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凯风》教案

时间:2019-05-13 00:2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凯风》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凯风》教案》。

第一篇:《诗经—凯风》教案

凯 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蕴含的情感。

2、了解比喻、对比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比喻、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作品介绍:

《凯风》出自《诗经·邶风·凯风》,先秦时代邶地汉族民歌。邶国原本是商纣王之子武庚的封国,后来并入卫国。邶风是邶国的风土之音,也就是汉族民间歌谣。“风”用曲折、机巧的方法来进行劝谏,能起讽刺和教化作用。

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关于《凯风》的主题,说法不一,一说赞美孝子,二说七子孝事其继母,现代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

(二)字词解释:

⒈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凯之义本为大,故《广雅》云:‘凯,大也.’秋为敛而主愁,夏为大而主乐,大与乐义正相因.” ⒉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

⒊夭夭:树木嫩壮貌。

⒋劬(qú渠):辛苦。劬劳:操劳。⒌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⒍圣善:明理而有美德。⒎令:善。

⒏爰(yuán元):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⒐浚:卫国地名。

⒑睍睆(xiàn huǎn现缓):犹“间关”,清和宛转的鸟鸣声。一说美丽,好看。黄鸟:黄雀。

⒒载:传载,载送。

(三)诗文意思

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酸枣小树苗。树苗长得茁又壮,母亲养子多辛劳。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枣树长成柴。母亲贤惠又慈祥,我辈有愧不成材。泉水寒冷透骨凉,就在浚城墙外边。养育儿女七个人,母亲养育多辛劳。清脆婉转黄鸟叫,清脆婉转似歌唱。养育儿女七个人,无谁能安母亲心。

(四)诗文赏析

《凯风》的一个艺术特色是运用诗经常见的反复重叠表现手法。“凯风自南”诗句的重复,着重强调母爱就像南方吹来的和暖春风,把酸枣“嫩枝条”吹变成“粗枝条”,象征着母亲把子女由幼年抚养到壮年、长大成人。另也重复“有子七人”的诗句,意在突显以养育子女之众多来表现母亲的长年辛劳程度。令人读后印象深刻、心灵震撼,更加感悟应该如何做人。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其自责也深矣”(朱熹《诗集传》)。寒泉在浚邑,2 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诗中各章前二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覆叠唱的无不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设喻贴切,用字工稳。

(五)总结中心

大道无形,大爱无音。让学生带着对母亲的热爱感激之情反复朗读诗歌。

(六)联系生活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达到教育学生热爱母亲的目的。

(七)拓展延伸

1、主题拓展: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歌颂母爱的诗歌,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它影响了后来的很多的有关母爱的诗歌,诸如古乐府《长歌行》为游子颂母之作,诗云:“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命意遣辞全出于《凯风》。唐孟郊的五言古诗《游子吟》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也是脱胎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两句。蒋立甫指出:“六朝以前的人替妇女作的挽词、诔文,甚至皇帝下的诏书,都常用‘凯风’‘寒泉’这个典故来代表母爱,直到宋代苏轼在《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还有‘凯风吹尽棘有薪’的句子。

2、介绍《诗经》中另一篇歌颂母爱的诗歌《蓼莪》。

第二篇:《诗经·卫风·氓》教案

《诗经·卫风·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回顾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提高并不断挖掘通过研读课文得出结论的能力。3.德育目标: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二、设计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赋比兴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2.体味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及其变化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介绍

1、导语: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要求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2、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关于诗经的常识。

①总评

②所反映的时间段

③篇数

④内容体例分类

⑤三种表现手法

(二)研读课文

1.导语:风流百世诗三百,文采千秋事万千。诗经是一条河流,穿越浩浩时空,却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冰雪气质。秉烛夜读,我们仿佛成为一尾潜游其中的鱼,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让我们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去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思考:女主人公的思想、行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自读课文时,注意大屏幕上给出的字词的读音)

3.找同学范读课文

4.讨论:女主人公的思想、行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借此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讨论过程中反复读课文中同学发言涉及到的章节)

明确:温柔、善良、忠贞、痴情、勤劳、清醒、理智、坚强、果断、决绝……

5.不知大家注意否,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那么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情感的起伏?(氓的行为)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情感发展:

