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1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项羽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项羽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篇:项羽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的: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

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第一节

一、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

歌”——“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项羽。

我相信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高一时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

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

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

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

多万字。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

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时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

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史书体例介绍:

A、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B、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C、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D、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E、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F、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等。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

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三、串讲第一、二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第二节

一、复习《史记》有关知识。

二、复习一、二段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三、串讲三、四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卒买鱼烹食

吾为若德

卒 鲁肃闻刘表卒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 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

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为 我何渡为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第三节

一、复习前两课时所学内容。

二、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

要地点有哪些?

垓下

东城

乌江

2、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

垓下之围

被困东城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3、所以根据主要事件的地点不同,全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垓下之围

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东城快战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三、研习课文。

1、研习第一段。

A、学生诵读该段。

B、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C、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

有,项羽听到楚歌后,“大惊”,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 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

D、项羽在“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时,有哪些动作、行为?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

惊—起—饮—歌—泣。

正面刻画了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E、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

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从侧面烘托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小结: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研习第二段。

A、这一段包含了哪些详细的情节片段?

直夜溃围——绐陷大泽(阴陵失道)——被困东城——决意快战。

B、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后,怎么又会被困东城?

项羽垓下突围成功后,一路逃亡,过了淮水,在阴陵被农夫欺骗,误入沼

泽中,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只好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二十八人,而追

兵数千。

C、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丧失人心的结果。

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D、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

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

E、分析两个“左”字的妙处?

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如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

F、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

自负。

G、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结合《鸿门宴》所学。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H、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

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

这又充分暴露了他近于匹夫之勇的勇武。

I、这里能不能将“愿为诸君快战”改为“愿为诸君决战”并说明理由。

“快战”是痛快的战斗,而“决战”是双方一决胜负的大战。而此时双

方悬殊太大,项羽只图个痛快。

小结:这一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语言描写。

3、研习第三段。

A、这一段主要写东城快战的经过,一共写了几次行动?

第一次: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

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

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

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损只失了两个骑兵。【通过这

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

B、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

C、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小结:这段为了表现项羽的骁勇善战和自负这一性格特征,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4、研习第四段。

A、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B、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

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

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C、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美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不仅只有宝马、美人,还有和他一起过江

站死疆场的八千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 项羽的话语表明,他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无一生还的江东子弟,他觉

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D、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心地仁善。

E、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

怎样的性格?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小结:本段作者又运用了动作、语言、对比等表现手法表现项羽的知耻重

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

三、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

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如宴会上写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等,主要通过项羽对刘邦、樊哙的态度表现项羽的思想性格。而《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项羽,写他对失败和死亡时的言行,刻画他的悲剧形象,表现他的英雄末路之悲。

四、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 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

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至今

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

沽名学霸王。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五、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六、写作训练。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6、时间:10分钟。

A、(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 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B、(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 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C、(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

第二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②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③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项羽之死。②感受古代英雄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学习重点〗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而其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画廊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乌江自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成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给我们无数读者的是掩卷闭目思索、拍案而起的长叹。多媒体显示项羽自刎乌江图及课题。

二、朗诵全文

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多媒体显示学习任务: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知识积累

师生共同疏理文言基础知识,教师用多媒体归纳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音

垓()下

骓()

数阕()

马骑()

麾()下

属()者

田父()

绐()

自度()

刈()旗

王()我 被十余创()

2、通假字

骑皆伏曰(服)

乌江亭长yì船待(舣)

3、古今异义

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4、词类活用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

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连夜)

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使动,使„„溃;名词作状语,向南)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使„„亡)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使„„为王)

5、特殊句式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状语后置)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所当者破(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

④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⑤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下一百多人了。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第二课时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教师导入

多媒体显示彩图“乌江自刎”,提问:你会用哪些词语为项羽画像?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2、课文描写了几个场面?

