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案美好生活的向导

时间:2019-05-13 00:1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政治教案美好生活的向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政治教案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篇:高中政治教案美好生活的向导

必修4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学案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例1】“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D)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就是辩证法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例2】恩格斯说:“一切观点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这说明(A)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 C.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 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

【例3】马克思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A)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挥人的智力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的含义

(2)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方法论的含义

(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和联系)

【例4】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据此完成(1)-(2)题。

(1)爱因斯坦的这段话表明(C)

①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 ②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 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爱因斯坦上段话中的科学指具体科学,那么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D)A.哲学是一个理论体系,具体科学不是理论体系 B.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C.哲学是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共同性质、共同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 【例5】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哲学史上的革命。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这说明(A)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神创论的荒谬性逐渐地暴露出来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科学前提 ④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例6】“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日益迅速的进步。”这段话阐明了(A)

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②哲学的发展是纯自然的过程 ③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④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六、填空巩固

1、哲学源于生活,任何哲学智慧和思想都产生于人类的__________和人们对实践的________和思考。

2、世界观是人们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哲学是关于___________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的世界观都形成哲学,哲学是_________________的世界观。

4、哲学是世界观和___________的统一。方法论是以世界观为指导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和原则。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世界观____________方法论,方法论________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5、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________和__________。具体科学是哲学的____________,具体科学的进步_________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

七、课后练习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对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D)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③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哲学的智慧产生于(C)

A.人们会思考的大脑 B.哲学家的思考 C.人类的实践活动 D.对世界的思考

3、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说明(A)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

C、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 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

4、下列说法是世界观的是(C)

A.闻鸡起舞

B.张三早上5点起床 C.事物的运动是由规律的 D.太阳东升西落

5、哲学是(D)

A.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C.一切知识总汇的科学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6、关于哲学智慧的产生,说法不正确的是(D)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智慧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产生的 C.哲学智慧是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实践中产生的 D.哲学智慧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7、柏拉图:“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这说明(C)A.惊讶,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 B.惊讶才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C.哲学开端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惊讶和困惑也是一种哲学

8、关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

A.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B.哲学是十分高深的,与生活无关 C.哲学决定生活 D.哲学是生活之外的思想大夏

9、哲学的本义是指(D)

A.智慧 B.聪明的人 C.真理 D.爱智慧

10、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句话强调(C)A.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

B.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C.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D.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

1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这句话说明(D)

A.学会哲学,生活就一定会更美好 B.哲学是艺术的一个种类

C.哲学与生活相互作用、相互决定 D.哲学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

12、真正的哲学(D)

① 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②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生活与实践③为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④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得与失、名与利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哲学的任务和目的是(C)

A.追求真理 B.使人全面发展 C.指导实践 D.给人智慧

14、哲学(D)

A.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

B.就是世界观

C.都是正确的D.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5、下列有关世界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

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16、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却不一定成为哲学家,这主要说明(A)A.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哲学需要自觉地思考和学习才能掌握 B.有更多世界观才能成为哲学家

C.具有完全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成为哲学家

D.世界观与哲学没有联系

17、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关系说法表述正确的是(C)

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就必须学习哲学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18、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晚年的牛顿在研究行星为什么会围绕太阳运转时,由于信奉上帝,认为除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有一个“切线力”,这个“切线力”只能是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说明(A)

A.哲学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B.科学研究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C.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基础

D.没有哲学作指导,就没有具体科学的产生

19、中国印采用中国传统的印章形式,同时配以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奥运五环;它以中国红为底色,采用中国传统的篆刻、书法等古老艺术,同时又富有新意地运用中国墨笔书写出古朴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Beijing2008”。它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奥运会徽的创作思想与哲学观点的关联说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B)

A.系统与要素 B.共性与个性

C.内容与形式 D.世界观与方法论

20、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就有了方法论的意义。所谓方法论是指(D)

A.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共同原则和共同方法B.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原则和关键方法C.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具体原则和具体方法D.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1、爱因斯坦曾经说:“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表明(D)

A.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 C.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对具体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

不定项选择题

22、生活中,哲学无处不在、无事不有。生活与哲学的关系(C)

①哲学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②哲学总是自觉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③哲学总是不自觉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④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生活需要哲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世界观并不等于哲学。下列关于哲学和世界观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BD)

A.哲学是以世界观为研究对象的学说

B.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的学说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必修4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学案

第一框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多方面的。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例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A、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与唯心的关系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例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 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据此回答3~4题。【例3】恩格斯的上述论述表明(D)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否认意识反映物质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C、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例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D)A、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 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C、否认意识反映物质D、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例5】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C)①物是观念的集合②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③气者,理之依也④心外无物⑤存在即被感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⑤

2.哲学史上还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但是,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要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例6】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C)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哲学派别一览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六、填空巩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_________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唯一标准。凡认为_________,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_________,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阵营。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_________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_________的问题。凡是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被称为_________,凡是认为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被称为_________。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和中首先遇到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家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_________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_________,先有_________后有_________,_________决定_________;唯心主义认为_________,_________是本原,物质依赖于_________,不是_________决定_________,而是_________决定_________。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要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_________的哲学体系。

七、课后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C)A、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依据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D、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D、世界是普通联系的

3、“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的发展利大于弊,其积极作用是主流,而对于痴迷网络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则弊大于利。”人们的这一评论说明(D)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哲学是对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的首要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4、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C)

A、民以食为天

B、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C、存在即被感知 D、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5、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A)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工人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活动,先后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纲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据此回答6—7题

6、材料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B)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B、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D、坚持群众路线

7、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缘由可看出(C)

A、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B、哲学都是在批判神学的宗教思想中产生的

C、真正的哲学在于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D、哲学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C)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人与规律的统一 D、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9、列宁把唯心主义称作为“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因为(B)①唯心主义包含某些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义片面扩大意识的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③以唯心主义世界观为指导就不能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南北朝时期范缜的《神灭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C)

A.承认了物质和精神是相互决定的

B.肯定了存在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

C.肯定了物质是实体,是精神产生的基础,精神是物质实体的产物

D.承认了物质依赖于意识

11、“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被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的,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列宁把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是因为赫拉克利特的思想(A)

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

B、把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唯物主义方法论结合在一起 C、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

D、把辩证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结合在一起

12、下列关于辩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说法正确的是(B)

A、唯心主义否认了意识依赖于物质,旧唯物主义看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 B、旧唯物主义只承认意识依赖物质,而唯心主义否认意识依赖于物质

C、辩证唯物主义既看到物质决定于意识,又看到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不定项选择题

13、从“我在故我思”和“我思故我在”的争论中可以看出(ACD)

A、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C、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D、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1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下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有(ABCD)

A、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简答题

15、有人认为“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案:(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2)从哲学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斗争而发展的,唯心主义哲学较它先前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显然是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因此,唯心主义在其发展史上也有进步、正确的因素,不能绝对地认为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正确与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有错误的一面。因此,不能说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作用就是唯心主义

