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想北平 案例
《想北平》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是“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的第一篇。这一板块中的文章重在阐释人与故乡之间的关系。本文作者老舍先生运用质朴流畅的语言,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来描写自己心中的北平,表现了作者与故乡那亲如母子的关系,传递了对故乡浓浓的相思之情。文章语言平实中不乏生动,自然中流露真情,特别是其文章中的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和“言有尽而意无情”的散文结尾,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散文这种文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已基本掌握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对散文这种充满情感的文章的兴趣也越来越强。在散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采用反复朗读、仔细品味语言的方法来达到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并学到如何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目标阐述】 知识和能力
1.能够说出文章的语言特色和精妙之处。
2.能够找出文章中何处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主题。过程和方法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有感情地出声读和快速默读的方法。2.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够感受到文章语言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
2.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眷恋和相思之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质朴流畅的语言和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如何在行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主题。【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国首都北京在建国之前并不叫北京,而有另外一个名字,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对,叫北平。现在的北京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那个时候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呢?想必大家也很想知道吧。下面我们就来一同学习老舍先生的这篇散文《想北平》,看看老舍先生心目中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读完文章后有什么感受。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请几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请同学说说再读之后有什么样的深入体会?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内涵? 四、三读课文,说说精彩
请三至四位同学读出他们认为的文章写得比较精彩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 五、四读课文,赏析精彩
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明确:
语言的精彩:语言幽默诙谐,京腔十足,平实质朴,流畅自然。
对比手法运用的精彩:如:巴黎的太热闹太旷与北平的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对比;巴黎的布局与北平的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对比;美国的橘子与北平带霜儿的玉李对比等。
对“对比手法”的小结:一个地方的特点,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得更明白。老舍联系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积累,多处采用对比手法,使北平城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对比手法运用,也说明作者对北平的爱不是“坐井观天”式的狭隘的爱,而是建立在丰富的阅历和理性的思考之上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的人生观和审美情趣。我们在平常的写作中,可以试着运用这种对比手法,来突出我们所要表现的事物或情感。
结尾的精彩:“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把那种对故乡的浓浓思念之情升华到顶点,语言上简洁自然,结构上呼应主题,内容上升华情感。一句简单的结尾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六、五读课文,提问探究 1.阅读1—3段回答
师:作者反复说他对北平的爱是“想说而说不出来”,这是一种怎样的爱?你是怎样理解这种爱的呢? 生:„„
明确:老舍对北平的爱就像孩子对母亲的爱,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去表达的爱。北平对于老舍来说就像母亲一样给与了他生命,北平孕育了老舍。所以老舍说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 同时北平给与了老舍最初的知识和印象,“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给所赐给的。”老舍和不北平已经融为一体,老舍对北平的爱深入骨髓,融入血液。2.阅读4—7段回答
师:作者在文章的四五段将北平与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进行对比,但是北平也有高楼大厦、风景名胜。为什么作者只拿北平的“动中有静”“环境布置的匀调”“生活接近自然”与他们相比?难道国外的城市不好吗?
生:„„
明确:(1)国外城市相比的这些方面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事物与生活,它们已经成为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了,所以会拿这些方面去比较,这也是故乡与非故乡的一种差别。
(2)作者具有平民意识,所以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相比较的也就是那些自然的,一般人的生活环境。
师:在作者的眼里,他所深爱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在文章中找到 吗?
