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3 01:3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陋室铭》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陋室铭》教案设计》。

第一篇:陋室铭》教案设计

陋室铭》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3读文章,注意字音和句读

(二)顶针提问,悟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练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一诗多解《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著名七绝《乌衣巷》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可是若要细问诗的意思,怕是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不同的解释呢。在没开始读书就会背诵唐诗的孩子们心中,《乌衣巷》大约该是一首琅琅上口的童谣; 在读过几年书甚至一些读过十来年书的人的心中,《乌衣巷》也许是一首恬静而优美的田园诗——有桥有巷有花有草有太阳,还有燕子飞来飞去; 学过诗词格律的人则懂的多一些,他们知道有不少好的七绝前两句讲究“对仗”,《乌衣巷》的前二句简直是“绝对”——“朱雀桥”对“乌衣巷”(颜色对颜色,名词对名词,又是地名对地名,连词汇的结构都相对称),“野草”对“夕阳”,“花”(此“花”不是名词,形容野草之盛)对“斜”——对得工整,对得贴切,对得优雅!好漂亮的赞美诗!可是,假如有人说,《乌衣巷》是一首尖酸辛辣的讽刺诗呢?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诗人创作《乌衣巷》的时代背景—— 《乌衣巷》写的是唐代的南京。隋朝之前,南京作为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的确繁华。公元五八九年,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被隋灭亡。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受 “金陵王气”传说的影响,命令镇守扬州的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荡毁建康(今南京)的全部城邑、宫殿、浮航(即浮桥)及胜迹,将六朝故都夷为平地,改做耕田,以防他人占据建康称帝和自己对抗。至此,“六朝金粉”烟消云散,东晋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的乌衣巷,以及建康二十四航之冠朱雀航岂能逃过此劫!秦淮河畔,只剩下七户人家——至今南京秦淮河边有七家湾,据说便是因此而得名。隋唐相连,唐朝的统治者继续实行隋朝皇帝“抑制金陵”的政策。唐代的中、后期,随着人口增长,南京的“元气”虽然逐渐恢复,却始终没有繁荣起来。后来南唐在南京建都(937年至975年),南京的建设才有了一些起色。直到公元一零三四年,北宋在南京建宣王庙(今夫子庙)、彝伦堂(今明德堂),重建来燕堂、乌衣巷等,秦淮河畔这才又有了乌衣巷。于是,我们知道,刘禹锡创作《乌衣巷》的时候,甚至整个唐代,南京根本就没有朱雀桥,没有乌衣巷,也没有王谢堂,只有一片湮没已久的废墟,一片茁壮成长的野草„„ 昔日的辉煌不再,于是刘禹锡有感而发,借古讽今——草是“野草”,阳是“夕阳”,燕是“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位以讽刺诗闻名古今的大诗人,以其最拿手的“美刺手法”写下了千古绝句《乌衣巷》。译成白话文如下—— “著名的朱雀桥遗址上,如今只能看见茂盛的野草;昔日高大显赫的乌衣巷的楼房,再也遮掩不住夕阳的苍老了;往年习惯于在王导、谢安的豪门宅院做巢的燕子,如今找不到原来的家,只得飞到老百姓家里去重觅栖身之所„„” 然而,好诗是无法直译的。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里,我们难道不能感受到诗人失意的情绪么?——这摇摇晃晃的野草,这一落千丈的夕阳,这沦落民间的燕子„„不正是诗人的自画像么? 又有人说,《乌衣巷》是一首借景喻人的凄凉哀伤的悲诗!《乌衣巷》悲叹的是刘禹锡自己!刘禹锡原先在长安做官,因为得罪了皇帝,遭贬出京,一贬就是二十二年„„ 诗人站在秦淮河边,遥望着河对岸六朝故都的遗址(当时的秦淮河宽百余丈,对岸本来有座朱雀门,朱雀门后面有一条五里长的笔直的御道直达宣阳门,过宣阳门再行二里,穿过大司马门和端门才是太极殿),触景生情,一声长叹—— “我是京城郊外无助的野草,我是遥望着繁华而徘徊的夕阳,我是无家可归的燕子,我成了流落他乡的寻常百姓„„” 为了弄懂一首古诗,又要去了解时代背景,又要去考证诗人的经历,岂不太繁太累!那就跟着感觉走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何妨?

