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胸中之竹教学设计
《胸中之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题跋”的特点、作用。
2、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目标
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在阅读中体悟道理,提高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短文的学习,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灵感的出现或问题来临,只是一瞬,必须随机应变,不能固执成局。【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层层推进的结构方式。
2、景中含理,寓理于情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注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发挥想象,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艺术主张。【教学方法】启发与点拨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关于作者
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养。康熙时秀才,雍正时举人,乾 隆时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 被罢官。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关心人民疾苦。去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兰、竹、松、菊、石等,尤以兰、竹著称。其画取法石涛,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创作思想和笔意。其画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兰、竹,笔墨潇洒纵逸,苍劲豪迈。其画通过题跋诗文,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具有新意。论画主张对所绘对象作直接观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 联系和区别,反映了艺术的创作过程。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 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郑板桥工诗文,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其诗能反映、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直率自然。有《郑板桥集》行世。
2、关于文体
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非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此名文。
自主学习
1、解释词语 勃勃 遂 倏 趣 意 笔 定则 化机
2、通译全文 问题研究
1、作者在清秋的早晨,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你根据文中的描写,再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来。
2、文中引发了作者作画的愿望和冲动的句子是那一句?
3、从凝神构思到挥笔落墨,画竹过程中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加以 概括。
4、作者由画竹的经验总结出了怎样的创作原则?你这样理解?
5、《胸中之竹》中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可是郑板桥在另一则题画中又说“文与可画竹,胸 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6、作者在结尾说:“独画云乎哉!”看来,作者的意图并不 止于就事论事,而是要借题发挥。请结合你的切身经历或者读书积累,说说你对郑板桥这一创作原则的理解。
7、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拓展延伸
郑板桥既是书画家又是文学家,《胸中之竹》就是他的题画之作。本文在章法上很有特点:先就画竹之事稍事渲染——这是本文的主体,接着以“总之”归纳“定则”与“化机”的不同——这是就事论事,最后拓展题旨(独画云乎哉)——这是触类旁通。这样的章法对你的作文构思有何启迪?
阅读练习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乗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眠觉()造门()经宿方至()人问其故()
2、仅从简单的注释中略知左思和《招隐诗》,从这点出发,怎样理解王子猷的“命酌酒”又“四望皎然,因起彷徨”的系列行为?
3、读了本文,你认为王子猷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业
1、查找资料,了解郑板桥其人其事。
2、做《练习册》。
第二篇:《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读后感
暑假里阅读了市教研室主任刘武德的专著《教坛漫笔》,对我启迪很大,使我受益匪浅,其中对《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这篇文章印象尤其深刻。
原来我备课就是看教材,没有 深入课文钻进教材,备课对教材只是走马观花。看了刘主任的《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我顿然醒悟。作者引用了郑板桥的画论,阐述了理解教材,运用教材的“禅机”。他用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来谈教书,也就是我们语文老师备课要达到三种境界:“我就是作者”,“我身临其境”,“我就是学生”。
刘老师把怎样才算读懂教材阐述的很清楚很鲜明。所谓读懂教材就要钻进教材,深入到课文中去,好象自己就是作者,对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两个问要了如指掌,领会课文作者的情感,要与作者的 感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与作者感情达到共鸣。这样还不够,还要使课文反映的事物在脑子里“还原”,达到我“我身临其境”,比如写状物的文章,如见其物,写人的 文章如睹其人,写景的文章如观其景,写事的 文章如经其事,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喜其所喜,哀其所哀,忧其所忧,使眼中的教材在胸中成为“立体”的,把书由“薄”读到“厚”。而钻进了教材又要能跳出教材,教师读懂了教材是为了让学生读懂教材,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如果我就是学生,应该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哪些地方是难点,哪些地方是重点,认准学生要学的,毫不痛惜的“凿去”把书又由厚读到薄,所谓“手中之教材”又不是“胸中之教材”。做到了“我就是作者”,“我身临其境”,“我就是作者”才算是备好了课。
总之,读了刘主任的专著让我感触很深,收获很大,但更让我深深地感到自己教学中不足,教学理论的贫乏,教学经验的薄弱。只有学习再学习。
第三篇:《竹》教学设计
《写意画——竹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3、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教学难点]
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教学方法] 欣赏
评述
练习[教学准备]
(师)电脑、电脑课件、教科书
(生)课本、美术作业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
二、讲授新课:
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1、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
2、竹枝
小竹枝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
3、竹叶
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这四组竹叶可以用“
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图八)
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话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图九)
4、绘画步骤的演示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想马上就动笔,要想画好除了了解竹竿、竹枝、竹叶的特征外,还需要我们对绘画过程的仔细观察。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
问题: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三、学生练习
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大屏幕或生活中所见到的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练习中我们再播放一次绘画过程,同学们可以边看边画。(课件—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展评 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同时纠正错误。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对竹子的绘画完成的比较好,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完全掌握其中的技巧,但是请你不要灰心,相信通过你课下的努力一定回做到成竹在胸。如果这节课能够刘给你一段记忆,或者一个思考,或者一个经验,甚至一个微笑的话,那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19小品二则 胸中之竹》教案 长春版
《19小品二则 胸中之竹》教案
郑燮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题跋”的特点、作用。
2、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目标
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在阅读中体悟道理,提高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短文的学习,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灵感的出现或问题来临,只是一瞬,必须随机应变,不能固执成局。
教学重点 夹叙夹议,层层推进的结构方式。
教学难点 景中含理,寓理于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关键
注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发挥想象,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艺术主张。
教学方法 启发与点拨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 具 多媒体
课 时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作者介绍
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养。康熙时秀才,雍正时举人,乾隆时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关心人民疾苦。去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兰、竹、松、菊、石等,尤以兰、竹著称。其画取法石涛,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创作思想和笔意。其画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兰、竹,笔墨潇洒纵逸,苍劲豪迈。其画通过题跋诗文,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具有新意。论画主张对所绘对象作直接观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反映了艺术的创作过程。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郑板桥工诗文,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其诗能反映、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直率自然。有《郑板
桥集》行世。
三、解题
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非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此名文。
四、听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语速、语调。
五、疏通文意
1、解释词语
勃勃 遂 倏 趣
意 笔 定则 化机
2、通译全文
六、小结 这是一则题画竹的小品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做《练习册》。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所学内容。
1、介绍作者。
2、解释词语。
二、新课
学生齐读后,思考:
1、作者在清秋的早晨,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你根据文中的描写,再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来。
2、文中引发了作者作画的愿望和冲动的句子是那一句?
