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分析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分析
新华小学
陈玉凤
一、问题的提出
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提出来供大家交流、探讨。
二、问题解决的方法 我们是这样做的:
1、打造书香校园,彰显人文教育
为给全体师生创造一个更优雅的教学环境,为将新华小学打造成更有品位、有内涵的特色小学,今年以来我校全体教师就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大下功夫。我们在校园内根据不同的区域创建不同的阵地和版块,我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布置完成以展示学校校训、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标语,以及以古诗文诵读为内容的大型喷绘,以此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另外还有笑脸墙、文化长廊、经典古诗文、醒目标语、师生礼仪守则等项目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散发出文化的芬芳,彰显了我们新华小学的办学特色和校园内涵。此外,我们在教室里也设立相应的各类园地,如图书角、学习园地、风采展示栏、雏鹰起飞等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学习和生活中,进取,拓展,超越,创新!很多来访的人都说:“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彰显出了新华小学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校园内涵,而且还育人于无声。”
2、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
中华古诗文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让学生从小多读优秀古诗文,积累名言警句,不仅有利于开发语言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学校广泛开展了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并形成特色。为传承中华经典,丰富了学生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学校编写了一套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制作20余幅以古诗文为内容的大幅喷绘版面,并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要求各班每天抽出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诵读,诵读活动以自读和集体诵读结合的方式进行,各班集体诵读主要利用早晨和课前进行诵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校校本教材上的内容和喷绘版面内容各年级段要按要求诵读并背诵,每生每期不少于20首/篇。每学期期末,学校以比赛的方式,对班级诵读工作进行验收,评选优秀班集体和诵读小能手,予以表彰奖励。目前,无论是上课前还是放学路队上,学校到处充满朗朗的诵读声,传承中华文化的氛围十分浓厚。
为了促进落实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加大语文积累,提高古诗文诵读水平,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优秀古诗文诵读”比赛活动。特别是今年的庆“六一”文艺汇演,更突出了古诗文诵读这一校园文化建设特色。2011年5月31日上午,新华小学隆重举行了“经典润泽生命”庆六一文艺演出,全校2200多名师生和部分前来观看的家长,共同度过了快乐的节日。伴随着欢快的旋律,小演员们身着节日的盛装,分别以合唱、舞蹈、歌伴舞、快板、课本剧表演、国学经典诵读等形式,给学校的全体学生送上了节日的大餐。他们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演出赢得了师生阵阵掌声。特别是2.4班的《游子吟》,家长和孩子同台演出,赢得了所有观众的极高赞誉。校园里鲜花与笑脸相映,歌声与笑声齐飞,处处洋溢着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欢快气氛。整个校园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这次汇报演出,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度过了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节日,也向社会各界展示了新华小学的以经典古诗文诵读为办校特色与经典育人的成果。
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的开展,使我校的文化气息更浓,文化品位更高。
3、成功创办校刊
校刊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深层次的精神底蕴与人文内涵的浓缩。
在教育体育局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学校原有校报的基础上,2011年5月13日,新华小学第一期校刊——《春芽》创办成功。县教育体育局王灿业局长为校刊题词。校刊的成功创办,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为每一位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成长的平台。
4、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我校确立了“团结,勤奋,自尊,自立”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严谨”的教风,“勤奋,善思,乐学,践行”的学风。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教风可以形成团结协作、高效严谨、开拓进取的氛围,推动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和谐发展,稳步攀升;好的学风可以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和谐的人。
三、解决后的反思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全力塑造而形成的,并为全校师生所认同的学校精神风貌和物质状态,它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准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以感染、凝聚、激励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知、意、情、行向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方向发展。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会结出硕果。
第二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分析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提出来供大家交流、探讨。
二、问题解决的方法
我们是这样做的:
1、打造书香校园。彰显人文教育
为给全体师生创造一个更优雅的教学环境,为将榛柴小学打造成更有品位、有内涵的特色小学,今年以来我校全体教师就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大下功夫。我们在校园内根据不同的区或创建不同的阵地和版块,我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到日前为止,学校已布置完成以展示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标语,以及以传统教育艺术教育为内容的展版,以此普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物。另外还有笑验墙、文化长廊、经典古诗义、师生礼仪守则等项目营达浓厚的育人氛围,让学校的一草一本,一砖一瓦都散发出文化的芬芳,彰显了我们榛柴小学的办学特色和校园内涵。此外,我们在教室里也设立了的各类园地,如嵊书角、学习园地、风采展示栏、雏鹰起飞等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进取,拓展超越,创新,很多来访的人都说“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彰显出了新华小学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校园内涵而且还育人于无声” 2.中华经典古诗文通读
