生斑,“斑竹”之名(也称“潇湘竹”或“湘妃竹”)由此而来。据说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后,投湘江自尽。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诗歌《湘夫人》。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称二女为“湘夫人”。

提问填空: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林黛玉的住所根据这个典故命名为“潇湘馆”,门外“有千竿翠竹遮映”。林黛玉的别号就叫“潇湘妃子”,她常常流泪。有人推测曹雪芹原意是让黛玉最终投水而死——质本洁来还洁去,像娥皇、女英一样。

二、思:自主学习(12分钟)

1、字音辨析(独立完成)

眇眇()袅袅()罾()裔()麋鹿()搴()薜荔()门楣()(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2、朗读诗歌。学生齐声朗读诗歌,教师正音。

3、利用注释,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湘夫人》的故事,标记有疑问的字词、诗句。

古代诗文的翻译注意从以下方面把握:

1、重点的文言实词。

2、18个文言虚词。

3、特殊句式。

4、诗文中的修辞。

4、对照注释疏通诗歌,并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独立完成)

(1)帝子降兮北渚 _(2)目眇眇兮愁予

(3)袅袅兮秋风(4)登白薠兮骋望__________(5)与佳期兮夕张__________(6)荒忽兮远望__________(7)观流水兮潺湲__________(8)疏石兰兮为芳__________(9)遗余褋兮醴浦__________(10)聊逍遥兮容与__________(11)罔薜荔兮为帷__________(12)擗蕙櫋兮既张 __________

三、议:合作交流、质疑解难(B级)(5分钟)

1、学生互相传看,推荐译文。

2、提问:根据自己的翻译和同学的译文,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文中叙事语句的提示,湘君和湘夫人要干什么?结果呢?)

“与佳期兮夕张”、“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人约会、湘君筑室,最后女子未来。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设题依据:高考考纲“概括文章内容”)第一段:望断秋水处,袅袅木叶天。第二段:芷兰空对澧,思君未敢言。第三段:偕汝梦入水,筑室芳草连。第四段:难得淑女意,从容步翩缱。

四、展(7分钟)

1、推荐译文,读两篇。

2、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3、选择一段你最喜欢的诗句大声朗读。

五、评(5分钟)第一段译文: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与佳人约会,一直忙得月昏黄。鸟儿啊为何聚集在苹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通过翻译,我们不难发现第十七、十八句才是一个完整的真正的情节的开头。这也是我读《湘夫人》无数遍以后我自己揣摩出来的。它的情节是倒装的,不规则的,跳跃性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有何情绪的流动联系在一起。他的情节完全受制于情感。

第二段比较简单,就是造一所房子,只不过是把地面上的房子造到了水中,然后再装饰了更多的花草。这一段中的每一句都和建筑有关,它的难点是其中有许多比较冷僻的字。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有关建筑学的专门术语,如“室”、“盖”、“坛”、“堂”、“栋”、“橑”、“屋”、“庭”、“庑门”等等,它们完全符合地面一般建筑的名称和特点。我们通过《湘夫人》第二段中描写所涉及到的建筑学上的术语,可以说明他所建的房子也就是一般的房子,但又是建给最心爱的、盼望已久的人住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迎新用的房子,所以用料考究,装饰精美,用花草装饰了一层又一层。如果说第一段是通过情节来描写,第二段则是通过行动来描写。这里面的情绪是暗隐其间,仅仅是个背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第二段译文: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 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 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楣门,白芷铺房; 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 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

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

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第三段八句四组,表达了湘君情绪的变化。第一组是筑室情绪的自然延伸和幻觉的表现; 第二组是幻觉情形而产生的一种失望的情绪;

第三组在恨之深爱之切的情绪的调动之下,刚刚扔了信物又后悔,赶快去采摘香草,以等待对方的到来;

第四组写最后湘夫人仍然没有来。

可以这么说,所有阅读《九歌》中《湘君》、《湘夫人》的读者都想探究的是,他们最终为什么没有能够见面。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理解。第一,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虞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这里要解释的是又两点。首先,大部分人认为的这两首诗就是写的是大舜和二妃的悲剧神话传说。从本质上讲,屈原写的不是这个神话传说。舜和二妃的故事仅仅是《湘君》《湘夫人》这两首诗创作的一个远景,一个背景或原型。其次,屈原用这个题材来写的时候,他仍然被这个远古的悲剧传说所震撼和感染,所以就情不自禁地采用这样的双方不能见面的悲剧情节。有人从本诗第一句就判断这首诗写的是舜和二妃的故事。为什么称“帝子”呢?这首诗中写湘夫人共有三种称呼——帝子、公子和佳人。如果是写一般的爱情诗,用“公子”、“佳人”等称呼就很好,但本诗中在第一句就说“帝子降兮北渚”,所以说屈原在创作的时候情不自禁的运用了舜和二妃的悲剧故事,并以之作为诗歌的感情基调,所以最终湘君和湘夫人是不能够见面的。

