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创新教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3)知道文化创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2)通过比较鲁迅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2)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五、教学内容及流程 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的简单描述,说出自己喜欢电影的名称《哈利波特》 教师归纳:《哈》不仅深受外国青少年的喜欢,也成为中国青少年的最爱。
CCTV每年的暑假寒假都会播放《西游记》,可以说是伴随着我们成长的一部电视剧,其中的重要人物孙悟空更是深入人心。但是,现在很多中国的小朋友却说:“我不要孙悟空,我要哈利波特”。我们可以做一下比较,从吴承恩写《西游记》算起,孙悟空已经有400多岁了,而哈利波特只有几年的时间。那么,为什么如此高龄的孙悟空却没有哈利波特招人喜爱呢?原因很简单,《西游记》每年都会播,很多人看了几遍之后就很熟悉其中的故事情节了,看多了就没有新鲜感了,这就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再好的食物吃多了也会腻的,所以,孙悟空斗不过哈利波特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注:这里把《西游记》与《哈利波特》做比较,并不是否认《西游记》的经典)学生活动:通过教师的分析,得出结论:文化要发展就必须有所创新。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必要性)(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社会实践在不断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文化也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创新。
学生活动:阅读49页“相关链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
教师归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找到很多文化形式在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歌曲,歌曲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一首歌曲往往都会让人们回忆起过去的岁月。1999年春节晚会让人们印象深刻的歌曲莫非《走进新时代》,这首歌里其中有三句歌词,又分别介绍了另外两首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东方红》歌颂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的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我
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春天的故事》歌颂了邓小平,歌颂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而这首《走进新时代》则歌颂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2)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任何事物为了更好地发展,都要求自身必须不断创新。
举例:中国共产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党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文化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及时赋予文化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时代精神,使其不断焕发新的光彩与活力。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学生活动:阅读49页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归纳:文化不是人脑凭空想象的,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举例:《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
▲情景导入
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创作则是首次把动物和人结合起来,强调了以人为本、人与动物、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创作思路上是全新的。(课件展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图片
提出问题
1、福娃的创作来源于哪里?
2、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设计思路:这个例子是学生所熟悉的,就能够很快地明白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影响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
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举例:三次科技革命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
(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两者就是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学生活动:阅读50页关于柳公权的材料,思考相关问题。
举例:四大徽班进京以后,与昆曲、秦腔等其他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合,并在艺术形式方面大胆尝试,最后衍变成为京剧,京剧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剧种,也是我国的国粹。
从四大徽班进京到京剧的产生,就说明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学生活动:思考为什么我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可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角度去思考。
教师归纳:可见,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学生活动: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吗?
教师归纳:不能认为文化创新的主体是文化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活动是文化创新。但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则是社会实践,而人民群众从来都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只是对人民群众分散、零碎的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或者是直接依据群众提供的比较系统的经验进行整理和加工,从而使文化得以保存、流传并发扬光大。
举例: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由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出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并领衔主演倾情打造的艺术精品,成为继“五朵金花”、“阿诗玛”之后,诞生在云南的又一经典力作。《云南映象》是一台融传统和现代一体的舞台新作,将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为了创作《云南映象》,她用一年时间在云南各族的田间地头采风寻觅,观看了无数民间舞蹈,再从其中将精彩的动作浓缩在歌舞中。
2.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学生活动:自学51页第二段,了解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六、板书设计: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2)文化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七、教学反思:
第二篇:文化创新教案
《文化创新》教案
彭清艳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知道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理解对待传统文化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基本途径;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
二、高考考点展示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
2、文化创新的途径: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2、难点: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复习文化创新。在复习这节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活动,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接龙(一个同学说原理的内容,另一个同学说方法论),来检测一下复习的成效。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下去认真巩固所学原理和方法论,这是哲学答题的武器。
图片展示,引导设问:图片中获奖的人是谁?她做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屠哟哟事迹:固守传统拒绝现代技术,重要发展只是空话,所以启示我们要实现文化创新。
引导过渡: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呢?今天我们从文化创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系统掌握。
考点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①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实践,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引导学生思考:网络热词有哪些?这些网络热词都体现了什么? 动力: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推动文化不断创新;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准备条件。
小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考点
二、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为什么)(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源于社会实践,但又知道这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归纳总结: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有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课堂练习
1、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创造活力,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素材。这表明()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人民群众是文化艺术作品的直接创造者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2、当人们忙于经典翻拍之时,《亮剑》、《历史的 天空》、《士兵突击》等原创作品却非常热播,有人认为,与其频繁向经典作品“借光”,还不如多花点心思,让今天的原创成为明日的经典。这种观点认为()
A.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否定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发展
D.大众文化真正需要的是原创作品
3、《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考点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怎么办)(1)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反对:①“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这是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反对:②“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归纳提升:文化创新的途径答题套路(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创新方向)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创新主体)
(5)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创新内容)
◇课堂练习
5、京剧是通过不断吸收地方戏曲的精粹和其它艺术形式的特长丰富发展起来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全面吸收各种艺术的特色
B.不断推陈出新、博采其它艺术精华
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保持传统艺术不受其他艺术的冲击
6、近年来,江苏省许多城市开展了城市精神的讨论 和提炼。如南京的“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
博雅、创业创新”;苏州的“崇文、融合、创新、致远”;常州的“千载读书地,现代创城”……
这些城市精神表明()
①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②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全面吸收中外一切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7、2010年11月21日,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圆满落幕。与往届相比,本届文博会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内容更加突出。要向实现文化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
①反对民族虚无和历史虚无主义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五、易错辨析
1、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3、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消失
4、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6、实现文化创新,就是以世界各国文化为营养
六、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①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实践,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动力: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推动文化不断创新;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准备条件。