3、从凝神构思到挥笔落墨,画竹过程中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1)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先是观察,晨起看竹,得“眼中之竹”;次是画意勃勃,有绘画的欲望和思路,生“胸中之竹”;最后是落笔作画,成“手中之竹”。
(2)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眼、心、手的作用,竹子发生了多次“变相”:由现实之象,到心中之象,再到画幅之象。在叙写中点明:胸中竹不同于眼中竹,手中竹又不同于胸中竹。表明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精于生活的道理。
(3)最后总结说:“意在笔先”是“定则”,“趣在法外”是“化机”。“意在笔先”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在这里,“意在笔先”是必须先有“胸中之竹”然后才能有“手中之竹”的意思,故而作者称之为“定则”。“趣在法外”是艺术创作的特有规律。这里的“趣”,指的是渗透、展现在画面中的审美情趣。“趣在法外”的大致意思是说,艺术创造虽有一定的理,但没有固定的法,审美情趣的有无、大小、浓淡、雅俗,不是由法框定的,全凭作者 3 心灵的妙运,即在深切领悟创作规律后的巧妙运化,故而作者称之为“化机”,而“化机”的大小,则取决于作者的智能和才养,即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4、作者由画竹的经验总结出了怎样的创作原则?你这样理解?
5、《胸中之竹》中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可是郑板桥在另一则题画中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参考答案:不矛盾。胸有成竹,并不是胸有定竹。虽有成竹,也只是初步的构思,是一片朦胧不甚明晰的印象,及至下笔一画,可能又会有灵感出现或问题来临,这时必须随机应变,不能固执成局。先有成竹,后无成竹是境界的提升;后无成竹,必须从先有成竹的熟练而来。所以说都是一个道理。
6、作者在结尾说:“独画云乎哉!”看来,作者的意图并不止于就事论事,而是要借题发挥。请结合你的切身经历或者读书积累,说说你对郑板桥这一创作原则的理解。
三、小结 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1)寓理于生动的形象描绘之中。
(2)将理融化在亲切微妙的情致之中。
(3)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四、课堂练习
五、拓展延伸
郑板桥既是书画家又是文学家,《胸中之竹》就是他的题画之作。本文在章法上很有特点:先就画竹之事稍事渲染——这是本文的主体,接着以“总之”归纳“定则”与“化机”的不同——这是就事论事,最后拓展题旨(独画云乎哉)——这是触类旁通。这样的章法对你的作文构思有何启迪?
参考答案:《胸中之竹》借画竹论艺,它的章法是写感悟类作文常用的好方法。它启迪我们写作此类文章,构思时就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借题一定要借其精髓、内涵;发挥一定要发己之创新见解、深刻见解或具有普遍意义的见解。
六、总结
郑板桥画竹,画了一辈子,他有继承,更有创造,他勇于探索,也善于总结。他的画竹题记里面就记载了丰富的经验和精辟的见解。同时,他的画竹题记又往往是优美的小品散文,短短数语,写得那么清新自然,活泼生动,有记事,有抒情,也有议论。他的人品、画风、生活情趣、艺术主张都包含在其中,文笔简净,含意深闳。他的画竹既然早已在艺林中享 4 有盛名,那么他的题记,也应该被我们看做是文坛上的一朵艳丽的小花。
七、布置作业
1、查找资料,了解郑板桥其人其事。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眼中之竹——客观世界——形
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主观感受——灵感
手中之竹——艺术创造——神
第五篇:竹石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是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配乐的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背诵《墨梅》。
2、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二、回忆方法。
学古诗先理解什么,再理解什么,最后体会什么?板书:古诗
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三、讲解《竹石》
1、听配音朗读磁带。
2、指读注释,理解诗句。(让学生标出不懂的句子)
3、讨论重点词句。
(1)第一句中“咬定”是什么意思?
板书:咬定
(2)学生自己解释第一句。(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
(3)第二句“破立”是什么意思?“立根”是什么意思?
板书:立根
(4)学生自己解释第二句。(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5)第三句“坚韧”是什么意思?“千磨万击”是什么意思?板书:坚韧
(6)“咬定” “立根”指的是竹石的什么?
板书:竹石 特性
(7)竹石在什么情况下依然坚韧?
板书:历经磨难
(8)学生自己解释第三句。(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
(9)第四句“任”是什么意思?“尔”是什么意思?
(10)指导学生看挂图,理解第四句诗文。
板书:无论 多少
(11)学生自己解释第四句。(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12)竹石的特性好象人的什么精神呢?
板书:人 坚忍不拔
4、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竹石》
2、理解诗句,领会诗句中赞颂了什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