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诗三首教案
唐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陈子昂,回忆李白杜甫的作品;
b、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情感;
c、反复朗诵,以致能够背诵。
2、情感目标:
a、了解陈子昂、李白、杜甫不同的艺术风格;
b、领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
a、提高同学们欣赏古诗的能力与水平;
b、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c、能够顺畅流利的介绍这三个地名,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陈子昂、李白、杜甫不同的艺术风格,总结陈子昂慷慨悲凉,李白雄奇壮丽、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朗读法、范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陈子昂,体会《登幽州台歌》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朗读、背诵;
2、回忆李白,反复朗读诗篇,感知诗的内容与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名胜古迹历来吸引着全世界的眼光。今天欢迎各位参加这次中国名胜古迹的游览之旅。希望各位旅途愉快。
这次的旅途将一路南下。第一站就是位于北京的幽州台(板书)。幽州台也就是蓟北楼,是战国时期燕国的政治中心。今天呢,我们就跟随幽州台的特聘导游陈子昂先生一起展开首站之旅。请大家把书翻开到„„页。
二、作者: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今四川人)。他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一次,他被降职,登上幽州台,放眼河山,忽发无穷感慨,便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三、默看这首诗的背景,结合课文注解,小组讨论尝试翻译。
要求:在同学翻译时,其余的同学认真听,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大家一起探
讨,交流。
四、具体分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强调“古人”“来者”)这里的古人、来者都
是指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第三四句,登台远眺,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板书)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共鸣,在当时可以说是广泛流传。(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或传颂,引导同学回忆上次在《清塘荷韵》中学过的成语:脍炙人口)
五、艺术特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苍茫辽阔的风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在句式方面,采用了长短交错的楚词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个字,三个停顿:前 / 不见 / 古人,后 / 不见 / 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个字,四个停顿:
念 / 天地 / 之 / 悠悠,独 / 怆然 / 而 / 涕下。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句式与停顿呢?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
了一个虚字“之”“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慢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六、老师范读,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一遍,然后花几分钟的时间背诵下来。
七、刚刚我们对幽州台游览了一番,大家都兴致勃勃。那么看完幽州台之后,我们下一站将会是哪里呢?下一站我们将转战南京,去欣赏传说中的凤凰台。接下来的导游是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在我们小学时学过他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向我们介绍了思乡之情。前不久呢,在我们游览天姥山时,为我们介绍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大家猜到了吗?没错,他就是李白。他可是导游界中“仙人”级的人物。(李白,字太白,好青莲居士,诗仙)
八、老师范读一遍《登金陵凤凰台》,学生熟悉字词,字音。然后请同学们齐读
一遍。请大家结合注释和本课前的背景介绍,理解诗的内容。
九、同学们每人分析一句,老师再加以补充。
开头两句写到凤凰台的传说。十四个字当中连用三个“凤”字,丝毫不使人
嫌其累赘。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由此得名。(强调接下来的)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在封建时代,凤凰是祥瑞的象征,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水仍然不停地流着。
三四句是“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的进一步发挥。这里蕴含着李白独特的历
史感喟。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时,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
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这两句诗气象雄奇壮丽(板书),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和社会
生活。他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了唐的都城长安。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
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心中情和眼中景就茫茫然交织在一起,于是水光山色,发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载。
十、小结:
《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借景抒情,登临怀古,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
但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慷慨悲凉不同,李白的诗充满气势,在诗中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志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登岳阳楼》,体会作者的情感;
2、比较三首诗的不同风格,总结作者们的情感;
3、反复朗读,熟练地背诵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回顾加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登幽州台歌》和《登金陵凤凰台》,下面我们来回忆一
下。我们一起来把这两首诗背诵一遍。
好了,刚刚我们回顾了上两个景点,下面呢,我们将前往本次旅途的最后一
站。这个景点是位属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是哪四座楼吗?(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滕王阁)今天我们要游的就是四大名楼中的岳阳楼。既然岳阳楼是名楼,那我们介绍它的导游也不能寒碜,也要配得起它。所以,今天向我们介绍岳阳楼的就是与李白其名的杜甫,他可是导游界“圣人”级的人物。杜甫相信大家很熟悉吧,我们很早之前就学过他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跟随杜甫去岳阳楼游览一番吧!