答案:(1)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强调精神作用不一定就是唯心主义,如果是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就不是唯心主义。

必修4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学案

第一框题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哲学与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

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原因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注意:哲学并非都是时代的精华(课本第16页)

【例1】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D)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③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 ④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例2】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哲学作为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观念形态的重要内容(B)

A、源于哲学家的主观想象

B、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D、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例3】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这说明(B)A、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涉

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 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

(二)社会变革的先导

1、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首要体现。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例4】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A、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指导社会变革 B、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C、启蒙运动使欧洲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D、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重要体现。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例5】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说明(C)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

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

C、反映本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 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第二框题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

(2)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例6】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A)

①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 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 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例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B)①具有形而上学性 ②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不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④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例8】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引文表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

(A)A、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C、客观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例9】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对比,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这是由于

(C)

①其确立了科学世界观,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 ②其完全抛弃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 ③其唯物主义思想中蕴涵着辩证法思想 ④其辩证法思想中蕴涵着唯物主义观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①

六、填空巩固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解放人的思想与观念。还可以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它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有

,它的理论来源是

,其中主要是

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

的有机统一,和

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

基础上的 和

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

,其革命性在于它是

,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和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七、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C)①它是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③它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④它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哲学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A)A、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B、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封建神权 C、为无产阶级代表的劳动群众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武器 D、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自然科学一样重要,全社会都要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由此可见(B)

①哲学社会科学都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对社会发展都有重大影响③既要重视自然科学,又要重视哲学和社会科学 ④一切哲学都是科学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对“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认识不正确的是(C)A、哲学具有时代性 B、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 C、任何哲学都是精神上的精华 D、哲学属于精神的范畴

每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据此完成5-6题。

5、哲学作为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观念形态的重要内容(B)A、源于哲学家的主观想B、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D、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上述观点(C)

①是唯物主义观点 ②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正确说明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④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战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复杂,不同阶级和阶层在是否建立、如何建立封建制度等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形成了儒、墨、道、法诸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据此完成7-8题。

7、上述材料充分说明(A)

①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②哲学的内容是客观的 ③哲学的内容虽是虚幻的东西,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④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D)

①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要求 ②正确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律动 ③正确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 ④正确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随着自然科学领域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C)

A、具体科学对哲学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B、具体科学揭示的是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揭示的是普遍的规律

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哲学产生于自然科学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用辩证法启迪人们的心灵,解放人们的思想,从而成为变革德国封建社会的先导。据此完成10-11题。

10、上述材料上说明(B)

A、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B、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总结 D、哲学是历史发展的硕果

11、下列关于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C)①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②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③动员和掌握广大人民群众,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提供社会变革的政治保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是符合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据此完成12-13题

12、引文侧重强调(A)

A、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C、客观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13、上述统一的基础是(B)A、认识 B、实践 C、理想 D、现实

14、我们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因为(D)

A、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能解决一切问题

C、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可以不犯错误

D、它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遗产,特别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它的不断创新也是在广泛吸收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上述事实说明(B)

A、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B、具体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C、具体科学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D、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二)辨析题

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是“科学之科学”。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是“科学之科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它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相比,它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强调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因此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错误的。

(三)探究题

17、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复杂,有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有没落奴隶主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的矛盾,有新兴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也有新兴地主阶级中不同阶层和集团之间的矛盾。由于经济地位、政治态度不同,不同阶级和阶层在是否建立新的封建制度、如何建立封建制度、如何对待各国的变法和改革等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思想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群星璀璨的思想繁荣局面。

材料二 18世纪的法国为世界所瞩目,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出现了一大批为世人所景仰的启蒙大师。他们高举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正是这场伟大的启蒙运动,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材料三 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恩格斯

请用哲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答:(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我国的战国时期与18世纪的法国分别出现了百家争鸣与启蒙运动,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时代社会变革在哲学思想上的反映。

(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法国和德国的哲学思想,动员和发动了群众,打击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对社会变革起了先导作用。

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

第一框题 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

1、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备注: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3、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哲学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联系:两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

【例1】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A)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③它是世界的本质 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例2】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C)

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据此回答例3~4题。

【例3】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说明(C)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例4】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事实说明(B)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第二框题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例5】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3、运动与静止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特点: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3)统一(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第一,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第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反对夸大绝对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对夸大相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例6】(2002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C)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例7】诡辩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人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去向过去的我讨债吧!”这一观点(D)

A、正确。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B、错误。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C、正确。因为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错误。因为他否认了相对静止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例8】2005年7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深度撞击”号经过170多天的飞行,成功地在距地球1亿多千米外准确命中坦普尔1号彗星内核。“深度撞击”被比喻为“在高速飞行的针上穿线”。撞击的成功,表明(A)

A、客观规律是可以为人类认识和利用的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C、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 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实验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例9】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视土地如生命,想方设法扩大耕地面积,为此不惜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付出了沉重代价。人们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这说明(B)

A、规律是难以认识和利用的B、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C、物质的运动是有条件的D、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六、填空巩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并能为人的 所反映的。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物质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的运动

是根本不存在的。因而运动是

、和

。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

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

、和。

物质世界是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的联系。规律是

。没有

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是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必须

,而不能违背规律。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七、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是因为(C)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基础是客观的 ④人的意志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列子·天瑞》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C)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

3、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D)

A、具体的物质形态 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4、(2002全国文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A)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5、“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这说明(B)

A、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和永恒的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C、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和暂时的 D、静止是不存在的

6、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意识的影响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③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④物质是世界的本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第六态”物质的发现是2004年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而人们过去只知道气态、固态、液态、等离子态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五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从哲学上看,物质“第六态”的发现表明(D)

A、物质世界的演进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发达程度

B、人类的认识能力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提高 C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8、(2004年江苏,17)“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9、一种社会制度从它产生到灭亡,社会性质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它没有任何变化,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都在不断地变化。材料中的事实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D)

A、事物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B、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D、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0、伴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工作草图的宣告完成,将来人类可以通过生物工程来改造生命。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D)

①为世界物质性理论又一次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依据 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是对“神创论”的有力打击 ③随着科学的发展,意识的反作用越来越强,总有一天可以摆脱物质的束缚 ④证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是以人们承认和服从自然为前提的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B)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

12、(02年全国)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C)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13、“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A)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14、“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B)

①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②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④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⑤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⑥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①③④⑥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15、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共飞行115小时32分钟,绕地球77圈,行程约325万公里。是我国航天史上又一个里程碑,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这体现了(A)

A、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B、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16、“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此处的“物质”是指(C)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17、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写的:“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A)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想用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18、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哲理是(B)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

19、“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诗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其哲学寓意是(B)

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 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20、下列对静止的看法正确的是(B)A、静止是绝对的不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静止不是绝对的不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无条件的、相对的运动

D、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指永恒不动

2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B)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

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

22、从哲学上看,“守株待兔”寓言中的农夫的错误在于(B)

①想问题、办事情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 ②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 ③把事物之间偶然的联系当成了必然的联系 ④没有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荀子这些话说明(D)

A、尊重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

C、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4、“鸿雁出塞北,举翅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这表明(D)

A、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事物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

25、“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C)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26、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这个观点(B)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消灭或创造规律

B、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7、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D)

A、甲的观点正确、乙的观点错误 B、甲的观点错误、乙的观点正确

C、两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D、两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

2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二)不定项选择题

29、关于物质和运动的联系,正确的表述是(AB)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主体

C、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

D、物质是关于世界本质的范畴,运动是关于世界存在方式的范畴

30、“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中包含的哲理正确的有(ACD)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

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

(三)辨析题

31、“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答:(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因此,认为万物都在运动的观点是正确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离不开自己的物质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认为万物只是在概念中运动的观点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的观点都是错误。

四、论述题

32、材料一: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荀子)

材料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哲理?