中华古诗文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品。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让学生从小多读优秀古诗文,积累名言警句,不仅有利于开发语言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学校广泛开展了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并形成特色。为传承中华经典,丰富了学生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学校编写了一套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制作20余幅以古诗文为内容的大幅喷绘版面,并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要求各班每天抽出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诵读,诵读活动以自读和集体诵读结合的方式进行,各班集体通读主要利用早晨和课前进行通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校校本教材上的内容各年级段要按要求诵读并背诵,每生每期不少于20首/篇。每学期期末,学校以比赛的方式,对班级诵读工作进行验收,评选优秀班集体和诵读小能手,予以表彰奖励,目前,无论是上架前还是收学路队上、学校到处充满朗朗的诵读声,传承中华文化的气氛十分浓厚。为了促进落实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维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古诗文诵读比赛活动特别是今年的庆六一文艺汇演更突出了古诗文诵读这一校园文化建设特色2018年5月31日上午榛柴小学隆重举行了经典美润译生命”庆六文艺汇演,全校1000多名师生和部分前来观看的家长,共同度过了快乐的节日。伴随着欢快的旋律。小演员们身着节日的盛装,分别以合唱、舞蹈、歌件舞、快板、课本剧表演、国学经典诵读等形式,给学校的全体学牛送上了节日的大餐。他们的演出赢得了师生阵阵掌声。特别是2.3班的《读唐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极高赞誉。校园里鲜花与笑脸相映,歌声与笑声齐飞,处处洋溢着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欢快气氛。整个校园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这次汇报演出,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欢乐、样和的氛围中度过了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节日,也向社会各界展示了榛柴小学的以经典古诗文通读为办校特色与经典育人的成果。
通过形式名样的诵读活动的开展,使我校的文化气息更浓,文化品位更高。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我校确立了“团结,勤奋,自尊,自文”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严谨的” 教风、勤奋、善思、乐学、践行”的学风,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教风可以形成团结协作高效严谨开拓进取的氛围,推动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和谐发展,稳步攀升,好的学风可以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和谐的人。三解决后的反思
“校园文化” 是一所学校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全力塑造而形成的,并为全校师生所认同的学校精神风貌和物质状态,它是学校家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准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以感染、凝紧,激励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知、意、情、行向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方向发展。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滥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义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上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会结出硕果来。
农安县农安镇榛柴中心小学
张成华
第三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心中有爱
目中有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学问该如此,打造学校文化亦当如此。
石化小学学校文化主题是“博爱成人
博学成才”。围绕这一学校文化主题,我们提炼和确立了“有爱就有希望”“做用心的教育”“成就会学习的孩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多个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并努力围绕这些要素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一、心中有爱,目中有光。
博爱,广泛地关爱所有人。《说苑·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三国魏曹植《当欲游南山行》:“长者能博爱,天下寄其身。”宋欧阳修《乞出表》之二:“臣闻愚诚虽微而苟至,可以动天;大仁博爱而无私,未尝违物。”《孝经·三才章》:“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博爱云者,为公爱而非私爱,即如‘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之意。”
有人说博爱是舶来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其实在中国战国时代墨家就有“兼爱”的论述;唐代的韩愈有“博爱之谓仁”的说法。我们使用这个概念一定要既有继承学习又有发展创新,使其赋予时代精神。博爱是以爱人为基础,包括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爱生命、爱人类的生存环境、爱大自然、爱人类的劳动创造、爱文明进步、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博爱是要人有博大的心怀,要能容得下大千世界,尤其面对成长中的儿童少年,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大量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只要有适宜的成长环境,每位儿童少年都能健康发展成为人才。
