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教学设计
2014年南海区中职学校教师“行动导向”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 名称
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理论)
专业/学科
公共科-德育课
课程类型
德育科
课时
1课时
参赛者单位及姓名
何雅茵
授课班级
12秋计商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第5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跟学生探讨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问题,本节课从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的角度出发,理解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结合环保理念和地方风情的介绍,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课题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科研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指导作用,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特征分析
本班由两个不同的专业组成,分别是电子商务和计算机专业,通过两年的中职学习和磨练,情商方面、智商方面有所提升,他们学会了关心社会、人文和身边的事,有了明显的社会责任感,学会深入了解社会事实、人文地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信,知识层次有所提升,求知欲不断增强。但很多学生思维习惯还是比较稚嫩,看待问题不够深入、具体、更加不全面,学习上对老师的依赖性强,习惯于被动式学习,被动式吸收知识,造成学习效率比较低下。还有很多同学文化基础相当薄弱,出现厌学情绪。为了增强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热情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重视理性思维,教学上以学生兴趣为本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注重个性的发展,通过“多问”、“多想”、“多说”,不仅要让有特长的学生通过课堂上发表意见、也要通过小组互动的形式,带动全体学生学习氛围,建立快乐的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目标(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根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图片、案例、图瓦卢视频出发,引导学生理解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友好型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读图分析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资源和环保在现实生活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俭节约,从日常行为做起。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含义。
难点: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与视频观摩相结合。学法:视导学习法。
选用相关图片素材:引入渔人的生活境况,引导学生体会资源和人类生活联系密切,进一步突出环境保护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合板书和课本上的关键字眼,并举例分析,进一步熟悉知识点。
引入相关的数据----不可再生能源短缺的资料分析,了解社会现实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合理利用资源和珍惜资源的现实需要。
视频设计:观看图瓦卢岛国风情相关视频,并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节能减排是时尚还是现实需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和感受并思考,体会资源紧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进一步提倡节能环保的理念,突出重难点。
注重问题解决方法:使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借助计算机和平台辅助教学,引用优酷视频和相关板书 2 学生阅读资料“海平面持续升高图瓦卢沉没在即?”
09年12月一部新的国际协议--《哥本哈根协议》取代《京都协议书》,新的数据表明在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可能上升1.5米,海岸区域和海拨低的岛屿将在2050年不复存在,在太平洋岛国有7百万本土居民,在他们当中,只释放全球温室气体0.06%,但他们是气候改变最脆弱的地方。以最高记录的海平面每年上升5毫米,这个小岛有些地方已被淹没了。尽管他们看到海平面改变,但他们一直否认他们有危险,他们认为上帝曾经承诺这里不会有洪水,每一道彩虹都是他们的承诺。在当地的小学,从6岁开始,了解气候的改变,大多数都期待移民,这将是图瓦卢成长最后一代人。外部环境开始恶劣,当地居民已经离开了这里,大约有4000人移民生活在新西兰,图瓦卢政府正计划移民更多的人,Salati和她5个孩子正准备移民,他丈夫已经移民到新西兰了。他的侄子生活在奥克兰。今天有1/3居民生活在新西兰。大家都走了,留下老人。有些人10年前就走了,他们有的在当地工厂打工,其中有一个人做了花匠。尽管在外,但仍记得图瓦卢生活方式。还继续留在图瓦卢的居民想维持传统的生活方式都越来越困难了,海平面上升,海水把土地变成盐碱地,肥沃土地消失,很多食物都靠外面运送过来,生活成本很高。很多人被迫离开了,出门在外,家人们相互扶持,经常很多人挤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其中有一个在新西兰的图瓦卢教堂做神父,他在奥克兰买了10英亩地,他不愿忘记自己是图瓦卢人。《哥本哈根协议》主要就各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问题,签署协议,根据各国GDP大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所签署的新协议。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节
图片欣赏“随渔而安”反映湖南株洲渔家生活
分组,选好小组长 学生欣赏
2分钟
引导学生体会渔家乐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引入新课】
能源篇:结合“美国石油业协会数据----资源在减少” 提出问题:
1)日常生活什么与石油有关?
2)过度依赖石油,对我们生活带来怎样? 3)节能减排是时尚还是现实需要?
