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3 00:4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

科目:物理必修1

教学对象:高一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黄基利

单位:温州市龙湾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来源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6节《自由落体运动》学习后的一节应用课。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知识内容上,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在思维方法上渗透着理想化模型的重要研究方法。在必修一整个运动学的教学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重点就在于规律的应用,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就包含了整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的思维方法,因而本节课对学生怎样分析运动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理解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2)能够利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分析自由落体的运动轨迹并能分析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3)知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4)知道竖直上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解决竖直上抛运动的简单题型。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2)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3)通过对重力加速度测量的实验探究,初步会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4)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位移、加速度、时间等描述运动的知识,而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及其运动规律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通过学生上交的作业来看,对于如何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怎样求解重力加速度,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能独立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简单题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总体上采用“设定情景,提出问题”——“师生探讨,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计算求解”——“总结规律,拓展练习”的主线开展。首先回忆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然后提出“怎样测量重力加速度?”,师生分析问题之后,学生开展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理论推导计算;教师给出方案,学生自由探讨计算;最后教师给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应用的两个常见题型,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和理论计算;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应用的两种题型分析; 教学难点:

1.逐差法和滴水法求重力加速度;

2.竖直上抛运动的题型分析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情景引入: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都必做自由落体运动

B.从地球表面附近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加速度都是相等的 C.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C

思考回忆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运动规律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定义: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2)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重力加速度:

大小:一般g可9.8m/s2或10m/s2 方向:竖直向下

问题情景一:

如何求解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呢?你可以想到几种方法。

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方法

通过学生探讨研究利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来求解重力加速度,从而达到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实验方案1: 利用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分析

提问:根据纸带信息,可以有几种方法进行求解重力加速度? 分析:

方法一画出v-t图像,根据图像的斜率求解重力速度。方法二逐差法

①如果纸带上有六条连续的相等时间间隔,则

②如果纸带上有五条连续的相等时间间隔,则去掉头或者尾的间隔,采用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对v-t图像的应用和逐差法公式的学习

实验方案2:利用频闪照相

频闪摄影是研究变速运动常用的手段。在暗室中照相机的,频闪快门处于常开状态,频闪仪每隔一定时间发出一次短暂的强烈的闪光,照亮运动的物体,于是胶片上记录了物体在几个闪光时刻的位置。根据小球自由落下时的频闪照片示意图,频闪仪每隔0.04s闪光一次,就可以测量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注意:单位是厘米

问题:给出频闪照片的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分析,提出求解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计算方法: 方法一:使用逐差法求解;

方法二:求出某个位置的速度和开始自由落体运动到该位置的时间,利用计算重力加速度; 方法三:量出开始自由落体运动到某个位置的高度和运动时间,利用计算重力加速度; 方法四:取两个相邻相等时间间隔T及位移之差,利用求解; 方法五:求出频闪照中某两个位置的速度,利用求解

对自由落体运动公式的灵活应用

实验方案3:滴水法测加速度

某同学用下列方法测定重力加速度

(1)让水滴落在盘中时,仔细调整水龙头的阀门,使第一滴水刚落入盘中听到响声的瞬间,第二滴水滴正好从阀门口处开始下落;

(2)当听到水滴落进盘中的某次响声开始计时,并数“0”,以后每听到一次响声,依次数“1,2,3,„„”,直到数到“50”按下停表按钮,停表上显示的时间为20.0 s;(3)用米尺测量出水龙头阀门口到盘子的距离为78.24 cm.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及所得数据,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值为_____m/s2.学生思考并进行求解

对知识点——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问题情景二:

屋檐定时滴出水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已刚好到达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正分别位于高1m的窗户的上、下沿,问:(1)此屋檐离地面多少米?(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并分析

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题型一

问题情景三:

竖直上抛一物体,初速度为30m/s,求:上升的最大高度;上升段时间。(g=10m/s2)(教师演示,并讲解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学生课堂练习:

在离地15m的高处,以1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求小球落地时的速度和小球从抛出到落地所用的时间.(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取重力加速g=9.8m/s2)

学生独立思考并分析

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题型二 竖直上抛运动特点:

(1)具有竖直向上的初速度。

(2)因为重力远大于空气阻力,故空气阻力可忽略。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恒为重力加速度。

(3)物体上升达到最高点还要下落,上升阶段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阶段是自由落体运动。

七、教学评价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的量规评价表 评价指标(权重)

优良

合格

不合格

自评

师评

学习完成情况(50分)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以及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10分)

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以及重力加速度的大小(8分)

对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认识有点模糊(5分)

熟练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基本公式(20分)

基本知道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涉及的公式(15分)

只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涉及的公式,不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10分)

能熟练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分析并解决实际的落体问题(20分)

只能基本利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公式分析并解决实际的落体问题(15分)

不会分析落体运动的问题(10分)

自主探究(20分)

能提出新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设计方案,并独立完成探究测量重力加速度(20分)

不能提出新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案,但能独立完成教材提供的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12分)

不能独立进行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效果差(5分)

合作交流(15分)

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并提出新的设计方案(15分)

小组成员合作较好,能基本完成课本提供的实验方案(10分)

小组成员之间表现不好,不能完成测量任务,效果差(5分)

解决问题(15分)

能很好地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5分)

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效果一般(10分)

不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5分)

合计

等第:

1、优良:80分以上;

2、合格:60分以上;

3、不合格:60分以下

八、板书设计

一、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定义: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2)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重力加速度:大小:一般g可9.8m/s2或10m/s2 方向:竖直向下

二、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1)纸带测量(2)频闪照相(3)滴水法

三、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应用:

(1)连续滴水型(2)竖直上抛型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设定情景,提出问题”——“师生探讨,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计算求解”——“总结规律,拓展练习”的主线开展。教学设计完整,而且题目选择合理、适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给的例题代表性强,有助于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本节课的主要亮点就是对“如何求解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呢?你可以想到几种方法。”和“给出频闪照片的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分析,提出求解方法。”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并积极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而且学生提出的很多意见都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这充分说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尤其是对第二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充分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来求解重力加速度,语言表述也非常得清楚。本节课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1.课堂的问题情境引入所花时间有点长,直接影响到后面课堂内容的开展,所以课堂的时间掌控方面今后还学要多加注意;

2.课堂提问主要是让全体学生一起回答问题为主,单独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情况很少,今后要注意改变。

我校听课老师给我的意见是教学设计比较合理,内容安排恰当,学生能积极相应老师的教学,课堂非常活跃;不足之处就是在课堂氛围掌控方面要多加注意。

第二篇:《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1)物理第一册第二章直线运动的第5节自由落体运动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内容在本章教材的最后一节,学生学习了前面的运动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学习的一种特殊的匀变速运动,它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同时通过本节内容的知识探究,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教材特点:

a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匀变速运动规律的理解

b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a、了解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历史事实和科学方法; b、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c、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d、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

b、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课本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a、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引入,在问题情景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b、在学习中,学会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1、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推导及运动规律的掌握和运用; 难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推导。

二、教法和学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物体自由下落运动的理想化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其广泛性和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依据认知结构理论,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实验探索、课件展示、分析讨论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科研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学中创设物理情景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来探索规律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得出结论。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拔。采用:“复习提问——直观演示——分析讨论——归纳概念·揭示规律——巩固知识”并辅以现代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

学会解决问题。采用:提取旧知识——积极思维——实验探索——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提问: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是

Vt= V0t + at S = V0+12at 22Vt2-V0=2as b、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比有什么特点?

