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案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5 05:2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项羽之死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项羽之死教案》。

第一篇:项羽之死教案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项羽之死》。请同学翻到第73面。我们来看看这个标题:《项羽之死》,你有什么感觉?

生1:悲壮 生2:凄凉

师:项羽曾经号称“西楚霸王”(板书:西楚霸王),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听听屠洪刚演唱的《霸王别姬》。(板书《霸王别姬》,并放视频)

师:看了视频,听了歌曲,你对项羽有什么样的印象? 生:悲壮 生:不屈 生:伟岸

师:我们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对项羽可能已经有所了解,我们先来看看《史记》里对项羽的一些介绍: 视频:

了解项羽----曾经英雄 1.灯片1 少年壮志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2.灯片2 英武过人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3.灯片3 叱咤风云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候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师介绍幻灯片:

第一张:少年壮志 在他还是青少年的时候,有一次看到秦始皇出游的显赫的排场,他没有被吓住,相反,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总有一天,会取代他的位置的。第二张:英武过人 长得特别的壮实,家乡人都怕他。

第三张:叱咤风云 这片段写的是他击溃秦朝主力军的场面。他所带领的楚军勇猛向前,以一当十,终于击溃了秦朝的主力军。相比之下,其余几十支诸侯的军队却懦弱无能。最终,项羽实际上成了诸侯们的领袖。师:这样的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他的事业怎么这么快就崩溃呢?

生:„„

师:你们学了《鸿门宴》,有什么看法?

生1:没有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

生2:主要是他狂妄自大,太忽视对手刘邦的力量,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轻易失去了战机。

师:原因很多,导致他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并且陷入困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看看对他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同学试读一下,好不好? 师领起:项王军壁垓下„„,生齐读 生读后,师纠正字音。

有的学生提出“骑”的读音问题,师:是呀,到底读哪个音呢?注释里面告诉我们,读ji,是“单人乘一匹马”的意思,这是名词性的东西。而《现代汉语词典》里只有qi这个读音,因为在现代汉语里,骑是动词。在本文,我们就都念ji吧。

师:课文描述了项羽生命尽头所发生的三件事,三个场面,能给它概括出来吗?各用四个字,怎么概括?

生:„„

师:第一自然段项羽干什么? 生:唱歌。

师:什么情况下唱的? 生:半夜起床唱歌,因为听到包围他们的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师:汉军在他们的四面唱起了楚歌,怎么啦?

生:项羽的老家在楚地。项羽以为自己的老家全部被汉军占领了,自己失去根据地,失去了退路,很震惊。师:在这个时候对一直伴随着自己的美人和自己常骑的马流着泪唱歌,你们认为有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生:诀别

师:用“霸王别姬”来概括。师板书:霸王别姬

师:继续看后面内容。据说,项羽与虞姬诀别后,虞姬担心自己会成为项羽的拖累,就自杀了。虞姬自杀后,项羽擦干眼泪,考虑突围。他先后到达哪几个地方?跟他突围的壮士们伤亡情况怎么样? 生:到达淮河对面后,士兵已经从八百余人减少到一百多人。接下去到阴陵。师:在阴陵发生什么事?

生:一位田父骗他说往左边走,让他陷入大泽中。

师:这里的“父”和“绐”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父”对老人的尊称。“绐”是欺骗。

师:汉军又追上来了。追到东城,跟随他的士兵只剩下28人了,与汉追军几千人比较起来,让人觉得项羽没有活路了。但项羽有没有束手投降呢?

生:没有。他在东城痛痛快快地厮杀一场。师板书:东城快战 师:“东城快战”后,项羽突围有没有成功? 生:他暂时杀退了追兵,到了乌江。在乌江边自杀。师:没有船渡江吗? 生:有,只是他内心惭愧,认为当年八千子弟兵追随自己出来征战,现在这些人都不在了,自己对不起父老乡亲。师板书:自刎乌江

师: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项羽曾经是英雄,看了本文的所刻画的项羽最后阶段的这几个片段中,你认为项羽还是英雄吗?(生:是)

师:那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做“成者英雄败者寇”,在这场楚汉争霸中,笑到最后的是刘邦,项羽并没有获得成功,相反还被迫自杀,大家为什么还把他当英雄看呢? 生:„„

