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泊秦淮》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晚唐诗人。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入朝,官至中书舍人。《全唐诗》编其诗入卷。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分析藩镇割据之病源及边防战守之事,其意透彻,但无人问津。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他的《答庄充书》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是用兵法来比喻创作。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咏怀五百字》。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批评之讽。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由于国热已如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生平祥见《新唐书》卷一六六。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 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
明确: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商女是伺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根据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这荒淫误国的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知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用这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五、教师小结: 《泊秦淮》诗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第二句交代停船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为下两句的展开作铺垫。第三、四句写诗人在船上听到对岸酒楼中歌女们演唱“亡国之音”后激起的无限忧愤。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涵着对世道的愤慨。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泊秦淮
写景:忧愁伤感;抒情:讽刺揭露。
————悲愤忧国。
第二篇:《泊秦淮》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泊秦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委婉深沉。典型的写作手法是”寓情于景“。
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背诵朗朗上口的短小诗歌;但对情感的把握、意境的欣赏需要教师点拨。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目标:
1.2.3.准确背诵、默写诗歌;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所抒发情感; 结合重点词语,欣赏诗歌的”朦胧美“。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理解。教学难点:欣赏诗歌的朦胧美。教学流程
一、引
在我们祖国古老的版图上,有一条河叫“淮水”,据说秦始皇曾凿山疏通过这条河,所以它又叫“秦淮”。秦淮河流经南京市,南京古称建邺、健康、金陵等,隋唐前它曾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所以被唐朝人称为“六朝故都”,六朝时秦淮河两岸,名门聚居、商贾云集、文人荟萃、酒家林立、歌乐声声,所以这里又叫“金粉之地”。到隋唐时期,这里不再有昔日的繁华,但歌乐依然不绝。晚唐时期,杜牧泊船秦淮,这时他看到了什么呢?我们来学习《泊秦淮》。
二、读
1.提名读,注意读音、节奏。
2.师范读,强调重音、韵脚。可配合手势。3.学生练读,展示、竞赛。4.齐读,整体感受。
三、解
小组交流整理诗句大意,2—3名学生串解,教师指导互文翻译法,提醒“近”“恨”“ 隔”“ 犹”的意思。(近:靠近。注意不要写成“进”。恨:学生可查字典选择、辨析。犹:还。)
四、赏
(一)字、句
1.小组讨论,发言交流 例:
“笼”字最妙。两个“笼”字,把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朦胧、冷寂(清冷)的画面。结合联想想象,把这一景色用散文的语言描写出来。
犹,仍然,还。表明以前历史有,谁?陈后主,唱的结果怎样?亡国;现在呢?犹唱,谁让唱?达官贵人,未来结果会怎样?像陈后主一样,把国家亡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忧愤,讽刺。
一个“犹”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2.第二句交代行踪,写了事。(扣题,泊的时、地。)
(二)探究情与景的关系。
“忧思”与“清景”结合,情景交融。
(三)结合“朦胧美”给展示的插图提建议。如何更好的表达诗的内容、意境。有人说《泊秦淮》最大的审美特征是诗歌从多方面产生的朦胧效果,首先是景色形象的设置和景色描绘产生的朦胧美效果。烟月形象朦胧,“笼”描绘朦胧。其次,是空间距离的巧妙安排所产生的朦胧效果。“近”“隔”有距离感。再次,是蕴含的诗意,委婉的语调产生的朦胧美效果。后两句似怨商女,实讥权贵,真意欲含似露,言虽已尽,却意味深长。
五、诵
一分钟背诵比赛,两个层次的检查: 1.抽三个小组的五号或六号全文背诵。2.背诵写景的句子,表情的句子。
六、用
学习重在“学以致用”,学诗不仅仅是应试,重要是生活。可以借用诗句表达思想。如:读材料拟新闻标题。
赵薇身穿日本军旗装的照片出现在《时装》杂志的事件立刻在国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太阳旗事件”再现了历史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情景。透过这一事件,我们应当意识到民族尊严是何等地重要。(选自《中国教育报》)给新闻拟题目:痛
应填: “商女”不知亡国恨。如:在横线处填诗句。
可有谁知道这乌梁素海内心的伤痛,她是林黛玉,两颊微红,弱不禁风,已经是一个病美人了,是在强装笑颜,强支病体迎远客。我举目望去,远处的岸边有些红绿房子,泊了些小游船,在兜揽游客。船边地摊上叫卖着油炸小鱼,船上高声放着流行歌曲。不知为什么,我一下想起那句古诗:“,”。(选自梁衡《带伤的美丽》,人民日报)应填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总结学诗五字法:“读、解、赏、诵、用”。
