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浩然之气教案
品孟子的浩然之气
养我们心中的善苗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导入新课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再次捧读《孟子》,他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我们每个人的人格启示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孟子的浩然之气,养我们心中的善苗”,一起学习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多媒体展示)
二、学习目标
1.理解“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的基本内涵。
2.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观点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明确目标)
【衔接】带着对目标的认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三、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填空(一生回答,齐读强化记忆)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伟大、、、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 ”,又与孔子并称“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晚年退居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书,作《 》七篇。宋代朱熹将《 》《 》《 》《 》合称“四书”。(补充“五经”)
2、读准字音,诵读课文(一生读齐读强化记忆)
馁()慊()闵()其苗 揠()苗 苗槁().畎亩()傅说()胶鬲()拂士()....【衔接】在明确字音的基础上,检查同学们对课文的诵读(一生读评价;一生读评价;一生读评价)
【衔接】同学们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文本。题目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那么什么是“浩然之气”?
四、研读课文
第一则
【衔接】迅速浏览第一则,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何谓“浩然之气”?或者说它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明确: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勿助长也。
【解释文本】由此看出,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有三个特点: 第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浩,从水,字典义:水大,引申为大而多;然,……的样子。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地之间广大之气(板书:广大之气)。第二,‚配义与道‛。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所谓‚义‛,即正义,《孟子·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所谓道,即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这是从性质上说的,是一种正义之气(板书:正义之气)。
第三,从‚告子未尝知,以其外之也‛可以看出,心外之物不是浩然之气,它应该是一种内心之气(板书:内心之气)
【教师解释】浩然之气用著名学者周振甫的话说是“正义感”,用我们时下的词就是天地正气,用当下的话说就是“正能量”。
2、你能说一个表现“浩然之气”的词语吗?
师:我说一个词,大家帮我判断一下是不是浩然之气:气质。生:“气质”不是“浩然之气”,因为它是外在的,无关内心,而且它也不是正义的。师:那你能说一个表现浩然之气的词语吗?
预设:勇敢 奉献 执着 进取 忠贞 正义 仁爱„„
第二则
【衔接】孟子也给我们了一个词:大丈夫(板书:大丈夫)。何谓大丈夫?下面学习第二则。请所有男同学齐读第二则。
思考:1.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明确: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师:你能解释一下大丈夫的特点吗?
明确: 第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大丈夫必修做正义之事。第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和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观点一致。得志与否不是判断大丈夫的标准。第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认为像磐石一样坚持道义就是大丈夫。
2、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吗?为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大丈夫。举例说明‚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女人行径。(参看课本63页注释9)
3、你认为历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上大丈夫呢?(板书:学生说的人物名字)明确: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近有朱自清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拒绝元朝的高官厚禄,不为富贵所动 坚持民族气节,慷慨就义;
坚贞不屈,誓死不降,在匈奴牧羊19年的苏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贞的诸葛亮;
被俘后大喝‚蜀中只有断头将军,而无投降将军‛的严颜; 不怕杀头,秉笔直书的晋国史官董狐;
江姐刘胡兰等革命烈士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不屈服,坚定信仰,威武不屈。
身在黑暗中跌落,生命从一个身体传递给另一个身体的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杨科璋。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30年如一日修建‚生命渠道‛的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发。
【衔接】其实不只是古代,当代也有很多这样的人。2017年新鲜出炉的感动中国人物也是这种大丈夫,其中,有两个名字我记忆特别深刻: 身在黑暗中跌落,生命从一个身体传递给另一个身体的杨科璋。
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30年如一日修建‚生命渠道‛的黄大发。
【衔接】可见,我们民族从古至今从不缺少这样的人,他们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衔接】作为大丈夫,我们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通过这样的磨练,我们才能明白“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道理。
第三则
所有女生齐读第三则。思考:1.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明确:他们都来自社会底层,都出身贫贱,都经过艰苦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成就一番大业。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教师解释】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只有经过炼狱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
3、司马迁《报任安书》: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都体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多难兴邦”,同样适用于个人。
2、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些正在为学的学子有何启发? 明确:(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解说)欲成就大业必先经过磨难的洗礼。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解释: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关键还是第二种境界的磨练和考验。‚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能成就某种事业‛。——当代作家路遥(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
【衔接】希望同学们以此名言为座右铭,都能怀揣这种“热情”和“意志”,就像习近平主席2017年的新年贺词提到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成就一番丰功伟绩!