师:你们认为在这几个片段中,项羽的哪些表现打动你的心? 生:„„

生:在“东城快战”中,他的表现。师: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概括一下。生:„„ 师:四个字。生:勇猛无敌。

师板书:人物形象:勇猛无敌

师:第三自然段有两个动词出现了两次,能够充分表现他的勇猛,你们找一找。生:驰、斩。

师:对。让自己的马一路直奔驰过去,连打斗都不要,就直接将对手斩杀。在项羽面前,汉军的这些将领像豆腐做的一样,没办法进行反抗,命就丢了。甚至项羽都不要动手,只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大叫一声,对手自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念“项王嗔目„„辟易数里。”

师:项羽就是这样勇猛得让人不可思议。我们刚才看的是第三段。第二段也是写“东城快战”,写的是战斗发生之前的情况。我们也看一看吧。“项王自度不得脱”,是什么意思呢? 生:自己估计自己脱身不了。师:为什么呢? 生:他“乃有二十八骑”,而“汉骑追者数千人”。

师:战斗力量悬殊。这时他对他的追随者说他这次肯定活不了,原文是什么呢? 生:“固决死”。

师:如果换成是你,面对这种几乎绝望的场面,你会怎么做? 生:拼,拼个鱼死网破,说不定还能有一线生机。

师:我们会说,来吧,来一次决战吧,反正战与不战都是死,战说不定还有一丝活路。(板书:决战)但是项羽不这么说,他说什么呢? 生:愿为诸君快战。师:“快战”是什么意思? 生:痛快地打一仗。

师(板书:快战):说明他作战的目的是不是为自己找一条活路? 生:不是。

师:那他作战的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充分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为了充分展示他的战斗英姿。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对自己的“勇猛无敌”这一点也非常满足,面临死亡,还不忘展现他的勇猛无敌。师:这样一个勇猛无敌的霸王,又怎么会失去天下、处处被追杀呢?项羽自己是怎么认为的? 生:项羽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就是说:上天要使我灭亡,不是我不会战斗。师:你们认为他说得对吗?

生说不对,并举《鸿门宴》的例子,有的说他不听劝告、妄自尊大,有的说他目光短浅、失去消灭刘邦的良好时机等。

师:怎么才能拥有天下,项羽并不了解。我们同学认为要目光长远、要善于用人、要懂得抓时机。而项羽认为要靠什么呢?你从他一直强调自己勇猛无敌,就可以看出,他认为要拥有天下,就只需要„„ 生:武力。

师:看看75面“相关链接”第一题吧,司马迁对项羽失去天下的分析,跟我们同学的看法是一样的吧?这样说来,项羽还有一个致命的性格弱点,就是“居功自傲”。(板书)师:再来看看,项羽还有什么表现可以打动你的心。

生:项羽不愿意渡过乌江,宁可自杀。

师:渡过乌江,就可以回到他的楚地老家呀,可以免掉一死,甚至还可以东山再起呀。有机会逃跑,他为什么不跑?

生1:他认为是上天要使他灭亡,他逃跑也没有用。

生2:他认为当初跟他一起出来的八千子弟兵现在都不在了,他还活在人间没有意义。内心觉得惭愧。

师: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很看重哪一样东西? 生1:义气 生2:尊严

师:他为葬送了八千子弟兵的性命而觉得愧疚,即使别人不说,他也有愧于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一个“重义知耻”的人。既然不好意思再渡过乌江,为什么不干脆投降?他认为他认为还有一样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就是?尊严。他宁可战着死,不愿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板书:宁死不屈)。

师:最后一段他还有什么举动可以打动你的心吗?

生:他临死前把马送给乌江亭长,可见他对人的友好。师:还有吗?

生:汉骑司马吕马童可是背叛他的,他送头给他。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人的友好。

师:心地仁善。(板书:心地仁善)

师:没有同学说到第一段,第一段不能打动你的心吗?

生:„„ 师:第一段里项羽唱了一首歌,这首歌词曲的作者都是他自己。他夜里睡不着,在帐篷里喝酒,对着陪伴他的美人和名马唱起了歌。他为什么夜里睡不着?

