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揠苗助长》石雪萍教学设计详案
《11寓言两则之揠苗助长》教学设计临桂二小 石雪萍 2016.3.31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寓言两则中的哪一篇?(刻舟求剑)刻舟求剑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要按照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11课另外一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课题)v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把题目读一读?生:揠苗助长。师:全班像他一样把课题大声读出来(齐读)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懂得提问的孩子都会学习的 生: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哪位同学能解答? 生:他为什么要揠苗助长? 生:揠苗助长讲了什么?
二、闯关游戏 巩固字词
师:同学们真棒,提了这么多问题,说明了你们是善于动脑筋的孩子。有了疑问,我们应该怎么样解答呢?从哪里找答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个寓言小故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老师准备了闯关游戏等着你们哦(学生自由的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你们有信心闯关吗?请看大屏幕:第一关:我会读词语。给大家30秒准备时间。(指名读,恭喜你闯关成功或不好意思,闯关失败)
师:第一关轻松闯过,请看第二关有什么障碍:读通句子,不允许出现错别字,不给唱读。谁敢挑战? 指名学生读。师:最后一关,请听题: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是?生:我知道了揠就是拔得意思。师:把什么?
生:拔苗。师:拔苗干什么?是为了?生:帮助禾苗生长。
三、抓住词句,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恭喜你们,闯关成功。一篇好的文章或是一个好的故事,需要像喝茶一样,慢慢品才品得出味道。现在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品一品这个故事吧。
师: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农夫要揠苗助长,用原文来问答?(板书:盼望)盼望是什么意思?(希望,期望)师:你真聪明,知道用近义词来解释词语的意思,我们要向他学习。掌声送给他。
师:这个时候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着急、焦急。这个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或句子说明他很着急?看谁找的快。生: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师:谁找到这句话了?
生: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师:谁还来读一读?指名读文,点评。师:什么叫自言自语? 生:自己跟自己说话。
师:看来自言自语要声音小一点,轻一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段,加点字可以读重音,读出农夫着急的感觉。
师:农夫想出办法了吗?(想出了)默读课文,把农夫想出的办法用----画出来。谁来分享一样你找到的答案?很多同学举手,说明大家都愿意分享,分享就是最大的快乐。你说。师:那他这个办法想的容易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终于。有可能他吃饭的时候会想,睡觉的时候也在想。说不定上厕所时候也在想。说明能想出这个办法真不容易。师:他想出这个办法真不容易啊,他是如何做的呢?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板书拔高禾苗)请一名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仔细看(老师没有喊停就要一直做着动作)边表演边请学生点评:
师:你觉得他表演的好吗?
生:好。因为她把一棵一棵表演出来了。
师:农夫拔了多久?从中午一直忙到下午,差不多6个小时。问表演的学生:你现在有什么感觉?(累,浑身没有了一点力气)用课文的词语就叫?
生:精疲力尽,他可真是好辛苦啊。(板书:拔高禾苗)师:虽然他这时候很累,但是看着禾苗长高了,你认为他的心情怎么样啊?心里非常高兴。他要把这个好消息赶紧告诉家里人,于是他回到家里,我们一起读———
师:结果是不是和农夫想的那样?仔细观察图片上的禾苗怎么样了?(板书:枯死)师:谁再来说说人物的表情?
