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意图及课后反思

时间:2019-05-13 00:3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风筝》教学意图及课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风筝》教学意图及课后反思》。

第一篇:《风筝》教学意图及课后反思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10课

石河子市第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组

王金萍

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

1、大屏出示第一课时积累的有关描写风筝的三首古诗,男女生诵读,唤起回忆。师:这几首诗都写了一样东西,那就是(生齐答:风筝)师手指黑板上的课题,生齐读课题三遍。

2、围绕板书,复习课文顺序: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顺序,知道了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师指板书,生齐读)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部分内容。

3、师:三部分中最喜欢哪一部分?(放风筝)为什么?(指名2人答)

师:是啊,同学们最熟悉的就是放风筝了,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入作者的世界,看看他和小伙伴们是怎么放风筝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放风筝”的有关段落。

(设计思路:由积累的古诗入手,即检查了积累的情况,又引出了课题,还使课堂伊始气氛显得活跃,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举三得。接着简单复习了课文的顺序,加深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印象,为引入重点段“放风筝”做准备。

课后反思:本处内容设计条理清楚,简洁明了,效果不错。不足之处是“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有点形同虚设,大部分学生直接找到了这一处,并没有浏览课文,其实我本意是想让学生接触一下文本,否则接下来的内容就有些太仓促。可又怕在此处浪费太多时间,所以,才选择让学生用“浏览”这种他们并不擅长的读书方式节约时间。

改进措施:如果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花的时间也许会长些,但效果会更扎实一些。)

二、学习“放风筝”。

师:找到了吗?在第几自然段?大屏出示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大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同桌互说,指名说。

【如果学生说到第一句,师这样处理:

(1)你为什么喜欢?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读。

(2)这几句话中有几个表示人物动作的词,用笔画下来,读一读。师接着引读。

(3)师小结:这几句话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简单,准确,把孩子们放风筝的过程生动地写了出来。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如果说到第二句,师这样处理:

(1)师:为什么喜欢,说说理由,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2)还有喜欢这一句的吗?你也来读读,说说你的感受?通过哪个词感受到的?相机板书:快活 拼命

(3)快活地怎么样?(喊叫)他们会喊叫什么呢?指名2人。

(4)什么样地奔跑?(拼命)拼命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指名2人答,相机板书。

(5)师小结:我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不顾一切地干,在这里是指不顾一切地奔跑,脚下有什么都顾不上了,也许地面高低起伏,差点摔倒,顾不上;也许————(指名2人说)

(6)师:是呀,这是一种怎样的自由自在呀!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快活呀!带着我们各自的感受,都来读读这句,指名2人。全班齐读。大屏重点词变红。

【如果有学生说到翩翩飞舞,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动作表示一下吗?板书:做动作

在朗读中加上一些简单的动作将有助于我们表达自己的感情。试试。做动作读】

2、把书中人物换成自己,融入自己的感受说这一部分内容。

师:同学们平时一定也很喜欢放风筝,如果老师让你把放风筝的过程写下来,你也可以仿照这段内容,把书中人物换成自己,试试。大屏出示填空指名1人,全班齐说。

3、师小结: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把书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了,希望今后用这种方法多多积累,为我们写作文打基础。

(设计思路:因为学生最熟悉的是放风筝,所以我选择从他们最熟悉的环节入手,拉近距离,同时让他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既尊重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又巧妙地为指导朗读打下基础。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又在适当的时机创设情境,通过抓重点词并理解,加深学生对句子的感悟,从而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课后反思:正如事先设计的那样,学生很轻松就找到了重点词,并初步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感悟、朗读,环节紧凑,一气呵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最后一个环节“把书中人物换成自己,融入自己的感受根据大屏提示说这一部分内容”扎实有效,巧妙地让学生积累,并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举两得,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存在的不足是这部分内容其实应该是课文的重点,应该花更多的气力,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童年放风筝的快乐,正所谓“快乐越多,失望越大”,这样才能使下一个环节“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水到渠成。

改进措施:在指导朗读创设情境上,老师自身应该再投入些,忘我些,不要单纯为了拉环节,真正让学生体会放风筝的快乐,真正地入情入境,感受会更深,效果会更好。)

