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函数的使用》教学设计方案
《函数的使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函数的使用》是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书中的第四章(表格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三节中的第二小节内容。本节课是对Excel 2003中有关函数的学习,公式和函数是Excel中的精髓,公式和函数的合理恰当正确的使用能够极大的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力求以信息处理为主线,从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实用处理任务出发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动手实践,去完成相关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时地了解有关的概念与思想,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
二、教学对象分析
该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因为他们正值青春期,所以他们较为好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讲解一些实例,并且尽量选取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例子进行讲解;另外不能只是对着PPT照本宣科,应该当场进行操作,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乐趣。另外,在本节课中,学生应采取自主学习和互相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Excel作为一种在工作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的软件,操作性比较强,如果能够结合有趣的案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也会比较好。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机房,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讲义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理解函数的概念;
(2)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函数(Sum, average, max, min, count, countif等);(3)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函数知识判别计算得到的数据的正确性。
2.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使用函数(sum, average, max, min, count, countif等)计算所给数据的和、平均值、最大最小值、数据计数和条例计数;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新函数的使用,并且能够根据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需求选择和正确使用函数,并能够对计算的数据结果合理利用;
(3)学生能够注重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举一反三。
3.情感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提高,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在具体的任务中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艰巨性。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Sum、average等函数输入和使用;(2)基本函数的插入。
2.教学难点
(1)函数的格式、函数参数正确使用以及修改。
六、教学策略
针对教学目标,联系学情,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1)打开一张Excel表格,让同学们对上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完成一定的题目,这样既可以对上节课讲解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回顾,并且也可以引入今天的讲课内容。
(2)请部分同学对题目进行解答,看看他们所采用的方法。
题目:
根据之前所学的知识,求出这些同学的每门科目的平均成绩; 求出这些同学的总分;
求出每门科目中的最高分及最低分。
2.正式讲解函数
(1)先向同学们讲解一下函数的定义,让同学们对它有个初步的印象。
函数是一些预定义的公式,每个函数由函数名及其参数构成。例如,SUM 函数对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进行加法运算。函数的参数可以是数字、文本、形如TRUE或FALSE的逻辑值或单元格引用等等,参数也可以是常量、公式或其它函数。
(2)讲解一下函数的基本结构,并且进行一定的操作,以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函数的基本结构。函数的结构以函数名称开始,后面是左圆括号、以逗号分隔的参数和右圆括号。如果函数以公式的形式出现,请在函数名称前面键入等号=。Excel函数的一般形式为:函数名(参数1,参数2,„„)。例如:=SUM(C3:E3),其中SUM为函数名,C3:E3为参数。
(3)介绍一下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些基本函数,并且适当地扩充一下其它函数,其它函数只是要同学们能够有一定的了解就好,在以后需要运用的时候不会无从下手。
(4)然后先向同学们讲解一下SUM函数。其功能是计算一组选定数据的和。其语法是SUM(number1,number2,„„),其参数即number1等。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参数包含文本、逻辑值或空白单元格,则这些值将被忽略,但是包含零值的单元格将计算机在内。另外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的求和运用,我们也可以直接用Excel表中的自动求和按钮。
(5)讲解完SUM函数以后,我们可以运用该函数将上课之前所提的问题中的一题利用函数进行解答。
(6)然后再向同学们讲解一下AVERAGE函数。其功能是计算一组选定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其语法为AVERAGE(number1,number2,……),其注意点与上面的SUM函数一样。然后也是利用该函数将课前的题目进行解答。
(7)下面我们讲解一下计数函数COUNT,其功能是返回参数的个数,利用函数COUNT可以计算数组或单元格区域中数字的个数。其语法为COUNT(value1,value2,...),其参数是包含或引用各种类型数据的参数,但只有数字的数据才被计数。并利用上面的图表进行一定的题目解答。
(8)我们接下来再讲解一下MAX、MIN函数,MAX函数的功能是返回数据集中的最大数值,其语法是MAX(number1,number2,...)。MIN函数的功能是返回给定参数表中的最小值。其语法是MIN(number1,number2,...)。然后利用我们所讲解的函数对课前的题目进行解答,并让同学试着去利用以上函数做一些题目。