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比为1 : 3 : 5 : 7……

指出:这个公式反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它可以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中。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结论来验证某些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2、新课引入

演示:将一张纸和一个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 现象:重物先着地,重的物体下落较快。

提问:如果将纸片揉成一团在和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结果会怎样呢? 让学生猜测实验现象再演示,调动学生尽早投入课堂积极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演示:将纸片揉成一团在和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 现象:几乎同时着地,轻重不同的物体同时下落。

提问:两次实验用的物体是相同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启发学生认识到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研究。讲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时,拟定一个讨论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正亲临这场争论,进入情景教学。学习伽利略相信科学,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引出课题: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课件:牛顿管实验

未抽气时: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的慢

抽出部分空气时: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加快,但仍比重的物体下落的慢 抽成真空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使学生再次认识到生活中观察到重物下落快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终于使问题真相大白,从而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1)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条件:在没有空气的真空里才能发生,若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只有空气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下落才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指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进一步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它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课件:闪频照片

引导让学生通过频闪照片看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越来越大,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但究竟是否是匀变速呢?

讨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但究竟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启发学生利用照片上的数据来验证。让学生自己分析、处理数据。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及时引导。结奏应放慢,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使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性质有深刻的印象。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且根据S = 12at可知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是相同的。2引出重力加速度

3、重力加速度

(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符号:g)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取9.8 m/s,粗略计算时可取 g = 10m/s。课件: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有所不同。赤道处g小极地处g大。

因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都使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 V0t + at  Vt= g t S = V0+

221212at  S = at 22Vt2=2as 2Vt2-V0=2as 

四、课堂练习

1、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的质量的3倍,它们从同一点由静止开始下落,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加速度大

c、甲与乙着地的速度相同

d、下落过程中,两者在任意时刻离地的高度相同。

五、小结

1、自由落体运动

(1)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条件:在没有空气的真空里才能发生,若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只有空气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下落才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

(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符号:g)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取9.8 m/s,粗略计算时可取 g = 10m/s。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 V0t + at  Vt= gt S = V0+1212at  S = at 22Vt2=2as 2Vt2-V0=2as 

六、作业

1、测定自己的反应时间

2、P45页1、2、3、4、题

3、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七、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追求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情感层面上的接触,追求师生心灵的拥抱。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用积极、及时的评价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本节课通过深挖教材,按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目标,以观察实验、分析、归纳、讨论及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来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信心得到增强,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篇:化学方程式书写习题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方程式书写习题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后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设置的习题课,这节习题课不仅要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更将本书前面几单元所学的化学反应全部融合汇集于此,从而达到了知识的系统性。建构一个知识脉络和框架图,从而也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以致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至于学习后面就不顾以前所学知识,并将化学学科的特点无处不在的化学反应体现出来。通过一些物质之间的转化关联并写出每一步的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费学生的科学意识。

而且这节课是承接前节课布置的作业讲的,进步巩固所学知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由练习让学生熟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2)熟练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复习并建构知识框架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情感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即培训学生的科学意识

(2)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 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重点:

1、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按归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出铝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活动后总结]在强调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时,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查”这一最后环节。即做到:

“写”——化学式要正确。“配”——要配平。“注”——条件要注明。

“查”——仔细检查。这也是判断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的思维角度。[复习]1.最小公倍数法 2.观察法

练习并讲解:上节课作业16个(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2)镁条燃烧:(3)木炭燃烧:

(4)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5)铝丝在空气中燃烧:(6)硫磺燃烧:(7)汞燃烧:(8)氢气燃烧:(9)水电解:

(10)氧化汞受热分解:(11)加热分解高锰酸钾:(12)氯酸钾受热分解:(13)过氧化氢常温分解制氧气:(14)将铁钉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15)向苏打(Na2CO3)中加入稀盐酸(HCl):(16)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2 NaOH + CuSO4 ===== Na2SO4 + Cu(OH)2 [分析]:象上面第(16)有原子团参加的反应,我们直接数原子团或者根的整体的总个数,然后配平,不用将原子团中的每一种原子分开数。这也是平时学习中的需要掌握的一种方法。

同学们试着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C3H8 + 5 O2 === 3CO2 + 4 H2O 以后如果是某物质燃烧,如反应物中有碳元素、氢元素产物分别写CO2 + H2O象刚才这样的化学方程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归一法(即待定系数法):