五、总结
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是凛然正气,是坚定的信念,是锐意进取张扬自我。愿同学们都能秉承“圣贤气象”,“养浩然之气,做博学之人”,收获完美的人生!谢谢大家!附1:板书设计
广大之气 浩然之气 正义之气 内心之气 附2:课文详解
1、【原文】(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这一段系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问这句话的是公孙丑。②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③慊:快,痛快。④告于:名不详,可能曾受教于墨子。⑤正:参见课本62页⑥闵 :担心,忧愁。⑦揠:拔。⑧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⑨其人,指他家里的人,⑩病,疲倦,劳累,⑪耘,除草。【译文】(公孙丑问说):‚请问先生在哪方面擅长?‛(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难以说得明白。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
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那浩然之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记,不要用外力(违背规律地)帮助它成长。不要像宋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起它们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我疲累之极啊,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干枯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不给作物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2、【原文】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④”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③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秦‚合纵‛相对。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父亲开导他。⑥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 位,礼也;大道,义也。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④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⑥,百里奚举于市⑦。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⑧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⑨于虑,而后作;征⑩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⑪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①畎(quǎn)亩:田间,田地。②傅说(yuè):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在两块墙版中,填人泥土夯实。④胶鬲(gé):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⑤管夷吾:管仲。士:此处指狱囚管理者。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⑥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宰相)。⑦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 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⑧曾:同 ‚增‛。⑨衡:通‚横‛,指横塞。⑩征:表征,表现。⑪拂: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译文】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
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第二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堂实录
执教:徐可佳
整理 仪庆林
上课预备铃响,老师精神焕发的走上讲台,打开多媒体,大屏幕上显示的字幕是:挑战自我,走向成功。
大屏幕字幕转换:魅力是秀出来的。同时显示: 课前3分钟 1.激情背诵,《雨霖铃》 柳永 2.词语天空,7、9、10、11组B 师:请同学们课前激情背诵。生:激情背诵
寒蝉凄凄,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师:好!现在是词语积累阶段。
生(1):我今天积累的词语是“良莠不齐”,良莠不齐是指好人和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使用对象限于人。(学生1坐)
生(2):我今天积累的词语是“言行如一”,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指人表里如一。生(3):我积累的词语是“作鸟兽散”,像鸟兽一样逃去,含贬义。生(4):我积累的词语是“横行霸道”,意思是仗势胡作非为。(学生认真迅速的整理在笔记本上。)(上课铃声响起)
师:同学们,请坐好!大家想知道两千五百多年前,孟子认为的浩然之气是什么呢?我们这堂课就跟随孟子去追寻他所说的“浩然之气”。
大屏幕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选读
大屏幕2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正、以、拂”等词语的义项,提高敏感捕捉文言现象的能力。2.能正确翻译重点语句,进一步归纳翻译文言文的方法。3.能正确理解“大丈夫”的含义。同时屏显:目标引领方向 激情点燃生命
师:现在请看学习目标,为了把学习目标记得更好,我们已请学生写在黑板的右侧。大家看一下,重点把握学习目标里的这三个词语,(教师边解读学习目标,边勾画三个重点词语,分别是“能力”、“方法”、“大丈夫”)
师:好,现在大家打开课文,我们请三名同学来读这篇文章,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请
同学们注意:你在疏通文意的时候,遇到的疑难是否都已解决,不能解决的请快速的标注一下。好,哪三名同学?
三名同学随着老师的声音站了起来。
学生1(男)读第一节:“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元若 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学生2(女读第二节)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学生3(女)读第三节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个学生在朗读时,感情充沛,口齿清晰,句读准确,顺畅流利。)师:好,这三名同学读得十分流畅。请看大屏幕(师读大屏幕的要求)
一、读(个别读)课文,看一看在疏通文意时标注的疑难是否能解决,不能解决的,请再次标注。
生:认真梳理疑难问题,并进行标注。(约1分钟)
师:好,请您打开你的自主学习园地,看上面的问题是否能够自主解决,也进行标注。
大屏幕:
二、查一查学案“自主学习园地”部分是否还有疑难,如果有疑难,请标注。生:认真标注。
师:走下讲台,依次到学生1(男),学生2(女),学生3(女),学生4(女),学生5(男)跟前,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实况。这一环节约2.5分钟。
师:好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思考学案上的讨论题三。(1、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
2、怎样做现实社会的大丈夫?)
大屏幕:
三、讨论下列问题,请听一听小组成员的看法。1.何谓“浩然之气”?
2.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 3.怎样做现实社会的大丈夫?
师:现在先请同学们同桌研究一下,第一第二第三题放在一起,开始。生:同桌之间展开交流(认真,专注,激烈)。
师:巡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其中仔细观察了9个组的学习情况,并偶尔进行指导。(同桌讨论用时约3分钟)
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击掌,学生安静。
师:现在小组长组织组内讨论,并把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现在开始。生:小组讨论。全员起立,小组成员迅速的集合在一起,进行热烈的交流。小组成员一边讨论,一边整理讨论结果。
师:巡视于各小组之间,观察学生的交流状况,倾听学生的交流内容,时而作简短的指导,有时又参与到小组之中,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到每个小组询问任务完成情况,在明了学生都已经完成的情况下,走到教室前面,击掌叫停。
生:迅速回到原位(这一环节耗时从13分钟——19分4秒,约7分钟)师:现在请各组把刚才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生1(男):我们组有:“空乏其身”里的“空”和“乏”。师:把话说完整
生1:是什么意思?(生坐)师:大家听清楚了吗? 生(众):听清楚了。
师:“空”和“乏”。是什么意思?