第二,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民间流行歌曲基调的影响。

因为“九歌”的名称是从楚国民间祭歌而来,而流行歌曲的基调是欢快热烈的,含蓄的描写实在是极少极少。两情相思,两情未通,表达一种思念的痛苦是民间流行歌曲表达的主要内容。这种略带忧愁,略带惆怅的歌唱之后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和消解。有人研究过,唱那些雄赳赳,气昂昂的情绪高亢之歌,唱完后很累,得不到情绪的缓解,而唱完流行歌曲以后,忧愁的情绪得到了一种自然的消解,所以说湘君、湘夫人最终的不能见面是受到了民歌的那种悲愁、惆怅、迷茫基调的影响,尤其是在悲秋的季节里表达那种单相思的情绪。以上两点从学理上解决了文章的悲愁伤感的基调的缘由。此外,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之下,男女约会的痛苦,不能相见的愁思实在是极其常见的。且不说是在先秦文学中,就是在伦理约束比较宽松的元代社会,在元代散曲中,两情相悦而未通的苦闷还是极其显着的,邻居的两个男女青年相互约会都是很难成功的。第三段译文: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六、助(3分钟)同组帮忙疏通重点句子

七、测:巩固练习(4分钟)

1、如何品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尝试背诵第一段。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一、导(5分钟)

1、明确学习目标

2、全班齐读诗歌

(一)幻灯片展示老师选择的译文,点拨词句,提问

第一节:(1)“帝子降兮北渚”翻译时可以理解为“帝子将北渚”

(2)从中感受到湘君怎样的感情?“愁”,“目眇眇”、“登白薠兮骋望”——焦急、迫切地盼望。第二节:(1)“沅有芷兮澧有兰”运用了什么手法?是《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从景物说到人事上来。

第三节前6句:有两句和前面的句子很相似?找出,说说这四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不同于常见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回顾。生活常识——鸟常聚集在树上,渔网常挂在、晾在船上、岸边、杆上„„麋鹿在哪里吃食?曹操《短歌行》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蛟龙平时待在哪里?深渊、深水中。《劝学》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赤壁赋》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几句一般理解为相思

中的湘君眼前出现了错觉、幻觉。(生活事例联想:认错人„„)

第三节后16句:描写什么?筑室。(内容理解即可,不必求文言的细致翻译。)学生看译文,有理解分歧的,老师给出两个版本,如“擗蕙櫋兮既张”(已经剖开蕙草作为张开的帐顶/将那蕙草制的隔扇分开安放。)

二、思:自主学习(12分钟)

三、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的开头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气氛?这对全诗起了什么作用?

(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而其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2、湘君修建的房子如何?美丽,优雅。

4、为何修建这样一所房子?

表现了湘君的满怀希望、憧憬、痴情、真心„„也侧面衬托写出了要迎接的湘夫人的美丽、高贵、纯洁、超凡脱俗„„(可提示:这样的房子应该由什么样的女子来居住?)

5、为了迎接湘夫人,湘君不仅修建房屋,还干了什么?齐读本段最后两句? 迎接宾客。

6、为了一次约会,有必要要这样隆重吗?这不像是约会,更像什么?

婚礼。原来他们约好了在今日成亲。迎娶新娘要提前布置新房,不仅人类如此,自然界的动物、鸟类雄性在向雌性求爱时,也要尽力搭建、筑造好窝和巢。

7、品读第四节:

1、展示译文,强调“捐”为“扔、弃”之意。“远者”指“湘夫人”

(1)、前两句应该如何翻译为好?为何要把衣服扔到江中,弃到澧水之滨?你如何理解这一举动?

(湘夫人未来,在现在的婚礼上如果新娘缺席,新郎会有何反映?气愤,断绝关系,扔东西——抛弃信物„„最好把衣服理解为是湘夫人所赠之表情的信物,此刻为男子气愤之举,符合人之常情。)

(2)、为何又去采摘杜若?为何还要送给不来结婚的湘夫人?