生:农夫的儿子坐在地上哇哇大哭,他们没有吃的了。生:农夫,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如果你此时正好路过这里,你想和农夫说什么? 生:你把禾苗拔起来了,禾苗喝不着水了,所以枯死了。生:你太着急了。生:禾苗要慢慢长的,不要心急了。师:是啊,禾苗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展示禾苗生长过程)我们一起来看看禾苗的生长过程。这也就是说,禾苗的生长是有规律的,不能破坏规律,这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
生:事物都是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的,违背了这些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坏事。请同学们把寓意记在课本上(板书寓意:按事物规律办事)
师:我们都知道金鱼是一种不知道饥饱的动物,有些人为了省事,一次給喂大量的食物,认为后面的日子,就可以一连几天不喂食,结果金鱼胀死了,这就是不遵守动物发育规律,带来的后果,让我们来告诫这些不懂得动物发展规律的人们 生:事物都是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的,违背了这些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坏事。师:还有,我们人类,生活水平好了,为了自己孩子的聪明,有的家长给孩子补大量的维生素,结果适得其反。让我们也来告诫这样的父母吧。
师:不遵守事物发展的规律,会让我们变得好愚蠢。《揠苗助长》这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一个大道理,这样的故事我们称它们为寓言故事。
四、推荐故事 拓展阅读
师: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许多,比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画蛇添足》……,老师就像你们布置这样两份作业,请看大屏幕 1.利用你的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读一读。2.把《揠苗助长》讲给别人听。师:同学们,下课。
第二篇:《雪孩子》教学设计详案
《雪孩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品析文中细节见真情的重要语句; 3.感悟出文中母亲之“爱”与孩子之“痛”。
教学重难点:品味文中细节中的真情,感悟文中母亲之“爱”与孩子之“痛”。教学准备:课前有目的的预习,熟悉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的散文,在朱自清的《背影》里,定格着一个父亲的艰难攀爬;在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中定格着一个母亲的倚门期盼,在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里,定格着一个母亲的掩面抹泪,今天,陕北女作家刘亚莲的《雪孩子》中也定格着这样一个画面(幻灯片出示):
2006年1月6日,雪很大,我的生命结满了冰。
我是一个失踪的雪孩子,疯狂地奔跑在雪地里,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
雪,无声无息地纷纷飘落,我绝望地一声声地呼喊:妈——,妈妈——
二、读文
过渡语:刚才的语段在我一开始读到这篇文章时就带给了我很深的感触,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在预习时感动你的句段。
1.学生自由朗读。2.抽读,适当指导。
三、寻词
过渡语: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请找出文中母亲在孩子不在身边时情感寄托方式的词语。
1.学生思考,抽答(板书:“存”、“数”、“等”)
过渡语:保存什么?请概括出作者回忆母亲的感人事件(可简要概括,也可拟小标题)。
出示屏幕:存雪孩子画片、存小说书、存鞋样子、存号码纸片,数日子、数药片,等女归(请同学们在相应位置做好批注)
四、品句
过渡语:刚才我们从词入手,对文本内容进行了一定了解,接下来,我们将以句为例,从那些看似不合常理的生活细节之中去探寻爱的密码!1.范例
过渡语:比如说这一句(幻灯片出示):
“哥哥交给我一个硬硬的纸片,说是装在母亲贴身的口袋里,我又一次差点昏厥。
纸片是从烟盒上剪下来的,四周已磨出了毛边,七十多岁的老母亲虽然连数字都不认得,但她知道,纸片上的那11个蝌蚪似的东西,是我的手机号码。”
提问:句中看似不合常理的地方在哪里呢?爱的密码又是什么?
抽答,教师适时点拨:看似不和常理的地方是:母亲连数字都不认得,记我的手机号码只需要记在心里,没必要保存纸片,可母亲还保存我的手机号码的纸片。爱的密码就是:母亲关于我的点滴都保存起来,这就是母亲对我的爱。
2.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语: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句子,请找出来,小组合作进行品析吧!(幻灯片出示活动要求:1.跳读课文,勾画;2.合作探究,批注;3.小组展示,清晰。3.小组展示,师适时点拨,指导朗读。4.小结1 过渡语:把刚才同学们找到的细节组合在一起,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这一份深沉、隐忍、克制的母爱吧(幻灯片出示诗歌,学生朗读):
不再穿她做的鞋 /我从小到大的鞋样子她保存着 她不认得数字 /我的手机号码她贴身保存着 她说不想我 /却用药片数出我离家的天数 她伸出手等我剪指甲 /天真得像个孩子 她不让打电话 /执意对门半躺而眠等我随时归来 而我......过渡语:而“我”做了什么呢?在那些“我”看不见的时间、空间里,在母亲存着、数着、等着的时候,“我”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说一说。5.抽答,指导其将找到的语句放入相应句子后面进行朗读。6.小结2
过渡语:而我却没能见她最后一面!“我”是突然就失去了母亲吗?下面我们再把同学们找到的“我”做的和母亲做的对比朗读,思考思考。(幻灯片出示诗句)