幸福——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热烈——1.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沉痛——1.无与士耽 2.三岁食贫 3.靡室劳矣

4.靡有朝矣

决绝——1.老使我怨

2.亦已焉哉

明确:幸福——热烈——沉痛——悔恨——决绝 总结:至此一个丰满、鲜活、个性独立的女性形象便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使我们不得不慨叹文学的萌芽阶段有如此的文学创造力,这便是《诗经》文学价值的体现。

(三)扩展研究

1.统观整个文学发展史,从先秦到明清婚姻爱情悲剧比比皆是,今天我们就试着对我们熟悉的故事进行分析,总结一下它们的异同,看看我们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明确:先秦——《诗经·卫风·氓》——男子责任——坚强、敢爱敢恨

两汉——《孔雀东南飞》——家长责任——自杀

隋唐——《琵琶行》——男子责任——漂沦憔悴(无爱的婚姻/无自主性/凄凉)

宋元——《钗头凤》——家长责任——病死

明清——《红楼梦》——家长责任——病死

结论:封建社会是男权社会,女子在政治、经济上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婚姻幸福与否取决男子,如果遇人不淑,那么一定会是悲剧性的命运,所以至今在社会上还流传着那句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2.进一步提问:文中女子婚变后,还有无可能重获幸福。

五、课文总结

这样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

六、课外作业:

1.把《诗经·卫风·氓》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第三篇:《诗经·卫风·氓》教案

《诗经·卫风·氓》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卫风·氓》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 “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

愆期qiān 将qiāng子无怒 载zài笑载言 卜筮shì 于嗟jiē 徂cú尔 淇水汤汤shāng 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 愿,请。

⑵来即我谋 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 到,“于”为介词。⑷载笑载言 动词词头。

⑸自我徂尔 往。⑹女也不爽 过错。

⑺言既遂矣 言,助词。

⑻三岁食贫 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 蚩,通“嗤”。⑵匪来贸丝 匪,通“非”。

⑶于嗟鸠兮 于,通“吁”。⑷犹可说也 说,通“脱”。

⑸隰则有泮 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 形—动,变黄。

⑵三岁食贫 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 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

⑷夙兴夜寐 名—状,在早晨,在夜里。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6):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

B、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

2、预习《诗经·采薇》,完成预习题。

八、诗经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他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第四篇:诗经·卫风·氓 竞赛教案

《氓》 教学设计

执教者:胡慧芹

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

2.了解《氓》的大意,分析人物形象。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塑造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因此又可称为“诗三百”,按诗歌内容,可将诗经分为“风”“雅”“颂”。“风”有15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三、学生自由朗诵诗歌

请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朗诵节奏。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四、听录音,整体感知

1.简述故事情节。

明确:讲一个女子从恋爱到被抛弃的故事。

2.在从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中女主人公内心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

明确:期待、甜蜜——悔恨、悲痛——清醒、挣脱

五、分析人物形象。

1.从人物内心情感中感受了女主人公人物形象。请用关键词概括女主人公特点,指出文中哪些词给你这样的印象。

明确:热情,善良,单纯,勤劳,任劳任怨,清醒而坚强。

2.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正面描写: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对比手法:婚前氓的表现——氓之蚩蚩

婚后氓的表现——士也不爽

士贰其行

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六、扩展延伸:

女主人公的经历对于现今的我们有哪些启示呢?

七、结束语

第五篇:《诗经·鄘风·柏舟》教案

《诗经·鄘风·柏舟》

1、《诗经》中“鄘风”的意思:

鄘:西周初年的封国武王封给弟弟管叔;古时所谓殷商旧都之南,在今河南新乡市西南。

鄘风:(共收录十篇)能表现民情风俗习惯,北为邶,南为鄘,东为卫。

2.、诗中字词解释:

泛:漂浮

彼:指示代词,那,与“此”相对 柏舟:用柏木造的船 中河:河中(毛亨:“中河,河中。”)髧:头发下垂的样子。

髦:男子未成年的时候披着头发,下齐眉毛,分向两边梳着,叫“两髦”。(毛亨:“髧,两髦之貌。髦者,髪至眉。”)(指毛)维:句中语气词,帮助判断语气,乃,是。仪:配偶,匹配。(毛亨:“仪,匹也。”偶的假借字。)之死:致死。之,至。

