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四首》教案及训练

时间:2019-05-13 00:4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诗四首》教案及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诗四首》教案及训练》。

第一篇:《唐诗四首》教案及训练

《唐诗四首》教案及训练

诗歌一般分为古诗和新诗。古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是继承汉魏六朝的诗体。近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有绝句、律诗。近体诗,在诗句字数、声调、韵脚、对仗(对偶)等方面都有讲究,所以要讲格律。古体诗,跟近体诗比较,格律不严,大致讲究就可以了。新诗,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用现代汉语创作的诗歌,大致讲究押韵和节奏。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

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任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饫死耒阳。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世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 杜工部集》。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一.字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金樽

珍羞

投箸

歧路

岱宗

造化

决眦

凌绝顶

凄凉 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区分形似字

二.词

1.解释下列字词

珍羞:通“馐”,味美的菜肴。

箸:筷子。

塞:阻塞。

济:渡过。

岱宗:泰山别称。

造化:大自然。

烂柯

侧畔

白沙堤

钟神秀:聚,集。

割昏晓:分。

决眦:睁大眼睛注视。

会当:一旦,必将。

凌绝顶:登。

2.积累诗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三.诗文分析

(一)《行路难》

《行路难》(其一),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胡震亨云:“《行路难》,叹世路艰难及贫贱离索之感。古辞亡,鲍照拟作为多,白诗似全学照。”

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诗的开始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情厚谊,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会豪饮的。可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他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望,但心绪茫然。这一串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但是,诗人并没有甘于消沉,而是从吕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虽然现实是那么地

艰难,前途是那么地渺茫,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相信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本诗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艰难,不放弃自己人生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望岳》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萧涤非)

(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了白居易。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公亭西,西湖的水面刚刚涨起来,朵朵白云好象和湖面连成了一片。几只早早飞出来的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枝,刚从南方回来的燕子忙着啄衔软泥,它们要在哪家的屋檐下做窝?缤纷的花朵就要渐次开放,将会迷人眼目;嫩绿的春草还只能盖住马蹄。我最喜欢湖东一带风景,特别是那柳树成荫的白沙堤,走了一遍又一遍还是逛不够。全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春到西湖的景象写得生意盎然。

思考:

1.诗抒情,又言志。李白受到排挤,四顾茫然,还是壮志凌云,乘风破浪。刘禹锡受屈23年,还是跟朋友“杯酒长精神”。杜甫远望泰山,豪情满怀,一心“会当凌绝顶”。诵读李白、杜甫的诗歌,说说他们的豪情壮志。

抒情诗中的“情”和“志”常常是相通的。李白受到排挤,壮志难酬,更激发了他的豪情,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兼济天下。杜甫青年时代也是壮志凌云,“甫昔少年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胸怀这样的远大志向,一旦“望岳”,感悟到泰山的宏伟和生命力,杜甫顿生“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并且暗含效法孔子的宏愿。

2.这四首诗篇幅短小,境界开阔,构思精巧。试以杜甫《望岳》为例,体味诗歌创造的意象美。

《望岳》塑造了泰山这个意象:“齐鲁青未了”写它的旺盛的生命力,“阴阳割昏晓”写它的气势宏伟,“造化钟神秀”写它耸立在齐鲁大地的独特地位,还有层云、归鸟,塑造了一个神秀、宏伟、青翠的泰山意象,特别是用“一览众山小”显示了泰山的神圣地位。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

深入探求

李白诗两首欣赏

蜀道难

【题解】此诗为李白杰出代表作之一。《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旧题,多写蜀地山路之险峻难行。而关于此诗所作本事,众说纷纭。唐孟棨《本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

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此说多为人附会,认为作于开元末年首次入长安时。

【原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扶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岩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将进酒

【题解】《将进酒》,乐府旧题,是鼓吹曲辞《汉铙歌》十八曲之一。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六《将进酒》解题云:“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大白”,大酒杯。“将”,即“请”的意思。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时李白与友人岑勋,在另一友人嵩山隐者元丹丘颍阳山居会饮。诗以豪放的气概抒写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传统主题,郁勃之志中深含着怀才不遇之愁闷和政治失意之苦郁,气势汪洋却不落消沉。

【原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

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中考解析

莱西市中考作文题:

三年的初中生活,你肯定有着许多新起点。也许是学习上的点滴进步,也许是思想上的一次变化。在起点面前,有些人勤奋努力,拼搏进取,享受人生的乐趣;有些人徘徊犹豫,咀嚼生活的苦涩„„请你以“起点”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1.自拟题目

2.文中注意在记叙的基础上适当议论抒情。

起 点

“再见了,亲爱的家!再见了,爸爸妈妈!”他默默拿起背包,走出家门。

外面的天灰蒙蒙的,有一层薄薄的雾。一阵风儿吹来,他不由得想起那件令他痛苦的事。昨天,考试成绩发下来了,他的成绩很不好,语文76分,英语65分,数学更是惨不忍睹,只有53分。他觉得,自己升入初三以来,已拿出前所未有的努力,旱冰不滑了,电子游戏早已“戒掉”,连电视节目也压缩到每周星期

六、星期日两次。然而成绩还是一跌再跌,这次更是跌入谷底,全没有达到老师和父亲的要求。下午,老师把他“传”到办公室,虎着脸问他,他支支吾吾回答不出。老师生气地把他的试卷扔在地上。晚上回到家,父亲看了成绩单,甩手扇了他一巴掌,扔出一句话:“给我滚!”