(2)结合教材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问题(1)的结论的认识?

答:(1)材料一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材料二说明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2)①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然而,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主观题其他言之有理者,亦可酌情给分。)32、2007年11月26日,“嫦娥一号”卫星传回了第一张月面图。“嫦娥一号”的发射及成功运行与“嫦娥人”的冲天干劲、革命精神是分不开的。因此,有人认为,只要具有革命的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事情办成。

请你运用所学唯物论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答(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2)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要想把事情办成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我们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把事情办成。

(4)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及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33、去年9月,“鸟巢”完全独立地矗立在世人面前,预计到明年3月将全部竣工。但是四年前,“鸟巢”的初步设计方案施工后,14名院士上书国务院,指出“鸟巢”设计方案既不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又忽视了“安全、实用、环保”的要求,该方案被暂停施工。北京市政府根据“节俭办奥运”的原则,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对“鸟巢”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方案取消了原方案中使用可开启屋顶,并扩大了屋顶开口,优化了钢结构,大大减少了用钢量,同时缩小投影屏幕以减少光、声污染。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如“纳米易洁玻璃幕墙”、“区域性综合节水”、“体育馆钢桁架高空滑移”、“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等被首次使用。修改后的“鸟巢”方案不仅保持了原方案的设计理念和中国风格,又进行了大胆创新,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国际奥委会的认可。

运用所学唯物论知识,分析说明“鸟巢”方案是怎样一步步实现优化的?

答(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暂停“鸟巢”施工,反复论证修改最初设计方案,就是从我国的资源国情出发,从安全、实用、环保的实际出发实现方案优化。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鸟巢”的设计建造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对“鸟巢”设计方案的修改建立在对生态环保规律尊重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了方案的优化。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一)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此问题重点是说明客观事物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着力说明,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只有客观事物通过实践作用于人脑,才能在人脑中形成意识。

意识从其生理基础上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其对象和内容上看,它又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把握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另一方面,意识又不同于客观存在本身,它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是经过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人类的意识无论多么复杂、多么抽象,都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列宁说:“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都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对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这表明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的。

人类意识的内容都来源于客观存在。正确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思想甚至荒诞无稽的思想,也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例如,宗教所宣扬的神鬼、天堂、地狱等和有人有意编造的毫无根据的谎言,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矛盾,反映了编造者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其实这也是一种客观实在,即人们的社会存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它的反映形式却是主观的。第一,从意识的主观形式看,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形式,还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形式。感性认识形式和理性认识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无论是感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现象,还是理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都是客观的。第二,从意识的主观差别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由于社会地位、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实际经验以及生理素质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这表现了意识的主观性。但是个体意识的这种差异性是由先天的生理条件和后天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因此,意识虽然具有个体差异性,但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是客观的。第三,从意识的主观特征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但是,无论意识的主观色彩多么浓厚,归根结底,都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其“原型”。

总之,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反映形式则是主观的。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刻板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思维之中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象主要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的,并通过主动作用于对象的观察、实践而自觉地反映对象。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人能运用各种感官全面地把握对象发出的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感觉、知觉形成对象的映象,而且表现在人能借助“人造感官”(如望远镜、显微镜、示波器等)进行感觉,形成意识。这就突破了人的自然感官的感觉阈限的限制,把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转化为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大幅度地增加了获得的信息量,从而大大提高了感觉的质量。

正是因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这种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才使人既可以通过感官的眼睛认识和了解形形色色的外部世界,又可以通过“思维的眼睛”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认识这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的观点,增强不断探索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的信心。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正因为意识的这一最突出的作用,使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把思想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对意识的这一作用,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有意识能思维,可以根据客观实际形成“超前反映”,在观念中构筑客观上尚未出现的事物,通过实践活动,使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制造成新的东西。而动物虽然也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它周围的事物,引起周围事物的变化,但都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以人的建筑活动来说,总是先有蓝图,后有实际建筑物,因为头脑中的蓝图是根据客观实际设计的,仍然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先在“头脑中构成”蓝图,然后才有建筑活动,这就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表现。

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改造。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所讲的“创造世界”首先是指在意识中形成新的观念,然后通过实践,把观念变为现实世界,在自然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成为人化的自然。今天,人类活动的范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宇宙空间显示着自己的威力。所有这一切,都凝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劳绩。

还应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科学理论的重要性和用科学理论指导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的必要性;也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和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方法。

4.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是本课的落脚点,是通过学习应掌握的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因为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既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又具有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保守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首先要正确认识实际。世界上的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不仅其内部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因素,而且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人们不可能一眼就看清客观事物的全貌,一下子就深刻认识到其本质,总是要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去观察,一步一步地加深认识。这一方面是因为“实际”并非赤裸裸地暴露在我们面前,都有逐步形成、次第展开的过程,并总是有一些假象干扰人们的视线;另一方面,这又和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关,一时一地站在某一角度,就会有不同看法,不同认识。只有不断地努力,经过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逐步掌握全面情况,得到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使思想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而且客观实际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都是不断变化的,真正做到正确认识实际,思想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实际,并有新的理论创造,是很不容易的。而主体的认识能力又主要取决于解放思想、勇于实践的努力程度。作为认识个体的每一个人,认识能力就更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局限,就更要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认识也不能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断地去探索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获得正确认识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毛泽东把实事求是概括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是”就是我们去研究,寻求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这就不仅要搞清楚事物的客观实际,即求真、求实,而且要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下大气力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出事物内在的联系。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需要的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统一、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冷静的科学精神的统一。在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们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努力发现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积极地进行变革事物、改造世界的活动。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二)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1.为什么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劳动是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动物有时也表现出某种有计划的行动的能力,但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不能超出被动地适应环境的范围。而当人类祖先从利用自然工具发展到制造工具,从利用自然发展到改造自然,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时,人就不能使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停留在动物心理的水平(只能直观事物现象)上,必须极大地发展人的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特别是手的能力,大幅度地增加各种信息量,同时需要大脑具有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使之能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

