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欣赏《赛马》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
欣赏《赛马》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欣赏《赛马》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让学生了解二胡以及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以及对蒙古族的生活与文化有更多了解的愿望。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胡的基本构造、音色特点及演奏技巧的简介,加深对二胡的认识;从节奏、力度、旋律变化等音乐要素入手,和学生一起充分感受乐曲所表现赛马的热烈、欢腾的气氛;通过拓展欣赏,再次感受二胡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开拓学生艺术视野。3.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以及二胡的基本构造、音色特点及演奏技巧;学生能够饱满的情绪哼唱乐曲主题旋律;跟随老师模仿二胡的演奏来表现音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节奏、力度、旋律变化等音乐要素入手,和学生一起充分感受乐曲表现赛马的热烈、欢腾的场面。
教学难点:带领学生用饱满的情绪哼唱乐曲主题旋律;跟随老师模
仿二胡的演奏来表现音乐。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的音乐作品都是以草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音乐中充满了草原音乐的特点。二胡独奏《赛马》是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中的作品,描写了蒙古族人民在节日中赛马的热烈景象。作品为再现三部曲式,第一部分音乐性格热烈奔放,以坚定有力的强音和急促的音型刻画了赛马场上群马飞奔的沸腾场景;第二部分音乐情绪兴奋昂扬,抒发了蒙古骑手对比赛充满了乐观、自信、充满必胜信心的精神。第三部分音乐变化再现第一部分的音乐,热烈、欢腾的赛马景象又展现在听众的眼前。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二胡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图中展现的是哪个民族的什么节日?(那达慕大会)
2.教师简介那达慕大会。
(二)教授新课
1.让学生欣赏一首乐曲,提问:这首乐曲表现的是那达慕大会上的哪个活动?(赛马)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二胡)
2.简介二胡
(1)教师将二胡带入课堂,向学生介绍其基本构造及音色特点。
(2)教师现场演奏二胡独奏曲《赛马》,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与聆听,说一说教师在演奏过程中都运用了哪些二胡的演奏技巧?(拉弓、推弓、颤弓、滑音、拨弦)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模仿主要的二胡演奏技巧,加深学生对二胡的认识。
3.分段聆听
(1)聆听第一部分
a.提问:乐曲第一部分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欢快地,热烈的)说一说这部分音乐表现的是怎样的画面?(赛马开始,热闹、欢腾的场面。)
b.教师结合乐谱,从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入手分析这一部分音乐的情绪及其表现的热闹、欢腾的场面。
c.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饱满的情绪哼唱第一部分旋律。d.教师带领学生模仿二胡的演奏来再次感受第一部分音乐的情绪。
(2)聆听第二部分
a.提问:第二部分的音乐与第一部分比较,情绪上有什么变化?(教师结合乐谱分析,第二部分的主题音乐情绪舒展、悠扬)
b.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饱满的情绪哼唱第二部分的主题旋律。
c.再次聆听第二部分音乐,提问:主题乐句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变化?(主题乐句共出现三次,第一次出现,表现了
赛马场上蒙古族骑手对比赛乐观、自信、充满必胜信心的精神;第二次、第三次通过二胡的不同演奏方法进行主题乐句的变奏,刻画了马蹄疾驰、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激烈场面。)
d.教师带领学生模仿二胡的演奏来再次感受第二部分音乐的情绪。
(3)聆听第三部分
a.提问:这一部分音乐与第几部分是相似的?(第一部分)这两部分的音乐在情绪上又有什么不同?(第三部分音乐的情绪更加激烈,表现了比赛关键的冲刺时刻)
b.教师带领学生模仿二胡的演奏来再次感受第三部分音乐的情绪。4.完整聆听
教师带领学生模仿二胡的演奏来再次感受全曲音乐的情绪。5.拓展欣赏
教师:二胡是我国的民族乐器,用二胡来表现以草原生活为主题的音乐作品还有很多,例如《奔驰在千里草原》、《草原新牧民》、《草原情思》等等,今天给大家带来另一首二胡独奏曲《战马奔腾》,再次感受二胡丰富的表现力。
(三)小结
我们的民族音乐博大精深,一把看似简单的二胡却能把如此热烈、欢腾的场面表现的惟妙惟肖。希望课后大家能通过多种途径继续了解、学习我们的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愿我们的民族艺术永葆魅力!
