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教案

时间:2019-05-15 04:3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夫人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夫人教案》。

第一篇: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

屈原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和传达出的情感。

3.涵咏诗歌,分析香草、美人等意象,感受意境,深入理解诗中的内容。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题。

3、学习铺陈、比兴和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感受作品浪漫主义的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与景的关系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2、难点:通过意象、意境、比兴手法表达情感的写法。教学方法

涵咏诵读,设疑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我们高一时已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后涉湘江而溺死。她们死之前,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湘妃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后舜化为湘君,娥皇、女英化为湘夫人,同为湘江水神。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1)屈原(约前340—前天278),名平,字原。曾任左徒,三闾大夫。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忠于楚王,但屡遭排挤,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 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 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

除注释外补充:蘋(pín)

水裔(yì)

江皋(gāo)九嶷(yí)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理解诗歌内容。并试用现代诗歌的形式翻译出来。

译文示例:

第一节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

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第二节: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第三节: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

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

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

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第四节: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3、从本诗中你读到了怎样一个故事? 明确:

诗歌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说它们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错过了相会的时间。《湘夫人》和《湘君》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江水神的乐歌。《湘夫人》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君的口吻,抒发追怀湘夫人的情景,发生在湘夫人久等不至北而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即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彼此都因相思不见而难以自拔,心灵和感情遭受了长时间痛苦的煎熬。

4、诗歌中湘君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明确:刚到约会地点,不见湘夫人时的忧愁。盼等湘夫人到夜幕降临时,愁情加深,以至于神志恍惚。在恍惚中进入了对幸福生活的幻想,从而达到了全诗感情的高潮。最后是离开时无可奈何的宽解。

忧愁是开端,恍惚是发展,幻想是高潮,宽解是结束。

这首诗写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它以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感情波动为全诗的线索贯穿始终。

四、课堂小结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五、作业

1、熟读并且背诵诗歌。

2、完成课后练习二和三。

湘夫人

屈原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涵咏诗歌,分析意象,感受意境,深入理解诗中的内容。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把握作品主题。

3、学习比兴和“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等写作手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夫人》一诗瑰丽飘渺,浪漫神秘,她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魅惑力,引得后世人猜测纷纷在第一课时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探讨,从不同层面解读诗歌,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分析诗歌

(一)赏析第一节

1、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幽怨、哀婉。

2、其实诗歌的开头就给我们奠定了全诗幽怨哀婉的基调,请同学找出是那句诗?

明确;就是“千古言秋之祖”——“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这句诗是如何奠定幽怨、哀婉的感情基调的呢? 明确:诗句中有三个意象:秋风、秋水、秋叶。微寒的秋风 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形成了一幅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

说它是“千古言秋之祖”是因为此句为写秋提供了范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并且这句采用了“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写法。首先,此句紧承上句,用的是抒情点染法:上句“目眇眇兮愁予”中的“愁”字,点明了感情基调,下句写景,借秋风、水波、落叶来渲染、扩散、强化这一愁情。上点下染,情景浑然交融。其次,秋风、水波、落叶取景典型,能够多方面地发生情与景的共频共振,同构共鸣。秋风阵阵,水波荡漾,好象赴约不遇的湘君的心波在起伏;秋风带寒,水波生凉,犹如一盆冷水浇到匆匆赶来的湘君头上;树叶枯萎,纷纷飘落,也似乎是湘君的失落心情在不断往下坠。再次,秋风荡秋水,秋风扫秋叶,秋叶随秋水,秋水飘秋叶,一切都散发着衰残、败落、哀伤的情调,不正是湘君当时处境、心情的写照吗?这种写法叫“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4、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诗人写这一组反常现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儿应该在树上,鱼网应该在水中。

此句之前写“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本该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柔情似水,佳人期如梦”,不想望穿秋水,不见伊人。所以写这组反常现象,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却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暗示会合无缘,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5、这种即兴起景方法我们称为什么?