3.归一法(待定系数1法)

找到化学方程式中关键的化学式,定其化学式前计量数为1,然后根据关键化学式去配平其他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若出现计量数为分数,再将各计量数同乘以同一整数,化分数为整数,这种先定关键化学式计量数为1的配平方法,称为归一法。做法:选择化学方程式中组成最复杂的化学式,设它的系数为1,再依次推断。

第一步:设NH3的系数为1 1NH3+O2——NO+H2O

第二步:反应中的N原子和H原子分别转移到NO和H2O中,由此可得 1NH3+O2——NO+3/2 H2O

第三步:由右端氧原子总数推O2系数 1NH3+5/4O2——NO+3/2 H2O 第四步:取最小公倍数相乘 4NH3+5O2——4NO+6H2O 如用归一法配平:乙烷燃烧: C2H6 + O2 ==== CO2 + 4 H2O

A l + Fe3O4 ==== Fe + Al2O3

[小结] 配平方法很多种,往往一个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需要几种方法都用,无论是用什么方法配平,都要多练才行。

作业:练习册第107—110页 教学反思:

是在发觉学生学习后面知识将前面的知识忘记的基础上上的这节课,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提高作用。

本节课在学习活动中“学问结合,学思结合,学练结合,学用结合”,“手、脑、口”并用,本课题不能忽略学生口述化学方程式的训练。因为表达非常有利于书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我讲得多,学生练习得很少,因为是前节课作业所以我忽略了这个问题。

第四篇:习题课教学反思

习题课教学反思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樊昀峰

习题课是常规课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通过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习题的任务,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习题课在几种课型中占有重要比重,为此我谈一下习题课中我的做法。

一学生正确认识习题课

习题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心理学认为,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因此老师与学生都要重视习题课。正确面对习题(试卷),做完习题不代表结束,应对每一选项认真分析并列出知识点,对于错误的题目分析其原因。我要求做完题(试卷)必须分析每一道题每一个选项,讲题之前进行检查。

二是课前认真备课

首先老师认真分析试题,列举考试知识点,指出重难点。再是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指出优点及不足,第三要求学生认真“备课”,学生做完题后先自查,找不足整理思路,总结解题方法,然后分组讨论,在组长带领下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的空间,激励他们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是课中高效上课

通过分组讨论及自查,达到会儿不讲,学生普遍存在问题进行讲解,这样节省时间。周考月考试卷讲评一般一到两节课讲完。总结方法及知识点,整理解题方法,并设置类型题训练,达到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这样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而且避免学生中出现常考常错的现象。

四是课后认真总结

课后总结非常重要,是对知识的提升,我要求学生改掉以往将错题挪到改错本上的方式,应将题考查知识点列举出,并写出出错原因,总结解题方法。

传统习题课教学的最大弊端便在于“一言堂”,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严重压抑了学生的自由个性和探索欲望,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师的“教”,更多的应是自己“体验”和“悟”的过程。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篇二: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反思

成都市川化中学 黄荣锋

引言 2008年4月,成都市川化中学举行了“教学建模月”活动,其中重点探究了“新授课”、“习题课”、“试卷评讲课”等三种模式课型的建模。我在其间承担了一节《组合习题课》的公开课的教学,结合这节课的教学,我谈谈对习题课的再认识。

波利亚强调指出:“中学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 “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习题课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形式.目前我国中学数学教学中,习题课教学占有较大的比例.在习题课教学中,师生通过对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及其运用有进一步的理解,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在对例题解题策略的思考和解题方法的探求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对于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挑选例题: 1.例题选择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二是技能目标,要通过本节学习,巩固哪些知识,扩展哪些知识,掌握哪些解题方法,理解和体验哪些思想方法,形成什么技能,这些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将成为简单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训练,使学习内容缺少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之间难以很好地沟通和联系.例题的安排难以达到示范性,习题的安排