二、经过前两首诗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怎样分析一首诗有了了解,下面请同学
来当个小老师,结合注解来向我们介绍一下这首诗,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紧,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
三、分析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起首两句写诗人久已仰慕和得上岳阳楼观赏
湖景的兴奋心情。在律诗中,开头两句本来可以不必对仗,如今破格写成一联,而且自然流畅,其用意就是为了加强“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登楼赏景,夙愿终偿的喜悦。关于律诗,同学们稍微了解一下就行了,看到课后练习题第三题,稍微了解。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景色。这十个字,极其形象地把
洞庭湖壮伟开阔的景象和吞吐日月的气势描绘出来了。“浮”字用的最妙,不仅自然贴切,而且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也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登楼赏景的感叹。“无一字”,突出了孤独,“有孤舟”,表现了悲苦。写湖景壮阔,叙处境凄凉,作者写出了两个不同的意境,这是诗人精心构思的,有意以二者对照,前后映衬,借以引出更深的思索和感慨。他由己及人,忧国忧民,不禁伤感得涕泪交流。全诗感情起伏,沉郁顿挫,意境深广,浑然一体。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忧时忧事的感慨。通过“戎马”一句
就可以理解到诗人的“凭轩涕泗流”,不仅是光为个人的身世而悲伤,而且前面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也不是单纯为个人的流落孤伶的感叹。正因为国家多难,自己年老且病,无从尽绵薄之力,昔年的抱负都成了泡影,这才在登楼远眺之际,引起对国仇家难的深深感触而忍不住老泪纵横了。“戎马关山北”一句,绾上接下,对拓宽诗的意境,深化思想内涵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杜甫是古代诗人中以创作态度极其严谨著称的,要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这是一首五律的经典之作,每个字都不是随便安下的,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用字精当,无可更改。仅40个字,写了往昔对洞庭湖的仰慕,今日登楼夙愿终偿的喜悦心情;描绘了洞庭湖包容天地的雄伟气象,赏景伤怀;叙述了自己年老且病,又与亲朋音信断绝的孤苦;更揭示了造成与亲友隔绝、消息全无、老病漂流湖上的原因,和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表现内容之丰富,意境之辽阔,思想之深邃倍受古今赞誉,用字精当,无可更改。
四、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花几分钟时间背下来。
五、总结不同的感情:
同学们,本次旅途到这里就已经全部结束了。三个不同的景点在大家心中都留下了不同的画面。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三幅不同的画面表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幽州台:孤独寂寞、慷慨悲凉的诗人形象;
凤凰台:感伤时事,暗淡的色彩却又旷达高远,气势磅礴;
岳阳楼:夙愿终偿的喜悦,忧国忧民,孤苦凄凉的境遇。
六、导游大比拼:
同学们对三个地方都了解、熟悉了,下面请同学们来当导游,介绍这三个景
点,锻炼自己的能力。
七、布置作文:
今天我们游览了三个著名的景点,有的同学可能喜欢,也可能有的同学对别的地方兴趣更浓。所以,今天留给大家的作业就是一篇作文《我向往的地方》。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心之所向,融入自己的感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好这篇文章。(具体解释“向往”是什么意思?向往就是心之所向。向往的地方可以是旅游景点,也可以是别的你喜欢的地方。可以是你去过的地方,也可以使你没去过的地方。可以是真实存在的地方,也可以是你虚拟想象的地方。)
八、小游戏熟练背诵诗词:
今天我们的课就已经上完了,现在还剩下几分钟的时间。下面老师来检查一
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我们做个小游戏,轻松一下,诗词抢答赛。老师念上句,请同学接下句,没答出来就表演一个节目。
九、板书
幽州台——————凤凰台——————岳阳楼
陈子昂李白杜甫
慷慨悲凉感伤时事沉郁顿挫
孤独寂寞气势磅礴孤苦凄凉
第二篇:水墨唐诗300首—杜甫《绝句三首》
水墨唐诗300首—杜甫《绝句三首》
唐诗内容简介
此三首绝句写蜀中战乱的情景。其一写群盗甚於虎狼;其二通过难名的诉说,写人民的苦难;其三写官军对人民的掠杀。
前年渝洲刺史被杀,今年开州刺史被杀。盗贼四起比虎狼还凶,虎狼食人尚肯留下妻子。
一家十一口逃难到蜀地,只剩下一人离开骆谷。说到两个女儿被掠时生离死别的情景,不禁向天嚎啕大哭。禁军兵马可称骁雄,施暴大略和党项羌、吐谷浑差不多。听说在汉水杀了很多人,把妇女留在军营。
唐诗欣赏
前年渝洲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第三篇:《唐诗》教案
唐诗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诗歌的大体特点,初步体会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赏析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把握作者的感情。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王勃《滕王阁》
(一)赏析首联:(10分钟)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明确: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此句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 明确:(1)场景: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场面十分豪华。(2)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3)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明确: 空间:高。
时间:逝。
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颈联:(10分钟)
1.此联两句紧扣住首联的哪个字来写景的? 明确:高。
2.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明确:(1)意境:冷落、凄凉。(2)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3.此联的艺术手法和作用?
