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大全)

时间:2019-05-13 01:1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词五首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词五首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大全)》。

第一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大全)

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三)1、解题: 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王维《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即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四)诗体与朗读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板书:首颔颈尾

2、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五)理解诗意

1、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2、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大意: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第二篇: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2.知人论世,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3.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这课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有令人震撼的场面描绘,有稍纵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追寻.让我们继续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漫游,领会独具风格的诗词魅力和韵味.第一首《使至塞上》 王维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二.简介作者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四.理解诗意 思考下列问题:

1.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五.小结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六.齐读背诵

第二首《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七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板书:借题发挥 商女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第三首<<无题>>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年—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南人(今河南沁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多写时代乱离,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很著名。所作的咏史诗多托古以述时政,爱国诗缠绵深挚最富特色。擅长七律,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委婉,最有独创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病,令人难以索解。他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有《李义山诗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李商隐,一位晚唐诗人,用他的秀笔勾勒着无奈的人生。他的作品深情湎邈,内心沉积着对人生、政治、爱情的痛苦激情,形成意境朦胧,造旨精丽,富于暗示的诗风,创造性极为显著。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六百多首诗中,无题诗是他的首创。其内容成因不便明言,因此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此类诗大都与爱情有关,但性质和内容并不单一,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似有似无。同时具有深刻的人生主题和政治寓意。二.朗读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什么诗?内容上春末离别诗;男女分别的恋情诗从形式上七言律诗

2.诗句所反应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无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风无力。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3.能不能看出来诗人是和什么人分别呢?女朋友 4.和女朋友分别了,自然就会思念她,你们说对不对? 5.朗读体会 四.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表明因“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缅邈。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思念至深,就升腾起了会面的渴望,而会面又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诗的内容。“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这首诗从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缠绵着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有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又有所区别。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连绵往复,深情缅邈。五.背诵

第四首<<浣溪沙>> 一.教师范读

二.理解诗意(见课文)三.背诵

第五首<<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问: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是哪一个节日?(中秋节)

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在这里月代表着一家人的团聚,然而古人的诗词中,月不仅代表这种情感,譬如说李白的《静夜思》(学生齐背)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写作时正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子由分别六七年,在中秋夜思念弟弟,写下这篇文章。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宫阙(que4)玉宇(yu3)朱阁(ge2)绮户(qi3)

无眠(mian2)婵娟(chan2juan1)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归纳小结。(板书)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七、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第三篇: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 5

《诗词五首》参考教案之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2.能力目标:

(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三、课型:新授

四、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五、教具: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2.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例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生齐读全词。)3.与环境对话

问题(1)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明月)

(2)“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例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例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例(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例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3)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我们共同欣赏有着首次演绎的歌曲。

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第四篇:9年级人教语文 上册诗词五首(使至塞上 泊秦淮 无题 浣溪沙 水调歌头)(范文模版)

学科:语文

教学内容:诗词五首(使至塞上 泊秦淮 无题 浣溪沙 水调歌头)

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尽显唐宋诗词的艺术风采,篇篇堪称精品;其结构巧妙,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它们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生活和智慧,引发我们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和顿悟。让我们在阅读中,多角度地欣赏、领悟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1.节奏分明地朗读这五首诗词,并背诵。2.了解古代诗词的多种形式与风格。3.探究诗词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早年政治上倾向进步,曾写过一些有抱负、有激情的诗歌。晚年在政治上失意,比较消极,追慕隐逸恬静,皈依佛教。王维的诗多描绘山水田园,状物传神,形象生动,具有清新自然的独特风格。著有《王右丞集》。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他与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时称杜甫为“老杜”)。由于他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所以号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奚谷 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被人排挤,潦倒终生,卒于郑州。他擅长律、绝,富有文采,具有独特风格。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他一生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官至宰相,喜好文学,一生富足,死后谥元献,世称晏元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州)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治家,三人合称“三苏”。

二、作品信息

《使至塞上》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为监察御使出使边塞——凉州时所作。王维奉命出塞,察访军情。诗人单车问边,虽不无孤寂之感,却有更多的凌云之气。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流经今南京市入长江。相传,秦始皇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秦淮。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以爱情为主题,有些也别有所托,尤以写相思、失意的作品最为凄婉迷离,优美动人。此诗就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均双调,共四十二字。《水调歌头》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苏轼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压抑,妻子亡故,弟弟又远在他乡,所以词中颇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也展现了作者心胸的旷远。