明确: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描写项羽在“四面楚歌”时动作行为的五个词是什么?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 明确:惊—起—饮—歌—泣,刻画其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4、第二段中项羽对部下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这些语言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

明确:“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极端的自负;“为诸君快战”,勇武。

5、第三段中项羽有三次行动,请分别找出,从中可见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教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6、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补充: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人物哪些性格?明确:知耻重义。

7、教师小结:

故事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人物形象

多愁善感

勇猛自负

知耻重义

语言

惊、起、饮、歌、泣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写法

动作、语言、映衬

动作、语言、场面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项羽的形象跃然纸上: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赐马赠头的豪侠意气。正如古人云:“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8、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慷慨悲歌,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和女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爱女人是重情,爱战友是重义。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善感,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男儿中的男儿,这里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

9、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

明确:众位勇士对项羽的畏惧和尊敬。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10、项羽面临失败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怎么复杂的心里? 明确:表现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又无法改变现实灭亡的现实,认为是天命安排。

11、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之亡我”吗?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六、人物评价

1、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 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①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②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③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⑤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多媒体显示: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多媒体显示《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认为项羽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明确: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参考译文: 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4、学生自主评价。

教师提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一要有理有据;二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三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评价要求:①100字左右;②引用一句名言;③(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④点评事例;⑤联系现实。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第三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河北省乐亭县第一中学 翟爽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易把握。按照本单元的鉴赏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赏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鉴赏领会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差别。[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读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揣摩人物心理,从而概括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人生与志向。[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文中人物的描写,来揣摩人物心理,从而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教学安排]第一课时

导语:

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遭遇任何一种悲剧,都是极其不幸的,甚至会痛苦一生;但有一位孤胆英雄却独自承受了七大悲剧:有人爱不得、有时缓不得、有谋使不得、有路走不得、有友帮不得、有尸保不得、有因悟不得,这位悲情人物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鸿门宴上,项羽因妇人之仁、刚愎自用,而放虎归山,使原本占有绝对优势的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一步步走到了垓下之围。军帐外四面楚歌,万千汉军重重围困,翻开课文,且看英雄如何谢幕!

预习思考:

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请以“地点+事件”的形式,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叙写的主要场面。

(明确:垓下悲歌、东城溃围、乌江自刎)

欣赏,品读:

(一)垓下悲歌

“你用刻骨柔情,换我豪情天纵”——再现项王悲情形象

l,情景再现:请两位同学来配合再现末路时的项王,探究人物形象。

请学生根据文中对项王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对同学的表演做出具体的评价。

(明确:豪爽勇猛多情善感)

司马迁用了哪几个动词来写项羽的反应,这些动作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个?

(明确:惊——起——饮——歌——泣,一“歌”一“泣”之中是多么复杂的情感啊!四面楚歌声中——想到分封天下的霸气豪情,面对被围垓下的无奈悲怆,一曲悲歌唱传尽了项羽对虞姬的难舍之情,唱出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直唱得个个铁血男儿身心俱碎,泣不成声。项羽当时痛苦的面容,两千多年后仍旧如在目侧。)

爱女人是重情,爱战友是重义,“无情未必真豪杰,落泪如何不丈夫”,这一连串的动作、神态描写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高高在上、无情无欲的神,而是一个真实、丰富、有血有肉的人!(板书:神,人!)

小结:用词语概括项碉性格特点:豪爽勇猛多情善感

(二)东城溃围

“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描摹项羽神态动作

l小组合作探究,根据上下文,特别是项王自己所说三句话的内容,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在横线处填入项王的神态、动作描写,并说明理由。

①项王自度不得脱。项王 乃谓其骑曰:„„ ②项王 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③项王 曰:“何如?”

补充:这段描写成为后世写人文学的典范,后代写人物,凡是写勇武的,大都逃不出项羽这个样子,《三国演义》就深受其影响。比较《三国演义》中长坂桥张飞大喝一声,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于马下。孙策“大喝一声,声如巨雷”,致使“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多媒体出示)这显然是司马迁的夸张。

明确:①迷信个人能力,自负;②豪迈自负,勇猛无敌;③写得意、写自负,骁勇善战。

小结:用词语概括项羽性格特点:自负神勇、超群武芦 2.思考:这样的项王像是“帝王”吗?

(明确:更像战神!项羽心中维系永不败神话的欲望让他对战争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崇拜,经自己定位成了战无不胜的战神,而非深沉谋划的君王。项王“做个战神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帝王”!)(板书:帝王?战神!)

3分析东城溃围之战的三次行动,找出相关动词。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明确: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孰为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

第三次:项羽——弛,斩,杀数十百人; 亡两骑

(明确: “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三)乌江自刎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揣摩项王心理变化

l男女生角色朗读,抓住关键词,思考:到达乌江后,揣摩项王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欲渡变成拒渡)

:项王为什么拒渡?他自己怎么说的?哪个理由更充分?

