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宜良县清远小学
李晓红
(人教版第九册第19课)教学目标:
l、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省苏州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米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齐读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l、齐读诗句。
2、指名读,男、女生轮流读诗句。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逐句了解诗句的大体意思。
先在小组里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四、感受画面
我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假如给你一张白纸,你想画上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国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往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同布满了霜气—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这一个“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_曲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扩展: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同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剪梅 李清照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七、作业:
1、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2、写一首表示你某种心情的小诗
朗读感悟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第九册《枫桥夜泊》课例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朗读感悟是《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主导思想之一,所谓朗读感悟,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对文本的语言文字及其描述的事物、事理有所感触和体验,从而达到领悟理晖的目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的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精髓,多阅读古诗词能使人涵养丰富。“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美诗文160篇。但古诗教学历来却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的历史背景缺乏认识,因而对古诗诗理、诗情的体会与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诗教学的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只注重讲解注释,学生在枯燥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意境美;欣赏古诗语言美;感悟诗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我们教研组围绕“朗读感悟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研究。以李晓红老师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枫桥夜泊》为研究载体。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11月3日李老师用五(5)班的学生进行了第一次研究课,本年级的六位老师共同去听课。
第一次课 师:在我国江苏省的苏州市有一座枫桥,城外有一座寒山寺,凡是到苏州旅游的人都要到那儿去看一看枫桥,听一听寒山寺的钟声,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古诗《枫桥夜泊》。师:“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试着说说诗的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自学古诗,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诗意。)师:诗中哪些景物是诗人看到的,哪些是听到的? 生:(默读勾画后)看到的是: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听到的有:乌啼、钟声。
师: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生:“愁”字。
师:同学们,打开你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张继一夜没有睡着?(学生有的说诗人思念家乡,有的说诗人名落孙山心情不好,有的说他没有找到朋友所以不开心。)师:把你体会到的诗人的愁读出来。(指名读诗)课堂作业:写一首表示你某种心情的小诗:或者把《枫桥夜泊》编成一个故事。课后,教师们展开了讨论。大家都觉得李老师这节课基本按预设的教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弄清了诗的意思,明白了诗人的表达的感情是“孤独、寂寞、忧愁”,但这堂课也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气氛沉闷,预设多于生成,学生发言少有亮点闪现。课堂容 量过小,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不大。
2、获得的感悟还浮于表面,虽然课堂上多次读诗,算得上“书声琅琅”,但每次读的要求不明确,朗读中没有融入学生独特的体验,个性化解读没有体现。
到底怎样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诗的韵昧呢?教研组的成员们又分别查找、学习了相关理论:
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诗中的教学插图,借助各种媒体,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发挥想象。诗人的生平与写作背景,对于孩子理解古诗来说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
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以及借助多媒体的展示或情景渲染,引导观察,启发学生去想象,把学生的视野和思考的领域拓展到课外去,自读自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孩子们的切身经验当然也是相当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加以利用。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试着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设身处地地想作者所想、丰富诗中的形象。这样,学习的难度既可以降低,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又得到了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教材只是一个凭借,只是一个例子”,要想获得更多、了解得更深入,就需关注课本以外的天空。我们可以收集几首与本诗相关相或题材相同的诗,让孩子通过比较诗之间的异同,以求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并加深对诗的理解。可以让孩子按自己的理解来读,尊重其主体地位。通过多读该诗、多读该类型的诗,让学生领会诗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甚至可以以他人之感融入自我之 感。学生在读时,进行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也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教研组的老师们又集体讨论修改了教学设计,11月7日,李老师又用五(2)班的学生上了第二次研究课。
第二次课
1、课件出示枫桥和寒山寺图片,激情导入。
2、读诗的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谈谈你对张继的了解,教师作适当补充。
3、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诗中哪些景物是诗人看到的,哪些是诗人听到的,哪些是诗人感受到的?
5、如果给你一张白纸,请你根据诗的意境画一副画,你想在画面上画哪些景物,画的色调应该是什么样的?
