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想北平
《想北平》说课稿
这次说课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学方法(4)教学设想(5)教学过程及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们都知道,新教材是以人文主题为参照进行编排的,《想北平》是新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在这个专题中,编者安排了两个板块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第二个板块“乡关何处”则是从人对故乡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探寻这个角度选取课文。
当然,对专题内涵的感受与体会都是要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研读的基础上的,紧贴文本在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的情况下并没有被编者忽视,而仍被作为一个根本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个专题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要求是:(1)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能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语文教学参考书》第82页)《想北平》的学习目标大体上应与此一致。
二、学情分析
从文体上看,学生在前面两个专题接触到的是现代诗歌和议论文;从学习的方式上看,学生接触到了活动体验和问题探讨的学习方式。而这个专题从体裁上看,都是散文;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这两点对于高一的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个专题课文的编排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每一篇课文除文本之外,还多了“对话栏”。这是与编者向学生推荐的“评点”的研习方法相对应的。这种形式是学生之前都没接触到过的,而《想北平》又是其中的第一篇文章,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会有一种新鲜感,老师要做的是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
三、教学设想
《想北平》是老舍的一篇语言及其质朴而内蕴及其深厚的散文。对于这样的散文,无疑首先是要让学生静心研读,再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然后和其他同学交流。这也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第一步,这一步要完成的是对文章情感的体会和语言的品味。其次,要展开的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作者为什么那么爱北平,作者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的,等等,这是由文章本身自然就会联想到的。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对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是有帮助的。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以期达到感受家园之思这一专题内涵的效果。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这三次对话展开的。三次对话,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完成对散文情感的体会和对语言的品味,另一个就是通过文本达到感受人与故乡的人文主题的目的。前者是重点,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延伸。这两个问题的统一,实质上就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考虑到课文内容的浅易和学生课前的充分自学,学习本文只安排1个课时。
四、教学方法
学习本文,采用了评点交流、朗读、讨论的教学方法。
评点交流的方法是编者推荐的学习这个专题课文的一种方法,课文的编排也为这种方法作了准备。这种方法其实我们平时都会用,只是在教学中首次被明确提出来。让学生对文本做评注,无疑可以促进他们走进文本,也是促进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共有两次让学生评点,一次在课前,当作是自学的作业,一次是在课堂上。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评点交流设计为教学的重点环节,在课堂上留足了时间给学生细细品读,让学生对课前作的评点进行补充。评点完了,还要有一个交流的平台,考虑到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起来发言,故采取四人小组交流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是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当然四个人交流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四人个人的合作,把评点的内容补充得更完善。之后就是学生代表的发言了,教师要做的是尽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对话,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
朗读的设计放在评点之后,在体会到了文章的情感后再去朗读更能读出感觉来。在设计朗读这道环节时,对朗读的内容作了要求,就是让学生选取自己作过评点的段落来读,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也读出来。
讨论法,在教学中有两次运用,第一次是在评点后的交流中,第二次是在理解作者的情感时。本文的语言质朴,表达的情感较容易把握,但是对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的问题就会有点难度,所以这里用了让学生讨论的方法。在用讨论法时,也注意到了落实,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再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及说明 课前布置自学作业:
1、朗读课文至少2次,划出你特别有感触的语句,并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心得,准备课上交流。
2、了解作家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设计依据:“预习与反复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打消与文本的陌生感。另外,预习还应当解决与文本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等等”——《语文教学参考书》第89页。这两个作业既是为课堂作准备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导入(1分钟)
课前放马思聪的《思乡曲》,营造氛围。
“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
(二)浏览课文,把握感情基调(5分钟)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直抒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划出来。明确:(1)第2段:①“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②“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③“我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的与我的心灵粘和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2)第3段: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3)第8段:“真想念北平呀!”