他恨自己,又有些无奈,他要只身逃亡。

路上行人很少,他心里也空荡荡的,老师的“高压”,父亲的打骂„„一切似乎都远离了他。他想轻松地笑笑,但很不自然,与哭差不了多少。

离开家,到哪儿去?他也不知道。前几天听一个同学说,广州很好,找工作容易,工资也高,何不到广州去呢?路过报栏,他停下看了看,报上正好有一则招工启事,是广州某公司的,待遇优厚。他打定主意,对,就到广州!

来到十字路口。往左是通向学校的路,往右是通向火车站的路。他拐向右边,走了两步又忍不住停下来,回头看看,那条路是那样熟悉。路面平平展展,他曾和同学一起抬土铺路;山上的溪水流下来,顺着路边的水沟淌,那水沟是他和同学们一起挖的;路旁的白杨修直挺拔,那是他和同学们一起栽的,晨风吹过,树叶哗哗作响。刹那间,他觉得树上长满了眼睛,有班长的,团支书的,好朋友的„„一双双直盯着自己,似乎还带着鄙夷的神色,好像在说,这么点挫折就受不了,算什么男子汉!

“不!”他差点喊出声来,心中那道马奇诺防线在崩溃,于是,转身向回走去。

雾散了,太阳红红的,照在他身上一层金色。来到十字路口,停了一停,深深吸了一口气,以此为起点,继续向前走去。

[评点]

这是一篇以第三人称写的考场佳作。作者以主人公的一段学习经历为基础,表达了站在新的起点上,就要开始新的生活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文章在叙事中,有较浓的抒情氛围,对于心理变化的描写也较细腻,让主人公成功地实现了自我教育,立意深刻独到。

另外,文中景物描写的恰当运用烘托了人物的心境,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推移,如“外面的天空灰蒙蒙的,有一层薄薄的雾。”“雾散了,太阳红红的,照在他身上一层金色。”等。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全诗以____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感受。

(2)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淡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 ________的图景;后两句中一个“____”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

附答案:

(1)方塘 微妙难言的读书

(2)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3)清新明朗 无

第二篇:《唐诗四首》之《望岳》教案

教学内容:《望岳》

一、导入 介绍泰山:

1.展示泰山图片。

“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自古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而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因此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教师可补充;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2.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二、介绍杜甫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开元后期,举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1.读书和壮游时期《望岳》。2.长安十年时期《哀王孙》、《春望》。3.战乱流离时期“三吏”:《石豪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2.听范读,学诵诗歌。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内容

提问: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参考: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五、诗句赏析 1.文题是《望岳》,在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诗人望到的景色? 明确:前三联。

2.最后一联和前三联有什么区别?

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前三联是实写。

3.提问: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及情感,分析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学习要点】

一、了解各首诗的内容,了解诗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二、了解各首诗中名句的深刻含义。

三、背诵这四首诗。【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因罪除名。25岁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青)做司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得宰相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因张九龄受贬,王维也受排挤。这年春天奉使出塞,在凉州住了一段时间。开元二十七年从凉州返回长安,任殿中侍御史。开元末至安禄山叛乱前,曾先后在终南山、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被俘,被迫授伪职。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乾元二年(759年)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对自然美有锐敏的感受和细致的观察力。他的诗独具特色,无论是政治诗、边塞诗,还是山水诗,都达到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有《王右丞集》,存诗400多首。

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今属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任盱眙(xūyí)(今江苏盱眙)尉,一生仕途很不得志,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常建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平淡自然。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论常建的诗:“高才无贵仕,诚哉是言。曩刘祯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照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至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例数十句,并可称警策。然一篇尽善者:„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属思既苦,词亦警绝,潘岳虽云能叙悲怨,未见如此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中进士及第,又中博学宏辞,授太子校书,后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调补渭南主簿,升监察御史。顺宗即位,预政治革新,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宪宗废新政,贬革新派,出为朗州司马。十年后召回长安,以诗忤当道,复出为连州刺史。穆宗朝为夔州、和州刺史。文宗时官主客郎中分司东都、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武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其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以针砭时弊,抒写情怀。【重点字词】

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城阙(què)宦游(huàn)歧路(qí)禅房(chán)

万籁(lài)钟磬(qìng)

2、理解下列词语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天下,即全中国。

无为:无须,不要。

歧路:岔路,指分手的路口。

沾巾:沾湿袖巾,意思是哭。

孤烟直:指边塞报警信号的燧烟直上。

万籁:指各种声响。【重点解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任县尉,王勃写了这首诗送行。

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作者出于对友人的依恋和关心,借描绘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点出秦蜀两地相隔千里,在展现的雄浑开阔的境界之中隐含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是劝慰勉励友人,不作哀伤之别,也是自慰,既蕴涵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旷达、爽朗的胸怀。

第五、六两句写在四海之内有了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人远,但心近,表现了朋友间不拘形迹的真挚感情。诗人以宽阔的胸怀为杜少府宽解,勉励他勇敢地踏上征途。这种与朋友的送别之情怀远远超出了世俗之常情。

诗的最后两句写不要在分别的时候,像儿女般啼哭,让眼泪沾湿了袖巾。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别后不要悲伤,这也是诗人自己情怀的吐露,更显得情深意长。

这首诗写了与友人分别时的离情别意,作者一反缠绵凄婉的离别感伤的情调,以宽阔的胸怀,开朗的格调,表达了友人之间美好深厚的感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送别诗中的绝唱。

诗中景、情、理浑然一体,这是本诗的突出特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要求第三、四、五、六句对仗,本诗符合这个要求,但又有其灵活性。律诗要求双句押韵,本诗的第一句也押韵。押韵的地方是“秦”、“津”、“人”、“邻”、“巾”。

