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滕州市滕东中学《邓稼先》教案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邓稼先》(2课时)
《邓稼先》(2课时)
课
型:主读课
作
者:殷宪国
学
校:山东省滕州市滕东中学 邮
箱: yxguo98@163.com
预习展示:
1.了解邓稼先和杨振宁的相关信息 2.速读课文,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3.积累字词 相关课程标准: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邓稼先的性格特征 2.学习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4. 学写颁奖词 评价任务:
1.分析邓稼先的性格特征 2.感受邓稼先伟大的人格 3.写邓稼先的颁奖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展示 1.文学常识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1938年中学还没毕业,就进入西南联大就读,1942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1945年到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弹一星”勋奖章。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2.文体常识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3.读准字音
彷徨()筹划()开拓()殷红()兽铤亡群()颤抖()呼啸()签字()挚友()鲜为人知()奠基()仰慕()热泪盈眶()夐不见人()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用概括的语言说说文章每部分表达的内容?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2.课文写了邓稼先的那些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1)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圈点勾画。(2)注意开头、结尾和小标题。(3)不要忽视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诚真坦白、从不骄人、最高奉献)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补充事例:
事例一:钱学森召见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当晚,稼先回去后与夫人通宵未眠。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确实,在稼先为国防大事献身时,他的女儿照样的下乡和回城没工作。
(无私奉献)
事例二:杨振宁在美国听美国人说,中国人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他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稼先当时不便回答,待周总理说“把实情告诉他”之后,稼先写了“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的信。信从北京直接送到上海市委欢送杨振宁的宴会上。杨振宁当场打开一看,立即泪流满面。
(实事求是)
事例三: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热爱祖国、身先士卒、不怕危险、关心他人)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三、学写颁奖词,感悟邓稼先精神的伟大 1.什么是颁奖词?
颁奖词是对受表彰的公众人物颁发奖项时由颁奖活动主持人宣读的致词。(一)情感性 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以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深刻性 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必须体现一定的深度,触及人物的精神内核,将人物的壮举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三)简洁性 颁奖词非常精练简洁。为适应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要求,寥寥数句,即见人物的神韵与风采。
(四)系列性 在颁奖典礼上,授奖对象一般不是单个的,因此,这类文稿的写作往往是一个系列。这就要求写作时必须做到因人定论、因事定调,有针对性地表达出每个人的个性特点。
示例:钱学森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邓稼先默默耕耘28载,为国家的国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事迹感动了中国,请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邓稼先颁奖词:
(一)他,一位具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一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一位身为先卒,不怕牺牲的英雄;他开拓了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让中华民族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升腾在空中的蘑菇云,是他奉献一生的回报,是他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成果。他,邓稼先,我国国防事业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学生只要写出邓稼先的优秀品质即可)
四、目标检测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鲜为人知()夐不见人()大厦()
至死不懈()截然不同()孕育()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鞠躬尽瘁:
②锋芒毕露: ③家喻户晓:
④妇孺皆知:
3.填空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决定方案时,要有(),又要有()。
第二课时
一、检测,根据意思写成语
1.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2.很少有人知道。
()3.小心谨慎,贡献全部力量。()4.承当荣誉时无羞愧之感。()5.每家每户都明白。()
6.比喻锐气、才干全部显露出来。()7.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战场。()
二、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原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三、问题探究
1.文中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明确: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对比着写他们? 明确:邓稼先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人,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傲,“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息,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
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更能鲜明的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和奉献精神。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你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句话的含义?
明确:“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是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并把它们变成了自己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它是理想的党员。
4.为什么文中对邓稼先在“两弹”研制上的贡献没有详写?
明确:作者没有把文章的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是因为作者对分隔在大洋彼岸的老朋友邓稼先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再加上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而作为大科学家写大科学家,宜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方面,而不是放在具体实践的描述上;作者写这篇文章包含了对邓稼先的不尽的思念,同时渗透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与他有相同的东西,因此也不会把重点放在具体事件的描写上。
5.文章第六部分为什么引用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书信中的对话? 明确:这些从电报、书信中摘录出来的话,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同时也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感情。这一部分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
四、归纳写法
1.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
内容分明 2.多角度描写人物——突出伟大的人格 3.取材精练、以小见大——四个生活片段 4.句式多变——排比句、长短句
五、星光闪耀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学生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旨在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风采,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
六、目标检测 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明工作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艰辛,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忠诚之心。
2.标出文中的排比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整齐的短句,展现了邓稼先卓越的才能,字里行间流露着钦佩赞颂之情。
3.邓稼先遇到危险时是怎么说的?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4.文中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中华男儿歌》有什么作用?