由于环境改变所引起的生活和活动方式的变化、直立行走,特别是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经验积累,使猿的不发达的手变成了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度完善的灵巧的手;由于火的使用,进一步改变了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加了人的营养,使人的整个肌体的各个器官特别是大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脑量成倍增大。黑猩猩脑量不到400克;南方古猿最早制作工具时,脑量为428~755克;北京猿人能够制造工具和用火,脑量增加到1 000多克;而会制造复合工具(石矛、标枪等)和从事绘画、雕刻等艺术的智人,脑量已达1 400克左右,接近于现代人。二是劳动要求更精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协调身体各部分的联系,这就必然促进大脑组织结构的完善和机能的加强。例如,人手在大脑皮层运动区所占面积比其他运动器官都大,而猿则前后肢所占面积相等。特别是皮层思维机能的形成,使只能产生动物心理的猿脑终于变成了能够产生意识的人脑。

人们的劳动协作、社会交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语言,是意识产生的又一重要条件。人的劳动和生活都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的社会性的联合行动。人们彼此之间必须相互交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在生产和生活中共同协作,把实践所得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起来,传授给后代。“一句话,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而直立行走和长期劳动,也使身体各部分的姿势,特别是头部器官、口腔、鼻腔、咽喉以及呼吸系统发生了重大改变,猿的喉逐渐改造成为人的喉,能够发出不同的音节。专门语言器官的形成是语言的生理基础,而语言的产生对于意识的形成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只是由于有了语言,大脑才形成了人所特有的反映机制。从此,人就能够用观念和符号形式反映外部世界,使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从而使猿脑最终变为人脑,产生了人这个特殊物质实体所独有的反映特性──意识。意识是自然界进化到产生人类社会的阶段,以人自己的特殊生存方式──劳动和实践为决定性条件而产生的。

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每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在受到来自外部或内部的某种作用时,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发生一定的变化,对其所受到的作用作出反应。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通过它们与外物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反应表现出来,其特点是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转化为他物。在地球上,随着无机物向有机物的演化和生命的出现,便产生了生物体特有的反应形式,其特点是生物体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同化、异化),实现自我更新。这种反应是生物体适应和选择环境以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反应能力和形式也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从人类意识的自然发生过程看,意识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反应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意识并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但它在自然界有着自己深厚的基础和前提。

3.怎样理解人的意识形式的多样性?

人的意识有心理的、感性的和理性的等多种层次,每一层次上的具体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概念、判断、推理、欲望、动机、目的、想象、情绪、情感、灵感、意志、感觉、知觉、表象、理论、假说、计划、信念、信仰、理想等,都是人类精神活动最经常、最普遍采用的具体形式。这些形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过渡和相互转化,构成一个多水平、多层次、多维度、多功能的精神活动系统。它们不是彼此分离、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规律有机地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又表现出人的意识所特有的高度灵活性、主观性和极大的自由。

4.人工智能及其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它是人脑的延续和扩展。20世纪中叶,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电子计算机、神经科学、脑科学、仿生学等的基础上,出现电脑,人工智能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人工智能及其发展的重大意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社会生活方面,电脑的运用将人从简单、复杂、机械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有更多的能力投入到发现发明方面的脑力劳动上去。电脑的应用还会改变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并将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电脑的应用方兴未艾,其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影响还很难预料。

第二,在哲学上,电脑的应用证明了意识根源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认识“没有感觉的物质”与“同样由原子、电子构成但有感觉的物质”之间的联系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三,电脑的应用也引发出一些新问题,如电脑能否超过人脑?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电脑不能全面代替和超过人脑,这是由人脑与电脑、意识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决定的。

其一,两者活动机制不同。人脑以人的生命机体活动为基础,思维是复杂的精神活动;而电脑是物的装置,其过程也是机械物理过程。

其二,意识有社会性,电脑没有社会性。

其三,意识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电脑接受人的指令工作,没有能动性、创造性。

其四,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人事先设定的,人脑思维除自觉的逻辑过程外,还渗透有情感、意志因素,穿插有灵感、直觉、顿悟等过程。

总之,人工智能的发展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的科学性。

5.如何理解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教材中提到关于信号系统的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是基于生物学意义上研究的概念,但在研究人的意识起源时有必要给学生介绍。

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具体表现,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为信号刺激。由信号刺激所引起的一系列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巴甫洛夫称之为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皮层的最基本、最一般性的活动。巴甫洛夫将一切信号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现实的具体事物信号(如以铃声作为食物的信号),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另一类是抽象的语言文字信号,称为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文字,则是现实的概括和反映,是具有抽象意义的信号。在成人的全部生活经验中,语词和进入大脑皮层的所有刺激相结合,成为它们的信号,并代替它们,因而能引起和它们相联系的一切反应,所以语言是第一信号系统的信号,故称第二信号系统。如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都可以代表具体的食物信号而引起反射性唾液分泌。除了这些食物的具体形状和特征可以作为食物的信号而引起反射性唾液分泌以外,人类还具有语言、文字来代表具体的食物信号,反射性地引起唾液的分泌,如一个人过去吃过酸杏,现在只要有人谈论“酸杏”或写一个“杏”字,也常会使他联想到杏的外形、酸味,从而引起唾液的分泌。食物的形状、气味、颜色是代表食物的具体信号,即第一信号系统,而语言、文字是抽象的信号,即第二信号系统。人类不仅能形成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还能形成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又反过来影响和支配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必须经常被第一信号系统所校正,才不至于歪曲人们与现实的关系。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乃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动物只有一个信号系统,相当于人类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的发生与完善使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出现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6.为什么说在影响人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精神因素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于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可以引起或者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的疾病。

人的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人的大脑又是宇宙进化演变的最高级的物质,以大脑为物质依附的意识是对一系列信息的组合、加工,这种信息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对外部世界或自身产生主观能动作用。从生理角度而言,大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占左心室主动脉射血量的15%~17%,其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20%~50%。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可运化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产生元气,元气再升华为神,神即是大脑所进行的意识活动。所以,意识活动是以消耗人体内宝贵的物质和能量为代价而产生的。根据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能量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大脑所消耗的能量以意识活动的形式能动地对外部世界和自身施以影响,意识本身是具有一定能量的。人类借助意识活动,探索外部世界,认识大自然的运动规律,极大地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电能的利用,原子能的开发,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大自然处处留下人类活动的印记,这一切都是意识作用的外化。另一方面,主体意识对自身也发挥着强大的调节作用,心平气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健康;情绪不稳定,悲伤、惊恐、大怒是健康的大敌,“三气周瑜”、“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均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心理失调、变态,很多精神错乱者尽管躯体正常,但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些走上了自残自杀之路。明确了意识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应该时时处处主动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坦然、大度地去面对生活,宠辱不惊,勇于克服困难,把一切得失看得淡一点,不以一时成败定终身。

第二篇:高中政治,哲学,美好生活的向导,非选择集合,答案加解析

易 19.学习了《生活处处有哲学》一框后,你认为学习真正的哲学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1)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解析:本题设问直白,直接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只要熟记教材基本内容,不难作答。