生:„„
明确: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人为中显自然、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七、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师:文章最后一段“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作者如此的想念北平,都要落泪了,为什么不回北平呢?这就要联系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是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生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撼人心。
师:老舍是一位有令人敬仰的人民作家,关于他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们应该掌握。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关于老舍的简介。
明确: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满族,北京人正红旗人,人民艺术家。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中国现代小说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八、课堂总结并布置作业
师:“
乡愁(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在人们的心目中故乡都是美丽的,在游子的心中故乡更是那割舍不掉的牵挂。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想必同学们学完了这篇文章也一定有所收获或感受,这次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描写故乡的文章,要求运用对比的手法,长短不限。”
九、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关于描写北平的,我国著名国语大师林语堂先生还写过一篇《说北平》,大家可以去拜读一下,并对比一下《说北平》与《想北平》有哪些不同。
第二篇:《想北平》教学案例
《想北平》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想北平》是新课改讲究专题学习的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的第一篇文章。继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诗歌散文为主的活动体验课型和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文言论说文为主的问题探讨课型之后,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强调文本研读,尤其重视点评,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想北平》是老舍先生文淡情深的一篇思乡佳作。他用平凡的事物、景致写出了游子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眷恋,擅用贴切的比喻和衬托手法以及融入血液之中的北京方言共同营造了一幅真实真切真挚的思乡图。这样“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文字适宜在静心阅读、悉心点评之中让学生领悟到个中真情。同时,评点的训练,互相的交流也会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如“杜鹃似的啼出‘心血’”“要落泪了”这些略显悲凉的文字联系到作者的创作背景(1936年在青岛,眼见北平沦陷无能为力),便可以水到渠成地领悟到文中流淌着的作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
2、学生分析: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多半未曾离乡,所以对思乡之情难生共鸣之感。潜入文本,用质朴的文字去评点自己喜爱的句段,拉近生与文的距离。一旦真正理解了文章,“月是故乡明”的涵义便能领悟一二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为本,教文育人。因而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栏)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
3、教学目标:○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2与文本、老师同学直接对话,就自己抒写自己主观感受、感情的写法;○喜爱、产生共鸣的句段加以评点交流,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3学以致用,尝试以有地方色彩的语言,用平凡景物来写家乡情。乡之情。○ 1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去查
4、课前准备:○阅有关老舍及其相关资料。在了解老舍的基础上,走进其内心,有感情的2查阅描写北平的相关文字,如郁达夫朗诵课文,感悟真淳的思乡之情;○《故都的秋》、汪曾祺《北京胡同》,比较老舍文章的语言特点,描写方法,为写作《我心中的家乡》做好准备。
5、教学思路:我分“知人论世,寻找共鸣”,“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合作探究、点评赏析”,“对比阅读,习作交流”四个步骤来设计教学环节,解读文本。文章不是无情物,更何况这一篇文淡情深的思乡佳作,尤其是许多不经意平凡的细节,仔细品读,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应启发学生去发掘家乡的寻常事物,用最熟悉的事物、景致写出打动心灵让人共鸣的情感。
1朗读教学法。本文文淡情深,语言质朴感人,因而感知、感
6、教学手段:○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
2点评讨论交流法。课堂教学以学读、听读、学生齐读、个人的单读等。○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交流学生喜爱的句段,在课堂营造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编者多方平等的对话氛围。以此为契机,适当引导点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7、教学用具: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8、教学课时:2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知人论世,寻找共鸣
