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的认识教学设计说课
《0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点: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2、能力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教育点: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学难点:0的书写方法,理解“0”的两个含义 教具准备:
1、三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实物投影仪,活动灯片二张 学具准备: 1、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2、62张练习题。(为写“0”做准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哪些数字?(1.2.3.4.5.)我们一起来数一遍。(学生大声音的齐说1.2.3.4.5)
2.好,你们都会数这些数字了,现在我们用这些数字来做个猜数字的游戏,好吗?
(1)这个数在3的后面,5的前面,它是几?(4)(2)这个数比2大比4小,它是几?(3)(3)这个数比1多1,它是几?(2)
(4)这个数在2的前面,比2小,它是几?(1)(5)这个数比1小,它在1的前面,它是几?(0)
同学们真聪明,你们都猜对了,你们还知道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板书(0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小猴子)对,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特别聪明,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学生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三、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
师:你们猜对了,但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取走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再取走1个桃,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师:小朋友们认识了数字“0”,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0”?(学生说自己所见到的“0”)师:我们怎样来表示“0”?(学生动手操作)
四、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直尺上的0就表示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五、学习书写“0”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能说说0像什么样吗? 生:0像个鸡蛋。生:0像鸭蛋。生:0像圆圈。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的0像圆圈吗?
生:不像。0没有那么圆,有一点长,有一点扁,像个椭圆。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给0编首歌吧,仔细听老师的儿歌:
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2.教师在田字格示范写“0”
想知道0到底怎么写吗?写的时候要注意:从右上角起笔,向左,向下,收笔,和起笔相连。看,写出来的线多圆滑呀。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0的样子。然后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在桌子上写一个0。
3.教师在前背对学生书空,学生练习书空。(书写时可以边写边说“0”书写的过程。)多练习几遍,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4.打开书描红29页,比一比看谁描写的美观整齐。
六、巩固练习1.写一写
请大家在方格中写出数字,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漂亮。拿个别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可以让学生进行评价。(拿写的好的和写的“0”不是很好的。注意“0”的写法,不能有棱角,要圆滑,笔顺要正确。)
2.老师送给同学们6个数字(0.5.6.4.3.2.1)好朋友,他们想让你们给他们排排队,好吗?请听好要求,请你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给他们排一排。想一想,“0”为什么这样排?
让学生到前摆一摆,实物投影展示。
从大到小排一排。说一说,“0”为什么这么排?(0比1小)
七、回顾反思――总结学习所得,深化对0的认识
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好朋友“0”,当表示一个也没有时可以用0表示,在尺子上表示起点。“0”还有很多的含义,下课同学去找找生活中的“0”,它还表示什么含义。
《0的认识》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第24页的例题,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学生对身边及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现学习的喜悦。
教学重点: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教学难点: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实现教学的再创造。
学法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说教学程序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童话情景、生活情景、游戏情景三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运算,而在童话世界、游戏和生活中,也可学到许多数学知识。
(一)、创设童话情景,给数学插上五彩的双翼
孩童时代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时代,在童话中,学生能找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神秘、有趣都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在这里,孩子们的眼里平凡的现象往往会变得非同寻常。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猴吃桃子”的故事,学生们激情投入。
1.从“小猴吃桃子”的故事中,他们初步感知到0的存在 2.故事情景的创设贯穿在探究的过程之中,所以在探究有关0的计算时设计了“小猴吃桃子”的故事,学生在情景中深入探究,并通过对具体事例的研究发现数学的内涵。
(二)、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现实的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课中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感受生活的机会。
因此,在课中我先设计让学生自己尝试找生活中的0,然后老师利用课件显示,和大家一起寻找0的足迹。有的找到电话、遥控、住房号码、计算机„„,还有同学想到100元、50元、10元上也有0。让学生身临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较差。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情趣、灵活多样,要富有挑战性。根据这些特点我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例如:巩固练习第2题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游戏中尝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全结评价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体会?这样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第二篇:认识人民币说课和教学设计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人民币》是在学生已掌握了100以内数的知识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通过列举生活中使用人民币的例子,说明人民币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育学生要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然后通过分一分,对我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最后通过等价的换钱游戏,使学生知道1元=10角。