八、练习解读《乌衣巷》。
看曾经的“六朝故都,金粉之地”在刘禹锡笔下是怎样的景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小组合作,完成“读、解、赏”。关注:
“斜”的读音。
画面特征:荒凉、败落、凄美。
飞入原因:可多角度探究——(1)厅堂破败,难筑窝巢;(2)房屋易主,燕恋旧窝。主题:繁盛的凋零。人世沧桑、世事变迁、兴亡之感。2.背;用。用后两句说话。
例: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这几年电脑这个高科技产品已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九、拓展背诵《石头城》。
它是《乌衣巷》的姊妹篇,同样借景抒情,表兴亡之感。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十、小结。
今天我们所学的三首诗,都是与秦淮河有关的名篇,撒落在秦淮河上的诗词文还有很多,比如王安石的《金陵怀古》,孔尚任的《桃花扇》,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希望同学们读一读,用伴水流淌的诗文浸润自己的灵魂。
设计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对推荐诗词的学习要求。2.统编教材课内外学习结合的思想。3.叶圣陶先生的”参读教学“理论。评价
以一首诗歌为例,学习诗歌的普遍学习方法;以一首带多首,注重积累。
相关资料 暂无内容
第三篇:《泊秦淮》教学反思
《泊秦淮》教学反思
《泊秦淮》教学反思1
问题:本次公开课教学流程基本符合了本来的设计方向,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首先,导入设计本来想以历史背景导入,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晚唐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诗,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引导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完全投入其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其次,在讲授诗歌的过程中,作为绝句,应该注意体裁,要把握住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的特点要求,但是我在讲授诗歌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在论语讲解过程中,没有更好地关注学生思考、表达,对于简单的论语内容,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理解,感知,以后要注意改进。
课外的一些思考:公开课结束后,我想了很多,为什么这些问题静下来的时候,自己都能找出来,而在讲课之前却没能及时纠正呢?在找周校长评课时,周校长问我,“你觉得自己的课讲得怎么样”,我说“感觉不痛不痒,平淡”,问“为什么?”我反复思考“是外出招生,没时间试教?是写六一串词没时间改稿?是自己身体不舒服,没发挥出来?”我没有说话,低下了头。因为当我走下讲台的那一刻,我已经清醒的认识到,这些都不是理由,认真备课,抓紧一切时间,尽可能做好本职工作,才是硬道理,才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公开课如此,生活亦如此。加油!
《泊秦淮》教学反思2
近期,我们教授八年级第二单元的《古诗四首》,是处在以“爱国”为主要感情的单元里面的四首古诗。讲解《春望》后,虽然感觉自己讲解的十分透彻,逐句、逐联给学生都分析得相当透彻、到位。但是,通过检测,才知道,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
下课后,我便及时反思。终于,我找到了原因。原来,是我忽略了作者和背景知识的介绍,没把文学常识当成重点。于是,我在准备《泊秦淮》时,查找了关于杜牧写此诗歌的背景知识。在课上,我把与《泊秦淮》有关系的背景知识和相关一系列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链接都夹杂到学生“精学”“精练”和自己的“精讲”中。结果,练习检测的时候,多数学生明显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的把握就比《春望》要好得多。所以讲授诗歌的时候,“知人论世”尤为重要。
“知人论世”是说要读懂前人的作品,就应该知晓作者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应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被认为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的为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的论文研究方法。
现在的学生,学习那么久远的古诗,他们对几位古诗的'作者了解的不多,对当时时代的特点和情况知道的也少,再加上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几位大诗人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肯定难度很大。所以,讲解作者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事,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知人论世”对于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欣赏,对于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泊秦淮》教学反思3
本课的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够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我也评一评”这一环节中,每人都写下了自己的感触,并且有个别学生文情结合出色。不过,过程中也有值得思考和修改之处。在剖析诗人的深层情感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地、近距离地了解、贴近诗人那晚的内心世界,我准备了三则材料,一则是诗人的仕途资料,第二则是《过华清宫》,第三则是《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这两则诗歌都是杜牧本人的作品。希望学生能从诗人的诗歌中体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该句的复杂情感,除了鞭笞、抨击上层人物之外,还有无法遇到明君的无奈、愁苦。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这两则材料理解上有些困难,难度较高。所以,设想可以只选取其中一则,材料的选择应该少而精,不能多而糙。也许多一些时间让学生品析《泊秦淮》诗歌本身,可能学生的情感体验会更深刻一些。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材料使用应该紧紧围绕文本,为挖掘文本做铺垫,不能主客易位,让课堂成为铺天盖地的材料的天下。