中 20.李瑞环同志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说:“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李瑞环同志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李瑞环同志的这句话说明了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这是因为:

(1)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3)真正的哲学能够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学习哲学的意义。每个答案要点在教材上都非常明确,但在组织答案时需要我们适当整合,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易 17. 辨析:有人认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哲学,因此,哲学就是世界观”。

答案: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都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逻辑系统性,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世界观经过概括和总结,把它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而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才能成为哲学。

(3)此题的前提是正确的,但结论是错误的。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和区别,在熟练掌握这一知识的前提下并不难回答。本辨析题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题目,在组织答案时,要分别对原因和结果是否正确进行判断说明。

中 18.甲同学说:“我喜欢理工科,从没想过当哲学家,考大学又不考哲学。所以,没有必要在哲学上浪费时间。”

乙同学说:“哲学对我们很重要,哲学是一种方法论,学好哲学不但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工科的知识。” 试分析、评论上述两位同学对哲学的看法。

.答案:(1)甲同学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学习哲学,不仅仅是哲学家的事情,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好哲学尤其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理解具体科学知识,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无论是学文科还是理工科,当不当哲学家,都要了解和学习哲学。

(2)乙同学认为哲学是一种方法论,他看到了哲学对具体科学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其正确的一面。但是,他错误地认为哲学仅是一种方法论,而没有认识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因此,乙同学的看法是不全面的。

解析:本题旨在让我们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作出判断,并进一步阐明理由。分析、评论甲同学的观点时要从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及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组织答案;分析、评论乙同学的观点时要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的角度来思考。

中 15.(15分)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好奇心是人的理性的一个开端,而且是理性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最基本的要素。”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每个人都可以大谈哲学,但并非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周国平的话指出,每个人都会在生活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对世界的一定看法,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在这一点上,哲学家与普通人是一样的。②黑格尔的话指出,世界观虽然跟哲学有关,但并不等于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哲学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与研究才能被理解、掌握与运用。

中 16.(15分)材料一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他明确指出:“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

材料二

恩格斯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说明了什么?(6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9分)【答案】(1)材料一说明自然科学的研究受世界观的支配,自然科学的研究受哲学世界观的制约。材料二说明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以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一方面,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哲学又指导具体科学,并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由世界观决定,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要以方法论为指导。

易 9.2011年8月19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6.8级地震。日本气象厅已经发出了海啸警报,预测海啸的高度为0.5米。

2011年8月23日,美国东部弗吉尼亚洲发生6级左右地震,同时中东部多个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震感。辨题: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

解析 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规律的关系问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这给人一种假象: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但事实是人完全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答案(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无法抗拒自然灾害的发生。

(3)但人可以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如提前预报、灾前预防、灾后抢救)。

(4)因而人在自然灾害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易 8.某班在学习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后,甲、乙两位同学对此展开了争论:

甲同学:“哲学与我们无关,没有哲学照样生活。”

乙同学:“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学好了哲学,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如果你参与上述争论,你将持何种看法?

解析:本题突出考查学生灵活调动和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学以致用和思辨性。甲、乙两位同学所争论的问题是“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作用问题”,分析时首先要表述所学相关内容,其次结合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进行评析,最后要特别注意分析乙同学所说的观点。

答案:(1)哲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哲学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哲学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哲学能够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甲同学认为哲学与我们无关,没有哲学照样生活,既没有看到哲学的来源,也否定了哲学的作用,是不正确的。

(3)乙同学看到了哲学对生活的作用,但认为学好了哲学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也是错误的。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哲学也有正误之分。真正的哲学能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同时,哲学固然对我们的生活重要,其他科学知识对我们的生活也不可或缺。所以,乙同学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二、非选择题

易 8.爱因斯坦曾经说:“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混乱的东西。” 结合所学的哲学知识回答:

(1)为什么说“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2)如何理解“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混乱的东西”?

解析:爱因斯坦的这两句话各有侧重点,第一句侧重讲具体科学对哲学的意义,第二句侧重讲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意义,二者共同表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辩证关系。

答案:(1)这句话强调了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2)这句话主要强调了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易 8.艾宾浩斯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对记忆的保持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时的,开始遗忘很快,一段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由此,我们复习的最佳时间是学习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区段因已遗忘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

请结合哲学中规律的观点,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解析:材料说明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要善于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就会取得成效。

答案:(1)艾宾浩斯发现遗忘规律说明,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的记忆的保持同其他事物的运动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

(2)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据遗忘的发展规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巩固复习。

(3)艾宾浩斯通过研究发现遗忘规律,据此把握复习的最佳时间,说明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第三篇:哲学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框 教案、讲稿

《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框 教案

【教学内容】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框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识记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包括区别和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包括区别和联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归纳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再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哲学态度,为具体科学的学习提供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哲学,看到哲学对我们生活、学习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学习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教学重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教学难点】

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分别归纳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策略】

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基本的教学方法是从以前学过的知识出发,抽象出一般的哲学原理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思、读、议、练结合起来,做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 复习新课: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可以领学生一起回顾,也可以挑重点问题提问学生)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产生,它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从两方面了来回答。哲学的含义;哲学的作用和任务。导入新课:

(师):那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框,了解了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实践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那这节课具体的学一下与哲学相关的三个基本关系: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开始新课:

(师):那我们首先看一下第二框的框题是什么?(生):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师):那这里所说的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指的是什么?(生):哲学

(师):大家先看一下方框下面的几段文字,大家自己找出来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关于世界观的的学说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师):首先,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那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先看一下世界观是什么?

(生):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师):再通俗的讲,就是在生活实践中所产生的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观点就是世界观。世界观也叫“宇宙观”,世界观包括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等具体方面的内容。

(师):那么我们说每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都会参与社会实践,所以说每个人都会形成世界,对不对?(生):对。

(师):好,那么我们书上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不是就是说你有世界观,你就能自己形成一个哲学体系,变成一个哲学家呢?

