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羽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的: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
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第一节
一、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
歌”——“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项羽。
我相信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高一时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
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
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
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
多万字。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
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时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
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史书体例介绍:
A、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B、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C、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D、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E、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F、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等。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
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三、串讲第一、二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第二节
一、复习《史记》有关知识。
二、复习一、二段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三、串讲三、四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卒买鱼烹食
吾为若德
卒 鲁肃闻刘表卒
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 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
被
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为 我何渡为
以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第三节
一、复习前两课时所学内容。
二、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
要地点有哪些?
垓下
东城
乌江
2、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
垓下之围
被困东城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3、所以根据主要事件的地点不同,全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垓下之围
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东城快战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三、研习课文。
1、研习第一段。
A、学生诵读该段。
B、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C、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
有,项羽听到楚歌后,“大惊”,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 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
D、项羽在“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时,有哪些动作、行为?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
惊—起—饮—歌—泣。
正面刻画了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E、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
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从侧面烘托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小结: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研习第二段。
A、这一段包含了哪些详细的情节片段?
直夜溃围——绐陷大泽(阴陵失道)——被困东城——决意快战。
B、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后,怎么又会被困东城?
项羽垓下突围成功后,一路逃亡,过了淮水,在阴陵被农夫欺骗,误入沼
泽中,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只好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二十八人,而追
兵数千。
C、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丧失人心的结果。
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D、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
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
E、分析两个“左”字的妙处?
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如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
F、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
自负。
G、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结合《鸿门宴》所学。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H、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
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
这又充分暴露了他近于匹夫之勇的勇武。
I、这里能不能将“愿为诸君快战”改为“愿为诸君决战”并说明理由。
“快战”是痛快的战斗,而“决战”是双方一决胜负的大战。而此时双
方悬殊太大,项羽只图个痛快。
小结:这一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语言描写。
3、研习第三段。
A、这一段主要写东城快战的经过,一共写了几次行动?
第一次: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
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
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
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损只失了两个骑兵。【通过这
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
B、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
C、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小结:这段为了表现项羽的骁勇善战和自负这一性格特征,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4、研习第四段。
A、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B、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
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
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C、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美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不仅只有宝马、美人,还有和他一起过江
站死疆场的八千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 项羽的话语表明,他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无一生还的江东子弟,他觉
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D、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心地仁善。
E、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
怎样的性格?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小结:本段作者又运用了动作、语言、对比等表现手法表现项羽的知耻重
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
三、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
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如宴会上写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等,主要通过项羽对刘邦、樊哙的态度表现项羽的思想性格。而《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项羽,写他对失败和死亡时的言行,刻画他的悲剧形象,表现他的英雄末路之悲。
四、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 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
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至今
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
沽名学霸王。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五、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六、写作训练。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6、时间:10分钟。
A、(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 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B、(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 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C、(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
第二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②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③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项羽之死。②感受古代英雄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学习重点〗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而其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画廊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乌江自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成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给我们无数读者的是掩卷闭目思索、拍案而起的长叹。多媒体显示项羽自刎乌江图及课题。
二、朗诵全文
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多媒体显示学习任务: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知识积累
师生共同疏理文言基础知识,教师用多媒体归纳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音
垓()下
骓()
数阕()
马骑()
麾()下
属()者
田父()
绐()
自度()
刈()旗
王()我 被十余创()
2、通假字
骑皆伏曰(服)
乌江亭长yì船待(舣)
3、古今异义
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4、词类活用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
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连夜)
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使动,使„„溃;名词作状语,向南)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使„„亡)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使„„为王)
5、特殊句式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状语后置)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所当者破(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
④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⑤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下一百多人了。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第二课时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教师导入
多媒体显示彩图“乌江自刎”,提问:你会用哪些词语为项羽画像?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2、课文描写了几个场面?