第四篇:泊秦淮教学反思400字
本课的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够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我也评一评”这一环节中,每人都写下了自己的感触,并且有个别学生文情结合出色。不过,过程中也有值得思考和修改之处。在剖析诗人的深层情感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地、近距离地了解、贴近诗人那晚的内心世界,我准备了三则材料,一则是诗人的仕途资料,第二则是《过华清宫》,第三则是《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这两则诗歌都是杜牧本人的作品。希望学生能从诗人的诗歌中体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该句的复杂情感,除了鞭笞、抨击上层人物之外,还有无法遇到明君的无奈、愁苦。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这两则材料理解上有些困难,难度较高。所以,设想可以只选取其中一则,材料的选择应该少而精,不能多而糙。也许多一些时间让学生品析《泊秦淮》诗歌本身,可能学生的情感体验会更深刻一些。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材料使用应该紧紧围绕文本,为挖掘文本做铺垫,不能主客易位,让课堂成为铺天盖地的材料的天下。
第五篇:泊秦淮古诗整理
《泊秦淮》古诗整理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原作】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笼:笼罩。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即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
秦淮: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在今东苏西南部。当时穿过金陵的秦淮河两岸,酒楼妓馆林立,一片繁华景象。
一二句意谓:描摹烟月朦胧的画面,点明夜泊的地点,首句实为互文,意谓烟和月笼罩着寒水、笼罩着沙。
商女:陈寅恪云:“此商女妆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系南朝陈后主之作。陈后主,南朝亡国之君陈叔宝,为隋所灭。
三四句意谓:隔江的歌女全然不关心即将衰亡的国家,唱的是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当年陈后主每日寻欢作东,终于为隋朝所灭,如今歌女还在唱这支“亡国之音”,于是诗人不胜感慨。尽管此时距离朝灭亡还有几十年,但是国家行将衰亡的阴影已经进入诗人的心田。
【古诗今译】
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宁静的夜里把小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在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
【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诗中第一句的两个“笼”字用得出奇制胜,十分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完全不同的四种事物,用两个“笼”字巧妙和谐地融汇在一起,再现了一幅朦胧而又清亮淡雅的水乡月夜。这幅图画是那么柔和幽静,似静又似流动,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朦胧凄静的气氛又是那么浓。这里的“月、水”和下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为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做了一个很厚实的铺垫。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信手拈来,细细琢磨却又很值得回味,诗句内中蕴含着极其微妙的逻辑关系,你看,由于“夜泊秦淮”才能够“近酒家”。然而,“夜泊秦淮”四个字又承接了上一句景色点时间点——“夜”,也点名了上一句所描绘景色的地点——“秦淮”,使之更形象,更具体化。这一句不仅巧妙地照应了诗题,承接了上文,“近酒家”还起到了开启下文的作用,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可见,这七个字承上起下,结构全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情景交融,景为情设,情随景至,自然天成没有丝毫斧凿之痕迹,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朝统治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前世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深思之忧国情怀。
【主题】
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写作特点】
“犹唱” 是什么意思?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犹唱”“:还在唱。诗人在这里用了曲笔。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应该是那些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的达官贵人。
从字面上看是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不知:凸现诗人的感慨之深; 犹:凸现诗人的忧愤之切。
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接抒写其事其情的笔法,叫做曲笔。曲笔,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用曲笔来抒写感情,可以使诗歌的抒情更为婉转、含蓄、意境深邃,倍增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