明确:比兴,这种景物描写,不是将情感融入现实景物,不是以景染情,而是通过象征、隐喻、暗示的途径来表达表现目的。我们学过的如《关睢》开头,《氓》中以桑叶比兴的诗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既然是错乱的现象,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会存在,这种写法也叫“ 因情造景,象征寓意”。汉乐府中的《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都是以反常之事为喻。

6、第三节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明确:“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

(二)赏析第二节

1、“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不敢言”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怎样理解? 明确:首句用了比兴手法,以香草比喻自己所恋慕的人(一说比喻爱情的纯洁)。而“思公子”一句则将主人公思念之深,情意绵绵,又羞于明言的复杂心理刻画得十分形象,古诗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那么诗歌是如何表现“天凉好个秋”的呢?

明确:“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主人公没有直接表白自己的情感,而是借流水寄托自己的愁思,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既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也暗示了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三)赏析第三、四节

1、既然湘君对湘夫人思而不见,为何诗中出现了他忙忙碌碌迎接湘夫人的场面?

明确:这是幻想,表达湘君思念的迫切。

2、第三段内容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人运用铺陈描写的手法,营造了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相会之处: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

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3、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这些香草,构成了一个唯美的境界,整首诗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得高洁优美。这就是“楚辞”常用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谄佞”的笔法。

4、“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抒情主人公为什么有这一举动?

明确: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透露出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甚至怨恨之情。

5、抒情主人公为什么又要拔取杜若送给湘夫人呢? 明确:虽然表面决绝,而内心的想念是无法抑制的。湘君的抱怨是一时的,挚爱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很快就回心转意,最终恢复了平静。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四、主题探究

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附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许秦“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条件是齐楚断交。等齐楚断交之后,楚国收地时,秦国说只许楚六里。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张仪来时声称秦国要退还楚国失地,楚怀王说,不要地,要张仪人头。张仪来楚后,先找到楚夫人郑袖,厚金贿赂她,并与楚约为婚姻。原本欲杀张仪的楚怀王听了郑袖等人的话,又放了张仪。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以子兰为令尹,继续实施投降政策,他们加紧迫害屈原,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顔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襄王二十一年(公 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汩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以身殉葬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明确】:同意。中国古典诗歌有以爱情比君臣师生比理想的传统。如唐朝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诗人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诗人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并且我们在《离骚》中已经学过,“灵修美人以媲于君的”的写法。“美人”不只是指明君,有时也指贤臣,像“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所以,从屈原的生平可以看出,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他对楚王的忠诚,寄予的厚望,却不受重用的失落感,以及不灭的希望,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总之,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信念。

五、艺术手法

1、融情于景,以景染情。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3、对美好场景的极力铺陈。

六、结束语:屈原是战国时期一位张扬着改革的理想,闪耀着人格光芒,高举着爱国旗帜的历史伟人,同时他又是一位奔涌着热血般的激情,幻化着斑斓的色彩,创造着壮丽意境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学习屈原,学习楚辞,是为了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从而铸造我们国民的人文精神。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让我们珍爱屈原,珍爱屈原精神,从热爱他的文字开始。

七、作业: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湘夫人(屈原)

爱情悲剧——湘君侯湘夫人不至,等……

政治悲剧——屈原盼楚王终不来,等……

香草美人——美好品性、明君贤臣

第二篇:《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教学重点 】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2、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课时安排】课时

【导 语】

上节课我们骑马奔驰在黄河流域的厚厚黄土上,随着马蹄扬起的阵阵尘土倾听思妇们唱起的游子之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坐着船去汨罗江边寻觅一位中国最早的行吟诗人,沿着他的足迹来领略荆楚文化的魅力。

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大家已经掌握的有关《楚辞》的文学常识。

一、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一)关于屈原、屈原生活的时代简介:

屈原(约前340至约前278)出生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祖先屈瑕,为楚武王熊通之子,被封于“屈”之地,后代以“屈”为氏。始祖为传说中的古帝颛顼高阳氏。“帝高阳之苗裔合,朕皇考曰伯庸。”(《离骚》)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屈原家乡为湖北秭归县。贵族出身,使他有机会接受教育。学识渊博,同时由于他和楚王同姓,所以培养出较浓厚的宗国感情。

屈原生活的时代在战国中期,七大国之间连年征战。当时最有条件统一中国的是秦国和楚国,但秦国占优势,因为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更加强大起来,而楚国在吴起变法失败后越加腐败,所以楚国必须和齐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屈原作品及特色

(1)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2)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 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二)关于“楚辞”、关于“楚辞”名称的由来(1)指楚地的歌辞。

