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议论文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议论文阅读解题指要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说理性文章。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近年来,议论文阅读逐渐成为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议论文阅读所选文章内容上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教育的文章。题型上,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同时也开始尝试开放性试题。这些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近年来,各地语文议论文阅读的考点都是围绕这个要求来设计的。常见的考点有:1.对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2.对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的认识、分析;3.对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辨识、理解;4.对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清、划分;5.对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的分辨;6.对议论文的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的了解;7.对文或段的结构进
行理解或划分,快速辨识文或段的中心句、关键句及理解其含义。
具体的能力要求是:
1.区分观点、材料的能力,议论文的作者常常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主张和看法,同时也要摆出证明、支撑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的材料。要求“区分观点与材料”,就是要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筛选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样的中心句或在开头,或在结尾,或在文章中间。这项要求的关键词是“区分”,即区分论点、论据,不要把论据误认为论点,也不要把分论点当作中心论点。应该说这是阅读议论文的起码要求。
2.发现材料之间的联系。文章中引用的道理,列举的事实、数据、图表等,都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因此,紧扣文章的论点,结合自己的理解,正确地评述材料之间的关系将成为议论文考查的重点之一。
3、自主思考、判断的能力。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全面,材料是否真实可靠,理由是否正当充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都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近年来的语文试题一般都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组织表述语言的能力。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是内部语言,我们还必须把这种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即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是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卷面文字要求简明、连贯、得体。有效的复习方法是压缩语句,即先把要说的意思都说出来或写下来,再看哪些字词可有可无,删去也不影响意思的表达,然后就尽量删去。多做这类练习,才能使表述语言干净、利落。下面我们对考点作逐一分析:
一、对论点的把握
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灵魂,起统率作用。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在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上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如某地的语文考试中的题目《别伤害自己》的第1题要求回答出作者的观点,这里要回答的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通过观题目,读内容,便会发现,其实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再如某地的考卷《跨越困难》的第1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没有集中在哪一处直接交代,需要纵观全文后归纳概括:“接受并战胜苦难,就会走向成功。”
除了以上利用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的方法外,还可以①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②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③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面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谈骨气”是一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骨气”。显然,“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气节”问题,论点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二、对论据的认识和分析
①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是概括的。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区分,但有些学生把文章中凡是名人的话都作为道理论据,这是不妥的。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②概括事实论据。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也是常见的题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③分析论据的作用。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能分析出它们直接或间接证明的是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哪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例如某地的语文考试卷《黑森林的猫》的第2题:“第③段举了日本、德国的两个事例,意在说明什么?”这道题答出“在有些国家,节能意识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就可以了。而这只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某一个从属问题的看法,而非全文的中心论点。
④根据论点补写论据。这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有说服力。例如某地的语文考卷《坚持“一件事原则”》的第2题“给选文第②段补充一个典型的事实论据。”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
三、对论证方法的辨识和作用的理解
初中阶段,议论文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其中,举例论证是例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所例举的事例确凿典型,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证一般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来证明论点,这一方法往往能使作者的观点更具权威性,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比喻论证是用具体的、生动的事例或故事作为喻体,并把它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它往往可以使抽象有道理形象化、浅显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领悟理解,乐于接受;对比论证是拿出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的论证方法,它能通过比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发人深思。
