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想北平 说课稿
《想北平》
一、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水平,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次教学设计,我将遵循以上指导思想,并贯彻“五主”教学观,注重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漂泊的旅人”板块。这一专题以《想北平》开篇,在老舍对故乡深沉的情感渲染中,为学生定下特殊的情感基调。同时并入选了《乡土情结》、《前方》等文章,引导学生在掌握相关文本知识的同时,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想北平》写了老舍对故乡北平的想念,在文中老舍运用朴实平民化的语言,写出了作者心目中的独特北平,抒发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故乡的热爱。为了抒发心中对故乡北平强烈的爱,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写北平作为都城的雄壮瑰丽的一面,而是独到地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切入,绘声绘色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别致而又真实的北平。另外,老舍精湛的语言技巧,如对比衬托、反复等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高一的学生,在认知上,对散文的内容选择,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在情感上,对故乡和思乡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但在深入挖掘文章的内在意蕴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所以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阐述老舍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学会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和对比手法。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泳的方法,在体会课文情感的过程中运用入情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真挚的爱恋和真切的思念,体会作者对故乡自然生态美的欣赏和偏爱。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赏析作者平实自然的语言,借鉴作者选材的技巧和鲜明对比的写作手法。
2.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真挚的爱恋和真切的思念,体会作者对故乡自然生态美的欣赏和偏爱。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采取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品读评点讨论中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用多媒体演示法,播放捷克作曲家作曲的《念故乡》,以创设情景,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2.初读感知
播放《想北平》的朗读音频,请全班同学整齐、响亮,带有一定的感情的跟着配乐朗读课文。朗读结束后,与小组成员讨论后谈谈自己的初读感受。激励学生在初读文章时,注重自主体验,启发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提升语言表达、分析归纳、自主学习等相关能力。3.自读研讨
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请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请小组代表回答:
(1).这篇文章虽然题为想北平,但通读全文之后,我们知道作者对北平的想念中其实蕴含着深深的爱意。那么在作者眼中,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爱?
学生通读全文之后,不难发现其实作者在文章前面一部分就已经说明了他对北平的爱就 如同是他对母亲的爱一般,也是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的爱。(我将在这个时候插入介绍作者老舍的相关情况以及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北平的特殊的爱。)(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点明了他所写的只是“我的北平”,那么作者心目中的北平都有哪些特点呢?小组讨论后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学生深入文本,通过细读和讨论可以知道,在作者笔下,北平是动中有静,布置匀调,接近自然的。4.对话交流
经过课堂讨论以及陈述之后,对于文章的重点学生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把握,通 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思考。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我会带领学生细读1-3段,并有感情地示范朗读四个“说不出”分别 所在的句子,分析四个“说不出”在表达细节上的差异,引导学生细细品味1-3段中作者层层深入的感情
接着我将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剩余部分:(1)、作者为了凸显自己心中的北平,他还提了哪些地方?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只要细读文本,学生就可以发现,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说他不能爱上海和天津,而在后面描写北平的过程中,作者则是不断地提到欧洲四大历史都城,如巴黎和伦敦等。(2)、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想再问学生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也不难回答了。这就是对比衬托的手法。(3)、接着,我就会问学生第三个问题:在作者笔下,似乎哪个地方都没有北平好,那么你觉得这是作者的偏心吗?试着找出表现老舍偏心的字词。你怎么理解作者的偏心?
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白作者这种厚此薄彼的写法正是因为作者心中有对于北平情同母子的深沉的爱。而同时,也顺势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另一个写作特色,那就是,以情驭景。作者是怀着对北平深厚的爱和炽热的想念来描写这些场景的,字里行间难免就会露出一些偏心,这种偏心是人之常情,这种偏心也更体现出老舍对北平的热爱。(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说道:“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为何在下文中作者所写的北平几乎都是北平的细枝末节,这是否是作者在选材上的失误?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这样的描写呢?