这首五言律诗是王勃在长安生活时期所作的,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谊,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诗中不作寻常的伤别语,表现了诗人的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特别是诗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首联即事写景,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杜少府“之任”的处所,其中已隐含惜别的意思,气象雄浑开阔,为全诗奠定了乐观开朗的基调。颔联在点出“离别”二字后,忽然又转到“宦游”上来,意思是都是“宦游”之人,别中送别尤其可悲。颈联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说理以言情,作者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的朋友声息相通,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在近邻一样。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最后两句是再次劝慰友人,不必伤别,不要学儿女之态,更显得情深意长。

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单车”,写其轻车简从,言慰问使团规模不大。此二句原本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紧承前句,描绘塞外景色,以征蓬归雁作比,侧重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征蓬”,这里以征蓬喻其万里行程;写归雁,是说南雁北飞回归故地,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比喻通俗自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的典型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两句形象地状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精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欣赏。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结尾二句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全诗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画,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达到了精心锤炼与自然质朴的交融统一。后人称王维“诗中有画”,于此诗可见一斑。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评诗的话,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王维这首诗高妙的艺术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寂静、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声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这时白居易也因病免苏州刺史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遇。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他20余年形同流放的生涯深表同情;刘禹锡即兴写了这首诗回赠他。这首以赠答形式写成的政治抒情诗,不仅抒写了诗人长期被贬谪遭迫害的痛苦与愤慨,更突出地表现了他在逆境中坚持理想、奋发向上的昂扬情绪和不计个人沉沦的乐观精神。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的意思是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23年犹如弃置在道旁一样。首联以“凄凉地”“弃置身”直接抒发诗人长期被贬边荒的愤慨。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这些地方古代都很荒凉。二十三年,这里历数被朝廷抛弃贬谪的年限,极写时间之长,遭遇之不幸,诗人愤懑之情不言自明。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连用“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怀念,表达他对长期遭贬后世事变化的感慨。“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的好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非常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好友嵇康和吕安,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亡友,从侧面表露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巧妙地借用这个典故,以表达他对亡友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士的怀念。“烂柯人”,即传说中的王质。《述异记》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小孩在下棋。他在一旁观看,棋终,王质的斧柄已朽烂了。等他回到村里,同时的人都已死光,再也无人认识他,原来他已离家100年了。这句大意是说,离乡23年,回到洛阳,恐怕一切都陌生了,难免有王质离家百年归来之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人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的奋发昂扬、充满勃勃生机的艺术境界。这两句诗用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和自然界的变化作比,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新旧交替、新陈代谢这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抒写了诗人坦荡而又开阔的胸襟。这里,诗人敢于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同时由衷地赞美千帆竞渡,后来居上的进取精神,赞美万木争春,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这种积极的精神,豁达的胸襟,无疑是他坚定的政治信念在诗中的艺术再现。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结尾点明对友人盛情的酬答。“一曲”,指白居易的赠诗。这首赠诗,对刘禹锡的被贬深表同情和惋惜,情调较为低沉。刘禹锡对白居易的关切表示感谢,但同时又表示自己决不“借酒浇愁”,而是要借酒振奋精神,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了一种坚韧、乐观的精神。读来使人荡气回肠,感奋不已。

这首诗叙事简洁,用典贴切,比喻生动形象,诗情起伏跌宕,思想含蓄深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形象活脱,设喻新颖,通过具体形象的景物表达抽象的哲理,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研讨与练习】

一、说说下列诗句的本意,再谈谈你由这些诗句所引发的联想。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此题旨在让我们理解诗句的本意,并引发我们的联想。

【参考答案】

1、本意:四海之内有了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和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

感受(提示):人远,但心近,表现了朋友间不拘形迹的真挚感情。

2、本意: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荣。

感受(提示):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新陈代谢的哲理。人即使是处境困难,也要相信未来,振奋精神,万不可委靡颓唐。

二、说说下列诗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力求说得生动形象,绘声绘色。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题旨在加深我们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

1、茫茫无边的沙漠,远处笔直独起的一股燧烟。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黄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竹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念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答题时要尽量避免简单的诗句翻译。

三、背诵这四首诗。

略。【有关资料】 诗作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诗意散译

险要的关中秦地辅卫着长安城楼,风尘烟雾中远望着迷蒙的岷江五个渡口。和你分别时心中都充满着离情别意,因为我们同是出外做官远游他乡的人。

四海之内定会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海角也犹如近邻。

不要站在分手的道口上,让儿女情长的泪水沾湿自己的袖巾。

(二)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达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歧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儿女情长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瘃,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公司出版社1988年版)

使至塞上

(一)诗意散译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二)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摸”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诗意散译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

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

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万物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空中偶尔传来钟磬的余音。

(二)赏析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诗意散译

蜀地的高山楚国的江水这环境多么荒凉,我被贬到这里消磨了二十三年大好时光。

吟诵起思旧赋引起我无数次把老友回想,如今重见家园恰像隔一个世纪才返家乡。

沉没江底的船边无数新帆驶过破浪远航,枯木朽株的前面万木欣欣向荣百花竞放。

此刻听到你把关心我的诗句在席间吟唱,饮下你斟满的这杯美酒我斗志更加昂扬。

(二)赏析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被召回京,路经扬州,与友人白居易(乐天)相遇。白居易有感于刘禹锡的不幸遭遇,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七律,表示对刘禹锡怀才不遇的同情。刘禹锡读后就写了这首诗回答。在酬答白居易的盛情安慰中,对自己23年来的贬谪生活,和故友丧亡,世事沧桑,发出了深沉的感慨;但又觉得将从此而迎来光明的未来和繁荣的前景,表达了作者的达观精神。

诗一开头就写:“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说,我被抛弃在巴山楚水这荒远凄凉的地方,度过了23年的漫长岁月。先点明作者被贬谪的地点和时间。