2、请大家用一个概括这些语句的情感。明确:爱。
教师小结:这个“爱”字可谓是本文的一个“文眼”,全文都是围绕这个字展开的,而所选资料、所写内容中也都渗透着这个字,这就是这篇散文不散的“神”!(设计依据:“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语文教学参考书》第90页。“文眼”与文章全局的关系非同一般,确定整体情感基调,有助于学生在评点局部的语句时能注意到与整体情感的关系。)
(三)品读课文,记录阅读感受(16分钟)
1、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鲁迅先生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可见,读书不单单只是读过就算,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也应该是思考和积累的过程。请同学们静静地品读课文,读到精妙处,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当然,也可以对课前写好的评点进行补充。(这里给学生8分钟的时间)
2、四人一组交流各自己记下的阅读感受。要求:在交流时做到表达清楚,认真倾听,及时补充意见,最后确定一处进行评点,并由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起来发言。
学生代表交流各组的评点。组与组之间可再相互补充。(这里也给学生留了8分钟的时间)
找出的句子大致有: ①第2节: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比作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类比手法写出了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
②第2节: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作者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和有“你”,“你”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③第3节:
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者的性格是北平赋予的,这里的一切都是他熟悉的,也只有这里才是适合他的,作者也只属于北平。作者与北平早已融为一体。
④第4节:
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
⑤第6节: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教师小结:评点其实是较随意的一种记录读书心得的方法。它可以是对内容情感的评价,可以是对语言表现形式的点评,当然也可以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总之,只要你在阅读时有所思,并写下你的思考,都是可以的,这些都是读书的收获。评点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读书的习惯,希望以后同学们读书时也坚持动笔。(设计依据与目的:先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评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意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朗读课文,读出作者情感(8分钟)
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一段你作过评点的段落先自己朗读一次,尽量读出作者的情感,然后在组内读,最后推出一人,代表本组读给大家听。
生读,教师也可以选择一段读读。这里的时间是8分钟。
(设计依据:“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语文课程标准》第8页。朗读,能让学生对语言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听的学生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朗读中,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自然也会加深。朗读是必不可少的鉴赏手段。)
(五)知人论世,理解作者情感(7分钟)
问题设计:作者老舍为何对北平有着这样浓烈的情感?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为依据进行阐述。要求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小组成员讨论。
学生思考,再四人一组讨论,发言。明确:(1)对养育自己的北平的回报
①第1节:“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②第3节:“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老舍生于斯,长于斯,老舍一生中有四十二年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给了作者很多很多东西,几乎可以说,北平铸就了作者,作者自然以同样的爱回报给了生他养他的北京。
(2)北平让作者有种归属感
①第4节:“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②第7节:“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只有在北平作者才算是找到自己的归宿,他对北平有着对家的感觉,只要在北平,怎么样都很舒服,北平的一切都让作者感到安全、惬意,作者在北平才会有在家才会有的那种闲适的心境,作者只有在北平,心里才会自适宁静有归属感。
(3)在社会动荡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显得更加强烈
第8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几十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这也是题目“想北平”中“想”的意蕴所在。
(设计依据:“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第16页。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六)领悟思考,感受专题内涵(7分钟)问题设计一:北平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教师小结:(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北平是作者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他的血泪,有他的汗水,有他的欢笑„„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平就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作者爱北京,爱北京的一切,当他远离北京之时,北京就是他深深想念的故乡;在动荡不安、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局势中,北京是作者感情的慰藉与寄托。
问题设计二:思考人与自己的故乡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可结合你与家乡的关系谈一谈。
(这个问题起到了连接本文和本专题的作用,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感受本专题的专题内涵,即“人与故乡的关系”。)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故乡是将来我们要回望的家园,她是连接我们过去的纽带。故乡有我们生命的印记,我们对自己的故乡总会自然地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设计依据:“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参考书》第82页。为了突出专题内涵,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
(七)板书设计
想 北平
老 舍
评点语言
读出情感
知人论世
感受文化
第二篇:想北平学案
《想北平》学案
编辑:徐娜 审核:冷光锋 时间;2014年9月18日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透过平实朴素的语言,尝试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并自觉地应用与写作。3.重温几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了解本文对比衬托手法。
【课前自学与检测】
1.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短篇小说《赶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写长篇小说和剧本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茶馆》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3.字音字形
辜负(gu)菜圃(pu)廿七(nian)匀调(tiao)什刹海(shi)愧杀(kui)悠然(you)参差(ci)沉浸(jin)道观(guan)便(pian)宜 粘(nian)合 鲜(xian)嫩 空旷(kuang)便(bian)宜行事 粘贴(zhan)鲜(xian)为人知 粗犷(guang)
【文本探究】
(一)通过问题探究研习文章第一部分(1—3段)
1.提问: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作者既然“真爱北平”可是文中却出现了四次“说不出”,这是为什么?