由学生介绍老舍,师生共同积累。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早亡,母洗衣维持一家生计,供其上学。代表作多以北平为背景,如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因后者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作品和人格受到众人称赞,如巴金称其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其子舒乙用五句话将其与鲁迅等大家区分:北京人,满族人,穷人,有10年在国外生活,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可以说老舍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北京,北平亦被老舍称为“一切都印在眼里的”,最适宜居住最爱的地方。同样,幽默、京味儿也是老北京老舍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细听配乐朗读,品味文章的京味儿。老舍写文章会反复推敲、朗读,他就是要他的文章不但能看,而且读起来悦耳。他说“一段文字的律动音节是能代事实道出感情的。”精心挑选的范读可以让学生快速入境,走进言语创造出的北平。
2、分析题目,把握感情基调。师:请同学思考,标题的“想”为什么不能换成“写”? 生1:“写”客观,“想”包含浓烈的主观感情。不仅是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的,而且还要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生2:不用“写”用“想”因为是用心的,北平在心上。(学生想象丰富,巧妙联系字型的特点,一下子抓住了作者对北平的情感。回答获得师生好评。这是一种平等对话下产生的教学喜悦。)
3、以问题的形式,读析文章,理清文脉。
(1)师:北平那么大,老舍怎样落笔呢?写了什么样的北平?生齐答:我的北平。(2)师:“我的”有什么情感呢?生思考回答:私人的,自豪之感(齐读第一节,体会情感)。
(3)师:老舍对北平究竟是什么情感呢?用一句话说出。生找,答:我真爱北平(师板书,明确此为文眼句。请学生读此句,讨论重音、音调。通过重点朗读这句把握感情基调)
(4)师: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吗?若感受到,就说明作者还是说了,那作者是怎么“说”的呢?(此问在于利用对话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为学生自主与文本交流对话做范例。)生找文中句,如比喻北平如同母亲,联系作者身世,老舍与母情深是文坛佳话,领悟到故乡与赤子之情挚等。
(5)师:如何理解老舍的“说不出”?生答:反复言说是为了强调情感深刻;情到深处反无声,正所谓“大爱无言”。(学生可以较为自然的体悟出这一道理。生齐读1-3节,通过听读、单独读、齐读,在情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6)师:那么老舍挚爱的北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文章4-7节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北平什么样的特点?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很快理出:对比衬托方法。与巴黎热闹比动中有静;与巴黎布局比布局匀调;与美国橘子、英国工厂比接近自然。总之让作者舒适、自由,如同婴孩般“安睡在摇篮里”,这是游子对故土最大的赞美。
小结:以上为第一课时,旨在通过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理清文脉,把握感情基调。事实证明,学生可以在有效的40分钟内掌握文章内容与情感,获得一定的共鸣。布置了情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点评喜爱句段的作业,为第二课时多方面的对话做好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评赏析
1、师以提问的形式复习上节课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板书写清文脉。
2、提问引发学生体味文章文淡情深的特点。
1师:若你们来到北平,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呢?(生杂说)○2师: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优美的颐和园、温馨的四合院,历朝古都的○北平,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那么在作者的笔下选取的又是哪些事物呢?(生找文本议论)
3师:是的,老舍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苇叶上的嫩○蜻蜓,青菜摊上诗一般美的红红绿绿,如何理解老舍不写名胜古迹,专写平常事物呢?(此问在于引导学生走进老舍的内心,同作者对话,换位体会文章的基调,为下面与文本对话做基础。学生对此问较感兴趣。回答踊跃,可以揣摩到老舍的内心,同时擅用对比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生1:因为那些是观光客眼中的北平。正如外地人来南京常去夫子庙旅游,而本地人往往当它是一个商业区。
生2:真正陪伴老舍长大的正是这些平凡的事与景,青石老街,枣红城墙,他不是一个观光客,用文中话说,他是与北平融为一体,相黏合的。
师补充:老舍之子曾强调其父是地道的北京人,文首亦说到“到廿七岁方离开北平”。老舍自己也说:“它(北平)的一切都深印在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象的闻到。”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可见写人写事传情并不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平凡小景也可传达深沉的思乡之情。(可抓住时机来指导写作)这也让我们明白了前文叙写“我的北平”“我真爱北平”的原因了。我们在写人或事时,也要抓住这“独一个”的特点。
3、师:交流到这,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你们可以说出吗?(学生沉默)大家和老舍一样,用沉默来体味这深情。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末节。(师生齐读)
4、师:“要落泪了”对应前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们隐约感觉到一种悲凉的味道,请学生分析落泪悲伤之因。(生根据搜索的资料,筛选出有效信息,1936年作者在青岛写此文,分析出这里更为深层的感情:不忍北平沦陷,伤悲难回故土,祖国山河不在的爱国之情。)
5、师:老舍文字别具一格,明白如话,天然成趣,读来又情深意长。同时京味十足,让人倍感亲切。下面请同学选择《想北平》最喜爱的语句段落,有感情朗读并评点。
(目的:让学生潜入文本,与文本、同学对话交流。)
生1:第2节,以写母亲来表达对北平的爱句恰似一个孩童对母亲,正应和着第四节中“安睡的小儿”,比喻真挚自然,以写对北平的赤子之爱。