生2(男): “空”就是“空”„„“空”„„“空”„„ 师生:善意的笑。
生2:不好意思的挠头。接着说,“空”就是肚子饿,“乏”是疲惫。“空乏其身”就是让他肚子饿,让他疲惫。
生3(男):举手示意有不同的看法。
师:哦,这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那就请你站起来,跟大家说说你的看法。生3:站起补充:我认为“空”“乏”都是使动用法,使„„空,使„„乏的意思。
师:使动用法,使„„空,使„„乏,那你说说“空”和“乏”是什么意思? 生丙: “穷困”的意思。
师:“穷困”,在这里是“使„„穷困”的意思。那“穷困”这个词是从哪个字解释出来的。
生3:乏
师:同学们都清楚了吗? 生众:都清楚了。师:好!继续。
生4(男):自主学案的第六个特殊句式里的4,“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这个句子里,哪个字可以看出是定语后置句?
师:好!哪位同学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生众:思索讨论。(约半分钟)
师:这是一个挺难的问题,看哪一个组能解决,刚才大家讨论的时候,是不是有漏洞啊。有能解决的吗?
生5(女):“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是定语后置,它应该在“宋人”之前。师:请你按语序给大家读一下。
生5:读: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宋人。师:同学们听清楚了吗? 生众:听清楚了。
师:听清楚了,这种表述是否正确? 生众:不正确。
师:站起来说明你的观点。生:无人阐述观点
师:(见学生5还站着,师示意其坐)可以再考虑,同桌再次探讨一下。生:同桌再次探讨。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巡查,回到黑板前,板书。(共用时间1.5分钟)板书: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师:(击掌叫停)停,谁再来回答这个问题,用正常的语序,用你的话应该怎么说。生众:各自表述。
师: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总结(借助板书表述):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有一个什么样的宋人呢?有一个这样的宋人。随即勾画板书中“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是复指“人”的。“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这个定语被置于宾语“人”的后面了。这就是定语后置。明白了吗?
生众:明白了。
生1:站起来,老师,翻译成“宋国有一个什么什么的人”可以吗? 师:同学们说可以吗?
生众:可以!
师:是的,可以。把“宋人”放在最后或者把“宋”放在前面,“人”放在后面都是可以的。
师: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众:没有了。
师:好,那我们就通过展示来检查大家的学习成果。屏显:让我们翻译得更准确
师:现在有四个句子,大家看好这四个句子,请快速在书上梳理一下这四个句子。师:出示大屏幕: 精彩舞台 展我梦想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以为无益舍之者,不耘苗者也。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梳理PPT中展示的四个句子。师:好了,现在下面这些组的同学来展示 屏显:
精彩舞台 展我梦想 让我们翻译得更准确
展 示 点 评 1. 3组 B 1组A 2. 7组 B 4组A 3. 11组B 5组A 4. 12组B 6组A
生:3、7、11、12组的B层次同学板演翻译。
师:在他们展示的过程中,同学们一起读1、2自然段,现在开始。生:齐读课文1、2自然段。完毕。
师:我们现在共同看一下黑板上的展示。点评的同学注意第一时间点评,其他同学准备补充点评。
师:点评开始。
生1: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借助板书开始点评:我善养吾之浩然正气,浩然,他翻译成盛大的样子,这是正确的,他把这个“善”翻译成“善于”。“养”是培养,“善”是修饰“培养”的,所以,他达到了“信达雅”里的“信”字,他的翻译是“我善于培养我的盛大的正气”。“信达雅”这三个字都达到了。
师:第二名同学。
生2(女):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借助板书开始点评:“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
者也”,“以为”应该翻译成“认为”,他翻译出来了,“益”解释为“好处”,也正确,“舍”是“放弃”,“耘”是“除草”的意思,“者也”表示判断。
师:从哪看出是判断句?找出关键的一个字。
生2:“是”字。判断句翻译的也很好。做到了“增补替,信达雅”。学生2回到座位。学生3(女):在座位上站起来质疑,“以为”没有翻译出来。学生4(男):不翻译也可以的。
师:在古代汉语中,“以”和“为”组成固定结构,翻译成“认为”。耿敏捷同学是很细心的啊。好,继续。
学生5(男):借助板书,面向学生点评:“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代表一种礼仪,“命”是“训导”,“丈夫”,古今异义,在古代,是指“男子”,今意是指“女子的配偶”。他的展示做到了准确、通达,符合翻译的流程。(回到座位)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勾画“冠”),本是名词,现在用作动词,点评的时候,应该把它指出来,好,继续。
生6(女):拿起粉笔,借助板书边勾画,边点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个是“使其痛苦”(勾画“苦”),这个“使其劳累”(勾画“劳”),这个“使 其饥饿”(勾画“饿”),都是使动用法。他翻译的较好,达到了“增补替删留换,信达雅”
师:整体来说,同学们的点评,展示都是比较不错的,现在我们进行讨论提升。大屏幕展示:
讨论、探究、提升: 1.何谓“浩然之气”?