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4.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明确: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5.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三)赏析颔联:(10分钟)
1.教师提示:此联为转,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2.提问:“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明确: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10分钟)
1.“槛外长江空自流”,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
2.此种以偶一开一合,使人只觉其流动,不觉得对偶。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
(五)风格:流丽深静。
(六)主旨:(5分钟)
《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二节、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山居秋暝
一、导语:(2分钟)
我们以前学过《送元二使安西》(学生齐背)那是一首在唐代广为传唱的送别诗,是著名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其诗清新明净真切深挚,神旺韵足,成为朋友分别的心曲。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瞑》。
二、师背诵,生感知,引出近体诗。(学生谈近体诗特点,师补充)(5分钟)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另一种: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式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总的来说,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每句平仄有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双数句都要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但有的特殊情况,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这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
三、简介王维及写作背景:(3分钟)
1、诗歌进入盛唐后,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边塞诗派,代表作者高适、岑参等,二是山水田园派,王维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家,还有孟浩然等。
2、王维:字摩诘,原籍祁(山西),其父迁居蒲洲,遂为海东人,唐诗人兼画家,其早年有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渐消沉,吃斋奉佛。40多岁时,他在长安东南蓝田辋州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生活,《山居秋暝》是其这个时期的作品。
四、分析、鉴赏全诗(25分钟)
1、学生读——体会意境
过渡:(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最能代表王维山水诗歌的特点)。
2、分析、鉴赏:
题目:“山居秋暝”:是诗歌内容的精炼概括。山:终南山,诗情产生的地点、“居”的主语、作者王维,是诗中山水美景的观照主体;“秋”字指季节;“暝”:傍晚,具体的时间,虽仅四字,但具体的季节,时间、地点、人物均包括进去,--标题具体、凝练、概括。题目既标明“山居秋暝”,起笔便直承诗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是古今文章家所谓“入手擒题”的开篇方式。不过这两句写法,又各不相同。“空山新雨后”是从主观感受着笔,而“天气晚来秋”则为纯客观介绍。诗人首先用一“登”字写对“山”的感受,点出了山中的空旷和幽静,有如世外桃源;接着以一“新”字写雨,点出了雨后空气的清新宜人。“空山”照应题目中的“山”字,而诗人的感受则照应题目中的“居”字。对句的客观介绍,当然是紧承出句对山景的感受而来,是具体实在的,而非泛言季节和时间。“晚”、“秋”二字,亦与题目中“秋暝”二字照应。这样一来,诗题“山居秋暝”四字全被点出: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初秋傍晚,景色美妙可见一斑。开篇二句虽无浓郁的抒情,也无优美的画意,但它紧扣诗题,又以“空山”、“新雨”、“晚秋”导引出后面景物描写的重点,章法上:开局布道,交代了时间、地点。
首联为淡雅的序曲,颔联、颈联则是优美动人的乐章。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后的山,山上松林一尘不染,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缝隙在林间流下斑驳的影子,给人明净、清幽之感,如同自己的心被洗净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如优美奏鸣曲在身边响起,映衬出山中宁静,让人仿佛感到大自然脉搏在轻轻跳动着。且“明月”句上承“晚”字而来,写夜色恬静优美;“清泉”句照应“新雨”,写山泉夜鸣悦耳。月色、松影、泉声、波光构成诗情、画意、乐感三位一体的小夜曲。读者试闭目一想:眼前月色溶溶,松影婆娑。耳际:淙淙清泉,潺潺作声。进一步想,可听闻的泉声,恰是这支夜曲悦耳动听的音响效果;可视观的月色、松影、泉流、波光,正是这支小夜曲和平宁静的形象展示。
这一联写“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幽清而明净。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面对月照清泉的美景出神地观赏,忽被竹林中传来的一阵少女们的欢声笑语打断思绪,侧耳一听,方知是洗衣的姑娘们乘月色而归。此时忽见荷塘莲叶披分,纷纷作响,定睛一看,方知是渔舟出动。如果就事情发生的自然时序而言,应首先是浣女归而后竹喧,渔舟下而后莲动,但诗人观照过程却是先听见林中少女的喧声,等她们走出竹林,近到身前,才分辩出是洗衣之女;正是先被披分作响的莲叶惊动,然后才发现了渔舟夜出。如此先声后人,不仅真实写出诗人具体的感观过程,且更符合诗歌讲究句法奇巧的艺术规律,诗家所谓“匠心”可见一斑。
总结深化:颔联重写山中之景,颈联重写山中之人。他们都为这场晚来秋雨而惊喜,或乘月夜浣,或乘月夜渔,一片欢声笑语,洋溢着山村生活的和平、宁静气氛,恰与月色松影,泉影波光之恬静共鸣,人与景互衬,构成“山居”生活怡然自得之趣,同喧嚣嘈杂的城市生活,同权利纷争的炎凉世界,正形成鲜明对比。
颈联写出青松明月下,生活着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反衬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此景、此情,尾联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所以久留”二句化来,楚辞中的“王孙”是其作者要“招”的“隐士”,这位隐士或许是他的亲人,但担忧其所居“山中”环境的危险和寂寞,所以呼唤他早日归来而不要久留山中。王维在此反用其意,说任随它春日群芳凋零,而山中秋景尚好。王孙是可以久留山中的。总结:王孙是诗人自指,说山中可留,实是表明自己对山居生活的留恋,对和平宁静的向往,由此反衬出对碌碌尘世的厌弃。一片冰清玉洁,孤芳自赏的情怀,自然而然跃然纸上。
五、有人说过诗如茶,需细品,才知其浓香;诗如花,需欣赏,才知其美丽,诗贵含蓄,读诗犹如品茶、赏花,要慢读,字字推敲,用心灵感悟,方可发现诗中言外之意,悟出其美妙。大家集体诵读,注意:(5分钟)