明确: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振我国威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根据人物传记的特点,了解邓稼先的有关事迹,通过分析具体事件,感受人物的伟大品格,为此,教师补充了三个事例,更好地展现人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本课的又一设计是写颁奖词,特别是每年进行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语言优美,高度凝练概括,学生仿照颁奖词的特点,为邓稼先写一篇颁奖词,再次感受人物的伟大品格。第二课时,重点解决了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整体理解《吊古战场文》,让学生了解内容,理解引用此文的目的,然后重点分析,通过对语言的把握,更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风采。还设计了“星光闪耀”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家的事迹,从它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
第二篇:滕州市滕东中学《勇气》教案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勇气》(1课时)
《勇气》(1课时)课
型:自主阅读 作
者:殷宪国
学
校:山东省滕州市滕东中学 邮
箱: yxguo98@163.com
预习展示:
1.了解作家及背景
2.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积累词语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
2.比较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学习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评价任务:
1.熟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在比较中区别人物形象 3.能够感受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中国的变法改革之路的谭嗣同,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法国妇女,她和谭嗣同有着同样的高度!
二、预习展示 1.作家及背景
狄斯妮,美国作家。本文写的是在“二战”后期,盟军由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2.读准字音
拘谨
颀长
绶带
悉意
怯生生
寥寥可数 着陆
熹微
呜咽
门闩
孔武有力
三、整体感知
1. 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
美国伞兵两次向法国妇女求救,法国妇女不顾个人危险,两次救助美国伞兵的故事。
2. 复述故事情节。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力求细节、细致。
四、分析人物
1.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各具有怎样的勇气?两个人的勇气各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美国伞兵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是他的勇敢、智慧和顽强。
法国妇女表现出来的勇气还有她的勇敢、镇定、坚强和她心中崇高的信仰
2. 你认为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
作者更看重的是法国妇女的勇气。一方面,作者不厌其烦地引述将军的话褒扬这位法国妇女,用意很明显。另一方面,美国青年身上所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智慧与勇气的力量。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因为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和力量,则更多地体现出人类由于对和平的渴望而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勇气是人类向往自由、光明、幸福的美好品质,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3.试改用美国伞兵的口吻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然后比较一下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些什么变化。(以第一人称复述)
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故事,是第一人称表述,特点是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课文主要是第三人称表述,特点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的叙述,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五、比较探究
1.为什么说一个牺牲了丈夫的女人却是“幸福的女人”?为什么作品更为赞赏这位法国妇女的勇气?结合《谭嗣同之死》《过零丁洋》《梅岭三章》,谈谈你对这种“幸福”和“勇气”的理解。
士兵的勇气是胆识之勇,法国妇女的勇气是救人。特别是第二次毫不犹豫地再救美国伞兵。此时丈夫已牺牲,再被发现,全家都有被杀的可能,但是她还是选择了救人,这是巨大的勇气。她的舍己救人、深明大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美德之一,所以,她是“幸福的女人”。
谭嗣同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自己的信仰而献身,他的从容就义,充满了对自己选择的自豪感。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更表明了他为忠于信仰的选择感到自豪、幸福。陈毅的诗通篇充满了为革命信仰献身的自豪感、幸福感。
2.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你认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如何认识勇气? 学生讨论后归纳: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
六、布置作业
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
拘谨
颀长
悉意
怯生生
寥寥可数 着陆
熹微
绶带
门闩
孔武有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由谭嗣同的学习导入新课,在预习展示中,让学生了解大致的时代背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进而分析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的勇气,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找,问题分析之后,让学生以美国伞兵语气采用第一人称来再次复述,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不同叙述角度带来的不同的效果。课文的难点在于对“幸福的女人”的理解,需要学生讨论,辨别。本课可以与前文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感受他们相似的精神面貌。我又让学生想象作为中学生应具有的勇气,希望他们能接受传递正能量。
当然,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对勇气的理解。
第三篇:邓稼先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读顺文。(重点)
2、整体感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概括课文内容。(重点)
3、分析人物,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及精神。(重点)
4、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插叙部分的作用。(难点)教学方法:速读法、圈点批注法、背景插入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入
由1964年和1967年原子弹、氢弹爆炸图片引入。
二、走进作者和邓稼先
1、作者简介: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这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2、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21岁便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26岁在美国成为“娃娃博士”;取得学位后第九天便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
■1958年以后神秘地“消失”。后奉命带领几十名大学毕业生开始研制原子弹、氢弹,并创造出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
■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三、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四、速读课文,圈画出重点字词和你不理解的词语。
1、读准字音
宰割(zǎi)元勋(xūn)氢弹(qīnɡ)直肠癌(ái)奠基(diàn)妇孺皆知(rú)选聘(pìn)夐(xiònɡ)曛(xūn)铤(tǐnɡ)筹划(chóu)殷红(yān)挚友(zhì)彷徨(pánɡ huánɡ)