第二篇: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二单元《赛马》教案 新人教版
《赛马》
教学内容:
1、聆听:赛马(二胡独奏曲)
2、扩展与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民族乐器二胡,并了解二胡的形状、音色极其演奏特点。
2、通过欣赏《赛马》进一步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能分辨各段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3、能用打击乐器简单的表现乐曲。教材分析:
1、二胡,民族拉弦乐器的代表乐器,音色柔美,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擅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和伴奏中。
2、《赛马》,黄海怀创作与1959年,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的新作品。结构是常见的带再现的单三部。它以二胡这种简单的民族乐器,使用多种演奏技巧,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随着跳荡的节奏而心潮起伏,对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无限神住,同时也了表达内蒙人民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在此曲中,黄海怀将一个整段的乐曲用拨弦技巧奏出,使该曲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教学难点和重点:分段聆听二胡独奏曲《赛马》,了解乐曲结构,感受音乐情绪。教学过程: 我们都知道,我们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生活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在祖国的北方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生活在草原上,居住在蒙古包里,靠放牧为生。这个民族就是蒙古族。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对于蒙古族来说,那达慕大会是他们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农历的6月,正是草原上水草丰盛,牛羊壮硕的时候,草原人民为了庆祝丰收,在每年农历的6月初4举行盛大的文体娱乐大会。
在那达慕大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比赛。有摔跤比赛,射箭比赛,骑马比赛。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感受一下那达慕大会的现场盛况。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描述那达慕大会上骑马比赛的乐曲——二胡独奏《赛马》。我们先来完整欣赏一遍全曲。
这首《赛马》的主奏乐器是二胡,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种乐器。二胡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拉弦类乐器,起源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因为他的音色优美,被广大人民群众而喜爱。并且被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称为“东方小提琴”。现在图上给大家标注的是二胡的构造。二胡是由琴和弓两大部分组成。在琴身的低端,是琴桶,琴桶的前面要用蟒蛇皮蒙起来,琴桶上方长长的这根叫做琴杆,在琴杆的上方,有两根横插着的小木棍,叫做弦轴,在琴杆的顶端,微微弯曲的这个部分,是二胡的琴头。在琴身的前边,两根细细的丝线,是二胡的弦。二胡的琴弓,通常人们叫它弓子,是一根竹竿,将一束马尾撑起。演奏的时候,就用马尾与琴弦摩擦而出声。
了解完二胡,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首二胡曲《赛马》的作者。作者名叫黄海怀,是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与作曲家。黄海怀先生因为听了一首蒙古族的民歌《红旗歌》,受到了启发,将这首《红旗歌》加以改编,创作出了我们今天听到的这首《赛马》。那老师就为大家演奏一下这首《红旗歌》给大家听。
听完这首《红旗歌》,我们再来完整听一遍《赛马》,加深一下对这首二胡名曲的印象。
完整欣赏过以后,我们进入分段欣赏。这首乐曲一共分为三段。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它的第一段。在听的过程中,请大家带着这四个问题去听。(听第一段,解决问题)
在比赛的开始,每位选手都是心情激动,你追我赶,同学们想不想也来参加比赛?那就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做一回小小赛马手。(老师教声势动作,一起跟着第一段的音乐做。)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赛马》的第一个段落,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第二个段落。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感受一下,和第一段相比,第二段音乐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么这样的变化表达了赛马手们对家乡和草原怎样的感情?
《赛马》这首乐曲中融合了好几种二胡的演奏技法,在音乐的第二段中充分体现了出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一段中都有哪些二胡的演奏技法。
细听第二部分,把握音乐的变化。[课件演示6: 旋律
(二)] 师:比赛场面真是紧张、热烈,瞧!赛马比赛开始了……
1、现在我们来听下面这段音乐——旋律
(二),与第一段比较,这段音乐旋律情绪上有什么变化?(悠扬、舒展)
2、指导学生跟着音乐哼唱一遍这个主题。
要求:听时,请孩子们在心中哼唱,旋律
(二)出现了几次?第二次出现时,增加了哪种节奏?(第三次时教师提示)听,什么声音?(马蹄声)