(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4—7段),探究以下问题 1.一个真爱北平的老舍,一个为了北平真愿成为诗人的老舍,一个真想念北平到落泪的老舍,在后面的段落里,有没有说出对北平的爱?他爱的是北平的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概括北平的特点。
2.老舍先生是怎样来写北平的这些特点的?
3.老舍先生为什么不写故宫、长城这些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而是把笔伸 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 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三)阅读文章最后一段
思考:这一段的表达有何特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四)结合本文,重温修辞,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体味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
1.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比喻、对比、衬托、引用、反复、拟人等)
2.可以从表达方式上研究(议论、抒情、叙事的地方)
3.可以抓住重点文句领会文义(主旨句、呼应句、含蓄句等)
想北平同步练习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愆期(qiān)亵渎(xiâ)空旷(kuàng)殷红(yīn)B、采掇(duō)贻误(yán)挈妇(qiâ)绵亘(gâng)C、菜圃(pǔ)信札(zhá)青冢(zhǒng)惴惴(zhuì)D、纯粹(cuì)果脯(pǔ)干瘪(biě)僻静(pì)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角度/角逐
积攒/人头攒动
鲜见/鲜为人知 ......B.勉强/强辩
横行/纵横四海
弹道/弹冠相庆 ......C.颤抖/颤栗
省心/不省人事
落魄/丢三落四 ......D.纤绳/纤维
抹布/转弯抹角
没落/没齿不忘 ......迥然不同 励精图治 针贬时弊 不径而走 淋漓尽致 广袤无垠 熙熙攘攘 矫柔造作 谈笑风生 文过饰非 获益匪浅 纷至沓来 仓惶失措 相形见绌 遐思迩想 理尚往来 4.下列名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核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城市圈。
B.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C.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D.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5.下列各句中,括号里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惊叹不已。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括号里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 这几幅画是他的早期作品,自是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
② 作者笔下钗黛这两个姑娘,常常是被人()加以评比的。
③ 文学批评中,不应把形式的模仿和内容的抄袭()。
④ 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罢了。A.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混为一谈
B.等量齐观 混为一谈 相提并论 同日而语
C.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 等量齐观
D.混为一谈 同日而语 等量齐观 相提并论
7.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建筑是凝固的诗: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④ ③
C.② ① ③ ④
D.② ① ④ ③ 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感情之深,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B.作者在文中把北平比作摇篮,说明北平在作者眼中是个安全的归宿。C.老舍的作品市民气息浓郁,北京味足,有幽默感,本文也不例外。
D.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关于果子的内容,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外来果品的不屑。
E.本文结尾很有特点,既干净利落地了断了全文,又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迁移与拓展】搜集并研读与乡思有关的诗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入京使》
第三篇: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叙永职高 任国群
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第五单元里第一篇课文。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我认为重点是要立足文本,从具体景物到抽象情感,从写景抒情涉及作者的生活理想,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感受。
学情分析:
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上看,高一的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此类题材的散文并不罕见,大部分学生是比较喜欢的。《想北平》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学生能读懂大意却往往很少能深入挖掘其内在意蕴,因此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想北平》作为家园之思的引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故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之情,是很好的学习素材。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理解文意,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
⑵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现代散文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线索;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的特色;分析理解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说教学方法 :
1、诵读法:通过诵读,更直接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2、导问法: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回答的方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法: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内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 能力。课时安排:二课时 流程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余光中的《乡愁》
二、介绍老舍及其写作背景
三、预习检查
1、字词
2、读课文后最能让你有感的句子或段落是什么?说说为什么
四、研读课文 <一>解决“想什么”的问题(4-7段)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找出 “想”到了北平的哪些方面?将重要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
2、老舍想的是北平,为什么又总是提到巴黎、伦敦和罗马呢?