对于人民币,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和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准确识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爱护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人民币的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节约用钱,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值在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理解元、角间的进率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生活即教育”,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基于此,我把《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基调定位于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在游戏中交流,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生成。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三个游戏活动。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两点:
1、在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准备
人民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特殊商品,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不能空空无物,如果让学生用真币来学习,一来不安全、二来不卫生。因此,我为学生提供模拟人民币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一上课,我会出示一个玩具,让学生猜猜是多少钱,并请他们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钱?从而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从他们感兴趣的玩具入手,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不乱花钱,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本环节我共设计了三个活动:
①活动一:学生自主认识人民币,明确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首先进行“认一认”: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教师准备的学具人民币互相认一认,看谁认得多。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学生会根据颜色、图案、数字、汉字来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同时结合图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进行“分一分”:请学生小组合作,把学具人民币分一分类。分完了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预设学生有这样几种分法:①按单位分:元角分 ②按人民币质地分:纸币、硬币 ③按版本分:新版、旧版
请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对合理的分类方法给予积极的肯定,并根据按单位分的方法,找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进行板书,使学生明确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此活动的目的在于: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辨认和分类,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将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合作交流。】
②活动二:换钱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1元和10角的关系。
首先,教师和学生做换钱游戏:教师出一张2角币,并提问:用1角币来换老师的2角币,应用几个?教师再出示一个5角币,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用1角币来换,看应拿几个?教师出示一个1元的硬币,并提问:“你应拿几个1角的硬币才能换取老师手中1元的硬币?”游戏完后,让学生在自己桌上先摆出1个1元的硬币(或纸币),然后再摆出与1元等价的10个1角硬币。(教师板书:1元=10角)
其次,老师手里拿出一张1元钱,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老师换钱。巩固对1元和10角的等价关系。
【此活动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换钱过程中,体会10角就是1元,1元等于10角的十进制关系。】
③活动三:购物游戏。
创设“小小商店”情境,欢迎小朋友一起来买东西。
出示实物及其单价,由3名学生当售货员,学生用模拟人民币自由进行购物。(做一做第2题)
如果给你1元钱,你可以买到这中间的哪些商品呢?
【此活动的目的在于:在模拟购物中,进一步掌握“1元=10角”的关系】
3、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最后,请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形成整体认知。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6—4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准确识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爱护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人民币的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节约用钱,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理解元、角间的进率关系及互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物品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一个玩具,让学生猜一猜它是多少钱买来的.2、教师:请你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钱。
3、课件出示第46页的主题图
(1)购物图:教师:小朋友和妈妈在干什么呢?(我们买东西要用钱)
(2)教师:再看看这位小朋友他在干什么?(买车票也要用到钱)。
(3)教师:钱除了可以买东西,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干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出示第三幅图)我们可以把爸爸妈妈给我们的零花钱存起来,办更多有意义的事,比如说买好书,买学习用品,献爱心等,我们从小要养成不乱花钱,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4、教师:看来,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名字。(人民币)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人民币。
请小组长拿出信封里的模拟人民币,看看你已经认识了哪些人民币?看谁认得多。(小组合作)
课件出示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品种,使学生对我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教师: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些人民币的面值各是多少,(1)学生一边认,教师一边进行思想教育,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上,都有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头像,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长江三峡等风景名胜的图案,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
(2)课件出示人民币中的国徽,提问:“知道这是什么吗?”渗透思想教育,在人民币上国徽代表我们的祖国,大家要像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一样爱护人民币,特别是不要乱折纸币,不要在纸币上乱涂乱画。
(3)教师: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么多人民币的?