师:你知道这马蹄声是怎么演奏出来的?请孩子们仔细看。这种方法叫拨奏,它不用拉弓,而是用手指拨,就发出了这种马蹄似的声音。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伴奏乐器扬琴演奏旋律
(二),而主奏乐器二胡却模仿了马蹄的声音,将赛马比赛中马蹄急驰、你追我赶的场面刻画得活灵活现,音乐情绪也被烘托得更加欢快热烈。
3、让我们再来完整地听一遍第二部分音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随音乐律动。(讨论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想想比赛到了什么环节?(紧张的时刻)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学生可以在旋律
(二)第一次出现时比较抒情,请孩子们拉心中的二胡,有感情地唱la;第二次出现时节奏变密集了,大家用骑马动作愉快地来表现;第三次出现时,仍然有感情地唱la,并用扣掌心来模仿马蹄声。
师:这里,旋律
(二)出现第一次,表现了赛马场上内蒙古族骑手对比赛乐观、自信、充满必胜信心的精神风貌;第二次、第三次通过二胡的不同演奏方法,刻画了马蹄急驰、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激烈场面。
(三)细听第三部分旋律,体会“冲刺”。[课件演示7:旋律
(三)]
1、听,结尾的音乐和哪一部分相似?(第一段)哪一部分情绪更激烈?(第三部分)为什么?赛马比赛已经进行到了冲刺阶段。
师:这部分音乐结尾时,节奏密集,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了赛马比赛已经进行到了冲刺阶段?音乐刻画了赛马比赛最后冲刺时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在最高潮中结束。
2、认真体验这种情绪,请孩子们跟着音乐在心中哼唱一遍。
3、既然它和第一部分相似,请孩子们用打击乐表现。
(四)乐曲小结。
现在,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起再听一次乐曲,想一想乐曲的结构? 师: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情绪都比较(激烈),第三部分更为激烈,是全曲的高潮。第二部分的情绪比较(欢快、热烈)。[课件演示8::结构图A—B—A]
第三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赛马
第二课时 欣赏《赛马》
教学目标:
1、认识民族乐器二胡,并了解二胡的音色及其演奏特点。
2、通过欣赏《赛马》进一步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能分辨各段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3、能用打击乐器简单的表现乐曲。教材分析:
1、二胡,民族拉弦乐器的代表乐器,音色柔美,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擅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和伴奏中。
2、《赛马》,黄海怀创作于1959年,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的新作品。结构是常见的带再现的单三部。它以二胡这种简单的民族乐器,使用多种演奏技巧,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随着跳荡的节奏而心潮起伏,对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无限神住,同时也了表达内蒙人民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在此曲中,黄海怀将一个整段的乐曲用拨弦技巧奏出,使该曲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教学难点和重点:分段聆听二胡独奏曲《赛马》,了解乐曲结构,感受音乐情绪。教学过程:
一、配乐导入,创设学习情境。
[音响演示1:草原风情,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美丽的蒙古草原、风景……)多少年来这首美丽动听的蒙古牧歌不知将多少人的心带到了辽阔的大草原上。迷人的草原风光和充满诗情画意的牧民生活会让你流连忘返……
2、指导学生从图上认识蒙古族及其生活的地方。
师:你们知道内蒙古在我们祖国的什么位置吗?它在我国的东北部,1947年5月1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我国建立的最早的一个自治区,人口约2260万,提起蒙古,你首先想到了什么?(草原)内蒙古自治区拥有我国最大的草原,占地约110多万平方千米。[音响演示2:中国地图——内蒙古位置——草原图]
3、师:你对蒙古有多少了解?(资源共享)
二、初听乐曲,感知音乐形象。
1、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听一听,看一看“那达慕”大会上正在进行什么比赛项目。知道是哪一项比赛吗?(赛马)[音响演示3:那达慕大会赛马图,音乐《赛马》]
同学们听地很认真,有的……有的……
2、让我们再听一遍,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从你的表情看到了……为什么会这样?从音乐中你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的、欢乐的)
3、作曲家黄海怀带给我们的《赛马》。(出示课题及作曲家)
4、你听出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简介二胡。[音响演示4:出示二胡图片] 我国民族乐器拉弦乐器中的代表乐器,它音色柔美,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擅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和伴奏中。代表作有:《二泉映月》、《良宵》……
三、细听乐曲,为《赛马》分段。
现在,我们再来听这首好听地二胡独奏曲《赛马》,边听边想,它描绘了几个场景。
(一)细听第一部分,感受音乐节奏。[音响演示5:草原图片背景,旋律
(一)]
根据同学们描绘的场景,我们把乐曲分成了3部分。首先来听第一部分:
1、聆听第一部分,感受音乐情绪怎么样?(紧张、热烈)。
2、跟着音乐用“en”哼唱一遍这个主题,感受节奏紧密的地方用了几分音符?