母亲保存我曾经读不懂的书 而我在能读懂它的时候/没了好奇 母亲保存我曾经没画完的画 而我在想画完它的时候/没了灵感 母亲保存我从小到大的鞋样子 而我换了很多双鞋/不再穿她做的鞋 母亲贴身保存我的电话号码 而我很少接到她打给我的电话
母亲说不想我/却用药片孤独地数出我离家的天数 而我总说忙完这件事就回家/我的事却总也忙不完 母亲伸出手等我剪指甲/天真得像个孩子 而我以为还有机会借故推辞/却再也没有机会 母亲说/你去吧/不会有事/我/等你回来 而她终于没有等到我回来
母亲不让打电话/执意对门半躺而眠等我随时归来 而她终于没有等到我回来
7.抽答,教师小结:在孤独和衰老中,她对我的思念越来越浓,在忙碌和不以为意中,我给她的回应却越来越淡。最终,她带着永远的遗憾走了,没能见她最后一面成为我此生最深的痛(板书“痛”)。这样的痛,得用一支什么样的笔才能写出来?文中那句话可以回答? 8.抽答,幻灯片出示“每当想起母亲,我的笔就跪着爬行。”师过渡语:这样的痛失才会让“我”这样的疯狂与绝望(幻灯片出示):
2006年1月6日,雪很大,我的生命结满了冰。
我是一个失踪的雪孩子,疯狂地奔跑在雪地里,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
雪,无声无息地纷纷飘落,我绝望地一声声地呼喊:妈——,妈妈——
学生齐读。
五、悟情
过渡语:文中的“我”因为永远的痛失才会用这跪着爬行的笔写出这满含愧疚的文字。你们呢?是的,你们还拥有着,可是什么时候,你已高过了父亲的肩头,却没有看到他青丝中的白发?你又有多久没有牵过妈妈的手,已忘记了它儿时搀扶你走路的温柔?爷爷催你起床,你是否不耐烦?外婆给你的零花钱,你是否不以为然?(幻灯片出示:对于
给我的爱,我该怎样“保存”:)请把你想要说的话,凝结成爱的诗行。
学生写诗,交流。
六、小结
找词语、品句子、悟情感,感谢这《雪孩子》,是它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了散文,是它让我们懂得了(幻灯片出示:“爱,别等待,行动,就现在!”),请齐读。
第三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详案
篇一:黄山奇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详案
黄山奇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石路小学 李晓静
教材分析:《黄山奇石》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教学的第2课,读《黄山奇石》我们仿佛被作者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我们似乎并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的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黄山奇石》一课的奇石有趣,作者写得也有趣,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读了这篇课文再去游黄山,你一定会更喜欢黄山石,也一定会欣赏黄山石了。
学情分析:本班大部分孩子对黄山都是比较陌生的,听说的也是极少数的同学,所以开课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下黄山。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孩子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识字方法,但是对于归类识记生字的意识还不是很强。
教学目标:1.认读“区、尤、其”等14个生字,识记“区、尤、其巨、胳、膊、脖”7个生字。会写“区、巨”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奇石,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一看。
教学重点:“胳膊”一词中“膊”读轻声。引导学生归类识记生字,一法记多字。形近字“区”和“巨”的书写。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第一种: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去黄山走走,请看(出示视频),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视频中主要是黄山的四绝)
学生说看到的景象。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黄山是个()的地方。”吗?(指名2-3人说)
师:今天咱们就来心上黄山四绝中其中一绝---奇石。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种:
一、导入新课。
板书“石”。
谁能是组个词语?
预设组词:石头、石块、山石、岩石„„
如果学生能组出“奇石”这个词语,教师就边板书“奇”边说:老师发现这个词语很有意思,你知道奇石是什么样的石头吗?
如果没有说出“奇石”这个词语,教师就边板书“奇”,边说:老师这里有个和石有关的词语,你知道奇石是什么样的石头吗? 生回答:奇怪的、奇特的石头。
师:在我国安徽省南部的黄山那里,有很多很多奇怪的、奇特的石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黄山奇石”。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出示学习要求:
1.请你在小组里在组长的带领下查读带拼音的字词。2.查读不带拼音的字词。
3.注意:那个同学读错了让他再读一遍。
(二)检查学习效果。
1.查读带拼音字词,强调重点字音:胳膊(轻声)。
尤其()胳膊()脖子()
2.查读不带拼音的字词。各种形式读。
(1)指名读(如:几组几号)、小组读、男女生读。
(2)词语打乱顺序读。(小组内开火车读、每组几号读)
(三)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1.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识字表格”进行小组识字学习。
师:这里有几个字还需要我们来记住他们呢!