4)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说说什么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反馈观察结果
8分钟
由日常事例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主要矛矛盾,日渐减少的资源与人们欲望无限的追求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的知识点
【讲解】概念 1)资源节约型社会含义: 2)环境友好型社会含义:
3分钟
图文并茂地讲授相关概念;
视频:
南太平洋岛国风情: 1)图瓦卢--世界上第一个消失的国家
2)海平面持续升高图瓦卢沉没在即?
学生反馈观察结果
观看视频和学生阅读视频解说 思考
10分钟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得出新观点: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引导】【讲授】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结合相关图片 你认为图瓦卢好的地方在哪?
如果你要到图瓦卢旅游时要注意什么?
如果想保住这个美丽的岛国我们能为它做点什么?
小组讨论:老师讲授概念后,通过交流,分享思考成果,把共同的疑惑反馈给老师。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思考过程,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针对共同疑惑进行重点分析。
【引导】【讲授】
中学生日常生活中不环保的事情
学生讨论分析
2、老师点评
4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展示:郑中国:废品雕塑的才与情(变废为宝的理念)
学生反馈观察结果
3分钟
师生共同小结:能源战略重点之一,保障基本用能,限制过度用能,鼓励节约用能!
【分组讨论】 小组讨论;
讨论结束后,选一个小组推荐一名成员上讲台倡导环保理论
2分钟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
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做到低碳生活?(请列举生活中5条实施方法)
从实践应用中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广度。
板书:
板书设计:
1)资源节约型社会含义:集约和节省 2)环境友好型社会含义: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介绍岛国“图瓦卢”
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评价设计:小组评分和作业
七、教学反思课堂反馈:教学中最好把知识迁移到生活例子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相关的知识。2 课后的反馈,延续创新:通过学生互改作业,实现课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我们始终相信学生有才,促进学生成长,在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下,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逐渐深化主题,掌握好知识,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平时应该多点与学生沟通,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快乐的课堂。
第二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航船一路高歌猛进。但无法回避的是,为实现这一发展,我国付出了很大的资源能源消耗。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即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少越好,前者就是资源节约,后者就是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
有几点政策措施的建议。第一,依靠科技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传统工业尽快走向先进工业,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国家和社会必须大大增加科学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投入,还必须努力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必须致力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否则节约型社会就难以实现。
第二,对重点领域制定节约和环境友好指标,实施相应的对策措施。比如,对建筑物应该在设计和建筑材料的选用规范上有严格的要求,设置一些新的技术标准,保证资源和能源的节约,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节约的指标和相关的建筑规范,应该逐年改进。又如对汽车,在不同的时期,应该对国内生产和进口汽车每公里消费的燃料规定上限,超过这个标准的,一律不允许生产或者进口。与此同时,作为推动节约燃油的措施,还应该考虑增收累进制的汽车燃油消费,由消费者承担。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律监督。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全社会达成共识,全民一起动手才能取得成效。为此,开展对全民的宣传,树立节约观念,实在是我们现在当务之急。要使大家认识到,我们整个世界都面临着资源全面短缺的严峻现实。所以要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唾弃浪费的行为,才能建设文明节约的社会。在立法执法方面,国务院各级政府应该对公款请客送礼、购买豪华车辆、超标准建立办公楼等问题加大治理力度,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同时,还应该考虑严格制定奢侈品的标准,开征购买奢侈品的消费税,在经济上限制奢华的不良风气。
第三篇:关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调查报告
关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众所周知,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资源已经开始紧缺,加上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被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基于环境与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社会实践小队制定了调查问卷以学生,教师,和市民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并对其结果做了充分的思考和研究。
二.调查目的:掌握周围人对构建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看法与做法,了解现实生活中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以更好建设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调查时间 :2013年1月1日—10日
四.调查地点: 农村.街道.社区.学校等
五.调查内容:主要调查了周围人群对构建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关方面的认知与实施度,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有违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的行为与处理方式等。
六.当前问题:
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空调等家用电器频繁、长时间的使用,私家车日益增多,耗费大量的资源,何来“节能减排”?据统计,汽车发动机每燃烧1千克汽油,要消耗15千克新鲜空气,同时排出150-200克的一氧化碳(CO)、4-8克的碳氢化合物、4-20克的氧化氮等污染物。在一定的浓度下对植物和动物有直接毒性,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2、城市大街小巷都提倡垃圾分类处理,可大多数人只是见垃圾筒就扔,落实垃圾分类归放的有又多少?目前北京的垃圾日产量为1.84万吨,每年垃圾的增长比例是8%。“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目前北京市的垃圾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为1.04万吨,远低于1.84万吨,超负荷率达到67%。
3、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现象尤为严重。
4、每逢农民收获季节,农村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一片,刺鼻、呛人,秸秆资源仍被浪费、不合理排放,更造成环境的污染。
七.调查问卷:
1.您知道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吗?()
A.知道B.不知道
2.您平常洗漱时的习惯是
A、一直开着水龙头B、按需要开关水龙头
C、将水放入脸盆中洗D、其他
3.您是否做到人走水关?