表现了湘君的痴情

(3)、最后两句表现了湘君怎样的感情? 自我安慰,自我开解。(4)、湘夫人为何没来?未说明原因。她爱不爱湘君?看一看姊妹篇《湘君》——湘夫人的心声。

附:《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小结:湘君与湘夫人彼此相爱,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让爱情如愿,发生了爱情的错位,这是一种悲剧。但痴情的湘君愿意继续守候,我们从诗歌中感受到了他的心境约定后的担心的忧愁、急切、怅惘、期盼、失望、愤怒、自我安慰„„

三、议:合作探究(6分钟)

诗歌主旨理解

1、为何屈原要塑造这样一个湘君的形象?湘君对湘夫人的情类似什么?

为了寄托自己的感慨,用湘君与湘夫人的关系拟自己与楚王的关系,流放中的他就像痴情的湘君一直在等待楚王来再次重用他。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以婚约比喻君臣遇合,这是作为一种政治关系的借喻。

2、湘君盼湘夫人到来共浴爱河,屈原盼楚王前来干什么?实现美政理想。

3、知人论世,了解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香草美人”的理解

1、“香草”在屈原作品中,一般用来干什么用?

本文中建筑房屋,赠送给湘夫人。赠香草以传达情意是古人的传统,高一学过《涉江采芙蓉》。古诗词中常见,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为美,美人之贻”等。香草还用来装饰自身,美化外表,寓意着对内在美好品德的追求,即高洁、善和美等。

2、美人指谁?

学生会想到是楚王,是“被追求者”。屈原在诗歌中曾上天入地求女。但有时美人也指自己,像《离骚》中“众女嫉余之峨眉兮”,是美丽但备受嫉妒、被冷落的美人。所以美人既指明君,亦喻贤臣。

四、展:展示反馈(7分钟)

1、各组抢答上述问题。

五、评:

六、助:同组讨论不理解的问题。

七、练(检测巩固)

1、名句默写(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重要古诗文”)

袅袅兮秋风。,播芳椒兮成堂。

白玉兮为镇,聊逍遥兮容与。合百草兮实庭。

2、翻译下列句子。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神。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

拓展阅读 爱情的绝唱——《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译文:仿佛有人经过深山谷坳,身披薜荔啊腰束女萝。含情流盼啊嫣然一笑,温柔可爱啊形貌娇好。驾着赤豹啊紧跟文狸,辛夷为车啊桂花饰旗。披着石兰啊结着杜衡,折枝鲜花啊聊寄相思。竹林深处啊暗无天日,道路险峻啊独自来迟。孤身一人啊伫立山巅,云海茫茫啊浮游卷舒。山色幽暗啊白昼如夜,东风狂舞啊神灵降雨。我痴情等你啊忘却归去,岁月已晚啊谁能让我永葆花季?

学习目标: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学习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作品、文学常识

1、疏通诗歌

2、整体把握诗歌

学习内容:

一、课前预习(A级)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屈原的生平以及《九歌》、《楚辞》的介绍见教材58页。屈原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疏远,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楚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课件展示放逐行程图)都城郢被秦将白起攻破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注释里说“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

与《诗经》四言诗不同,它采用参差不齐的形式,有大量“兮”字,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其它特点见58页教材“想象奇特瑰丽,语言铺陈华美,极富浪漫色彩”。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世人称“楚辞体”或“骚体”,并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

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一类是以《九歌》(共十一篇,《湘君》、《湘夫人》、《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等其它介绍见注释和相关链接)。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王逸《九歌序》。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

士大夫的臣妾心理,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的初步定型。•

悲秋 •

士不遇。

忠怨——忠君爱国,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2、[背景介绍 ]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

洞庭湖有中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一、导:(5分钟)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完成预习内容。

二、思:自主学习(12分钟)

1、字音辨析(独立完成)

眇眇()袅袅()罾()裔()麋鹿()搴()薜荔()门楣()(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2、朗读诗歌。学生齐声朗读诗歌,教师正音。

3、利用注释,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湘夫人》的故事,标记有疑问的字词、诗句。

古代诗文的翻译注意从以下方面把握:

1、重点的文言实词。

2、18个文言虚词。

3、特殊句式。

4、诗文中的修辞。

4、你觉得下面诗句中哪些词语难理解,试试查工具书解决。(独立完成)(1)帝子降兮北渚 _(2)目眇眇兮愁予

(3)袅袅兮秋风(4)登白薠兮骋望__________(5)与佳期兮夕张__________(6)荒忽兮远望__________(7)观流水兮潺湲__________(8)疏石兰兮为芳__________(9)遗余褋兮醴浦__________(10)聊逍遥兮容与__________(11)罔薜荔兮为帷__________(12)擗蕙櫋兮既张 __________

三、议:合作交流、质疑解难(B级)(5分钟)

1、学生互相传看,推荐译文。

2、提问:根据自己的翻译和同学的译文,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文中叙事语句的提示,湘君和湘夫人要干什么?结果呢?)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设题依据:高考考纲“概括文章内容”)

四、展(7分钟)

1、推荐译文,读两篇。

2、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3、选择一段你最喜欢的诗句大声朗读。

五、评(5分钟)

六、助(3分钟)同组帮忙疏通重点句子

七、测:巩固练习(4分钟)

1、如何品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尝试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一、导(5分钟)

1、明确学习目标

2、全班齐读诗歌

二、思:自主学习(12分钟)

三、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的开头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气氛?这对全诗起了什么作用?(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湘君修建的房子如何?

4、为何修建这样一所房子?

5、为了迎接湘夫人,湘君不仅修建房屋,还干了什么?齐读本段最后两句?

6、为了一次约会,有必要要这样隆重吗?这不像是约会,更像什么?

7、品读第四节:

(1)、前两句应该如何翻译为好?为何要把衣服扔到江中,弃到澧水之滨?你如何理解这一举动?

(2)、为何又去采摘杜若?为何还要送给不来结婚的湘夫人?

(3)、最后两句表现了湘君怎样的感情?

(4)、湘夫人为何没来?未说明原因。她爱不爱湘君?看一看姊妹篇《湘君》——湘夫人的心声。

附:《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译文: 湘君啊你犹豫不走。因谁停留在水中的沙洲?为你打扮好美丽的容颜,我在急流中驾起桂舟。下令沅湘风平浪静,还让江水缓缓而流。盼望你来你却没来,吹起排箫为谁思情悠悠?驾起龙船向北远行,转道去了优美的洞庭。用薜荔作帘蕙草作帐,用香荪为桨木兰为旌。眺望涔阳遥远的水边,大江也挡不住飞扬的心灵。飞扬的心灵无处安止,多情的侍女为我发出叹声。眼泪纵横滚滚而下,想起你啊悱恻伤神。玉桂制长桨木兰作短楫,划开水波似凿冰堆雪。想在水中把薜荔摘取,想在树梢把荷花采撷。两心不相同空劳媒人,相爱不深感情便容易断绝。清水在石滩上湍急地流淌,龙船掠过水面轻盈迅捷。不忠诚的交往使怨恨深长,不守信却对我说没空赴约。早晨在江边匆匆赶路,傍晚把车停靠在北岸。鸟儿栖息在屋檐之上,水儿回旋在华堂之前。把我的玉环抛向江中,把我的佩饰留在澧水畔。在流芳的沙洲采来杜若,想把它送给陪侍的女伴。流失的时光不能再得,暂且放慢脚步逍遥盘桓。

四、议:合作探究(6分钟)

结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分析一下本诗的主旨。

1、为何屈原要塑造这样一个湘君的形象?湘君对湘夫人的情类似什么?

2、湘君盼湘夫人到来共浴爱河,屈原盼楚王前来干什么?

3、知人论世,了解屈原其人其事

“香草美人”的理解

1、“香草”在屈原作品中,一般用来干什么用?

2、美人指谁?

四、展:展示反馈(7分钟)

1、各组抢答上述问题。

五、评:

六、助:同组讨论不理解的问题。

七、练(检测巩固)

1、名句默写(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重要古诗文”)

(1)袅袅兮秋风。(2),播芳椒兮成堂。

(3)白玉兮为镇,(4),聊逍遥兮容与。(5)合百草兮实庭。

2、翻译下列句子。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拓展阅读 爱情的绝唱——《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译文:仿佛有人经过深山谷坳,身披薜荔啊腰束女萝。含情流盼啊嫣然一笑,温柔可爱啊形貌娇好。驾着赤豹啊紧跟文狸,辛夷为车啊桂花饰旗。披着石兰啊结着杜衡,折枝鲜花啊聊寄相思。竹林深处啊暗无天日,道路险峻啊独自来迟。孤身一人啊伫立山巅,云海茫茫啊浮游卷舒。山色幽暗啊白昼如夜,东风狂舞啊神灵降雨。我痴情等你啊忘却归去,岁月已晚啊谁能让我永葆花季?