博爱是一种宽容。作为教师要容纳和善待所有的学生,接受每一位成长和发展中的儿童少年。要善于体谅、理解有过错或不良行为的学生。所以出现过错,问题原因不全在学生自身,常常是成长环境使然,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和认识的改变逐渐得到解决。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让贫困家庭、流动人口、不完整家庭的子女能平等地受到良好教育,有平等的竞争起跑线,这一要求应该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人们常常利用科学地评价发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这就需要在关爱的前提下对评估对象有全面细致的了解。能发现他们的品德、智慧上面的闪耀点,看到其积极的态度,挖掘其潜力,给予表扬和鼓励,找准时间、场合,让评估起到正效应,并可以长期起作用。出于对学生爱心和责任心,要少用横比,多用纵比,激励要常用,但同时要慎用。
博爱是实际行动,是教育者的模范行为,通过教师的眼神、表情、语言、声调、动作来体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概莫能外,这些发自内心的虔诚尊重和珍爱,不是表演,不是敷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靠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坚守的博爱氛围,造就有博爱精神的新一代。
因此,博爱的教师不仅有胸怀,更有情怀。我们基于“博爱”文化,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师德活动,创设学校的办学品牌,做最用心的教育。
博爱是一种价值观,基础教育阶段中要着眼学生的发展,远离“筛选”和“甄别”,人的潜能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释放发展,创设适合每一位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他们能互相交流、砥砺,能各展所长,让学生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树立信心和理想,这里没有岐视没有压抑感。竞争是促上进的手段,不是所谓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博爱是耐力和毅力,儿童少年成长是个过程,是量的积累也可能出现反复,因此要持之以恒,坚韧不拔。所以,我们的“石化少年特质”这样提倡:身正康健,品正行端,心怀感恩,善良乐观,责任担当,创新实践,腹有诗书,志存高远。
“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信任。“爱”产生的背后就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驱使人们为了“爱”而进取。因此,爱的教育使人目中有光,这束光是打开人的心灵之光,是高于精神之上的灵魂之光,它促使人思考自己的价值,探寻世界的意义,最终走向一种信仰。它之于教师是成为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之于学生是成为一名造福人类的全人,这也就是我们最终的教育目标——立德树人!
二、万物引领,课程推进。
《说文》释义,博学:“博”,大通也。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礼记·中庸》论学之道首起即为:“博学之。”
博学,我觉得是一种处事为人的态度。首先,是一个开放的态度,热爱这个世界以及关于他的知识,这样的人会很开朗,不自闭,能更多地,更敏锐的把握事物好的一面。其次,是一种执着的态度,热情的,坚持不懈的,陶醉其中的探索自己内心中困惑,以至于全人类的困惑。这样的人处事积极,坚毅。而且,博学也是一种谦虚的态度,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好学,进步。博学还是一种美德,其好处在于使人明事理。
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它涵盖两个层面:作为教师,应为学识渊博,做研究型、创新型的教育者;作为学生,应为广泛学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之于博学,当首推课程建设。
小蜜蜂勤劳、善良、团结、智慧、奉献、自律等精神,正是我们学校“博爱”文化的真实体现,我们把蜜蜂作为学校吉祥物,同时也开展“蜜蜂”文化课程的研究。蜜蜂,博采众长,博物君子的形象给了我们学校文化课程建设灵感。我们寻蜂,习蜂,识蜂,追蜂,观蜂,诵蜂,说蜂,演蜂,唱蜂……蜜蜂文化渗透到了各个学科之中。比如语文的绘本教学、诗词鉴赏、片段写作、纪录片观看等课型都充满着蜜蜂元素;科学、数学课堂上的“遇见小蜜蜂”,通过调查、测量、计算,进行蜂巢猜想,走进蜜蜂的大数据时代;博物馆课程让学生了解蜜蜂的一生、中国蜂分布、世界蜂布局、蜜蜂生物圈;体育课中,学生们通过蜜蜂的游戏体验采蜜、合作酿蜜等。蜜蜂采蜜,是酿造甜蜜的事业,我们教育和培养学生,也是在进行一场甜蜜的事业。希望学生在蜜蜂文化课程中探索到的“甜蜜”,不仅融进学业,而且融进生命。当然,蜜蜂文化课程我们还做得不够细致,更谈不上完美。今后我们将在万物启蒙课程模式的引领下,继续把蜜蜂文化课程做深,做细,让它成为学校文化建设落地的保障。
除此之外,在区域好课程的带领下,我们也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课程。从最初的1.0版——唯教材教,到开展了国旗下课程、公众力演讲课成、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以及四季生命成长融合课程的2.0版,再发展到如今以“万物启蒙”为引领的“枣香悠悠”的3.0版,我们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努力尝试,不断进取。我们也相信,在万物启蒙课程建设的开发中,势必会促进教师广闻博知,必定会引领学生博学成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因为自身的原因可能还会有配置还不是很高的情况出现,但是我们会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升办学质量。
三、人性管理,制度规范。
学校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的保驾护航。我们明白,要让制度真正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操守,在制度之外,还得靠文化,刚柔并济,方得始终。
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文化管理相结合,即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依法治校就是刚性的制度管理,从严治理,用规章制度去约束人、规范人的行为,使学校秩序井然,学生行为规范统一,养成良好习惯,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严师出高徒就是这个意思;柔性的文化管理,就是以德治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潜移默化的效应,使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成为自觉行为和理念。其实,教师工作的原动力在于他们的主观内驱力和精神境界。所以,以德治校的柔性管理就是通过管是为了不管,达到由他律到自律。使人们在心情舒畅、民主自由、尊重个性的环境中创新和创造,拥有乐业的空间,这才是学校管理的高境界。
无论是制度管理还是文化管理,都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量入为出、合理运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如何管出实效管出水平,取决于领导者的办学水平、自身素质、校园文化的建设程度。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刚柔并存。既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又有适当的感情投资,才能管而不死,较好地调动师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目的。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研究学校的制度文化,以制度为底线,使刚性的规章制度与浓郁的人文氛围有机结合,使制度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实现高水平的管理和管理水平的最高境界。