(明确:“天之亡我”“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后者理由更充分)3仔细品读亭长的话,亭长的话怎样刺激或者说打动了项王,分析项王心理变化的原因。

(明确:考虑角度——江东小,足以王,独船,人物性格)

小结:用词语概括项羽性格特点:善良仁爱知耻重义 [总结] 生,可以践志;死,可以明志!无论如何,对项羽而言,这都是一种高贵的选择,他只能死在自己的宝剑之下,用鲜血淋洗出高贵的灵魂!套用余光中先生评价屈原的话说:他是站着死,他的死就是他的不死。此刻让我们齐背《垓下歌》体味那伟大的灵魂!(板书:枭雄 鬼雄!)

课文总结:项羽是一个有侠骨柔情、骁勇善战、知耻重义、善良仁爱的英雄形象。[选做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恰当展开联想想象,选做一题,字数要求300字左右。

假如项羽被拉上了乌江亭长的船,写一段项羽与乌江亭长的对话。

第四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作者/于 娟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鉴赏人物形

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高一上学期学过一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项羽,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思考: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成语概括)

骁勇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的全过程以及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上一

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司马迁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二、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东城快战。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了解多维透视法

多维透视法,即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四、运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项羽的

性格特征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被围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现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宝马的诀别,显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战、曾号令天下,现如今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人生的境遇变化之快,让他始料未及。此时最能表现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动词是什么?“泣”,极其传神地写出了项羽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围绕“项羽”一共写了三个事件:溃围南出、误信田父、三战三胜。

(1)溃围南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而“汉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兵力反差极大,透视出项羽的身处绝境。

(2)误信田父,田父为何故意给项羽指错路?

补充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战后,项羽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

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汉三年四月,项羽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马迁委婉地表达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3)快战中的“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的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你从中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仿佛看到一个英姿飒爽、骁勇善战、逞匹夫之勇的赳赳武夫形象。

那为什么在文中项羽又数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这句话暗示了项羽的自负和不醒悟,他从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暗含着司马迁的批评态度。

那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语文教案)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残暴凶狠;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命运的捉弄:鸿门宴错失良机,误信田父走错路。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五、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特征

坦诚直率 心地善良 光明磊落 知耻重义 视死如归 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 有勇少谋 多愁善感 优柔寡断 自矜功伐 妇人之仁

六、讨论:项羽能不死吗

结论:项羽必须死。

1.性格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2.历史悲剧

(1)军事力量垓下之战前,项羽的十万大军受到三十万汉联军的长期围困,而汉军布下的十面埋伏使楚霸王的军队受到了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楚霸王已经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基础与条件,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即使项羽力能拔山也无济于事。

(2)政治形势。汉王刘邦进入关中后,废除了秦朝人人痛恨的苛刑酷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楚霸王却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与深谋远略。

(3)起义的环境与条件。即使他能过江回到家乡,形势也与起义前大相径庭。当时之所以能够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是因为强秦刚灭六国,人心不稳,而又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实施酷刑厉法,伤民过多过重,可以说是官逼民反,所以,不管是陈胜吴广也好,还是刘邦

项羽也好,只要义旗一竖,便如星星之火,绵延不绝。而经过连年战乱后,人心思定,当时已经不再具备项羽东山再起的政治环境。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生存机会。刘邦从安天下的角度出发,不会给项羽留活路的。楚霸王即使有幸过江,汉军也会继续追杀,不除掉这个眼中钉,刘邦是不能安然入睡的。从以后除掉韩信、英布等做法看,项羽也没有任何活下去的机会和可能性。

七、评价: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失败了,我们还能称其为英雄吗

1.李清照: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易中天: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3.王立群: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八、课后作业

假如项羽被活捉,写一段项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动。字数:300字左右。

第五篇:项羽之死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宿州二中 过洋

【文本定位与解读】

《项羽之死》不仅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最为精彩的一幕,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选修)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中传记散文的代表性篇目,因此应作为重点篇目来鉴赏。

课文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记述了他人生的最后阶段,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集中笔墨通过语言、动作、神态、侧面烘托、对比等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再现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5册必修,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文言知识难度不大,学生充分预习后能够基本掌握,因此字词教学不必花费太多课堂时间。