现在,请小组长把你们组的“小组合作学习识字表格”拿出来,带领你们小组的同学找方法,做好记录。开始吧!
2.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识字表格”进行汇报。
师小结:原来用一种方法记住多个字真是一种高效的识字方法。
(三)查读课文。
师:如果把字词放到课文里来读你还读的那么准确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评价语:同学们的课文读的可真通顺,在预习上你们可是下足了功夫!
师过渡语:现在请同学们试着再次读课文,听好要求:边读边思考问题: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黄山的“奇石”,请你在文中用“ ”把它的名字画下来。
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同时给学生修正的时间。
四、品读探“奇”。
师:课文介绍了这么多奇石,那就让我们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来看看他们到底“奇”在哪里? 1.仙桃石。
出示仙桃石图片。
师:你能猜一猜这是哪块奇石吗?
生回答:仙桃石。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吗?
预设生回答:学生可能会说从形状上看出来的。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引导看形状,想象一下然后再回答。
师:是啊,从外形看就已经这么神奇了,那课文里是怎么写它的“奇”呢,自己大声读读这一段话,说说“仙桃石”奇在哪里? 学生读文后汇报:我认为仙桃石奇在„„
预设回答:学生只要能用上课文中的“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是盘上”这句话回答出来就行。
如果回答不完整,教师就引导。
师评价: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像桃子已经很奇怪了,还竟然能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这一“飞”一“落”多么奇妙啊!小朋友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声来表现出它的奇妙吗?
指名读第2自然段(1-2人)朗读指导要点:动词“飞”和“落”。如果1认读的好,就直接评价:你把“飞”和“落”这两个动词读得重一点,让老师仿佛看见了一个好大好大的仙桃石正从天上飞下来呢!
如果1人读得不好,教师就范读,就再找一人读,之后再评价。师:老师也想和你读一读,师引读:就说仙桃石吧,„„
师:多么奇特的仙桃石啊,我太喜欢你了,女生读“它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是盘上。”
多么奇怪地仙桃石啊,我多想和你拍一张合影啊,男生读“它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是盘上。”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边读边想象着仙桃石奇妙的样子吧!(齐读)师:谁能看着图片给大家介绍一下仙桃石呢?
出示图片,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落在()。篇二:黄山奇石优秀教案(公开课)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黄山奇石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第二篇课文,本组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祖国风景的文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对祖国风光的热爱之情。本文位于改组文章的中间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本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通过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黄山奇石的样子,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生动的奇石风景图,有利于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和语言学习。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认读拼音能力,并且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结合本文教学实际,由于本文讲述的黄山风景区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就为学生理解黄山奇石造成了一定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读“区、尤、其”等14个生字,会写“尤、其、区”等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4.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
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 教法:
讲授法、朗读指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 学法:
想象感悟法、圈点批注法、读写结合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黄山的视频介绍、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黄山奇石的照片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生趣,初始黄山
视频展示
1.教师播放有关黄山介绍的视频。(其中有黄山奇石)2.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感受。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课前通过大家搜集的资料,我们已经知道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去看看黄山的奇石。
二.揭示课题
1.师生一起板书。
2.全班美美地读读课题。3.释义“奇”: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怪、神奇)
三.教师小结
一个课题就吸引了我们全班的眼神,那么课文又介绍了哪些奇石呢?哪些奇石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赶紧去文中看看吧!