(另一生补充:更重要的是,老舍与老母相依,感情更加一等,如此比喻,更见庄重和深刻)生2:第6节:“泥点儿”、“带霜儿”,平时帮父母摘菜尤其讨厌菜梗的泥帮儿,可在这里全没有污秽不快,反尽是新鲜味儿,亦可见老舍内心无限的喜爱与眷恋之情。
生3:全文有多处“儿”化音,如“而在他处处有空儿„„”“白霜儿”,亦有“挤得慌”、“愧杀”等北京方言,使得文章北京色彩浓郁,真是血浓于水,情寓言中。(师生共同找儿化音例,并试读)
生4:第3节“真愿成为诗人,„„像杜鹃啼血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感觉很有味道,又有点说不清。(众笑,生讨论补充)杜鹃啼血,显示悲凉。这里应和文末“落泪”相应和,不仅写思乡之苦,更写亡国之痛、爱国之情。(师生齐读此句。用朗读来加深理解)
(四)对比阅读,习作练习
1、师: 总结老舍文章《想北平》特点,从分析与评点交流中可以得出两点:选材上精心选有独特感受之事与景物;写法上使用衬托,文章充满着自己的语言风格。(总结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准备写作自己的文章《我心中的 》(家乡名)。
2、师:结合同步《评价手册》上的《胡同文化》对比汪曾祺与老舍语言风格的异同以及文本之后对北平情感的异同。(形式:请学生选择《胡同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语句朗读并品评)生1:“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句容易满足的北平人活灵活现; 生2:“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写尽了北京人能忍的性格。(学生的朗读只要放开来就绘声绘色,让师生在忍俊不禁中品出滋味来。)
4、师:比较两位的语言风格。
生:老舍平淡质朴,如同茶余饭后的谈话,须静下心来方可领悟个中真情;汪曾祺诙谐幽默,犀利讽刺。
5、师:能试着去体会出情感的不同吗?“北京人真有你的!”引导学生注意这句,可补充汪的生平。
生:老舍对北平的情感如雪融于水,真正一体,拳拳热爱;而汪曾祺如站在城外向内观望,隔着距离,虽也喜爱但显得清醒甚至生疏。
师补充:也许这就是“月是故乡明”的涵义吧。在故乡的月亮才最明亮,生养自己的土地的点滴是人在旅途精神和心灵的归宿。同样只有是自己的故乡才可以感觉到那明亮的月亮。纵使成为第二家乡,情感终不及童年的故土更让人牵怀挂度,刻骨铭心。(联系专题重点阐释,加深理解。)
6、学生课后习作,学习本文写法,写心中的家乡/故乡。佳作颇多。例:以不起眼却芬香扑鼻的螺蛳来写对故乡海安眷恋之情的文章;以诙谐的南京话、南京小吃来写南京人性格,从而写对家乡之情的文章。
三、案例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教学,培养学生与文本、编者,学生和老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依据这个思路我设计了教学。第一课时在一个班上理清文脉时,学生反应教好,水到渠成较快地理解文章内容。在另一个班时却反应不佳,于是相应地改变提问的方法及层次,重视引导,不一味灌输,效果很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重视过程和方法。同样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意识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如是被动地不情愿地被老师的思路牵着走,则会事倍功半;导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要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充分重视学生,平等对话,会有许多的教学愉悦。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我感到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悦,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读写是语文的双翅。叶圣陶说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一个例子。新课改中所选的文章更是经过挑选,并且按专题给青少年一些爱与美的教育。这些文章都是经典,比如《想北平》,既让学生领略了一位游子对故土的拳拳眷恋,又作为范例要学生明白写作至情文章并一定需要骟情的文字等,质朴的语言,事与景更能表达深沉的情感。
总之,也由这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语文课程是最不能急功近利的课堂。固然也需要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在平等、自由、热烈的多方对话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耳濡目染的爱、美与善的教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还需“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想北平学案
《想北平》学案
编辑:徐娜 审核:冷光锋 时间;2014年9月18日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透过平实朴素的语言,尝试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并自觉地应用与写作。3.重温几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了解本文对比衬托手法。
【课前自学与检测】
1.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短篇小说《赶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写长篇小说和剧本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茶馆》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3.字音字形
辜负(gu)菜圃(pu)廿七(nian)匀调(tiao)什刹海(shi)愧杀(kui)悠然(you)参差(ci)沉浸(jin)道观(guan)便(pian)宜 粘(nian)合 鲜(xian)嫩 空旷(kuang)便(bian)宜行事 粘贴(zhan)鲜(xian)为人知 粗犷(guang)
【文本探究】
(一)通过问题探究研习文章第一部分(1—3段)
1.提问: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作者既然“真爱北平”可是文中却出现了四次“说不出”,这是为什么?
(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4—7段),探究以下问题 1.一个真爱北平的老舍,一个为了北平真愿成为诗人的老舍,一个真想念北平到落泪的老舍,在后面的段落里,有没有说出对北平的爱?他爱的是北平的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概括北平的特点。
2.老舍先生是怎样来写北平的这些特点的?
