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变的大自然》美术教学设计
《多变的大自然》美术教学设计
大五里乡大石河完小
付秀红
课 型: 绘画练习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丰富多变的相关知识,能运用绘画的方法进行表现。大胆表现对大自然的感受。
2、通过欣赏感受,讨论交流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而又多变的景象。
3、使学生逐渐形成关注自然的意识,同时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教材分析 :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课题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灵活运用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愿望。选取“多变的大自然”这样的创作题材,贴近孩子的生活,易于激发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学生分析 :
本课教材的主体课文语言生动,图片典型,可以很好地提示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和经验,教师应该充分的加以利用。学生作品从创作的表现形式和工具运用的角度上,给了学生提示。例如,《愤怒的火山》是用油画棒和水粉相结合,以浓重的色彩,表现出火山喷发时,强烈奔放的感受。《沙尘暴来了》则表现的是生活事件和场景。《沙
尘暴来了》还利用了喷洒颜料的方法,很好地表现出沙尘暴来时那种黄沙漫天的情景。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季)冬季是草木枯萎、雪花纷飞的季节,同学们可以滑冰、打雪仗、堆雪人,其实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景色,想不想欣赏一下其它季节的景色?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神奇而又多变的大自然。
二、探究新知:
1、(播放视频:美丽的大自然)
问题预设:这些景色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美丽)画面中都有什么景色?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看谁形容得最准确、用词最漂亮。
学生作答(春夏秋冬、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绿树红花)适时板书。
大自然是美丽的,有明快鲜艳的颜色,给了我们美的享受。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心情,其实大自然和我们一样,也有她自己的喜怒哀乐,大自然并不总是阳光明媚、和风细雨,她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大家再看一看大自然愤怒的另一面吧。
2、(播放视频:愤怒的大自然)
问题预设:这些景象发生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可怕)大自然愤怒的情绪中,都有哪些灾害发生?
学生作答(狂风暴雨、火山沙暴、海啸洪水、干旱荒漠)适时板书。
其实还有一种恶劣的现象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着,或者正在发生着(雾霾),我们能够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吗?你们今后会怎样做呢? 同学交流讨论,总结具体做法。
总结:是的,只要我们处处注意保护大自然,大自然一定会还给我们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3、启发学生创作思路,根据课本作品讲解作画要领。教师小结:是呀!大自然的天气可以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心情,但当它发脾气时也会给人们带来可怕的灾难,你们想不想画画大自然多变的情绪,用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一起来保护大自然呢?
(1)注意事物的形状:闪电是不规则的曲线,火山喷发是圆滑的弧线,雨是倾斜的直线,……
(2)注意颜色的运用:晚霞、彩虹、海浪都是明快的色块……(3)注意工具的运用:用牙刷弹出雨点、吸管吹出树干、板刷扫出大风……
(4)注意构图,突出事物的特点。
你想画哪一种,画哪些事物来增强效果?学生自由交流,大家可以参考书上的作品自己选择构思一幅画面画出来。
三、学生绘画,教师辅导:(幻灯片循环配乐播放,为学生提供素材)教师对个别学生的画面内容,表现手法给与帮助指导。(铅笔、蜡笔、彩笔、水粉、碳素笔等等)
四、小结:
采取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拘泥于表现技巧上,对于独特的创意,要重点表扬。
五、拓展:
大自然还有一些话要我们传达给更多的人,大家想不想听?(伴随下课播放环保视频:大自然在说话。)
板书设计: 多变的大自然
春夏秋冬、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绿树红花
狂风暴雨、火山沙暴、海啸洪水、干旱荒漠
第二篇:多变的大自然教学设计1
小学美术第七册教学设计
多变的大自然
一、教材分析:
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充分感受着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对于正在成长的儿童更是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不论是旭日和风还是狂风暴雨,不论是浩渺的太空,还是微生物世界,孩子们总会睁大自己的双眼,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感受、去探寻。黑夜、地震、暴风、雷电等自然现象,对于知识储备还很有限的孩子们来说,又显得那么紧张和恐惧。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课题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灵活运用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愿望。选取“多变的大自然”这样的创作题材,贴近孩子的生活,易于激发起学生创作的欲望。
本课教材的主体课文语言生动,图片典型,可以很好地提示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和经验,教师应该充分的加以利用。学生作品从创作的表现形式和工具运用的角度上,给了学生提示。例如,《愤怒的火山》是用油画棒和水粉相结合,以浓重的色彩,表现出火山喷发时,强烈奔放的感受。《狂风暴雨》是以疏密组织不同的线,给人视觉上的对比,画面以单色为主,同样表现了小作者独有的一份感受。《沙尘暴来了》和《山洪暴发》则表现的是生活事件和场景。其中《沙尘暴来了》还利用了喷洒颜料的方法,很好地表现出沙尘暴来时那种黄沙漫天的情景。这些作品较为生动,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能够选取恰当的表现形式,大胆表现对大自然的感受。2.使学生逐渐形成关注自然的意识,同时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逐渐形成关注自然的意识,同时树立防灾、减 灾意识。
四、教学难点:大胆表现对大自然的感受。
五、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绘画材料 演示作品
六、教学过程:
1、学生体验
(1)了解学生对大自然的知识了解了哪些?