初读课文,感知黄山
一.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度的字词可以多读几遍。2.用“______”划出文中写了几种黄山奇石。
二.生字学习
出示生词:
1.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2.教师打乱生字卡片,小火车读。
3.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的字? 1.自由读。
2.小老师领读,教师相机正音。
3.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字的? 4.读读原句:你能找出原文中的句子读读吗?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一共写了几种黄山奇石? 仙女弹琴。
2.这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难怪作者发出
了这样的感慨——
? 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1)指名读。
2)提醒笔画“尤”、“其”:这两个字的哪些笔画需要相互提醒?(提醒“尤”
字没有撇)
3)书写生字“尤”、“其”:教师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4)齐读。
四.教师小结
是啊,多么秀丽神奇的怪石啊,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描写这些石头的呢?让我们继续跟课文进行交流。细品课文,欣赏奇石
细品要求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2至第5自然段。
2.边读边想:如果我们全班都去了黄山,你会在哪块石头前面给自己留影。
一.观摩黄山奇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 1.齐读,说一说这句话哪里写得最有趣?
2.释义双引号:出示双引号的有关作用解释,说一说这两处的双引号分别有什
么作用。(第一处表示特殊含义,第二处表示特定称谓)3.表演读:学一学猴子的样子,上台表演。
?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1.同桌之间相互读读。
2.情景表演:一生表演游客,一生当仙人,想象仙人会说些什么? 3.读出感叹号:能用你的朗读声读出感叹号的语气吗?
?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1.学习“比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手法)2.出示课文插图,男女生赛读。
二.想象黄山奇石
1.学习比喻和拟人写法:这么美的奇石,作者运用了
怎样的手法刻画出来的? 2.学习谋篇布局:
出示三处黄山奇石的句子,进行对比:如果把这三个句
子都放在每一段的第一句话,这样好吗?为什么? ? 就说“仙桃石”吧。
?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3.仿写奇石:选择“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中的一种进行仿写。
三.教师小结
是啊,作者独具匠心的写法,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奇石的千姿百态,也让我们在欣 赏中看到了语文独特的语言。
第四篇:教学设计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以及开辟的意义。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丝路有关的资料及乐曲、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情引趣
1、(课件配乐)诵读诗歌《山的那一边》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
妈妈给我说: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奶奶却说:那是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 山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于是,我怀着一种神秘的向往,盼着、盼着……
终于有一天,我沿着一条路走了下去,原来,那里是富饶的西域国度。
这条路就是——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题目)
2、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到达罗马,这7000多千米的路又被称为“万里丝绸之路”(板书)对于这条路,你还有什么了解?
4、本文除了写丝绸之路,还写了谁?(板书
张骞)这个人和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地去学习、了解。
二、直奔重点,细读感知。
师:请孩子们翻开语文书84页,自由朗读课文的6、7自然段,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注意边读边勾画、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抽生汇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体会张骞的勇敢:
1、生:我读出了一个勇敢(板书)的张骞。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勇敢?
3、(大屏幕)“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4、你能读读吗?孩子,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价再抽生读)
6、(出示丝绸之路艰险的画面):师叙述:是啊!当时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漫漫长路之上有茫无边际的沙漠、有冰雪覆盖的高山、有荒无人烟的山野、还有寸草不生的戈壁、经常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张骞没有退缩,他们穿过沙漠、翻过高山(引读)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7、从一个“终于”,你体会到了什么?
8、请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过渡语:孩子,你除了读出了张骞的勇敢,还读出了张骞的什么? 体会张骞的耐心和不露声色: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耐心?
2、(出示课件)是啊!整整十一年啊!“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3、理解“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 4、11年的光阴,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没有直接写时间匆匆而过,而是通过写牧草和雁阵的变化来表达,你能不能仿照说一句话,表明时间匆匆而过。
5、从“一转眼”,你体会到了什么?
6、时间真的过得快吗?
7、十一年,对于一个被软禁的人是来说是怎样的十一年啊!
8、什么叫“软禁”?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个很不错的学习方法哦!
9、张骞在这十一年里,仅仅是在草原上放牧吗?
10、(音乐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一转眼,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学会了匈奴话。
11、(课件出示)“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引读)张骞与匈奴牧人融洽相处。
12、(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
13、在这十一年里,张骞是忙碌的,时光匆匆而过。
14、这里的默记能否换成“记住”?为什么?
15、当时他能写吗?能画吗?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所以他只能默默地把一切记在心里,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什么叫不露声色?
16、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17、这“默记”二字写出多少艰辛,写出多少智慧呀!
