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雪》(鲁迅)教学设计详案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特点。
2.结合背景和相关材料,理解作者笔下江南雪和朔方雪的不同特点及作者寄寓的情感。3.品味文中精炼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句,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
4、指导朗读,读中悟情。
【教学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教学过程】
这是一个雪的世界,漫天飞舞的大雪是冬天的精灵。给人以美的享受,视觉的震撼。1925年的那一场雪,连带勾起鲁迅先生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2、作者及作品简介。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一、整体感知,读中寻雪。
请学生放声自由读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在文中哪些段落中体现出来。
二、研读课文,踏雪品文。
1、研读“江南的雪”。快速浏览文章,用笔勾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思考:江南的雪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来分析其特点。
用“从_________中,我读出了江南的雪的______________(特点)”的句式来说说你的理解。同学们可以用文中的词、短语、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2、师: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江南雪的滋润美艳的特点呢?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这里的“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写出了江南雪的美艳。
这里用了一系列表示颜色的词语,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冬花雪野图,映衬出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的特点。
3、江南的雪像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青春”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充满朝气与活力。
富有生命力,蓬勃向上。
“处子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光滑的,白皙的。有活力的、健康的。
4、这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江南雪还有什么特点呢?
蕴含生机。
师:你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来?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忙碌地飞着,也听得它们嗡嗡地闹着。”这里的“飞”“闹”表现出了江南雪野的生机盎然的景象。
三、研读“朔方的雪”。结合具体语句来谈谈朔方的雪有何特点。
1、师:江南的雪是这样的晶莹娟秀,绚丽多姿,给人以优美的感受。那么,北方的雪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三段,用笔勾画出描写北方的雪的句子,然后说说北方的雪的特点。
北方的雪是独立的。我从这里看出来:“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决不粘连。”
2、师:这句话写出了北方的雪的质地、形态,突出了它独立自由的个性。
北方的雪花是蓬勃地奋飞的,它就像一位奔放的斗士,在与严寒作坚决的斗争。
朔方的雪花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这里的“旋转”“升腾”写出了朔方的雪花的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突出了它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
4、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用灵动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江南雪和壮美的北方雪。那么,作者仅仅是在写雪吗?
不是。是借景抒情。
5、师: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更欣赏江南的雪还是北方的雪呢?(点击展示问题)
作者更欣赏的是北方的雪。因为北方的雪独立,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俨然一位斗士,在与严寒作着斗争。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作者更赞赏的是北方的雪,因为北方的雪实际上代表了一种顽强抗争的精神,有一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吞天沃日的气势。
四、小结:江南的雪优美,北方的雪壮美;江南的雪多绘其色,北方的雪多状其态;江南的雪主要写它的妩媚风姿,北方的雪主要写它的磅礴气势;江南的雪温婉细腻,北方的雪粗犷豪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在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作者一个共同的心声: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心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板书:斗争精神)
板书: 雪
鲁迅
江 南
滋 美 润 好 对 美 理 比 艳 想 2
朔 方 蓬 斗 勃 争 奋 精 飞 神
第二篇:《雪孩子》教学设计详案
《雪孩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品析文中细节见真情的重要语句; 3.感悟出文中母亲之“爱”与孩子之“痛”。
教学重难点:品味文中细节中的真情,感悟文中母亲之“爱”与孩子之“痛”。教学准备:课前有目的的预习,熟悉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的散文,在朱自清的《背影》里,定格着一个父亲的艰难攀爬;在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中定格着一个母亲的倚门期盼,在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里,定格着一个母亲的掩面抹泪,今天,陕北女作家刘亚莲的《雪孩子》中也定格着这样一个画面(幻灯片出示):
2006年1月6日,雪很大,我的生命结满了冰。
我是一个失踪的雪孩子,疯狂地奔跑在雪地里,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
雪,无声无息地纷纷飘落,我绝望地一声声地呼喊:妈——,妈妈——
二、读文
过渡语:刚才的语段在我一开始读到这篇文章时就带给了我很深的感触,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在预习时感动你的句段。
1.学生自由朗读。2.抽读,适当指导。
三、寻词
过渡语: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请找出文中母亲在孩子不在身边时情感寄托方式的词语。
1.学生思考,抽答(板书:“存”、“数”、“等”)
过渡语:保存什么?请概括出作者回忆母亲的感人事件(可简要概括,也可拟小标题)。
出示屏幕:存雪孩子画片、存小说书、存鞋样子、存号码纸片,数日子、数药片,等女归(请同学们在相应位置做好批注)
四、品句
过渡语:刚才我们从词入手,对文本内容进行了一定了解,接下来,我们将以句为例,从那些看似不合常理的生活细节之中去探寻爱的密码!1.范例
过渡语:比如说这一句(幻灯片出示):
“哥哥交给我一个硬硬的纸片,说是装在母亲贴身的口袋里,我又一次差点昏厥。
纸片是从烟盒上剪下来的,四周已磨出了毛边,七十多岁的老母亲虽然连数字都不认得,但她知道,纸片上的那11个蝌蚪似的东西,是我的手机号码。”
提问:句中看似不合常理的地方在哪里呢?爱的密码又是什么?