(2)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3)“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订楚辞序》)。

(4)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5)“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2、“楚辞”在诗歌体制方面的创新

(1)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2)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

(3)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

(4)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5)《离骚》为其代表作。3、“楚辞”的地位

《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二、课文讲评与赏析

(一)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注释自读疏通文意,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2)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二)品读与探究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提示】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提示】幽怨 哀婉

4.师问: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1)(2)(3)【提示】(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师追问: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提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提示】(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追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师追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提示】(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师追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提示】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

师追问:“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提示】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三)佳句欣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2)秋水的绝唱

(3)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提示】之所以称为名句的原因:

(1)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

(2)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图景(意境)。

(3)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

(四)难点讨论

①不知为何标题和内容反置?

【提示】:《湘君》篇,写女主角思君;《湘夫人》篇,写男主角思帝子。

②湘君与湘夫人是不是配偶?若是,为何两地分居,相互苦相思?

【提示】: 一方是:“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一个是:“目眇眇兮愁予„„登白薠兮骋望”。一方是:“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一个是:“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一方是:“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一个是:“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屈原写湘君与湘夫人苦相思、闹矛盾„„可能是屈原为表达“先受重用;现被疏远;企盼重新得到怀王任用”而而设置的情节。既非写舜与二妃;也与“祭祀”无关。

(五)总结

1、主题思想: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2、艺术特色

(1)细腻的心理描写

(2)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3)苍凉的格调(“爱”与“怨”) 语言特色

1.大量运用楚辞“兮”式结构。

2.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与《诗经》四言比较]

(六)课外作业(1)背诵全文(2)思考:《楚辞·九歌·湘夫人》与《诗经·秦风·蒹葭》(或《诗经·周南·汉广》)展示了怎样的相似意境?

【板书】

三、补充与拓展

(见ppt 课件)

第三篇:湘夫人教案

《 湘夫人》教案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楚辞》与“楚辞体”

2)了解屈原的生平简介

3)了解湘君对爱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4)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

1.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的写作技巧。

2.通过解读文本,了解并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流程(注:课前将译文发给学生)

(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了屈原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

1、提问学生有关《楚辞》及“楚辞体”的知识

明确: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因《离骚》最具代表性,故又称为“骚体”。

楚辞的一些特点:

①语气词语“兮”。

②神话色彩:北方:史官文化,重人事,讲求实际。

南方:巫官文化,信鬼神,富于想象。

③比兴和象征

香草美人笔法。

2、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美政”理想:

1).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美政”理想;

2).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

3.)“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湘夫人》与《九歌》:《湘夫人》是屈原的组诗《九歌》中的一篇,东汉人认为是屈原被放逐江南时所作,屈原在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间,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乐歌谣,最后整理编成集——《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歌》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诗文赏析:

1、结构与情感发展: ⑴、盼望与思恋:

“目眇眇”——“骋望”——“远望”(辅以秋景的描写)

⑵、寻找与梦幻:

朝驰江皋、夕济西(shi)——在水中筑起美丽芬芳的爱巢。

⑶、梦灭与思念:

捐袂遗——摘杜若以遗远者。

(四)内容赏析:

1.提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明确: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提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3.提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幽怨 哀婉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明确: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明确:“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传统诗歌意象的探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景物描写非常典型,请同学们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境。(点拨:唐朝诗人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不错,人们看到秋风落叶、秋雨梧桐很容易引起悲伤之情,这就是传统文化赋予事物的特殊含义,有人把它们叫做“传统诗歌意象”,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样的意象你掌握了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传统文化赋予事物的特殊含义,就是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诗句,可是传统的意象太多了,记起来很麻烦,为了便于记忆,我把它们编 2 成了顺口溜,请看大屏幕。

传统诗歌意象歌谣

诗歌意象有规律,把握技巧好记忆。杜鹃猿啼话凄凉,雨打梧桐离别意。冰雪蝉鸣喻高洁,凌寒坚韧松梅喻。挺拔翠竹亮节风,斗雪菊花傲骨义。落日黄昏迟暮感,流水落红伤春去。红豆寄寓相思情,送别长亭共短亭。羁旅驿站游子意,望月听笛乡情浓。蓑衣斗笠指隐士,渔樵垂钓闲适情。