实施民主化管理。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制订修改,校长要积极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学校制度建设有备而为,形成好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职能,及时吸纳教职工的合理化建议,保证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近年来,学校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可谓是让校长挠头的事,在“僧多粥少”的现实面前,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民主参与作用,让他们参与意见讨论、制度制订,然后对照各项考核细则进行自我打分排名,学校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测定。通过完善的制度减少人为的因素,学校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效能。
围绕“德”文化,学校注重教师精神文化建设。首先我们倡导教师树立敬业、民主平等的新风,融入师德感情。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楷模。教师要培养六种精神: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关爱学生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道在我心,一以贯之”的“匠人精神”,甘于寂寞的坚守精神,这些精神在日常教学中得以弘扬。其次,积极推进“骨干教师示范课”“组内研讨课”“优秀课展评活动”来提升教师执教水平。为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行“私人定制”:推进“青蓝工程”(青年)“破茧工程”(中年)“夕阳工程”(老教师)帮助教师树立发展方向,开展三笔字、师德演讲等活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组织教师共读一本书,共赏经典影片或者教育故事,分享感受。校工会组织教师进行教职工运动会、元旦晚会、篮球比赛等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增强团队精神,培养集体意识。开展为每一位教职工过一个暖心的生日活动,校长亲自给每一位老师写生日祝福卡,送上一束鲜花,一个蛋糕。
同时,我们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关心教师,为教师办实事,从精神上激发教师的真情实感。尽可能改善教师办公环境,调动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学校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学校工作的凝聚力,学校成为真的正教工之家。学校的“暖心工程”让每一位教职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创设了和谐的人文化管理。
学生管理制度化、精细化、科学化、人格化,多元化。作为学校另一个主体的学生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除了相关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等制度管理,我们更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了《石化小学文明公约》,同时开展一系列的评比活动,激励学生向善向美向上。为了更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发展,我们开展“石化之星”的评比,从学习到生活,从习惯到做人,从课堂到课外,评价的角度多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评选“新时代好少年”活动,鼓励学生力争上游,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同时,我们修改了学生单一的评价方式,实行多角度、多层次评价,从更全面,更个性的角度来反映学生的成长,鼓励学生的成长。在这方面我们最突出的做法就是家校合作,让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来的多元评价形式。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内在力量。每位家长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孩子的生存背景、生活样式、生活故事是最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课程。学校要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交流。我们要让每位家长都成为教育的同盟者,他们应该是教育的知情者、建议者、协同者、参与者、监督者、共同成长者。
四、打造环境,熏陶感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我创造的周围情景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我们立足学校实际,努力打造文化校园。
1、让每一堵墙都说话:学校墙面的布置
2、让每本书都有读者:读书吧
3、让校园每个角落都芬芳:椅子(孩子们读书,聊天),树叶文化(设计中)每到秋天,校园中的白杨树叶落满操场,孩子们在落叶中嬉戏、玩耍。因此,我们想把树叶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叶子文化。
4、让每个班级都温馨:教室文化墙的建设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成长的灵魂,是照亮学校发展的那束光。它体现着学校领导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它表达着师生家长共同的愿望和憧憬,它描绘着学校自主发展的美好蓝图。在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具有直观性特点的环境文化建设,使教育教学环境起到以声悦耳,以形悦目,以情悦心的作用。又要注重学校文化制度建设,使制度文化具有护航学校深层文化和活动文化建设的作用,以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注重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可以有效地调节和激发全校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较好地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是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四篇: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摘 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是指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形态的校园设备设施,文化设施、活动形态的校园活动,以及由此作用于师生内心的心理形态的积淀。通常反映在学生课堂以外的情景设施以及课余时间组织。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进程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及承载它们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称。它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最浅层的是环境文化,它包括各种校园环境产品;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它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其执行的组织机构;最高层是精神文化,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及其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学校人际关系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方面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已掀起一股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潮,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景观堆砌、无核心理念。