(生):不是,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只有拥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人才能称之为哲学家。

(师):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先找一个同学把这两段读一下。

(师):好,那我们看一下二者的区别:(写附板书)首先两者的概念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人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哲学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哲学家根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再就是两者的特征不同。大家看一下,哲学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生):系统化、理论化(这个特征不好找,要稍微提示一下学生)

(师):那世界观呢?是怎么样的?可以对比一下哲学的特征,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那世界观应该是:(生):零散的、不自觉地、不系统的

(师):只有把零散的、不自觉地、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才能成为哲学。那么这也就是两者的联系。

(师):说到世界观呢,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个概念“方法论”。那么什么是方法论呢?它与世界观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了好理解,大家来看一下第八页上面方框中的材料,想一下这段材料给你的启示:

(生):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人的思想观念与人的为人处世方式方法是一个相互统一的关系。

(师):那我们接下来看看什么是方法论及它与世界观的关系。(生):找同学读下面一段。

(师):就跟我们前面看的材料一样,那么人的思想观念基本上就是人的一个世界观,那方法论呢,就是在这中思想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所以世界观与方法论也就是统一的,对不对?也就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呢,为了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师):接下来我们看最后一个问题: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大家先自己看一下正文这一段,看看具体科学有哪几类?(生):自然科学、社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师):那自然科学与哲学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那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物理上有没有学过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加速运动?化学上有没有学过分子运动?还有就是生物上有没有学过生物细胞的繁殖死亡、人的生老病死?那这些例子呢,都是某个具体科学的具体的研究领域,那从哲学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抽象出世间万物在不断运动变化与发展这一哲学原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那么也就是说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升华。

(师):那接下来我们看看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大家先看看第九页方框中的材料。先看第一句话“随着科学技术的……形式。”在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如果哲学离开了具体科学,那么哲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家把正文的第一句话划下来,这一句讲的是具体科学对哲学的基础作用。那么大家注意一下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把哲学看做‘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是不对的”,大家注意一下这句话,选择题中常常出现,不要选错。

(师):那么哲学呢,对具体科学有什么作用呢?

(师):“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那问大家一个问题。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的指导是不是都是积极有益的呢?(生):不是

(师):好,大家回答的非常好,哲学的观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错误的哲学思想容易导致诡辩,产生谬误。

(师):那大家看一下牛顿这段材料。牛顿相信世界上有上帝,那同学们说世界上有上帝么?(生):没有

(师):牛顿的这种错误的世界观使他的万有引力理论缺乏科学性,陷入了唯心主义之中,形成了错误的观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影响意义重大。那么这节课的内容就讲完了。回顾新课: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一节课讲得主要内容。这节课主要讲的是第一课的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那在这一框中呢我们主要学了三个关系,大家一起说是哪三个关系?

(生):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还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课后作业:

(师):那么课就讲完了,布置一下课后作业,大家课后把配套的讲义做完,下节课讲。好,下课!

【板书示范】: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陈跃飞 2008143713

08级思政一班

第四篇: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 教案 讲稿

《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 教案

【教学内容】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识记哲学的基本含义;了解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找出哲学的具体作用与任务。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哲学的含义,以及哲学对生活的指导作用,能够使学生正确运用哲学方面的知识知道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生活的更好,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讲哲学小故事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炼出简单的哲学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哲学,看到哲学对我们生活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为以后学习哲学原理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哲学的含义;哲学的作用和任务。【教学难点】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哲学是爱智之学,为什么哲学会使人智慧、使人聪明。

【教学策略】

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基本的教学方法是从日常的小故事出发,抽象出一般的哲学原理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思、读、议、练结合起来,做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 复习新课: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可以领学生一起回顾,也可以挑重点问题提问学生)

(一)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2、和平问题、发展问题的含义是什么?

3、阻碍和平问题发展问题解决的主要障碍是什么?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4、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二)1、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是:

2、国际竞争的实质:

3、为什么要增强综合国力?如何增强综合国力?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名称、原因、宗旨和内容(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大家以前有没有接触过哲学知识?是不是觉得哲学特抽象、特特深奥啊?其实呢,哲学一旦你弄明白了那个原理,你会觉得哲学特别的简单、很有意思。那我上高中的时候,我就觉得哲学是这四本政治书里面最有意思的一本,也是最简单、最好记得一本。

那哲学是不是真像你们想象的的那么深奥、那么抽想呢?好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哲学的第一课,看一下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实践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具体的学一下哲学的含义是什么,具体内涵是什么。

开始新课:

(师):那我们首先看一下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实践是什么样的关系?大家先看一下第四页框中的材料,过会找同学来说一下材料是什么意思。

(板书):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产生(师):找个同学来解释一下这段古文的意思。(生):……最后一句不知道意思。

(师):最后一句我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应当仁慈的时候就仁,不应当仁慈的时候就不仁,当辩的时候就去辩论,不该辩的时候就保持沉默,该勇敢的时候就勇敢,不该我逞能的时候就保持怯懦,所以,用这三个人一方面的能力来换我的道,我是不会这样做的。”

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颜回、子贡、子路三人对于任、辩、勇只是片面的看待了这三个特性,没有辩证地看问题,而孔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从对立中把握统一,掌握好处理问题的度,这是一种很高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这也就是孔子所拥有的“道”。所以“以三人之能易孔丘之一道”,孔子肯定不愿意。

(师):那么大家想一想,孔子的这个“道”是凭空想出来的么?好,那大家想一下这个“道”,推而广之也就是哲学是怎么产生的呢?看一下第四页的最后一段(读一下)。那大家看一下课本,哲学产生于?

(生):人们的的实践活动。

(师):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中生活,每个人都在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所以说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对不对?

(生):对。

(师):其实呢,大家好多时候思考的问题都带有一些哲学性质,只是大家没有意识到而已。那好,大家看一下第五页框中的这几个小问题,想一想你们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困惑?想一想你们有没有思考过的同样类型的问题?那大家想一下,过会找同学来说一下。

(生):人为什么会死?(世间万物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的原理,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世界上有没有鬼?(这是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个问题,如果你相信有鬼,那你就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如果你不相信有鬼呢,那你就是一个唯物论者);

(师):还有一些成语小故事也体现了一些哲学原理,比如拔苗助长,体现的是不尊重客观规律;刻舟求剑,是没有认识到事物在不断运动变化与发展;望梅止渴,体现的是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那这里呢,给大家举的这几个小例子,涉及的也就只是哲学原理的一些皮毛,具体的哲学原理呢,我们以后会具体讲。那后面学习哲学原理的时候,涉及的一些小故事和一些小材料你会发现特别有意思,所以呢,大家一定要满怀激情的学好哲学。

(师):好,看下一段,“在生活实践中,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这种思考形成的观念知道我们的生活和实践,那这些思考呢,其实就有好多体现了一些哲学原理。”那大家看看课本,哲学源于什么?

(生):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师):从这里呢,我们可以看出来,哲学并不深奥,而且也不是高高的悬浮于空中思想楼阁,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总是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师):好,那么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的第一方面,哲学的产生,产生于什么?

(生):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师):接下来我们看下一目“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那怎么理解这句话呢?首先大家找一下哲学的本义。

(板书):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1)哲学的本义(2)哲学的作用和义务

(师):“哲学是一门使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那么怎理解这句话呢?罗素曾经说过一句话:“哲学所思的人生、世界、宇宙是浩大的,意识也因此变得浩大,所以人的思维也随之丰富起来。”这样呢,人也就会在学习哲学后变得更加的智慧,更加的聪明。

(师):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什么?(生):爱智慧和追求智慧。

(师):那大家知道英文的“智慧”怎么写么?(生):不知道。

(师):“philosophy”其中“philo”在古希腊文中是“热爱”的意思。“sophy”在古希腊文中是“智慧”的意思,那合起来是什么?

