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详解

时间:2019-05-13 00:3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详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详解》。

第一篇: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详解

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示例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示例

简析下面这首唐诗的人物形象。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示例1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 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示例2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示例3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示例4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示例5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第二课时、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示例1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示例2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示例3

南乡子

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示例4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鉴赏提示: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示例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 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示例2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示例3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示例4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问:“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第三课时、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比喻性意象

读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烘托性意象

读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象征性意象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意象之情感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怀远:思念正在远方的亲人。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

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示例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这就是要求对大雁的意象进行鉴赏)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使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示例2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由露重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秋季季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的处境。

2、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

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示例3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幽独凄清的 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作者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和虚实结合(或类比)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的思想感情。示例4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雁

(韦应物)

寒塘

(赵嘏)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五言绝句。(考查诗体常识)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思乡之情(或“秋思”)(考查思想内容)(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考查形象)

示例5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⑴“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⑵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医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第四课时、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和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11、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12、竹

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清高。

13、长亭

送别之意。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5、鸳鸯

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16、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示例1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6分)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2分)。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2分)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2分)

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用的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特征。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示例3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示例4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问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示例5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示例5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_的特点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①、高洁、淡雅、朴素。

②、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示例6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

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示例7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示例8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第二篇: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示例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臵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臵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示例

简析下面这首唐诗的人物形象。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

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示例1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示例2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示例3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示例4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示例5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示例1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示例2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示例3

南乡子

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示例4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鉴赏提示: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示例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示例2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示例3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示例4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问:‚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三、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比喻性意象

读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烘托性意象

读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象征性意象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意象之情感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怀远:思念正在远方的亲人。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

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示例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这就是要求对大雁的意象进行鉴赏)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使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示例2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由露重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秋季季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的处境。

2、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

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

示例3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幽独凄清的 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作者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和虚实结合(或类比)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的思想感情。

示例4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雁

(韦应物)

寒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五言绝句。(考查诗体常识)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思乡之情(或‚秋思‛)(考查思想内容)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考查形象)

示例5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⑴‚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⑵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医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和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11、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12、竹

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清高。

13、长亭

送别之意。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5、鸳鸯

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16、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示例1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6分)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2分)。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2分)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2分)

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用的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孩年轻

秀美的特征。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示例3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

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示例4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示例5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示例5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_的特点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①、高洁、淡雅、朴素。

②、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示例6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示例7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示例8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第三篇: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表现手法及诗歌形象教学案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表现手法及诗歌形象教学案 2013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表现手法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重点: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学习难点: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知识准备】

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自主探究】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4、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5、烘托烘托

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6、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7、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8、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9、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10、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11、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如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12、从对方着笔(虚写)

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13、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典题导航】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2006天津卷)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这首诗将“边城暮雨”的远景与“雁飞低”的近景、“雁飞”的高与动和“芦苇”的低与静、“雁飞低”的抑与“芦笋生”的扬形成了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分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可能是诗人醉眼朦胧中的幻景。【巩固提升】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6江西卷)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2、(20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示例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示例

简析下面这首唐诗的人物形象。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示例1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示例2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示例3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示例4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示例5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示例1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示例2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示例3 南乡子 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示例4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鉴赏提示: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示例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示例2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示例3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示例4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问:“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三、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比喻性意象

读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烘托性意象

读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象征性意象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

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意象之情感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怀远:思念正在远方的亲人。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

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示例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这就是要求对大雁的意象进行鉴赏)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使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示例2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由露重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秋季季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的处境。

2、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

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示例3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幽独凄清的 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作者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和虚实结合(或类比)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表现了

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的思想感情。示例4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雁(韦应物)寒塘(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五言绝句。(考查诗体常识)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思乡之情(或“秋思”)(考查思想内容)(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考查形象)示例5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⑴“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⑵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医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和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11、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12、竹

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清高。

13、长亭

送别之意。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5、鸳鸯

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16、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示例1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6分)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2分)。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2分)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2分)

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用的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特征。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示例3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示例4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示例5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示例5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_的特点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①、高洁、淡雅、朴素。

②、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示例6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

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示例7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示例8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第四篇: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第一课时

1、明了诗歌的形象的内涵

2、归纳诗歌形象的规律

3、体察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 教学难点:

解题的思路与准确的表述。课时安排:4课时 明辨题型: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第一课时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示例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规范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说特点—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

总体特征(两三个词)+身份(如思妇、游子、英雄、隐士、诗人等)

步骤二:析例句----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的性格特点。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意,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步骤三:名作用----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答题模板:

诗歌描写了一个XX(特征)的XX(身份)形象。诗句用了XX手法写出了XX。作者通过XX形象表达了XX感情。

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示例

简析下面这首唐诗的人物形象。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

示例2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示例3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示例4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第二课时 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一、导入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示例1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二、规范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找景物,组画面(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步骤二: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示例2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鉴赏提示: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理解景物诗的方法: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示例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示例2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示例3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问:“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第三课时、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比喻性意象: 读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烘托性意象: 读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象征性意象: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意象之情感 示例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这就是要求对大雁的意象进行鉴赏)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使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示例2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由露重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秋季季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的处境。

2、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

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示例5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⑴“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 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⑵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医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第四课时、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和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11、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12、竹

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清高。

13、长亭

送别之意。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5、鸳鸯

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16、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示例1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6分)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2分)。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2分)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2分)

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用的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 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特征。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示例3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示例4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示例5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示例5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_的特点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①、高洁、淡雅、朴素。

②、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示例6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

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示例7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示例8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第五篇: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一、考点说明: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解读:

1、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诗歌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2、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3、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来的思想倾向。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处境、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不同。古代诗歌的鉴赏,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4、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是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来评估一个学生的文学品位。

5、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它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的评价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非下苦功不可。

第一、二课时

目的:初步感知诗歌的形象及考查方式

诗歌形象鉴赏

一、课前考题试作

1、(2006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

2、(2006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益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3、(2007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选作)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蟀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l)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2分)

答: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6分)

答:

4、(2007年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选作)

海棠(宋)苏轼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答:

第三课时

诗歌形象鉴赏

二、考点精析

(一)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意象”及对“形象”的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二)人物形象的把握

【常用方法】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1)总体说明是什么形象

(2)这一形象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3)结合诗的思想内容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

也就是说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小结一下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

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其性质,在理解诗歌深层内涵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第一步)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第二步)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第三步)

(三)人物形象的几种常见类别:《收获季节》210页——211页

课堂互动训练

完成《收获季节》211页变式精练《一鹭图》

答:

(四)景物形象(意象)的把握

1.概念解析:“意象”就是客观事物对象(景物、山川草木等),但它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2.如何正确把握“象”之“意”

⑴“象”之色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⑵“象”之动静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⑶“象” 之远近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⑷“象”之修饰词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解析】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⑸“象”之组合方式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解析】诗里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课堂互动训练

完成《收获季节》211页变式精练《梅花》诗两首

答:

第四课时

诗歌形象鉴赏

三、课后巩固练习:

《收获季节》215页随堂追踪训练

1、(1)(3分)答:

(2)(5分)答:

2、(6分)答:

3、(8分)答:

4、(2007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男儿身

5、(2007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答: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答:

五、方法探究:

(一)诗歌中常见的形象塑造方法:

1、细节刻画。

2、烘托。

3、对比衬托。

4、比兴手法。

5、抒情方式。

(二)自我完善:

第五课时

诗歌的意境鉴赏

一、考题课前试做

1、(2006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

2、(200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二、考点精析

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之情与客观景物统一起来并物化于诗中的艺术境界。要体察诗歌的意象,包括人事物景、草虫鱼鸟、山川日月、菽黍稻禾,抓住了这些具体的意象,才能理解诗中蕴含的真谛,进而体察诗中的情和意,感悟诗中的人和景。

如何把握意境:

(1)描摹诗歌图景

(2)简述意象的特点

(3)揭示这些意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2004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首页 备课中心 会员中心 上传资源 如何上传 获取点数 语文商城 语文论坛 淘宝精品导购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文章 | 教案 | 课件 | 试卷 | 选修 | 素材 | 商城 | 成语 | 高考 | 博客 | 留言 | 09高考特刊 |

|

高考首页 |

高考试题

|

高考作文

|

复习指导

|

语文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 高考 >> 高考试题 >> 正文 今天是: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名师视频讲解高中课程》远题海,近方法,每周仅需一小时!高一请进,高二请进,高三请进

梓潼中学高二00八级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作者:语文 文章来源:语文 点击数:2216 更新时间:2008-2-27

nbsp;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攀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答: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第十二、十三课时

常见表达技巧及作用分析

二、考点精析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式。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一)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方式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因事缘情: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2)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痕”。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乐景哀情: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4)咏史抒怀: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 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二)表现手法。

1、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附:详解虚实结合: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或想象之景。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诗歌中的“实”。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联想想象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3、衬托 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4、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5、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6、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7、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这首诗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描画出了一幅《江上月夜图》,其景的特点是:安谧、和平。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这首诗运用了“动静”鲜明的对比,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写出了作者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8、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9、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一是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二是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修辞手法

①比喻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②借代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③夸张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④对偶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⑤比拟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⑥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⑦设问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⑧反问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1、细节(动作)描写

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作者运用“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的怅惘的心情。