校园环境文化先精神文化而行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往往是校园环境文化缺乏主题,缺乏核心理念和主题文化的提挈,只是一些景观的堆砌,无法表现学校特色和学校校园文化主旨。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重管理,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
大家较多的关注了学校的发展,注重了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需求,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缺少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不够。
(三)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1、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认识片面。有的学校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要求不甚了解,基本处于无意识的自发状态,而非有意识的主动建构;不少学校热衷于打造表面的环境文化,营建“形象工程”,深层的核心价值文化并没有建构起来,学校的人文厚度没有随着校园的日渐漂亮而有所增长;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硬件、管理制度、文体活动等“显”性文化建设,忽视教师的精神风貌、思想理想信念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等“隐”性文化的构建;有的学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师生的需要结合起来,人本意识不强;个别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的创建和学校品牌的创建割裂开来,而实际上文化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和灵魂。
2、学校理念系统松散且概念不清。许多学校虽制定了一训三风,但不完整且无系统性,其表现为①系统松散。即整个理念系统没有核心理念的主导,缺乏理念系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②理念系统的概念认识不清。办学理念、一训三风等各个概念所应对应的内容张冠李戴。
3、精神文化与现实脱节。有的学校的精神文化表现只停留在外显的符号层面,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与纸面上、墙面上显现的符号文化的真实价值完全脱节。
4、校园文化活动较单薄。校园文化与校园人之间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被动接纳的多,主动消化的少,主动构建自身特色活动的更少。在校园文化的构成上,节日文化活动多,平时文化活动少;常规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多,深层次的科技艺术文化活动少。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上,缺乏系统性与战略计划,往往是临时安排多,长远规划战略考虑少;从学校角度设计的活动多,从教师、学生角度设计的少。与社会的关联度不大,对其他文化如社区文化等缺乏辐射和影响力,社会认可度小。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自身特色不强
大多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整体设计与长远考虑,没有长远规划、近期目标和分步实施方案,随意性太强;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驾马车各奔东西,不成体系。
大多数学校校园文化没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没有注重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个性不明显。
二、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须遵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从学校已有的条件和学校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借鉴古今人类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回归原点,整体规划;重构目标,突出特色;才能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更加卓有成效。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校长决策,理念先行
增强教育管理者的校园文化意识。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对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要加强学习,要以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作为领导区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方针,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充分发挥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校长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的物质文化的创造,教育制度的形成以及学校精神的培育。在当前社会大气候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下,校园文化正朝着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发展,校园文化研究的侧重正在从高等学校转移到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因此,我们每一位校长要努力树立起建设校园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设施、促使学校达到净化、绿化、美化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意志的磨练,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更多具有竞争意识和负责精神的优秀人才。
增强教师的校园文化意识。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举办开展教育专家与教师合作论坛,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班主任培训班等活动,提高教师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增强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使教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者。