设置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老舍从小处出发,通过描写北平最普通却又最自然的景象与事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热切情感的写作技巧。在此我将顺势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解读老舍的平民气质。5.形成性作业
请同学们以“故乡”为话题写一篇随笔。6.课堂小结 7.板书设计
第二篇: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叙永职高 任国群
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第五单元里第一篇课文。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我认为重点是要立足文本,从具体景物到抽象情感,从写景抒情涉及作者的生活理想,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感受。
学情分析:
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上看,高一的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此类题材的散文并不罕见,大部分学生是比较喜欢的。《想北平》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学生能读懂大意却往往很少能深入挖掘其内在意蕴,因此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想北平》作为家园之思的引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故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之情,是很好的学习素材。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理解文意,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
⑵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现代散文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线索;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的特色;分析理解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说教学方法 :
1、诵读法:通过诵读,更直接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2、导问法: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回答的方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法: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内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 能力。课时安排:二课时 流程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余光中的《乡愁》
二、介绍老舍及其写作背景
三、预习检查
1、字词
2、读课文后最能让你有感的句子或段落是什么?说说为什么
四、研读课文 <一>解决“想什么”的问题(4-7段)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找出 “想”到了北平的哪些方面?将重要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
2、老舍想的是北平,为什么又总是提到巴黎、伦敦和罗马呢?
3、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寻常的花草蔬菜来写呢?
<二>解决“怎么想”的问题(1-3段)
1、用一个词来概括老舍对北平的感情?(学生一起口头填空)
2、除了描绘出自己心目中北平的模样,这份浓烈的爱还表现在哪里呢? <三>老舍在文章的最后说 “好,不要再说了;要落泪了”为什么?(示:请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五、总结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板书设计
《想北平》
——老舍
一、想什么?
二、怎么想?
三、主旨
8段)(提
第三篇:《想北平》说课稿
必修一 ·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
《想北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想北平》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对散文的体悟和感受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鉴赏分析方法,在初中时也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老舍的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确定为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确定的依据是:散文语言渗透了作者的情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把握了散文重点语句的含义和情感也就把握了文章。
教学难点确定为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确定的依据是:高中生的审美能力、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是有限的,又距离老舍生活的时代较远,因此我把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确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学习本文采用了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学法上采用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讨论法、质疑法、自主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具体的导入语是:“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环节一:诵读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对散文意境的体会的需要。在朗读中投入感情,对后面领悟作者感情,品味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并在诵读过程中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划出直接抒发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这个问题的设置意在教会学生做标注,锻炼对信息的提炼能力,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生很容易找到表达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节,如“我真爱北平”“真愿成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
②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是什么?“想”是全文的情感主线。这一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线索分析阅读,品味文章的抒情特点。
这样就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文章和作者感情。环节二:快速浏览课文,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得出结论后,举荐一两名学生代表交流成果。①作者所“想”的北平有怎样的特点,请加以概括。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积极与文本进行对话,并深入文本自己概括。学生能够从文中找出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布局匀调、物产丰富、贴近自然。
必修一 ·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
②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展现北平的特色?学生经过讨论可以得出作者运用了对比衬托、比喻、细节描写等手法来展现北平的特色。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予以点拨补充,提醒学生注意作者选材的角度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环节三: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品读或质疑,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自己对这些语句含义情感的赏析与点评。教师先赏析一个句子给学生做示范,然后由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在课堂上展示探究结果。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这一环节的设置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开放性的问题设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示范有助于帮助学生筛选能够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
通过点评、自主探究、展示等形式揣摩重要语句的含义情感,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这样就突破了教学的重点。教师示范如下语句: 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明确: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明确:本句在突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时,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选取这两句作为情感和语意的分析依据是:第一句是抒情性的语句,第二句是议论性的语句。目的是想要让学生明白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和作者直接议论的句子是文中的关键句,它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体现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可能品读或质疑的语句:
①第2、3自然段的四个“说不出”,应该如何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不出”对于北平的爱?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于北平之爱的深沉、深刻、不同寻常。表明作者已经难以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于北平无尽的挚爱,爱到极致,文字难以言尽。②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好在哪里? A.从结构上讲,“要落泪了”与第二段“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B.从情感上,作者直抒胸臆,用感叹句加强语气,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高潮,练联系背景,写出了爱国知识分子的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很震撼人心。
环节四:作者老舍为何对北平有着这样浓烈的情感?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为依据进行阐述。要求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小组成员讨论。形成结论后在班级里进行展示。教师出示PPT介绍老舍的背景资料,为学生的思考讨论提供帮助。
新课标中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知人论世”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力方法,教学过程中若能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也就便于学生把握文本思路,领会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深入探讨的兴趣。教师提供老舍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知人论世,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情感。就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小结:回顾教学主要内容,再次突出重点难点。结语:乡情是一杯略带苦味的“乡色酒”,让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饮。久在异乡,身在旅途之人常常为一句熟悉的家乡话,一阵扑鼻的红枣粥的香气,一抹长满了乡思的老槐树催得潸然泪下。无论在何时何地,一个人的心灵归宿总是生你养你的那片热土!