2.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原文)
3.怎样做现实社会的大丈夫?。释放青春激情 实现人生梦想
师:现在开始口头展示。练你的思维,练你的口才。
生1(男):(在老师还没有说完话的情况下抢先发言)我说第二个,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师:好,和他意见相同的同学请举手。生众:(举手)
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生众:齐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师:好,第二题就完成了,现在同学们看一和三题。两学生争着发言,生1(女)争得话语权。
生1(女):我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应该像文天
祥一样具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有孟子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屈原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懈的精神,这些人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真善美,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真的大丈夫。
生1发言完毕,坐。
几个学生争着阐述,学生2(女)获得话语权。
生2(女):我说第三题,我认为真的大丈夫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不为浮名绊此生”,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要即使“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但能能直面挫败,笑看人生。
生3(男):我回答第一题。
师:我先插一句啊,以上同学讲的都非常好,看来对课后的练习题的研究都比较深刻。张浩然,你回答第一题吗?
生3(男):是。师:哦,浩然之气啊?!生众:笑。
生3:我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正气,是一种勇气,是一种责任心,要敢于担当,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流而不妖”。浩然之气,就是一种正气。
师:好,刚才你说这么多,我相信你有浩然之气,你最突出的浩然之气是什么? 生众:大笑。
生3:(亦笑)正„„正直。
师:比较正直啊,咱们大家在平常的生活中已经见证了他的正直。好,请坐。其他同学继续。
生4(男):我说第三个,大丈夫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丈夫就是“责己甚而薄责于人”,大丈夫就是“爱人”,大丈夫就是“于己甚弱”。成为大丈夫很难,但也很容易,成为大丈夫需要坚守,坚守培养浩然正气,坚守正直本性,坚守行正直之事,大丈夫不做有损于人之事。大丈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丈夫常怀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慈悲之心,总之大丈夫就是“仁者爱人”。
师:不错,把《孟子》研究得很深刻啊,好继续。
生5(女):我说第三题,大丈夫就是有志气、有所作为的人,不会因为富贵权势而改变自己的志节和操守,纵观古今,古有苏武牧羊,誓死不屈的坚守,今有朱高亚,坚持不懈地的奉献,一个爱国,不为富贵动摇,一个奉献,不畏困难而放弃,在他们的脊梁中,刻有铮铮的傲骨,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生6(男):我说第三题,这里的大丈夫,可以和孔子所说的“君子”相提并论。孔夫子说“君子坦荡荡”,这里的“君子”要光明磊落,有一句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我们应该像宰相一样,有容忍之心,包容之心,不斤斤计较,这就是大丈
夫。
师:哦,容忍之心,包容之心,这也是大丈夫所为。好,请坐,继续。
生7(女):我也说第三题,现实中的大丈夫,我觉得当今社会中的大丈夫,应该经得起磨难,经得起安乐,经历磨难时,把磨难当做人生向上的基石,在享受安乐时,要居安思危,不能骄奢淫逸。这就是现实中的大丈夫。
师:经得起磨难很多人能够做到,经得起安乐,很多人未见能做到。但是,“经得起安乐”这个词,再稍稍修改一下。好。
生8(男):我回答第三题,大丈夫可以与英雄媲美,像黄继光,董存瑞,他们能够牺牲自己,舍己为人,正因为有了这些大丈夫,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师:哦,那我们怎么办?
生8: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有一种不怕死的精神,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师:那的有机会,是吧? 生众:笑。
生9(男):我说第一个,何为浩然之气?我认为有节操就是浩然之气,对权贵不阿谀奉承,对黎庶不颐指气使,;我还认为,有作为,有志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那种气概,也是浩然之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那种宽广的胸怀,也是浩然之气。
师:好。说得非常好。
生10(男)我说第三题,大丈夫应该品行端正,刚正不阿,处事诚实守信,讲义气,行事大度,不斤斤计较,要温文尔雅。
师:好坐下,你的概括能力比较强。我看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因为时间关系,咱们先讨论到这里。你自己还有什么看法,下课之后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把它写在咱们今天的笔记里。下面呢,咱们开始小组比赛。大屏幕:小组比赛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无是,馁也。馁:萎靡不振。
B.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确实。C.今日病矣。病:疾病。
D.非徒无益。徒:仅仅。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A.敢问夫子恶乎长? 予助苗长矣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非徒无益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戍卒叫,函谷举 各小组纷纷抢答,得出正确答案。师:转换大屏幕:
3.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句(D)A.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B.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助。C.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横塞。
D.行有不慊于心 慊:通“歉”,歉疚。
得出正确答案,师“转换大屏幕:
4.从词类活用看,加线的词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 A.居天下之广居 B.必先苦其心志
C.威武不能屈 D.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A.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B.助之长者,揠苗也。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D.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大屏幕:我思考 我进步 课后练笔: 参考题目:
1.由孟子的“大丈夫”看现代人 2.我眼中的“大丈夫” 下课铃声响起。
师: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下课。)
第三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熟读成诵。
3、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教学重点 :
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浩然正气。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解释本文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四、讲解本文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
“说大人则藐之,匆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
靠是的这种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盂子·膝文公下》
依然是靠的这种气。
甚至如文天祥所写千古名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正气歌》)
也仍然是源于这种气。
然而,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就是养也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不过,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古往令来,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常常讲这样的道理给我们听:地里庄稼,即使你站在它的面前随时观察,眼睛紧盯住它不放过,也绝对不能亲眼看到它生长;但是久而久之,隔一段时间去看它,却可以发现它已经长高了。人的身体长高也是同样的道理。那时,老师给我们讲这个道理,是勉励我们要勤奋学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心急图快,囫囵吞枣。现在想来,当然也包含着老师不拨苗助长的一份苦心在内。可我们当时哪能体会出这些呢?