对大自然最感兴趣的关注点在哪里,对自然灾害的观点和态度怎样等等。(2)欣赏课件
调动和丰富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欣赏美术课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图片。
(3)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自然现象
学生根据自己知道的自然变化的时事新闻,介绍给大家。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自然变化的认识和感受。(4)播放有关自然变化的专题片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谈话法,从学生生活中感受到的自然想象引发思考,欣赏美术课本。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
(1)你对哪些自然变化感兴趣?
(2)这种自然的变化是什么样子?有哪些特点?(3)你认为是怎样形成这种变化的?(4)人们对它的科学认识是什么?
一些灾难性的自然变化发生时,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和他人脱离危险?
(5)你和周围的人有过亲身的经历吗?
在进行这个环节的教学时,教师还应注意把重点放在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上,对于一些科学知识等非美术学科本体的东西作简单的了解就可以了,切莫要喧宾夺主。对于一些给人带来灾难的自然现象的交流时,要渗透防灾减灾的意识,不要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恐慌。
3、美术创作
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应注意表现材料和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学生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表现的是怎样的自然变化?如果是你会选取怎样的表现角度?作品选取了怎样的表现形式和工具,表现形式和工具是否很好地突出了主题?如果是你会采用哪些好的方法等等。通过引导使学生了解创作的一般方法。另外,为取得更好的画面效果,对于一些表现技法例如,课本上《沙尘暴来了》如何借助牙刷进行滴洒等,教师还可以做适当的示范和指导。
4、用“多变的大自然”为主题,进行宣传画的创作,还可以将学生的作品和搜集的知识资料布置成壁报,进行宣传,使教学内容向课外延展。在这样的活动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他们成功感和自豪感。
5、展示学生作品
把学生的作品展出来,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
第三篇:多变的大自然教学设计1
多变的大自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自然灾害现象,知道它们的危害。
2.使学生逐渐形成关注自然的意识,同时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各种自然灾害现象,知道它们的危害。
三、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学生体验
(1)了解学生对大自然的知识了解了哪些?
对大自然最感兴趣的关注点在哪里,对自然灾害的观点和态度怎样等等。(2)欣赏课件
调动和丰富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欣赏课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图片。
(3)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自然现象
学生根据自己知道的自然变化的时事新闻,介绍给大家。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自然变化的认识和感受。
(4)播放有关自然变化的专题片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谈话法,从学生生活中感受到的自然想象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1)你对哪些自然变化感兴趣?
(2)这种自然的变化是什么样子?有哪些特点?(3)你认为是怎样形成这种变化的?(4)人们对它的科学认识是什么?
一些灾难性的自然变化发生时,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和他人脱离危险?
(5)你和周围的人有过亲身的经历吗?