刘禹锡于永贞元年(805年)九月被贬远州,直到这一次从和州刺史被召回京,一共在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等荒僻之地做司马、刺史达23年之久。这两句就是他这段贬谪生活的写照。上句极写其贬谪地区的荒远,境况的凄凉。这里是以“巴山楚水”来概括他被贬谪的地方的。“巴山”,指今四川一带;“楚水”,指今湖南、湖北一带。作者之所以举巴山楚水以概其余,是有其用意的。因为这些地方在当时都很荒僻;同时,巴地多山,且峻险可怖,“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楚地多水,洞庭曾为屈原放逐行吟之地。所以,这么一写,就更容易引起读者以这种联想而形象地反映出它的荒凉寂寞的情景了。下句写他不为朝廷器重,被贬远州,默默无为地度过了23年。这一句饱含着作者无限辛酸的眼泪,像他这样一个有才能、有政治抱负的人,却让他白白地虚度时光,其内心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其实,这在字里行间也已有所流露,所谓“弃置身”,就是含有此意。刘禹锡在连州等地任职,不能说“弃置”不用,他所以这样说,无疑是对朝廷不予重用,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之言。这句话,粗看平淡,实则寓有深意的。

刘禹锡是因参加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的。同时被贬的有所谓“二王八司马”。这次,他被召北归,前时旧友已丧亡殆尽,一切景象全非,恍如隔世,这就不能不使他发出:“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慨叹了。怀念往日朋友,只有空吟《思旧赋》;回到故乡,自己反而像是陌生的隔世人。这里,“闻笛赋”,是指向秀的《思旧赋》。上句通过“闻笛赋”这一典故,寓意深刻地抒发了作者对已故朋友的怀念。嵇康的被杀,与王叔文的被杀、柳宗元等的被贬致死何异?不是很耐人寻味的吗?毫无疑问,这一典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统治者迫害他的旧友的不满,体现了他仍坚持其政治理想,不因失败而后悔动摇。然而,这不满并不是激发起他的反抗,而是使他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空吟闻笛赋”的“空吟”二字,就是这种心情的流露。下句,通过“烂柯人”这一典故,很恰切地表明了刘禹锡被贬离京之久,故友丧亡之多;抒发了他这次归来,世事沧桑,恍如隔世之感。这种感慨是含有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情绪的。从“到乡翻似烂柯人”的语气看,“翻似”二字显然是抑郁不平的反语。而这一句又是回应了上文“二十三年”句的意思。

这两句连用了两个典故。用典故虽然不是诗歌创作的方向,但在生活内容极其丰富,一定的句式难以容纳,或者有些事情不便明说,明说了反而索然无味的这种情况下,选用恰切的典故来表现,是完全可以的。因为这样才更能充分地表现生活及其作者的思想感情。刘禹锡运用这两个典故,也是如此。作者对故友的怀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这种种复杂的思想和现实,正是通过了它才能在简短的句子中得到深刻而生动的反映的。

刘禹锡尽管遇到不幸遭遇,发出慨叹,但他并不因此而叹老悲穷,灰心绝望。相反,他在一般感叹的深情中,奋力喊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诗句呀!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飞驶而过;枯树的前面,却是万木争春。作者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是单纯在描写自然景物,而是借用自然界的变化来暗示社会的发展,揭示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客观规律的。这种寓哲理于景物之中,借景物以表明哲理,正是刘禹锡诗歌的一个特点。如他的《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同样是这种手法,写的是景物,说的却是哲理。这种写法,好在通过具体形象的景物来表达抽象的哲理,使读者易于理解,并为艺术魅力所感染。

这两句表明了作者并不因自己年老和事业无成而消极颓丧。他认为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在他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新生事物像千帆竞发、万木争荣的壮丽前景,这就使这首诗由感伤的情调转而染上了慷慨的气氛,开阔的意境。在封建社会里,像他这样精神状态的士大夫并不多见。其所以如此,是由于他是个唯物论者,能运用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和对待自己的结果。所以,他能看出不管个人的荣枯如何,人类社会必然要向前发展、进步、繁荣。

这里的“沉舟”和“病树”,究竟应该如何解释?有人把它解释为是指“当时代表大地主阶级的保守势力”;也有人说,是“形容腐朽没落的事物”等等。前者的解释,怕不是诗的原意。因为从作者在这首诗的前四句所表现的深沉哀叹的心情,以及当时在朝廷中当权的仍然是那些权贵来看,他不可能一下子感情就这么高昂而不切实际地把保守势力指责为“沉舟”“病树”那样的大胆。后者却以今天我们引用这两句诗所赋予它的新含义扣到原诗的身上。我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同志在《唐诗选》下册中把它说成是作者自比,是符合诗的原意的。这两句确实是回答白居易赠诗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一联。白居易说他“长寂寞”“独蹉跎”,所以他顺着就表示自己虽然像“沉舟”“病树”一样,但个人的沉沦是无所谓的,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千帆飞逝,万木争荣的。这样的思想脉络、感情发展不就是很自然的吗?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虽处困境而尚有乐观精神。这种精神在最后两句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天听到你为我吟的诗,我心潮澎湃,让我们共进这杯酒来振作精神吧!“歌一曲”,指白居易的赠诗。“长精神”,即振作精神的意思。看,刘禹锡23年的贬谪生活,历尽艰辛;今天席上,白居易的赠诗,又以悲叹的声调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然而,刘禹锡面对这一切,却以爽朗的声音,高昂的情调,回赠了这首诗。结句要和对方共干一杯,以“长精神”,如果不是胸怀开阔的人,安能有此?这两句,一方面表示感谢友人的关怀,一方面以“长精神”共勉,表达了作者的自强不息。但“长精神”而要“暂凭杯酒”,似乎仍夹有些低沉情绪。