其实,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关键在于营养的吸取,年力的增强。万事总有规律,不是你一厢情愿就可以如愿以偿的。
放眼观世,红尘滚滚。再看看你的周围,那些追名逐利,急急如律令的人们,一个个不都是那“芒芒然归”的宋人吗?
五、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 分小组讨论,然后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注意文中的一句话“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耕云先生曾经指出:“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做,不可做的事断然不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浩然正气。
六、布置作业: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历史上、现实中那些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教学反思:知识积累、技艺学习如此,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需要浩然正气呢? 放眼观世,红尘滚滚。再看看你的周围,那些追名逐利,急急如律令的人们,一个个不都是那“芒芒然归”的宋人吗?
第四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修改)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④背诵经典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
①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②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
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
(检查预习→通晓文意→具体研习→深入探究→吟咏背诵→课堂小结)
二、检查自读(未雨绸缪)
1、记字音
恶乎长 不慊于心 馁也 揠苗 畎亩 傅说 胶鬲 法家拂士
2、识通假
不慊于心(惬)而勿正(证)无若宋人然(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戒之曰(诫)往之女家(汝)曾益其所不能(增)衡于虑(横)法家拂士(弼)
3、思异义
今日病矣(疲累,倦困)丈夫之冠也(男子)无违夫子(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这个)
4、辨活用
以其外之也(名作动,把……看成心外之物)丈夫之冠也(名作动,加冠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使……乱,使……改变,使……屈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动,使……困苦,使……受累,使……挨饿,使……受穷,使……混乱,使……惊动,使……坚韧)人恒过(名作动,犯过错)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作名,内,外)
5、析句式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者矣(定语后置)助之长者,揠苗也(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状语后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状语后置)
三、以点带面,温故知新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补充:我见相如必辱之。之,第三人称 不知将军狂之至此之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之二又何如 指示代词,这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之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夫晋,何厌之有?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之,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用在时间伺候动词后面,舒缓语气协调音节作用,不译
四、对话探究,研读文本 指名朗读前两则,全班齐读第三则 2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话题是“浩然之气”
3学习第一则《孟子·公孙丑上》 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
(1)何谓“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
学生用原文回答后教师解析,多媒体补充朱熹《四书集注》的内容并加以解说。
生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2)何为“道义”?
周振甫先生: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感”。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谈了两个特点:
第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地之间。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上说的。
第二,“配义与道”。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它。这是从“浩然之气”的性质上说的。所谓“义”,即正义。《孟子·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 所谓道,既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
孟子虽未直接解释什么是“道”,但从其谈到“道”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方法。(新浪博客 姚崇实《孟子“养气”说浅议》)提升:浩,从水,气,无形。为什么以“浩然”来喻“气(人格或美德)”?
教师提示:浩,从水,字典义:水大,引申为大和多;然,……的样子;气,天地之正气,即孟子所云“义与道”。
3、探究: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 生答:“集义”。
点拨: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引申:“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这是明代文人杨继盛遭奸相严嵩杀害前留下的一副联,后被李大钊改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赠与朋友。但我还是更喜欢前者,“辣”代表着勇敢和坚决,代表着一种凛然正气。
4、哪些人具有这种浩然之气并值得我们学习呢?
生答:忧国忧民的屈原;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豪放旷达的苏轼;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还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的任长霞;以及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小岗村书记沈浩…… 过渡:正是靠这种浩然正气,才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4、学习第二则《孟子·滕文公下》(1)、指名朗读本章。
(2)、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明确:大丈夫;何谓大丈夫。
3、讨论: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学生回答“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点拨:有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师补充:这样做了以后,在褒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藏,舍之则藏”和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大丈夫了。
(4)历史上哪些人践行了大丈夫之道?
生答:比如历尽艰辛,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终日手持汉朝节而不屈的苏武……
过渡:作为大丈夫,我们要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通过这样的磨练,我们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5、学习第五三则《孟子·告子下》(1)生齐读
(2)思考: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都来自社会底层,都经过艰苦磨练,先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成就一番大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讨论:忧患则生,安乐则死,孟子在本章中用排比大写特写成就大业的贤人经历的诸多磨难,有何用意?
明确:强调欲成就大业必先经历磨难的洗礼。
(4)、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些正在为学的学子有何启发?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多媒体显示并解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温家宝的“多难兴邦”。
(胸存大志→孜孜以求→功到事成)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当代作家 路遥)教师解说: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出自北宋晏殊的《鹊踏枝》(又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原为念远怀人之作,王国维却将其化为人生之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意为:一夜秋风,吹尽了树叶,独自登上高楼,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此处是指:一个人治学,首先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原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人,为了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绝不反悔。而我们呢,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消得人憔悴”。即要覃思苦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这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对于痴情者固然需要,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更是不可缺少。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百千人群中只寻找一那个,却总是踪影皆无。正在没有什么希望之时。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还未归去,正在那里等待!这里是指,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一朝顿悟,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犹如在灯如海、人如潮的灯节之夜,千追百寻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汗水赢来的掌声,是有心血浇灌出来的鲜花。概括起来,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而关键在于第二境界,这不纯粹是意志的磨练,还是一种人生的考验。
引用路瑶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6、小结: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精神境界。
7,结合实际,我们中学生怎样做?