3、请孩子们用铃鼓来烘托赛马紧张热闹的场面。坚定有力的强音拍铃鼓表现,急促的16分音符摇铃鼓表现。
(二)细听第二部分,把握音乐的变化。[音响演示6: 旋律
(二)] 师:比赛场面真是紧张、热烈,瞧!赛马比赛开始了……
1、现在我们来听下面这段音乐——旋律
(二),与第一段比较,这段音乐旋律情绪上有什么变化?(悠扬、舒展)
2、指导学生跟着音乐哼唱一遍这个主题。
要求:听时,请孩子们在心中哼唱,旋律
(二)出现了几次?第二次出现时,增加了哪种节奏?(第三次时教师提示)听,什么声音?(马蹄声)师:你知道这马蹄声是怎么演奏出来的?请孩子们仔细看。这种方法叫拨奏,它不用拉弓,而是用手指拨,就发出了这种马蹄似的声音。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伴奏乐器扬琴演奏旋律
(二),而主奏乐器二胡却模仿了马蹄的声音,将赛马比赛中马蹄急驰、你追我赶的场面刻画得活灵活现,音乐情绪也被烘托得更加欢快热烈。
3、让我们再来完整地听一遍第二部分音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随音乐律动。(讨论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想想比赛到了什么环节?(紧张的时刻)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学生可以在旋律
(二)第一次出现时比较抒情,请孩子们拉心中的二胡,有感情地唱la;第二次出现时节奏变密集了,大家用骑马动作愉快地来表现;第三次出现时,仍然有感情地唱la,并用扣掌心来模仿马蹄声。
师:这里,旋律
(二)出现第一次,表现了赛马场上内蒙古族骑手对比赛乐观、自信、充满必胜信心的精神风貌;第二次、第三次通过二胡的不同演奏方法,刻画了马蹄急驰、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激烈场面。
(三)细听第三部分旋律,体会“冲刺”。[音响演示7:旋律
(三)]
1、听,结尾的音乐和哪一部分相似?(第一段)哪一部分情绪更激烈?(第三部分)为什么?赛马比赛已经进行到了冲刺阶段。
师:这部分音乐结尾时,节奏密集,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了赛马比赛已经进行到了冲刺阶段?音乐刻画了赛马比赛最后冲刺时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在最高潮中结束。
2、认真体验这种情绪,请孩子们跟着音乐在心中哼唱一遍。
3、既然它和第一部分相似,请孩子们用打击乐表现。
(四)乐曲小结。
现在,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起再听一次乐曲,想一想乐曲的结构? 师: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情绪都比较(激烈),第三部分更为激烈,是全曲的高潮。第二部分的情绪比较(欢快、热烈)。[音响演示8::结构图A—B—A]
四、小结[演示音响9:爱我中华]
1、师: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蒙古族,你还知道哪些民族?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对!56个民族56支花,更有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等待着我们继承和发扬,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音乐小天使都能将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广大,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介绍及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介绍及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概貌: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二”组成。五篇课文中,《开国大典》、《明天更辉煌》、《山海关》是精读课文,《望大陆》、《太阳与士兵》是略读课文。
《开国大典》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望大陆》是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病重时的一首哀歌,饱含着他期望叶落归根和祖国统一的一往深情。
《明天更辉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
《山海关》是一位现代作家描写的赞美山海关的散文,表达出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火热情怀。
《太阳与士兵》是描写中国边防军人的动人事迹的一则短文,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无限赤诚之心。
因此,教师在教学本单元中应注意将有声之阅和无声之读结合。首先把课文生字的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做到正确流利,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课文要朗读得有感情,这是“有声阅读”。同时,要加强静心默读,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把课文读懂,这是“无声之读”。在安排教学流程时,应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去设计,提出朗读和默读的不同要求。另外要将理解内容与领悟写法结合。阅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抓重点语句去理解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要关注不同课文在表达上突出的特点,领悟写作方法,吸收课文语言,以利于在自己的口语交际、书面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达到学习语言的高层次要求。而且还要将阅读文字与观看插图结合。要让学生更多地动口、动眼、动脑、动手,去接触课文,在自主阅读中感知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形象,体验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要用好每篇课文中的插图,把它作为阅读材料的一部分,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画面的能力。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二”中编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和“习作”三个栏目。“温故知新”有“理解与运用”“拓展与交流”“积少成多”三项内容。“理解与运用”练习,一是读句子体会词义,认识比喻修辞;二是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这是训练学生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的一项基本功。“拓展与交流”采用宁宁和丫丫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本单元各课后的感受和收获,有的从描写方法谈,有的从修辞方法谈,有的从学习方法谈,意在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各抒己见。“积少成多”选编了清代龚自珍的一首名诗《已亥杂诗》,一是让学生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二是配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的主题,让学生认识又一位“爱我中华”的古代名人。
“习作”是自由作文,不限内容范围,也不限文体样式,是学生自助写作能力的展示,18 也是对学生自助写作能力的测试。
单元学习目标:
认识生字24个,会写生字26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或指定的自然段。阅读相关的“学习链接”,丰富自己的文学常识。感受炽热的爱国情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认真体会课文中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自由作文,不限内容范围,也不限文体样式,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学习状态分析:
本单元都是表现华夏儿女对祖**亲赤诚而炽热的爱的情怀的课文。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语言生动具体,情感蕴含丰富的文章不能静心地认真品读,缺乏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写作方法的揣摩,以及对作者情感的体会。针对本单元课文的特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多读读感受深的地方。另外要加强静心默读,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把课文读懂。在反复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迪,进而在感知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七自然段。帮助学生认识“耸、渠、钮、枳、聂”;会写“防、耸、旗、擎、渠、钮、徐、枳、融、司、缓”;理解“典礼、城防部队、擎、徐徐上升、缓缓、就位、肃立、瞻仰”等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帮助学生掌握11个生字,理解新词。掌握课文大意。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出示课题,读题。
(二)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三)介绍时代背景
(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要求:
(一)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二)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三)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四)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一)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二)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三)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二)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三)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二)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部分
(一)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二)通过分析比较,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1.教师适时引导
(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很多。)
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理解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看书上插图:这是董希文的著名红色经典油画《开国大典》,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诞生了的生动而宏大的场面。
指导朗读:把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轻重处理用声音表现出来。自己读、朗读、齐读 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理解2“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 21 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理解3“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理解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想象描绘的画面,带着体会到的情感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三)体会写作方法: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二、学习第三部分
(一)齐读第三部分。
思考:从这一部分中,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典礼持续时间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可以象征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二)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三、总结全文
四、小练笔:
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6.开国大典 热爱、激动、自豪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
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有详有略
七、教学反思:
7*望大陆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学习诗歌
(一)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
(二)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三)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朗读后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板书设计:
7*望大陆
望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爱国)
望大陆
六、教学反思:
8.《明天更辉煌》
教学要求:
帮助学生认读“缀、汁、荆、棘”4个生字;会写7个,掌握“骨肉分离、自强不息”等词。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诗句领悟文章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会诗,背诵第三小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表达出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香港回归是民族的一件大事,让无数人兴奋与自豪。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二、精读,体会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说说感受最深的部分。
2.反复朗读: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撕断肠……企盼着你的归航。
3.指导学生读出被迫离开时的悲愤与日夜思念。
(二)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说说感受最深的部分。
2.反复朗读:不管你离开多少岁月,母亲的血在你身上流淌……和力量(香港的繁荣离不开母亲大陆的支持)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说说感受最深的部分。
2.反复朗读:有亿万炎黄子孙,有一们伟人永志不忘……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了祖国的统一)
3.练习背诵第三小节。
9.山海关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括归纳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上节内容
(一)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
(二)第1、2段作者直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细读文章,体会内容
教师可用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读,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教师启发引导补充。
(一)朗读第6-9段
思考:作者站在雄关之上,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精神异常振奋,心胸倍加开阔→慷慨悲歌,涌遍全身)作者想到了什么?
(第6段:在广阔的自然空间畅游 第9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又分别有怎样的感受?(第7,9段)
作者用哪些词语概括了山海关的历史及自己的感受?(抵御,捍卫 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二)朗读第10段并思考:
这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歌颂)
作者用哪些词语概括了山海关的形象?(雄伟庄严的风貌,伟大的体魄)又用哪些词语概括了山海关的历史和精神?(可歌可泣 忠贞的灵魂)
三、归纳文章主题
可让学生思考 概括 讨论,教师引导补充明确
本文通过描写山海关的雄伟壮丽,缅怀山海关的历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四、小节
这篇抒情散文,写作者在雄关上的目睹和遐想,用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全文洋溢着爱国的激情。
10*太阳与士兵
教材分析: 《太阳与士兵》是描写中国边防军人的动人事迹的一则短文,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无限赤诚之心。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太阳与士兵的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之情。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帮助学生认识五个生字。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读后练习,用书信的形式写出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教学方法:练习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读。
谈话:生活中,有各种对话——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可是,你听过这样的对话吗?
板书:太阳与士兵
二、初读对话。
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
三、再读对话,一边读,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
(一)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
(二)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
(三)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
四、巩固练习。
(一)注意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想想这样写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北国的松,江南的竹,中原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每一料种子都带着战士的馨香在这里落户。
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祖国!