1、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怎说是“空山”呢?
2、联系语境,仔细体会本诗的意境。
因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这也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
六、(5分钟)
1、通译全文,体会意境,想象画面(生口述,师补充)
新雨后的空山一派清新,傍晚时的天气透着秋凉,月光映照着斑驳的松影,清泉在溪石上缓缓流淌,竹林里响起的喧笑声,是浣纱少女们回来了,河中的莲花阵阵摇动是一叶叶渔舟顺流而下,任由那春光春水消失吧,这山中秋景照样值得我留意。
2、学生想象诗中画面。
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为一明证,诗人用淡淡几笔勾画出,雨后山村的秋景图、清晰,宁静而有洋溢和平安乐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真是隐士们的好去处。(出示画面)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个细节都富于艺术魅力,从不同侧面(所闻、所见)中写出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真是一幅优美生动的风习画。
画中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静态动态,人声水声,可说一幅动静结合的水墨渲染画。
第三节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将进酒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常识简介(5分钟)
1、解题
⑴《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2.作品背景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整体感知(5分钟)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莫使金樽空对月 ⑵烹羊宰牛且为乐 ⑶钟鼓馔玉不足贵 ⑷斗酒十千恣欢谑
四.鉴赏情感(25分钟)
1、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悲→ 欢→愤→狂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4、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5、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五、比较阅读(5分钟)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后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技巧: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第四节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客至
一.题解:(5分钟)
这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讲,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二.赏析诗文:(40分钟)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1.释“群鸥”。
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2.此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3.赏析“皆”字。
“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释“缘”。因为。
2.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
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3.体味作者的情感。
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1.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
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2.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A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B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评解
1.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2.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五、课后作业
摘抄立白诗《将进酒》
第四篇:唐诗教案
苏轼《定**》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苏轼词语言上的美感。
2.学习《定**》,体会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哲理意味。【课文提示】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他生活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出身于颇有文化修养的家庭。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矛盾而统一地存在于他的世界观的各方面。
2,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其作品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散文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是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杰出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3,苏轼词作打破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扩大题材,提高意境,形成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浪漫主义风格,创立了豪放词派,为南宋爱国词人开先河。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少年得志,22岁一举高中,名动京华;他仕途波宕,曾为帝王之师,也曾为阶下之囚;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处世天真,眼中所见无一坏人;他淡泊名利,居庙堂之高时,念念于归隐渔樵,处野域蛮荒时,恬然自适于陋室粗食;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苏轼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他的旷达胸怀影响了无数后人的人生模式,他的“自成一家”的诗词也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
4,《定**》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又称《定风流》《定**令》。前片五句,后片六句,共62字;句句押韵:前片1、2、5句和后片3、6句押平声韵;其余六句押仄声韵。【朗读课文】《定**》 【课文分析】