四、对文章结构的划分和理解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先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常见的论证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从各地语文试卷的考查形式看,主要有划分文章层次、辨析结构形式、归纳段落大意、分析文章结构特点等题型。如某地语文考卷《时间的价值》的第5题:“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道题要求考生针对文章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评价。答此题时,要先把握中心论点,然后弄懂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中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性词语,最后按题干要求答题。
五、对议论文语言特点的体会和领悟
议论文的语言概括性强,往往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议论文的语言还很严密周到,往往无懈可击。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如某地的语文考卷《不设防》的第3题:“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你从语言形式和表达 效果两方面点评下面句子。——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这道题要求从两个方面去体会句子的语言特色。从提示上看,要求从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上进行点评。答题时,就需要从句式的特点、修辞、语气等方面考虑作答。
六、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评价创新
议论文考查的主要是理解能力,要求能整体感知其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了解基本思路,领会语言和语言的表达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完成开放性的试题。如某地语文考卷《读“死”书与读“活”书》的第5题:“阅读全文后,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谈谈理由。”再如某地语文考卷《不设防》的第4题:“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作者却主张‘不设防’,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这是两道开放性试题,考查同学们阅读文章后的内心感受,答题时既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只要讲述的理由充分即可。但是,陈述理由时应顺应时代潮流,思想观念应健康向上,不宜作消极回答。
总之,考查议论文的阅读,一般是从论题论点的提炼、论据的归纳概括、论证方法的使用、议论结构的梳理、议论文语言的品味等方面来考查。由于议论文的论点一般不会直接说出来,因此寻找和归纳论点往往有一定难度。论证方法的判别应该不 是什么困难的事,但当几种论证方法同时使用时,不要有所疏漏。议论文结构的梳理也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注意辨识它的结构形式。议论文的语言不像记叙文那样含蓄,因而理解上的难度要小一点。但议论文为了论证的严密,语言很有分寸感,有时正面说了,反面也说,答题时要能辨清主要方面,不要主次不分。
第二篇:教学设计议论文教学
教学设计《议论文的论点与论据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学习提取各段的中心语句来把握文章的论点与论据。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情感态度:
体会议论文构思,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重点:
提取各段的中心语句来把握文章的论点与论据。难点:
论据的典型性与简洁性分析,如何补充论据。教法:
引导
点拨
练习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部分同学改错。
一 点评作业,点拨《轻巧》60页14题两段间的关系—— 论据与论点;
二 结合《轻巧》62页第9题,引导学生明确论证方法,指导自主练习。
三 组织学生自主阅读63页《读“磨脑子”的书》,个别指导划出文中各段的中心句,个别指导学生结合中心句子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层次,点拨同学的板书。组织进行练习10、11、12题。点拨补充内容中句式的一致。
四 组织学生阅读63页文
(二),找出各段的分论点,点拨 1探讨的话题——读书的好处,2找出其中论述的语句——书籍是会提高人的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3引导归纳各段间关系——逐步深入的论证思路,组织学生结合文段来补充事例,个别指导。读《藤野先生》《济南的冬天》 《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 自主改错,明确练习中段间的关系。明确论证方法,自主练习,个别问题质疑。(用时
5分钟)
自主阅读63页《读“磨脑子”的书》,划出文中各段的中心句,思考列出本文的结构图,个别同学上前板书,其余点评改正。(用时
15分钟)
阅读63页文
(二),找出各段的分论点,归纳本文探讨的中心话题,思考段间的关系,自主阅读练习补充事例,当堂交流。(用时
15分钟)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信息能力与概括能力,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结构。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信息能力与概括能力,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结构。
点拨论据的使用与文章的复述之间的区别,结合论点的需要,提炼论据中的关键点,简洁的阐明,例:
“读《藤野先生》可以让我们不必走出国门,就可以走近藤野先生,去聆听他对于学生的教诲,去感受他对人的热忱与希望”;
道理论据:
经历磨难的人可以从中得到战胜困难的法宝,享受成功的人可以从中汲取避免失败的经验;
五 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完成第14、15题。
个别指导。
六、布置课下作业: 57页《善读可医愚》
划出文中中心句子,完成练习14-17题。
结合一段中句式来补充相应的道理论据,交流。
七、自主练习。个别问题质疑。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论据的简明与典型性。
63页《读“磨脑子”的书》 10、11、12题; 文
(二)第14、15题。《藤野先生》《济南的冬天》 《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
作业:
57页《善读可医愚》
划出文中中心句子,完成练习14-17题。
第三篇:如何理解教学设计
如何理解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都有这样一种共识:课堂教学一定要改变以“教”为中心、“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要优化教学全过程,打造“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问题学习、合作学习等。这种认识很到位,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种认识落实到课堂中,这种理念充其量只是一种唯美的“空中楼阁”,并不能根本地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所以最到位的认识必须与教学实践对接。怎么对接?就是实施教学的行为主体之一线教师们,首先要积极地响应和行动,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起就要从学生主体出发,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教学设计往往停留在“形而上”的条条框框,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样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过程,不知道如何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开展教学设计。所以,信息技术学科亟需一种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核心体系结构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第一步:确定教学设计起点。拿到一个课题要开展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应该做什么?建议大家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学了有什么用?二是对于这个内容,学生原有的基础是什么?三是这节课中,我希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怎样的发展? 第二步:处理教材和确定教学内容深入研读教材,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这节课中什么内容对学生是有价值的?二是学生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什么内容上?三是什么内容对学生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在此基础上,再次审视教材,明确“教什么”、“教什么更好”、“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有所发展”这三个问题,对教材进行增补、删减、重组、置换、整合等,从而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不要让学生以学习新知识的方式重复学习。