(生):热爱智慧。

(师):那汉语中,哲学是什么意思?(生):爱智之学。

(师):在我国的古书《尔雅》、《方言》中,都有这么一句话:“哲,智也。”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哲,就是智慧。(师):那么哲学呢?是什么?

(生):智慧之学或者是追求智慧的学问,也就是爱智之学。(师):那大家看下马克思是怎么理解哲学的?(生):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师):这里的这个“现世”也就是当今时代的意思,那么也就是各个历史时期所拥有的智慧,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的活的灵魂。

(师):那这一部分讲的是哲学的本义,从这可以看出来,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那哲学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也就是哲学的功能是什么?大家先看一下第六页方框中的的文字。看看第一个问题。

(生):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会有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也就不会推动个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就谈不上享乐了。

(师):那我们看一下最后一段,找一些哲学的作用。(找个同学读一下这段)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来,哲学使我们正确看待……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师):大家知不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小故事?找同学来讲一下这个故事。

(生):……(同学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小故事)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塞翁也有一定的哲学智慧,对不对?那我们学了哲学以后呢,也会像塞翁那样,辩证的看问题,不是说好的就一定是好,不好的就一定不好,而是学会一分为二的的看问题、正确对待得与失。所以说,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师):那针对哲学的作用,我们提出来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生):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道路上点起前进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师):那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讲的内容,这节课就讲完了。回顾新课: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一节课讲得主要内容。这节课主要讲的是第一课的第一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源于我们的生活,同时又对生活和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首先看第一个方面,哲学的产生:哲学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第二个方面,哲学对生活的反作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对于这一方面,要从两方面回答,一是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因此能使人们生活的更好:再一个是哲学的作用,能够指导我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能使我们生活的更好。课后作业:

(师):那么课就讲完了,布置一下课后作业,大家课后再找一些体现哲学原理的小故事或成语、俗语每个人至少找两个,顺便把配套的讲义做完,下节课讲。

(师):好,下课!

【板书示范】: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1)哲学产生于

(2)哲学源于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1)哲学的本义

(2)哲学的作用、任务

陈跃飞 2008143713

08级思政一班

第五篇:《生活与哲学》教案(第一课_美好生活的向导_)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教学重点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教学难点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

3.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第一课时 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两名鞋商到一个地方去考察市场,结果发现那里的人都不穿鞋。鞋商甲认为,都不穿鞋,哪会有市场,另寻别处吧。而鞋商乙认为,没人穿鞋,正说明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我会立刻投资设厂,并广做宣传,让那里的人都穿鞋。最后的结果大家都能猜到,鞋商乙获得了成功。

问题探究:

这个故事蕴涵着什么哲理?(由于才开始接触哲学,还没涉及哲学原理,所以只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即可。)

教师引导:这两名鞋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结果就会不同。一个只看到了表面,而另一个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而且会发展地看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形成正确、灵活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我们以后学习哲学会掌握的道理。这也说明生活中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哲理。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就是我们

生活的智慧。

导入二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哲学,在大家看来,哲学是比较玄妙,甚至是很深奥的,因为不少同学在高一的时候就问老师:老师,哲学是不是很难学呀?哲学究竟是不是那么深奥、那么玄妙的呢?

其实生活就是人类从事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包括了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那我们现在坐在教室里学习是什么生活呢?

学生:文化生活。

教师总结:对,我们的学习其实也是属于生活的。远的不说,我们就以学习生活来看,它和哲学有没有关系呢?(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两列:一列是“生活”,一列是“哲学”。)

(由于我们已经分班,分成各个选修班,因此就这个事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我们班是政治班,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谈谈,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作为自己的专业课呢?

(请几位学生回答,答案无非就是“兴趣”“基础较好”“家里原因”“其他科目都不好”„„)

教师:从以上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作出选择的时候,依据是不一样的,但无一例外,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这就恰恰符合哲学中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师引导: 从刚才的讲述中可以看出,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但我们平时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却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哲学的智慧联系在一起了。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生活处处有哲学。

推进新课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探究活动材料。

一名高中生在谈到“排名的二重性”时说:“我们既不能盲目地张扬排名,也不能简单地否定排名。作为学生,如果用片面的观点对待排名,排在前面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排在后面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如果通过排名了解自己的学习实力以及同别人的差距,做到知彼知己,扬长避短,就会出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生动局面。”

问题探究:(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总结:(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和客体条件的限制。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立场和角度不同,所以看法不同。(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人的看法也应该全面,这就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事物。因此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以后会讲到,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哲学的智慧来源于生活,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同时,哲学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板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拓展探究:(1)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2)人的三对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3)哲学上说的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即人的思维)。(4)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同学们都十六七岁了,还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吗?可能大家淡忘了。那么,我们观察一下那些刚出生的婴儿,他们总是用好奇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可惜他们还不会说话;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口问一些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太阳会落下去呢?为什么会天黑呢?还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人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人会死?等等。在实践中,人们会遇到很多困惑,会产生许多思考,哲学就是为了满足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追问和思考这些问题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是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过渡)

板书: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问题情境(课件展示材料)

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沉思。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年轻时为光速问题而惊异,后来提出了让人“惊讶”的狭义相对论,使物理学家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中“惊醒”过来,所以,相对论不单是物理学,同时也是爱因斯坦的哲学观。邓小平提出极具新意的“一国两制”,给世人解决难题开辟出一条新思路的“思想创新”,首先是一种哲学观,其次才是政治学问题。哲学让人“惊讶”,但反对故弄玄虚。使人“惊讶”的深刻的判断内涵,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脱离大众的。

问题探究: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惊讶”“惊醒”等与哲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课本第5页探究活动材料。

问题探究:(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为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略。

教师总结: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

出自己的体会。

“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迸发出哲学的火花。

“杞人忧天”启示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

问题探究:请学生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并思考故事中的田忌为什么能以弱胜强?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田忌的成功原因在于善于思考,能够从双方实力的分析中找到对策,通过重新组合从而使整体功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这里就蕴涵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哲学观点,这个故事也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哲学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神秘,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课本第6页探究活动材料 问题探究:(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讨论略。教师总结:(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问题情境 飞艇驾驶员与哲学家的选择(多媒体课件展示)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还是罗素的学生时,经常像一头野兽一样在罗素的房里踱来踱去。有一次,维特根斯坦突然停下来对罗素说:“你是否认为我是个十足的白痴?” 罗素颇为不解地反问:“为什么你想要知道?” 维特根斯坦回答说:“如果我是的话,我就去当飞艇驾驶员;如果我不是,我将成为一名哲学家。” 罗素倒也很坦率:“我亲爱的朋友,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一个十足的白痴,但如果假期里你给我写一篇哲学文章,我读了后就告诉你。” 一个月后,文章送到了罗素手里。罗素刚读了第一句,就相信他是一个天才,并向他担保:“你无论如何不应成为一名飞艇驾驶员。”