A、完全做到B、有时做到C、没做到
4.请问您每周使用一次性餐具的频率是多少啊?
A、几乎没有B、1~2次C、3~4次D、5次以上
5.你认为自己的环境意识
A.不强B.一般C.较强
6.对于绿色消费,您有什么认识?()
A.了解绿色消费的概念,自己也正在改变消费习惯,向其靠拢
B.大概知道什么是绿色消费
C.听说过而已D.没听过
7.您认为白天教室的电灯应该如何开
A、全开B、开一半C、不开
8.您在学校每顿饭都吃光吗?
A、每次都吃光B、有时剩一点饭菜
9.您是否参加过宣传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活动?
A、经常参加B、偶尔参加C、从来没有
10.您认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A、政府的政策B、加强素质教育
C、完善法律体系D、加大惩罚力度
12.你认为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什么?
A.爱惜每一个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B.与动植物和睦相处
C.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D.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调查结果:我们经过调查,发现教学楼在放学后,教室基本上没人了,但是灯还亮着,风扇也在转着。发现很多同学在洗衣服时,通常一大桶水进行洗涤,而且,废水也未能够充分利用。在食堂每天吃完饭后,只要去看一下餐厅的剩饭桶,总会看到桶里倒满了白花花的米饭,还有肉片、蔬菜„„这种现象真是让我们惊心啊,我们刚来学校报到时!一次性木筷的使用量更是很庞大,有时看到许多同学一个人就要用很多双,说是要备用。很少同学对相关国家政策有所了解,并且认为国家政策就是一种鼓励,做与不做还是要看个人!
根据调查结果得到了以下一些建议:
1、教室明确专人负责,无人时做到关灯、关电扇,杜绝能耗空放现象。
2、日常生活中做到一水多用。
3、不乱丢垃圾,以免污染环境。
4、不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5、就餐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饭菜,防止过剩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6、不定时进行植树护绿活动,以绿化、美化亮化校园,努力建设花草美、树木美、人更美的和谐校园。
7.多了解相关国家政策和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相关知识
总结:
为了更好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我们应该养成以下五种意识:
1、人均意识;
2、节约意识;
3、可持续发展意识;
4、资源法制意识;
5、资源优化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共利我们美好校园、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树立我们的节约意识,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我节约、我宣传、我行动、我做主!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第四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
3、1/
4、1/
5、1/10和1/22。我国资源消耗大,每万美元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合计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现象严重。我国污染排放强度高,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我国人均耕地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沙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被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
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其宝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
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曾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大得惊人。同样地,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相当可观。”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破坏环境有罪的观念,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如果每个人都树立起节约和环保的意识,我们节省下来的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成果会十分可观。
企划部刘赟男
2010年6月12日
第五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本文从国家相关政策出发,研究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重点探讨了建设两型社会中应着力解决的几方面重点工作。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生态保护
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2005年3月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及系列相关举措,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发展目标。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完整结合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进经济增长,首先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其次,要对消耗资源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后,对在目前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没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二者有机结合,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完整地涵盖了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废弃物流等物质代谢的全过程。
1.2 坚持发展的第一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是要放慢发展,更不是不发展。它强调的是发展的质量,要求改变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把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联系起来,主张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消费等方式来提高发展的质量。
1.3 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
资源节约型社会不仅是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某个方面的节约,而是从原料开采、商品生产、产品流通到最终消费全过程的节约。同时,环境友好型社会也要求在企业生产、居民消费、政府行政等各个方面都追求环境友好,建立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行为观念。
1.4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行为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参与,建设节约型政府,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为什么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和理解。
2.1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特别是资源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取决于我们的国情:第一,资源总量很大,很多资源列世界前几名,如水、能源总量等等,总量上是大国;第二,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很小,如水资源人均仅2200毫米左右,煤炭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70%左右,石油、天然气大概占世界平均水平的7%和4.5%;第三,资源利用效率相对国际先进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总体上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第四,环境污染的状况相当严峻,解决环境污染的状况,很大程度上要靠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要正确全面地认识我国资源利用状况,要真正树立起节约资源的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2.2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资源问题,是我们未来的发展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增大,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大了资源消耗上升的趋势。从国外资源进口情况看,面临市场风险、价格风险、运输风险,甚至是整个军事政治的风险,如果对国外资源依赖度过高,风险是不断上升的。从国内资源的供给能力来看,资源供给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包括近年来出现的拉闸限电、煤炭库存下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造成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2.3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环境污染的状况非常严峻,环境突发事件增多,环境隐患增加,环境状况离群众的期望、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目标有相当大的差距。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一个根本措施就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生产的全过程,从源头抓起,加大节约资源的力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4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高比例,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的下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产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渐削弱,但包括产品能效和环境标准、标识、废弃物回收、包装等“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
2.5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以往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为缓解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而作出的正确选择。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这方面起的作用是非常深远的。
