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设计教学大纲(范文模版)
工业设计教学大纲
说
明
1.工业设计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对从事管理工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设计有初步的了解,也对热爱设计并有志于从事设计的学生有更多的帮助
3.讲授一学期,总课时68学时
4.选用教材:王明旨主编 〈工业设计〉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概论(4学时)
第一节 关于设计 第二节 现代设计的由来
第二章 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6学时)
第三章 设计草图(8学时)
1、设计草图的概念、位置和作用 2、设计草图的种类
3、绘制草图的用具、材料和特性 4、设计草图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 效果图表现技法(8学时)
1、设计表达及其在设计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2、设计表达的基础 3、表现图的种类和画法
第五章 三视图与透视图(6学时)
1、投影原理
2、画三视图的其它要素和规定 3、三视图图例
4、透视图的简单绘制方法
第六章 产品设计原形的制作(6学时)
1、平面与立体有着视觉的差距 2、设计原形是以立体造型表达设计 3、设计原形在古代生产中的应用 4、被广泛使用的木制“设计”原形 5、塑造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6、设计原形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7、设计原形的制作
第七章 发明与创造(4学时)
1、中外发明与创造的事例 2、发明创造的方法
编写人:左晓环 第八章 设计作品介绍与分析(2学时)
第九章 废弃物再利用(2学时)
第十一章 设计的未来(2学时)
第二篇:2010版《工业设计史》教学大纲
《工业设计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MEE011191 中文名称:工业设计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Industrial Design 课程类别:选修课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开课学期:2010-2011第2学期 总学时:24学时 总学分:1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世界工业发展的线索、概貌、各个时期主要流派、组织、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从而归纳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今后设计工作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使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借鉴历史经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于启发学生的观察、分析、创造能力和研究国内工业设计基本动向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参考书:1.《世界工业设计史略》,王受之编著,上海美术出版社
2. 《工业设计史》,何人可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工业设计,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1.绪论(6学时)
(1)工业革命前的设计(萌芽阶段和手工艺设计阶段)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2)18世纪的设计与商业
(3)机械化与设计(英国的纺织工业。美国的制造体系与设计。美国早期的汽车设(4)设计改革(芝加哥学派。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麦金托什与维也纳分离 派)
2.1915——1939年的工业设计(8学时)
(1)工业技术与设计(美国的工业与设计,欧洲的工业与设计。新材料与现代设计,技术与设计,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手工艺与设计)
(2)艺术变革与现代设计(美术革命、风格派、构成派与俄罗斯先锋艺术、现代主义、包豪斯、机器美学)
(3)本世纪20——30年代的流行风格(艺术装饰风格。流线型风格)
(4)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美国工业设计的职业化、欧洲的工业设计师)3.1940年至当代的工业设计(10学时)
(1)战后重建与设计(现代主义的发展、美国的商业设计、意大利的风格与设计、联邦德国的技术与分析、日本的传统文化与高技术、台湾及南朝鲜的工业设计、公司识别计划、人机工程学的发展、新技术及新材料与设计)
(2)走向多元化(理性主义与“无名性”的设计、新现代主义与高技术风格、波谱风格、后现代主义)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五、作业
六、考核方式
论文与简单设计图
七、成绩评定
1.论文一篇(2000——3000字)。(80%)2.1张手绘图(各历史时期代表作品选作)(20%)。
八、执行大纲时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会对进度做适当的调整。
执笔人:常瑜
第三篇:《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05工业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工业设计(本科)专业 学时数:78(72+6)学分数:
执笔者:龚建春 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课程的性质、教育目标及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具备机械设计初步能力的重要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能力方面应着重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应能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明确机械设计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在机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及与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之间的关系;
2、熟悉常用机构的结构组成特点、运动特性和动力特性,初步掌握简单机构的设计方法;
3、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类型、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应用场合、常用材料、有关标准和工艺要求;
4、掌握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和基本设计理论、设计要求、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初步具备机械设计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培养学生具有常用机构的结构组成、运动特性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具有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设计手册对一般参数的通用零件和简单传动装置进行设计;
4、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分析机械零件失效的原因和提出改进措施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械设计一般知识、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材料和标准等。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机械设计基本原则、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工作能力计算准则、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提高零件强度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
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
3、机械、机器、机构、构件及零件(部件)的基本概念;
4、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机器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构成分析(4学时)教学内容:
1、运动副及其分类;
2、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3、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教学要求:
掌握运动副的分类及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了解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第二章.机构的运动分析与磨擦、效率(4学时)
基本内容:
1、速度瞬心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2、摩擦机理与摩擦定律;
3、磨损:磨损类型,磨损过程,磨合;
4、润滑:润滑的分类,润滑剂与添加剂,润滑剂的粘度;
5、运动副的效率。
教学要求:
1、掌握机构速度分析的方法;
2、理解磨擦机理,了解磨损的类型及其过程;
3、了解润滑的分类;
4、掌握运动副的效率。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4学时讲授,2学时实验)
教学内容:
1、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特性;
2、铰链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条件;
3、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4、铰链四杆机构的的设计。教学要求:
1、了解四杆机构的类型和演化;
2、掌握有关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
3、理解四杆机构的作图法设计;
4、了解四杆机构解析法设计原理。附实验
1、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内容:对实际的机械设备,由教师指定具体机构,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运动 简图,并计算自由度。
目的:掌握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技能。要求:①会把实际机械的联接抽象成简单的运动符号。
②能对机构运动简图做自由度计算,并判别机构是否有确定的运动。
第四章: 凸轮机构(4学时)教学内容:
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类型;
2、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3、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
4、解析法设计凸轮轮廓;
5、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要求:
1、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和特点;
2、掌握凸轮轮廓线的作图法设计;
3、了解解析法设计原理;
4、理解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其选择原则。
第五章: 齿轮机构(8学时讲授,2学时实验)教学内容:
1、齿轮机构的特点和类型;
2、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3、渐开线齿廓;
4、齿轮各部分名称及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尺寸;
5、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啮合;
6、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
7、根切现象、最少齿数及变位齿轮;
8、平行轴斜齿齿轮机构;
9、圆锥齿轮机构。教学要求:
1、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啮合特性及尺寸计算;
2、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斜齿轮机构的特点;
3、了解根切原理及变位齿轮等概念;
4、了解圆锥齿轮的特点。
附实验
2、渐开线圆柱齿轮范成实验:
内容:学生用渐开线齿廓范成仪,模拟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的加工过程,并对有关齿轮参数进行计算。
目的:①了解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的原理。②了解齿轮根切现象。
要求:能用变位方法来避免根切现象。
第六章 :轮系(2学时)教学内容:
1、轮系的类型;
2、定轴轮系及其传动比;
3、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
4、混合轮系及其传动比;
5、轮系的应用。教学要求:
1、了解轮系的功用;
2、掌握各种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第七章: 其它常用机构(2学时)教学内容:
1、棘轮机构;
2、槽轮机构;
3、不完全齿轮机构;
4、凸轮间歇运动机构;
5、组合机构。
教学要求:了解其它常用机构的组成、特点及设计要求。
第八章: 回转件的平衡(2学时)教学内容:
1、回转件平衡的目的;
2、回转件的平衡计算;
3、回转件的平衡试验。教学要求:
1、掌握回转体平衡的计算方法;
2、理解回转体平衡实验原理。
第九章: 机械零件设计概论(4学时)教学内容:
1、机械零件设计概述;
2、机械零件的强度;
3、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4、机械零件的耐磨性;
5、机械制造常用材料及其选择;
6、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和标准化。教学要求:
1、理解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机械其标准的意义。
2、理解零件设计有关强度、刚度计算公式;
3、了解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及其标准的意义。
第十章: 联接(4学时)教学内容:
1、螺纹参数;
2、螺纹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3、机械制造常用螺纹;
4、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螺纹紧固件;
5、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6、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7、螺栓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8、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9、键联接和花键联接;
10、销联接。教学要求:
1、掌握螺纹联接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方法;
2、了解螺纹联接的类型和特点;
3、掌握键联接的类型及选择计算;
4、了解花键联接、销联接的特点。
第十一章: 带传动及链传动(6学时)教学内容:
1、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
2、带传动的受力分析;
3、带的应力分析;
4、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传动比;
5、普通V带传动的计算;
6、V带轮的结构;
7、传动用滚子链、链轮;
8、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9、滚子链传动的设计;
10、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教学要求:
1、了解带传动的特点及使用场合;
2、理解带传动弹性滑动特性,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
3、掌握带传动的设计方法及各项参数的选择原则;
4、了解滚子链的规格及标识;
5、理解链传动的运动不均匀性。
6、了解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方式。
第十二章: 齿轮传动(6学时)教学内容:
1、轮齿的失效形式;
2、齿轮材料及热处理;
3、齿轮传动的精度;
4、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作用力及计算载荷;
5、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强度计算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
6、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7、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8、齿轮的构造;
9、齿轮传动的润滑和效率。教学要求:
1、掌握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及圆锥齿轮的受力分析方法;
2、掌握直齿圆柱齿轮强度计算过程及各基本参数选择的基本要求。附实验3:齿轮参数的测定
内容、目的:通过对模数制正常齿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测绘(如公法线长度、齿顶圆直径、齿根圆直径等),计算并确定齿轮的基本参数(模数、压力角、基节等),同时了解测量量具的使用方法。
第十三章: 蜗杆传动(4学时)教学内容:
1、蜗杆传动的特点和类型;
2、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
3、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和结构;
4、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5、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6、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教学要求:
1、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和失效形式、热平衡的条件和计算方法;
2、掌握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
第十四章:轴(4学时)教学内容:
1、轴的功用和类型;
2、轴的材料;