矢靡它:没有其他。矢,誓。(发誓:《诗经·卫风·考槃》:“永矢弗谖。”)靡,无。它,其它。(朱熹:“之,至;矢,誓;靡,无也;„虽至于死,誓无它心。”)

也,只: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或决定。(朱熹:“只,语助词。”)谅:相信。原谅,体谅。(毛亨:“谅,信也。”)特:配偶,尤指男性配偶。(《诗经·小雅·我行其野》:“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毛亨:“特,匹也。”)慝:通“忒”,变,更改。(余冠英:“慝,是特的借字,靡忒,就是无所改变。”)(慝,忒:差错,过失)

3、诗的表达内容:

这首诗是写爱情受挫的苦恼,一个姑娘自己选中了意中人,但却受到家长的反对,因此她发出了呼天呼母的悲叹,表达了对婚姻不自由的深切怨恨和强烈的斗争。是以流动漂浮的百种起兴,感情充沛,打动人心。

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欢,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诗中也就表现了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这是一个很新很有价值的信息。

4、诗的大意

5、艺术手法

意象&手法:(柏舟)(起兴)

意象(柏舟):古人称丧夫为“柏舟之痛”,夫死不嫁为“柏舟之节”,都取自于旧说。但不一定是真的,不可取。

手法(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自由,诗文显得轻快、活泼,创造作品气氛。

《唐风·葛生》

题解:悼亡诗。

【原文】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注释】

①葛: 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葛布,块根可食,花可解酒毒。蒙:覆盖。楚:灌木名,即牡荆。

②蔹(liǎn 敛): 攀缘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有白蔹、赤蔹、乌蔹等。

③予美: 我的好人。郑笺:“我所美之人。”朱熹《诗集传》:“妇人指其夫也。”亡此:死于此处,指死后埋在那里。

④棘: 酸枣,有棘刺的灌木。

⑤域: 坟地。毛传:“域,营域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营域,或作茔域,古为葬地之称。《说文》:‘茔,墓地也’是也。”

⑥角枕: 牛角做的枕头。据《周礼·王府》注,角枕用于枕尸首。粲:同“灿”。

⑦锦衾: 锦缎褥。闻一多《风诗类钞》:“角枕、锦衾,皆敛死者所用。”烂:灿烂。

⑧独旦: 朱熹《诗集传》:“独旦,独处至旦也。”旦,天亮。一说旦释为安,闻一多《风诗类钞》:“旦,坦。”“坦,安也。”

⑨夏之日、冬之夜: 夏之日长,冬之夜长,言时间长也。

⑩其居、其室: 亡夫的墓穴。

【译文】

葛藤缠绕着荆树,蔹草蔓延上山野。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岭谁同住?

葛藤缠绕着枣树,蔹草蔓延遍坟地。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外滩同息?

角枕颜色光灿灿,锦被鲜艳亮闪闪。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外独特已.

夏日炎炎日子长,冬夜漫漫寒难耐。待到百年身后时,同归到你墓室中。

冬夜漫漫寒难耐,夏日炎炎日子长。待到百年身后时,同归到你墓穴中。

一、主旨思想

关于此诗的主旨—— 《毛诗序》云:“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 郑笺解释说:“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 孔疏又解释说:“其国人或死行陈(阵),或见囚虏,„„其妻独处于室,故陈妻怨之辞以刺君也。”

后世治诗者承其绪而各有所取,宋朱熹《诗集传》云:“妇人以其夫久从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征妇思夫久役于外,或存或亡,均不可知,其归与否,更不能必,于是日夜悲思,冬夏难已。暇则展其衾枕,物犹粲烂,人是孤栖,不禁伤心,发为浩叹。以为此生无复见理,惟有百岁后返其遗骸,或与吾同归一穴而已,他何望耶?”