三、学习“找风筝”。

1、引读第三自然段前半部分,由放风筝过渡到找风筝。

师:放风筝这是太快活了,指大屏切换到第四自然段 引读:

从早晨玩到-----,我们还是------,牵着风筝-------。风筝-------,似乎飞到了--------。忽然--------,线---------。风筝----------,便-----------。

1、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指名3人)

2、那作者呢?从那个词可以看出来?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3、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式理解的? 提示:理解词语的方式很多,要选最恰当的方式。

5、师:你能通过读,让人感受到这份着急,担心吗?大屏出示这句话,指名2人读。

师:我们把这一自然段连起来读,前半部分女生读,注意读出自由自在的快乐,男生读后半部分,要突出着急,失望,沉重。

师小结:通过大家对比读,我体会出了作者的心情的变化。

6、默读第五自然段前半部分,大屏出示第五自然段看看作者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说并板书。

7、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里的一个,指名2人读。师:我听出来了,你们把垂头丧气读得比较低沉。它是什么意思?

8、理解“垂头丧气”,并练习说话。提示:用做动作的方法最简单,同时用这个方法理解:唉声叹气、眉开眼笑等词。

9、师引读:风筝不见了踪影,也让我们的心情一落千丈,我们都———,在田野里——-,找了―――,还是―――。我们―――,10、师设疑问,过渡到做风筝。

师:读到这里,我脑海里产生了一个疑问:不就是一个小小的风筝嘛,值得为它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值得为它流泪,为它垂头丧气吗?

指名1人答。你怎么知道的?(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知道的)

(设计思路:此段的处理以体会作者及小伙伴们心情的变化为重点,而这种变化又是通过文中一系列表示神态的词语中体会到的,所以这些词的理解及运用就成为了这一节内容中的重点。也是我们本次同课异构的教研主题:知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见方式的具体体现。

课后反思:词语的理解与指导朗读自然有效结合,是本段教学中的最大收获。充分利用引读,师生配合,快速而自然地突出了重点。理解“垂头丧气”很扎实到位,同时引导学生选择多种方式理解词语,并试着筛选最优方式,为教研课题的延伸打下了基础。不足之处是板书: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这两个词,由于紧张,忘了在最恰当的时候进行板书。是在下一个环节补上的。

改进措施:在理解词语时,教师语言再精炼干脆利索些,不要啰嗦。同时如果真正让学生动手查查字典理解词意,会更扎实。)

四、学习“做风筝”。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汇报,相机理解“憧憬”“依然”并板书。

3、孩子们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风筝上,如果让你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憧憬,你会写什么?几个词、几句话都可以。配乐写,指名读。

4、师小结:是啊,几根细苇,几张纸,做出的风筝也许很不像样,远不能和我们现在制作精美的风筝相比,(简笔板画风筝)可它带给了孩子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乐趣,放风筝这种游戏,对孩子们来说,就是快乐就是幸福就是美好的憧憬。所以风筝丢失了,孩子们的快乐幸福憧憬和希望全都没了,(擦板书)只留下: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所以他们才会这么伤心。

难道一切就这样结束了吗?大屏出示最后一部分内容。

(设计思路:做风筝对于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显然不是很熟悉,他们不太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所以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在了最后,这类似于写文章中“倒叙”的效果,也是为了不落俗套吧。因为有前一部分结尾处的疑问,所以这种倒叙也算是水到渠成。同时把重点放在了“读懂了哪些内容”上,以读带讲,简化处理,重点理解“憧憬”“依然”,巩固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抒发了感情,加深了理解。

课后反思:此处处理的简洁得体,挺好;学生小练笔内容简单又精彩,不错;复习巩固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满意;擦去板书感情深化,独特。

改进措施: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有些仓促,扎实些就更好了,关键处不能急。)

五、补充结尾,延伸深化。

1、分角色朗读文章结尾。

师:咱们来分角色读,指名一人来读旁白。男女生分读小伙伴的话,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师:孩子们到底能不能找到自己心爱的“幸福鸟”呢?开动你的脑筋,发挥你的想象说说省略号里的内容。指名2人。

六、感情朗读,内化升华。

1、师:你们希望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幸福鸟吗?(希望)