生答:做好当下,努力学习;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点滴做起……
五、以点带面,拓展延伸
1、人格修养之大(“至大至刚”)
①孟子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上》)
“从其大体为大人。”(《孟子·告子上》)
解说:这里所谓的“大人”,可以指统治者,更可以指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因为道德上的成就与原始纯洁的赤子之心,有深刻的关系。赤子之心,就是一颗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的“心”,能够常常怀着“赤子之心”,才可以成为大人。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认为,这种单纯的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圣经》也叫人们得向天真的儿童学习,惟有像儿童拥有纯洁的心灵,才有资格进入天堂!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②苏轼之“大勇”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③林则徐(大和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当年左宗堂被派戊守新疆,途中路过林则徐(已经被免职)的家,林送左一副对联以示勉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后自己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下这幅对联以自励: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姑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泛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中的“欲”意思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贪心;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势欲等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2、诗穷而后工
点拨:苦难的童年,作家的摇篮。《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①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②苏轼“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苏东坡正式被贬谪共有三次,一次是1080年被贬黄州,一次是1094年被贬惠州,一次是1097年再贬儋州。1100年,也就是在他去世前一年,苏东坡曾自嘲总结自己的一生“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仕途的多舛时期恰是他创作上的高峰时期。苏轼儒道佛三家思想兼有,此诗为自嘲之作,足见其人生困顿时的旷达胸襟,贬黄州时有词《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贬惠州时有诗《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六、吟咏背诵
诵读并试背以下三段文字(多媒体显示):
①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七、课堂小结
孟子的“浩然之气”说,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精神力量和意志力,充满着蓬勃之气,令人激动,振奋不已。
孟子“浩然之气”之说,字里行间充满了豪迈英俊之气,它激励人们张扬自我,穷且益坚,不畏艰苦,勇于进取,树立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孟子“浩然之气”之说,充满着磅礴之气、“大丈夫”之气。孟子所强调的“大人”、“大丈夫”的气概,就是指识大体、明大义,保持正气,不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凛然正气!
孟子“浩然之气”之说,充满了廉正清明之气。他推崇圣贤道义,鄙薄权势利欲。他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他又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意思是说,士人修身养心的最好方法是减少各种欲望。如果他的为人清心寡欲,即使他的善良心性有所失,也不会失去太多;如果他的为人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即使他的善良心性还有所存,也是很少很少的了。“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人们的善良心性只要“持其志,无暴其气”,“从其大体”、“居仁由义”,不被欲望所障蔽,那么就能“不失其赤子之心”,永葆其“浩然”正气。
多媒体显示并总结:
浩然之气:
1、至大至刚的昂扬之气;
2、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
3、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
有了这三气,即可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提示:在先秦诸子当中,对后世散文影响最大的除庄子外当推孟子。古人即有“文如其人”其说,孟子的散文纵横捭阖,情理相融,气势充沛,滔滔雄辩,可谓独树一帜。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相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叩问心灵
汪国真曾有言:“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诚然,人生中追求无止境,幸福无大小。然而,肯定这份追求,这份幸福,只需在夜深人静时,叩问自心,当听到那句——“我愿意。”一生无悔,足矣!
嵇康,一朵空谷的幽兰。那时,一把铁锤划过天际,击于石器之上,溅起万点火星,瞬间汇集,光芒万丈。那时,面对宦海沉浮,他没有沦陷,面对司马集团的威胁,他没有屈服。那时,朋友入仕,他写绝交书;生命将终,他独奏《广陵散》。他就如打磨的铁器,坚韧自强,即使磨难重重,也不会动摇自己内心世界高洁的追求与坚守。不论结果,叩问心灵,只道一声“我愿意。”
能于热地思冷,则一世不受凄凉;能于淡处求浓,则终生不受枯槁。
古来圣贤,不乏落寞失意之人,只因他们在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污浊社会中能够坚守自己的心灵,坚守自己的追求,不为他物所主导。于是成就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充实与幸福;成就了欧阳修于深山与民同乐的高洁情怀,成就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往事如烟话沧桑,相信在抵过千百般困难后,他们叩问心灵,会振臂齐呼:“我愿意!”
海子曾说过:“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如今,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多少人汲汲于富贵而出卖了他们的心灵?有多少人追逐于名利而典当了当初的追求?
当“干露露”们唯财是举,当“郭美美”们哗众炫富,仍有一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拼搏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提升了自己也造福了社会。“歼—15”号总设计师罗阳在飞机制造完成之瞬间,累倒在了甲板上最终不幸去世,他没有太多的钱财,他也不渴求过多的名利,只想把一生的精力奉献在追求上,他做到了,他是幸福的,相信他在倒下的那一刻,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声“我愿意”从他内心发出,感动了无数国人。“才道霓虹君已去,英雄长存海天间!”