一、导入:苏轼创作词的时候,面对的正是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的局面,苏轼以雄健之笔,使豪放词异军突起。苏轼的豪放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来齐读这首词,再来感受一下这震铄千古的豪放名篇的恢弘气势。
1、请同学们感受东坡词的豪放气势了,结合着《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归结一下豪放词在写景、抒情上都有什么特点? 明确:(写景:博大壮阔、气象恢弘。抒情:豪迈奔放。)认识:正所谓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这首词的出现,对于盛行着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但是,同学们,豪放派的词是不是就仅仅只有在写景上:博大壮阔、气象恢弘。在抒情上:豪迈奔放这一类呢?还有一种豪放,豪放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下面我们来鉴赏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豪放情怀的词——《定**》。
二、鉴赏《定**》
1.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感受。2.鉴赏分析。
明确:在一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去郊游。正在高兴时,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都连连抱怨天公不作美,纷纷找地方躲雨。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他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地走着。同行的人都笑他疯癫。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风格。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于“莫听”二字,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词人不在乎风雨,他在雨中吟诗,甚至脚步比以前还慢,潇洒中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事,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作者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虽然轻便,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这个“轻”字分明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词人认为以轻松旷达的心情面对“风雨”,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却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反而感觉微凉;山头夕阳又送来些许暖意。作者在逆境中看到曙光,这就是他的旷达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这里表达了对陶渊明退隐躬耕生活的仰慕。但是他追求的是内心的退隐;所归之处是能使他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蕴含作者心静如湖水,不在乎外在事物得失的心理状态。
自然和仕途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词人始终泰然自若。“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带些抗争,也是一种执著;“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对此的升华。
3、重点评析:
(一)、“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
①、苏轼的词在形式上突破传统音律的限制,很方便地把诗的语言、散文的语言、甚至是口语融入词中,使它满足于自己抒发情感的需要,“谁怕”“微冷”“归去”去掉,就是一首诗。(多媒体展示去掉“谁怕”“微冷”“归去”后形成的诗)但是同学们读一读,感觉一下,如果去掉“谁怕”,表达效果一样不一样?
明确:情感的力度不同,用反诘的语气,起强调的作用,突出了自己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宣言。
②、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要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
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以苏轼的才学,治国安邦定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太正直太富有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文名冠一时,但他的五尺之躯却不见容于当权者。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他都照例不受欢迎。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我们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同学们知道这三个地名并列意味着什么吗? 明确:应该是苏轼的三个被贬之地。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宋哲宗时,他又因反对全部废除新法而被贬惠州,最后到偏远的儋州,今海南岛。“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平淡地说出,这就是苏轼的旷达。
(二)、鉴赏下片:
④、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下片前三句的内容,看谁描述得有文采。
明确: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
⑤、刚才还是瓢泼大雨,现在却山头斜照,想一想,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明确:⑴、应该还包含政治上的晴雨不定。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升沉不定,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过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生活。
⑵、这种理解与前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表现的情绪以及东坡一贯的气质并不吻合。这里要表达的是,风雨没有改变我苏东坡,我回头看我走过的路,虽然经过一段风雨的萧瑟遭遇,但是,对我而言,“也无风雨也无晴”,晴天也好,雨天也好,我都能泰然处之,任其自然。
⑶、我们谈论苏轼,不仅要品其文,还要悟其人,以一种坦荡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风雨。(生齐诵《定**》)
4、小结:立意的高远、气势的恢弘成就着苏轼的豪放,而婉约含蓄之作,也为苏轼的创作增添了多彩亮丽的一面。无论他的豪放还是他的婉约都具有新人耳目的魅力。请大家课后自习苏轼的婉约词。
【课后作业】 背诵全诗
苏轼《江城子》
一.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二.课文分析
1.题目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但是上片并没有记梦,那它的作用是什么?