3.老舍先生为什么不写故宫、长城这些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而是把笔伸 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 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三)阅读文章最后一段
思考:这一段的表达有何特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四)结合本文,重温修辞,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体味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
1.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比喻、对比、衬托、引用、反复、拟人等)
2.可以从表达方式上研究(议论、抒情、叙事的地方)
3.可以抓住重点文句领会文义(主旨句、呼应句、含蓄句等)
想北平同步练习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愆期(qiān)亵渎(xiâ)空旷(kuàng)殷红(yīn)B、采掇(duō)贻误(yán)挈妇(qiâ)绵亘(gâng)C、菜圃(pǔ)信札(zhá)青冢(zhǒng)惴惴(zhuì)D、纯粹(cuì)果脯(pǔ)干瘪(biě)僻静(pì)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角度/角逐
积攒/人头攒动
鲜见/鲜为人知 ......B.勉强/强辩
横行/纵横四海
弹道/弹冠相庆 ......C.颤抖/颤栗
省心/不省人事
落魄/丢三落四 ......D.纤绳/纤维
抹布/转弯抹角
没落/没齿不忘 ......迥然不同 励精图治 针贬时弊 不径而走 淋漓尽致 广袤无垠 熙熙攘攘 矫柔造作 谈笑风生 文过饰非 获益匪浅 纷至沓来 仓惶失措 相形见绌 遐思迩想 理尚往来 4.下列名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核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城市圈。
B.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C.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D.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5.下列各句中,括号里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惊叹不已。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括号里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 这几幅画是他的早期作品,自是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
② 作者笔下钗黛这两个姑娘,常常是被人()加以评比的。
③ 文学批评中,不应把形式的模仿和内容的抄袭()。
④ 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罢了。A.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混为一谈
B.等量齐观 混为一谈 相提并论 同日而语
C.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 等量齐观
D.混为一谈 同日而语 等量齐观 相提并论
7.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建筑是凝固的诗: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④ ③
C.② ① ③ ④
D.② ① ④ ③ 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感情之深,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B.作者在文中把北平比作摇篮,说明北平在作者眼中是个安全的归宿。C.老舍的作品市民气息浓郁,北京味足,有幽默感,本文也不例外。
D.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关于果子的内容,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外来果品的不屑。
E.本文结尾很有特点,既干净利落地了断了全文,又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迁移与拓展】搜集并研读与乡思有关的诗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入京使》
第四篇: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叙永职高 任国群
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第五单元里第一篇课文。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我认为重点是要立足文本,从具体景物到抽象情感,从写景抒情涉及作者的生活理想,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感受。
学情分析:
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上看,高一的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此类题材的散文并不罕见,大部分学生是比较喜欢的。《想北平》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学生能读懂大意却往往很少能深入挖掘其内在意蕴,因此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想北平》作为家园之思的引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故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之情,是很好的学习素材。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理解文意,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
⑵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现代散文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线索;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的特色;分析理解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说教学方法 :
1、诵读法:通过诵读,更直接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2、导问法: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回答的方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法: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内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 能力。课时安排:二课时 流程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余光中的《乡愁》
二、介绍老舍及其写作背景
三、预习检查
1、字词
2、读课文后最能让你有感的句子或段落是什么?说说为什么
四、研读课文 <一>解决“想什么”的问题(4-7段)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找出 “想”到了北平的哪些方面?将重要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
2、老舍想的是北平,为什么又总是提到巴黎、伦敦和罗马呢?
3、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寻常的花草蔬菜来写呢?
<二>解决“怎么想”的问题(1-3段)
1、用一个词来概括老舍对北平的感情?(学生一起口头填空)
2、除了描绘出自己心目中北平的模样,这份浓烈的爱还表现在哪里呢? <三>老舍在文章的最后说 “好,不要再说了;要落泪了”为什么?(示:请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五、总结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板书设计
《想北平》
——老舍
一、想什么?
二、怎么想?