也缺少典型性,揭示习题的规律性也有困难.所以缺少目标的习题课不仅有盲目性,还会降低教学效率,因此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2.例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即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选择,不宜过易也不宜过难,要把握好“度”。要注意题型的划分,习题类型一般有基础知识型、基本方法型、综合提高型、创新应用型等,在难度上要有低、中、高三级题型,这三级之间还应插入级与级之间的“缓冲”习题,形成“小坡度、密台阶”习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发现区”内解题,利于学生“步步登高”,利于学生树立解题的必胜信心.我们坚决反对把难题放在前面,坚决反对把整套习题安排得太难,要避免打击学生做题的积极性。适当安排综合提高型和创新应用型习题,有利于程度较好的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习题的安排,既要体现知识与方法,也要体现能力培养与积极性调动.3.例题选择要有研究性,典型性,要克服贪多、贪全,既要注意到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选择例题要精,要有丰富内涵,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质量,以期“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挖掘共性;多题归一,归纳规律”。首先要让某些例题体现主要知识点的运用,体现通法通解,以起到加强双基的示范性,再通过适当的变式引申、变式训练,以达到夯实双基、举一反三之效.例题的安排要体现教学解题方法的训练和解题技能的培养,要揭示例题的解题规律和体现例题的思想方法,这样才能体现例题的典型性,分析例题前可适当回顾知识要点及解题的基本方法,以便例题的学习更自然、更轻松.二、重视问题分析: 1.传授波利亚《怎样解题》的解题观: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总结。在每次习题课前要向学生强调解题的一般步骤。针对具体习题,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道题都有问题。老师就应让他们暂时停下来,帮他们分析解题思路,找出入手点,可以用那些具体的解题方法,中间可能用到那些具体的知识点。题目解完后,应该进行回顾总结:在解题过程中,我们用到了那些数学思想方法,采用了那些常用技巧,还可以解决那些类型的问题。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分解目标,进行知识点定位,寻找问题突破点,选择解题方法。在习题课中,对每个问题,老师要尽量让学生来说明他们的思路和解法。遇到学生回答有错误的地方,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给其指出。例如本节课的一个引申题:以正方体的八个顶点为顶点四棱锥有多少个?有个学生就首先站起来说应该是八个顶点中选五个顶点的组合数。我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把那位学生的错误原因展现出来,并给出了正确的解法。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强化等价转化与化归思想,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节课的大部分问题,基本都有

两种以上的解法,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思考角度。我也注意让同学们把每种对应的解法都展现出来,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4.注重思维方法和品质的培养,如逆向思维,正难则反,类比思想等,要求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切忌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三、注意反思引申: 1.注意对同一知识点的题型的归纳。在习题课当中,针对组合应用题的特点,老师要把它归纳成为几何问题、抽样问题、分组问题三种类型,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更加条理化的理解。2.注意对同一题型的解题方法的归纳。比如这节课中反复强调的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最常用的直接法和间接法等。3.注意对特殊问题一般化的追求。比如这节课中的问题二,我就对三个不同的题目归纳到一起,采取了类似的处理方法。如果能够把以上三方面的处理措施落实到平常的习题课教学中,我们就能少走许多弯路,真正提高课堂效益,也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其解题能力大有裨益。

附件 《组合习题课》简案

组合习题课

(教材分析)

一、组合应用题一般也分两类,即无限制条件和有限制条件的组

合问题。常见的题型有:(1)抽样问题;(2)分组问题;(3)几何问题。

二、解组合应用问题的注意点 1)认真审题,根据题意分析事件是什么?

是哪类的组合问题?有无限制条件?通过怎样的程序来完成?

(2)弄清限制条件,注意特殊元素,优先考虑特殊元素

(3)恰当分类,合理分步

三、解组合应用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常见方法:

(1)基本思路是直接分析和间接考察两类

(2)常见方法有:特殊元素、特殊位置法,间接法,分类记数法等(例题讲解)

第一部分 几何问题 问题一:平面内有10个点,其中有某4个点在一条直线上,此外没有3个点在一条直线上

(1)可以确定多少条直线?