第三步:制定教学目标时.各维度应思考的问题知识与技能(学什么)。即学生要了解的知识和初步掌握的技能是什么?学生要理解的核心知识和重点掌握的技能是什么?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怎么学)。即创设怎样的学习体验环境,用什么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欲望?学生应经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才能逐步深入地获得新知、掌握技术、形成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建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感悟、怎么体验、怎么培养态度)。即这节课学生能体验、感受、感悟到什么?这节课能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什么态度?这节课可以塑造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这节课能培养学生什么兴趣? 第四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应考虑的问题
第一,这节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第二,这节课中,学生会遇到什么样的理解难点或操作问题? 第五步:确定教学方法。应考虑的问题要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学、主动地去学?用什么方法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学生被灌以知识?用什么方法去突破学生的理解难点或操作问题?看似学生都会的内容,采用什么方法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原先知识结构的不足?如何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如何让学生感受学习这节课的意义和价值? 温馨提醒:选取的方法不要流于形式,应真正能提高课堂效率、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第六步:建构教学过程总体逻辑结构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有一个逻辑清晰的执教思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握和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学生在思维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对于没有内在联系的一些“结构不良的知识”,则要通过精心的设计来建立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基于此,首先请教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应通过“什么样的素材或活动”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二是怎样的教学步骤能推进学生逐步理解知识、主动参与课堂、实现意义建构?三是课堂结束后学生的头脑里应形成怎么样的知识逻辑结构? 建议可通过以下四种教学过程总体逻辑建构的方法来理清上课思路一(1)串行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挖掘知识点之间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关联性和递进性的序列问题或任务把知识点串接起来,学生在对一个个自然产生的问题和任务的解决和探究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实现对知识的主动理解和意义建构。
(2)螺旋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通过“入境一出境一再入境”的教学模式,螺旋式递进、呈现知识序列和维度,使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促进思维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入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任务,明确初步的知识。出境是指离开刚才特定的情境,提炼、总结出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再入境是指学生在这些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的支撑下再在新的情境中独立地完成任务,进一步梳理和稳定知识结构,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网格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点之间序列关系的基础上,精心构建一节课的整体逻辑,把它作为一级网格,再把组成一级网格的各逻辑要素分解成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次级逻辑网格,依此类推,逐级分解,以多级网格体系推进学生全覆盖建立知识结构,并在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支撑下独立解决问题。
(4)并行逻辑结构路径建构法
核心思想:以开放性任务为明线,把课堂的知识点内隐在任务中,每个学生按照各自对任务的理解,齐头并进,殊途同归,完成任务;同时,在完成任务的个体体验中,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交流中,在一个“学生教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提升学生”的互动学习共同体中建立、优化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跨越式发展。
第七步:教学设计撰写
根据前面对各个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过程总体逻辑思路撰写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准备教学素材、整理学生任务。
第八步:教学设计完成后建议反思的问题
(1)这样的执教思路是否足够清晰?在课堂实施时学生能听明白吗?(2)我会不会讲得太多?学生会不会思考得太少、动手得太少、体验得太少?(3)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吗?这样的设计是否会代替学生思考?(4)学生上课时会感到愉悦吗?有兴趣吗?(5)这样的设计在课堂实施后,学生能否用所学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6)我有没有非常认真地操作过所有的课堂任务?(7)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估到了吗? 第九步:完善教学设计
根据反思再次完善教学设计、课件和学生任务。第十步:上课实施
按照教学设计开展教学。
第十一步:课后反思供您参考的问题(1)是否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2)学生上课兴趣怎么样?他们有没有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和主动学习?(3)学生出现的哪些问题是自己预设不足而导致的?(4)各环节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5)课堂的结构、任务的设置、时间的分配是否需要调整?(6)哪些细节问题因为没有考虑到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浪费学生时间?(7)哪些学生没有完成任务?原因是什么?(8)知识点讲解、语言表述等是否简洁、清晰、易懂?(9)课堂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十二步:形成教学设计终稿
根据课后反思再次完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设计完成稿。
第四篇:教学设计概念以及理解