2、学生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过《鸿门宴》,对于司马迁较为熟悉,课堂上可不必介绍,放在课后练习考查即可。对于项羽这一形象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学习本课时最好与《鸿门宴》联系起来。

3、学生学过的选修课文很少,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不强,教学本课时应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朗读和写作水平较低,尤其是理科生,应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目标确立】

1、重视朗读、积累,培养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拓展视野,培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4、明确诗歌、散文在塑造形象上的不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教学设想】

1、设想通过课前预习、预习检查、课堂朗读和课后练习四个环节,避免逐字逐句串讲,完成目标1。

2、设想通过课堂探讨、比较阅读、写作训练和课后练习四个环节,完成目标2。

3、设想通过课堂探讨、拓展延伸和课后练习三个环节,完成目标3。

4、设想通过课堂探讨环节,完成目标4。【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项羽本纪》,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垓下之战”的前因后果。根据选修课教学要求、学生实际情况和本课教学目标,安排学生预习,设计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题,制作课件。

学生:课外阅读《项羽本纪》,复习《鸿门宴》,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本文。【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一副对联写的是谁?(明确:虞姬)你知道虞姬葬在那里吗?(明确:宿州市灵璧县城东)宿州灵璧不仅有虞姬墓,还有霸王城和垓下之战遗址,可以说西楚霸王项羽和我们宿州市有着不解之缘。这节课就让我们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去深入了解这位两千多年前曾经战斗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悲剧英雄,领略他迷人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一)温故明新,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课件展示)⑴读准斜体字的读音

①时不利兮骓不逝 ②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③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④田父绐曰“左 ⑤项王瞋目而叱之 ⑥ 斩将,刈旗

⑦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⑵准确解释斜体字

①项王军壁垓下 ②乃有二十八骑 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④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⑤籍独不愧于心乎 ⑥此天之亡我 ⑦我何渡为 ⑧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二)复习作者司马迁与《史记》(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司马迁,字子长,自称“太史公”。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分为:12《本纪》、30《世

家》、70《列传》、10《表》、8《书》。鲁迅曾赞誉《史记》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检查朗读情况

1、找学生朗读课文并点评。

2、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以及感情。

3、再次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四)检查整体感知情况

1、本文围绕项羽之死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归纳并板书: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2、项羽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三、文本研读,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一)垓下之围

1、面对四面楚歌,项羽的表现是怎样的?

点拨: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这五个动词,为我们灵活、真实地再现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之失意、伤感、悲愁以及无可奈何。

2、“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莫能仰视。”这一场景通过什么手法刻画项羽的形象?

点拨: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刻画了项羽多情善感的末路英雄形象。正面描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侧面烘托:“左右”的表现,从侧面烘托当时的气氛和霸王的悲惨处境。(板书:多情善感)

5、项王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情。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呢?找学生试读并点评。

点拨:应读出不舍、伤心、痛惜、无可奈何„„

(二)东城快战

1、仔细思考快战中三次行动,体会作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点拨:对比,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一个 “遂”字写出了项羽于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的神威。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点拨:不仅是人,连马也惊退数里,通过对比和夸张,凸显项羽气势迫人。

第三次:项羽——弛,斩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点拨:“杀数十百人”与“亡两骑”相对比,展现出项羽的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

小结:快战中的三次行动,都通过对比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塑造了项羽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板书:勇猛)

2、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生齐读“吾起兵至今八岁矣„„非战之罪”)有什么作用吗?

点拨:语言描写。说明项羽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板书:自负)

3、项羽说“为诸君快战”,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课件展示)

点拨:项羽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是落幕前最后的演出。

4、讨论:你们认为项羽的这场快战有价值吗?为什么?(课件展示)点拨:有价值。可以展现项羽的神威,以及项羽自负的性格特点。没有价值,只是为了印证“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说法,显示项羽不能自省失败的原因。

(三)乌江自刎(引导学生以细节入手,思考发言)

1、找同学为大家来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人物。

2、引导学生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进行赏析。

①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为何选择“拒渡”?如何理解项羽的这一“笑”?