(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校园文化概念的规定性,决定了其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与发展生命的品性。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紧紧依随师生生命发展的内在需要与逻辑性的过程,而且要自主追寻和成就师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还生命发展以应有的空间和权力,让生命的精神恢复自由和灵性,营造和谐校园。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总体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将教师、学生的发展放到首位,做到教师、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有机结合;将精神文化作为中心并渗透到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中去,使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使各个因素协调一致,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育人性原则。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是育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怡情、养性、育德、启智等多种功能,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以“环境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主要内容的“全面育人”,提高育人质量。
3、校本性原则。立足校本,植根校园,建设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深入挖掘学校办学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并尽量物化;不断吸收先进文化,生成、创造学校自身的文化。
4、创新性原则。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才有个性,创新才有特色。在充分考虑历史继承性、民族独特性、地域本土化的基础上,尽可能不重复别人的东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突出人文与科学性。
(三)重构目标,突出特色,有序发展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这种直观的物质文化包含了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它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要渗透到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中去并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为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提炼具有自身特色的理念系统,形成学校的凝聚力。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思想,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传承学校历史,结合学校自身优秀办学传统、发展目标和现代教育的总体趋势和要求,让广大师生广泛参与,提炼并确立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办学目标、一训三风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念系统。
3、形成体现文化个性的学校形象标志,彰显校园文化底蕴。无论是校徽的制作、校赋的撰写、校歌的创作,还是校刊的编辑、校服的设计,都要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
4、加强三风建设,锻铸学校精神。
加强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要学校和广大师生长期、精心的培育,它能营造出一种无形的感染力,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内在动力,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干扰,形成催人奋进的和谐氛围,成为学校发展的独特教育资源。
加强教风建设。通过“正师风、强师德、塑师魂”等活动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方式,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文化知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学风建设。通过教职工的言传身教,各种校园活动、主题班会、制度制约、表彰先进学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逐步接受学校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生中形成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把学校的理念系统变为教职工、学生的自觉行动,就是塑造学校精神的过程,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是学校独特的“文化品质”。
5、开展特色校园主题文化活动,振奋师生精神。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学校特色和时代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师生主动参与的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并将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融入其中,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师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让师生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挥洒潜能、展示个性,让大家都“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振奋精神,使校园成为大家流连忘返的乐园。
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特别是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地方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认真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公民意识,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社会有机延伸。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学校要立足于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要深耕本土,立足于优秀的本土地域传统文化,立足于本校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从本校实际出发,进行研究和论证,确定本校的理念系统、发展优势和远景目标,统筹兼顾,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行动规划,然后坚持不懈地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全员参与,注重过程,打造适合自己并能突显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聚人心,成合力,铸魂育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友富.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究.当代教育论坛,2007(2)[2]许丽艳.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中小学管理,2008(3)[3]钟启泉.知识社会与学校文化的重塑.教育发展研究,2002(1)[4]金沙.解放学校、解放教师.教育参考,2004(2)
[5]谢家鑫.构建和谐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科技信息,2009年14X期
[6]张正茂,简福爱.新媒体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教育:中旬,2009年8期