2、分类整理。
教师:同学们看,桌面上这么多零零散散的人民币多不整齐,老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人民币按规律进行分类(课件出示)
(1)小组交流:
按单位分:元、角、分
②按人民币质地分:纸币、硬币
③按版本分:新版、旧版
(2)请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
(
3)根据按单位分的方法,找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并进行板书。
3、兑换人民币。
同学们会认钱,会整理钱,那会兑换钱吗?
(1)师生间做换钱游戏:教师拿出一张2角币,提问:用1角币来换老师的2角币应该用几张?教师拿出一张5角币,提问:用1角币来换老师的5角币应该用几张?教师出示一个1元的硬币,并提问:“你应拿几个1角的硬币才能换取老师手中1元的硬币?”游戏完后,让学生在自己桌上先摆出1个1元的硬币(或纸币),然后再摆出与1元等价的10个1角硬币。
(2)教师课件演示左边摆一个1元的硬币,再在右边将10个1角硬币,摆了一个等边三角形,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得出1元=10角(板书)。
(3)教师出示一张1元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和老师换钱。
三、课堂练习设计
1、看图说说是几角几分。课件出示(练习九第1题)
2、换钱游戏(做一做第1题)学生拿出人民币在小组里做换钱游戏,然后把答案填在教材上。
四、知识应用,体验生活(购物游戏)
教师:这里有个“小小商店”欢迎小朋友一起来买东西。
1)、出示实物及其单价,由3名学生当售货员,学生用模拟人民币自由进行购物。(做一做第2题)
(2)、如果给你1元钱,你可以买到这中间的哪些商品呢?
五、全课总结: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一)元
角
分 100元
5角
5分 50元
2角
2分 20元
1角
1分
10元
5元
2元
1元
1元=10角
第三篇:周长的认识 说课 教学设计
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而本节课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 维有待发展,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2.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之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难点:建立周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用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发现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伊始,我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大头儿子要锻炼身体,小头爸爸给他制定锻炼计划。通过一个这样的情景导入,学生很快地知道什么是一周。这一设计引起了学生们的探索欲望,唤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且将学生的生活原型“一圈”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周”。再通过累加长度,清晰操场的长度。自然地引出“长度”问题,长度是需要测量的。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很快地知道周长的含义: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二)辨析比较,整体理解周长本质
1.让学生从实物找出物体的一周,强化对一周的认识。
2.让学生通过活动,动手测量三角形和圆的周长,感知周长是有长度的,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在这个环节,巧妙地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
3.认识封闭图形。接着教师出示活动角,让学生判断角有周长吗?从而引出什么是封闭图形。提示学生补充完整周长的含义,学生很快说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内化巩固,拓展延伸。
数学不再只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更是一种过程。为深化对周长内涵的理解,有意安排了几个变式练习。
(五)总结全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六)布置作业
回家后选一些你喜欢的物品,找到它的面去测量它的周长。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周长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2.在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之的思想,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难点:建立周长的感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尺、棉线、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伊始,我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大头儿子要锻炼身体,小头爸爸给他制定锻炼计划。通过一个这样的情景导入,学生很快地知道什么是一周。这一设计引起了学生们的探索欲望,唤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且将学生的生活原型一圈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周。再通过累加长度,清晰操场的长度。自然地引出“长度”问题,长度是需要测量的。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很快地知道周长的含义: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二)辨析比较,物化为形
呈现实物
让学生从实物找出物体的一周,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强化对一周的认识。建立周长的感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动手操作,找出测量方法。
让学生通过活动,动手测量三角形和圆的周长,感知周长是有长度的,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在这个环节,巧妙地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
(四)质疑辨析,概括概念
认识封闭图形。接着教师出示活动角,让学生判断角有周长吗?从而引出什么是封闭图形。提示学生补充完整周长的含义,学生很快说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五)拓展延伸,深入理解周长。
数学不再只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更是一种过程。为深化对周长内涵的理解,有意安排了几个变式练习。
(五)总结全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六)布置作业