(二)为课文插图配一首小诗,题目是《太阳与士兵》。
(三)给“东方第一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信,倾吐你心中想说的话。
五、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语文大课堂活动“今日家乡”。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参与,自由选择活动合作伙伴,学习自己策划调查采访方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方式。不限内容范围、文体样式,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语文百花园二”,安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习作”。
一、温故知新
(一)理解与运用:体会出句中带点词语所采用的打比方修辞方法,把句子描绘的情景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让学生在比喻句子中体会比喻修辞的作用。
1.投影: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比喻)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有一阵十分响亮的掌声。(形容)” 2.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3.反馈交流:
第1个句子中,采用“海洋”来比喻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很多很多,就像宽广无比的大海:后用“海上的波浪”来比喻天安门广上的红旗也很多以及飘扬翻动的样子,就像大海上翻滚的波浪。
第2个句子中,用“雷明”来比喻会场上人们的鼓掌声特别响亮,就像打雷的声音那样震天动地。
4.学习用比喻的方法来写句子,要用上指定的比喻词。
(二)拓展与交流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宁宁和丫丫二人的对话。
2.各自说说自己的认识,或是产生共鸣的收获,或是与之不同的感受。3.教师酌情进行点评。
(三)积少成多
所选诗的作者龚自珍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开新风气的人物。他48岁时因主张革新受到清政府顽固派的打击迫害,终以父亲老等借口辞官归乡。这首诗是他回家途中,读陶潜诗的有感而发。他有力地批判了即将灭亡的封建制度,抗击朝政,表现他期盼变革现实、振兴国家、以抵抗外敌的意愿,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1.对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注解去解决。2.指导朗读并能背诵。
3.可以让学生搜集、抄写有关表达“爱我中华”之情的诗句、格言等。例如: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宋。岳飞)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明。李梦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趁之?(清。林则徐)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清。秋臻)人在异域最思念家乡,人在异国最怀念祖国。(侠名)
二、语文大课堂
(一)讨论
(二)调查与采访
1.组成小组,组成小组,走进商店、大街、蔬菜大棚、家庭等地进行调查和采访。2.围绕调查对象,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书店,还可以上网查阅、搜集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搜集实物、图片、或录像等。
3.整理与分析
以“今日家乡的……为题,写一份表格式的调查报告。
4.交流
三、习作
(一)审题:读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题目要求有四句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说明这是自由作文:“可以不限内容范围,也不限文体样式”(第一句话);第二层解释“两不限”的具体含义:“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你特别熟悉的景物或物”——这是“不限内容范围”,“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日记或诗歌”——这是“不限文体样式”(第2句话);第三层提出写作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题目恰当,自作修改等(第3、4句话)
(二)看“平台”,参与习作讨论。可按“习作讨论平台”的四点,先个体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三)自动笔,进行初步试写。根据各人选定的内容、文体动笔的练习,可先列提纲,也可直接写。
(四)选例文,组织交流评改。
教师审阅全班学生的初作,从中选择内容、不同的问题理文若干篇,分类与点评,使学生从别人的习作中的优点或不足受到启发。注意:要让学生也参与点评、发表意见。
四、教学反思:
任教教师:陈秋娴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5.负荆请罪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恶劣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斜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6、知道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
将剧本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4、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5、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6、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要是……
宽恕我
背荆条
扔在一边
避让
跪下
扶起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6.最后的姿势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XX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
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四川省灾区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危难时刻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
先请学生说教师再补充。
过度:在地震中谭老师怎样保护自己的学生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说说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主要内容的关系,3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4.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5.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学完本课你觉得“最后”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板书:
最后的姿势
关爱家人 工作积极
忠于职守
7.船长
[写作特色]
集中笔墨,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写作色。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运用对比方法,揭示人物品质。
客轮遇险以后,船长想到的是60个人的安全,惟独没有想自己,这60与1的对比,揭示了他忘我的品质;在人们混乱时,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两处对比,突出了船长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慌。
运用语言动作,突出人物性格。
客轮遇险后,哈尔威船长“大声吼道”,“简短有力的对话”,“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下达着命令,一切都在听从他的调遣,危急中还不忘抢救见习水手克莱芒,突出了人物果断、坚决的性格。
运用特写镜头,展现人物形象。“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人了深渊。这是一个典型的特写镜头,展现了人物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后作业4中的两个勺子,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段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调遣大副井然有序
威严履行深渊忠于职守
2.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
哭泣机械灵魂争执控制
调遣呼号斗殴克莱芒可怖
指名朗读,指导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哭泣:小声地哭。
调遣:调派,差遣。
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
履行:实践。
肇祸:闯祸。
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整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一自救一牺牲”给全文分段。
讨论:第一段
第二段
三、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
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
交流讨论: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
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
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出示挂图。
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
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
看图听老师背这一段话。
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
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
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
小组交流,讨论。
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指名读。
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
“伟大的灵魂”指什么?