他们都取“征妇怨”说,不言刺义,持论较《毛诗序》圆通,但认为所怀之征夫未亡,似非。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同时,笔者又以为直接从文本出发,将诗作的历史年代、社会背景乃至男词女词等不能根据文本得出结论的问题撇开,在较宽泛的意义上解说此诗,视之为一首普通的悼亡之作,更具有本质性的兴发感动力。

二、结构分析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从结构上看,可分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后一部分为有“百岁之后”句的两章。对后一部分是用赋法,诸家无异议,但对前一部分,除第三章皆认为是赋外,第一、二两章却有“兴”、“比而赋”、“赋”等三种说法。细细玩味文辞,“葛生蒙楚(棘),蔹蔓于野(域)”两句,互文见义,都既有兴起整章的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托附比喻情侣相亲相爱关系的意思,也有对眼前所见景物的真实描绘,不妨说是“兴而比而赋”吧。

这一开篇即出现的兴、比、赋兼而有之的意象,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荒凉凄清、冷落萧条,使之马上进入规定情境,作好对一种悲剧美作审美观照的心理准备。

接着,在读到“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两句,知道诗是表达对去世的配偶表示哀悼怀念之情后,对《诗经》艺术手法有所了解的读者马上就会感受到其比兴意义:野外蔓生的葛藤蔹茎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而诗中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好不悲凉。

第三章写“至墓则思衾枕鲜华”(郝懿行《诗问》),“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极惨苦事,忽插极鲜艳语,更难堪”(牛运震《诗志》)。而“谁与独旦”如释“旦”为旦夕之旦,其意义又较“独处”、“独息”有所发展,通宵达旦,辗转难眠,其思念之深,悲哀之重,令人有无以复加之叹。

后两章,语句重复尤甚于前三章,仅“居”、“室”两字不同,而这两字意义几乎无别。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不能解释为作歌词连番咏唱所自然形成,而显然是作者刻意为之。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而“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也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与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这样的现代观念似乎也非常合拍。

应当说,《葛生》取得如此出色的艺术效果,与诗的特殊结构很有关系。陈仅评曰:“此诗五章,前二章为一调,后二章为一调,中一章承上章而变之,以作转纽。‘独旦’二字,为下‘日’、‘夜’、‘百岁’之引端。篇法于诸诗中别出一格。”(陈继揆《读诗臆补》引)分析得很透辟。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显然都是言之成理的。

【读解】

这是迄令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悼亡诗。对已亡者的不绝哀思,深切各念,在诗中表现无遗。

睹物使人伤感,悼亡更让人悲励欲绝。谁都明白死人不可复生,正如死亡本身是人生无法超越的大限一样。然而,死者生前留下的一切,在心灵之中是那么清晰,那么深刻,那么刻骨铭心,以至让人无论如何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最无情、最冷酷的恰恰在于:铁一般无可更改和挽回的事实就在眼前,迫使你必须违背自己的意愿它面这冷酷的事实,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事实与意愿的尖锐冲突让人捶胸顿足,悲天怆比,撕肝裂肺。

最是悲伦悼亡时。只有在这时,我们才会真切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余清的难得,时光的无情,内心真诚的忏悔。这份真挚虔诚,足以感天动地,惊泣鬼神。我们会为自己平时的哪怕极微小的过失、伤害而后悔,为平时的不周到、不细致、不体贴而遗憾,为种种的失职而自责。

在悼亡故人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在清洗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仿佛让自己变成了圣徒似的。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悼亡者而言,悼亡之时,其心也善,其魂也洁。我们从亡者身上照见自己,自动剖析自己,去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去思索对死亡的超越。

下载《诗经—凯风》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凯风》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卫风.氓》

    《诗经.卫风.氓》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卫风 氓》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3、 《氓》的情节和主题。重点难点......

    诗经.卫风氓doc范文合集

    诗经·卫风·氓(méng) 氓之蚩蚩(老实的样子),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丝。匪来贸丝,来即(靠近)我谋(商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地名)。匪我愆(qiān,过,误)期,子无良媒。将(愿,请)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卫风·氓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

    《诗经卫风氓》(范文模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 积累字词,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 理解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的朗读,感知......

    语文教案-《诗经.卫风.氓》-教学教案(合集)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诗经》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先秦文学:诗经 第一阶段:导入 (告知本次教学目的、内容) 教师板书以下成语,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出自哪里?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诗经 教案

    一、品读《氓》 (一)张爱玲说,爱情有时就像五彩缤纷的气球,却经不起一根刺的考验。那么诗中女主人公曾经拥有过那五彩缤纷的爱情气球吗?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一、二两章。不难看出,故......

    《诗经》教案

    世界美如斯,宛在《诗经》中 ——漫话《关雎》《蒹葭》里的“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