融入文本

一、整体解读

使至塞上

泊秦淮

无 题

浣溪沙

水调歌头

这首诗一、二句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用词准确,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小诗。作者用委婉隐喻的笔法对社会进行了讽刺和揭露。首句一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勒出秦淮河两岸的景象。

末句的一个“犹”字,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全诗以一“别”字统领,抒发了无比深挚的相思别离之情,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无限相思之苦。

上阕因今思昔,抒写景象依旧,而人事已改的感慨。下阕融情入景,写对旧情难忘,好景不长的叹惋。

最后一句中的“独”字,点题旨,突出了词人形影相吊,孤寂冷落的感觉,更表现了词人惜春、怀旧、惆怅、感伤等复杂的心理活动。

小序交代了词人作词的缘由,统领全词。

词的上阕写词人“欢饮”时的想象,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词的下阕写“无眠”时的思亲之情及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千里共蝉娟”是词人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的人生慰藉。

二、问题研讨 1.《使至塞上》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请仔细品味其中的妙处。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传诵千古,主要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写得妙。一个“大”,一个“长”,一个“直”,一个“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恰似几何图形的天地,给予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然而作者却巧妙地把自己的孤寂情绪融于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之中,气势流畅,景物壮观,意境深远。

2.《泊秦淮》构思细密,精巧,请细细品味,说出你的见解。甲生:“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值得深思。诗中的逻辑性很强,正是由于“夜泊秦淮”才引出“近酒家”。

乙生:“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照应诗题,同时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丙生:由于“近酒家”又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更由此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师评: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上看,这七个字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整篇诗文构思细密而精巧。

3.《无题》以首句“别”字为通篇诗眼,反复诵读,说说你如何理解首句的两个“难”字。乐聚恨别,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却在首句连用两个“难”字,把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的真实情感表现出来,在含意上更进了一层,加重了“别亦难”的沉重的力量。

4.体会《浣溪沙》这首词的艺术魅力。

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末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以平淡的语言传达了深深的惆怅,体现了作者性格内敛含蓄的一面,也使全词更显意犹未尽的魅力。

5.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一下《水调出头》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作用是什么。词前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高度概括了作者这个中秋之夜的思想感情经历,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真挚怀念。“欢饮达旦,大醉”提示上阕内容;“兼怀子由”提示下阕内容。总的来看,是述说作词原因,总领全篇。

三、名句鉴赏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了辽阔悲壮的景象,描绘出大漠雄浑的气势,使人隐隐地感觉到一种孤独和伤感的情调。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句是全诗意旨所在。作者在此用了曲笔,是讽刺那些终日醉生梦死,寄情风花雪月,对国事毫不关心的人。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诗既写出了相思之苦,表达了至死方休的忠贞爱情,又对仗工整,富有文采,非常传神;同时,首联的巧作铺垫,更添色不少,使之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句中夹杂着无限的眷恋、怅惘、恬淡、幽婉,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唯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即使相隔千里之遥,也能共同欣赏那天上美丽的月亮。此句表达了作者豪爽旷达的情感。

四、靓点点击 1.《使至塞上》即景设喻,情景交融,把抑郁孤寂、慷慨昂扬之情巧妙地融为一体,把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以雄浑的画面展示给读者,同时,又隐透着一种感伤的情调。

2.《无题》的抒情回环往复,曲折深婉,感情沉郁。诗中运用谐音、双关语和比喻、象征等手法,形象贴切,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主题。

3.《水调歌头》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结合,富有人生哲理,也呈现出作者胸怀的超脱开阔。

体验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诵读一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彼此交换一下对月亮、月光在古诗词里通常的意义的看法。

李商隐《无题》“夜吟应觉月光寒”,用夜吟的典型事例,配之“月光寒”的景物,抒写自己沉浸在无限痛苦的相思之中。

杜甫的《月夜》中“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运用悠远的想象,曲折地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怀念,也表达了他在兵荒马乱之际在长安望月思妻的深情。

李白的《月下独酌》通篇以月为友,寄托着他对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和否定,也寄托着他对明月的深厚情谊。

李白的诗写月的非常多,如《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表达了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以及对月的热情追求。《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李煜的《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残月如钩,几缕清光,渲染此时的凄清。

从我们所了解到的描写月亮、月光的古诗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古代许多诗人通常借月亮、月光抒发思乡之情或衬托凄清的心境。