上片所写内容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促成作者夜梦亡妻的因素有哪几方面?(结合上片词文回答)
A“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说不思量,即是思量。——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B“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此时作者正在密州,与故乡眉州相隔千里之遥。作者为什么人在密州?原因是被贬。被贬处境如何?无处话凄凉。——人生多难、政治打击。
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政治打击之下,人易衰老,就是相逢了,妻子也不会识得我了吧。——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写出二人相见时的场景。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转抄)
4.“十年生死两茫茫”,“茫茫”遥不可及。但是见面后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什么?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
5.赏析“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异曲同工。以凄凉的意境,烘托出作者对亡妻深挚的怀念。回扣“千里孤坟”。
6.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不好吗?
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反衬手法,强化了情感。
7.“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是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也是苏东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还是苏东坡,你如何看待?
多情未必非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更加真实的苏东坡,更加成熟的真丈夫。
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诵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词文: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译文: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二.串讲苏词: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4.“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5.“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三.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四、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A.意境的高低: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B.艺术构思:“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C.语言艺术:“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五.板书:
杨花:本质命运→无情有思→花如思妇→悲惨命运→花人合一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三、品读鉴赏: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句子表达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
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突写一个“独”字。
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
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5.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四、苏轼词总结:
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A.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
B.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四.补充理解:
据《宋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临江仙 晏幾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一.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能文善词,与其父齐名。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以小令见长,工于言情,语言清新,曲折轻婉。晚年家境中落,其词多感伤情调。有《小山词》。
在词的发展史上,从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到晏殊、欧阳修,是在意境上面逐渐加深,用没有个性的歌词,来传达作者的一种修养、品格和情意。意境的加深,是词诗化的一个过程,而晏幾道的词是这种发展长流中一个向回转的漩涡。他不是向诗歌的意境去发展的,他又回归到供美丽歌女们歌唱的歌词上去了。但是因为他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他写的词比较文雅,更富于诗意。所以黄山谷给他的词写序,说他的词是“狎邪之大雅”。狎邪,是指那种风流浪漫舞榭歌台的生活,大雅,是说在狎邪的这种歌词里边比较有诗人高雅气质的歌词。二.词作赏析: 1.题材类别: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景,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全词在怀人的月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即“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2.上片词人是怎样将“春愁”写得缠绵深婉的?
A.梦后酒醒。因怀念之深而以酒醉销愁,酒醉而有相见的美梦,梦虽美丽但却短暂,酒醒梦断后,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愈加孤寂。
B.春恨年年。“去年”“却来”,显见春恨非一朝一夕,而是由来已久,点出春恨之深长难销。
C.落花微雨。“落花”“微雨”,春芳已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
D.双飞独立。无情的春燕尚且能够双宿双飞,而有情之人却只能落花微雨之中独立,以物衬人,孤寂伤感之情深化。
3.初见小蘋“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表面写小蘋的衣着与技艺,深层处还写出了什么?你能说说小蘋这个少女的美好形象吗?
“两重心字”暗指心心相印,“说相思”因害羞而以琵琶传相思之情,两情相悦。
天真烂漫、娇美可人、温柔多情。
4.“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如何理解?
彩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意,彩云常用来比喻美好而薄命的女子。明月传统意象也暗写分离。当时的明月今日仍在,而明月之下的彩云(人)却已不在,以物是衬人非,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5.找出词中表时间的词汇和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的词语。梦后、酒醒、去年、初见、当时。(时间上由近及远)春恨。
6.五个时间词,带出两个深情款款的画面,是哪两个画面?并说明表达了怎样的深情。A.梦后酒醒:楼台高锁、帘幕低垂、落花微雨的冷清孤寂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春愁的孤独与空虚。
B.初见当时:两情相悦、伤心离别的画面,表达了美好的回忆和难忘的深情。这两幅画面全由春愁二字连缀为一体。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一.释词:
彩袖:代指穿彩衣的歌女。拚却:甘愿,任凭。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女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累了停下来)。同:聚。
剩:读“锦”,只管。二.赏析:
1.这首词的内容表现了一对恋人的“爱情三部曲”,是哪三个过程? 此词表现的是一对恋人的“爱情三部曲”:初盟,别离,重逢。
2.上片中“初盟”的“盟”字是如何体现的?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二句,一着笔于对方,一落笔于自身,既展现了二人初识时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见倾心、愿托终身之际的曲折心态。伊人殷勤捧杯劝饮,却不仅仅是履行劝酒的职责,还欲借此暗通情意。而作者为报答她的款款深情,开怀畅饮,不惜一醉。双向的爱情交流,体现了“盟”字。
3.伊人舞姿曼妙,歌声婉转,你能从词句中找到信息吗?