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和明显成效。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等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1)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2)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四个层次着手:首先,加强企业内部“小循环”。坚持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入手,加大企业清洁生产的力度,要求企业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企业内部生产流程“小循环”;其次,发展产业层面“中循环”。要围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支持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和发展;第三,构建社会层面“大循环”。在全社会推广宣传循环经济,加强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再生利用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第四,加快循环经济法规及政策建设。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对循环经济型企业在经济政策上给予优惠和鼓励,建立环境标志、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产业体系结构的调整升级是最大的节约。首先,应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尽快建立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其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和城市盲目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检测标准,依法关闭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中小企业;第三,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并尽快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为突破瓶颈制约清除障碍。
3.2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1)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防治农村水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强化对主要河流和湖泊排污的管制,坚决取缔饮用水源地的直接排污口,严禁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污水。
(2)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大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新建燃煤电厂必须根据排放标准安装脱硫装置,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治理力度。
(3)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快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强化对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推进堆存铬渣无害化处置。加强核设施和放射源安全监管,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加强城
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城市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
(4)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各地区要切实承担对所辖地区环境质量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政府要将环保投入作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并逐年增加。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和限期治理制度,建立跨省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和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并监督环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发展事务,认真履行环境国际公约。
生态保护和建设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湿地保护与修复、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盒建设、水土保持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荒漠化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侵害,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健全法制、落实主体、分清责任,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管。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3.3 强化资源管理,合理利用资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水、土地、矿产、海洋、气候等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1)加强水资源管理。从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向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转变。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做好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调配,控制地下水开采。
(2)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法定权限审批土地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完善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实行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加强土地产权登记和土地资产管理。
(3)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统一规划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开发,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依法设置探矿权、采矿权,建立矿业权交易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占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4)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环境,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开采海砂。有重点地勘探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
(5)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加强空中水资源、太阳能、风能等的合理开发利用。发展气象事业,加强气象卫星应用、天气雷达等综合监测,建立先进的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增强气象为农业等行业服务的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大气成分和气候变化监测、预测、评估工作。
3.4 转变观念,调整人的行为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需要靠人的行为来实现,必然要求调
整人的行为方式,特别是消费方式来实现。
(1)转变消费观念,提倡绿色消费。人们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模式是从实践出发的。从传统的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再到目前的可持续消费,都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转变消费观念不是要求人们不消费或少消费,而是引导人们转变消费方式。政府应该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制度性浪费、炫耀性浪费等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评机制。传统的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建立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一是要建立全面的政绩内容考评机制,从单纯考评经济增长转变为对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进行考评。不仅要求经济发展,而且对区域内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测算,评价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建立发展与环境综合核算制度;二是要从单纯追求眼前发展的政绩转变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3)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树立节约意识。应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节约资源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坚持政府带头、从点滴做起。使节约每滴油、每升水、每度电、每斤粮成为每个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刘海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研究——以山东为例[D], 2006, 山东师范大学.[2].孔欣欣, 王奋宇.科技创新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劳动友好型”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 2008(4): 第25-29页.[3].宁淼, 王彤, 徐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技术选择及其创新激励机制的比较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8(4): 第134-138页.[4].刘江宜, 余瑞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挑战及途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9.22(2): 第31-33页.[5].张瑞珍, 何永林.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实现途径——以资源型工矿城市乌海市为例[J].经济论坛, 2010(6): 第81-83页.[6].匡远配, 曾福生.论两型社会: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互动的解释[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5(3): 第32-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