2、理解词语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热泪满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萦带:环绕。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五、初读课文,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概括课文内容。
1、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学生自己概括,然后师引导学生总结)第一部分:站起来了,稼先建功。第二部分:生平经历,卓越贡献。第三部分:锋芒毕露,忠厚平实。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同窗友情。第五部分: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第六部分:永恒骄傲,表达深情。
2、分析小标题的作用
提示内容;结构清晰;新颖、醒目。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用速读的方法从整体上了解了邓稼先的事迹,作者具体向我们展现了邓稼先怎样的高贵品质呢?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勾画出文中对邓稼先评价的语句,下节课我们深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
2、解释重点词。
第二课时
一、跳读课文,感悟形象
请同学们勾画出文中对邓稼先评价的语句,并结合关键词语和具体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1、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出示: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 没有小心眼儿 忠诚纯正 朴实 没有私心 与人为善 甘于奉献 治学严谨 实事求是 身先士卒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找出有带代表性的几个句子,品析。
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②“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学生先谈,然后师做小结)第一句话是说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穿插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点)
第二句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③“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邓稼先伟大人格的高度赞美。
二、精读课文,体会写作角度和情感。
学习要求:请同学们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和第六部分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思考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歌曲所表达的效果。
(学生朗读后思考,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师做小结:
1、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 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中,暗示邓稼先远大的志向、赤城热烈的爱国热情和为事业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响当当的中国男儿,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敬爱之情。
2、“五四”时期的歌曲所表达的效果: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中,暗示邓稼先远大的志向、赤城热烈的爱国热情和为事业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响当当的中国男儿,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敬爱之情。
3、理解“永恒的骄傲”及作用 从朋友角度:对挚友的热情赞颂 从历史角度:对国对民贡献的高度评价 从人生观角度:对人生价值、意义的热烈歌颂
作用:总结全文,又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背景资料插入: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85年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1985年获两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邓稼先。1986年7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奖章。1986年7月去世。1987、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有人说,这荣誉来得迟了些,你觉得呢?(学生谈自己看法)
三、课堂总结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四、拓展:
在我国,邓稼先这样的英雄你能想到几个……(学生交流:诸葛亮、钱学森、童第周、焦裕禄、华罗庚、陈景润等)
聆听《中国男儿》,歌词: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天府之国,取多用宏,皇帝之胄神明种。风虎云龙,万国来同,天之娇子吾纵横。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我有宝刀,慷慨从戎,击楫中流,泱泱大风,决胜疆场,气贯长虹,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五、布置作业:写出两个像邓稼先这样的英雄事迹。
第四篇:邓稼先教案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的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2、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材料安排的特点
3、把握文重点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的爱国情怀和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过程: 【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呢就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与精神品质。现在把书翻到64页:《邓稼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杨振宁,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是邓稼先的同学,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制造者。他的贡献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并且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故事:杨振宁在美国的时候听人说,中国人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他就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邓稼先当时不便回答,待周总理说“把实情告诉他”之后,稼先写了“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的信。信从北京直接送到上海市委欢送杨振宁的宴会上。杨振宁当场打开一看,立即泪流满面。【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读过这篇回忆录,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你觉得邓稼先是个怎么样的人?(—切伟大的、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能甘守寂寞之人,是信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2.简要概括一下课文每部分的大致内容 课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部分。概述中国百年屈辱历史,既交代邓稼先的成长背景,又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突出表现邓稼先同志在领导、设计、研制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及其他国防武器方面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通过对比叙写,突出表现邓稼先同志作为中国科学家的纯朴气质和高尚品格。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透过“寒春事件”,说明了两方面问题:一是以邓稼先同志为首的中国原子武器工程工作人员已经达到独立研制原子弹的水平。二是邓稼先同志在关系到国家名誉、民族尊严问题上的那种严肃认真。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具体表现邓稼先同志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英勇无畏,身先士卒。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高度评价邓稼先同志的一生。【精读思考】
《邓稼先》这篇文章我是怀着崇敬之心读的,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用几个词语来表达一下吗?