18、(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多么思念年迈的父母,家乡的亲人,可他只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19、(课件出示)十一年,他铭记汉武帝的嘱托,(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0、(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心系祖国、牢记使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1终于有机会逃走了,如果你是张骞,此时最想见到谁?
22、我们原本以为他会回到家乡,回到大汉皇室,但他毅然决然地去了西域。那么张骞又是怎样一个人?(从孩子的回答中精选词语板书)
体会丝绸之路的作用:
因为张骞,这条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畅通无阻,这条万里之路带给了我们什么?请孩子们默读九自然段。(指名汇报)
1、(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机智勇敢,所以(引读)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
2、(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坚忍不拔,所以(引读)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
3、(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不辱使命,所以(引读)“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四、再造想象,拓展生成
1、通过我们与文本的交流,两千多年前的张骞仿佛就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的面前,你一定有不少的话想对他说,那就拿起你的笔,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在本子上。能够用上名言警句更好。(抽生汇报)
2、(出示翦伯赞的评价。)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高度地评价了张骞,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让我们再来看看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回忆——
(播放有关丝路文化交流的图片,配以音乐。)正是这条路,亲历了卫青西征的铁马金戈,这条路,目睹了昭君出塞的悲欢离合;也是这条路,见证了敦煌飞天的精雕细琢,玄奘西行的虔诚执着;更是这条路,铸就了“千年大汉之魂”!(板书)
4、现在,对于这条路,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呢?这仅仅是一条丝绸之路吗?(生表达)师总结(课件出示): 这是一条“友谊之路”。
这是一条“文化传递之路”。
这是一条“传承文明之路”。
总结:作为走出国门的第一人——张骞,让中国看到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现在,每当提到丝绸之路,总会想起一个熟悉的名字——张骞;每当提到张骞,总会忆起一条伟大之路——丝绸之路。就让我们永远记住名垂青史的张骞,永远记住亘古绵长的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结束)
板书设计:
丝 绸 之 路
长安
河西四郡
罗马
万里丝绸之路 张骞
勇敢
坚忍不拔
忠诚
千年大汉之魂
第五篇:搭石教学预设详案
《搭石》预设详案
育才学校 李瑛 一.导入
同学们,你听,你再看„„听着看着,你想到了哪个词语?
同学们,咱们看到的这个小山村啊,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回忆起自己的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二.初读
师:那,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来,齐读课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请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方正平整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
师:刚才同学们认真地读了一遍课文,那么,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是的,在刘章爷爷的眼里,搭石是很美的,它就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一道风景呢?()那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找出人们走搭石很美的句子,用线划出来。三.品读
(一).美好情感一:协调有序走搭石
师:划出来的同学啊可以轻轻地读一读。来,说一说你找到的是哪一道风景。
生:“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出示文本)同学们看,(“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师:意见不太统一啊,想一想:上体育课的时候,同学们在操场上排了一个很整齐的队,我们说:同学们排了一——行(hang);而这些走在搭石上的人叫——一行(xing)人 师:来,齐读两遍,一行人走搭石,读。
师: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体会体会这一道风景的美。(自由读)师:同学们,从哪个词,你体会到了这画面的美。生:我从“协调有序”这个词体会到了美。(词语变红)
师:你知道什么是“协调有序”吗?(可以多个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你说得很对,请你将“协调有序”这个词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在走搭石的时候,什么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 生: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师: 那让咱们也上搭石上走走,体会体会这个“协调有序”。师:前面的抬起脚来 生:后面的紧跟上去(反复三四次)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搭石可不好走,走得不好会掉进水里的,有信心走过去吗?(有)师:那就跟着走搭石的这一行人吧!(师引读,合作完成句段朗读。)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后面(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师:有人掉水里了吗?有踩着别人的吗?那是不是有人指挥呢?这没人指挥,可大家的动作却是那样的有序,配合得又是那样的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师:同学们,你还从哪个词语体会到了这画面的美?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了美。(两词语变红)
师:同学们,这两个词啊是叠词,要读出它的韵律,它的节奏,先自己练练,读读这两个词语。
师:请你试试,读出它的节奏,它的韵律。(1.你把这两个词语读准了。2.有点意思了。3.你读出了画面感,但还不够清晰。4.再请个同学读读)
