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9重阳节的传说 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说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三)指导认字和写字
(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5个生字、3个词语;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四)语文实践活动:调查访问: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五)作业:写生字抄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
(二)深入研读
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从写作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部分:出示灯片
思考题: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简单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汇报,理解重点: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三)总结课文
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
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四)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课本》中的民间故故事。
第二篇:重阳节传说
重阳节,一个旧有的传统节日,现在已经很少人庆祝了。有者甚至是不懂这个节日的存在,他们所知道的也不过是九月初一到初九是九皇爷大诞。九月初九,是我们传统节日中其中一个已经鲜为人知的节日。每一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离开家到处去旅行或爬山。原来,这是有它的典故的。话说,在东汉时期,有一个能预言未来的道长。他懂法术,并且擅长驱魔。有一天,他向他的门徒说,灾祸之神将在农历九月初九降临人间。他交待他的门徒到乡间去将灾祸之神征服。道长给了他的门徒捆扎好的草药及一壶菊花酒。他要他的门徒将这些药和酒带去给人们以化解灾祸。他的门徒乘仙鹤而去,将道长的草药和菊花酒分派给众人。同时,把他们带到山上去。喝了菊花酒及草药,灾祸之神就不敢接近他们了。当灾祸之神到来村庄时,发现村里的人都不见了。它发现人们都跑到山上去了,就赶紧奔到山的那边去。可是,它是怎么也接近不了。后来还被道长的门徒刺伤。从此以后,每到农历九月初九,人们都会到山上去或出外游玩,以避开灾祸之神。谈到九月初九,最为人知道的还是从九月初一到初九庆祝的九皇爷诞。这在马来西亚各个地区都很多人庆祝。重 阳 节 的 传 说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地”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恒景回到家乡,下百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在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第三篇:四年级 重阳节的传说 教案
教材分析:《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课文工有九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古时候,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江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讲重阳节的一些习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以及由绳子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练习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造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书写等掌握本课绳子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2、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习过《清明节的由来》,谁能说说清明节的来历?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的来历?
2、其实,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节日都跟民间美丽的传说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民间传说有关的节日,板书课题:
29、重阳节的传说
3、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通课文,教学生字:
出示自学要求:
1、读: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哪一天?课文讲了什么?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模、为民除害的?
3、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用“--”标出。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三)汇报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然后齐读。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学生提问,指名解答。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怎样分段?
(四)深入研读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从写作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部分:出示灯片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比说说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简单批注。
(3)你喜欢桓景吗?简单说说你西画吧桓景的理由.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汇报,理解重点: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让我们怀着对桓景的敬佩与爱戴之情来读读课文吧!全班齐读。
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4、展示历代诗人关于重阳节登高,引咎的诗句。
(六)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全办齐读,要求: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课后作业第3题。)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课本》中的民间故故事。
板书:重阳节的传说
登上高山
重阳节(桓景)
喝菊花酒
除瘟魔
带着茱萸
拜师学艺
吃苦耐劳、勤学苦练练成武艺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
2011-03-24 | 重阳 为民 除害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说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三)指导认字和写字
(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5个生字、3个词语;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四)语文实践活动:调查访问: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五)作业:写生字抄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
(二)深入研读
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2)2011-03-24 |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从写作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部分:出示灯片
思考题: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简单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汇报,理解重点: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三)总结课文
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
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四)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课本》中的民间故故事。
第四篇: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生字以及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练习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造句。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2、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3、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习过《清明节的由来》,谁能说说清明节的来历?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的来历?
2、其实,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节日都跟民间美丽的传说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民间传说有关的节日(板书课题:
29、重阳节的传说)
3、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活动一:复习字词,理解积累。
和睦
瘟疫
拜师
张望
打转
纪念
不测风云
勤学苦练
头晕眼花
见势不妙
1、读词语,说不懂的词语;
2、用自己拿手的词语造句;
活动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2、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3、请把这个故事分为四个部分,并加上小标题。(板书)活动三:深入文本,寻点品味。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2、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3、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4、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5、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
6.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7.学习第二部分: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简单批注。
(3)你喜欢桓景吗?简单说说你喜欢桓景的理由.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汇报,理解重点: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二、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_____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____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_____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让我们怀着对桓景的敬佩与爱戴之情来读读课文吧!全班齐读。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4、展示历代诗人关于重阳节登高,引咎的诗句。
三、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朋友听。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课后作业第3题。)
四、板书设计重阳节的传说
瘟魔逞凶:一心
降妖除魔
拜师学艺:翻过 越过 磨破
铲除瘟魔:趾高气扬 东张西望 见势不妙
节日由来:纪念
第五篇:公开课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到重点词句体会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利用板书提示,复述故事情节。
3、了解重阳节的风俗,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阳节的传说》第二课时
一、听写本课生字词:
和和睦睦
掷出
侵袭 拜师学艺 瓶子
和蔼可亲
斩妖除魔
二、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重阳节的传说》,你们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学生讲述故事)
(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讲了桓景不怕困难,拜师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的故事。)那桓景到底历经了怎样的艰险,又是怎样铲除瘟魔的,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 板书课题:《重阳节的传说》
三、深入研读
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斩妖除魔)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的,你有什么感受?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一部分,桓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桓景是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说,补充、概括
汇报交流:
1、(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登高山
喝菊花酒
带着茱萸)
2、假如,我们是当地的老百姓,现在瘟魔又要来了,你和大家都分到了桓景的茱萸叶,喝了菊花酒,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指导观察插图)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冲、掷、扎)(你能带着你的体会给我们读读这部分吗?)