“身有疾病,必能治愈;心有忧伤,谁能承当?”这是《圣经》中的一句箴言。多少次,我们叩问心灵,才知道追求的真正涵义,无关乎结果,只在于那一次次拼搏不屈的过程,幸福亦如此,不是靠金钱与名利而堆砌,而是追求后那一份心灵的充实,满足与宁静。感动中国人物刘伟,身患残疾用生命奏出华美的绝响;从小就不幸得小儿麻痹症的乡村女医生,多年来从未向命运屈服,伏在丈夫背上,夫妻俩行走于大山间,为村民们治病开方。不解的人们想必会问:“值得吗?”而答案已在他们的心中,三个坚定的字——我愿意!
司汤达说:“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人间风云变幻,世事无常。然而,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无愧于内心,一生,安矣!
叩问心灵,“我愿意!” 【专家点评】
本文以名言开篇,切中两则材料的交融点——“幸福”,然后以此为契机,探讨幸福观,即“一生无悔,足矣”,在此作者添加“我愿意”一句,在形上呼应材料,在意上引出主题,可谓一举两得。
正文部分,作者以古人切入,先谈嵇康,以繁笔展示其不屈的一生,以“叩问心灵,只道一声‘我愿意’”为结,点明其幸福之所在,然后在面上铺开,陶渊明、欧阳修,范仲淹等人一笔带过,形成众星拱月之势。然后,作者以海子的名言过渡,引出现实中的种种不良现象,具备了较强的现实意义。
整篇文章反复使用“我愿意”一句,不仅强化了观点,也使得行文紧凑,不枝蔓。
九、教学反思:
一、巧为切入
一堂课宛如写作,你要保证一篇文章思路清晰,尤如庖丁解牛,顺势而下。这节课,我就选择对“丈夫”不同意义的理解作为这一课的切入点。《国语》中有“生丈夫,生女子”,此句中的“丈夫”迥异于我们平时理解的“丈夫”的意思,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知道此处“丈夫”是“男孩”的意思的时候,学生兴趣被激发了。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丈夫之冠”中的“丈夫”的意思,此处是“成年男子”的意思,再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此之谓大丈夫”一句中“大丈夫”的意思。我顺势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大丈夫呢?”这样的切入点,即丰富了学生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大丈夫这个核心问题。
二、巧为过渡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篇课文,选了孟子的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是散见于各处的,那么编者将这三篇文章统统放置于一起并且统归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之下,是考虑到了这三篇文章在思想上的连贯一致。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落实这样的连贯一致性呢? 首先我把第二篇文章作为本堂课的教学突破口,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大丈夫”,“大丈夫”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样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抓住第二篇文章的核心问题。再接着我以填对联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来给对联的空缺处填上关键的字。上联是“天地有大气,一(仁)一(礼)一(义);人间有至圣,唯孔唯孟唯(己)”,通过填对联的形式,既做到了对已学内容的统摄、理解、归纳,同时又自然过渡到对第一篇文章的理解。学生填这幅对联的上联时很顺利,在填下联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小波折,有一个学生填了“荀子”,对于这个答案我觉得并没有多大错误,只是不是我所期待的答案而已,对此我也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然后我就接着问有没有别的答案,这时有一个男孩站起来说可以填“己”,我就问他为什么要填“己”。这样通过这个学生的回答,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第一篇文章的学习。有老师听课的时候发出惊讶的声音。其实这一点丝毫不值得奇怪,我们的教学一方面要充分相信学生,另外只要学生很好地理解领悟了第二篇文章,要填好这幅对联就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
三、突出重点
这三篇文章既是在思想上自成一体,而且也是独立成篇的。我们怎样在教学中既能抓住这三篇文章所共同体现的孟子的核心思想,同时在教学中又不将这篇文章割裂开来。我觉得在这三篇文章中,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一是“气”,一是“仁”,一是“礼”,一是“义”,一是“大丈夫”;在文章的理解上,第一篇文章着重理解“如何养”,第二篇文章着重理解“什么是大丈夫”。这样通过对这几个概念和问题的理解与思考,我们就抓住了这几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四、总是遗憾
这堂课从进度到文章大致的理解,应该说基本是完成了。但这只是从“量”的角度来说,至于从教学的有效度来说,则效果多大,就很值得思考与反思的了。首先作为一个有相当文化内蕴的文言教学来说,缺少了一个给学生以充分诵读、理解的时间与过程。文言教学如果缺少了这样一个环节,那么后面的各个环节就缺少了一个有力的支撑。其次,由于安排的课堂容量过大,本堂课的教学对这三篇文章中出现的几个重要概念的理解,就显得相当仓促与肤浅。
第五篇: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孟子》心得
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孟子》心得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著有《孟 子》一书。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孟之道”。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这是一 种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一生倡导仁政,在与 诸侯王公交往中不卑不亢,这源于他拥有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做人深深影响着后人。
孟子的天命观思想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 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要懂得“尽心”、“知天”和“事天”,“顺天者昌,逆天者 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孟子重视道德修养,认为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本性,如果人人能够保持善性并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那么“人皆 可为尧舜”。孟子和孔子一样都是周游列国而弘道。孟子到齐、魏、滕、薛、宋、邹、梁等国,所述乃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之德及王道,受到魏惠王等的 礼遇,被齐宣王拜为上卿,使其行仁政,民心归附,多次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当时孟子声望颇高,据传,孟子一次从齐国到魏 国,途经干城被大雨所阻,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孟子住处门庭若市,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孟子见此地人如此好施乐道,决定留下讲学数日。干城人也以此为荣,后来就在孟子讲学的地方建“先师庙”,也称“孟轲庙”。孟子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学生们一起著书立说。孟子认为 君子必须只追求符合道义的东西,劝化君臣、百姓树立道义至上、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使德入人心。以下为他坚定不移劝善的几个故事。