直接法:c2 6?cc?1?40 2 41614c?c?1?40间接法

(2)可以确定多少个三角形?

间接法: 3c 直接法 3?c104?116210篇三:物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雷雨

一、问题提出:

物理老师们都感到新课容易上,而复习课难上。自从任教高一物理以来,复习课难上便时时困扰着我,每每上完复习课,总会呆呆地坐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堂自我感觉很满意的复习课,却激不起学生的共鸣,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我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灵魂,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就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因为这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 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力的平衡问题时,可以根据解答平衡问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进行归纳的总结。

因此,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习教学,是解决当前物理复习教学效率低,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方案设计:

课前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四、方案实施:

1、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习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等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2、题目的选编以考纲为纲,以教本为本,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示范作用。

3、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里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拉成线,织成网,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4、题目要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随时调节教学。因为能让学生当场了解解题过程,知道正误,及时反馈,教师由此也能立即获得学生方面的信息。纠正或强化,随时解决,不烧“夹生饭”,这样教与学的针对性都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还未掌握什么?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未掌握?等等。

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邢燕燕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1、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2、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教师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教师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2)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教师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教师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 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3)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3、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教师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教师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总之,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思维素质。

浅谈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一、问题提出:

老师们为物理复习课辛勤劳累,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老师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又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提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例如在复习电路分析题时,可以根据解答电路分析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

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进行归纳解答相关几种解法。

为此,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习教学,是解决当前物理复习教学效率低,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

三、方案设计:

课前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四、方案实施:

1、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习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2、题目的选编以考纲为纲,以教本为本,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我们教师应该如何选择习题呢?初中 物理是打基础的时期。所以,首先习题应具有基础性,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其次,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一节课上下来,一个章节复习过后,重点在哪我们的习题就要针对到哪,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不要让一些无用的“野鸡”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习题应该具有量力性,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习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而不是就题论题,所以应该有选择性布置作业,而不是象某些老师的“从第一题到第十题全做”或是“从13面到14面全部完成”;最后,还有一个习题的层次性问题,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习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要避免讲授完新知识后,立马把大量的初三的复习题,针对对该知识点的中考题搬过来一阵狂轰滥炸,好像难不住学生就显示不出老师的水平似的。

3、作业要布置了必收交、收交了必批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有些教师,借口说自己没时间实际是在偷懒,或者是教师高估了学生的自觉性(其实有时也不是学生不自觉),对自己布置的作业不收。实践证明不交的作业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很低,有的甚至就是抄抄答案或是一片空白。所以老师对学生作业要做到上面四个“必”字,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收,作业要认真批改,但我发现实际中,绝大多数老师对作业是只“批”不“改”,这里我当然主要指的是问答题和计算题。对作业的批改是“为结果论”,只要结果是对的,立马一个红红的长长的“√”就上去了,至于学生用的什么方法,用了那些方法全然不知;只要看结果是错的,旋即一个大大的“×”就划上去了,至于学生错在哪里从来不看,为什么错了从不帮学生找原因。从而在课堂订正作业时,对学生采用的一些好的方法没有“发扬光大”,对学生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没有足够的澄清,学生整体解题思路狭隘。而老师的讲解的仍然是埋在自己肚中的那壶“陈年老酒”,自己的知识也得不到更新。对做错的题要严格要求学生订正,做到作业要能全面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校正及时。

4、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里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5、题目要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随时调节教学。因为能让学生当场了解解题过程,知道正误,及时反馈,教师由此也能立即获得学生方面的信息。纠正或强化,随时解决,不烧“夹生饭”,这样教与学的针对性都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还未掌握什么?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未掌握?等等篇五:高三物理习题课教学反思