二、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为什么)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怎么办)(1)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5)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6)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七、课后巩固知识抢答
第三篇:文化创新教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参赛号3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2、理解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能用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祖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式 教学过程
复习前面两节内容,引入新课
文化在交流的中传播,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讲解新课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小组讨论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说明,只有真正投身于社会实践,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简要点评,并用老舍的作品《 骆驼祥子》的语言特点来说明,又列举莫言的《红高粱》,以及赵本山在春晚上的不同时期的小品为例,来加以说明。并得出结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总之,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9-50页内容,并思考文化创新的意义 学生小组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的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就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今天,我们生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地技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2、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讨论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生小组活动,积极阅读并讨论所提问题。
四、布置学生做随堂练习,以巩固所学知……
五、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明确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我们要从中体会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
板书设计: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二、文化创新的作用
1、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三、文化创新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第四篇: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资源、条件。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正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过来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请引导学生体会: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讲的。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哲学》课中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一教学内容。
从文化自身来说,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任何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回答新问题,为实践发展起推动作用,它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也就不存在发展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大小。中华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呈现出勃勃生机,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巨大的创造力。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可见,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第三目“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方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因此,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不是在书房里苦思冥想,而只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深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关注他们的根本利益,从他们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实现文化创新。事实证明,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作品,无不是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设三个目。
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通过活动导入,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鉴的过程。第一目侧重说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的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尊重传统文化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统一的。如果不结合新的时代特点,74
不根据新的社会实践要求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
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并赋予时代的活力,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文化创新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身的长处。不同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经过综合创新,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创新史,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互融合、不断创新的历史。没有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争妍斗艳,就没有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也就没有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不同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甚至冲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发展、要创新,就不能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就盲目排斥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而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汲取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长处。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第三目“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但是,如果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那么,也就谈不上文化创新。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即“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做法,也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关于“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第十课中还会涉及到。
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就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探究活动一介绍了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古代称民歌为风,因此称搜集民间歌谣为采风,现在泛指搜集民间一切民俗、艺术等材料。这次活动突出的是实现小康、环保旅游、城镇建设的主题,以中小城市、乡镇和西部开发建设为重点。采风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要引导学生明白采风从民间得来的活生生的艺术形式和材料是进行文化创新的源泉,可以为文化创作提供新的素材、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灵感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采风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与源泉。
探究活动二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社会实践对文化作品有不同的影响,认识实践是文化创作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动三介绍了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书体——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发展、繁荣文化的例子,例如,齐白石对国画技法的发展等,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
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探究活动四旨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动五结合雕塑艺术、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是一个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探究活动六结合“孝”这一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创新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这一道理。
探究活动七旨在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探究活动八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实现中华文化创新要善于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综合创新。
探究活动九引导学生辨析三种不同的观点,形成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首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其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要对传统文化超越创新,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创造一种既适应时代要求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新文明。在这里,超越创新和批判继承是相辅相成的,批判继承是超越创新的基础。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反过来,超越创新是批判继承必然要求,没有超越创新,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所以必须既坚决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又高度地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传统保守主义、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对我们来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坚持把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又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赋予它以崭新的时代意义,使之同时代精神相融合,努力开拓、创造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同时还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相关资料
守旧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袭旧的习俗、观念、制度等,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它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是相关的,是虚无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甚至认为民族是虚构的概念,从根本上否认民族的存在。
三、教学建议
教学提纲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基本流程图示
2.典型案例引入
新民歌导人
组织学生参加搜集新民歌、新民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新的文化创新作品的兴趣,提高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不尽源泉、不竭动力的认识。
教师可在活动前,确定采集民歌、采集童谣的活动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制定采集方案,确定介绍新民歌的人员和各自要完成的任务。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深刻了解采集新民歌活动对文化创作有哪些作用、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可以采用演唱新民歌、朗诵新民谣、对优秀作品进行文化评论与文艺分析等形式。
3.形成新的理念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4.师生共同探究
〇探究活动一
可由教师介绍第四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的有关情况,联系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及其成果,组织学生讨论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〇探究活动二
建议在完成这一活动时,可组织学生搜集、整理鲁迅和高尔基的成长经历和文学风格方面的材料,鼓励学生介绍两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比分析和讨论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实践有何不同。例如,鲁迅和高尔基都写过自己的童年,他们的童年有什么不同?