生:汉军四面皆楚歌,他以为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他的家乡。

师:汉军已经占领了他的家乡,就意味着他后无退路。他已经走投无路。这时他想到的是如何安置曾经陪伴自己的美人和名马。他的美人叫什么?

生:虞。

师:他的马叫什么?

生:骓。

师:下面我们把歌词读一读吧。你们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

生:伤心、无可奈何„„

师:伤心、无可奈何。哪位同学来读一下。一生请读。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伤心和无可奈何的感情了吗?

生:„„

师:我们就看看最后一句吧。“若”是什么意思?

生:你

师:“奈若何?”是什么意思?

生:“怎么安排你呢?”

师:对于忠实陪伴着自己的爱人,在这最危急的关头,自己却无法保护她,这是多么无奈呀。时局已经非常危险,曾经美好的这一切可能转眼就要被毁灭。多么令人痛惜呀。你把最后一句读一下吧。

生再读。

师:你把你自己当成项羽,你处于绝境中,你对着曾经陪伴过自己的人,你怎么读?

生再读。

师:整首的歌词我来读一下吧。师读。

师:我们同学也一起读一下。生读。

师:项羽唱这首歌的时候,“泣数行下”,是什么意思?

生:流了几行的眼泪。

师:他的亲近左右也都哭了,而且“莫能仰视”,为什么不能抬头看?

生:„„

师:你认为这个“不能”是不敢还是不忍心?

生:不忍心。

师:这一段体现英雄侠骨柔情的一面,(板书:侠骨柔情),体现英雄儿女情长的一面,从而使英雄的形象血肉丰满,更加感人。

师:老师还有一个疑问,项羽既然来到乌江边,说明他先前是想渡过乌江的。为什么他后面又不渡了呢?我们同学说是因为想到“是上天要使他灭亡”或者是“葬送了八千子弟兵的性命而觉得愧疚”,这两点难道他之前一直都没有想到吗? 生:„„

师:他应该是一直想渡过乌江的,那到底是什么引发了他改变初衷呢?

生:„„

师:同学注意到没有,当时他只新接触过一个人。

生:乌江亭长

师:引发了他改变初衷的应该是乌江亭长的话。那么乌江亭长哪句话可能让他改变初衷的呢? 生:„„ 师:乌江亭长才说过三句话。是“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吗? 是“愿大王急渡”吗? 生:第一句。

师:第一句“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你们认为应该是哪一句触发他改变的初衷呢? 生:可能是“亦足王也”这句话。

师:为什么?他到底从这句话中想到了什么?

师:项羽在历史上还有这么一些资料(点击幻灯片):这是比较早一些的资料。巨鹿之战,项羽率领楚军向秦主力军猛烈进攻,秦军大败,20万人投降。当时,项羽自己的军队只有10万。他担心这二十万秦军集中造反,不好对付,就在一天晚上,把他们全部活埋了。项羽的残暴从此出了名。看另一则资料(再点击幻灯片):这是比较迟一些的资料。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曾经向刘邦提出这样的建议:“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意思是,天下陷入战争状态已经有几年了,只不过是为了我们两个人谁称王的问题,我愿意与你单独决战,不要白白苦了天下的老百姓呀。

师问:看了这前后两则资料,你们对项羽有什么新的看法?乌江亭长的一句话“亦足王也”为什么会使他临时改变主意?同学们可以讨论讨论。等下来谈谈看法。

师巡视,观察谁比较活跃,并请他谈看法。

师:乌江亭长的那句话“亦足王也”使他意识到了什么?意识到自己渡过乌江,再次组织军队,东山再起,将使江东再次成为尸横遍野的战场。项羽的内心好象是两种想法在斗争?

生:一种是继续战争,继续追逐权利的做法,另一种是以自杀来结束这场灾难。

师:项羽一生都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是对个人权力的追逐,另一方面是对人性伦理的关切。所以,在他身上才会出现这么多矛盾的对立面:残暴与仁慈、果断与善变。他最后选择了自杀,这时的他已经不是权力意志的英雄化身,而是一个忏悔者,一个为人性伦理而再造的新人。(板书:矛盾的统一体)师:项羽最后的结局是自杀,你们认为项羽还是一个英雄吗?