王维的《渭城曲》,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最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是写席上劝友人饮酒。可是,王作要对方“更尽一杯”,是因为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带有伤别之情。而刘作要对方举杯却是为了共同振作精神,具有奋发之意。就诗的情调来看,刘作比王作要高昂些,但其意境和语言则稍为逊色了。王作通过为友人去向的设想来寄寓深情厚意,因而意境显得深邃;刘作就事直叙,因而未免平淡些。王作语言流畅、朴质、自然;刘作的语言像“暂凭杯酒长精神”句,就不见得那么凝练、自然了。

这首诗,前四句伤感成分较重,而后四句,突然笔锋一转,代之以高昂的情调,局面豁然开朗,而其感情的发展,却极其自然,没有给人以转接生硬之感。主要在于作者善于运用“沉舟”“病树”这两个词语来承上启下,这就使得两者的过渡发展显得自然了。如果不是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的作者,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选自《唐宋诗词赏析》,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著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同步练习】

一、课内阅读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____________的环境,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第一句中“巴山楚水” 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第一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提到自己被贬经历时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

A、悲愤

B、无奈 C、眷恋

D、惆怅

6、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哪一句体现了这一转变?()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第③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沉舟”和“病树”喻指的是()

A、乐天,即白居易 B、作者本人 C、贬官的经历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它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的怎样一种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拓展

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诗后各题。

(一)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9、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其中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的景象,后四句抒情,表达的是____________的感情。整首诗的风格是________的,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诗歌推知,“阁中帝子今何在”中的“帝子”应该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二)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1、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____________的特色。

12、全诗重点在写景,写人只有后两句。你能想象得出“农人”的劳动情景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

(一)1、深幽寂静;以动写静

2、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二)4、作者被贬官的地方。

5、A

6、C

7、B

8、表现了作者面对困苦失意不意志消沉,而是抖擞振奋,积极进取,乐观豁达,泰然处之的健康心态。

二、阅读拓展

(一)9、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滕王阁的位置以及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对物换星移、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感叹;含蓄蕴藉,哀婉低沉;槛外长江空自流。

10、帝子应该是滕王,因为阁的名称是“滕王阁”,可知是以其封号来命名阁的。

(二)

11、平淡质朴

12、在山清水秀的村庄里,“农人”们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青山间回荡。

第四篇:《唐诗》教案

唐诗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诗歌的大体特点,初步体会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赏析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把握作者的感情。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王勃《滕王阁》

(一)赏析首联:(10分钟)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明确: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此句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 明确:(1)场景: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场面十分豪华。(2)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3)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明确: 空间:高。

时间:逝。

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颈联:(10分钟)

1.此联两句紧扣住首联的哪个字来写景的? 明确:高。

2.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明确:(1)意境:冷落、凄凉。(2)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3.此联的艺术手法和作用?

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4.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明确: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5.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三)赏析颔联:(10分钟)

1.教师提示:此联为转,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2.提问:“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明确: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10分钟)

1.“槛外长江空自流”,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

2.此种以偶一开一合,使人只觉其流动,不觉得对偶。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

(五)风格:流丽深静。

(六)主旨:(5分钟)

《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二节、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山居秋暝

一、导语:(2分钟)

我们以前学过《送元二使安西》(学生齐背)那是一首在唐代广为传唱的送别诗,是著名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其诗清新明净真切深挚,神旺韵足,成为朋友分别的心曲。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瞑》。

二、师背诵,生感知,引出近体诗。(学生谈近体诗特点,师补充)(5分钟)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另一种: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式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总的来说,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每句平仄有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双数句都要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但有的特殊情况,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这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

三、简介王维及写作背景:(3分钟)

1、诗歌进入盛唐后,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边塞诗派,代表作者高适、岑参等,二是山水田园派,王维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家,还有孟浩然等。

2、王维:字摩诘,原籍祁(山西),其父迁居蒲洲,遂为海东人,唐诗人兼画家,其早年有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渐消沉,吃斋奉佛。40多岁时,他在长安东南蓝田辋州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生活,《山居秋暝》是其这个时期的作品。

四、分析、鉴赏全诗(25分钟)

1、学生读——体会意境

过渡:(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最能代表王维山水诗歌的特点)。

2、分析、鉴赏:

题目:“山居秋暝”:是诗歌内容的精炼概括。山:终南山,诗情产生的地点、“居”的主语、作者王维,是诗中山水美景的观照主体;“秋”字指季节;“暝”:傍晚,具体的时间,虽仅四字,但具体的季节,时间、地点、人物均包括进去,--标题具体、凝练、概括。题目既标明“山居秋暝”,起笔便直承诗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是古今文章家所谓“入手擒题”的开篇方式。不过这两句写法,又各不相同。“空山新雨后”是从主观感受着笔,而“天气晚来秋”则为纯客观介绍。诗人首先用一“登”字写对“山”的感受,点出了山中的空旷和幽静,有如世外桃源;接着以一“新”字写雨,点出了雨后空气的清新宜人。“空山”照应题目中的“山”字,而诗人的感受则照应题目中的“居”字。对句的客观介绍,当然是紧承出句对山景的感受而来,是具体实在的,而非泛言季节和时间。“晚”、“秋”二字,亦与题目中“秋暝”二字照应。这样一来,诗题“山居秋暝”四字全被点出: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初秋傍晚,景色美妙可见一斑。开篇二句虽无浓郁的抒情,也无优美的画意,但它紧扣诗题,又以“空山”、“新雨”、“晚秋”导引出后面景物描写的重点,章法上:开局布道,交代了时间、地点。