一、Definition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1.ID is interpreted broadly and includes a collection of activities to plan, implement, evaluate, and manage events and environments that are intended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ID encompasses a set of interdependent and complex activities including situation assessment and problem identification, analysis and design,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ID effort.Instruction design is the systemic process of planning instruction for effective and productive learning.It should lead the learners to reach the required learning stage with full of insights for further learning.Instructional Design is 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translating general principles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into plans for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nd learning.The term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was defined with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design process.Stages of design are often presented as a flow diagram or model to be followed in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The instructional system approach is a process of planning and developing instruction that makes use of research and learning theory and employs empirical testing as a mea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instruction.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is an organized procedure that includes the steps of analyzing, designing, developing,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instruction.国外的教学设计概念: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the entire process of analysis of learning needs and go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livery system(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nd activities)to meet the needs.L.J.Briggs
Instructional design refers to 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translating principles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into plans for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nd activities.P.L.Smith
Instructional design can be defined as the science of creating detailed specif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ituations which facilitate the learning of both large and small unite of subject matter.R.Richey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a discipline that is concerned with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the process of instruction.The purpose of any design activity is to devise optimal means to achieve desired ends.Therefore the disciplin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concerned primarily with prescribing optimal methods of instruction to bring desired changes in student’s knowledge and skills.C.M.Reigeluth 国内的教学设计概念: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电教司)教学设计是一种关于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方法论。(刘茂森)教学设计是用系统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仔细安排和组织各种学习资源,使之系列化。(南国农)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李克东)
教学系统化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何克抗,2002)
ID as a Process: ID is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us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al theory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instruction.It is the entire process of analysis of learning needs and go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elivery system to meet those needs.It includes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nd activities;and tryout and evaluation of all instruction of all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activities.ID as a Discipline: ID is that branch of knowledge concerned with research and theory about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nd the process for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those strategies.ID as a Science: ID is the science of creating detailed specifi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ituations that facilitate the learning of both large and small units of subject matter at all levels of complexity.ID as Reality: ID can start at any point in the design process.Often a glimmer of an idea is developed to give the core of an instruction situation.By the time the entire process is done, the designer looks back and he or she checks to see that all parts of the “science” have been taken into account.Then the entire process is written up as if it occurred in a systematic fashion.2.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The term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was defined with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design process.Stages of design are often presented as a flow diagram or model to be followed in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The instructional system approach is a process of planning and developing instruction that makes use of research and learning theory and employs empirical testing as a mea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instruction.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is an organized procedure that includes the steps of analyzing, designing, developing,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instruction.
第五篇:小学议论文阅读理解题目.