生:是。

师:司马迁有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项羽给司马迁很高的评价,而自己在宫刑的耻辱面前,他是选择了活下来,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

(点击幻灯片)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历史上对项羽这个人有多种多样的评价。同学可以翻看76面后人对项羽的评价,说说你们自己的看法。课堂虽然到了尾声,但我们的探究也许永远没有绝境。谢谢同学们的精彩参与,同学们,再见!板书设计: 项羽之死 西楚霸王

三个场面 人物形象 骑、数、父、属、度、当、期、被

霸王别姬 勇猛无敌 驰 斩

东城快战 居功自傲 决战 快战 自刎乌江 重义知耻 宁死不屈 心地仁善 侠骨柔情 矛盾的统一体

第二篇:《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第二课时)

泉州五中

吴菊平

(开课时间:2007年12月21日上午第3节 地点: 101电教室)【教学目标】

1、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评价历史人物。

【教辅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齐声朗诵《垓下歌》。感受项羽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

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

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评价历史人物

1、请学生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

(1)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李清照的评价: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王安石的评价: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5)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四、课后作业:写作训练:话题《性格与命运》 要求:

1、不少于800字;

2、以《项羽本纪》中的有关情节为事例;

3、至少引用一句名言;

4、可联系当今社会现实或自身实际来写。

第三篇:《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第一课时)

2、结合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

3、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二课时)

二、重难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第一课时)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

三、教辅工具: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导入

项羽在垓下之围中由他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唱了一首歌,叫——《垓下歌》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这首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创造人物形象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认真研读课文,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的形象。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主要记录了三件事: 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垓下之围: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 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从文章情节和人物表现中分析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 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 惊——起——饮——歌——泣

1、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善感。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男儿中的男儿,这里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2、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1)、众位勇士对项羽的畏惧和尊敬(2)、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以下主要由学生分析完成(预设)第二段(2、3自然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这个情节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1、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以及项羽与部下的对话,可以看出项羽是怎样的人?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无敌、骁勇善战、自负骄傲

3、东城快战是不是为了胜利?能不能改成“决战”?

无关胜利,不为结果。斩将、刈旗,再现当年叱咤风云的英姿。“快战”,痛快地为保住一世英名而战。如果改成“决战”,就是鱼死网破的味道,那种快意和满足将荡然无存。第三段:乌江自刎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这些情节表现了项羽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 拒渡:知耻重义 赐马:心地仁善

赐头、自刎:视死如归

三、问题探究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慷慨悲歌。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和女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爱女人是重情,爱战友是重义。

项羽失天下时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2、项羽面临失败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怎样复杂的心理? 表现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又无法改变灭亡的现实,认为是天命安排。

3、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之亡我”吗?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

“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其实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申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火烧阿房宫——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每个人的性格都具有多面性。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刚愎自用又多情重义、勇猛无敌又仁善质朴。令后人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四、人物评议

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项羽。你心中的项羽是个怎样的形象?请同学们评议一下项羽这个人物形象

(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学生评议、交流。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1)司马迁的评价: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彷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作者认为:项羽性格中自负的一面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司马迁一直赞颂项羽是英雄,但为什么对他最后的评价却是这样否定和批评呢?

项羽的英雄事迹在《项羽本纪》中给予大量的描写和充分的肯定,最后不需要再多说了。作为史学家,司马迁要给予项羽在历史上的公正地位和评价,而不能任随自己的感情行事,体现高度的治学严谨精神。

对项羽的失败表示惋惜,怒其不争。(2)刘邦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认为:项羽不善用人,最终导致失败

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明确:

(3)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忍辱负重,东山再起,历史也可能是另外一番样子。

(4)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就是打回江东也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民心难附。(5)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宁死不辱,知耻重义,视死如归令人敬仰,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敬仰。不以成败论英雄。

(6)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7)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评价

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五、项羽的悲剧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1.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失人心者失天下 2.要善纳良言,遇事要斩钉截铁,当断则断 3.要深思熟虑,不可只凭匹夫之勇 4.要善于任用人才,不可过分自负 5.生命珍贵,不可轻易放弃奋斗