(9)讲完一些常用函数以后,接下来我们讲解一些条件函数。首先讲解的是IF函数,其功能是执行真假值判断,根据逻辑测试的真假值返回不同的结果,可以使用函数IF对数值和公式进行条件检测。其语法是IF(logical_test,value_if_true,value_if_false),其参数Logical_test表示计算结果为 TRUE 或 FALSE 的任意值或表达式。例如,A10=100 就是一个逻辑表达式,如果单元格 A10 中的值等于 100,表达式即为 TRUE,否则为 FALSE。Value_if_true,logical_test 为 TRUE 时返回的值。Value_if_false,logical_test 为 FALSE 时返回的值。
(10)讲解完最基本的条件函数以后,我们再讲解一下SUMIF函数,其功能是根据指定条件对若干单元格进行求和运算。其语法是SUMIF(range,criteria,sum_range)。其参数是Range为用于条件判断的单元格区域。Criteria为确定哪些单元格将被相加求和的条件,其形式可以为数字、表达式或文本。例如,条件可以表示为
32、“32”、“>32”、“apples”。Sum_range为需要求和的实际单元格。只有当 Range 中的相应单元格满足条件时,才对 sum_range 中的单元格求和。如果省略 sum_range。则直接对 Range 中的单元格求和。再讲解一个示例,方便同学们加深理解。假设 B3:B8 的内容分别为下列分属于六套房子的属性值:$350,000,$320,000,$290,000,$250,000,$120,000,$150,000。B1:B4 的内容为下列与每个属性值相对应的销售佣金;$10,000,$12,000,$9,800,$8,500,$4000,$2000。SUMIF(B3:B8,“>160,000”,B3:B84)等于$40,300。
(11)还有条件计数函数COUNTIF函数,其功能是计算指定区域内满足条件的单元格的数目。其语法是COUNTIF(range,criteria)。其参数为range为需要计算其中满足条件的单元格数目的单元格区域。criteria为确定哪些单元格将被计算在内的条件,其形式可以为数字、表达式或文本。然后用一张学生成绩单表,求出每门成绩不及格同学的人数、每门成绩大于85分的同学人数。
(12)接下来再讲解一些其它的函数,因为这些函数并不是经常使用,所以只需要同学们有个大体地了解就好,并不要求同学全部掌握。只需要同学们以后在遇到这些函数的时候能个有个大概的认识。
(13)接下来,同学们认真复习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然后根据老师所提供的一个表格,看一下上面运算的差别,回去通过看书进行下节课“相对引用及绝对引用”的预习。
(14)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两列单元格中求出的结果不一样?明明都是求和运算,只是多加了一个“$”符号,为什么结果就有这么大异同呢?下节课上课的时候我会对大家进行提问,希望大家回去认真预习。
(15)课程结束。
八、形成性评价试题和学生实践项目
第二篇:《使用函数》教学设计
《使用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前一节《使用公式》的延伸,编写的目的就是通过Excel电子表格实例中求平均值、求最大值和最小值、求优秀率四个函数的使用,让学生能够利用函数独立完成简单表格的数据计算。对本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完成一个数据分析的全过程,挖掘数据内涵,使学生进一步熟悉Excel的计算和统计功能,体验使用工具软件表达意图、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对计算机文字处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表格的处理可以说还比较陌生。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在工作表中利用公式计算的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如何在excel中使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个感性认识。我们的职责并不仅仅要讲授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要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Excel的函数种类;
2、掌握插入函数的基本方法;
3、掌握设计公式完成任务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统计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2、通过设计分析表的项目、完成计算等活动,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语言表达、互相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信息和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的特点,提高学习举和信息素养;
2、正确利用数据推导结论,培养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3、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的良好品质;
4、在关爱环境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插入函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函数。
五、教法分析:
本节课在讲授过程中,如果仅讲授理论知识和例子中的操作,不可避免地会使学生觉得过于沉闷、无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解决与自己学习密切相关的表格,让学生通过函数功能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因此,我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以演示教学法、合作练习法为辅组织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知识、形成技能、达到课堂活动目的,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中函数的使用方法。
六、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展示表格“我们班的成绩”,问:“谁能快速的计算出各科的平均分,谁的总成绩最高?”利用这一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的积极性一定很高!利用这一点,教师总结:对于这个问题如果用公式去做,写起来比较麻烦,并且容易出错,引出利用Excel提供的函数完成计算,可以避免这样的麻烦。由此引出课题——使用函数。
2、讲授新课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来阅读本课内容,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一步的操作演示打基础。
活动一(求平均值AVERAGE):向同学演示求平均值函数的使用方法。布置任务:让学生用这个函数去计算一下自己机器里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表中“AQI”的平均值,并和公式法比较一下哪一个更简单。(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
活动二(求最高值MAX和最低值MIN): 教师介绍最大值和最小值函数分别是MAX和MIN。向同学演示求最高值函数的使用方法。同时让学生注意:(输入格式要严格,符号要用英文符号,以避免出错。)