问题探究: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如果我们善于运用哲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在古希腊和英文中是“philosophy”,philo是爱或热爱,sophy是智或智慧,所以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总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可表示为:Philosophy =philo +sophy

哲学 = 爱+智慧

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前行的路在何方?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拓展探究:请学生列举生活中人们合理运用哲学知识的事例或故事。学生: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该故事学生比较熟悉,可以由学生自己讲述,然后再进行分析。)

教师总结:故事中的司马光善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发挥了创造性思维,体现了哲学的智慧。

此探究活动主要说明哲学可以给人以智慧,可以提高人的思维层次,锻炼人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掌握哲学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

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退役后,进入清华大学学习进修,在学习哲学后结合自己打乒乓球的经历,写了《运动员学哲学》的文章。

她说:“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我感到在中国乒乓球队,时常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芒,遗憾的是当时我对哲学理论的知识知之甚少,更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用哲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也没有把实践上升到哲学原理的高度来认识。所庆幸的是,在我即将结束在清华大学学习前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一课,这对我来说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回顾中国乒乓球队称雄世界乒坛40多年长盛不衰的历史,我觉得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在重大的国际赛事中,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作为指导,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问题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乒乓球队中所起的作用,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板书:2.哲学的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课本第6页探究活动材料。

问题探究:(1)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2)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学生分析讨论略。教师总结:(1)因为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

(2)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会有幸福的生活。可以列举人类无视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具体说明。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地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道路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知识拓展:哲学的指导作用(1)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举例: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要把握规律立足长远,紧跟时代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2)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举例:“独身的解释”。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终身未娶。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两个朋友。一个朋友问他:“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斯宾塞愉快地答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作出的决定。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我常常这样宽慰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

(3)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

举例:社会的科技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解决好国家需要与个人就业愿望的关系,不能贪高,要切合实际,积极发展提高自己。

(4)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举例:个人与集体就如同碗与锅的关系,锅里有了碗里才会有,只有很好地维护集体利益才能保障个人利益。

(5)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举例:“错误的赞扬”。

性格放荡不羁并一贯讥讽当时大人物的伏尔泰,有一天将一名同辈作家赞扬了一番。他的一位朋友当即指出:“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这位先生,我真遗憾。要知道,就是这位先生在背后经常说您的不是。”“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伏尔泰说道。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哲学的功能是什么。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的功能是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通过这两个知识点说明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

第二课时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设问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那么,到底什么是哲学?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哲学研究什么问题,它与其他的具体科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推进新课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问题探究: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同学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也是一种世界观。这就说明,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我们大家都是哲学家吗?

学生回答:不是。

板书:1.世界观的含义

每个人都要接触周围的事物,都会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积累多了,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一定看法。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板书: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思想体

系,这就是哲学。

哲学与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区别: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而世界观一般是零散的、朴素的、不自觉的。注意: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板书: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方法论的含义:用世界观作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甲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他认为人生在于奋斗、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当他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总是勇于面对困难,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

乙是一个消极悲观、意志消沉的人,他认为出身决定未来,命运都是天生注定的,所以当他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总是问为什么我这么倒霉、这么不幸?为什么上天对我这么不公?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幸运?他不是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而是怨天尤人,甚至把希望寄托于他人,寄托于上天。

问题探究:甲、乙看待人生的观点和面对困难时候的态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甲认为人生在于奋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总是想方设法去解决;乙认为出身决定未来,命运上天安排,所以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怨天尤人,寄希望于他人和上天。

这则材料正说明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

板书:1.具体知识的分类

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

思维科学知识: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

拓展探究:让学生归纳现在所学的学科分别是属于什么知识范畴?

学生归纳分析略。

那么,我们所学习的这些学科,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和我们的哲学又是什么关系呢?(过渡)

板书: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是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比如我们学习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心理学等学科中,物理上的分子是运动的,而且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化学上的分子是运动的,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生物上的生命体是运动的,这种运动也是有规律的;地理上的地球是运动的,地球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历史领域的社会是发展的,这种发展也是受规律支配的;思维领域也是运动的,这种运动也

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从这些自然科学中,我们哲学可以得出最一般的结论,那就是: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

随着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哲学的论断就有了更加充分的论据。所以,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问题情境 门捷列夫的悲剧(多媒体课件展示)

门捷列夫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的成功就在于他不自觉地遵循了辩证法。他认为质与量的统一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基础,自然界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化学元素具有转化性。在认识论和科学方法上,他将观察与实验喻为“科学的躯体”,将理论喻为“科学的灵魂”,强调科学研究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但是,门捷列夫晚年则成为了形而上学的俘虏。他为了证明社会发展变革的不合理性,竟然反对自然界存在着飞跃,否认原子可分为“电子”,否认元素的复杂性。然而,他竭力反对的原子结构的新发现,恰恰是对发展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律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哲学思想的倒退妨碍了他进一步获得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问题探究:门捷列夫的世界观对他的科学研究有什么影响?如果门捷列夫不成为形而上学的俘虏,还会反对自然界存在着飞跃,否认原子可分为“电子”,否认元素的复杂性吗?

门捷列夫研究工作的得与失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门捷列夫晚年因为成了形而上学的俘虏,所以竟然反对自然界存在飞跃,否认原子可以分为“电子”,否认元素的复杂性,其实他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所以研究上也没有获得新的科学成果。这说明科学家的研究是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因此,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个概念、三对关系,即世界观的含义、方法论的含义、哲学的含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追求智慧;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的学问。

下载高中政治教案美好生活的向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政治教案美好生活的向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文向导

    陕西省吴起县商务局文件 陕发〔商务〕07号 关于对吴起县生猪定点屠 宰资格审核清理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生猪定点屠宰管理,规范肉品经营秩序,切实抓好肉食品安全,保......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案例 【学生情况分析】 1、认知起点:高一学生思想活跃,学习过程中他们比较乐于参与,积极发言,有探究精神和活动实践能力,但只能简单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进......

    高中政治教案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

    泉州向导欢迎词

    泉州向导欢迎词大家好,很高兴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见到大家。首先我代表主办方,为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欢迎!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有一种渴望叫常来泉州逛逛。泉州......

    简历向导4(★)

    简历模板:宣传策划 智联招聘日期: 2010-12-02 姓名:XXX性别:女出生年月:198X XXX 政治面貌:团员民族汉籍贯XX 学历:本科学位:法学学士学制四年英语水平:六级 毕业时间:2009年6月联系......

    简历向导6

    简历模板:国际贸易 智联招聘日期: 2010-11-16 个人信息 姓名:性别:毕业院校: 联系电话:邮箱:XXXXXX 批注:虽然个人信息可以简化,但是也应该有年龄、学历、专业等基本信息,最好也包括......

    向导学校简介

    北京市海淀区向导培训学校简介向导学校成立于1993年,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2号,军事博物馆对面,是一家以学历优化、职业取证为主的著名培训学校。21年来,向导学校以优越的地理......

    高中政治教案(合集17篇)

    篇1:高中政治教案《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二、学生学习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