练习全解

一、阅读课文,找出这五首诗词中你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略,找得越多越好,理由说得越充分越好。

二、解释下列诗句中的粗体字词。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笼:笼罩。

2.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殷勤:热情而周到。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举,拿着。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恨:遗憾。

三、熟读并背诵课文。

背诵这些诗,能让同学们受益终身。在背诵中可以学会多角度地欣赏诗词,或饱览令人震撼的场面,或抓住稍纵即逝的感悟,或追寻诗人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或探究一些耐人寻味的诗句„„借此深悟诗的意境和韵味。

自主实践

一、语言实践

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大漠孤烟直。

(2),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3)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

(4)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粗体字词。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2)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3.填空。(1)《水调歌头》选自,作者是 代的。

(2)杜牧字,与杰出的诗人 齐名,并称,他号称。(3)《浣溪沙》的作者是,他字,词人。

二、阅读实践

(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4.说说词前小序的作用。

5.词人把“天”、“月”都人格化的目的是什么?

6.反复阅读此词,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二)月 夜 杜 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7.首联的“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理解“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所表达的含意。

参考答案

1.(1)长河落日圆(2)相见时难别亦难 蜡炬成灰泪始干(3)似曾相识燕归来(4)月有阴晴圆缺 千里共婵娟

2.(1)笼:笼罩。(2)殷勤:热情而周到。(3)把:举,拿着。(4)恨:遗憾。3.(1)《东坡乐府》 宋 苏轼(2)牧之 李商隐 “小李杜” 杜樊川(3)晏殊 同叔 北宋

4.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下文。

5.创设了一个神话般的美好境界,这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此句设想甚奇。但词人又调转笔锋,作了一番宽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层层推进,释却离怨。

7.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的孤单寂寞的情况,突出了妻子看月时“月圆人未圆”的孤独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8.作者满心希望安史之乱能及早平定,国家的安定能及早到来,人人安居乐业。诗人思之不得,于是借助想象,用反问的语气来寄托对幸福的憧憬。

第五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

1+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1.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三)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4

一、教学思路:

本次跟随初中语文唐炯武名师工作室,到福鼎十中进行教学研讨,并且上一节有关初三诗歌教学的研讨课,旨在就授课与中考复习的联系进行研讨。现将本人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一块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应工作室本节授课要有效帮助学生新旧知识衔接之要求,因此课堂导入设计时安排学生回忆学过诗句,并要求板书,旨在发现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诵读并背诵两首诗。

2、借新诗讲授,掌握学过的相关诗句,并整理归纳。

3、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4、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四、教学难点:

1、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诵读师生对话

六、教学流程:

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以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中有关“山”“水”等诗句,背诵并板书。

教师引导,纠正。

2、讲授《使至塞上》

①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导:读完全诗,你知道这首诗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②教师范读课文,品读诗歌

师导: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③学生再读课文,研读诗歌

师导:在诗中,从哪些地方体现作者抒发的情感?

(师生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重点讲析名句,引导学生领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

④课堂延伸,新旧衔接

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句子是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⑤小结:

诗人虽是奉使慰劳战胜之军,却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头见胡雁归飞,更令诗人触物伤怀,感觉自己如断根的飘蓬一般远离了故国。在“胡天”见到了大漠的奇景:在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气一股浓烟,既孤单又格外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也杳无尽头,只有那圆圆的落日让人亲切与温暖。如此宏壮之景感召了诗人,使他逐渐摆脱了孤寂的心绪,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过渡:我想在唐朝的诗人中决不仅仅只有王维有爱国之情,还有那生在战火纷飞的晚唐时期的杜牧也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⑥借学生点评之机,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⑦课堂延伸,新旧衔接

学过的诗歌中还有哪些抒发作者爱国情怀的诗句?

(学生讨论后小组作答)

4、课堂总结: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诗歌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今人的面前,至今仍能让世人传唱,吟咏。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五、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读一读

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五、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六、作业布置

吟诵《使至塞上》

下载诗词五首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词五首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

    六下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使至塞上 教材分析: 《使至塞上》是王维的一首五言诗。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

    24.1、《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志仲 审核人:孙植荣 备课时间:2014.9.12 学生姓名: 《诗词五首》导学案第十一课时:《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品......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等奖(汇总5篇)

    篇1:《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 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设计理念】 1.由于中......

    八(上)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八(上)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八(上)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