以义治国,何必言利
孟子来到梁国,梁惠王说:“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 „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 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往往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往往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 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 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西汉司马迁说自己 每次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
好善足以治天下
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孟子听说这一消息 很高兴,他的学生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经验吗?”孟子说:“不。”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高兴呢?”孟子说:“他为人喜欢听取善言且做事尽职尽责。”公 孙丑问:“这些就够了吗?”孟子说:“凭这些可以治理天下,更何况鲁国呢?如果喜欢听取善言,就愿意与善人结交,小人就没有市场;如果不喜欢听取善言,那 真正的有识之士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而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徒就会来到,他身边要都是这些小人,要想治理好国家,怎么可能呢?为官就要敢于维护正义和 公道。不能尽职,不能尽责,当什么官呢?”阐述了君子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正气,识大体、明大义,以从善扬善为己任。
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孟子两次来到齐国劝齐王行仁政而不被采纳。当 孟子第二次离开齐国时,齐国的尹士对孟子的学生高子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那就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着期求好处。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不相投合而离开,在昼邑住了三夜才走,为什么这样滞留迟缓呢?我对孟子这一点很不高兴。”高子把这番话告诉了孟 子。
孟子说:“尹士哪里会知道我的想法呢?千里迢 迢地来向齐王阐述王道,这是我自己愿意的;劝谏没有成功而离开,难道也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罢了。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是觉得太快了,心 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如果他召我回去,我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机会。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毅然下定决心走。我虽然这么做了,难道 肯舍弃齐王吗?齐王还是完全可以行善政的。齐王如果行善政,那岂只是齐国的百姓得到安宁,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安宁。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我天天期望着他 能改变!我难道像那种气度狭小的人吗?向君主进谏不被接受,就怒气冲冲,脸上显露出不满的表情,离开时就非得拼尽一天的气力赶路,然后才歇宿吗?”尹士听 了这话,说:“我真是个小人啊。”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孟子听说齐宣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第三次赶到 了齐国,齐宣王问他说:“同邻国交往有什么原则吗?”孟子答道:“有。只有仁人能以大国的地位侍奉小国,所以商汤曾侍奉葛国,文王曾侍奉昆夷。只有聪明的 人能以小国的地位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曾侍奉獯鬻,勾践曾侍奉吴国。能以大国地位侍奉小国的,是乐于听从天命的人;能以小国地位侍奉大国的,是畏惧天命的 人。乐于听从天命的能安定天下,畏惧天命的能保住他的国家。《诗经》上说:„畏惧上天的威严,才能得到安定。‟”齐宣王说:“讲的太好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
孟子说:“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 这只是个人的小勇罢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武?《诗经》上说:„文王勃然发怒,整军备武保护莒 国,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答天下的期望。‟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要他 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严守道德规范,天下谁敢超越它的本份?‟有一个人横行天下,武王就感觉到耻辱。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 姓。如果现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喜欢勇武呢!”
孟子接着说:“大王如果对内施行仁政,减轻赋 税,让百姓在耕种之余学习忠孝、仁义、礼仪、守信的道理,必会使近处的人们安居乐业,而远方的人也会前来归附。如果哪个诸侯失道,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 之中,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百姓箪食壶浆来迎接您,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啊。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 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爱抚百姓而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阻挡的住他。”齐宣王点头称是。孟子因势利导,从天理、民心的角度向齐宣王阐述王道,最终使其放弃了 战争,实施仁政,齐国得到了大治,百姓们都非常感谢孟子的恩德。
仁者无敌于天下
孟子说:“唯有仁人才能够无敌于天下,唯有仁 政才能使国泰民安。如果在上的不依照义理度量事物,在下的不用法度约束自己,朝廷不信仰道义,官吏不遵守法度,君子触犯理义,小人触犯刑律,国家还能生存 的,只是由于侥幸罢了。所以说,城墙不够厚,军队不够多,不是国家的灾难;土地没有扩大,财富没有积聚,不是国家的祸害。不尊崇道德,才是国家的祸患。因 此,进谏君王修德行仁,这才是恭敬;向君王陈述正理,使其消除邪念,这才是尊重;阿谀逢迎,这叫坑害君王。自身端正,天下的人就会来归附他。《诗经》上 说:„永远配合天命,将拥有众多的幸福‟。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富贵不能 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此为仁人之所为。”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然而他义无反顾地坚持弘扬道义,认为人们的差别不在于富贵贫贱,而在于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能否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认为君子应启迪人们心中的善念而使其归于天理正道,这也正是劝善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