抽答,教师适时点拨:看似不和常理的地方是:母亲连数字都不认得,记我的手机号码只需要记在心里,没必要保存纸片,可母亲还保存我的手机号码的纸片。爱的密码就是:母亲关于我的点滴都保存起来,这就是母亲对我的爱。
2.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语: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句子,请找出来,小组合作进行品析吧!(幻灯片出示活动要求:1.跳读课文,勾画;2.合作探究,批注;3.小组展示,清晰。3.小组展示,师适时点拨,指导朗读。4.小结1 过渡语:把刚才同学们找到的细节组合在一起,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这一份深沉、隐忍、克制的母爱吧(幻灯片出示诗歌,学生朗读):
不再穿她做的鞋 /我从小到大的鞋样子她保存着 她不认得数字 /我的手机号码她贴身保存着 她说不想我 /却用药片数出我离家的天数 她伸出手等我剪指甲 /天真得像个孩子 她不让打电话 /执意对门半躺而眠等我随时归来 而我......过渡语:而“我”做了什么呢?在那些“我”看不见的时间、空间里,在母亲存着、数着、等着的时候,“我”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说一说。5.抽答,指导其将找到的语句放入相应句子后面进行朗读。6.小结2
过渡语:而我却没能见她最后一面!“我”是突然就失去了母亲吗?下面我们再把同学们找到的“我”做的和母亲做的对比朗读,思考思考。(幻灯片出示诗句)
母亲保存我曾经读不懂的书 而我在能读懂它的时候/没了好奇 母亲保存我曾经没画完的画 而我在想画完它的时候/没了灵感 母亲保存我从小到大的鞋样子 而我换了很多双鞋/不再穿她做的鞋 母亲贴身保存我的电话号码 而我很少接到她打给我的电话
母亲说不想我/却用药片孤独地数出我离家的天数 而我总说忙完这件事就回家/我的事却总也忙不完 母亲伸出手等我剪指甲/天真得像个孩子 而我以为还有机会借故推辞/却再也没有机会 母亲说/你去吧/不会有事/我/等你回来 而她终于没有等到我回来
母亲不让打电话/执意对门半躺而眠等我随时归来 而她终于没有等到我回来
7.抽答,教师小结:在孤独和衰老中,她对我的思念越来越浓,在忙碌和不以为意中,我给她的回应却越来越淡。最终,她带着永远的遗憾走了,没能见她最后一面成为我此生最深的痛(板书“痛”)。这样的痛,得用一支什么样的笔才能写出来?文中那句话可以回答? 8.抽答,幻灯片出示“每当想起母亲,我的笔就跪着爬行。”师过渡语:这样的痛失才会让“我”这样的疯狂与绝望(幻灯片出示):
2006年1月6日,雪很大,我的生命结满了冰。
我是一个失踪的雪孩子,疯狂地奔跑在雪地里,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
雪,无声无息地纷纷飘落,我绝望地一声声地呼喊:妈——,妈妈——
学生齐读。
五、悟情
过渡语:文中的“我”因为永远的痛失才会用这跪着爬行的笔写出这满含愧疚的文字。你们呢?是的,你们还拥有着,可是什么时候,你已高过了父亲的肩头,却没有看到他青丝中的白发?你又有多久没有牵过妈妈的手,已忘记了它儿时搀扶你走路的温柔?爷爷催你起床,你是否不耐烦?外婆给你的零花钱,你是否不以为然?(幻灯片出示:对于
给我的爱,我该怎样“保存”:)请把你想要说的话,凝结成爱的诗行。
学生写诗,交流。
六、小结
找词语、品句子、悟情感,感谢这《雪孩子》,是它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了散文,是它让我们懂得了(幻灯片出示:“爱,别等待,行动,就现在!”),请齐读。
第三篇:教学设计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以及开辟的意义。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丝路有关的资料及乐曲、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情引趣
1、(课件配乐)诵读诗歌《山的那一边》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
妈妈给我说: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奶奶却说:那是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 山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于是,我怀着一种神秘的向往,盼着、盼着……
终于有一天,我沿着一条路走了下去,原来,那里是富饶的西域国度。
这条路就是——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题目)
2、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到达罗马,这7000多千米的路又被称为“万里丝绸之路”(板书)对于这条路,你还有什么了解?