鸳鸯连理生死恋,孤城关山戍卒行。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提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 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提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明确“: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五)感悟主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下面让我们用这种方法共同解读本文的主旨。

1. 知人

请一位同学把自己课前制作的关于屈原的生平知识卡片读给大家听。之后,教师明确: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时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安定边境。屈原一心革新政治,努力使楚国强盛起来,却遭到保守派的打击和迫害,他为追求理想,虽九死而忧未悔。

2.逆志

《湘夫人》一诗,描写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慕和追求之情。文中既表现湘君为追求爱情的矢志不渝的执著与痴情,这表现了他与恋人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哀怒与惆怅。

3.探究言志的契合点

诗中写道“闻佳人兮召予”,这里的“佳人”就是“美人”,而是古诗中的一个常见的诗歌意象,常用来比喻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或政治抱负,比如在模块①中学到的《赤壁赋》中的“望美人兮天各一方”,其实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曾多次用“美人”比喻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因屡遭迫害,所以理想化为泡影。因此他在《离骚》一诗里才体现出为理想上下求索的执着和壮志未酬的悲情。而《湘夫人》一诗所表现的是湘君为了爱情坚持不懈的追求,思而不见的愁苦。这样“佳人”一词,就成了诗人“言志”的契合点,抓住它,我们便不难看出在湘君追求美人的哀怨之中无不折射出屈原为理想九死未悔的悲愤情。

明确:香草美人,寄予理想。提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呢?

(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六)总结: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七)主题思想: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八)语言特色:

1.大量运用楚辞“兮”式结构

2.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与《诗经》四言比较]

(九)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和优美丰富的想象!

①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个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②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于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升到创作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板书】

情景交融 歌颂爱情

香草美人 追求理想-

第四篇:《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思想、气节品格及《楚辞》相关知识。

2、疏通诗意,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3、反复诵读,梳理结构,把握文意。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字词,感受文章语言上的特色

三、教学难点:目标3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介绍于屈原有关的知识

二、作者生平及《楚辞》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政治。对外主张联齐抗秦。被谗,遭放逐。楚襄王时再遭谗毁,迁于江南多年,后见楚国政治腐败,无力挽救,怀着深沉的忧愤,自沉于汨罗江。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楚辞体的特点:

(1)是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的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2)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3)多用语气词兮,自有舒缓,摇曳多姿。(4)篇幅加大加长,便于抒情,宜于描写,宜于咏叹宜于表现深曲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广阔的生活内容。(5)想象奇妙,比喻生动,描摹细腻,形象鲜明,感情深厚,语言瑰丽(6)标志着诗歌由集体创作为主转入诗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的开始。

三、与本文相关的故事: 据传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湘君就是传说中尧、舜、禹中的舜。他到九嶷山惩戒恶龙,死在苍梧,他的妃子是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到南方寻找舜,走到洞庭湖附近,听说舜已死,二人抱头痛哭起来,一直哭了九天九夜,眼睛流干了,哭出血泪来。最后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

四、解决字词义

1、字音 见课本

2、疏通文意:见课本

五、理解全文

1、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诗歌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说它们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错过了相会的时间,彼此都因相思不见而难以自拔,心灵和感情遭受了长时间痛苦的煎熬。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2、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幽怨 哀婉

3.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A、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B、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A、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B、“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六、主题研讨

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七、总结: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板书: 湘夫人

屈原

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教学反思:

第五篇:《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一、关于《楚辞》:

所谓“楚辞”,用宋人黄伯思《翼骚序》里的话来说,就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其作品大多借楚国的山川、草木、风物、鸟兽来传达楚人的感怀。楚辞代表了中国诗歌继《诗经》之后的第二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由于参与创作的多为楚人,所以,西汉刘向在编这一风格的诗集的时候,把诗集叫做《楚辞》,东汉王逸注释楚辞,把自己所作的《九思》也收入《楚辞》,宋代的朱熹对此划分显然不满,他的《楚辞集注》把前人选入楚辞中的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的作品一并删除,清代的林云铭的《楚辞灯》则把屈、宋之外包括汉代贾谊在内的后世作家的作品全部删除。所以,《楚辞》的版本出入颇多。因为王逸有首功,所以现在一般还是把王逸的《楚辞章句》看作是最好的读本。宋人洪兴祖做了《楚辞补注》。