明确: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描写项羽在“四面楚歌”时动作行为的五个词是什么?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 明确:惊—起—饮—歌—泣,刻画其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4、第二段中项羽对部下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这些语言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
明确:“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极端的自负;“为诸君快战”,勇武。
5、第三段中项羽有三次行动,请分别找出,从中可见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教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6、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补充: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人物哪些性格?明确:知耻重义。
7、教师小结:
故事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人物形象
多愁善感
勇猛自负
知耻重义
语言
惊、起、饮、歌、泣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写法
动作、语言、映衬
动作、语言、场面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项羽的形象跃然纸上: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赐马赠头的豪侠意气。正如古人云:“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8、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慷慨悲歌,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和女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爱女人是重情,爱战友是重义。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善感,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男儿中的男儿,这里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
9、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
明确:众位勇士对项羽的畏惧和尊敬。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10、项羽面临失败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怎么复杂的心里? 明确:表现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又无法改变现实灭亡的现实,认为是天命安排。
11、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之亡我”吗?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六、人物评价
1、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 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①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②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③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⑤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多媒体显示: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多媒体显示《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认为项羽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明确: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参考译文: 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4、学生自主评价。
教师提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一要有理有据;二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三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评价要求:①100字左右;②引用一句名言;③(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④点评事例;⑤联系现实。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第三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河北省乐亭县第一中学 翟爽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易把握。按照本单元的鉴赏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赏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鉴赏领会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差别。[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读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揣摩人物心理,从而概括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人生与志向。[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文中人物的描写,来揣摩人物心理,从而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教学安排]第一课时
导语:
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遭遇任何一种悲剧,都是极其不幸的,甚至会痛苦一生;但有一位孤胆英雄却独自承受了七大悲剧:有人爱不得、有时缓不得、有谋使不得、有路走不得、有友帮不得、有尸保不得、有因悟不得,这位悲情人物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鸿门宴上,项羽因妇人之仁、刚愎自用,而放虎归山,使原本占有绝对优势的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一步步走到了垓下之围。军帐外四面楚歌,万千汉军重重围困,翻开课文,且看英雄如何谢幕!
预习思考:
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请以“地点+事件”的形式,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叙写的主要场面。
(明确:垓下悲歌、东城溃围、乌江自刎)
欣赏,品读:
(一)垓下悲歌
“你用刻骨柔情,换我豪情天纵”——再现项王悲情形象
l,情景再现:请两位同学来配合再现末路时的项王,探究人物形象。
请学生根据文中对项王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对同学的表演做出具体的评价。
(明确:豪爽勇猛多情善感)
司马迁用了哪几个动词来写项羽的反应,这些动作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个?
(明确:惊——起——饮——歌——泣,一“歌”一“泣”之中是多么复杂的情感啊!四面楚歌声中——想到分封天下的霸气豪情,面对被围垓下的无奈悲怆,一曲悲歌唱传尽了项羽对虞姬的难舍之情,唱出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直唱得个个铁血男儿身心俱碎,泣不成声。项羽当时痛苦的面容,两千多年后仍旧如在目侧。)
爱女人是重情,爱战友是重义,“无情未必真豪杰,落泪如何不丈夫”,这一连串的动作、神态描写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高高在上、无情无欲的神,而是一个真实、丰富、有血有肉的人!(板书:神,人!)
小结:用词语概括项碉性格特点:豪爽勇猛多情善感
(二)东城溃围
“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描摹项羽神态动作
l小组合作探究,根据上下文,特别是项王自己所说三句话的内容,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在横线处填入项王的神态、动作描写,并说明理由。
①项王自度不得脱。项王 乃谓其骑曰:„„ ②项王 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③项王 曰:“何如?”
补充:这段描写成为后世写人文学的典范,后代写人物,凡是写勇武的,大都逃不出项羽这个样子,《三国演义》就深受其影响。比较《三国演义》中长坂桥张飞大喝一声,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于马下。孙策“大喝一声,声如巨雷”,致使“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多媒体出示)这显然是司马迁的夸张。
明确:①迷信个人能力,自负;②豪迈自负,勇猛无敌;③写得意、写自负,骁勇善战。
小结:用词语概括项羽性格特点:自负神勇、超群武芦 2.思考:这样的项王像是“帝王”吗?
(明确:更像战神!项羽心中维系永不败神话的欲望让他对战争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崇拜,经自己定位成了战无不胜的战神,而非深沉谋划的君王。项王“做个战神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帝王”!)(板书:帝王?战神!)