布置任务:让学生求“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表中AQI的最高值,并通过最高值函数的使用,求出AQIr 最低值。(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活动三(求优秀率):向同学演示求优秀率函数的使用方法。
布置任务:让学生计算表中的优秀率,注意符号的输入应是英文的。(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
活动四(整理计算结果并保存):学生按书上的图示,整理计算结果,并重命名保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看保存的路径是否正确,学生操作时教师巡视辅导。
3、课堂练习。
让学生打开准备好的 “我们班的成绩”表格,让学生完成任务: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所有同学的总分、平均分、学科最高分与最低分、求出每科的合格率,并保存到以你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夹下,留做我们以后的考核评价材料。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准确。(学生操作时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到常用的几个函数的使用方法。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4、教师总结并布置任务: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四个函数的使用方法,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帮助你的老师完成成绩表的输入及计算等工作。
七、板书设计
第2课 计算达人秀――使用函数
一、求平均值函数
二、求最大值、最小值函数
三、求优秀率
八、教学评价
Excel函数的使用内容较多,比较抽象,操作比较复杂,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接受还比较困难。但只要把学生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有兴趣,多使用就能掌握熟练,上课时与学生亲切的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会为每节课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这方面还要注意,要发自内心的去表扬学生,要真情流露,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第三篇: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方案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方案
数学内容: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3节“反比例 函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A、知识能力目标:能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B、能力目标: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C、情感目标
1、通过运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2、通过思考、交流、合作等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及关键:
1、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2、综合运用函数的关系式,表格和图像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
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它的一般表达式是什么?
2、确定一个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一般需要几个条件?
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何特征?
二、创设问题情境:
1、展示课件1:在“春天在哪里的”背景音乐下,将一群春游学生途中遇到一片十八米宽的烂泥湿地,同学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的画面展现在屏幕上,让同学们欣赏。
2、进而提出问题:你能解释画面中同学们这么做的道理吗?
3、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
三、引导探索:
1、当人和本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S(m)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2、假若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合计为600N,请你解答:(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什么函数?为什么?
2(2)当木板面积为0.2 m时,压强是多少?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要多大?(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教师讲解)
3、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上述函数的图象
(分组完成,然后交流,讲评、并启发思考:为什么需要作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象?)
4、展示课件2:上述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并标出两个关键点:横坐标为0.2的点A,纵坐标为6000的点B)
问题:请你利用图象对(2)和(3)作出直观解释。
四、提高训练:
1、展示课件3:教材P146,I与R之间的函数图象。
2、提出问题: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教师讲评
3、展示课件4:教材P146“做一做”问题1中的(2)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最后教师讲评
讲评时注意启发学生综合运用表格,图象,表达式来观察和解决问题。
5、展示课5:教材P147,问题2
6、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最后教师讲评
讲评时,注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求B点坐标的思路,并注意方法的多样性。
五、课后小结
1、对同学们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性评价
2、指出反比例函数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运用反比例函数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六、拓展训练
恩施购物广场推出分期付款购买电脑的活动,一台电脑售价1.2万元,前期付款4千元,后期每个月付一定数目的货款,某校决定到
2该购物广场购20台电脑。
(1)写出每个月付款数y(元)与付款月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该校每月付款不超过2.5万元,则该校至少要多少个月才能付清货款?