6、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试着讲讲诗的意思,全班交流。
7、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想象一下诗人为何一夜未眠,为何发愁? 8.配乐、感情朗读全诗,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来读。)9.介绍诗的深远影响:这首诗被日本教材收录其中,在日本广为传诵,日本游客不远万里都要到苏州来看看枫桥,听一听寒山寺的钟声。10.欣赏根据这首诗谱写的歌曲《涛声依旧》。11.欣赏另外几首写愁的诗词,体会不同的愁绪:
《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流传的名句。李后主借助了想象和感受,不但写出了愁思之长,而且还暗含 有愁思难御,浩浩长流的意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词人李清照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使人好像看到她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诗仙李白大胆夸张的比喻,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难解之愁。
12、课外作业:根据古诗编一个故事。
这次课后,我们组的老师都很高兴,因为这一节课上,李老师非常有激情,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听、说、读、写,“诗中画”跃然于同学们眼前,“画中诗”流露于同学们书中,学得兴趣盎然。对听课的老师来说也是一种享受,优美的音乐令人陶醉,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让人耳目一新。课上扩展欣赏了三首诗词名句,同样是写“愁”,不同的写法,却有不同的内涵。通过欣赏,既加深了对本诗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算得上是一节成功的课。刘校长也高兴地向李老师表示祝贺,同时也给这节课提了一个宝贵的建议:如果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为何而愁,不是更能突出主题,触及学生心灵吗?对啦,我们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第三次课一定要把这一点加上。
11月13日,我校的手拉手兄弟学校九乡月照小学的全体老师来听课,李老师用五(3)班的学生又进行了第三次课的教学。课堂上一个开放性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第三次课
学完全诗后,老师问:由于诗人心情孤寂,面对江枫、渔火这宁静优 美的景色,却无法入眠,躺着发愁。你什么时候看着美景而发愁呢?
生甲:今年中秋节的时候,妈妈在昆明上班不能回家过节,我看着圆圆的月亮发愁,我非常想念妈妈。
生乙:我在公园看着盛开的鲜花会发愁,我想:过不了几天,他们就会凋谢的,多可惜呀!
生丙:看着满山的红叶我会发愁,因为秋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会来了。
生丁:看着冬去春来燕子飞回,我会发愁,因为时间过得真快,真是光阴似箭呀!
„„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样一个环节,联系孩子们的切身感受,充分挖掘宝贵的学生资源,让他们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切身处地想作者所想、丰富诗中“愁”的内涵。学生独特的视角,诗化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得以升华。
在此次课例研究中,我们教研组的老师更加确定:古诗教学重在朗读感悟,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丰富情感体验,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教学可以依照“激趣导入——初读感知——感悟品读——背诵积累——拓展延伸”五步教学流程,使古诗教学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总之,本次课例研究给我们的收获和启发是非常大的,我们通过研究,明确了古诗教学的基本方法,提升了自己的 科研水平,我们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将进一步加大古诗教学的研究力度,力争取得较大的成果。
第二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
一、教学要求:
1、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力点: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3、德育渗透点: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三、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四、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五、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
2、歌曲《涛声依旧》、《枫桥夜泊》古诗范读及古诗新韵。
3、让学生课前查阅诗人及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查查抒发诗人愁绪的诗歌。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自由漫谈、揭题、解题、介绍诗人
1、听歌曲《涛声依旧》的前两句,引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张继。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涛声依旧》的第二段。(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你听出了什么? 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编的,歌中所唱的内容正是借用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诗句。借用了哪些诗句,我们学完了这首诗就知道了。
2、理解题目。
齐读诗题,你读懂了诗题是什么意思?(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这首诗的诗人是唐朝的张继。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课前,同学们一定找到了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他的生死年月资料上没有说明。他在天宝12年中过进士,当过盐铁判官。张继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张继是我国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那年秋天,他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准备来年东山再起。船在苏州城西枫桥码头停泊。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拂晓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圆月即将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渔人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他想:昨夜听到的钟声可能就是从这里传来的吧,于是他提起笔,即兴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4、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 交流,出示学古诗四步骤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诗意;三读会,达意境;四会读,有感情。
(二).学生按照“四学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多名学生个别读全诗。(全诗共28个字,没有生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我们一起来读。)正音:寺、苏、齐读
2、二读懂,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各自读通了全诗,下面老师要问问你们打算怎样做到二读懂,解诗意。(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再把词义用通顺连贯的句子连起来,就解释了诗意。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是代、调、补。)(1)借助诗下的注解,各自读诗自学。
(2)同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组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或者哪些诗句读不懂?看看同桌能不能帮你解决?(3)各组交流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第三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课从诗句的理解中发散想像,自然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较直观的形象,利用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造性地学习。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讲述了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2、谁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3、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4、其实,早在三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5、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寒山寺)
6、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十年)
7、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8、其实,早在七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9、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10、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宿白马寺》