3分析东城溃围之战的三次行动,找出相关动词。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明确: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孰为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
第三次:项羽——弛,斩,杀数十百人; 亡两骑
(明确: “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三)乌江自刎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揣摩项王心理变化
l男女生角色朗读,抓住关键词,思考:到达乌江后,揣摩项王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欲渡变成拒渡)
:项王为什么拒渡?他自己怎么说的?哪个理由更充分?
(明确:“天之亡我”“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后者理由更充分)3仔细品读亭长的话,亭长的话怎样刺激或者说打动了项王,分析项王心理变化的原因。
(明确:考虑角度——江东小,足以王,独船,人物性格)
小结:用词语概括项羽性格特点:善良仁爱知耻重义 [总结] 生,可以践志;死,可以明志!无论如何,对项羽而言,这都是一种高贵的选择,他只能死在自己的宝剑之下,用鲜血淋洗出高贵的灵魂!套用余光中先生评价屈原的话说:他是站着死,他的死就是他的不死。此刻让我们齐背《垓下歌》体味那伟大的灵魂!(板书:枭雄 鬼雄!)
课文总结:项羽是一个有侠骨柔情、骁勇善战、知耻重义、善良仁爱的英雄形象。[选做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恰当展开联想想象,选做一题,字数要求300字左右。
假如项羽被拉上了乌江亭长的船,写一段项羽与乌江亭长的对话。
第四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作者/于 娟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鉴赏人物形
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高一上学期学过一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项羽,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思考: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成语概括)
骁勇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的全过程以及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上一
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司马迁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二、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东城快战。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了解多维透视法
多维透视法,即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四、运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项羽的
性格特征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被围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现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宝马的诀别,显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战、曾号令天下,现如今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人生的境遇变化之快,让他始料未及。此时最能表现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动词是什么?“泣”,极其传神地写出了项羽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围绕“项羽”一共写了三个事件:溃围南出、误信田父、三战三胜。
(1)溃围南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而“汉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兵力反差极大,透视出项羽的身处绝境。
(2)误信田父,田父为何故意给项羽指错路?
补充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战后,项羽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
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汉三年四月,项羽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马迁委婉地表达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3)快战中的“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的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你从中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仿佛看到一个英姿飒爽、骁勇善战、逞匹夫之勇的赳赳武夫形象。
那为什么在文中项羽又数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这句话暗示了项羽的自负和不醒悟,他从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暗含着司马迁的批评态度。
那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语文教案)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残暴凶狠;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命运的捉弄:鸿门宴错失良机,误信田父走错路。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五、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特征
坦诚直率 心地善良 光明磊落 知耻重义 视死如归 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 有勇少谋 多愁善感 优柔寡断 自矜功伐 妇人之仁
六、讨论:项羽能不死吗
结论:项羽必须死。
1.性格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2.历史悲剧
(1)军事力量垓下之战前,项羽的十万大军受到三十万汉联军的长期围困,而汉军布下的十面埋伏使楚霸王的军队受到了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楚霸王已经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基础与条件,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即使项羽力能拔山也无济于事。
(2)政治形势。汉王刘邦进入关中后,废除了秦朝人人痛恨的苛刑酷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楚霸王却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与深谋远略。
(3)起义的环境与条件。即使他能过江回到家乡,形势也与起义前大相径庭。当时之所以能够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是因为强秦刚灭六国,人心不稳,而又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实施酷刑厉法,伤民过多过重,可以说是官逼民反,所以,不管是陈胜吴广也好,还是刘邦
项羽也好,只要义旗一竖,便如星星之火,绵延不绝。而经过连年战乱后,人心思定,当时已经不再具备项羽东山再起的政治环境。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生存机会。刘邦从安天下的角度出发,不会给项羽留活路的。楚霸王即使有幸过江,汉军也会继续追杀,不除掉这个眼中钉,刘邦是不能安然入睡的。从以后除掉韩信、英布等做法看,项羽也没有任何活下去的机会和可能性。
七、评价: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失败了,我们还能称其为英雄吗
1.李清照: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易中天: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3.王立群: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八、课后作业