对于一些给人带来灾难的自然现象的交流时,要渗透防灾减灾的意识,不要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恐慌。
4、用“多变的大自然”为主题,进行宣传画的创作,还可以将学生的作品和搜集的知识资料布置成壁报,进行宣传,使教学内容向课外延展。在这样的活动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他们成功感和自豪感。
5、展示学生作品
第四篇:中学美术教学设计---多变的颜色(推荐)
中学美术教学设计---多变的颜色
一 教材分析
客观地讲人对颜色的感觉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但不同的人所感受到的颜色是不同的,所以颜色的定义又是相当主观。“姹紫嫣红、桃红柳绿、紫陌红尘”都是形容颜色的成语,可见颜色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通过各种色彩的调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眼睛视觉肯定会被色彩牢牢地抓住,在实践活动中研究、探索、甚至创造,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课是设计·应用,从基础的学习到简单的设计可分为两个课时安排:了解基础的色彩原理的实践活动(第一课时),动手设计身边的小物品(第二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颜色“涂鸦”,在单纯的美术学习中,让学生明白颜色来于自然,用于美化生活,所以美术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在学习后转化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丰富美的体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和认识色彩的基本原理及知识点。
能力目标:鼓励学生自主探讨,运用色彩进行创意设计,美化生活。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色彩表现出对生活的不同情趣。【教学内容】
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点,通过实践不断积累色彩的表现方法。并形成自己的色彩设计创想。【教学重点】
三原色、对比色、类似色、明度、纯度和色彩心理等知识点。【教学难点】
色彩的调和及搭配、色彩创意设计。【教学准备】
教:颜料等绘画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学:方形餐巾纸、颜料等绘画工具。【课时安排】 2课时 二 教学过程设计与案例 第一课时
(一)鼓励教学
(二)导入教学
先请同学们观赏这些图片(利用幻灯片)
提问: 同学们刚才所欣赏到的这些花卉、蔬果、动物等图片好看吗?觉得什么地方吸引了你呢?生:颜色、色彩
教师归纳:对,就是颜色。是色彩给了我们视觉上愉悦的感受。除了刚才我们所欣赏到的,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很多的色彩。那这些颜色都是来自于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入《多变的颜色》。
(三)新课展开 1 三原色 色相
师:在色彩的这个王国中,有很多成员。你们有知道关于这些成员的小知识吗? 生:三原色、黄加蓝变绿(广告词)幻灯片放出色彩知识点
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对。三原色是色彩王国中最元老级别的颜色了,可以说其他的颜色都是来自于他们三个。
教师演示调色并讲授调色的知识点。通过调色得到绿紫橙。板书:
红→绿 三原色
黄→紫
三间色→复色 蓝→橙
教师归纳:通过这三种颜色,我们可以调出成千上万种颜色。得出来的就是色相,即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牛顿色相环)学生活动:尝试调色
2对比色 类似色
师: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师为什么要在红的后面跟着绿,蓝的后面跟着橙。你们找到规律了吗?(在色相环上找出原因)
对比色:在色相环上相差180°的两种颜色叫做对比色。也叫互补色,如果我们长时间看某种颜色,使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再闭眼时就能看到它的对比色朦胧的感觉。
类似色:还有一种,在色相环上小于60°的色彩关系叫做类似色。因为它们之间很和谐,在这个夹角中的颜色我们眼睛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疲惫。
调和方法:相近的颜色互相调入,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调入各种颜色的份量。学生尝试2~3块类似色。3 明度 纯度
师:我这里有橙色,我想在里面加入其他颜色,但又想让它的基本色调不变。你们说可以加入什么颜料?
师:我给大家一个选择,A 加黄色
B 加水
C 加白色或黑色。
分析:加黄色,会变色。加水,颜色是没变,但我们加的不是颜料。我们只有选择C,加白色或者黑色。(幻灯片播放明度和纯度的变化,并说明明度、纯度的概念)明度:色彩的明暗差异。例如在色相环上,黄色特别亮,紫色特别暗。纯度:色彩鲜艳和浑浊的差异。
自己动手试试看,在你喜欢的颜色中逐渐加入适当分量的黑色或者白色。4 冷暖色及色彩心理作用 色彩除了刚才这些知识之外,还会给人们冷暖的感觉。同学们可能不相信。请观赏图片。(幻灯播放)
暖色:辣椒和国旗,如果冬天我们看到这些物品就会有暖和的感觉。冷色:碧海蓝天,在些天就会有清凉的感受。可以利用色彩的冷暖性装饰各种场合:比如婴儿的房间就可以用粉红的色彩;医院的空间适合蓝色或者绿色,容易让病人保持平静的心态。色彩可以给人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意义。红色:热烈,黄色:高贵,紫色:神秘,你想用什么样的颜色来表达你自己呢?