回家后选一些你喜欢的物品,找到它的面去测量它的周长。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第四篇:认识角教学设计说课及反思
2008全国优秀教案(论文)参赛作品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课 题:角的初步认识 作者姓名:赵成敏 作者性别:女
职 称:小学一级教师 学 历:大专
工作单位:开阳县第二小学 电话号码:*** 通讯地址:开阳县北街47号 邮政编码:550300 电子邮箱:535798969@qq.com
开阳县2007-2008学第二学期
“同课异构”活动教学设计、反思及说课材料
教材内容: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课 题:角的初步认识
授 课 人:开阳县第二小学 赵成敏
时 间:2008年5月13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第一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在活动、操作过程中,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能在生活物体中抽象出角。
2、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具有挑战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新课标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讲,这是第一次接触角,是全新的内容,它不像其它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都有经验,它是将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地细化,更深层次地了解图形,生活中虽然有,但一般没有抽象出角。因此,本节课我十分强调: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角的表象,从而逐步建立角的概念。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角的印象比较模糊,教学设想中拟定从学生所知道的层面为基础安排一系列符合低段孩子特点的活动,以活动来促进认知,从而让其原有的模糊经验得以提升。
[指导思想]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比较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设计理念] 这节课整体构思为五个主要环节。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图形娃娃引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初步感知角,形成认识角的表象,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次,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用最快的速度折一个角,进一步认识角,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再次,让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指一指等方式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最后,让学生动手画角,再次深入体验角。通过由易到难的五次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如何比较角的大小,怎样画角,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铅笔、直尺、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上课前,有一个图形娃娃给二(3)班送去了一面流动红旗,看看,上面写了什么?你们想得到吗?那就要我们班每个同学都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才行。有信心做到吗?
2、提问
师: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娃娃吗?谁来说说它的名字?它为什么叫三角形呢? 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谁来指一指,三个角在哪里?
师:我们来看看文明班级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老师奖励了明明一个小礼物,是什么啊?
生:五角星。同学们想得到老师的小礼物吗?那就积极表现吧!
师:它有几个角?谁来指一指?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设想:这一环节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与新知的链接点,即图形中都藏着角。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角(1)寻找主题图上的角
(课件出示主题图)调皮的角朋友就藏在这里,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奖励)
(2)寻找生活中的角
在我们教室里也有角,找找,它们都藏在哪儿呢?(两人汇报,其余同桌互说)
2、动手操作,制作角(1)(出示圆形纸片)这张纸上有角吗?(没有)怎么办?(学生可能说出折、画、剪等方法)
师: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来折一个角吧!看谁的速度最快。
(2)指名展示制作的角(集体评价后奖励)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1)摸一摸
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折出了漂亮的角,拿好了,咱们一块来感受一下角的样子,用尖尖的地方戳下手心,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再用手摸摸它的两边,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角各部分的名称
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的数学家们也给角的各部分取了个名字,想知道吗?(课件出示)尖尖的地方叫顶点,两条直直的地方叫边。最后用一条弧线来表示。
(3)指一指
把你折的角的顶点和边指给同桌看看。
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到抽象出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个环节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在厚实的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角的表象,切合儿童思维特点,同时蕴含了“数学从生活中来”的大数学观。(4)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我们已经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听说我们在和角交朋友,课堂上来了许多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请小朋友来判断一下,谁才是真正的角?