3、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寻常的花草蔬菜来写呢?
<二>解决“怎么想”的问题(1-3段)
1、用一个词来概括老舍对北平的感情?(学生一起口头填空)
2、除了描绘出自己心目中北平的模样,这份浓烈的爱还表现在哪里呢? <三>老舍在文章的最后说 “好,不要再说了;要落泪了”为什么?(示:请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五、总结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板书设计
《想北平》
——老舍
一、想什么?
二、怎么想?
三、主旨
8段)(提
第四篇:《想北平》课堂实录
《想北平》课堂实录
导入:北平是个令许多人魂牵梦绕的帝王之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想北平》,看看令他如此挂念的北平是个什么样子。
师:首先由我和一位同学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电教手段: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感受到北平对他根深蒂固的影响,渗透到文章德望每一个角落。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了。
(举手)生:我感到了老舍对北平的真挚的爱。师: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说明。生:“可是,我真爱北平”,“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你找的很准,还有谁来谈谈。
生:作者通过北平与国外其他城市的对比来说明对北平的爱。
师:也就是表现了北平的与众不同,那么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它的与众不同? 生:第四节到第六节
第四节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的动中有静。师:“动中有静”!很好,这个词被你找到了。
生:第五节也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平在布置上的匀调。第六节到第七节讲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师:花多菜多果子多,也就是说生活在北平有何感受,能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吗? 生:“这就使人更接近自然了” 师:对,就是接近自然。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的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比如:第六节中“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
师:讲的很有道理
(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 1---3段:我对北平的印象与感情。
4—7段: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
三,师:请大家再读文章,读完以后我还要请你们谈感受。关于感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1)你感到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那么请提出
(2)请划出文中能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3)请对文章的一些手法作出评注(学生大声朗读)
师:同学们可以就任何一点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第四节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也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我喜欢这句的描写,他表现了北平的生活环境的快乐舒适,让人很容易平静下来享受这份宁静。
师:很好,那么上一句话“自然,那里也有空旷——不像北平那样既———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你们是如何理解的。生:摸着老城墙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安全。
师:对,只有在踏实安静的环境中,人才能享受到那份宁静快乐,实现无欲无求。生:我觉得第二节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一件事讨他——,在我想到———近乎这个”
首先,这段很令我感动;其次,这段文字采用类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对北平的爱。这是一种用语言不够表达但又难以割舍的刻骨铭心的感情。
师:那么同样在第二节中“而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对这段话是如何理解的?
(引导:想想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反映在什么上面)
生:作者所爱的北平是那一段能触动作者心灵的历史,从风景名胜可以看出
师:你的思维很活跃。这段历史也就是能代表北平的底蕴和内涵的历史。从能折射出北平历史沧桑的那些名胜看出。所以,作者讲到了什刹海、玉泉山
生:我喜欢第三节中“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话。因为他把那种无法用语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样悦目,让我们可以感知的。
师:分析的很好,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生:刚才那位同学讲到对爱的感受说明北平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不过,我想再补充一点:同样在第三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所赐给的”。
这段话说明北平是孕育老舍成长的地方,我的一切都是她所赐的,同样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刻骨铭心。
师:大家谈的都不错,那么有谁还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
生:老舍在文章的四五段将北平与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进行对比,但是北平也有高楼大厦、风景名胜。为什么作者只拿北平的“动中有静”“环境布置的匀调”“生活接近自然”与他们相比?难道国外的城市不好吗?