六、总结拓展迁移: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及如何利用同一素材 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七、布置作业: 写作训练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示例一: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六、板书设计:

故事————人物形象——————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qiuye

第四篇:《项羽之死》 教案

项羽之死

教学目的: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第一节

一、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 歌”——“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项羽。

我相信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高一时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 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列传: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时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史书体例介绍:

A、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B、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C、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D、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E、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F、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等。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三、串讲第一、二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第二节

一、复习《史记》有关知识。

二、复习一、二段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三、串讲三、四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卒买鱼烹食 吾为若德

卒 鲁肃闻刘表卒 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 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 被 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为 我何渡为 以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第三节

一、复习前两课时所学内容。

二、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 要地点有哪些? 垓下 东城 乌江

2、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 垓下之围 被困东城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3、所以根据主要事件的地点不同,全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垓下之围

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东城快战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三、研习课文。

1、研习第一段。A、学生诵读该段。

B、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C、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 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

有,项羽听到楚歌后,“大惊”,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

D、项羽在“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时,有哪些动作、行为?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 惊—起—饮—歌—泣。

正面刻画了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E、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

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从侧面烘托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小结: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研习第二段。

A、这一段包含了哪些详细的情节片段? 直夜溃围——绐陷大泽(阴陵失道)——被困东城——决意快战。B、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后,怎么又会被困东城?

项羽垓下突围成功后,一路逃亡,过了淮水,在阴陵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中,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只好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C、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丧失人心的结果。

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D、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 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E、分析两个“左”字的妙处? 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如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

F、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G、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结合《鸿门宴》所学。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H、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这又充分暴露了他近于匹夫之勇的勇武。

I、这里能不能将“愿为诸君快战”改为“愿为诸君决战”并说明理由。

“快战”是痛快的战斗,而“决战”是双方一决胜负的大战。而此时双方悬殊太大,项羽只图个痛快。小结:这一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语言描写。

3、研习第三段。

A、这一段主要写东城快战的经过,一共写了几次行动? 第一次: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

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

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损只失了两个骑兵。【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

B、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

C、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小结:这段为了表现项羽的骁勇善战和自负这一性格特征,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4、研习第四段。

A、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B、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C、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美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不仅只有宝马、美人,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的话语表明,他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无一生还的江东子弟,他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D、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心地仁善。

E、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小结:本段作者又运用了动作、语言、对比等表现手法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

三、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如宴会上写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等,主要通过项羽对刘邦、樊哙的态度表现项羽的思想性格。而《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项羽,写他对失 败和死亡时的言行,刻画他的悲剧形象,表现他的英雄末路之悲。

四、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五、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六、写作训练。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6、时间:10分钟。

A、(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 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B、(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 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C、(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第五篇:《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文章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特别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两类现象。

2、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特别是人物对话、人物等精彩场景。

3、理解并体会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

4、学习人物鉴赏的主要方法,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和评价“项羽”这一主要人物形象,从中获取某种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

2、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与评价“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1、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2、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习课时】:2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准备工作]:

1、学生参考《学习辅助案》,预习文本

2、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文本内容”、文本写作特点以及其它相关方面提出问题。问题可针对以下对象加以拟写:

(1)向“作者”提问;(2)向同学提问;(3)向老师提问

3、教师收集各小组“提问本”,并加以整理、挑选。经整理而挑选出的问题或作为课堂“答疑解难”之用或用以“文本分析与探究”。整理、挑选原则如下:(1)各小组共同关心的;(2)与文本关系密切且较具“价值”的;(3)与教学目标密切且易于加工的

一、课题导入

(一)由学过的课文《鸿门宴》导入(略)

(设计意图:联系已有知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展示时,教师略加说明。(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习“心中有数”)

二、答疑解难 挑选“提问本”上较具代表性的问题来展开分析、交流。

(设计意图:解答学生疑惑,提高教学针对性)

1、展示“问题”

此处展示的问题主要是文言基础知识,问题如下:

A、正音

垓、骓、阙、靡、辟、刈、绐、翳 B、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

①项王军壁垓下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③直夜溃围南出

④亦足王也 ⑤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C、请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左,乃陷大泽中 ③然今卒困于此 ④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⑤骓不逝兮可奈何

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2、解答问题

教师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全班共同解答,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总结。(略)

三、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初次学习提出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任务,为下一课时文本细读与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做好准备)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明确

所提出的整体感知任务如下:

请根据文意,划分文中场面描写,并使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四、课堂小结(略)

五、作业建议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设计不唯一,难度不统一,提供多种选择,目的是尽可能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不同学习要求)

[必选]:

反思提问:课后总结学习心得,继续深入分析文本,提出相关疑问,登入“提问本”。[任选]:

1、字词积累:熟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2、思考交流:完成课后练习一与练习三

3、写作提升:任选一场面,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加以点评,写成文字

第二课时 [准备工作]:

1、学生再次反观《学习辅助案》,继续深入把握文本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就“文本内容”、文本写作特点以及其它相关方面向“作者”、同学、老师提出问题

3、收集各小组“提问本”,并加以整理、挑选。经整理而挑选出的问题或作为课堂“答疑解难”之用或用以“文本分析与探究”。整理、挑选原则如下:(1)各小组共同关心的;(2)与文本关系密切且较具“价值”的;(3)与教学目标密切但经适度加工的

一、教学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有关以“霸王项羽”为人物题材的歌曲、影视、文学作品等导入(略)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答疑解难

再次从“提问本”上挑选出较具代表性的问题或之前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问题,来展开分析、交流。

(设计意图:解答学生疑惑,提高教学针对性)

1、展示“问题”

此处展示的问题仍旧是文言基础知识,问题如下:

A、正音

文中的20个“骑”字读音都一样吗? B、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请指出以下三句特殊句式类型:

• • •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2、解答问题

教师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全班共同解答,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总结。(略)

三、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某一问题展开文本的深入分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与理解)

[要求]:让学生结合文本相关场面描写,在小组内展开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并试着从中分析、归纳出“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任务]:

①文段一实际上共描绘了“三场悲歌”:四面楚歌、项羽悲歌、美人和歌。请根据文意展开想象,试着补说出“和之歌”的内容(文白皆可)。②请对比“阴陵田父”与“乌江亭长”对待霸王项羽的不同态度与做法,试着加以分析说明。

③文段四“拒渡”、“赠马”、“赐头”三个场面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④假设项羽在即将自刎之前见到了刘邦,请试着设计一段项羽欲对刘邦最想说的话,并阐述理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探究

教师适时参与、引导、点拨。

四、展示·质疑·答辩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质疑与言语表达能力)

[要求]:请各小组主动展示,大胆质疑,并积极答辩。

1、小组展示

2、同学质疑

3、小组答辩

教师积极、具体、客观地给以评价。

五、课堂小结(略)

六、作业建议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设计不唯一,难度不统一,提供多种选择,目的是尽可能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要求)

[必选]:

反思提问:课后总结本课学习心得,对照学习目标反思学习过程,提出相关疑问,登入“提问本”。

[任选]:

1、字词积累:请试着归纳出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交流: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与同学展开课后交流。

3、短评写作:学完本文,同学们对“项羽”的认识是否又更进了一步呢?请据此写一篇“人物短评”。

下载项羽之死教案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项羽之死教案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目标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运用所学文章进行片段写作训练。重点 片段写作训练;基础知识。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授课人:明光中学刘伟伟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 评析人物形象,体会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3.探寻本文所带来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难......

    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开放周公开课教案】 项羽之死 肥西农兴中学 吴燕 2015年12月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

    项羽之死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项羽之死 嘉积二中 王会超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重点分析人物......

    参考《项羽之死》教案

    (三)学习鉴赏历史人物的方法 1、评价历史人物应当有理有据。以太史公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为例推出此方法。 2、评价历史人物应当客观辨证。以李清照与毛泽东等人评项羽的不同诗......

    项羽之死教案实用

    《项羽之死》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

    项羽之死教案2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项羽之死》 教学重点】 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2. 把握项羽的形象 3.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教学难点】同重点 3 【课时......

    《项羽之死》实用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重点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