(四)布置作业
用一组(4~5种)色彩表现自己现在的心情、或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方法与要求:尽量使用调和出来的颜色,而不是颜料盒里面的颜料。画完后说说你为什么要用这些色彩来表现。教师以大力表扬为主。第二课时
(一)导入提问:老师如果今天穿了红色的衣服绿色的裤子来上课,你们会有什么感受? 生(大笑):俗气死了„„
师:大家可别笑,在我们身边不一定有人穿大红大绿,但也有色彩搭配不合适的。颜色很漂亮,而且每一个颜色都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但是如果把所有的颜色都放到一起去,你觉得会好看吗?答案是肯定不会。所以就要必要协调好色与色之间的关系,学会颜色的搭配。
1对比色的搭配 师:对比色由于相隔的太远了,所以它们是一对欢喜冤家。处理好了会得到活泼的画面效果。处理不好呢就让人看着不舒服。例如老师刚说红衣服绿裤子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生:加上别的颜色。
师:一般处理对比色会采用两种方法 A 面积避免相同 B 用黑色或白色间隔开 2 类似色的搭配 与对比色不同,类似色是一对好朋友。无论哪一组类似色搭配都会得到和谐统一的画面效果。小结:当然颜色还会引起我们各种各样的联想,我们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装扮”我们的身边的事物。3学生动手
你们看,老师就用色彩装扮了我的纸手巾。同学们也可以来尝试做一做。折叠纸巾后可以吸取调和好的颜料,再展开,利用我们所学过的色彩知识涂上其他颜色,制作出漂亮的手巾。学生作业:
(二)评价展示
大部分学生都会用浓烈的颜色来画,教师应以积极鼓励为主。评选出
(三)课后拓展
正如同学们制作的漂亮手巾一样,学习颜色知识是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在其他领域里我们都能看到绚烂的色彩。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不仅对色彩有所了解,而且会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色彩,体味色彩的美妙。你还想到用色彩来装扮出美丽的生活呢? 三 学习评价建议
色彩之间的知识点一定要分析清楚,三原色、对比色和类似色、明度和纯度、色彩心理作用、色彩的搭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对色彩感觉不敏锐应及时个别辅导。四 教学后记
色彩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现。本课的关键在于最后如何把色彩的知识转化到生活中来,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自我对色彩的理解。如果说举一反三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那么活学活用就是最高境界吧。看到学生用颜料涂鸦的餐巾纸手绢,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骄傲。因为我看到他们的活学活用了,哪怕有个别人涂的并不是十分高明,我还是轻声地对他提出一些我的建议,然后学生会兴高采烈地尝试。这是学生的成功之处,两节课中我还是有不足之处的。例如黑白灰三种颜色我没有正式讲,其实黑白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颜色,但学生会很感兴趣,一笔带过会消减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类似的课程中需要注意了,一定要以学生的兴趣为第一要点。第二,在第一课时中,多次让学生自己调试颜色。因为时间的要求我并不会一一指导,有些对色彩不敏感的学生或许只能调出一两种颜色,这就要求我以全局为主,难度适当,指导则以个别弱体群学生为主。
七年级美术教学设计《书籍的封面设计》 《书籍的封面设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暑假生活记录册》是七年级第二学期中设计、应用领域的一堂课,本课以介绍书籍装帧设计为主,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书籍装帧设计知识的学习和设计、制作活动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得到开发,以“暑假生活记录册”导入该课主题,使学生产生兴趣。但考虑到任教的是农村学生,所以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得低一些,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掌握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习书籍的封面设计。
2、过程与方法:学习书籍封面设计的设计要素、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封面设计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书籍封面设计的审美能力,形成耐心、细致、整洁和有计划的工作态度和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体验美。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知识。
2、难点:书籍封面设计的方法。课前准备
(学生)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图书、铅笔、彩色笔(教师)多媒体课件、各类书籍、优秀封面设计作品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教师演示一本简易生活记录册的制作(把整开的纸对折,再对折,折成16开并切割装订成册)。学生思考:生活记录册与书籍有何区别?教师说明:生活记录册实质上就是书籍,引导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图书,并欣赏教师展示的不同设计风格的书籍,了解书籍的开本,引入课题“书籍的封面设计”。2.深入教学。
(1)展示书籍结构解析图,讲解书籍设计中的名称。
(2)课件展示优秀封面设计作品,学生欣赏并思考:封面设计包含哪些内容?(文字与图片)封面设计与书籍内容应是一种什么关系?(相呼应)教师总结。
(3)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根据内容需要,应采取何种色彩来表现?