4、本文除了写丝绸之路,还写了谁?(板书
张骞)这个人和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地去学习、了解。
二、直奔重点,细读感知。
师:请孩子们翻开语文书84页,自由朗读课文的6、7自然段,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注意边读边勾画、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抽生汇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体会张骞的勇敢:
1、生:我读出了一个勇敢(板书)的张骞。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勇敢?
3、(大屏幕)“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4、你能读读吗?孩子,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价再抽生读)
6、(出示丝绸之路艰险的画面):师叙述:是啊!当时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漫漫长路之上有茫无边际的沙漠、有冰雪覆盖的高山、有荒无人烟的山野、还有寸草不生的戈壁、经常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张骞没有退缩,他们穿过沙漠、翻过高山(引读)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7、从一个“终于”,你体会到了什么?
8、请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过渡语:孩子,你除了读出了张骞的勇敢,还读出了张骞的什么? 体会张骞的耐心和不露声色: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耐心?
2、(出示课件)是啊!整整十一年啊!“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3、理解“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 4、11年的光阴,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没有直接写时间匆匆而过,而是通过写牧草和雁阵的变化来表达,你能不能仿照说一句话,表明时间匆匆而过。
5、从“一转眼”,你体会到了什么?
6、时间真的过得快吗?
7、十一年,对于一个被软禁的人是来说是怎样的十一年啊!
8、什么叫“软禁”?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个很不错的学习方法哦!
9、张骞在这十一年里,仅仅是在草原上放牧吗?
10、(音乐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一转眼,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学会了匈奴话。
11、(课件出示)“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引读)张骞与匈奴牧人融洽相处。
12、(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
13、在这十一年里,张骞是忙碌的,时光匆匆而过。
14、这里的默记能否换成“记住”?为什么?
15、当时他能写吗?能画吗?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所以他只能默默地把一切记在心里,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什么叫不露声色?
16、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17、这“默记”二字写出多少艰辛,写出多少智慧呀!
18、(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多么思念年迈的父母,家乡的亲人,可他只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19、(课件出示)十一年,他铭记汉武帝的嘱托,(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0、(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心系祖国、牢记使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1终于有机会逃走了,如果你是张骞,此时最想见到谁?
22、我们原本以为他会回到家乡,回到大汉皇室,但他毅然决然地去了西域。那么张骞又是怎样一个人?(从孩子的回答中精选词语板书)
体会丝绸之路的作用:
因为张骞,这条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畅通无阻,这条万里之路带给了我们什么?请孩子们默读九自然段。(指名汇报)
1、(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机智勇敢,所以(引读)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
2、(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坚忍不拔,所以(引读)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
3、(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不辱使命,所以(引读)“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四、再造想象,拓展生成
1、通过我们与文本的交流,两千多年前的张骞仿佛就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的面前,你一定有不少的话想对他说,那就拿起你的笔,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在本子上。能够用上名言警句更好。(抽生汇报)
2、(出示翦伯赞的评价。)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高度地评价了张骞,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让我们再来看看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回忆——
(播放有关丝路文化交流的图片,配以音乐。)正是这条路,亲历了卫青西征的铁马金戈,这条路,目睹了昭君出塞的悲欢离合;也是这条路,见证了敦煌飞天的精雕细琢,玄奘西行的虔诚执着;更是这条路,铸就了“千年大汉之魂”!(板书)
4、现在,对于这条路,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呢?这仅仅是一条丝绸之路吗?(生表达)师总结(课件出示): 这是一条“友谊之路”。
这是一条“文化传递之路”。
这是一条“传承文明之路”。
总结:作为走出国门的第一人——张骞,让中国看到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现在,每当提到丝绸之路,总会想起一个熟悉的名字——张骞;每当提到张骞,总会忆起一条伟大之路——丝绸之路。就让我们永远记住名垂青史的张骞,永远记住亘古绵长的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结束)
板书设计:
丝 绸 之 路
长安
河西四郡
罗马
万里丝绸之路 张骞
勇敢
坚忍不拔
忠诚
千年大汉之魂
第四篇:《雪》(鲁迅)教学设计
《雪》(鲁迅)教学设计
常州市第四中学 朱静娟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文中的写景画面,概括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2.结合背景和相关材料,理解作者笔下江南雪和朔方雪的不同特点及作者寄寓的情感。
3.品味文中精炼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句,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其直面惨淡人生的顽强战斗精神。【教学重点】江南雪对朔方雪的衬托作用
【教学难点】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不屈的战斗精神。【教学方法】朗读和品读
讨论与点拨
【教学过程】
课前放《鲁迅先生》MTV,渲染氛围。
一、读不读鲁迅?