第四篇:想北平学案
《想北平》学案
编辑:徐娜 审核:冷光锋 时间;2014年9月18日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透过平实朴素的语言,尝试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并自觉地应用与写作。3.重温几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了解本文对比衬托手法。
【课前自学与检测】
1.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短篇小说《赶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写长篇小说和剧本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茶馆》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3.字音字形
辜负(gu)菜圃(pu)廿七(nian)匀调(tiao)什刹海(shi)愧杀(kui)悠然(you)参差(ci)沉浸(jin)道观(guan)便(pian)宜 粘(nian)合 鲜(xian)嫩 空旷(kuang)便(bian)宜行事 粘贴(zhan)鲜(xian)为人知 粗犷(guang)
【文本探究】
(一)通过问题探究研习文章第一部分(1—3段)
1.提问: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作者既然“真爱北平”可是文中却出现了四次“说不出”,这是为什么?
(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4—7段),探究以下问题 1.一个真爱北平的老舍,一个为了北平真愿成为诗人的老舍,一个真想念北平到落泪的老舍,在后面的段落里,有没有说出对北平的爱?他爱的是北平的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概括北平的特点。
2.老舍先生是怎样来写北平的这些特点的?
3.老舍先生为什么不写故宫、长城这些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而是把笔伸 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 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三)阅读文章最后一段
思考:这一段的表达有何特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四)结合本文,重温修辞,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体味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
1.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比喻、对比、衬托、引用、反复、拟人等)
2.可以从表达方式上研究(议论、抒情、叙事的地方)
3.可以抓住重点文句领会文义(主旨句、呼应句、含蓄句等)
想北平同步练习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愆期(qiān)亵渎(xiâ)空旷(kuàng)殷红(yīn)B、采掇(duō)贻误(yán)挈妇(qiâ)绵亘(gâng)C、菜圃(pǔ)信札(zhá)青冢(zhǒng)惴惴(zhuì)D、纯粹(cuì)果脯(pǔ)干瘪(biě)僻静(pì)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角度/角逐
积攒/人头攒动
鲜见/鲜为人知 ......B.勉强/强辩
横行/纵横四海
弹道/弹冠相庆 ......C.颤抖/颤栗
省心/不省人事
落魄/丢三落四 ......D.纤绳/纤维
抹布/转弯抹角
没落/没齿不忘 ......迥然不同 励精图治 针贬时弊 不径而走 淋漓尽致 广袤无垠 熙熙攘攘 矫柔造作 谈笑风生 文过饰非 获益匪浅 纷至沓来 仓惶失措 相形见绌 遐思迩想 理尚往来 4.下列名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核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城市圈。
B.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C.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D.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5.下列各句中,括号里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惊叹不已。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括号里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 这几幅画是他的早期作品,自是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
② 作者笔下钗黛这两个姑娘,常常是被人()加以评比的。
③ 文学批评中,不应把形式的模仿和内容的抄袭()。
④ 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罢了。A.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混为一谈
B.等量齐观 混为一谈 相提并论 同日而语
C.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 等量齐观
D.混为一谈 同日而语 等量齐观 相提并论
7.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建筑是凝固的诗: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④ ③
C.② ① ③ ④
D.② ① ④ ③ 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感情之深,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B.作者在文中把北平比作摇篮,说明北平在作者眼中是个安全的归宿。C.老舍的作品市民气息浓郁,北京味足,有幽默感,本文也不例外。
D.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关于果子的内容,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外来果品的不屑。
E.本文结尾很有特点,既干净利落地了断了全文,又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迁移与拓展】搜集并研读与乡思有关的诗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入京使》
第五篇:《想北平》课堂实录
《想北平》课堂实录
导入:北平是个令许多人魂牵梦绕的帝王之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想北平》,看看令他如此挂念的北平是个什么样子。
师:首先由我和一位同学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电教手段: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感受到北平对他根深蒂固的影响,渗透到文章德望每一个角落。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了。
(举手)生:我感到了老舍对北平的真挚的爱。师: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说明。生:“可是,我真爱北平”,“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你找的很准,还有谁来谈谈。
生:作者通过北平与国外其他城市的对比来说明对北平的爱。
师:也就是表现了北平的与众不同,那么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它的与众不同? 生:第四节到第六节
第四节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的动中有静。师:“动中有静”!很好,这个词被你找到了。