(4)讲解构成封面设计的基本要素(书名、编著者名、出版社名),展示封面设计常见的四种结构,提问学生:哪种结构在视觉上更易于接受?
(5)教师讲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思考:根据内容应采取什么形式的封面结构?
3.布置作业。
给自己的生活记录册取一个书名并设计一个封面。
4.课堂延伸。
将设计好的书籍的封面进行课堂展示并做评价。
七年级美术《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造型·表现”领域的阶段目标,教材选择了“运动”这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题。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探索美术的表现语言、表现手法,引起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一些思考。
教材从美术作品中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运动的过程入手,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教材还通过欣赏运用抽象的表现手法表现动感的雕塑作品,让学生对美术的表现形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材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舞蹈的运动形态,这一活动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掌握运动的特点,结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怎样表现运动有一个基本认识。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演示并画出树叶和纸飘落的轨迹,这一活动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抽象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认识。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实际上是对前面所探索、总结出的知识经验在实践中如何加以运用的一个学习过程。
“评价建议”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个让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检验的方法参考。
“资料库”中选用了一些活动雕塑图片,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这些极具动感而有趣的雕塑,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带给学生新的思考。
“学习大空间”中选择了具有动感的造型方式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提供了学习迁移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本质特点。
◆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
◆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作语言,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1.教学题材
教材选择米隆的《掷铁饼者》导入,经典的具象雕塑作品展示了运动中力与美的结合,给人以视觉享受。紧扣本课主题,教材还选用了其他表现运动的雕塑作品,从不同表现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探讨。
结合“活动一”尝试表现,教材安排了绘画作品欣赏。选择了敦煌壁画中表现狩猎场面的一幅作品,流畅的线条、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使画面充满动感,引导学生感受其神韵,体会其表现手法。同时还展示了法国杜桑的代表作品《下楼梯的女人》,作品把不同时空的状态表现在同一画面上,捕捉出人物下楼梯时的连贯动作,描绘出运动的感觉。两幅绘画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运动的状态,使学生对美术的表现语言有进一步认识,从而启发学生进行不同的尝试表现。教材选择了一幅摄影作品,拍摄的是一位花样滑冰者的舞蹈形态,要求学生用某些表现手法进行表现。有意识选择这张重动态表现,而缺乏细节的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对动态的关注。
教材还选用了一些抽象的雕塑作品图片,不同的造型表现出强烈的动感,以丰富学生的表现语言,帮助其创作。
教材呈现了一个金属质感的雕塑作品,说明材料与作品表现的关系,加强学生对材料和质感的认识。两幅学生作业侧重于动态的把握,以及对不同材料的选择,难度适合学生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材中所选用的一些图片,考虑呈现表现的不同手法和不同形式,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信息,老师还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一步进行补充。通过作品欣赏,能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2.教学组织
教师可以收集表现动感的美术作品、体育运动的照片,还可以拍摄一些学生运动的照片。
本单元重探究体验,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多呈现学生讨论、研究、尝试的面貌。因此要注重教学的合理组织,以避免教学的无序状态。
3.教学策略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由三个活动串接而成,由描述和记录运动过程的特点及轨迹到画出树叶或纸飘落的过程到运用工具材料制作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