“舞低杨柳楼心月”,借时间的推移,化静态为动态,从侧面表现出舞姿的尽态极妍,渲染欢乐气氛,独出机杼。
4.“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写“别后相思”有什么新意吗?你如何理解它的作用?
这三句写别后相思,以梦出之,是古诗词常用手法,本身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却为结尾两句的抒情作了非常有创意的铺垫:梦中相聚,醒后成空,感情凄苦;今宵真的相聚了,因往日美梦成空,反倒不敢相信了,害怕也如往梦一般,转眼又成虚想,因而只管将银灯相照,一时难以相信相聚成真。往梦常以为真,今宵成真,又以为梦中,看似违背常规,实则说明相思之深之苦,表现了一对眷恋至深的情侣久别重逢的那种惊喜交集、喜极转忧的特殊心态。
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评曰:“下半阕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得不让伊独步。”这当不是溢美之辞。
5.这首词在色彩使用上有何特色?
“彩袖”“玉钟”“颜红”“杨柳”“桃花”“银釭”,色彩艳丽。营造了美丽的爱情世界。6.梳理词中起伏的怀感脉络。将词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勾画出来,比较本篇与上篇(《临江仙》)在时序安排上的不同。
时间:当年——别后——今宵。情事:初盟——别离——重逢。情感:欢乐——愁苦——欢乐。三.总结晏几道词的特色:
1.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小山词主要是表现对爱情的刻骨铭心的相思和生死不渝的追求,并把爱情当作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这几乎是晏几道人生主要的精神寄托。他一方面借对爱情的追求来建立一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审美的情感世界,以消除现实人生中无法摆脱的孤独苦闷;另一方面,把自己辛酸不平的身世之感曲折地寄托在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失意苦闷之中,既能一吐为快,又能不获罪于人。
2.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A.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由于对爱情失落的追忆,晏几道常常建构梦幻以重温往日爱情的甜蜜。形成缤纷多姿的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B.语淡情深的风格特色。
3、艳而不俗的异样风采。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两个层面上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到了极致。他在宗柳学苏之外,独树一帜,给北宋后期词坛增添了异样的风采。
第五篇:读唐诗教案
古诗朗诵演唱会
亳州北大园丁学校 授课教师:乙辉
歌曲《读唐诗》教学设计
备注:教学设计:乙辉。教学对象5(1)班。教学地点:三楼音乐室。设计时间:2016/3/24。课时:2课时,压缩成1课时。教学设计用途:晋级课。参考文献:《中国民间音乐概述》、《歌曲分析与写作》、《五年级教师教学用书》、《曲式分析与写作》、《西方音乐简史》《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毛泽东语录》》、《和声学教程》、教材分析:1@《古诗朗诵演唱会》是以歌曲《读唐诗》为基础展开的,《读唐诗》为两段体歌曲,大调式。第一乐段有4个乐句,前三个乐句基本上用了相同的节奏,八分休止符的运用使音乐显得较为活泼。第4乐句在“泉”上延长至两拍(在演唱时也可以做延长处理,表达更深的情感。)最后结束在主音上。2@歌曲《读唐诗》的歌词非常有特点,使我们想到了许多著名的古诗:(1)床前的月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2)窗外的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3)高飞的白鹭——两个黄丽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波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4)浮水的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5)枫桥的钟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6)巴山的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7)边塞的战士——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8)异乡的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学习这首歌不紧能感受到歌曲《读唐诗》的魅力,还能了解更多的古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读唐诗》的魅力及了解更多的古诗,激发学生对我国古诗文化的热爱。
2:通过了解古诗歌曲的旋律特点及诗歌的艺术特点,让学生发挥主体性进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创编旋律的能力。
3.感受歌曲的速度、节奏、旋律变化、段落等特点。4.了解音乐的起源、诗歌的发展及诗歌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并感受歌曲的速度、节奏、旋律,及休止符的运用。2:感受歌曲《读唐诗》的魅力,了解更多的古诗。
3:了街音乐的起源与诗歌艺术的发展和诗歌的艺术特点。4:创编诗歌旋律,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创作性。教学难点
1:理解音乐的乐段,乐句。
2:根据《读唐诗》的音乐形象,乐句的起承转合,旋律特点进行创编。3:歌曲中八分休止的运用,以及基本节奏型的掌握、节奏对歌曲情绪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本节音乐课老师将带你们穿越千年,梦回大唐,品味唐诗。穿越时空看你陌生而又熟悉的古诗。(播放古诗图片《绝句》《静夜思》《夜雪》《咏鹅》《枫桥夜泊》《夜雨寄北》《出塞》《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回味唐诗,感受唐诗文化)二.欣赏歌曲
导言:刚才欣赏的古诗向我们展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古诗文化,古诗是为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表达,以写诗来寄托情感,以诗为乐;今天,就让我们品味唐诗,学唱唐诗。下面请欣赏歌曲《读唐诗》。
欣赏形式:师钢琴弹唱歌曲《读唐诗》,学生欣赏聆听。(要求听出歌词写得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三.学习歌词
师:同学们歌曲欣赏完了,结合刚才欣赏的古诗图片,有谁能说出歌曲的歌词都有啥内容?