三、主旨
8段)(提
第五篇:《想北平》课堂实录
《想北平》课堂实录
导入:北平是个令许多人魂牵梦绕的帝王之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想北平》,看看令他如此挂念的北平是个什么样子。
师:首先由我和一位同学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电教手段: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感受到北平对他根深蒂固的影响,渗透到文章德望每一个角落。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了。
(举手)生:我感到了老舍对北平的真挚的爱。师: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说明。生:“可是,我真爱北平”,“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你找的很准,还有谁来谈谈。
生:作者通过北平与国外其他城市的对比来说明对北平的爱。
师:也就是表现了北平的与众不同,那么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它的与众不同? 生:第四节到第六节
第四节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的动中有静。师:“动中有静”!很好,这个词被你找到了。
生:第五节也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平在布置上的匀调。第六节到第七节讲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师:花多菜多果子多,也就是说生活在北平有何感受,能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吗? 生:“这就使人更接近自然了” 师:对,就是接近自然。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的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比如:第六节中“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
师:讲的很有道理
(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 1---3段:我对北平的印象与感情。
4—7段: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
三,师:请大家再读文章,读完以后我还要请你们谈感受。关于感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1)你感到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那么请提出
(2)请划出文中能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3)请对文章的一些手法作出评注(学生大声朗读)
师:同学们可以就任何一点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第四节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也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我喜欢这句的描写,他表现了北平的生活环境的快乐舒适,让人很容易平静下来享受这份宁静。
师:很好,那么上一句话“自然,那里也有空旷——不像北平那样既———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你们是如何理解的。生:摸着老城墙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安全。
师:对,只有在踏实安静的环境中,人才能享受到那份宁静快乐,实现无欲无求。生:我觉得第二节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一件事讨他——,在我想到———近乎这个”
首先,这段很令我感动;其次,这段文字采用类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对北平的爱。这是一种用语言不够表达但又难以割舍的刻骨铭心的感情。
师:那么同样在第二节中“而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对这段话是如何理解的?
(引导:想想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反映在什么上面)
生:作者所爱的北平是那一段能触动作者心灵的历史,从风景名胜可以看出
师:你的思维很活跃。这段历史也就是能代表北平的底蕴和内涵的历史。从能折射出北平历史沧桑的那些名胜看出。所以,作者讲到了什刹海、玉泉山
生:我喜欢第三节中“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话。因为他把那种无法用语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样悦目,让我们可以感知的。
师:分析的很好,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生:刚才那位同学讲到对爱的感受说明北平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不过,我想再补充一点:同样在第三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所赐给的”。
这段话说明北平是孕育老舍成长的地方,我的一切都是她所赐的,同样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刻骨铭心。
师:大家谈的都不错,那么有谁还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
生:老舍在文章的四五段将北平与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进行对比,但是北平也有高楼大厦、风景名胜。为什么作者只拿北平的“动中有静”“环境布置的匀调”“生活接近自然”与他们相比?难道国外的城市不好吗?
师:这位同学很有思想,她的问题提出来了,有哪位同学帮忙解答/ 生:我认为与国外城市相比的这些方面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事物与生活。他们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
师:对的。还有别的补充吗?比如在第七节中讲到了老舍的生活。生:第七节中讲到老舍的生活是贫寒的。所以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
师:你一针见血。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那么他看到的就是“自然”“布置匀调”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
我还有一个问题:作者多次在前面提到过“我说不出”但后面又不绝如缕的说了出来,两者矛盾吗?
生:不矛盾。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所以两者殊途同归。
四 背景:(投影)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
师:根据文章的背景,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此想念北平的老舍是个怎样的人?(请从文章中找到依据)
生:从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作者强调“我的北平”,最后一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表现作者是个感情专致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追求恬静、平淡生活的人。
文章的第7段“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享受一点清福了。”说明他和陶渊明一样虽然国家战争不断,物质生活贫乏,但是无比热爱自由崇尚自然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不喜欢刺激,追求平和心态的人易于满足的人。比如:第四段“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师:很好。香片茶代表北京那种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大家讨论:我可以看出老舍是一个不爱战争,感情专一,淡泊无欲无求的学者。
那么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雨。《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带文章千古室,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羊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
师:从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北平就是老舍的家,也是他精神上永远的家园。其实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思家的作品。例如:李白《静夜思》《 渡荆门送别》杜甫《月夜》纳兰性德《长相思》,大家在课余时间也要多读多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