(3)若该购物广场要求该校的付款时间不超过7个月,则该校每月至少要付多少货款?
第四篇:EXCEL IF函数怎么使用
EXCEL IF函数怎么使用(使用举例子)if函数可以嵌套七层,我简单举统计成绩中用到的一种写法:
if(a1>=90,“优秀”,if(a1>=60,“及格”,“不及格”)
其中a1要看你要分析的单元格的地址,这里只是举例罢了,实际应用还要看你的需要,分析完以后可以用填充柄填充下面的单元格,公式会自动在大于或等于90分的旁边写上优秀两字,在大于等于60分小于90分旁边的单无格写上及格,低于60分的写上不及格.如果你是用插入函数的话,选择if会出现三个格.第一格填入:a1>=90 第二格填入:优秀
第三格填入:if(a1>=60,“及格”,“不及格”)
希望这个对你的考试有所帮助.1.IF函数的语法结构
IF函数的语法结构:IF(条件,结果1,结果2),详细说明可以参照表6-4。
2.IF函数的功能
对满足条件的数据进行处理,条件满足则输出结果1,不满足则输出结果2。可以省略结果1或结果2,但不能同时省略。
3.条件表达式
把两个表达式用关系运算符(主要有=,<>,>,<,>=,<=等6个关系运算符)连接起来就构成条件表达式,例如,在IF(a1+b1+50 <> b1+c1 50, 1,1)函数式中,条件表达式是a1+b1+50 <> b1+c1 50。
4.执行过程
下面以IF(a1+b1+50 <> b1+c1 50, 1,1)函数式为例来说明IF函数的执行过程。
先计算条件表达式a1+b1+50 <> b1+c1 50,如果表达式成立,值为TRUE,并在函数所在单元格中显示“ 1”;如果表达式不成立,值为FALSE,并在函数所在单元格中显示“1”。
5.IF函数嵌套的执行过程
如果按等级来判断某个变量,IF函数的格式如下:
IF(E2>=85,“优”,IF(E2>=75,“良”,IF(E2>=60,“及格”,“不及格”)))
函数从左向右执行。首先计算E2>=85,如果该表达式成立,则显示“优”,如果不成立就继续计算E2>=75,如果该表达式成立,则显示“良”,否则继续计算E2>=60,如果该表达式成立,则显示“及格”,否则显示“不及格”。.6.IF 函数多个条件。
如果有多个条件,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满足,就返回第一个值,否则返回第二个值。其公式为:IF(OR(条件1,条件2,条件3,条件4),”返回的第一个值”, “返回的第二个值”)如:IF(OR(W9>=70,X9>=108,(X9+2*Y9+2*Z9)>=165),“LTL”,“UPS”)
第五篇:《EXCEL函数的使用》教学案例
《EXCEL函数的使用》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分析
“EXCEL中函数的使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四章的内容。EXCEL中的函数很多,功能也非常强大,如能掌握一些常用的函数,将给日常的数据处理带来很大的便利。在本案例中,我将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创设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让学习成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在学习方式上,我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主体性,倡导主动探究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任务的解决,掌握几个较常用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的名称、功能与用法,进一步理解单元格的引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任务的解决,学生们不仅学到本节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查看帮助等),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将带来正迁移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任务的解决,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并加强学生间的友谊,增强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较强,主要是围绕着Excel函数来展开教学的,其主要内容是Excel函数的名称、功能、用法。教学的重点放在: ① Excel函数的功能; ② Excel函数的用法 教学的难点是: ①函数的单元格区域选择
②Excel函数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拓展;
-1-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应采取自主学习和互相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Excel作为一种在工作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的软件,操作性比较强,如果能够结合有趣的案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也会比较好。
四、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一张学校演讲比赛的得分表,提出任务:谁得了冠军? 师:大家谈谈处理策略。
学生们利用已有的数学、EXCEL知识与平常的处理经验,得出:求出每人的平均分或总分,谁得分最高谁就是冠军。处理方法有自定义公式或自动求和法。大家统一意见后,开始着手工作。学生独自实践操作解决问题,也可以互相交流,协作讨论各自的方法。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教导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求和、求平均数函数)。
生:王静同学得了冠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是复习巩固并深化上一节课的内容:单元格引用、自定义公式、等内容的应用,同时引入自动求和、求平均函数,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优劣及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对和种函数的利用取长补短,丰富了处理问题的途径,增长了处理问题的信心,培养了发散思维,并内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生:老师,在实际处理中,是不是要去掉每位选手得分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 师:提得很好。谁能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呢?