A、想想做做第1题(课件出示)
你能指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吗?为什么?(是角的用掌声告诉老师,不是角的用拍肩的动作告诉老师)
B、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
角不仅藏在我们身边的的物体上,而且它还经常藏在其它图形的身上,你们能一个不漏地把它们全找出来吗?用铅笔画出来。(先出示第一个图形,带着学生一起找,引导从角的顶点向两条边的角度去找,并标出来,最后两个交给学生自己尝试)小结:要能一个不漏地找出角,我们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找。
学生完成P66页的第2题。课件展示正确答案。设想: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找角过程中丰富对角的表象的积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比较角的大小(1)实验证明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折的角,研究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方法,想不想了解关于角更多的秘密?老师这里有一个角,它还会变大,变小呢(边讲边用课件示范),因为它能变大变小,所以叫做活动角,你们想试试吗?请拿出准备好的活动角。
A、你能让手中的角变得更大些吗?能变得小些吗? B、指名学生展示手中的角,问:你们认为这位同学手中的角和老师手中的角相比,谁大谁小?(请学生拿上来比比,当学生拿上来的时候,教师顺势将自己手中的角变得和学生的差不多大小,学生可能会说教师的大些,也可能说一样大,如果学生说教师的大些,追问为什么?如果学生说一样大,反问教师的角边长一些,为什么还一样大呢?)进行比较并说明:比较时,将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现在老师把这位同学手中的角画下来,命名为角1,再把我手中的角画下来,命名为角2,我们来比一比,谁大谁小?(课件展示比角的过程)问: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问:那与什么有关呢?
C、学生用手中的角做变大变小实验,边做边观察: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先自己独立做并观察得出结论,然后与同桌交流想法,最后用课件展示比较的过程,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大小有关。D、从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要使角变大些,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些,只要怎样?因此,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边问边课件演示)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边开叉的大小有关。
(2)比较角的大小
真能干,我们知道了角有大小,也找到了角大小的秘密,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角,想考考你们,看你们能不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有信心迎接挑战吗?(出示)课件演示
A、方法1 出示三组角,让学生判断说出谁大谁小,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直接判断。
B、方法2 出示两组差不多大小的角,课件展示比较过程及结果,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将两个角的顶点与顶点重合,其中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在外面的那个角大。
C、同桌二人进行比较。
三、画角
同学们研究了那么多关于角的知识,大家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角?
1、试画
2、展示并发现不足之处
3、师介绍画法,并用课件示范
4、再次尝试画一个规范的角
设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合作,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在学生交流自己想法时,不仅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
3、数角。(给予奖励)(课件出示练习题)
4、制作角: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制作出一个角?(小组合作,评选出最漂亮的角给予奖励并展示)
5、儿歌: 《角 角 角》
我的名字叫做角,我有边儿是两条,一个顶点两条边,所以我是角角角。
6、结束语:图形娃娃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也给我们送来了一面流动红旗。(课件出示)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小朋友们,再见!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及说课材料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学习角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我设计从孩子熟悉的图形娃娃场景导入,并把教材主题图中的角利用多媒体课件用有颜色的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经验与方法;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透彻的认识。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课的设计,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活动、操作过程中,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能在生活物体中抽象出角。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具有挑战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难点是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首先,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所以在本节课我在学生所熟悉的教学主题图中抽象出角的数学表象。在学生认识了数学中的角后,又不失时机地找一找主题图中的角和生活中的角。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其次,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有一名教育学家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中,我坚持启发式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当我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物体表面中哪里有角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想发言,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我让学生把想说的说给同桌听,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表现的机会,锻炼的机会,使人人体会到了课堂学习的乐趣。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堂课安排情境创设、探究新知、知识应用等几个教学层次,体现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贯穿了一条训练线——观察、操作、表达、解决等思维训练。