成功离不开积累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窗帘上,衣架上,橱柜上,床头上,镜子上,都挂着一串串小纸片,每片纸上都记下了美妙的词汇、生动的比喻和有用的生活素材。他把纸片挂在房间的各个部位,为的是在睡觉、穿衣、刮脸、踱步时都能看到,随时记诵。杰克·伦敦正是依靠对语言和生活素材的不断积累,才创作出像《热爱生命》、《铁蹄》那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杰克·伦敦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一点一点地学,才能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更多。想要在学习上一蹴而就,一下子变成一个大学问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既然要一点一点地学,那就要一点一点地积累。积少能成多,聚沙能成塔,涓涓细流终能汇成滔滔江河。
有的同学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一点,丢一点,今天学,明天忘。虽然也花了不少时间学习,收获却很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差。这是很可惜的。
注重积累,就要求在学习时用笔多记,用脑多思。拿语文学习来说,在课堂上就应该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可以将课文中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圈出,或抄记在笔记本上,用心思索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词语,为什么写成这样的句子,这样表达的好处在哪儿。在课外阅读时也应注意积累语言。可摘抄精美的词语和句子,包括名言、格言、警句等;还可借助词典积累一些成语。经常作摘抄和思考,就能提高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和运用能力,作文时就能从容地遣词造句,不仅能大大减少病句的产生,而且能写出优美的语句,进而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大学问家邓拓说得好:“真正所谓的成就,就是在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就什么也谈不上。注重积累,不断积累,才能扎下深厚的学问之根。”我们要学习杰克·伦敦持之以恒、长期积累的精神,只有认真对待我们的学业,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
1、在第二段的横线上填上一句话,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一节叙述了杰克·伦敦的故事,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简要分析“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在文段里的表达作用。你能再写出两个说明积累重要的词语吗?
5、从论证的角度看,本文第②段和第③段是什么关系?
6、请再列举两个能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例子。多责己,少怨人
①做错事情,被人误解,遭遇失败,身陷困境„„我们都会抱怨。只是,常常抱怨别人多,责怪自己少。而为人处世,恰恰最需要的是多责己,少怨人,甚至不怨人。
②多责己少怨人是一种自省。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过:“如果你错了,就迅速而真诚地承认。”一个敢于承认自己错误而不为错误辩护的人,才能在检讨中不断进步,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还可能出类拔萃。相反,那些执迷不悟的人、知错不改的人,不但毁了自己的形象,引起别人的反感,还埋下了日后重蹈覆辙的隐患。
③多责己少怨人是一种勇气。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常胜将军,名人伟人无不是从失败中一次次熬过来的。有的人犯了错误,遭受失败,就牢骚满腹,无非是顾及自己的面子。殊不知,“错”的一半是“金”,“败”的一半是“贝”。错误或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错里淘金”“败中拾贝”。当我们勇敢地把错败踩在脚下,把包袱甩在身后,迎来的就是成功的美丽。
④而只责己不怨人当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境界。古人说:“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可见,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只责己不怨人,必是有宽大的胸襟、超人的度量。这样的人,能潇洒地忽略旁人的诽言谤语,能从容地笑对世间的是非黑白,也更能赢得别人的钦羡与尊重。有道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屑于中伤,不畏于人言,谣言不攻自破,污水不洗自清。有了这般境界,又怎有怨,又何须恨?
⑤其实,人生岂有时时顺心,岂能事事顺意?那些喜欢抱怨的人迟早会被疏远、被孤立、被淹没,而那些勇于、诚于、乐于责己的 人,会以明智而积极的生活态度,收获别样的精彩!