首联为淡雅的序曲,颔联、颈联则是优美动人的乐章。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后的山,山上松林一尘不染,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缝隙在林间流下斑驳的影子,给人明净、清幽之感,如同自己的心被洗净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如优美奏鸣曲在身边响起,映衬出山中宁静,让人仿佛感到大自然脉搏在轻轻跳动着。且“明月”句上承“晚”字而来,写夜色恬静优美;“清泉”句照应“新雨”,写山泉夜鸣悦耳。月色、松影、泉声、波光构成诗情、画意、乐感三位一体的小夜曲。读者试闭目一想:眼前月色溶溶,松影婆娑。耳际:淙淙清泉,潺潺作声。进一步想,可听闻的泉声,恰是这支夜曲悦耳动听的音响效果;可视观的月色、松影、泉流、波光,正是这支小夜曲和平宁静的形象展示。

这一联写“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幽清而明净。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面对月照清泉的美景出神地观赏,忽被竹林中传来的一阵少女们的欢声笑语打断思绪,侧耳一听,方知是洗衣的姑娘们乘月色而归。此时忽见荷塘莲叶披分,纷纷作响,定睛一看,方知是渔舟出动。如果就事情发生的自然时序而言,应首先是浣女归而后竹喧,渔舟下而后莲动,但诗人观照过程却是先听见林中少女的喧声,等她们走出竹林,近到身前,才分辩出是洗衣之女;正是先被披分作响的莲叶惊动,然后才发现了渔舟夜出。如此先声后人,不仅真实写出诗人具体的感观过程,且更符合诗歌讲究句法奇巧的艺术规律,诗家所谓“匠心”可见一斑。

总结深化:颔联重写山中之景,颈联重写山中之人。他们都为这场晚来秋雨而惊喜,或乘月夜浣,或乘月夜渔,一片欢声笑语,洋溢着山村生活的和平、宁静气氛,恰与月色松影,泉影波光之恬静共鸣,人与景互衬,构成“山居”生活怡然自得之趣,同喧嚣嘈杂的城市生活,同权利纷争的炎凉世界,正形成鲜明对比。

颈联写出青松明月下,生活着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反衬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此景、此情,尾联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所以久留”二句化来,楚辞中的“王孙”是其作者要“招”的“隐士”,这位隐士或许是他的亲人,但担忧其所居“山中”环境的危险和寂寞,所以呼唤他早日归来而不要久留山中。王维在此反用其意,说任随它春日群芳凋零,而山中秋景尚好。王孙是可以久留山中的。总结:王孙是诗人自指,说山中可留,实是表明自己对山居生活的留恋,对和平宁静的向往,由此反衬出对碌碌尘世的厌弃。一片冰清玉洁,孤芳自赏的情怀,自然而然跃然纸上。

五、有人说过诗如茶,需细品,才知其浓香;诗如花,需欣赏,才知其美丽,诗贵含蓄,读诗犹如品茶、赏花,要慢读,字字推敲,用心灵感悟,方可发现诗中言外之意,悟出其美妙。大家集体诵读,注意:(5分钟)

1、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怎说是“空山”呢?

2、联系语境,仔细体会本诗的意境。

因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这也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

六、(5分钟)

1、通译全文,体会意境,想象画面(生口述,师补充)

新雨后的空山一派清新,傍晚时的天气透着秋凉,月光映照着斑驳的松影,清泉在溪石上缓缓流淌,竹林里响起的喧笑声,是浣纱少女们回来了,河中的莲花阵阵摇动是一叶叶渔舟顺流而下,任由那春光春水消失吧,这山中秋景照样值得我留意。

2、学生想象诗中画面。

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为一明证,诗人用淡淡几笔勾画出,雨后山村的秋景图、清晰,宁静而有洋溢和平安乐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真是隐士们的好去处。(出示画面)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个细节都富于艺术魅力,从不同侧面(所闻、所见)中写出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真是一幅优美生动的风习画。

画中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静态动态,人声水声,可说一幅动静结合的水墨渲染画。

第三节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将进酒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常识简介(5分钟)

1、解题

⑴《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2.作品背景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整体感知(5分钟)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莫使金樽空对月 ⑵烹羊宰牛且为乐 ⑶钟鼓馔玉不足贵 ⑷斗酒十千恣欢谑

四.鉴赏情感(25分钟)

1、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悲→ 欢→愤→狂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4、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5、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五、比较阅读(5分钟)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后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技巧: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第四节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客至

一.题解:(5分钟)

这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讲,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二.赏析诗文:(40分钟)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1.释“群鸥”。

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2.此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3.赏析“皆”字。

“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释“缘”。因为。

2.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

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3.体味作者的情感。

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1.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

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2.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A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B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评解

1.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2.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五、课后作业

摘抄立白诗《将进酒》

第五篇:唐诗教案

苏轼《定**》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苏轼词语言上的美感。

2.学习《定**》,体会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哲理意味。【课文提示】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他生活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出身于颇有文化修养的家庭。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矛盾而统一地存在于他的世界观的各方面。

2,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其作品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散文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是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杰出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3,苏轼词作打破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扩大题材,提高意境,形成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浪漫主义风格,创立了豪放词派,为南宋爱国词人开先河。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少年得志,22岁一举高中,名动京华;他仕途波宕,曾为帝王之师,也曾为阶下之囚;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处世天真,眼中所见无一坏人;他淡泊名利,居庙堂之高时,念念于归隐渔樵,处野域蛮荒时,恬然自适于陋室粗食;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苏轼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他的旷达胸怀影响了无数后人的人生模式,他的“自成一家”的诗词也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

4,《定**》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又称《定风流》《定**令》。前片五句,后片六句,共62字;句句押韵:前片1、2、5句和后片3、6句押平声韵;其余六句押仄声韵。【朗读课文】《定**》 【课文分析】