【过渡指导】对优秀的作家来说,阅读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反而使鲁迅先生的文字“尴尬” 了起来,我们还读不读鲁迅? 【学生活动】组织交流。归纳小结:《野草》是鲁迅作品中最值得我们阅读的一部作品,而《雪》是《野草》中最值得我们阅读的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雪》--(课件:课文标题、作者。)
我们这节课的上法是:--(课件:多样化品读)
二、与文本对话,感知景物美。1.【过渡指导】《雪》,到底美在哪里,为什么这么美?课文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女同学读1—3段江南的雪,男同学读4—6段朔方的雪。结合所读内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来分角色呢?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圈点勾画等 【评价小结】组织朗读,交流,评价。
教师板书: 滋润美艳(美)——(江南的雪)
升腾旋转(力)——(朔方的雪)
2.【过渡指导】作者妙笔生画,一幅幅画卷俨然展现在我们面前。第1段已描写了江南雪的柔美,第2、3段去掉行不行?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语段,独立思考。【评价小结】组织交流,评价。
【过渡指导】我们通过对词句的赏析感受到了朔方雪和江南雪的不同,下面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朔方雪的壮美和恒久。【学生活动】有感情地诵读屏显内容。
女: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
男:旋风忽来便灿灿地生光,蓬勃地奋飞。女: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合:旋转、升腾。男:在无边的旷野上。女:在凛冽的天宇下。
合: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女:是的,那是孤独的雪,男:是死掉的雨,合:是雨的精魂!
三、与作者对话,感受情感美。
【过渡指导】美文不仅需要我们动情朗读,还需要我们用心感受,静心研读。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对前三段和后三段反复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提示:我们可以从课文选取的内容、写景的角度、运用的句式、包含作者的情感等角度来思考。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语段,圈点勾画,批注赏析。【评价小结】组织朗读、交流、评价。请看概括:
内容:前三段,写景,也写景中活动;后三段主要描写雪景。
写景:前三段多绘色彩,重在描写江南雪的静态;后三段多状情态,突出朔方雪的气势。
句式:前三段多用长句,读来温柔婉转;后三段多用短句,读来刚劲铿锵。情感:前三段是喜爱中有惋惜,后三段是赞颂中含敬仰。
归纳小结:喜爱、惋惜和留恋,是因为江南雪的柔美却短暂,朔方雪壮美和恒久,让鲁迅充满敬仰和赞颂。(教师板书:喜爱、惋惜和留恋
敬仰和赞颂)
四、与人生对话,感悟精神美。1.【过渡指导】前三段的文字细腻、绵长,看起来仿佛较重,其实很轻;而后三段粗犷、简约,看起来仿佛较轻,其实很重。请细细品味后三段,抓住其中一个词,或一句话,分析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深刻内涵。
示例——“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这个句子中,“决不”二字不容置疑,写出了朔方雪刚劲、顽强的特点。
【学生活动】细读相关语段,文中批注,同桌交流。【评价小结】组织朗读、交流、评价。请看概括:
对于雪来说,太阳光应该是他最大的敌人,但是,当朔方的雪遇见太阳光的时候,他没有像南方的雪那样毫无反抗地就融化掉了,而是更坚强地奋飞和抗争。
“无边的旷野”,体现出朔方的雪是孤独的。“包藏火焰”,在这样冷酷的环境里,拥有一颗火热的心,拥有战斗的热情。用一个“撒”字让人感到这个雪是有力量的,有力度的,他不用“飘”不用“落”,和地上、枯草上的环境相融合在一起,有一种粗犷的感觉,还呼应了前面的“如粉如沙”,可见朔方雪具有一种独特的阳刚之美。
“死掉的雨”,从中可以看出朔方雪的一种生命力,他起先是雨,但是不管环境怎样恶劣,他又会变成雪,他永远都留在北方,永远是在和恶劣环境做斗争。他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他是永恒的,是不死的。
„„
2.【过渡指导】不仅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且一切“情语”皆“人语”。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当时五四运动进入低潮,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鲁迅本人也因为支持北师大学生运动而被教育部开除公职,但是他没有丝毫的退缩,继续坚持斗争,将教育部长告上法庭,并且胜诉。在文中鲁迅用隐喻手法诗意地表达了自我。如果说文章赋予雪以人格化,那么你透过朔方飞雪,看到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评价小结】组织交流、评价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这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朔方雪,是雪的精魂,•“也是人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 北大钱理群教授《心灵的探寻》 ·“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阿累《一面》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归纳小结:《雪》是鲁迅的内心独白,也是他的人生选择,他要像朔方雪一样虽孤独却永不屈服!
(教师板书:孤独