新大纲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本课体现教材内容生活化。在课堂伊始,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也藉此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如何感知角的特征并提高到理性认知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促成他们丰富了对角的认识。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原则。我引导学生通过折、摸、画、自学课本等办法,自己去辨别、理解角,领悟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尽情表达、合作探究、自主思考,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课堂训练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
整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达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难点。
第五篇:说课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2015年特岗,现在是金家九年制的初中体育老师,教7.8.9年级,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节室外足球课--脚内侧传接球的教学设计
一、首先我要从学情分析说起
我校属于偏远农村,初一的孩子是刚刚从小学上来的,意志力不坚强,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灰心。但是身体条件稍稍优越于市里的孩子,活泼好动,积极性非常高,学校里70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关心和关爱,要想在课堂上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好的身体素质,好的精神状态,这就需要教师的付出与努力。
二、教材分析
足球运动趣味性强、集体性强、竞争性强,所以锻炼效果明显,是学生特别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有人会说初中不是水平四么,对、学习下是为了在今后学习初一足球水平四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的练习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寻思渐进的过程去学习。有的学生在小学期间接触过足球,有一定基础,根据本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的特点,我选择 “脚内侧传球接球”为本课内容。传球技术是足球比赛中运用最多的技术之一,也最为基本的技术之一,是足球战术配合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足球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学会互帮互助,拥有拼搏精神。体会足球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脚内侧传接球的基本技术并了解一些足球的基本知识,使90%以上学生能初步掌握。
(二)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提高传球能力,促进下肢力量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勇敢顽强意志品,质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行为。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脚内侧传接球完整连贯的技术动作。难点:脚内侧传接球动作的正确性传球的方向性
五、教学内容
针对本节课的的重点难点及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的教学过程如下;我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
背风、背阳、背干扰
2.着装检查,检查衣服和鞋子是否带坚硬物
3.见习生安排,要有见习生一定让齐参与进来就算是简单的拿点器材
4.安全教育,今天是足球课准备活动要充分,防止运动拉伤,不许提高球 5.准备活动,教师带动学生进行热身和专项的准备活动
在专项的准备活动中我采用足球球操进行练习,可以调节气氛也可以熟悉球性 6导入,我运用了提问法,首先用前脚尖踢球自提自捡,再用脚内侧像踢毽子一样踢球,自踢自捡,哪个更有稳定性呀,这样引发学生思考 7新授 1首先出示图片,出示图片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和学习脚内侧传接球的动作要领 2教师进行传球无球分解讲解并示范。助跑支撑、摆腿、击球、随摆动作。有传就有接,教师进行无球的接球动作分解讲解并示范,强调
应撤缓冲
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示范法是为了有效让学生进行观察学习模仿,无球的动作分解是为了把知识简单化,让学生很快就学会动作技巧。讲解时shi10-15厘米呀就是两拳的距离更加生动形象易懂
3学生进行无球原地动作分解练习,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教师说出1.2.3.4 是为了有效的掌握好学习的基本内容,教师观察学生,学生认真模仿教师学习技巧 4教师和体委示范,进行有球分组练习一人踩球一人踢定位球练习
一人抛地滚球一人脚内侧接球练习
两个动作的练习是为了在无球的基础上加了球,也就是加了难度,两人进行合作练习,用手抛地滚球时增加学生的足球知识讲解足球什么时候可以用手 同学们找点不准教师在进行示范,来一组击球点练习4两人一组进行短距离互相脚内侧传接球
学生自主练习是为了掌握基础性动作,接不好同学努力他们让他们先传好。
教师让学生成果展示,是为了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想想自己,的动作和他对比,再进行巩固练习。找出不足,教师指出,纠正。易犯错误
踢球腿屈膝外展不充分,脚尖没翘起。摆腿动作过分紧张,使摆速受到限制。
在踢球腿前摆时膝关节伸直,形成直腿扫踢。
踢球脚的踝关节没有充分放松,使球触脚弹离过远,而失去控制。踢球脚离地过高,使球漏过,过低使球飞出。
对球落地的时间判断不准,使球漏过,或用力下压而停不稳球。游戏练习,• 1.看谁进的多,讲解游戏做法及规则5米直线助跑8米直线助跑 • 2.组织游戏。
• 3.与学生互动进行鼓励
• 分成四个小组,一组选出一个裁判,每组第一个同学到小门后,等待自己小组同学进门来球,抱住球,然到排位站好,踢得的同学再站在小门后等待射门捡球,以此类推。时间为一分钟看那组近得多为获胜方 • 下面比一比,最后两排奖励深蹲20/10个.• 是为了巩固学习动作让其得到运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竞争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七、课后反思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了解清楚学生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发展规律设计教学,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当然,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应该用更加幽默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及练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可以融入到学生当中去,和学生一起探讨,一起练习,一起游戏玩耍,教学的效果也许就更加理想。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与学生一起得到了成长,也从中发现了不足之处,今后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