一、导入:苏轼创作词的时候,面对的正是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的局面,苏轼以雄健之笔,使豪放词异军突起。苏轼的豪放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来齐读这首词,再来感受一下这震铄千古的豪放名篇的恢弘气势。

1、请同学们感受东坡词的豪放气势了,结合着《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归结一下豪放词在写景、抒情上都有什么特点? 明确:(写景:博大壮阔、气象恢弘。抒情:豪迈奔放。)认识:正所谓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这首词的出现,对于盛行着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但是,同学们,豪放派的词是不是就仅仅只有在写景上:博大壮阔、气象恢弘。在抒情上:豪迈奔放这一类呢?还有一种豪放,豪放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下面我们来鉴赏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豪放情怀的词——《定**》。

二、鉴赏《定**》

1.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感受。2.鉴赏分析。

明确:在一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去郊游。正在高兴时,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都连连抱怨天公不作美,纷纷找地方躲雨。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他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地走着。同行的人都笑他疯癫。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风格。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于“莫听”二字,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词人不在乎风雨,他在雨中吟诗,甚至脚步比以前还慢,潇洒中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事,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作者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虽然轻便,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这个“轻”字分明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词人认为以轻松旷达的心情面对“风雨”,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却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反而感觉微凉;山头夕阳又送来些许暖意。作者在逆境中看到曙光,这就是他的旷达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这里表达了对陶渊明退隐躬耕生活的仰慕。但是他追求的是内心的退隐;所归之处是能使他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蕴含作者心静如湖水,不在乎外在事物得失的心理状态。

自然和仕途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词人始终泰然自若。“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带些抗争,也是一种执著;“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对此的升华。

3、重点评析:

(一)、“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

①、苏轼的词在形式上突破传统音律的限制,很方便地把诗的语言、散文的语言、甚至是口语融入词中,使它满足于自己抒发情感的需要,“谁怕”“微冷”“归去”去掉,就是一首诗。(多媒体展示去掉“谁怕”“微冷”“归去”后形成的诗)但是同学们读一读,感觉一下,如果去掉“谁怕”,表达效果一样不一样?

明确:情感的力度不同,用反诘的语气,起强调的作用,突出了自己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宣言。

②、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要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

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以苏轼的才学,治国安邦定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太正直太富有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文名冠一时,但他的五尺之躯却不见容于当权者。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他都照例不受欢迎。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我们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同学们知道这三个地名并列意味着什么吗? 明确:应该是苏轼的三个被贬之地。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宋哲宗时,他又因反对全部废除新法而被贬惠州,最后到偏远的儋州,今海南岛。“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平淡地说出,这就是苏轼的旷达。

(二)、鉴赏下片:

④、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下片前三句的内容,看谁描述得有文采。

明确: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

⑤、刚才还是瓢泼大雨,现在却山头斜照,想一想,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明确:⑴、应该还包含政治上的晴雨不定。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升沉不定,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过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生活。

⑵、这种理解与前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表现的情绪以及东坡一贯的气质并不吻合。这里要表达的是,风雨没有改变我苏东坡,我回头看我走过的路,虽然经过一段风雨的萧瑟遭遇,但是,对我而言,“也无风雨也无晴”,晴天也好,雨天也好,我都能泰然处之,任其自然。

⑶、我们谈论苏轼,不仅要品其文,还要悟其人,以一种坦荡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风雨。(生齐诵《定**》)

4、小结:立意的高远、气势的恢弘成就着苏轼的豪放,而婉约含蓄之作,也为苏轼的创作增添了多彩亮丽的一面。无论他的豪放还是他的婉约都具有新人耳目的魅力。请大家课后自习苏轼的婉约词。

【课后作业】 背诵全诗

苏轼《江城子》

一.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二.课文分析

1.题目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但是上片并没有记梦,那它的作用是什么?

上片所写内容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促成作者夜梦亡妻的因素有哪几方面?(结合上片词文回答)

A“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说不思量,即是思量。——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B“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此时作者正在密州,与故乡眉州相隔千里之遥。作者为什么人在密州?原因是被贬。被贬处境如何?无处话凄凉。——人生多难、政治打击。

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政治打击之下,人易衰老,就是相逢了,妻子也不会识得我了吧。——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写出二人相见时的场景。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转抄)

4.“十年生死两茫茫”,“茫茫”遥不可及。但是见面后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什么?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

5.赏析“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异曲同工。以凄凉的意境,烘托出作者对亡妻深挚的怀念。回扣“千里孤坟”。

6.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不好吗?

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反衬手法,强化了情感。

7.“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是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也是苏东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还是苏东坡,你如何看待?

多情未必非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更加真实的苏东坡,更加成熟的真丈夫。

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诵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词文: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译文: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二.串讲苏词: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4.“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5.“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三.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四、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A.意境的高低: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B.艺术构思:“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C.语言艺术:“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五.板书:

杨花:本质命运→无情有思→花如思妇→悲惨命运→花人合一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三、品读鉴赏: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句子表达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

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突写一个“独”字。

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

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5.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四、苏轼词总结:

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A.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

B.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四.补充理解:

据《宋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临江仙 晏幾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一.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能文善词,与其父齐名。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以小令见长,工于言情,语言清新,曲折轻婉。晚年家境中落,其词多感伤情调。有《小山词》。

在词的发展史上,从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到晏殊、欧阳修,是在意境上面逐渐加深,用没有个性的歌词,来传达作者的一种修养、品格和情意。意境的加深,是词诗化的一个过程,而晏幾道的词是这种发展长流中一个向回转的漩涡。他不是向诗歌的意境去发展的,他又回归到供美丽歌女们歌唱的歌词上去了。但是因为他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他写的词比较文雅,更富于诗意。所以黄山谷给他的词写序,说他的词是“狎邪之大雅”。狎邪,是指那种风流浪漫舞榭歌台的生活,大雅,是说在狎邪的这种歌词里边比较有诗人高雅气质的歌词。二.词作赏析: 1.题材类别: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景,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全词在怀人的月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即“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2.上片词人是怎样将“春愁”写得缠绵深婉的?