〇探究活动三
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建议组织学生漫谈中国书法,鼓励学生介绍中国历代著名的书法艺术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体会我国书法艺术正是由于不断创新才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道理。
除了漫谈中国书法艺术,还可以漫谈中国绘画、中国服装、中国医药、中国手工艺等。
〇探究活动四
选择学生熟悉的艺术作品分析文化创新的意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感悟,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文化作品,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5.学生践行要求
引导学生采集民歌民谣,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二课时
文化创新的途径
.基本流程图示
2.典型案例引入
第一种方法:名诗导入
教师可让学生先谈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古代诗歌。然后请教师就我国古代诗歌作一些说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约3000多年历史。当许多民族和国家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我国已经有璀璨的诗歌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诗歌艺术始终走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道路上。从《诗经》、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至现代文学艺术,可以看出中国文学艺术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历史。
第二种方法:名画导人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徐悲鸿艺术创作及其代表作品的材料。也可由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展示徐悲鸿
的《奔马图》,启发学生分析这幅作品的特色,体会其“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特点。
除了展示徐悲鸿所画的马,还可以展示齐白石画的虾、黄胄画的驴、郑板桥画的竹。可以尽可能多地展示中国绘画艺术不同流派、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
3.师生共同探究
〇探究活动一
建议由学生搜集泥雕、石雕、竹雕、玉雕、木雕、牙雕、根雕、沙雕、冰雕等各种雕塑艺术的材料,并由学生在班里做评论和介绍,引导学生感受文化艺术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道理。
〇探究活动二
关于“孝”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到底什么叫做“孝”?在现代社会“孝”有哪些新的变化?中国的“孝”与外国的“孝”有哪些不同?讲究“孝”是否就一定意味着要在父母身边生活?还可以鼓励学生搜集中国古代关于“孝”的格言警句。
〇探究活动三
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可参考下面的典型事例。
交响京剧。中国传统京剧采用西洋交响音乐的演奏方法,使京剧走向现代化。被称为“集交响乐与大歌剧元素于一体的”交响京剧,以一个整齐建制的交响乐团来伴奏一整出京剧传统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现代京剧充分利用歌剧、舞剧、灯光、布景等多种元素为京剧服务。
〇探究活动四
在组织学生完成这一活动时,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对《梁祝》这一经典曲目进行讨论。
①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的形式对演出效果的影响;
②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③找出相关的或类似的文化创新的事例。
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这节课改在音乐教室上课。通过现代化的音响设备,一边展示优美动听的音乐,一边进行关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讨论。
〇探究活动五
组织学生收集材料,现场辩论,教师作出总结。
学习方法指导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获取、筛选信息,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方式
建议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等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
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也有人说:“文化创新主要靠创作者的聪明才智。”你对此有什么认识?为什么?
参考答案
以上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作,文化也不可能创新和发展。所以,文化创作者要有“灵感”、要发挥“聪明才智”,归根结底要投身于社会实践。
五、教学资源链接
大型交响乐《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它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是十八相送。从第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和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晰。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着昔日的往事。然后再低音重复一次主题,仿佛回到人间。
管弦乐总奏主题,这时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主题,渐渐地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未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
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地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地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的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分再现“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五篇:《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一、本地位
本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2)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实践。
(2)文化创新的两个重要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难点:
(1)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四、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功夫熊猫》的品评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新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时安排
一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师:最近有部美国制作的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的影片《功夫熊猫》在全国热播,大家有没有看过?
生:看过或没有看过
师:哪位看过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部影片?
生:略
师:好!这节我们就来看看这部具有创造性的影片给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带来了什么样的启迪。同学们首先来看看本节的学习目标。
(二)推进新
(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功夫熊猫》的片断。
(视频资料)
师:大家对这部影片很感兴趣,那对《功夫熊猫》的制作秘籍感不感兴趣呢?
(多媒体显示《功夫熊猫》的制作秘籍)
师:《功夫熊猫》的制作秘籍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呢?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板书)
师:上节我们学习了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同学们能不能回忆一下
生:略
师:通过上节的学习和《功夫熊猫》的制作秘籍,我们知道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师:刚才我们看的影片中蕴涵了大量的中国元素,现在我们来比比眼力,《功夫熊猫》中蕴涵了哪些中国元素?
生:略
师:(总结学生的发言)这些中国元素给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呢?
生:略
二、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板书)
、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板书)
师:同学们能不能举例说明“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途径呢?
生:略
师:《功夫熊猫》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但这部影片的成功仅仅是因为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吗?你是如何看待的?
生:略
师:其实大家所说的就是如何寻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同学们看本回答
生:略
师:好!这就是说文化创新要“推陈出新”。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呢?
生:略
师:《功夫熊猫》播出不久,就在网上有关于“抵制”与“不抵制”《功夫熊猫》的讨论,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多媒体显示抵制理由)
生:讨论回答
略
师:其实刚才我们的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同学们看书回答一下。
生:略
师:(总结学生发言)这就是说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板书)
师:同学们能不能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呢?
生:略
师:好!这就是我们文化创新的三种途径。(总结一下)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了一些这样的现象,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一下。
(多媒体显示)
三、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
(板书)
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三)堂总结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我们应当为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通过本的学习,我们体会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了解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了解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后探究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怎么做,才能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