生:第五节也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平在布置上的匀调。第六节到第七节讲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师:花多菜多果子多,也就是说生活在北平有何感受,能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吗? 生:“这就使人更接近自然了” 师:对,就是接近自然。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的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比如:第六节中“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
师:讲的很有道理
(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 1---3段:我对北平的印象与感情。
4—7段: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
三,师:请大家再读文章,读完以后我还要请你们谈感受。关于感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1)你感到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那么请提出
(2)请划出文中能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3)请对文章的一些手法作出评注(学生大声朗读)
师:同学们可以就任何一点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第四节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也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我喜欢这句的描写,他表现了北平的生活环境的快乐舒适,让人很容易平静下来享受这份宁静。
师:很好,那么上一句话“自然,那里也有空旷——不像北平那样既———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你们是如何理解的。生:摸着老城墙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安全。
师:对,只有在踏实安静的环境中,人才能享受到那份宁静快乐,实现无欲无求。生:我觉得第二节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一件事讨他——,在我想到———近乎这个”
首先,这段很令我感动;其次,这段文字采用类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对北平的爱。这是一种用语言不够表达但又难以割舍的刻骨铭心的感情。
师:那么同样在第二节中“而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对这段话是如何理解的?
(引导:想想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反映在什么上面)
生:作者所爱的北平是那一段能触动作者心灵的历史,从风景名胜可以看出
师:你的思维很活跃。这段历史也就是能代表北平的底蕴和内涵的历史。从能折射出北平历史沧桑的那些名胜看出。所以,作者讲到了什刹海、玉泉山
生:我喜欢第三节中“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话。因为他把那种无法用语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样悦目,让我们可以感知的。
师:分析的很好,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生:刚才那位同学讲到对爱的感受说明北平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不过,我想再补充一点:同样在第三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所赐给的”。
这段话说明北平是孕育老舍成长的地方,我的一切都是她所赐的,同样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刻骨铭心。
师:大家谈的都不错,那么有谁还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
生:老舍在文章的四五段将北平与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进行对比,但是北平也有高楼大厦、风景名胜。为什么作者只拿北平的“动中有静”“环境布置的匀调”“生活接近自然”与他们相比?难道国外的城市不好吗?
师:这位同学很有思想,她的问题提出来了,有哪位同学帮忙解答/ 生:我认为与国外城市相比的这些方面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事物与生活。他们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
师:对的。还有别的补充吗?比如在第七节中讲到了老舍的生活。生:第七节中讲到老舍的生活是贫寒的。所以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
师:你一针见血。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那么他看到的就是“自然”“布置匀调”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
我还有一个问题:作者多次在前面提到过“我说不出”但后面又不绝如缕的说了出来,两者矛盾吗?
生:不矛盾。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所以两者殊途同归。
四 背景:(投影)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
师:根据文章的背景,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此想念北平的老舍是个怎样的人?(请从文章中找到依据)
生:从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作者强调“我的北平”,最后一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表现作者是个感情专致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追求恬静、平淡生活的人。
文章的第7段“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享受一点清福了。”说明他和陶渊明一样虽然国家战争不断,物质生活贫乏,但是无比热爱自由崇尚自然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不喜欢刺激,追求平和心态的人易于满足的人。比如:第四段“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师:很好。香片茶代表北京那种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大家讨论:我可以看出老舍是一个不爱战争,感情专一,淡泊无欲无求的学者。
那么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雨。《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带文章千古室,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羊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
师:从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北平就是老舍的家,也是他精神上永远的家园。其实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思家的作品。例如:李白《静夜思》《 渡荆门送别》杜甫《月夜》纳兰性德《长相思》,大家在课余时间也要多读多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