12、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收获季节》218页。

(三)行文结构

诗歌常见的机构方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视觉听觉关系、前后转折对比、虚实结合等。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的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但无不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第十四课时

三、方法探究

1、答题要点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3、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四、课后巩固训练

《收获季节》220页 1、3、4、五、自我完善

第十五课时

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

一、考题课前试做

1、(2007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君看六幅南朝事,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2、(200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分)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4分)

答:

归纳:诗歌常见思想内容的术语有

第十六课时

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考点精析

(一)古典诗歌常见内容分类:

(1)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类。如柳永的《雨霖铃》抒写了与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2)

: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表达的是面对越宫遗址的凄凉景象所产生的昔盛今衰的感慨;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2002年高考所选的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作者由笛声勾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4)盛唐时期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

宋代的,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5)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弃官归隐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6)

爱情类:在古代诗词中占的比重相当大。其中不少精品以其丰富的内容、美好的情感、多样的手法,被人们世代传诵。如温庭筠的《菩萨蛮》秦观的《鹊桥仙》。

(二)古典诗歌常见思想感情分类: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

,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2、忧国思家

(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的《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4、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

》、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7)老当益壮的情怀:杜甫的《江汉》

5、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写朋友的离情别绪是宾,写自己的高风亮节是主。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以凄风苦雨似的的环境描写突出

;后两句自比冰心和玉壶,表达自己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三)从诗歌的题材分析诗歌思想内容

1、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

[文天祥·过零丁洋]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丁。

。,零

2、游子逐客之悲凄,征夫思妇之幽怨

[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3、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4、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闲适之恬淡

[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江南。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5、秀美河山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

[李白·游天竺寺]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6、边塞诗 :塞外风光、、、、等。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课后反思:

第十七课时

咏物诗的鉴赏

一、关于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二、考点精析

收获季节224页考点99

三、鉴赏示例: 2004年北京卷12题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的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啊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首页 备课中心 会员中心 上传资源 如何上传 获取点数 语文商城 语文论坛 淘宝精品导购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文章 | 教案 | 课件 | 试卷 | 选修 | 素材 | 商城 | 成语 | 高考 | 博客 | 留言 | 09高考特刊 |

|

高考首页

|

高考试题

|

高考作文

|

复习指导

|

语文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 高考 >> 高考试题 >> 正文 今天是: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名师视频讲解高中课程》远题海,近方法,每周仅需一小时!高一请进,高二请进,高三请进

梓潼中学高二00八级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作者:语文 文章来源:语文 点击数:2217 更新时间:2008-2-27 的节操。

答案:(1)C(2)A

四、课堂巩固练习

1、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 云 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北陂杏花①王安石

一陂春水浇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移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泾 溪(唐 罗隐)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泾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

这首诗寓含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答: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江雪(柳宗元)

雪(罗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

两诗题中都有“雪”,但构思有别。柳诗

;罗诗则由“雪”及理,重在议理,“长安贫者”的形象,是诗人议事论理的根据。

(2)两诗都以“雪”为表现对象,但表现的思想感情不相同。柳诗通过塑造“蓑笠翁”的形象,寄托了清高孤傲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和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的坚定意志。罗诗则。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王安石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咏物诗的鉴赏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白 云 泉

白居易

答案:(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北陂杏花①王安石

(1)答: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2)答: 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或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3、泾 溪(唐 罗隐)

答:许多事故往往出于人人自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答案(1)柳诗由雪及人。重在写人。“蓑笠翁”的形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

(2)罗诗则通过议论“丰年瑞”的话题,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的厌憎和对饥寒交迫的贫苦百姓的同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答案:(1)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第十八课时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

一、教学目标

1、山水田园诗的思想情感把握;

2、山水田园诗的语言、形象和意境鉴赏;

3、山水田园诗的表达技巧鉴赏;

二、知识讲解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①、、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②、。

三、鉴赏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重庆卷)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蒸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青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本诗的颔联堪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范例。请结合全诗,就此特点对颔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8分)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2分)

答:

(2)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3分)

答:

(3)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3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 ,爱杀江南。

(1)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4分)

答:

(2)古典诗歌的意境,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之分,你认为此曲属何种意境,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4分)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3分)

答: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杨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杨州。

注:唐开成二年,诗人探弟病寄居杨州禅智寺。后因歇假逾期而离职

(1)本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简要分析本诗首联和尾联所表现的景象和使用的手法。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答:

(2)你认为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个字最为精练传神?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赏析。

答:

第十八课时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参考答案

二、知识讲解

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白描、衬托

三、鉴赏示例答案:(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四、巩固练习:

1、答:颔联写自然景色:广漠空蒙的平畴上,白鹭翩翩飞行;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场合。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有色彩上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动一声。再加上广漠的水田,茂密的夏木,几个意象互相映衬,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意境深邃,画意盎然。

2、答:(1)幽静。(2)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之后的宁静。(3)对江村生活的满足;对功利的无求。

3、答案:(1)空间转换,时远时近:作者的眼睛和画笔起始于了望大江远山,然后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忽而又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收回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光,便一览无余了。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招展,又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2)“有我之境”,这首曲看似客观描写,但实际处处有我。如“看沙鸥”之“看”固然是“我”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之“淡”也包含着作者的感受和评价。七句写景中表面没有作者表赞叹一字,但笔笔都像用蘸满了爱的浓汁画出来的,否则哪能这样美丽与可爱。

4、答案:(1)选择幽静的意象写幽,以动衬幽,以声衬幽。

(2)有恬然自得之乐,又有报国无门、寂寞惆怅之慨。

5、答:(1)孤寂凄凉黯然神伤(2)首联通过秋雨后嘶哑凄咽的蝉声和秋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透露出萧瑟秋意,以“蝉噪”反衬寺院的幽静,以秋雨秋风烘托寺院的冷寂。尾联写竹林西边秋风传来杨州的繁华市井中歌舞喧闹之声,反衬诗人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于写景之中暗含着诗人的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6、答:(1)幽深、宁静的特点。(2)“闲”字。栀子花在庭院中开放,“闲”在那里,无人观赏;一个闲字从侧面衬托了妇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

课后总结与反思:

第十九课时

送别诗的鉴赏

一、教学目标

1、送别诗的思想情感把握;

2、送别诗的语言、形象和意境鉴赏;

3、送别诗的表达技巧鉴赏;

二、知识讲解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如李白《赠汪伦》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王昌龄的《别刘胥》(“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抒发自己“天生贤才”,却终未被用的激愤;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重在对友人的劝勉;而柳永的《雨霖铃》则重在抒发离愁别恨。鉴赏这类诗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类型。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等。

三、鉴赏示例

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上阕前两句用

三四句用

句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下阕借惜春表达了

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

这是一首送别诗。“眉眼盈盈处“四个字有两层意思,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⑴比喻

设问或双关 惜别 对友人的美好祝愿。⑵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一指有着眉眼盈盈的那个人。

四、巩固练习:

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

2、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别董大 高适

醉别江楼橘柚香,千里黄云白日曛,江风引雨入舟凉。

北风吹雁雪纷纷。

忆君遥在潇湘月,莫愁前路无知己,愁听清猿梦里长。

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答: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答: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答:

(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答:

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答:

(2)

李白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见志。在“画”“情”“志”中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答:

5、、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答: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

第十九课时

送别诗的鉴赏参考答案

长亭、杨柳、夕阳、酒、秋

1、答案:⑴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答:①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②《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 ;《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3、答:(1)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表现出思念友人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首页 备课中心 会员中心 上传资源 如何上传 获取点数 语文商城 语文论坛 淘宝精品导购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文章 | 教案 | 课件 | 试卷 | 选修 | 素材 | 商城 | 成语 | 高考 | 博客 | 留言 | 09高考特刊 |

|

高考首页

|

高考试题

|

高考作文

|

复习指导

|

语文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 高考 >> 高考试题 >> 正文 今天是: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名师视频讲解高中课程》远题海,近方法,每周仅需一小时!高一请进,高二请进,高三请进

梓潼中学高二00八级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作者:语文 文章来源:语文 点击数:2218 更新时间:2008-2-27 的情感。

(2)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古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4、答:(1)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2)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

5、答: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同意。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课后总结与反思:

下载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详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详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形象鉴赏

    诗歌形象鉴赏 诗歌最具抒情性和形象性。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总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而诗的形象塑造与意境的开拓紧密关联,通过描绘形象创造意境,去反映生活,......

    高考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探究诗歌形象)教案 授课人:姜仁斌 一. 教学要点: 1. 了解古典诗歌的形象。 2. 了解古典诗歌的形象的分类。 3. 了解古典诗歌形象的分析方法及表达方式。(教学重......

    【高考精品学案】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鉴赏诗歌的形象

    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鉴赏诗歌形象 考点分析 诗歌的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物象和画面。它常常是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如《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李白的形象;也指......

    诗歌比较鉴赏学案

    诗歌比较鉴赏学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2、学习答题思路,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3、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诗歌鉴赏学案

    课题: 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课时 一、按内容分类: 1.怀古诗: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形式标志:古......

    诗歌鉴赏 学案

    诗歌鉴赏学案 考试内容: 2018年北京高考说明: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 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六) 备考方略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 一、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

    2011高考诗歌鉴赏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1.(2102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 叶修睦 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