我也和你们一样,希望我们的美好愿望能够实现,就算找不到风筝,我们还可以再做一个,只要心中有憧憬和希望。(板画蝴蝶风筝)

2、让我们带着快乐时的欢笑,带着失落时的泪水,更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轻轻打开书,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把这难忘的童年时光永远留在心中吧。(配乐齐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 试着选用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解释下列课文中的词语:

凌空

倏地

田埂

希望

继续

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试着背诵下来。

 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乐趣,让我们也来把自己在秋天里最喜欢做的事,说给小伙伴听,让大家一起来分享秋天的快乐吧。

(设计思路:发挥想象,补充结尾,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板画蝴蝶风筝,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最后配乐齐读全文,整体回归课文,感情内化升华。作业布置也紧扣本课重难点。

课后反思:一开始的设计,没有重新板画蝴蝶风筝这一环节,后来又加上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考虑到如果有学生补充结尾时如果说到怎么也找不到风筝,教师该怎么处理;二是上一环节擦去了板书,黑板上光秃秃的不好看,仿佛学完了课文什么也没留下,不合适。板画风筝的设计,有效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同时巧妙地深化了主题,一擦一画,对比鲜明强烈,使得本课的教学更有深度。

改进措施:风筝画的仓促了点,不太美观,简笔画要加强,关键处能为教学增光添彩。)

附板书:

风筝

憧憬

希望

快活

拼命

大 千 垂

第二篇:风筝教案及课后反思

《 风筝》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探究解疑,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二、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用具: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

温馨和美的亲情是动人心弦感人至深的,在误解和冲突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共同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手足之情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探究解疑,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三)、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二心集》等

1902年,鲁迅去日本学医,后来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要用笔作武器,唤醒民众觉悟,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他以“鲁迅”为笔名,发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四)、分析理解课文 1.初读——读通课文 方法指导:

大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看注释、查字典。遇到疑难问题打上问号。初读检测:给加点字注音

风筝 嫌恶 模样 什物 ....可鄙 瑟缩 惊惶 虐杀 ....丫杈 憔 悴 苦心孤诣 堕 .....2.再读——整体感知 方法指导:

默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把握文章主题,用圈点勾画法完成以下问题

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2、为什么不许小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你认为风筝事件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强化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4、你从本文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三读——研读解疑(鼓励学生把课文中的疑问提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合作探究)方法指导:

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研读思考便能解决。请同桌合作探究,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相关链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旧式的家长只要求活泼天真的孩子端坐书斋,捧着四书五经,终日诵读不已;心无旁鹜,只需醉心于功名利禄。完全无视孩子爱玩的天性,无视孩子除了读书以外还有别的需求,无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我”毁掉的不仅仅是一只风筝,而是一颗稚嫩的心灵,扼杀的是童真。这决不是“我”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种封建伦理观念、封建的儿童教育观念的一种反映。——摘自《论野草》

(五)、延伸迁移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六)、总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鲁迅的兄弟之情; 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有鲁迅的自我反省精神;有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我们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七)、写作导航

感动源于生活,小事、细节流露真情

《风筝》教后反思

首先,我非常感谢市教研中心的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和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机会。通过这次活动,我又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研究的重要性。

《风筝》一课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较大难度,因为他们对鲁迅的思想、作品都知之甚少,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更是一无所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一下子要求他们对课文理解透彻很难做到,只要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

鉴于学生的情况和鲁迅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我设计了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采用的方式是先让学生说,然后我用大屏幕出示,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在学习课文时,我的总体设计是按总—分—总的思路来安排的。总,就是全文,全局;分,就是一个个片段,或一词一句。只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才容易理解全文。另外,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初读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依据这两点,我设计了教学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3.探究解疑,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完成这两个目标,我采用了三读法,即初读,目的是读通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标上?号,并进行了字词检测。再读,目的是整体感知,方法是圈点勾画法,设计了四道问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在回答鲁迅的感情时又适时进行了朗读训练。三读,目的是研读解疑,先让学生把初读时的疑问提出来,引导学生联系语境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探究解疑。之后我出示了一个相关链接,帮助学生理解封建的教育思想和传统观念。最后安排了延伸迁移,即说说自己玩过的游戏和玩具,这是写和说的训练,也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了游戏对儿童的意义。

尽管我进行了认真准备,反复修改,课后仍发现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鼓励不多,启发不够,学生质疑不积极,在解疑环节,总觉时间紧,在课文挖掘上不够深,作家作品介绍时内容偏多。

以上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仅是我的个人只见,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望领导及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我一定会欣然接受并不胜感激,谢谢!