宗经者总认为楚辞是从诗经发展而来的。然而诗经有十五国风,却硬是没有楚风。古代交通不发达,地理环境山川河流的阻隔,往往会使被阻隔的区域文化,发生很大的差异。用丹纳的话说,就是“一个民族永远留着他乡土的痕迹,而他定居的时候越愚昧越幼稚,身上的乡土的痕迹越深刻,„„赤手空拳,知识未开的人只能受环境的包围,陶冶,熔铸;他的头脑那时还象一块软和而富有伸缩性的粘土,会尽量向自然界屈服,听凭搓捏。”中国幅员辽阔,南北的地貌、气候,植被,河流的差异非常大,当时的南北文化的地域性封闭,确实造成了南北文化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诗歌形式上,我们可以发现:

一、楚辞里的写景之句大大地多于《诗经》,我认为,这很可能和南方的地域环境及南方人的善感有关系。

《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山鬼》: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

《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九章·思美人》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

《楚辞·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茏葱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

《思古》:“冥冥深林兮,树木幽幽,山参差以崭岩兮,阜杳杳以蔽日……

我们在楚辞里看到的写景的句子很显然多于诗经,我一直认为,这里面除了时代的差异之外,恐怕很重要的一点是南北地域的差异。

二、句子本身的律动有着明显的差异,以诗经的短句为例,三言要急促些,四言的节奏要庄重缓慢一些。楚辞用一个“兮”字,把四言的变为五言,例如:蒹葭苍苍,比较“秋兰兮青青”;把三言的变为七言,例:若有人兮山之阿;把三言四言的变为八言。例:桂树丛生兮山之幽。等等。南方人的情感节奏如流水一般潺媛波动,起伏的幅度较大而不断;北方真的好象不一样,以开阔、铿锵为主。我们这里所说的北方主要是指中原一代,秦也是北方,但它不是诗经所代表的北方文化的代表。这一点,光念楚辞你体会不到,找一本清人沈德潜的《古诗源》一读,我想你们就会有所体会的。

三、我们在楚辞里可以见到的植物的名目,就大大超过诗经里的。南方温润潮湿,多湖泊、沼泽、丛林、幽谷,因而植被的数量与种类远远超过北方,这一点,一读楚辞,你便会有所体会。在屈原笔下有多少种香草啊!

四、楚辞所独有的“传神写照”的美目。

我从前读「楚辞」,最喜欢「九歌」,山鬼的那双“既含睇兮又宜笑”的眼睛,湘夫人那双“眇眇”愁人的眼睛,撩人情思,动人魂魄。有一天,我读「少司命」: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我突然感觉到了那种“目成”之境。请注意这三处对于“目”的描绘,它们并不象诗经里那样纯然是描绘,孔子认为“美目盼兮”极妙,但比起“既含睇兮又宜笑”已少了许多味道,比起“目眇眇兮愁予”,更少了一层诗人主观的情感对于客观之美的强烈渗透。至于“忽独与余兮目成”,所传达的那样一种美丽的感受,则几乎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乐莫乐兮新相知”,我当时的快乐无法形容。楚辞里这些美丽的眼睛,深情而忧郁,我常常认为,这正是中国文学那对非人间所有的美目,是南方文化的灵魂之所在。是一种忘我的激情,是一个心心相印的瞬间。

二、关于屈原: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在秦灭六国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典型人物便是张仪与苏秦。张仪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无行之士,但也是一个毋庸置疑的有本事的政客。苏秦与张仪从本质上讲没有什么区别,早年以连横说秦,不被用,潦倒回府,颇感人心世态之炎凉。

“妻不以我为夫,嫂„„;父母„„,是皆秦之罪也。而后,发愤研究合纵之计,头悬梁,锥刺股。终于说动赵王,授相印,并成为六国间的智囊核心人物,由赵赴楚游说之际,路过老家洛阳,决定衣锦还乡,显赫一番。“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

比较起当时这些大成大败者,屈原的人格浩浩然独立彪炳,他有才,小人们就在楚怀王耳边说他“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也!”司马迁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乃作《离骚》。司马迁还说:“屈原以彼其之材,游诸侯而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屈原之所以不追名逐利,为自己谋个荣华富贵,是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土地和文化。