高三物理习题课教学反思

——建立物理模型提高解决力学综合问题的能力

天津一中 李永惠

摘要: 物理模型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分析研究问题的主要手段。繁杂多变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最终都要归结成学生熟悉的物理原理和物理模型,用熟知的原理、规律分析解决。物理模型是同类问题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归整,是同类问题的升华。无论试题情景多么新颖多变,物理过程多么复杂曲折,它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多么密切融合,其最终的落脚点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大都是物理模型的直接展现。可以看出,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的突出地位,这样的教学设计在高三物理力学复习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准确把握力学综合问题的实质和解决力学综合问题的基本方法。对解决新问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物理模型 建立物理模型 提高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1. 物理模型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纷纷把目光投向教育,我国也不例外,从高考改革到基础教育改革,改革的方向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使基础教育更适应信息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改革的目标是努力提高学生素质,使各种能力协调发展,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课改的一对矛盾是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减少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新教材加强了点面结合,点上主干知识明确,基础知识、基本规律一个都不少,面上增加了许多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和高新科技内容,一改旧教材高度抽象理想化的情景与问题,使物理知识更贴近实际,学生学习物理倍感

亲切。如何让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掌握更丰富的物理知识,物理模型的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抓物理模型教学,将最基础最典型的物理知识、物理问题介绍给学生,并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将研究方法也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以至升华。培养能力是落实课改的措施,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否找到一条知识与能力双赢的道路?这就是抓物理模型的教学。

2.物理模型教学也是高考改革的需要

高考改革的总趋势是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试题内容源于生产生活实际,许多试题的主干知识,就是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如:宇宙演化等,这些知识在题干中都以大量文字叙述,形成“信息给予题”这种新体型。这样的试题,本着高起点低落点,重能力淡知识,要求学生能从大量文字中,摄取有效信息,然后转成物理模型从而解决问题,建模能力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展示。如果缺乏这种能力,面对这样洋洋洒洒几百字的题目,学生抓不住有效信息,建立不起恰当的模型,从何谈起解题。例如:2003年高考理综第34题为:一

传送带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传送带经

过ab区域时是水平的,经过bc区域时变为圆 弧形,(圆弧由光滑模板形成,未画出),经过cd区域时是倾斜的,ab和cd都与bc相切,现将大量的质量均为m的小货箱一个一个在a处放到传送带上,放置时初速为0,经传送带运送到d处,d和a的高度差为h..稳定工作时传送带速度不变, cd段上各箱等距排列,相邻两箱的距离为l,每个箱子在a处投放后,在到达b之前已经相对于传送带静止,且以后也不再滑动(忽略

经bc段时的微小滑动),已知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t内,共运送小货箱的数目为n.这装置由电动机带动,传送带与轮子间无相对滑动,不计轮轴处的摩擦.求电动机的平均输出功率.这是一道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题。皮带传送物体模型,子弹打木块模型,学生一般都接触过,但两者组合创新后,学生必须具有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才能过关。对于这一类问题,学生往往心存恐惧,常有有力使不上之感,经常可以听到反映,做一般性习题有能力胜任,而做新情景习题感到困难,问题抓不住要害,不知从何着手,不懂得往什么方向想问题,究其原因,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和重视规范、抽象的知识的习得,学生无法把概念、规律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情景中, 学生的把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有很大的缺陷。

3.物理模型教学也是知识迁移创新学习的需要

物理模型来源于实践,形成理论,又反作用于实践,具有前瞻性。物理模型作为物理知识单元,是掌握基本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组成综合问题的基础。创新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组合。重组的过程就是知识迁移的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原有物理模型的缺陷,于是在同化原有知识结构的同时,打破这个平衡,使之顺应新模式,建立新的物理模型。历史上从汤姆生的原子枣糕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再到玻尔的量子模型就是最好的例证。可见建立物理模型既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又是深入学习的条件,因此掌握好物理模型,培养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就是学活了知识。