第一个部分围绕捕捉运动过程的特点展开。在这里老师可先组织几个学生在教室内做几个运动动作,让学生讨论运动过程的特点,紧接着让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运动的,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运动特点和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分析,从形体的形状、重心等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下某些运动过程的轨迹。在这一部分中,老师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美术作品旁的小提示来分析作品,其次要注意课本上选用的作品表现运动的方法和角度都有所不同,最后老师再选择一些轨迹明显的运动让学生来表现。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一些思考,让学生对艺术作品表现运动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造型的意义。
第二部分围绕描绘树叶或纸张飘落的过程展开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包括对一些优秀的表现动感的抽象雕塑作品的欣赏。对树叶或纸飘落过程的表现看似与前面记录舞蹈的运动轨迹相似,而实际上它的目的是不同的.描绘舞蹈动作的轨迹目的在于分析、掌握运动过程的特点,而表现树叶飘落的过程则是要让学生学会不借助任何客观形象,直接用抽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在此,教材呈现出部分抽象的雕塑作品,在对抽象表现手法的认识上,老师要注意联系前一部分分析得出的表现运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很自然地从对具象作品的分析过渡到对抽象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三部分活动,是让学生选取和运用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一部分中,老师的引导、启发是学生作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关于材料的选择,老师要打破学生习惯用泥做雕塑的观念,通过对一些不同材质雕塑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材质的表现优势,启发学生收集运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易于表现的材质,如:铁丝、易拉罐、泡沫、厚纸等。其次,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老师可要求学生把具象和抽象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运用,不拘泥于形式,侧重于运动感的表现,允许弱化形象的结构特征。
4.教学评价
学生作业可参考教材评价建议,采取师评、互评、自评的形式开展,还可以以本年级为单位举办一个小型的雕塑作品展。作业重在对动感把握的评价,至于形体结构应不作为评价的重点,避免学生陷入对结构把握不准的困扰,而丧失了创作的热情。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作业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
四、教学选择
本单元安排两至三课时的教学时量比较合适。
根据学情灵活处理教学,例如在第一部分的处理上可有多种选择:
1.做运动,描述运动——欣赏作品——总结表现方法。
2.根据小提示图,欣赏作品——做运动,借助小提示图的方法描述运动的特点——总结表现方法。
“活动一”的尝试练习,如果有更好的图片,应不拘泥于教材中所附资料照片,以动感强烈、易于表现为原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二”立足于学生对物体运动轨迹和形状的把握,不排除有其他好的教学选择,更利于学生观察。
五、教学建议
I.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可以收集一些表现静态的美术作品、照片,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表现动态的方法。
还可以选择一些第一、二个学习活动的学生作业给学生参考,注意考虑能较准确表现教学意图的作业。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可以从最感兴趣的运动之类话题导入,选择欣赏的图片尽可能接近学生生活,例如学生熟悉的运动员比赛的照片、校运会学生比赛的镜头、或学生运动时的特写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播放具有强烈节奏感与动感的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从音乐中加强对运动的理解。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
教师演示和学生表演相结合,建议教师演示一些物体运动的状态,或让学生上台示范表演不同的动态,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例如让学生表演舞蹈或体育运动的动作,可以用速写方式记录;用不同的手势舞动彩带,学生观察彩带运动的轨迹等。
4、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无疑能优化教学。学生进行示范表演时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连接电脑演示,分析其动作形态、重心,把握运动感产生的特点,有利于创作。当然本单元不强调对媒体的特殊要求,合理地运用教材资料,完全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5.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活动二”环节,可以分组实验,每组用文字和图形的方式记录结果,注意分工明确。学生演示时应调动其积极性,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