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秦惠王令张仪佯去秦而事楚。张仪用厚币收买了楚怀王身边的人,许怀王秦地六百里,条件是楚不与齐联合作战。结果,齐楚反目。秦这时候反来攻打楚国,这一战,秦未能亡楚,愿意割汉中地与楚讲和。楚王宁要张仪的脑袋也不要割地。张仪当然不怕,因为楚怀王周围的人全被他买通了。这时候屈原已被怀王疏远,但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仍然赶回宫中,劝怀王杀张仪,但怀王已经放了张仪。

楚得罪了齐,盟国共讨之,秦骗怀王去秦国盟会,屈原劝怀王勿入虎狼之国,怀王不听,终于被扣作割地的人质,死于秦。怀王的长子顷襄王也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了楚国南方。屈原最后在南方沉江而死,他的形象成了坚贞不渝的忠臣人格的象征,中国古代很多怀才不遇的正直的士大夫都对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剧怀有深深的同情。

鸦片战争以后,我们的国门被帝国主义列强的炮火打开,屈原的形象更成为我们民族良心的象征,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

三、屈原的创作及其文学价值:

屈原的创作,据刘向校订及王逸作注的共25篇:离骚

一、天问一,九歌十一篇(加《礼魂》《东皇太一》),九章九篇。远游

一、卜居

一、渔父一。另外,史记中载有《招魂》一篇,后人又把《大招》算上,共27篇。但除了离骚、天问、九章、九歌之外,其他的篇目都是有争议的。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中三种不同体性的代表。九章等象离骚,有事可据,有义可陈。其中《天问》可算作是屈原学术思想的反映。而《九歌》是屈原润色楚民间文学的典范。“上陈事神之敬,下以见己之冤结。”其中多抒情之笔,多浪漫情愫,因为是代别人说话,所以与离骚不同,九歌不尽是也不必尽是诗人自己的内心情感。

四、《九歌》之美:

九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乐曲的名字。据说,夏的时候,就有叫做“九歌”的乐曲,但此《九歌》与彼“九歌”之间的联系,已完全不可考。闻一多先生认为,夏人用来郊祀上帝的音乐和歌舞就是“九歌韶舞”,《左传》有两处以“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五声”连举。因而九歌是一种歌的一种标准体裁。他认为这种祭祀所用的歌最初应该有三章,每章三句,每一句都有一个音节的延长(歌永言),九歌的音乐形式就是一首歌中有九次延长。这种九歌形式在用于经典教诲就是夏的所谓“九德之歌”;而在楚辞里,则升华为飘然欲仙的诗。他做的这一个表很能说明问题:九章之歌依地理分布,自北而南,排列如下: 东君代云中君赵

河伯(国殇)秦大司命少司命山鬼楚 湘君湘夫人南楚

国殇是人鬼,因而与另八位自然神分开。地域越南,歌词的气息越灵活、越放肆、越顽艳,直到那极南端的湘君、湘夫人。例如后者的‘卷余袂兮江中,遗余堞兮醴浦'二句,那猥亵的含义几乎令人不堪卒读了。以当时的文化状态而论,这种自北而南的气息的渐变,不是应有的现象吗?

在我看来,《九歌》就是楚辞的眼睛。体现了楚辞的精神之美。它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浓郁的浪漫色彩,强烈的故事性,在这些神话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相糅的故事中,流露出浓厚的地方色彩。神人之恋(苏雪林的说法),表现的其实是人的恋情,神被人化了,鬼神都变得非常人性化。我们读一下教材上所选的《湘夫人》,真的能够体会出南方文化的灵秀与温情脉脉。

五、湘夫人:

该诗选自《楚辞·九歌》。是一首描写湘水神灵之爱的恋歌。传说中的湘水神灵为一男一女,相爱却不能相见。女神对男神的唱的那一首叫做《湘君》,而这一首是男神在等待女神时唱的。屈原被放逐到楚国南方,见当地俗人祭祀神巫的歌词颇为粗陋,就对之进行了再创作,以寄托自己对楚国文化的深挚的爱恋。《湘君》与《湘夫人》都是写约会时久盼不至而引起的等待者的幽怨。《湘君》中有: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这是求爱无望而生的怨心。两湘本相互深爱,但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了隔膜,爱得越深,误会越难消解,误会越深,渴望被理解的愿望就越强烈。