学后反思 :

第五篇:《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教学重点 】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2、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课时安排】课时

【导 语】

上节课我们骑马奔驰在黄河流域的厚厚黄土上,随着马蹄扬起的阵阵尘土倾听思妇们唱起的游子之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坐着船去汨罗江边寻觅一位中国最早的行吟诗人,沿着他的足迹来领略荆楚文化的魅力。

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大家已经掌握的有关《楚辞》的文学常识。

一、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一)关于屈原、屈原生活的时代简介:

屈原(约前340至约前278)出生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祖先屈瑕,为楚武王熊通之子,被封于“屈”之地,后代以“屈”为氏。始祖为传说中的古帝颛顼高阳氏。“帝高阳之苗裔合,朕皇考曰伯庸。”(《离骚》)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屈原家乡为湖北秭归县。贵族出身,使他有机会接受教育。学识渊博,同时由于他和楚王同姓,所以培养出较浓厚的宗国感情。

屈原生活的时代在战国中期,七大国之间连年征战。当时最有条件统一中国的是秦国和楚国,但秦国占优势,因为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更加强大起来,而楚国在吴起变法失败后越加腐败,所以楚国必须和齐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屈原作品及特色

(1)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2)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 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二)关于“楚辞”、关于“楚辞”名称的由来(1)指楚地的歌辞。

(2)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3)“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订楚辞序》)。

(4)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5)“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2、“楚辞”在诗歌体制方面的创新

(1)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2)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

(3)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

(4)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5)《离骚》为其代表作。3、“楚辞”的地位

《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二、课文讲评与赏析

(一)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注释自读疏通文意,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2)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二)品读与探究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提示】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提示】幽怨 哀婉

4.师问: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1)(2)(3)【提示】(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师追问: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提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提示】(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追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师追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提示】(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师追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提示】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

师追问:“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提示】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三)佳句欣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2)秋水的绝唱

(3)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提示】之所以称为名句的原因:

(1)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

(2)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图景(意境)。

(3)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

(四)难点讨论

①不知为何标题和内容反置?

【提示】:《湘君》篇,写女主角思君;《湘夫人》篇,写男主角思帝子。

②湘君与湘夫人是不是配偶?若是,为何两地分居,相互苦相思?

【提示】: 一方是:“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一个是:“目眇眇兮愁予„„登白薠兮骋望”。一方是:“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一个是:“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一方是:“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一个是:“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屈原写湘君与湘夫人苦相思、闹矛盾„„可能是屈原为表达“先受重用;现被疏远;企盼重新得到怀王任用”而而设置的情节。既非写舜与二妃;也与“祭祀”无关。

(五)总结

1、主题思想: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2、艺术特色

(1)细腻的心理描写

(2)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3)苍凉的格调(“爱”与“怨”) 语言特色

1.大量运用楚辞“兮”式结构。

2.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与《诗经》四言比较]

(六)课外作业(1)背诵全文(2)思考:《楚辞·九歌·湘夫人》与《诗经·秦风·蒹葭》(或《诗经·周南·汉广》)展示了怎样的相似意境?

【板书】

三、补充与拓展

(见ppt 课件)

下载1《湘夫人》教案(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1《湘夫人》教案(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湘夫人教案

    《 湘夫人》教案 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楚辞》与“楚辞体”2)了解屈原的生平简介 3)了解湘君对爱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4)通过探究性......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思想、气节品格及《楚辞》相关知识。 2、 疏通诗意,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3、反复诵读,梳理结构,把握文意。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一、关于《楚辞》: 所谓“楚辞”,用宋人黄伯思《翼骚序》里的话来说,就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其作品大多借楚国的山川、草木、风物、鸟兽来传......

    湘夫人 教案

    澧县三中2012年下学期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案湘夫人 湘夫人 教案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讨论具体的作品; 2、培......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内容。 2、了解有关《楚辞》的相关内容。 3、识记本课相关基础知识。能力目标: 1、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写......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 【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形 象。 【探究活动】 诗歌的主人公是谁,这一形象有何特征?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

    湘夫人教案doc

    湘夫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内容。 2、了解有关《楚辞》的相关内容。 3、识记本课相关基础知识。能力目标: 1、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写的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