八年级美术《五角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竟会被一块几乎没有具象造型变化的树皮肌理打动;有时特别钟情于旧街上那些特别富于色彩与肌理变化的破旧墙壁;突然发现一个锯掉的大树桩切面原来也很美丽——我们还经常会出现一些“熟视无睹”的视觉现象,我们或许并不知道对象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组织变化的,只有一个关于对象初步感知的整体印象——美术可以改变人感受世界的角度与方式,我们可以在似乎已经极其熟悉的器物上,重新以一种绘画研究的眼光来尝试深入分析对象,发现物体产生某种视觉感受的原因,找出体现特定器物质感的表现方法与技法要点。这是通过美术的学习锐化学生观察力、艺术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学生深入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课主要尝试从“肌理与质感的表现”这个角度来帮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表现的又一种视觉语言体系。尝试运用明暗、笔触、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物体的质感,学习肌理与质感的制作方法与表现技巧,可以使学生获得新颖、有趣的艺术体验,并能初步理解美术作品中质感表现与表达情感主题的关系。艺术家们充分表现质感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往往可以更好地为表达情感主题服务。
教材从认识质感的表现与主题表达的关系入手,展示了两幅作品:《五角星》和《钢水·汗水》。《五角星》中碎铁皮拼接的逼真描绘,火迹斑斑、弹痕累累的细腻刻画,不仅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更使人联想到中国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钢水·汗水》中对于汗珠的细喊表现突出了工人劳动的辛苦.突出了“民族脊梁”的主题。
作品赏析主要试图体现两个作用: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物体质感的表现越逼真,其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就越强;二是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肌理与材质表现的学习欲望。教材着重围绕不同材质的表现与同一材质的不同表现展开,通过讨论与交流,开展描绘材质的肌理效果和针对实物质感进行写生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技巧,培养细致观察和耐心描绘的良好习惯,提高其感受与表现质感美的能力。
课文以欣赏感受导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材质在轻重、刚柔、明暗以及光滑与粗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通过讨论交流,引入制作不同的肌理效果及表现质感的方法。
“活动一”主要是针对研究不同肌理的制作方法而设置的。为了强化学生对肌理的感知与运用的能力,在活动中加入了分小组将各自表现的材质效果拼接成画的内容。
“活动二”的指向是将绘画技法的学习落实到对某一物体质感的表现上。对于工具材料的选择,虽以铅笔为主,但不应加以严格限制。教材中的学生作业和欣赏示范作品可作为学生的作业参考,呈现的步骤图可帮助学生把握绘制各个阶段的要求及效果。
“评价建议”一栏中,从笔触、轻重、刚柔、长短、疏密、明暗等方面着重提出了绩效测评的评价建议,同时也给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参考。
“资料库”中介绍有关笔触与质地,高光、反光与质地的关系及其表现,供学生作业日寸、借鉴使用。“学习大空间”主要介绍了获取特殊质感效果的特殊技巧,作为课内外参考运用。
二、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压印或拓印等方法制作肌理效果,并运用制作的不同肌理效果组拼成画。
◆能够运用一些表现物体质感的造型技巧,选择表现出器物某一局部质感的基本特点。
◆能够初步体验绘画作品中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教学思路
首先,设置欣赏活动导入。以多媒体手段展示《钢水·汗水》和《五角星》两幅画。也可用其他质感强烈的优秀作品如《父亲》等,gl导学生欣赏讨论。欣赏所选图片应清晰,特别要有精彩的质感描绘的局部重点展示,考虑学生的充分参与交流,着重观察画面中质感是如何表现的。这一环节主要是了解质感表现的重要性.激起学习的兴趣。
然后,进入对材质美的观察、感受阶段,以获得初步的材质美感体验。引导学生对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材质进行观察、比较、触摸、搓捏等,感受不同材质在轻重、刚柔、光涩、明暗等方面的差异,交流绘画表现的想法。这一环节要特别注意所选材质的典型性、多样化,可作压印或拓印之用,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接下来是学生制作肌理的创作活动,“活动一”的最终任务是加工,画出材质的肌理效果。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不是所有制作的肌理都需要用笔绘制出来,只要各种制作方式制作的肌理效果好,就可以直接作为拼接画面的组成部分,不需要再去另外绘制加工。只有用笔绘制才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肌理效果时,才需要模仿肌理的造型特点动手绘制,或者在肌理制作的基础上再加工、补充效果。
从平面到平面,易于学生掌握,关键是探索制作肌理的各种方法。教师可先示范各种压印与拓印的方法,注意纸张的厚薄、铅笔的软硬、所选材质纹理的清晰度、用墨的多少等问题。
学生可以在尝试实践后,及时归纳拓印与压印的技术要点,并尝试总结:一种制作技巧可以通过什么变化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然后,老师再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其他制作肌理效果的技巧,并就如何选材、如何制作肌理、画出肌理等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为作业做准备。
作业的形式可多样化。第一课时制作肌理效果,以铅笔工具为主,既可参照肌理描画,也可在制作的肌理效果上直接加工,并将各组制作的材质效果有机组合,剪贴拼接成画。
第二课时对某一实物写生,教师可准备金属器皿、玻璃杯等质感特点强烈的物体,分几大组摆放。强调表现质感而不限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并可提供相关绘制步骤图及各对应物体质感描绘的大幅范画供学生参考与学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根据作业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借鉴范画中的表现技巧,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绘制表现器物的质感。