二.物理模型: 1.何为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典型的物理问题,是同一类基础知识、物理过程、思维过程的高度概括。是同一类问题,经过人们去粗取精后找出来的最本质的知识、能力、思维的结合体。学生认识了它、掌握了它,就可以利用它去分析、理解和解决同一类问题。2. 物理模型的特点:

(1)典型性是物理模型的首要特点。物理模型是从一类物理问题中,抓住主要的本质问题,删除干扰和次要因素,集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于一体,具有代表性的结晶。物理模型是同一类问题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归整,是同一类问题的升华。

(2)方法性是物理模型的第二个特点。物理模型不只是知识的结晶,同时也是思维的结晶。掌握好物理模型,除了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之外,还可以从物理模型的建立,理解物理知识深刻的内涵及外延,体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逻辑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比较复杂的物理问题升华为物理模型,用熟悉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判断,迅速找到突破口,尽快解答。

三.进行物理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已风靡世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已在我国得到广泛的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才能培养具有较好的创造精神

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21世纪的要求。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学习中不能只记住一些概念、规律或只能应付课本上的一些习题,要求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要求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队新问题时,能灵活利用它们解释新现象,想出好办法,形成解决各种问题的程序。总之,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习更多、更难、更深的内容,而是要提高学习的质量,使学生建构有效的知识。

四.物理模型教学的具体实施:

下面以“建立物理模型提高解决力学综合问题能力”这节课为例,介绍物理模型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课堂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子弹打木块”和“传送带问题”这两个力学中非常重要的物理模型及其一些相关的情景变换。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抽象、概括、运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物理模型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学科教育和人文教育,符合课改重过程、重视学生参与的价值观,使学生可以从物理模型的建立,对同一模型的不同层次的体会和感悟,会为它丰富的内涵所折服,体会它的内在美。

第五篇:习题课教学反思

习题课教学反思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樊昀峰

习题课是常规课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通过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习题的任务,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习题课在几种课型中占有重要比重,为此我谈一下习题课中我的做法。

一学生正确认识习题课

习题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心理学认为,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因此老师与学生都要重视习题课。

正确面对习题(试卷),做完习题不代表结束,应对每一选项认真分析并列出知识点,对于错误的题目分析其原因。我要求做完题(试卷)必须分析每一道题每一个选项,讲题之前进行检查。

二是课前认真备课

首先老师认真分析试题,列举考试知识点,指出重难点。再是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指出优点及不足,第三要求学生认真“备课”,学生做完题后先自查,找不足整理思路,总结解题方法,然后分组讨论,在组长带领下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的空间,激励他们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是课中高效上课

通过分组讨论及自查,达到会儿不讲,学生普遍存在问题进行讲解,这样节省时间。周考月考试卷讲评一般一到两节课讲完。总结方法及知识点,整理解题方法,并设置类型题训练,达到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这样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而且避免学生中出现常考常错的现象。四是课后认真总结

课后总结非常重要,是对知识的提升,我要求学生改掉以往将错题挪到改错本上的方式,应将题考查知识点列举出,并写出出错原因,总结解题方法。

传统习题课教学的最大弊端便在于“一言堂”,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严重压抑了学生的自由个性和探索欲望,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师的“教”,更多的应是自己“体验”和“悟”的过程。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载《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大全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1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科学抽象能力。教学时,教学过程的第一部分(通过演示实验,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可以适当紧凑......

    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反思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 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 孙自军 自由落体运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知识上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实例,在方法上渗透着理想化模型的重......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一章中的第五节课,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学习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以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本节课是想让同学......

    自由落体运动_教学反思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总结 通过这次课我收获很多,戴老师给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比如如何很好地说课。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自由落体运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实际现象表明物体的质量大小决定了物体下落速度的大小,前面同学们已经了解vv0at ,速度的大小取决......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发挥学生主动性,打造高效课堂 ---------------《自由落体运动》案例 杨炜龙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 理解自由落体运......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商南县鹿城中学 付周平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5节关......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案例 重庆66中学------韦 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及相关概念,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