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歌曲中的很多句子出自刚才欣赏的唐诗,那么谁能说出哪一句出自哪首古诗? 生:举手回答。
师:多媒体播放歌词出处内容
床前的月光——《静夜思》李白。
窗外的雪——《夜雪》白居易。
高飞的白鹭——《绝句》杜甫
浮水的鹅——《咏鹅》骆宾王
枫桥的钟声——《枫桥夜泊》张继
巴山的雨——《夜雨寄北》李商隐
边塞的战士——《出塞》王昌龄
异乡的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我们回忆了很多的唐诗,那么老师弹奏一遍主旋律,同学们仔细聆听歌曲分为几个部分?
生:听完,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总结(从歌曲的乐段、乐句、起承转合处分析总结)
四.学唱歌曲
(一)第一乐段
1.师弹奏歌曲主旋律,学生模唱歌曲(一遍)2.师钢琴伴奏,学生演唱第一乐段.3.歌曲处理:歌曲中出现了八分休止,有什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引导式的总结(从休止符的作用)
(二)第二乐段
1.师弹奏歌曲主旋律,学生模唱歌曲(一遍)2.师钢琴伴奏,学生演唱第二乐段。3.歌曲处理:
@.师:歌曲的高潮部分在第二乐段的哪里?
生:答
师总结(从分析歌曲高潮的因素总结。)
(三)完整演唱歌曲和表演歌曲
1.师钢琴伴奏,全体学生演唱。2 师伴奏,学生独唱。3.分组轮唱。(可分为两组,第一组唱第一乐段,第二组唱第二乐段,两组形成鲜明的 对比)音乐扩展
(一)欣赏其他以为古诗为题材的歌曲。如《静夜思》、《咏鹅》、《明月几时有》等。
欣赏形式:教师自弹自唱。
(二)是讲解音乐的产生与诗歌。(用生动,有趣活泼的形式叙述。可从音的产生、歌曲的创作与发展史来讲解。)创作歌曲
师导言:模仿歌曲《读唐诗》的创作手法,首先陈述歌曲,其次进行乐曲的进一步陈述与巩
固,再次做乐曲的积极展开与前面陈述的乐曲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再回到陈述乐
曲上面的旋律来,总结乐曲和肯定乐曲。师:进行即兴示范创作 生:创作 课堂小结
师:毛主席曾经好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是你们的。你们是早晨9:00钟的太阳,是祖国的希望,中华民族的古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在本节课品味了古诗,望同学们把我们璀璨的古诗文化传承下去。
教学流程
1.组织教学
2.导言
3.欣赏古诗
4.导言
5.欣赏歌曲
6.回答欣赏后歌词特点问题
7.多媒体播放歌词出处
8.再次聆听歌曲
9.提问回答歌曲划分部分
10.师总结
11.学唱歌曲@学唱第一段,并处理歌曲。师总结
@学唱第二乐段,处理歌曲。师总结
@完整演唱歌曲:齐唱、独唱、轮唱。
12.音乐扩展:@欣赏其他古诗歌曲。
@讲解音乐的产生与诗歌的发展。
@创作歌曲:1师导言
2师示范创作
3生创作
13.课堂小结
上课时间:
****年**月**日。第 周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