17、本文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8、文章第②段中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19、阅读本文后,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感受。(4分)(不少于60字)钱的极点
现在无论同谁聊天,无论从哪说起,都会很快谈到钱。钱成了当今社会的极点。
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虽是无钱之人,却凭医疗常识,想象钱的功能是有限的,理由从人的生理结构而来。钱能买来山珍海味,可再大的富豪也只有一个胃,一个胃的容积就那么大,至多装上两三斤的食物,外加一罐扎啤,也就物满为患了。你要是愣往里揣,轻则是慢性胃炎,重了就是急性胃扩张,后者有生命危险呢。更不屑说,长期的膏粱厚味,引起高胆固醇糖尿病等等。钱能买来绫罗绸缎,可再娇美的妇人也只有一副身段,一次只能向世人展现套在身体最外层的那套衣服。
人和动物在结构上实在是大同小异,从翩飞的蝴蝶到一只最小的蚂蚁,都有腹腔和眼睛。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想,而恰恰在这一面钢铁盾牌面前,金钱折断了蜡做的枪头。比如理想,比如亲情,比如自由„„都是金钱的盲点。它们可以因为金钱而卖出,却不会因为金钱而被买进。金钱只是单向的低矮的闸门,永远无法积聚起情感的洪峰。
造物给予人的躯体是有限的,作为补偿,造物给人以无限的精神。人的躯体的每一个细
微之处,都是很容易满足的。造物以此来制约人对物质的欲望,鼓励思想的飞翔。于是人类在有了果腹的兽肉和蔽体的树叶之后,就开始创造语言、绘画和音乐„„积蓄了一代又一代的精华,于是我们有了文学,有了艺术,有了哲学的探讨和对宇宙的访问„„那都是永无穷尽的奥妙啊,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就会上天入地呕心沥血地寻找与提炼。
我们现在是站在钱的极点上,但人们在新的一轮物质需要满足之后,回过头来仍然要皈依精神,精神才是人类最大的财富。
9.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联系上下文,简述“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想,而恰恰在这一面钢铁盾牌面前,金钱折断了蜡做的枪头”这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上文的相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简要阐述你对末节中“精神才是人类最大的财富”这句话的认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人如果能重走生活的道路,也许早就成为天才了。此话说得既深刻又实在。
我们每个人回首往事,都有过教训和遗憾,或多或少走过弯路,付出过代价。“如果„„那就„„”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它一去不回。吃后悔药是没有用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往者可鉴,来者可追,“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名言警语都是激励年轻人应勤奋好学,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确有一些人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等因素影响,个人才能的早期表现得不到发展,从而失去了黄金时期。那么是不是就该空留浩叹、灰心丧气呢?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这段话有新的理解和发展。他说:“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不管什么人,只要肯学习,总会有成果,就像春种秋收,总会有收获一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无论何等之老人,学其所不知者,决非耻辱之事。”在这方面,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留下了佳话。东汉的马援,小时候并不聪明,也耽误了些光阴,以与别人相比差距甚大,“见之自失”。马援的哥哥安慰他说:有人是“小器速成”,你是“大器晚成”,要发奋努力,不要自卑,于是马援努力学习,以后成了一代名将,屡建奇功。苏东坡的父亲苏洵27岁才“发愤为学”,开始时文才并不高明,连考几科都落选了,但他并不泄气,“悉焚常所为之,闭户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明朝的李贽,从小家境贫寒,青年时代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立志著书时已54岁了。他的名著《焚书》和《藏书》是先后在64岁和73岁时完成的。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30岁才开始学画。后来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大画家,这些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认为学习已经晚了,而是从“今”开始,发奋努力,寄希望于未来,终成大业。
认为“学习晚了”是因为我们有个根深蒂固的想法,以为年龄增大免不了脑子衰退。其实,如今研究发现老人的脑仍然功能惊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德格斯·坡厄尔测试过16000个25岁到92岁的人的推理能力、记忆力、视力,以及对
空间的判断力。在这些测试中,他发现80多岁的人甚至表现得和年轻的对手同样良好。一些80多岁与90多岁的人智
力接近于任何年龄的最高水准。即使那些脑力表现最差的,也只不过是轻微的衰退。许多年来,大家都以为老年人脑中的神经细胞每天死亡10万个——随之而逝的是可贵的人生记忆。神经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老年人脑细胞虽然减少,却非大量死亡。英国神经生理学家科斯零利斯和米勒,经研究得出结论:人的大脑受训练减少,衰老也就越快。他们认为,人的脑子紧张工作开始得越早,持续时间越长,脑细胞的老化过程也就越慢。
1.为什么说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的那句话“有新的理解和发展”?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句话作本文的标题非常恰当,找到这句话,写出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个自然段阐明了什么观点,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