永不屈服)3.【过渡指导】鲁迅先生“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鲁迅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一起大声诵读《雪》最后三段!
【学生活动】大声诵读《雪》最后三段。
五、读点鲁迅!
结束语:明末清初的张潮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雪》一定还有更多的美味,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人们有“读不读鲁迅”的疑问,也许是因为对鲁迅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罢,也许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罢„„都无从知道。
但我们说,读点鲁迅!读点经典!
板书设计:
滋润美艳(美)——江南——爱、恋、惜
孤独
雪(鲁迅)
永不屈服
旋转升腾(力)——朔方——赞、敬
2010.10.20 3
第五篇:鲁迅《雪》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
滁口学校 罗锋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坚持以“读”为课堂的主线,注重对语言的品味和涵咏,让学生学会身临其境体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敏感。
二、教材分析:
《雪》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写于1925年,当时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而北方还被封建军阀盘踞,处于一片寒冻之中。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在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顽强的斗争着,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雪》的构思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我们学习本文,就是引领学生去感悟这种感情,理解这种匠心。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描绘的两地雪的特点及作者的感情。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3、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雪)同学们还学过哪些写雪的诗句呀?同样是写雪,但诗人抒发的感情却不尽相同。那么对于鲁迅先生收录在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雪,我们会读出怎样的情感,怎样的内涵呢?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1)文学常识:(2)积累生字词
(3)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伴随着课文的配乐朗读,一起去聆听这位文学大师的内心独白吧!听完了朗读,谁能告诉大家文章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板书:江南的雪景
朔方的雪景)
(三)合作探究,赏析美文
(1)、反复研读课文,体会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特点的深切涵义分别是什么?、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塑雪罗汉。
女生齐读课文1——3段,用深情欢乐优美和缓的语调来读,反复读,读出童年的欢乐,读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读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
2、朔方的雪:如粉如沙,绝不粘连
蓬勃地奋飞
男生齐读4——6段。读出气势,在读中领会作者压抑不住的战斗激情。(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1、作者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态度是什么样的,然后结合课文中具体语句说说。
师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对美丽多彩的江南的雪怀有一种眷恋、渴望、快乐、童真童趣而对独立、有活力、有精神的朔方的雪怀有一种赞颂、敬仰之情。
分析总结:作者写江南雪的滋润美艳,表现对美好快乐生活的眷恋和渴望;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的雪,表现对寒冷的环境的反抗,对不惧孤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颂。
2、归结主题:本文通过过江南与朔方不同雪景的对比烘托,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环境的抗争。
(四)关键词语的品味
(研讨课后练习二)学生结组交流,畅所欲言。明确:
1、“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描绘一下你童年的雪景与现在的雪景,体味你投入的情感是否不同。
六、教学反思:
学习《雪》,我首先注重了学生对本文读的训练。是该读得深情欢快还是要气势磅礴,让学生们先弄明白。其次我注重让学生在读中、在合作中赏析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适时地进行了改写了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由文到诗的美感,情感、领悟能力都得到进一步升华。
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