指导朗读第二段。
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
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四、质疑
五、背诵
第29、30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3、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齐背
指名学生背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
三、批改,订正。
8.爱之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爱如茉莉》吗?谁来说说讲的是什么?(生回答)是啊,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万难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爱之链。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平翘舌音:餐、蹭、糙;前后鼻音:吻、腕;后鼻音:蹭。
2、指名读词语。
乔依 颠簸 凄凉 矮小 脚腕 蹭破 车胎 瘪了
袜子 油污 绝望 餐馆 亲吻 粗糙 脸颊
荒芜人烟 天经地义 潸然泪下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荒芜人烟:指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质疑的道理。
潸然泪下: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按提纲“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讲一天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下岗后又找不到工作的乔依非常热情地无偿帮助一位在寒风中几乎绝望的老妇人修好了汽车,老妇人非常感动。
第二段写老妇人来到乔依妻子开的小餐馆,得到了女店主的热情服务和细心照顾,老妇人深受爱的感染,留给女店主一些钱就悄悄地走了。
第三段(12自然段))乔依的妻子发现老妇人留下的钱和字条以后非常感动,心中充满了爱的暖流。
四、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我说爱更是一根心链,栓紧你我彼此的心,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一下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幕。
3、你还记得课文中讲了哪两件事吗?
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二、学习课文1~8自然段
1、师述: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寒风挟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一条乡间公路伸向远方。这里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一切显得是那么寂静、荒凉。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请你自己读一读2——8自然段。(学生自读)
2、全班交流。
1)在荒芜人烟地方,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
“又冷又怕”——在冷风中发抖紧张地闭上眼睛
“紧张绝望”——荒芜人烟等了一个小时几乎完全绝望
2)谁愿意通过朗读把老妇人此刻内心的绝望、害怕表达出来。
指读——齐读
3、尽管老妇人此时几乎绝望了,但她的内心始终在期望着有人来帮她一把。这时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请你自己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
全班交流:
1)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语,想象当时修车工作的困难。汇报:
“难”手和脚腕蹭破出血顾不上擦
“冷”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清水鼻涕流下来
“脏”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
2)你从这些句子的描写中看出了什么?(看出修车的工作非常费劲,而乔依不怕脏,不怕累,真心诚意为老妇人修车。)
4、课文中还有哪些段落的描写也反映出乔依的为人?再默读2、3、5—8自然段。汇报:
你从乔依安慰老妇人的话中体会到什么?(热情、体贴、细心)
这几句话如暖风吹拂过老妇人的心田,谁还愿意来读一读?
…………
5、你从他的言行中能感受到他具有怎样的品质?(乐于助人的品质;乔依对老妇人是一种真心的关怀,而不是一时的敷衍;乔依竭尽全力,无私地助人。)
6、出示第六自然段:
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相信你读了这段话,对乔依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乔依的行为会有新的理解。齐读
理解:“天经地义”什么意思?(理所当然,不容质疑)
多么质朴,多么纯洁的想法啊。再读第六自然段。
7、引读6、7自然段。
所以,当乔依修好车,老妇人满怀感激地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乔依,他从来没想到,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因此,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
8、小结:在乔依困难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别人爱的帮助,所以当他看到被困雪地,孤立无助的老妇人需要帮助时,不容质疑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不求报酬,只希望老妇人也能把悠悠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三、学习9-11小节
1、这爱之链的第二个故事,就请同学们自己学习。
2、自读9~11
3、出示填空题:
来到了小餐馆,老妇人看到
突然想起了
于是
提示:她还看到了什么?还会想起什么?你可以结合前文,也可以展开想象,自己先练习说一说,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4、让我们再次回到那简陋但温馨的小餐馆去感受这动人的故事,齐读9-11小节。
四、学习12小节
1、引读:关上店门,女店主走进里屋……
2、出示句子: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3、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爱之链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五、总结课文。
1、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
(真情互动,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正因为乔依曾受到他人的许多真情帮助,所以他认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的手是天经地义的,这正是用“爱之链”作课题的道理。)
是啊,所有发生的这一切感人的故事都是因为爱,也正是因为大家心中有了爱,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爱的赞歌。
2、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六、拓展。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提示:1)注意故事的连续性;
2)描写时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和动作等;
3)要升华“爱”的主题。
教学后记:
在教学本课时,我努力做到:
1、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深,每一段都精讲、细讲肯定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找出课文最值得讲的内容讲深讲透,以点带面,把相关的片段串联起来,在教学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能很好地突破重点,又能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
如在教学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中,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静心默读,谈谈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在交流时,交流以下三点:一是乔依热心地、不顾一切地帮助老妇人修车;二是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乔依生活的贫困;三是联系课文二、三、五自然段感受老妇人的处境,从而感受乔依对老妇人的关心。这样一来,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内容被有机地整合起来。
2、深入文本,抓字、词、句
我认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外,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字、词、句来谈感悟,那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岂不是回到了传统语文教学误区:死抠字词句了吗?其实不然,对字词句的解读正是建立在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的。你想,中国的放块字是多么神奇啊!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短短几句话就可含概天文地理,上下千年。如果不让我们的孩子好好咀嚼咀嚼祖国的语言,那岂不是暴殓天物吗?