A.梦后酒醒。因怀念之深而以酒醉销愁,酒醉而有相见的美梦,梦虽美丽但却短暂,酒醒梦断后,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愈加孤寂。

B.春恨年年。“去年”“却来”,显见春恨非一朝一夕,而是由来已久,点出春恨之深长难销。

C.落花微雨。“落花”“微雨”,春芳已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

D.双飞独立。无情的春燕尚且能够双宿双飞,而有情之人却只能落花微雨之中独立,以物衬人,孤寂伤感之情深化。

3.初见小蘋“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表面写小蘋的衣着与技艺,深层处还写出了什么?你能说说小蘋这个少女的美好形象吗?

“两重心字”暗指心心相印,“说相思”因害羞而以琵琶传相思之情,两情相悦。

天真烂漫、娇美可人、温柔多情。

4.“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如何理解?

彩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意,彩云常用来比喻美好而薄命的女子。明月传统意象也暗写分离。当时的明月今日仍在,而明月之下的彩云(人)却已不在,以物是衬人非,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5.找出词中表时间的词汇和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的词语。梦后、酒醒、去年、初见、当时。(时间上由近及远)春恨。

6.五个时间词,带出两个深情款款的画面,是哪两个画面?并说明表达了怎样的深情。A.梦后酒醒:楼台高锁、帘幕低垂、落花微雨的冷清孤寂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春愁的孤独与空虚。

B.初见当时:两情相悦、伤心离别的画面,表达了美好的回忆和难忘的深情。这两幅画面全由春愁二字连缀为一体。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一.释词:

彩袖:代指穿彩衣的歌女。拚却:甘愿,任凭。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女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累了停下来)。同:聚。

剩:读“锦”,只管。二.赏析:

1.这首词的内容表现了一对恋人的“爱情三部曲”,是哪三个过程? 此词表现的是一对恋人的“爱情三部曲”:初盟,别离,重逢。

2.上片中“初盟”的“盟”字是如何体现的?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二句,一着笔于对方,一落笔于自身,既展现了二人初识时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见倾心、愿托终身之际的曲折心态。伊人殷勤捧杯劝饮,却不仅仅是履行劝酒的职责,还欲借此暗通情意。而作者为报答她的款款深情,开怀畅饮,不惜一醉。双向的爱情交流,体现了“盟”字。

3.伊人舞姿曼妙,歌声婉转,你能从词句中找到信息吗?

“舞低杨柳楼心月”,借时间的推移,化静态为动态,从侧面表现出舞姿的尽态极妍,渲染欢乐气氛,独出机杼。

4.“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写“别后相思”有什么新意吗?你如何理解它的作用?

这三句写别后相思,以梦出之,是古诗词常用手法,本身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却为结尾两句的抒情作了非常有创意的铺垫:梦中相聚,醒后成空,感情凄苦;今宵真的相聚了,因往日美梦成空,反倒不敢相信了,害怕也如往梦一般,转眼又成虚想,因而只管将银灯相照,一时难以相信相聚成真。往梦常以为真,今宵成真,又以为梦中,看似违背常规,实则说明相思之深之苦,表现了一对眷恋至深的情侣久别重逢的那种惊喜交集、喜极转忧的特殊心态。

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评曰:“下半阕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得不让伊独步。”这当不是溢美之辞。

5.这首词在色彩使用上有何特色?

“彩袖”“玉钟”“颜红”“杨柳”“桃花”“银釭”,色彩艳丽。营造了美丽的爱情世界。6.梳理词中起伏的怀感脉络。将词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勾画出来,比较本篇与上篇(《临江仙》)在时序安排上的不同。

时间:当年——别后——今宵。情事:初盟——别离——重逢。情感:欢乐——愁苦——欢乐。三.总结晏几道词的特色:

1.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小山词主要是表现对爱情的刻骨铭心的相思和生死不渝的追求,并把爱情当作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这几乎是晏几道人生主要的精神寄托。他一方面借对爱情的追求来建立一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审美的情感世界,以消除现实人生中无法摆脱的孤独苦闷;另一方面,把自己辛酸不平的身世之感曲折地寄托在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失意苦闷之中,既能一吐为快,又能不获罪于人。

2.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A.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由于对爱情失落的追忆,晏几道常常建构梦幻以重温往日爱情的甜蜜。形成缤纷多姿的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B.语淡情深的风格特色。

3、艳而不俗的异样风采。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两个层面上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到了极致。他在宗柳学苏之外,独树一帜,给北宋后期词坛增添了异样的风采。

下载《唐诗四首》教案及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诗四首》教案及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诗素描作文训练

    唐诗素描作文训练【设计思路】 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唐诗素描"作文训练旨在帮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导写......

    唐诗素描作文训练设计

    唐诗素描作文训练 黄心蓉2006-11-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唐诗素描”的方法,有意识地从唐诗中汲取写作养料。 2、帮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 课题诗四首课型新授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材......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四首诗,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

    李白诗四首教案

    2、李白诗四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

    诗四首教案

    30、诗四首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备课札记、教学感悟 一、课标要求: 1、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

    诗词四首 教案

    诗词四首 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特定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古诗四首》教案

    古诗四首【教学目标】 1.掌握正确的鉴赏诗词的方法,理解诗词的深刻内涵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