两湘看来是一对终未婚配的“恋人神”,民间叫做“痴情儿女神”。关于这对神的传说,有人认为,是源于初民社会的人对于沅水、湘水分流的神化,由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联想到民间有情人不成眷属的悲剧,慢慢就形成了这样一对悲剧人物。

讲解《湘夫人》教材:

准确形象的心理描写。该诗通过男神从早到晚的心神不安,表现了他对爱情的渴望。他不断地困惑,不断地猜测。等待与期盼的焦虑,使天地间的一切都不同寻常。诗人准确地把握了恋爱中等待一方的心态:细心、敏感、多疑、坚忍,表现了湘水之神坚贞不渝的痴情。

洞庭秋波,千古绝唱。该诗描写神灵之爱,却充满了凡人的缠绵悱恻之情。湘水女神在情人的幻梦之中楚楚动人,秋水般难以捉摸的眇眇美目,使湘君的痴情如洞庭湖的千里烟波,动荡起伏,引人入胜。该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写景抒情。作者以极为传神的大手笔描写了洞庭秋色的萧瑟哀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凡读过九歌的人,便永远忘不了诗人笔下的洞庭秋波,忘不了天水之间,诗人对楚文化的一往情深。

林庚先生认为:《九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完成了散文的真正诗化,建立起诗歌语言的典范。为日后的五七言诗歌的创作、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日后的诗坛的影响,更为直接。特别是九歌中无处不在的上天入地的浪漫主义精神,对日后魏晋的文学大家如曹植、阮籍、谢灵运、鲍照等等,影响极大。

刘勰说,怊怅述情风之始也,闻一多先生说:“哀艳之情”是诗歌的灵魂。而屈宋传达的是仁人志士之情。如果说,楚辞代表了独特的楚文化之风的话。

那么楚风在我们心中激起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概括之,这个词就是“惆怅”,这种惆怅楚风荡漾在这首作品中,其表现为:

一、从主题上,神人之恋,神灵之恋都是一种美丽而绝望的、没有结果的等待。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九歌之中。九歌中的神都是配对的,东君、云中君是日月神的配对。大司命和少司命、湘君、湘夫人,山鬼、河伯,都是所谓夫妻神,或恋人神。只有国殇是孤单的,因为是“殇”,所以没有配偶。而且,姜亮夫说,这些为国牺牲的烈士不同于一般的鬼,只有这样的人鬼才有资格和日月星辰、江河大地的神灵一起接受人们的祭祀。

二、这股楚风表现在作品的语言上,通过大量双声叠韵的形声词或连绵词,以及“兮”的运用,传达了作品独特的情感节奏。你能感觉到楚风犹如长江洞庭之水波、巫山峡谷之云雨,深林幽篁之回风,有一种极富生命表现的、绵绵不绝的柔韧的力量。特别提请大家注意其连绵词的韵律,注意大量上声词的运用。另外,湘夫人的诗句六言七言五言前后变化得非常自由。就好象秋风之下的水波,随风之缓急而绵延波荡。

三、楚风中的写景,对其篇章中的神人的性格、他们所处的场景与情绪心态都是极有情调的烘托。在湘夫人中,所描写的景色无比开阔,波动也是外展的,那种感觉,那样的一往情深,通过湘君期盼的视线,向外部世界绵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而在《山鬼》中,这种开阔的、潺湲的波动湖光山色,就被被一种相当逼仄的引起焦虑和压抑的“终不见天”的场景所取代。而山鬼基本上都是七言句式。象心跳一样平均、紧张。

下载湘夫人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夫人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湘夫人 教案

    澧县三中2012年下学期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案湘夫人 湘夫人 教案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讨论具体的作品; 2、培......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内容。 2、了解有关《楚辞》的相关内容。 3、识记本课相关基础知识。能力目标: 1、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写......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 【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形 象。 【探究活动】 诗歌的主人公是谁,这一形象有何特征?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

    湘夫人 教案

    《湘夫人》教案教学目标:1、鉴赏本诗的表现手法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旨3、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4、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教学重......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的主旨。 3、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

    湘夫人教案1

    《湘 夫 人》 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目标】......

    《湘夫人》优秀教案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