师:这位同学很有思想,她的问题提出来了,有哪位同学帮忙解答/ 生:我认为与国外城市相比的这些方面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事物与生活。他们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
师:对的。还有别的补充吗?比如在第七节中讲到了老舍的生活。生:第七节中讲到老舍的生活是贫寒的。所以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
师:你一针见血。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那么他看到的就是“自然”“布置匀调”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
我还有一个问题:作者多次在前面提到过“我说不出”但后面又不绝如缕的说了出来,两者矛盾吗?
生:不矛盾。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所以两者殊途同归。
四 背景:(投影)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
师:根据文章的背景,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此想念北平的老舍是个怎样的人?(请从文章中找到依据)
生:从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作者强调“我的北平”,最后一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表现作者是个感情专致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追求恬静、平淡生活的人。
文章的第7段“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享受一点清福了。”说明他和陶渊明一样虽然国家战争不断,物质生活贫乏,但是无比热爱自由崇尚自然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不喜欢刺激,追求平和心态的人易于满足的人。比如:第四段“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师:很好。香片茶代表北京那种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大家讨论:我可以看出老舍是一个不爱战争,感情专一,淡泊无欲无求的学者。
那么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雨。《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带文章千古室,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羊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
师:从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北平就是老舍的家,也是他精神上永远的家园。其实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思家的作品。例如:李白《静夜思》《 渡荆门送别》杜甫《月夜》纳兰性德《长相思》,大家在课余时间也要多读多听。
第五篇:想北平读后感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的爱,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恋北平的老舍先生常年在国外,当说到北平,他心中的那份悄悄隐藏起来的爱被慢慢唤醒,继而膨胀,幻化成千言万语堵在喉头,然而在这千言万语中,却没有一个字可以形容他汹涌澎湃的情感,想北平读后感。
他恨自己不能像李白那样——潇洒拂袖,便勾勒出半个盛唐;他只能借自己对母亲的爱类比对北平的爱,他只能用平凡的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熟悉的北平——却不知,当他的文字在许多人面前铺展开来,已经震撼了不知多少心灵。
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算什么?比起北平,还太“热闹”,而空旷的地方又太空旷,不像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界,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让他如此喜欢,他甚至可以快乐地背对城墙坐在石上看一天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无所求,无可怕,仿佛回归童年安适快乐的时光——那该是怎样一种惬意!
从美国运来的橘子算什么?还不是娇嫩地包着纸,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华贵?可笑——这些“贵妇人”遇到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与自然!
城墙、蝌蚪、蜻蜓、香片茶、青菜、白菜、沙果、海棠……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在老舍的眼中却都是宝贝,老舍如数家珍般地把它们展现出来——这时奇迹出现了,读过的每一个人都会不自觉联想起一幅幅画面——那是北平的布局,那是北平的特产,那是北平的风景……如果不是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思念,又怎么会有这种效果?又怎么会让每个片断跃然纸上?
然而思念是会呼吸的痛,当老舍慢慢拉回思绪,发现他呼吸的每一口气息,已不再属于他眷恋的家乡;他踏上的每一方土地,已不再触动内心的柔软;他所深爱着的北平,正处于危机之中!
可是,面对着一切,他却并不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于是,他落泪了——这不是懦弱的表现,这是一个爱国者在牵挂自己遥远的家乡,这是一个巨大悲魂的战栗,这是老舍,在用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命思念北平……想已不再是想,是缠绵,是牵绊,是撕心裂肺的痛!
我蓦地抬头,仰望着天空,那是北京的天空;我站在宏伟的纪念碑前,那是北京的宏伟;我嗅着校园中浓郁的花香,那是北京的气息;我听着志愿者整齐划一的口号,那是北京的召唤……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也离开了北京,我一定会再次回来,回到这个让无数人梦牵魂系的天堂……
想北平》读后感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读后感《想北平读后感》。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作品一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义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扑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喻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和有“你”,“你”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