第三篇:纸船和风筝课后教学反思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教学中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情境,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营造生态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课文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友谊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二、合作中进行自主识字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如:借助拼音读-----结合词语、句子读------合作的形式认记生字,交流识字方法------用“摘水果”的游戏,巩固认字-----做动作理解提手旁字的特点,并引导书写,互相评价等,这些活动环环相扣,整个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三、以读为主,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低年级段朗诵训练是重点,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在朗读中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教学中抓“乐坏了”这个词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同时采用了自读、范读、跟读等方法,在如何读出感情方面进行了有效地组织和尝试。

当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如何在教学中针对每个孩子对文本的不同理解,作出科学地评价,并让他们在教师或学生的评价中得到提高,这是本人今后努力地方向。

第四篇:《纸船和风筝》课后反思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邱芳

透堡中心小学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中我紧抓小熊和松鼠感情变化这条线,让学生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一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的以下几点:

1、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几句重点句(1)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2)“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3)“如果你愿意和好„„”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走进孩子,肯定成长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是以平等生命体的身份出现,自由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一起让生命共同成长。教师时时对孩子由衷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及时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采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为课堂所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读得多,但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在指导朗读上应再下功夫,应该让学生多读多体会,不应将自己的体会强加于学生的身上。

2、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老师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学生的感悟有些只停留在表面,认识有些肤浅。非但不能体现原本指导比较细致、有步骤的特点,反而让学生觉得很仓促,导致实效性不强。

3、课堂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在教课本内容的时候比较仓促,也没有很好的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4、在进行角色体验的时候,有点脱离文本,因为小朋友对课文内容还不是很了解,就直接开始让他们谈自己的感受,要求有点过高。

第五篇: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及意图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自主发现识字规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纸船和风筝,板书“纸船”“风筝”两词。

教师分别找学生读词,并请学生在这两个词之间写一个字,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读。

(教师写“和”字。)

[设计意图:建立实物和要学的词之间的联系,容易让学生产生联想,把识字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让学生看老师板书,又一次加深对生字的印象。而在两个生词之间加一个“和”字,就使得原本毫无联系的两个词语构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想象空间,未读其文,先有其景。既学习了生词又在上课伊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要求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拿起铅笔,边读边画出本课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它。

三、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1.强调通过汉语拼音识字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此时老师进行强化,是为了更好的落实学段目标,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进行识字的能力。]

2.游戏识字。(玩“识字魔方”。)

教师把识字小魔方发到学生手里,宣布游戏规则: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把手中的魔方向上抛,落在桌子上,正面朝上的字是哪一个字,我们就一起读出那个字,如果有同学读错,我们就一起来帮帮他。(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来到学习小组和学生一起玩。)

3.猜字谜。每字头上长颗草:莓!很少张口见面闹:吵!

4.检查识词情况:幸福、愿意、扎风筝、漂流、飘荡。

[设计意图:读后交流识字方法,并且通过玩识字魔方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增加生字与学生见面的次数,切实起到巩固识字的作用。用猜字谜的形式检验识字效果,让识字变得轻松。整个识字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识字,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识字目的。]

四、写字练习

选“幸、福” 两个字进行练习。(教师板书“幸、福”两字,边写边讲解两个字的占位;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而后练写“扎” “抓”以及“坏”“松”。

[设计意图:教师在示范时,主要提示间架结构,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两个字,能够把字写得美观。先观察,后书写;先看结构,后看笔画;先描摹,后仿写,这是写字的基本规律。我意在通过一步步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打下基础。]

五、读书情况检查

学生接读课文,教师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此时的接读课文(找11个学生)既是对学生读文的一个较全面的检查,同时又是引领全班同学对文本进行的第二次整体感知与把握。

六、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通过自己读课文和听这几位同学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本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住在哪里?