[7]陆忠民.小学生学习幸福感培养的实践探究.小学德育,2009年16期
[8]王艳华.如何把握校园音乐文化的审美导向.文教资料,2009年8期 [9]罗丽珍.多方并举,促德育实效提高.小学德育, 2009年 14期
第五篇:成均镇古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分析
创建优雅育人环境、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古城小学
一、【案例起因】
展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共享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优美的育人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的体现,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 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提出来供大家交流、探讨。
二、我们是这样做的:
1、打造书香校园,彰显人文教育我校场地宽敞,布局合理,绿树成荫,花草芬芳,是个环境优雅的校园,为把古城小学打造成更有有内涵的特色小学,从去年开始我校全体教师在成均镇教育办的指导和全校长的组织下,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在校园内根据不同的区域创建不同的阵地和版块,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布置完成,有展示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标语,内容丰富的文化长廊、展现自我风采的文艺舞台、专供学生出版的墙报专栏、图文并茂的经典内容喷绘。教室里,我们设立相应的各类园地,如图书角、学习园地、风采展示栏、等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丰富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创新、超越,勤思、博学!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散发出文化的芬芳,以此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彰显了我们古城小学的办学特色和校园内涵。很多来参观的人都说:“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彰显出了古城小学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校园内涵,而且还育人于无声。”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学生从小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广泛阅读古今中外优秀书籍,积累语言,积累经验,不仅有利于开发语言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有助于学生吸取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学校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并形成特色。为丰富了学生读书生活,语言积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除了每学期为各班级订购的语数课外阅读书刊报纸外,学校今年又购进6000多册优秀图书,种类丰富,大力充实各年级阅读需要。各班图书角配备一个标准图书柜,并配以相应的图书,这样教室成了一个“小图书馆”。学校重视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各班每天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集体阅读,教师组织到学校阅览室或者在教室里进行。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例如学生读什么方面的书,并做好记录,跟踪检查、验收。读书活动以自读和集体结合的方式进行,每生每期不少于4本。期末,学校、班主任对读书活动工作进行验收,评选优秀读书小能手,予以表彰奖励。目前学校到处充满浓厚读书氛围。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众所周知,课外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性活动,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活动,符合广大学生家长的意愿,学生通过活动,能获得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艺活动,我校于2013年建了一个90平方米的舞台,配置有关音响设备,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训练、表演。2014年庆“六一”,我校隆重举行了“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文艺汇演。全体师生和部分前来观看的家长,共同度过了快乐的节日,各年级表演的学生在舞台上,尽情挥洒,展现风采:有古诗词的朗诵、幽默的小品、动听的组合演唱、优美的舞蹈等等。他们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演出赢得了师生和家长们阵阵掌声,学生们有如此精彩的表演,这跟我校平时组织开展课外兴趣活动离不开关系的。
我校每学期要求各班制订开展课外活动计划,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并能认真完成至少一个“作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与,例如音乐、舞蹈、小品、科技、手工、美术、书法、体育等等,只要符合要求都予以鼓励、支持、肯定。
周一至周五每天早上第三节是我校开展课间活动的规定时间,全体师生务必参与,这个时候,整个校园都会有节奏的舞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压力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取而代之的是身体的轻松和心情的愉快。此后兴趣小组们的活动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徐徐展开,为此我校的科学实验室、仪器室、体育室等室会向他们打开“绿色通道”,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像蜜蜂一样辛勤的采集花蜜。
4、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我校确立了“团结,勤奋,自尊,自立”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严谨”的教风,“勤奋,善思,乐学,践行”的学风。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教风可以形成团结协作、高效严谨、开拓进取的氛围,推动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和谐发展,稳步攀升;好的学风可以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和谐的人。
三、解决后的反思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全力塑造而形成的,并为全校师生所认同的学校精神风貌和物质状态,它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准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以感染、凝聚、激励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知、意、情、行向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方向发展。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会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