作业评价可参照教材上的建议,一般采用互评、自评与教师点评的方法。作业展示在整个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选择
第一课时的教学或许不必从教材上绘画作品质感的欣赏体验入手,因为学生平时相对感受、研究肌理与质感的机会较少,审美体验比较贫乏。首先在学生没有获得新的教学引导与知识感受之前,以此作为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意图难于达成,至于深入感受艺术作品中不同肌理、质感对体现不同情感主体的重要作用,就更加难干在教学引入阶段达到目标了。
作为另外的选择,质感表现的作品欣赏或许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等到“活动一”作业完成后,再引导学生感受肌理与质感的情感意义,这样一方面可以升华“活动一”的教学内容,也为“活动二”的开展做了审美教育的教学铺垫。
另外,此种欣赏体验甚至可以是在所有教学活动都展开完成的基础上,最后以学生自己为主,谈出对艺术作品中情感与肌理、质感表现的内在联系。经过两个课时对于肌理与质感的学习与研究,教师可以期待学生此时已经具有了自主欣赏体验作品的学习基础。
与过去一味强调专业性的基础美术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在强化知识专业性与科学性学习的同时,不要强求学生片面追求专业水准,更多值得关注的应是每个学生是否能够按照新的体验方、式进入学习过程。不可强求每位同学的表现能力通过一次单元教学得到根本性的提高,我们可以期望的是:通过教学,学生或许可以获得以前在其他学习中从来没有尝试过的观察方式与观察技能。
临摹优秀绘画作品与实物写生一样,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写生训练。只不过实物写生是从立体到平面的转化过程,临摹作品是一个从平面到平面的转化问题,已经包含了艺术家的处理与表现技巧。对于学生普遍缺少写生经验与造型规律知识的情况,教师可以尝试一下先让学生从分析作品造型规律入手,再到临摹作品的动手练习,通过教学讲评进一步巩固基本造型规律的知识后,再引导学生过渡到实物的写生练习,初步培养其较为科学与写实的观察方法与表现能力。
五、教学建议
可在下列程序中选择实施本单元的教学:
①观察材质——交流感受——技法介绍——创作活动——赏析。
②赏析——交流感受——制作肌理——画肌理、表现质感。
⑧制作肌理——画肌理——交流感受——赏析——创作活动。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还有更好的单元教学设计和更为灵活的教学形式。
课前可准备一定数量的各种材质压印、拓印用的工具。
教师如有自己或学生的表现质感的美术作品展示,教学效果会更佳。
运用多媒体手段或其他手段尽可能提供有关表现质感的图片、作品。甚至可以多展示一些质感局部的特写图片。
第五篇:冀教版小学美术第七册《多变的大自然》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美术第七册《多变的大自然》教学
设计
课前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目标:
1.能够选取恰当的表现形式,大胆表现对大自然的感受。2.使学生逐渐形成关注自然的意识,同时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授新课
1、看课本和光盘,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自然变化的认识和感受。
2、把重点放在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上,对于一些科学知识等非美术学科本体的东西作简单的了解就可以了,切莫要喧宾夺主。对于一些给人带来灾难的自然现象的交流时,要渗透防灾减灾的意识,不要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恐慌。
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在进行美术创作时,看光盘中学生的作品。注意表现材料和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学生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表现的是怎样的自然变化?如果是你会选取怎样的表现角度?作品选取了怎样的表现形式和工具,表现形式和工具是否很好地突出了主题?如果是你会采用哪些好的方法等等。通过引导使学生了解创作的一般方法。
三、课后小结
可以将学生的作品和搜集的知识资料布置成壁报,进行宣传,使教学内容向课外延展。在这样的活动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他们成功感和自豪感。
冀教版小学美术第七册《多变的大自然》教学
设计
课前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目标:
1.能够选取恰当的表现形式,大胆表现对大自然的感受。2.使学生逐渐形成关注自然的意识,同时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授新课
1、看课本和光盘,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自然变化的认识和感受。
2、把重点放在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上,对于一些科学知识等非美术学科本体的东西作简单的了解就可以了,切莫要喧宾夺主。对于一些给人带来灾难的自然现象的交流时,要渗透防灾减灾的意识,不要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恐慌。
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在进行美术创作时,看光盘中学生的作品。注意表现材料和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学生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表现的是怎样的自然变化?如果是你会选取怎样的表现角度?作品选取了怎样的表现形式和工具,表现形式和工具是否很好地突出了主题?如果是你会采用哪些好的方法等等。通过引导使学生了解创作的一般方法。
三、课后小结
可以将学生的作品和搜集的知识资料布置成壁报,进行宣传,使教学内容向课外延展。在这样的活动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他们成功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