假如项羽被活捉,写一段项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动。字数:300字左右。
第五篇:项羽之死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宿州二中 过洋
【文本定位与解读】
《项羽之死》不仅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最为精彩的一幕,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选修)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中传记散文的代表性篇目,因此应作为重点篇目来鉴赏。
课文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记述了他人生的最后阶段,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集中笔墨通过语言、动作、神态、侧面烘托、对比等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再现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5册必修,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文言知识难度不大,学生充分预习后能够基本掌握,因此字词教学不必花费太多课堂时间。
2、学生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过《鸿门宴》,对于司马迁较为熟悉,课堂上可不必介绍,放在课后练习考查即可。对于项羽这一形象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学习本课时最好与《鸿门宴》联系起来。
3、学生学过的选修课文很少,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不强,教学本课时应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朗读和写作水平较低,尤其是理科生,应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目标确立】
1、重视朗读、积累,培养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拓展视野,培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4、明确诗歌、散文在塑造形象上的不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教学设想】
1、设想通过课前预习、预习检查、课堂朗读和课后练习四个环节,避免逐字逐句串讲,完成目标1。
2、设想通过课堂探讨、比较阅读、写作训练和课后练习四个环节,完成目标2。
3、设想通过课堂探讨、拓展延伸和课后练习三个环节,完成目标3。
4、设想通过课堂探讨环节,完成目标4。【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项羽本纪》,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垓下之战”的前因后果。根据选修课教学要求、学生实际情况和本课教学目标,安排学生预习,设计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题,制作课件。
学生:课外阅读《项羽本纪》,复习《鸿门宴》,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本文。【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一副对联写的是谁?(明确:虞姬)你知道虞姬葬在那里吗?(明确:宿州市灵璧县城东)宿州灵璧不仅有虞姬墓,还有霸王城和垓下之战遗址,可以说西楚霸王项羽和我们宿州市有着不解之缘。这节课就让我们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去深入了解这位两千多年前曾经战斗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悲剧英雄,领略他迷人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一)温故明新,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课件展示)⑴读准斜体字的读音
①时不利兮骓不逝 ②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③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④田父绐曰“左 ⑤项王瞋目而叱之 ⑥ 斩将,刈旗
⑦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⑵准确解释斜体字
①项王军壁垓下 ②乃有二十八骑 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④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⑤籍独不愧于心乎 ⑥此天之亡我 ⑦我何渡为 ⑧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二)复习作者司马迁与《史记》(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司马迁,字子长,自称“太史公”。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分为:12《本纪》、30《世
家》、70《列传》、10《表》、8《书》。鲁迅曾赞誉《史记》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检查朗读情况
1、找学生朗读课文并点评。
2、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以及感情。
3、再次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四)检查整体感知情况
1、本文围绕项羽之死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归纳并板书: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2、项羽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三、文本研读,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一)垓下之围
1、面对四面楚歌,项羽的表现是怎样的?
点拨: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这五个动词,为我们灵活、真实地再现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之失意、伤感、悲愁以及无可奈何。
2、“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莫能仰视。”这一场景通过什么手法刻画项羽的形象?
点拨: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刻画了项羽多情善感的末路英雄形象。正面描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侧面烘托:“左右”的表现,从侧面烘托当时的气氛和霸王的悲惨处境。(板书:多情善感)
5、项王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情。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呢?找学生试读并点评。
点拨:应读出不舍、伤心、痛惜、无可奈何„„
(二)东城快战
1、仔细思考快战中三次行动,体会作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点拨:对比,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一个 “遂”字写出了项羽于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的神威。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点拨:不仅是人,连马也惊退数里,通过对比和夸张,凸显项羽气势迫人。
第三次:项羽——弛,斩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点拨:“杀数十百人”与“亡两骑”相对比,展现出项羽的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
小结:快战中的三次行动,都通过对比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塑造了项羽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板书:勇猛)
2、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生齐读“吾起兵至今八岁矣„„非战之罪”)有什么作用吗?