明确:他参与研制原子弹,但守口如瓶,表现他做事谨慎认真;他能说服工宣队,表现他无私、朴实、可信的人格魅力;他亲自证实中国自主研制原子弹,表现他处处为国着想,忠诚于民族,不愿国家蒙受委屈、误解;常年在戈壁滩工作,环境艰苦,埋葬同事,危险上前,表现了他学识渊博、专业过硬、不怕吃苦、无私奉献、沉稳果断、认真执着的精神品质
文中的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死不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危险时说自己不能走……(ppt出示)
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师:时代呼唤邓稼先这样的人,需要邓稼先这样的精神,邓稼先对中国社会有着巨大的贡献。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对比手法,更利于突出人物形象,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真诚坦白的邓稼先,一个低调朴实的邓稼先,这种性格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中国孕育培养了邓稼先,一句“祖国的建设需要我”,邓稼先从美国回来了,续写了28年的奇迹与感动。
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明确:突出环境的恶劣、艰苦,营造了悲凉、悲壮的气氛,烘托邓稼先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凸显了邓稼先的时代精神和壮志豪情。
主旨概述: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通过深情的回忆,借助描写和议论,表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民主评价了邓稼先的人格精神和爱国品质。
【写作特点】
1.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写法
邓稼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作者择其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武斗两派继续工作和工宣队、车宣队员不要围攻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巨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2.夹叙夹议的语言表达
文中夹叙夹议,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叙述了中国核武器连续试验成功后,作者评道:“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了!”,以此来说明这些事件的伟大意义。3.饱含深情的语言
文章直白的抒情很少,但通篇却蕴含深情。如第一部分中列强侵占中国的几大事件的排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愤恨悲痛之情。而第四部分的最后一段,又饱含着作者对邓稼先的感动和敬佩,“震荡”、“热泪盈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作者的心里是非常地心潮澎湃的。
【思考练习】
书后思考题及练习册题
第五篇:邓稼先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就让我们展开课本,去谛听他们感人的事迹吧!
二、人物介绍
1.作者介绍: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2.邓稼先介绍(略)
三、教读课文
放朗读录音,突出有感情朗读,创设情境。
扫除文字障碍(略)
老师范读第一部分,同学自由朗读其余部分,进一步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分组讨论,课文每一部分分别侧重写哪些内容,又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提示:第一部分,从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写出邓稼先的生平,特别是研制两弹、为国尽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迹。第三部分,用比较法,把中国的国防科技领导人邓稼先和美国国防科技领导人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可否去掉?(2)各部分之间是否围绕中心随意安排顺序,可否任意调换?
提示:(1)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写作,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试想,中国百年的屈辱,一次次战争的失败,列强的人侵掠夺,都是因为政府的软弱无能,国力的贫弱和科技落后,被动挨打。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政府强大了,国力增强了,科技是否领先则成了改变落后挨打局面的关键。而邓稼先正是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站立起来的人。他的功绩是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2)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独立,实则内有联系,逻辑严密,不可调换。第一部分,是为赞扬邓稼先创设环境,作必要铺垫,放在开头,不能移动。第二部分从邓稼先出生到逝世,总体介绍其生平和成就,是下文的纲目,下文是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展开。第三、四、五部分,分别认为人品格、工作风格和献身精神等方面具体展现邓稼先的伟大精神,是对第二部分的展开。同时这三部分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有逐渐深入的意味,也不可调换。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水到渠成地引出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缅怀,文章中心得到全面体现。这样整篇文章安排严密合理,独特而周全,可见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深送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类似的质疑,逐渐把课文分析引向更深更细,让学生的理解也更准确,记忆更牢固。如学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分组讨论,发挥群体思维力量,也可利用一些问题引导到主要问题之上。这些都要求教师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课下收集有关资料,准备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写邓稼先的,读后你感到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然后自己再组织语言,说说你所认识的邓稼先。
二、阅读分析
选择几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小声地跟读体会。反复体会,准确把握读法。
分组分析,找出各段中的描写方法,细读体味。
文中用热情洋溢、带有感情的叙述,形象生动的描写和他含激情的评论,再现邓稼先感人的事迹。最后一部分看似摘记,记录了自己一些信件、电报上的语言,其实是对邓稼先其人一生伟大精神的概括和赞扬,此节是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是把感情蕴含于议论之中,是更深沉的感情表达。是文章中心的集中体现。
第三部分为什么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呢?
提示: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这一环节,以寒春事件,时时透出邓稼先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反映。此部分的题目中用到两个问号,是文章结尾处不知自己落泪是为民族感情,还是为邓稼先,以此正是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小组讨论找出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归纳语言特色。
引用: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战场文》及五四歌曲。
歌词和诗文都是整齐规章的语句,读来朗朗上口。
对比: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本文语言多处用到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此外,运用长句和短句的配合,读来朗朗上口,整齐紧凑,有音乐的跳跃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传记,运用了如此富于变化的语言,不同于一般传记客观平淡的语言,作者是有目的的,作者借语言的变化,表达深厚的感情,告诉读者,这不是一般的传记,是功臣的赞歌。
三、总结扩展
总结略。
扩展:以中国青年一代的名义给联合国秘书长或美国总统写一封信,表明中国对战争的立场,表达对和平的呼吁。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