在引导学生感受乔依热心修车时,通过“蹭破”、“摘下”、“几乎没有知觉”、“喘着”、“流下来”、“沾满”、“脏”等字词感受天气寒冷,修车的工作费劲,但乔依仍然不怕脏、不怕累,卖力地帮助老妇人修车。在体会乔依生活贫困时,通过“……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等句子感受乔依的处境艰难。抓住这些重点的字、词、句,就能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
习作2
教学目的:
1、记叙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件最受感动的事情。
2、在真诚的交往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鼓起勇气直接或间接地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懂得报答,学会感恩。
3、根据要求完成习作,注意叙事清晰,结构完整,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一、出示多媒体营造爱的氛围。
1、讲述故事:
1999年10月1日黄金周,在贵州马岭河峡谷,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他们两岁的儿子子灏,乘坐缆车去山顶。当时车厢竟满载了35名乘客!当缆车到山顶平台停了下来。就在这一瞬间,缆车不可思议地慢慢往下滑去!接着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轰隆”巨响响彻了山谷。当救护人员打开缆车门的时候,他们惊讶了,在血肉模糊的车厢里,唯一的生还者,竟然就是当时最小的游客子灏?!
原来,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子灏的父母不约而同地使劲将自己年幼的儿子高高举起。最后,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孩子的父母,却永远离开了人世!
2、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发表看法和感想
二、生成爱的共鸣。
这种感天动地泣鬼神的父母之爱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位。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爱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教师补充诗人刘丙钧的《妈妈的爱》
妈妈的爱
作者:刘丙钧
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我从梦中醒来,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妈妈到学校接我,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雨水却打在妈妈的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妈妈抱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妈妈着急地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有一天,我打破了暖瓶,对妈妈又说了谎,妈妈的批评叫我脸红,我不敢抬头看她的眼睛。
啊,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
一次老师叫用“最”字造句,我说:“我最爱妈妈。”
妈妈告诉我:“最该爱的是祖国,祖国是我们所有人的妈妈。”
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一读,然后老师再请一个同学来朗读
读了这首诗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呢?学生谈看法。
三、唤起爱的记忆
舔犊情深,父母之爱,深如大海。
想一想:爸爸或妈妈做的一件或几件什么事情让你特别感动?并把这件最感动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听。同学们回忆一下
(力求引导学生选择不同方面的事情来讲
四、倡导爱的表白
教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然我们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深深的感激和真诚的谢意。
老师布置了要同学们对自己的父母说一声“我爱你!或者不好意思说的可以写在纸上给他看,还要求同学们观察妈妈或爸爸会有什么反应?尤其是神态和动作,以及你自己的内心感受。
现在老师就来问一问啊,把你的幸福和大家共享。
五、写下爱的诗篇
(那现在就让我们把父母对我们的爱,和你对父母爱写下来吧)题目自拟
这次习作是一次真爱的表达,因此要融入真情实感。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
提示学生注意:
这次习作包括两方面内容:
1)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件最受感动的事情,要真实、具体。
怎么才能把事情写具体呢?谁来说说?(应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使内容更具体)
2)记下自己向父母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爱的过程,要清楚
(把父母的反应,尤其是语言、神态及动作写清楚)
板书
习作2
父母
爱(感动)
我-------→
爱(表达)
练习2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音词,使用时需要加以认真辨析。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的小结,让学生读题。
(2)让学生思考每题的括号里应填什么词。
(3)师生共同给出正确的答案。
(4)学生照上一部分的样子回答问题。
(5)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认真回忆类似的同音词。
(3)根据列出的同音词,自己出题,同桌或小组回答。
(4)师生评议。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诵读《我不期望回报》
(1)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
(2)学生自由练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理解着去诵读。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感悟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及每个字方在一行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哈尔威、履行”邓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练习。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口语交际来练习采访,学会有礼貌、得体的采访。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采访的几个注意点:
1、要有目的性。
2、确定采访对象,列好采访提纲。
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
4、记录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确定采访目的。
(2)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准备、整理好采访提纲。
(3)准备采访时所用物品。
(4)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练习采访。
(5)推选两个同学上讲台分角色进行采访。
(6)评议。
3、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学写毛笔字,能写得美观、大方。
教学过程:
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
4、指导。
5、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