生:使人为等各方面误差因素尽量减少到最低,让得分更合理,符合统计学意义。设计意图:整合数学知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引出新的任务,激起学生控索的欲望。
师:怎么办?大家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尝试,培养大家自主探索与实践的能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想一试高低。但没过多久,他们发现自己的方法很麻烦,有点灰心。为什么呢?原以为用一下公式就可以解决,但遇到这个问题却不灵了。因为每位选手的最低分和最高分所在的单元格不在同一列(没有规律),所以不能利用填充的办法来解决,要一个一个剔去。学生处于无奈和焦噪状态,这时教师适当点拔。
-2- 师:其实在EXCEL中就提供有求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函数MAX()与MIN(),大家可以试试看它们的功能。
点拔之后,学生有了头绪。有学生打开“粘贴函数”,在里面查找MAX()与MIN()并尝试它们的用法与功能;有学生打开EXCEL的帮助系统,在里面查找这两个函数的介绍与范例并实践。不多一会儿,就有学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慢慢地其他学生也陆续解决。
在此过程中,有交流、有协作、有个别指导,体现在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学生们不仅掌握了MAX()与MIN()的用法,更学到如何自主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信心。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师:同学们,经过这次统计,谁得了冠军? 生:张军强!
学生们表情轻松愉悦,有成就感。教师再次搜集、演示学生们的各种处理方法,总结评价各种方法的特点,判断它们的优劣及适用情形,开阔大家的视野。
师:我们现在可以做一个比赛的评分系统了,下一次的校园演讲比赛评分就由你们来处理吧!
生:还要老师多帮助啊!对了,还有亚军、季军呢!
五、教学反思
整堂课在一个一个任务破解中展开,学习气氛既紧张又热烈。学生们既有碰到难题时的困惑,又有体验到解决之后成功的喜悦,最后留下一个“悬念”,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学习,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自主学习的愿望,让他们不会感觉为了学习而学习。
1、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合作交流
无论是设计问题、制定计划、解决问题还是总结评价,都围绕学生进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又是开放的,在确定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后,学生直接操作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和学习,无论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结果,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期——学生可能会就一个问题提出许多种解决方案,也可能会提出许多新的、有意义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真正体会到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过程,而是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预测的。
2、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
学习是基于真实情境的,所创设的问题是学生关注的,且与当前和今后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虚拟平台。甚至可以说是实际平台,-3- 缩短了知识与应用之间的联系时,学生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会尽力学习、掌握相关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实践能力。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迁移应用。
3、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愿意学习(具有学习的动力)、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通过与同伴、教师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不断地反思,调整自身习惯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加善于学习,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中的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困难,特别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娴熟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良好的教学设计方案。
首先,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我们告诉学生怎么做,可能只要几分钟,而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得出方案,找到解决的方法途径(手段、工具)却很费时,有时不能实现当堂课教学目标。如果碰到不配合的学生,更加如此。其次,难于形成合适的问题。提炼一个合适的问题是重要的开始,而这个问题又是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展现。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既要融合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们共同协作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