点拨:语言描写。说明项羽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板书:自负)
3、项羽说“为诸君快战”,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课件展示)
点拨:项羽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是落幕前最后的演出。
4、讨论:你们认为项羽的这场快战有价值吗?为什么?(课件展示)点拨:有价值。可以展现项羽的神威,以及项羽自负的性格特点。没有价值,只是为了印证“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说法,显示项羽不能自省失败的原因。
(三)乌江自刎(引导学生以细节入手,思考发言)
1、找同学为大家来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人物。
2、引导学生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进行赏析。
①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为何选择“拒渡”?如何理解项羽的这一“笑”?
点拨: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表现他知耻重义的性格。项羽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高傲、自负的神态。
②“马赠亭长”和“头赐故人”两个细节表现项羽的怎样性格特征? 点拨:“马赠亭长”表现其有情有义、心地仁善的一面。“头赐故人”表现项羽的视死如归。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取赏,项羽却出人意表慷慨赠头,两相对比,何等鲜明!用吕马童的逐利反衬项羽的重义。
(板书:知耻重义)
四、课堂总结。
文学大师沈从文说过“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兄”的项羽,最终选择了骄傲从容地战死沙场。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也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尽管项羽失败了,但他确以悲剧英雄的形象屹立于天地之间,任时光流逝,任历史变迁。(板书:悲剧英雄)
五、课后作业
1、把课文内容改成“一句话新闻”,课后交流讨论。要求:(1)站在刘邦的立场(2)站在江东的立场(3)站在中立的立场
2、观看“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乌江自刎’”,思考:王立群对于项羽自刎原因的分析有没有道理。
六、板书设计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
项羽之死 悲剧英雄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说不尽的历史,道不尽的英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品读项羽这一悲剧人物,进一步探讨项羽的悲剧人生。
二、深入探究
1、合作探究(课件展示)⑴探究:《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点拨:一个“敢”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一个“能”字,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尽了将士们的不忍之心和霸王的悲惨处境。
⑵探究:钱钟书认为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心态是“认输而不服气”,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课件展示)
点拨:项羽在垓下陷入汉军重重包围,又夜闻四面楚歌,已意识到失败无可挽回,这便是“认输”。但是,项羽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他固执地认为不是他仗打得不好,失败是天意,因而前后三次说“此天之王我”。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东城“溃围、斩将、刈旗”,进行了一场快战表演。这便是不服气。
⑶探究: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联系“相关链接”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进而思考: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①尊重史诗 ②知人论世 ③经验教训(板书)
2、拓展延伸(学生自由发言,随机点评)
⑴《项羽之死》与《乌江》(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
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同是写项羽在一生的最后阶段,因战事失势而自刎乌江的情景,都塑造了项羽这一英雄形象。试分析二者在塑造形象时的不同。(课件展示)
点拨:前者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等衬托方法,勾画出了一个大英雄形象,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而后者作为诗歌,更多的则是跳跃、省略,更注意语言的提炼,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正所谓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⑵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对你有何启示?
点拨:《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即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采用多种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项羽的性格。
启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矛盾冲突,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采用的手法除了常见的描写手法之外,还可以运用对比、渲染、侧面烘托等手法。
⑶司马迁为什么要用这么大力气和深情来写项羽的英雄末路,并把这个悲剧人物写得那么辉煌、那么崇高、那么具有震撼力呢?(联系司马迁自身的遭遇进行思考)(课件展示)
点拨:①项羽的不同寻常在于,越是到了末路越显出他的英雄本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英雄主义也发挥到了光辉的顶点。②司马迁不同于流俗,不以成败论英雄。③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为项羽这个悲剧人物立传,寄寓了自己深切的同情。
三、课堂总结
距今2200余年的楚汉战争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也已经永远定格在历史的记忆里。最后,让我们静静欣赏歌曲《霸王别姬》,再次去体味那远去的金戈铁马,祭奠项羽这位悲情英雄的完美落幕。(播放歌曲)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阅读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题乌江亭》,学习作者运用事例的技巧和优美的语言。
3、结合本课所学以及课堂讨论的内容,以“我心目中的项羽”为题,写一篇探究性小论文。
五、板书设计
评价历史人物
尊重史实 知人论世 经验教训
《项羽之死》:具体逼真 《乌江》:跳跃、省略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