点拨: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表现他知耻重义的性格。项羽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高傲、自负的神态。

②“马赠亭长”和“头赐故人”两个细节表现项羽的怎样性格特征? 点拨:“马赠亭长”表现其有情有义、心地仁善的一面。“头赐故人”表现项羽的视死如归。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取赏,项羽却出人意表慷慨赠头,两相对比,何等鲜明!用吕马童的逐利反衬项羽的重义。

(板书:知耻重义)

四、课堂总结。

文学大师沈从文说过“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兄”的项羽,最终选择了骄傲从容地战死沙场。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也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尽管项羽失败了,但他确以悲剧英雄的形象屹立于天地之间,任时光流逝,任历史变迁。(板书:悲剧英雄)

五、课后作业

1、把课文内容改成“一句话新闻”,课后交流讨论。要求:(1)站在刘邦的立场(2)站在江东的立场(3)站在中立的立场

2、观看“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乌江自刎’”,思考:王立群对于项羽自刎原因的分析有没有道理。

六、板书设计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

项羽之死 悲剧英雄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说不尽的历史,道不尽的英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品读项羽这一悲剧人物,进一步探讨项羽的悲剧人生。

二、深入探究

1、合作探究(课件展示)⑴探究:《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点拨:一个“敢”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一个“能”字,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尽了将士们的不忍之心和霸王的悲惨处境。

⑵探究:钱钟书认为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心态是“认输而不服气”,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课件展示)

点拨:项羽在垓下陷入汉军重重包围,又夜闻四面楚歌,已意识到失败无可挽回,这便是“认输”。但是,项羽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他固执地认为不是他仗打得不好,失败是天意,因而前后三次说“此天之王我”。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东城“溃围、斩将、刈旗”,进行了一场快战表演。这便是不服气。

⑶探究: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联系“相关链接”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进而思考: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①尊重史诗 ②知人论世 ③经验教训(板书)

2、拓展延伸(学生自由发言,随机点评)

⑴《项羽之死》与《乌江》(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

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同是写项羽在一生的最后阶段,因战事失势而自刎乌江的情景,都塑造了项羽这一英雄形象。试分析二者在塑造形象时的不同。(课件展示)

点拨:前者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等衬托方法,勾画出了一个大英雄形象,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而后者作为诗歌,更多的则是跳跃、省略,更注意语言的提炼,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正所谓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⑵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对你有何启示?

点拨:《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即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采用多种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项羽的性格。

启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矛盾冲突,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采用的手法除了常见的描写手法之外,还可以运用对比、渲染、侧面烘托等手法。

⑶司马迁为什么要用这么大力气和深情来写项羽的英雄末路,并把这个悲剧人物写得那么辉煌、那么崇高、那么具有震撼力呢?(联系司马迁自身的遭遇进行思考)(课件展示)

点拨:①项羽的不同寻常在于,越是到了末路越显出他的英雄本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英雄主义也发挥到了光辉的顶点。②司马迁不同于流俗,不以成败论英雄。③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为项羽这个悲剧人物立传,寄寓了自己深切的同情。

三、课堂总结

距今2200余年的楚汉战争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也已经永远定格在历史的记忆里。最后,让我们静静欣赏歌曲《霸王别姬》,再次去体味那远去的金戈铁马,祭奠项羽这位悲情英雄的完美落幕。(播放歌曲)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阅读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题乌江亭》,学习作者运用事例的技巧和优美的语言。

3、结合本课所学以及课堂讨论的内容,以“我心目中的项羽”为题,写一篇探究性小论文。

五、板书设计

评价历史人物

尊重史实 知人论世 经验教训

《项羽之死》:具体逼真 《乌江》:跳跃、省略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下载项羽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项羽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大全)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2012-03-27 11:20:49)转载▼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作者:空谷幽兰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背诵几首有关......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海南华侨中学语文组 唐雯 师:(课前播放歌手屠洪刚演唱的歌曲《霸王别姬》)伴随着一曲熟悉的《霸王别姬》,让我们飞越千年,回到楚汉相争的古战场,去......

    项羽之死/司马迁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 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目标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运用所学文章进行片段写作训练。重点 片段写作训练;基础知识。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文章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特别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两类现象。 2、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特别是人物对话、人物等......

    参考《项羽之死》教案

    (三)学习鉴赏历史人物的方法 1、评价历史人物应当有理有据。以太史公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为例推出此方法。 2、评价历史人物应当客观辨证。以李清照与毛泽东等人评项羽的不同诗......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第二课时) 泉州五中吴菊平(开课时间:2007年12月21日上午第3节 地点: 101电教室) 【教学目标】 1、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2、学会客观地评价......

    《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第一课时) 2、结合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 3、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