3、轴的结构设计;
4、轴的强度计算。教学要求:
1、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原则;
2、理解轴的强度计算方法。
第十五章:滑动轴承(4学时)教学内容:
1、滑动轴承的结构形式;
2、轴瓦及轴承衬材料;
3、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4、动压润滑的形成原理。教学要求:
1、理解滑动轴承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2、掌握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方法;
3、了解动压油膜形成的机理。
第十六章:滚动轴承(6学时)教学内容:
1、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2、滚动轴承的代号;
3、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剂选择计算;
4、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
5、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教学要求:
1、掌握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及尺寸选择计算;
2、理解轴承寿命计算方法;
3、理解轴承装置的设计方法。
第十七章: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2学时)教学内容:
1、联轴器、离合器的类型和特点;
2、固定式刚性联轴器;
3、可移式刚性联轴器;
4、弹性联轴器;
5、牙嵌离合器;
6、圆盘摩擦离合器;
7、磁粉离合器定向离合器;
8、制动器
教学要求:了解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类型、特点、应用场合及选择计算。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课程设计、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实验,学生应掌握典型的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实验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并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2、课外作业与电化教学 作业习题内容要多样化,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要能达到巩固理论,掌握基本计算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标准、规范的作用。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作业,除教材外,教师应给学生指定相关参考书,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学教改的要求,要积极开展电化教学,充分利用演示、幻灯、投影、CAI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本课程及先修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课程设计。设计题目一般为机械传动装置。课程设计用时3周,其基本要求及安排详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机械制图》;《工程力学》;《AutoCAD》;《公差及技术测量》等。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杨可桢主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朱家诚,王纯贤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3、程光蕴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学习指导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杨可桢,程光蕴主编,机械设计基础.(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吴瑞祥,王之栎,郭卫东,刘静华主编,机械设计基础(下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6、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龚桂义主编,课程设计图册(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8、攀枝花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改教材编写组编,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1999
第四篇: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心理学》教学大纲
《设计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号:
二、总学时:32学时
三、适用专业:专科三年制工业设计专业
四、选用教材:《设计心理学》,李彬彬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五、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设计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设计心理学主要介绍消费者的消费和使用心理理论,设计者思维心理的理论和方法,关注国际工业设计届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时尚潮流,养成宽广的国际视野。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研究市场,进行市场数据采集和分析,研究消费者消费和使用心理的能力;完善学生对产品设计、商品设计、企业设计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正确的设计观念和思维方法;为产品设计的系统操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设计思维和设计观念的坚实基础。
六、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设计心理学的对象和意义(2学时)
设计心理学的概念;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设计心理学的内容和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设计心理学的概念;掌握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等。
本章的重点是设计心理学的概念。
本章的难点是设计心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2、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学时)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研究和评价。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研究和评价方法等。
本章的重点是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的难点是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研究和评价。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3、设计与消费者的需要(4学时)
消费者的需要分析;消费者需要的理论研究;消费者欲望与设计。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需要分析、消费者需要的理论研究、消费者欲望与设计的方法等。
本章的重点是消费者的需要分析。
本章的难点是消费者需要的理论研究、消费者欲望与设计。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4、设计与消费者的动机(2学时)
消费者的动机分析;消费者的动机冲突;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动机分析、消费者的动机冲突、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等。
本章的重点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
本章的难点是消费者的动机分析、消费者的动机冲突。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5、设计与消费者的态度(4学时)
消费者的态度分析;消费者的态度形成;消费者的态度转变;消费者满意度研究;设计与消费者满意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态度分析、消费者的态度形成、消费者的态度转变、消费者满意度研究和设计与消费者满意度等的理论和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消费者满意度研究。
本章的难点是消费者的态度分析、消费者的态度形成、消费者的态度转变和设计与消费者满意度。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6、设计附加值与消费者满意度(4学时)附加值理论研究;设计附加值的理论研究;“设计附加值和消费者满意度”的软科学研究;消费者满意度CSI导向产品设计的案例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附加值理论研究和设计附加值的理论研究,掌握消费者满意度CSI导向产品设计的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设计附加值的理论研究。