师:(一生读完后)说说读了这两个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一生或多个学生描述。(好的,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师:同学们,绰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一表示很宽裕,用不完;二,形容姿态舒缓柔美。那么,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师:是的,请同学们读读这两个词语,读出舒缓,读出柔美(全班读)
师:再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清清的溪水荡漾着细小的波纹,人的影子倒映在水里,随着波纹轻轻地晃动着。想象着画面,再读读这两个词儿。(全班读)师:同学们,读着这两个词,不禁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景色的——美。(板书:景美)师: 同学们,我们从这三个四字词中体会到了一行人走搭石的美。咱们再把这三个词放到这段话中,请你们先试着自己读一读。(自由读)
师:谁愿意单独读给大家听?(一生读)(美啊,谢谢你!)师:再请一位同学读读。(一生读)
师:是啊,这是一幅让人看过就难以忘记的画。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一遍地走,一遍一遍地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十六万六千四百多道搭石,他怎能忘记这样的画面——
师:同学们,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美好情感二:谦让尊老过搭石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的走搭石,又会是什么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相机出示文本)师:两个人面对面的走搭石,总会让对方先走,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乡亲们总是互相谦让。师:请你把“互相谦让”这四个字写在黑板上。
师:其它的同学,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互相谦让的美。来,一起读一读。(全班读)
师:同学们,要是有一位老人和一位年青人同时来走搭石,又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出示文本,伏字变红)同学们看这个生字,来,齐读三遍。师:谁会做伏这个动作?
师:请个小伙子上来。请你做个伏的动作。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伏。(老师手搭在学生的肩上说:)年轻人伏下了身子,老人就能很方便很舒服的趴在他的背上安全地过小溪了。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小伙子啊? 生:(有爱心,尊敬老人)
师:你看,大家都夸你呢,你真是一个有爱心,尊敬老人的小伙子。请你把“尊敬老人”这几个字写在黑板上吧。
师:同学们,你们再把这段话自由地读一读,看看还有哪个字或哪个词它打动了你? 生:理所当然
师:知道什么是理所当然吗? 生:就是应该这样做的。
师:那当你背老人过了搭石,你需要老人向你表示感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同学们,当年轻人辛辛苦苦背老人过了搭石后,老人没有表示感谢,你认为年轻人会特别生气吗? 生:不会(全班说)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也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全班说)
师:同学们,你们的回答让我想到了:当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他肯定也背过其它的老人过搭石,因为他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有一天,当这位年轻人老了,我相信也会有其它的年轻人会背他过搭石,因为人们都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么这样的理所当然就这样在刘章爷爷的家乡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了。
师:同学们,课文中还有哪些,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呢?赶快找一找。
生:读“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人们把这也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人们把这也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生:人们把‘紧走搭石慢过桥“也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
师:(指着学生的板书说)同学们,这些纯朴可爱的乡亲,他们把协调有序的走搭石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把互相谦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把尊敬老人也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一个一个的理所当然,让刘章爷爷体会到了家乡人那一份美好的情感,(板书:情美)而这一份美好的情感,在刘章爷爷看来,它就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师:十几年来,走搭石的人又何止千千万万,像这样温馨的场面还有许许多多,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吧!(音乐起)
生:音乐声中,学生写话两三分钟。(同桌之间可以相互的读一读)
师:写话汇报。
假如
走搭石,总会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四.突破中心
师:同学们,你们描绘的这一幅幅温馨的画面真美啊,当乡亲们走在搭石上,一块搭石,它就是一段协调的舞蹈;一块搭石,它就是一首谦让的诗;一块搭石,它就是一幅尊老的画„„怪不得刘章爷爷每每回忆起自己的家乡,总会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更会由衷地赞叹(引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同学们,这搭石,它既有我们看得到的景美,也有我们看不见但却能感受到的情美,而这景,这情,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总结板书)四.作业。
师:最后,李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一份作业,一起来看看: 1.课文真美,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背诵第3自然段。
2.作者从小小的搭石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信同学们也能从身边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然后写一篇小习作。好,下课!
五.板书:
21.搭石
景美
情美
家乡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