二、讲授新课
1、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大屏幕出示诗)【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
2、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3、再反过来读(师生再合作读)。
4、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5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6、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7、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8、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愁眠)
9、“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10、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11、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月落)
12、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江枫)
13、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14、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渔火)
15、怎样的渔火?(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16、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钟声)
17、在哪里?(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半夜)
18、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乌啼)
19、那是什么样的乌啼?(孤独、凄惨)
20、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霜满天)
21、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霜寒而满天】
22、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愁眠),都伴随着(愁眠),都笼罩着(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23、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通)。行吗?(行)。味道一样吗?(不一样)。
24、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一听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最希望朋友来陪他。母亲、家人、妻子
……)
25、漫漫长夜,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对),只有——(对)。
26、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就写下了《枫桥夜泊》【配乐,吟唱】(生齐读)。
27、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吟咏道:月落乌啼......三、拓展延伸
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剌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jué)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已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已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地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嗄(shà)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已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大屏幕出示)
《不朽的失眠》片断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
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第四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此处设问可由学生回答。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 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教学思路:
1、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2、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3、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4、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5、指导写字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课件
2、学生准备: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字典。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2)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②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1、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1)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配乐)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乌啼 钟声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穿插提问: 看到满天的霜,你什么感受?
“乌啼”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怎样?
从寺中传来了钟声,这钟声怎样? 简介寒山寺。
(3)在刚才的朗读中,大家仿佛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师相机提示: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生诵读诗句。
2、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1)提问: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板书:愁)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质疑。师相机板书学生的问题。
(2)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你们的这些问题。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生回答。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你从哪里知道?(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3、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出示:(《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配乐)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音乐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指名有感情诵读。
四、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1、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出示: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生自由读,指名读。
2、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生齐背全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布置作业
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为《枫桥夜泊》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再涂上颜色。
七、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愁?
听到:乌啼、钟声
第五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平声、仄声、入声的发声技巧。
2、体会诗人情感,能吟会诵。教学重难点
比较熟练的掌握吟诵的技巧,达到能吟会诵。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诗题《枫桥夜泊》(齐读)
二、诵诗
1、齐读古诗。
2、教师范读。
读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认识平、仄、入声。
口诀:平长仄短入促(二、四、六平声字韵更长)
4、学生练习诵诗。
5、齐诵。
6、指名诵。
7、男女生分组诵。
总结:这就是与读相比,有些不一样的诵。我们在诵诗时,要掌握平仄入声的不同发声技巧,真正达到“孰能成诵”的效果。
三、吟诗
1、听录音,感受吟诗与诵诗有什么不同。
2、练习吟诗。
3、齐吟。
四、作业
把《枫桥夜泊》吟诵给父母听。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堂古诗吟诵课,是一种新型的课型。学生在以前学习古诗时,也只是简单学习了解了平声仄声,押韵的字,并没有学习过吟诵。学生在一起诵诗或一起吟诗时大体上能把握节奏,整齐悦耳,但是在单个人诵诗或吟诗时,却稍显吃力。所以在对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没能做到合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