本章的难点是消费者满意度CSI导向产品设计的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7、设计心理的微观分析(2学时)
年龄与设计心理分析;性别设计心理分析;个性与设计心理分析;家庭与设计心理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年龄与设计心理分析、性别设计心理分析、个性与设计心理分析、家庭与设计心理分析的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年龄、性别、个性和家庭与设计心理分析的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个性与设计心理分析的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8、设计心理的宏观分析(2学时)
社会文化与设计心理;社会群体与设计心理;社会阶层与设计心理;社会心理现象与设计心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文化与设计心理、社会群体与设计心理、社会阶层与设计心理和社会心理现象与设计心理的宏观分析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社会文化与设计心理的分析方法。
本章的难点是社会群体与设计心理、社会阶层与设计心理、社会心理现象与设计心理的宏观分析方法。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9、产品设计与消费者心理(2学时)
产品生命周期与消费者心理;产品造型设计与消费者心理;产品功能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产品生命周期与消费者心理、产品造型设计与消费者心理、产品功能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分析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产品造型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分析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产品生命周期与消费者心理的分析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10、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6学时)
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的方法。本章的重点是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的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的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七、参考书目
1、《设计心理学》,唐纳德•诺曼主编,中信出版社出版。
第五篇: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一、课号:
二、总学时:10周(10学分)
三、适用专业:专科三年制工业设计专业
四、选用教材:
五、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计划中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训练、综合应用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三年以来学习的总结和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走向实际工作岗位的重要台阶。
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独立完成一个工业产品的创新设计为主要内容,以设计小组为工作形式,使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协调共事以培养敬业乐群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巩固、深化和扩大学生所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设计课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入掌握产品设计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并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上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同时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充分地检验和展现学生的全面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可以独立工作、充分发挥自己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全方位展示学生的实际设计水平和专业素质的平台,为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奠定必要的基础。
六、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0周
(一)课程内容
1、毕业设计要求(A4打印左面装订)一份;
2、开题报告一份;
3、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一式五份;
4、毕业设计作品(含3D建模文件与六视图及渲染文件)光盘一张;
5、设计报告(含展示版面2张)一份;
6、产品实物模型(样机)及照片、视频等;
(二)课程要求
1、按所选项目认真完成毕业设计作品,设计作品应力求创新、制作精细;
2、毕业设计作品在产品原理、结构、造型、使用方式、交互界面等方面具有改良性、创新性及可行性;
3、毕业设计作品应考虑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具人性化、情感化思考,易操作、实用性强;
4、毕业设计作品应具有市场因素和成本考量,加工制造方便、有市场竞争能力;
5、毕业设计作品应突出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理念,在材料选择、加工、使用与再生的全生命周期内应体现环保、健康与可持续的主题;
6、产品造型设计上应美观时尚、具个性特征、有文化内涵,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
7、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要求10000字以上,使用论文纸按学校论文格式要求打印出来,按学校论文装订要求装订。
8、把设计报告制作成不少于30页的PPT演示文稿,要求图文并貌,文字简
练,以便答辩时使用。设计报告展示版面要求至少2张1200×900 MM的版面;
9、产品实物模型(样机)自选适当比例制作,色彩和做工力求精细逼真,材料不限。
10、所有毕业设计作品和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交文稿文责自负,不得有侵犯知识产权,技术泄密等问题。文稿应主题明确、观点新颖、数据可靠、论证严密、用语规范;
11、毕业设计作品和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等绝不允许抄袭、代做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否则按零分处理,不得参加毕业答辩;
(三)课程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第1周 星期一上午 毕业设计课题讲解、时间安排; 第二阶段:第1周 毕业实习、考察,提出设计计划; 第三阶段:第2~3周 设计方案的构思与草图绘制; 第四阶段:第4~7周 设计确定与具体制作;
第五阶段:第8~9周 设计展览、毕业设计综合调整和完成毕业论文; 第六阶段:第10周 毕业答辩。
(四)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1、课程考核内容
从参与毕业设计全程表现、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情况,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2、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1)参与毕业设计全程积极,资料收集、整理好,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能力强,完成毕业设计作品和设计报告优秀,可评为优;
(2)参与毕业设计全程较积极,资料收集、整理较好,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能力较强,完成毕业设计作品和设计报告良好,可评为良;
(3)参与毕业设计全程一般,资料收集、整理一般,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能力一般,完成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一般,可评为及格;
(4)参与毕业设计全程有旷课现象,资料收集、整理不足,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能力较差,未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可评为不及格。
七、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