(教师贴图,根据学生回答简笔画出一座山,小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有一条小溪从山上流下来,正好从小熊家门口流过。)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在此处努力将学生带入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故事里,并结合情境理解文中的词语“山顶”“山脚”“小溪”,并以此开掘学生的潜在智慧。]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小声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

(学生:小松鼠折了一只纸船送给了小熊。)

2.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生读课件出示文章第二自然段。)

3.比较句子。

(课件出现不带“漂呀漂”的句子和带有“漂呀漂”的句子)你们读一读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4.体会“漂呀漂”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句子,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自己发现“漂呀漂”所包含的意思,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学生一旦投入到某种情境而产生在那个情境中应有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去读,读出这种感觉,就能加深理解和体验,就能使学生与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5.小船带着礼物和祝福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快看小熊是什么样的!

(课件出现小熊乐坏了的画面。)

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第3 自然段。(指名读。)

谁能说说小熊为什么乐坏了?

(学生体会他得到朋友的祝福才真的乐坏了!)

[设计意图:此时的一问,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对文本的人文性是很好的落实,纸船让小熊乐坏了,松果让小熊乐坏了,纸条让小熊乐坏了,实际上真正让小熊乐坏的是来自山顶的朋友的祝福。]

6.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第2、3自然段读得那么好!相信4、5 自然段你们会读得更棒!自己先练一练吧!

[设计意图:如果2、3自然段阅读的处理是指导读书的话,那么接下来的阅读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语感的学生个性化读书行为。]

(学生练读4、5自然段。)

7.这次我们推荐我们班读课文最棒的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8.男女生比赛读这两句话,看谁读得更好!

9.漂呀漂的纸船和飘呀飘的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俩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

(操作课件出现第7 自然段,音乐声中教师范读。)

同学们,听老师读到这里,你们的心情怎样?试着读一读,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自发地有感情地读课文第7自然段。师接着学生读,有感情地读出第8、9两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富有情感的朗读,让学生在语言描述的情境中有了一次感情的经历,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仿佛就是那两只小动物。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朗读,随着情感的表达,语言也积淀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最终这些语言会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10.过了几天,又怎么样了呢?读读课文最后的两个自然段。要读出自己的感悟!

(指名学生读松鼠写在纸条上的话。)

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到这里的标点符号是感叹号,同时体会着松鼠的心情读。(生练读。)

11.师生一起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处理是以读代讲,教师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通过老师的朗读,让学生有所感触让学生知道努力的方向,始终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让学生既能体验到怎样像老师那样读,又有机会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12.启发想象当小熊看到一只只纸船向他漂来时会有何举动?

(生体验回答:他会高兴得哭了,他会把所有的风筝全都放上天空!)

(课件出现风筝满天,纸船满溪的画面。)

七、结课

课文学到这里,想不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师据学生回答出示:“拥有朋友,一生幸福”几字。)

[设计意图: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不要讲什么道理,也不要让学生去谈收获,而是让学生对小动物说点什么,让学生有机会把自己体会到的用与小动物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既是情感的升华,又是语言的表达,达到了语文学习的目标。“拥有朋友,一生幸福”,让整堂课余音袅袅,言已尽而意无穷,剩下的意思学生可能要用一生去体会,去回味。]

下载《风筝》教学意图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风筝》教学意图及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助人为乐教学意图及反思

    《助人为乐从我做起》教学意图及反思 上林县特殊教育学校樊玉花 设计意图 一、通过观看动画片,引导学生了了解什么是助人为乐,同情、关心有困难的人,不图表扬和回报。 二、通......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课文《风筝》是现代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

    《风筝》教学反思(范文)

    《风筝》教学反思 赫章县城关第一小学 林艳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推荐] 风筝教学反思1 学完《风筝》这一课,心中有很多想说的,针对这一课,我记下自己的体会。《风筝》是一篇散文,写了“我”小时候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文中从“做......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1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章主要讲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为小熊和小松鼠架起了一座友谊的......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1 “写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理想的风筝》听课偶拾今天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样一个感恩氛围浓郁的日子里,省特级教师、......

    教学反思——《风筝》

    教学反思 ——《风筝》 一、本节课要成功的关键。 本节课要上得成功在于: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