桓景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抓住桓景与瘟魔搏斗时的场景,说明他武艺的高强。)(能抓住关键的动词体会到景的勇敢,这很好。)
你们还能从哪感受到景的武艺术高强?
(3)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zhǐ)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怪叫、趾(zhǐ)高气扬、狂叫、)体会到瘟魔的凶狠。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文中的插图,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是怎样的一个文墨?(血盆大口、张牙舞爪、凶神恶煞;恶狠狠„„)既然课文要表现的是景无意高强,为什么还要浪费笔墨写文墨那?(从侧面反衬景的厉害.)
3、中午时分,瘟魔上岸了,课文把这一段写得非常精彩,大家想读一读吗?好,边读边想:哪
儿写得好,好在哪儿?
A、瘟魔的变化(费长房的方法有效)
趾高气扬、四处张望、狂叫-------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原地打转
指导朗读 B、桓景除魔(武功高强、为民除害)“直冲”“嗖地”“掷”“哧”地一声
指导看图、朗读
1、面对这么厉害的瘟魔,桓景害怕了吗?用三角号标出相关的动词。(冲、掷、扎)板书:登高山
喝菊花酒
带者茱萸
2、过渡: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真是令人惊讶.桓景是神仙吗?——他是汝河边一个村里的小伙子,是凡人。一个凡人怎么能把一个妖怪除掉?(拜师学艺)
3、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桓景拜师学艺?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4——5段。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1、大家先自己读。
2、现在可以把你有感受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他在拜师学艺的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读出自己的感受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1)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翻过、趟过、磨破)(2)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说说看,景在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配乐朗读)。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第一个“终于”体现出桓景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很多很多,最终才到达了目的地。第二个“终于”体现了桓景勤学苦练,说明了练武艺不是容易的事情。)(要运用“终于”造句,需要在“终于”前有一个语境,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文中还有哪个地方让你深受感动?
4、学习课文1——2段
桓景这么艰辛地找师傅学艺是为什么呢?答案在哪?(读1-2段)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回到一二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桓景由幸福温馨到悲伤孤单)
老师:原来是桓景由一个美满的家庭顷刻之间因为瘟魔变得残缺不全,父母妻儿死去,只剩桓景一人孤苦伶仃的生活。桓景化悲痛为力量,为了除掉瘟魔,为了亲人的深仇大恨,为了乡亲们的安稳生活,他毅然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想象读)
(桓景每天早出晚归„„引导学生想象)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你读得入情入境,我仿佛看到了桓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情景;你的朗读抓住了所有听者的心)(同学们都被你吸引了)
山一程,水一程 风一更,雪一更,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终于见到了费,看到风尘仆仆的景,费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那?
费长房又是如何做的?(指导学生读出“和蔼”的语气)师生共读第五自然段,生读费长房的语句,老师读旁白部分。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想象一下桓景每天都是怎样练习的,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再结合自身,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平时学习、生活当中应该怎样勤奋学习。)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无论是凛冽的寒冬,还是毒辣的酷暑;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景都坚持剑,这”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景每天勤学苦练„„((引读)那么,你会读出这种感情来吗?展示展示个人有感情地朗读
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读出桓景的勤学苦练,是否读出对桓景的敬佩之情。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
5、学习课文第五段:
一天早晨,桓景正在练剑„„(齐读课文第五段)过渡:同学们,你们从第五段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读句子,这句话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市什么?(1)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徒儿,你在这儿快一年了。我算了一下,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了。我给你一把茱萸(zhūyú)叶、一瓶菊花酒。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先„„然后„„”表示次序。同学们,习作或说话中,恰当地用上折现表示次序的词语会让你的表达的意思更有条理。你能用先然后说句话吗?(2)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到了中午十分,瘟魔来了„„一场激烈的搏斗开始了.大家准备好了吗?(齐读第七段)
抓住桓景与瘟魔搏斗时的场景,说明他武艺的高强 体会桓景的人物形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6、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
课文学到这,大家有什么话要说吗?(你觉得桓景是个怎样的人?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过渡:老师听出来了,大家都被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打动了。许多人和你们一样也深深地被桓景的精神打动了,他们采取了许多方法来纪念桓景,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齐读第九段)幻灯片出示:.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后一个分句表示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结果。你能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吗?)
四、复述故事,总结全文
一、1、你知道重阳节的由来了吗?请你参照板书,复述故事情节。学习第三部分、联系生活
1、师:乡亲们,看着恒景为大家铲除了瘟魔,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2、齐读第9段
交流重阳节(老人节)----积累相关诗词
二、复述、总结
1、根据板书,练习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桓景成了乡亲们的英雄。重阳节,人们除了举行这三种活动来纪念桓景外,还有另外的活动。谁来说说现在大家怎么过重阳节。
1、教师补充重阳节资料.2、拓展说说重阳节的习俗。
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把“九”是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又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咱们也学过一首关于重阳佳节的古诗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登高
4登高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亮时,用片糕搭孩子 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5重阳节,菊花盛开,另一项活动是赏菊,喝菊花酒。
据说赏菊喝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就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6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一些地方也借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
7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有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等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地,往往都在这时组织老人们秋游赏景、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年轻人也会搀扶着老人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2、总结全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桓景一起历经千辛万苦上山向费长房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勇斗瘟魔,为民除害。我们被桓景坚持不懈,勤学苦练,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
六、布置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
2、完成课课通《重阳节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