第二篇:陋室铭教案设计

《陋室铭》教案设计

牟家镇初级中学

罗向平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朴实的情趣、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

2、深入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3、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

难点: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朴实的情趣、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教学方法】诵读 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假设有一座皇宫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的话,做若干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让你选,你要哪个呢?

(选后者)恭喜你!你的思想境界已经和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一样高了。刘禹锡就有这样一间简陋的屋子,并曾为这座屋子写下铭文。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刘禹锡并欣赏他的陋室铭。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1、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生读注释)

2、器物之铭是戒己述功的文字,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别具一格,它虽以自己的住室命题,但是用意却在自述其志。

3、这种方式叫做——板书:托物言志

二、初读《陋室铭》,结识刘禹锡了解韵和韵脚

1、同学们先自由朗读,然后 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纠正字音、句读上的错误。(拼音练习见课件)

2、全班齐读

3、师: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请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把你认为最好的词句圈点批注,把你借助注释还不能解决的字词,就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4、翻译过程中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①虚词

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结构助词,表倒装,不译)②词类活用

无丝竹之乱耳 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动用法,使„„受到劳累

5、看来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现在我们再次读起来。(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大声的朗读)

6、下面我来请一位同学单独读。

7、其他同学评价她读得怎么样?

8、好像理解了文章,但总觉得缺少了点韵味,怎样才能读出韵味呢? 提示:①本文是铭文,用韵的,要注意押韵。

请生读出押韵的字(韵脚)

再请一生读出文章,要求读得韵味悠长

②要读出韵味除了注意押韵之外,还需要注意什么?

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我以为还要结合一点,就是《陋室铭》的文体特点。魏晋时期的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博:内容广博,约:文辞简约。(内容和文笔上的)温:气质温和,润:语调柔顺。(语音和语调上的)

9、请大家尝试用温和的气质,柔顺的语调把这篇文章再背诵一下。

三、品读《陋室铭》,拜访刘禹锡

1、刚才我们大家背诵了这篇文章,背得很好,可见字面意思我们大体上弄清楚了,但老师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不是内容方面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啊?不妨提出来!

2、学生如果问不出问题,教师不妨变换问题: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这座陋室去参观参观。作为来访者,你最想拍摄下哪个镜头?说出你的理由来。

分解问题:①陋室环境如何?——“苔痕一句”——引出清新、跳跃的感觉 板书:对偶 描环境(读,体会)

②陋室热闹嘛?——“谈笑一句”——引出对朋友的夸赞,自己的自豪之感

板书:对仗 夸朋友(读,体会)

3、这样的引导后,再请学生质疑,主要质疑课文的后两层。教师提示:①文中有矛盾之处啊!——“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都是乐器嘛!为何素琴之声悦耳,丝竹之声就乱耳了呢? *调——调弄——漫不经心——优雅的情怀 *素——不加装饰——朴素的志趣

*丝竹——管弦之音,歌舞升平,世俗之乐

所以:可见,刘禹锡的生活志趣是超然物外的,世人皆爱“丝竹”,而“我”独爱“素琴”。②仅仅只是素琴和丝竹的不同体现了这种生活志趣吗?——“阅金经” ——“无案牍之劳形” 这两者也形成了什么?——对比

这样的对比向我们展现的是刘禹锡的什么——生活方式 板书:对比 话生活

朗读提示:可以调素琴,但绝不听丝竹;可以诵佛经,但绝不读官文。朗读时,要读出崇尚朴素、优雅;反对世俗之乐、官府之累的感觉。(读,体会)③文章结束了呀!又来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干巴巴的放在这里什么意思呢?(生会读注释)追问:这些人的房子和我有什么关系?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什么?能不能用文中语句来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一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反问“何陋之有?”我想补充一点知识,注释上说这句话语出《论语 子罕》,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如何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再那么简陋了!”

——这是一种类比的方法,作者立下志向,要像古代名贤那样拥有高洁的志趣和远大的抱负!板书:类比 立志向

朗读提示:读出自豪之感(读,体会)

4、现在请同学们合上书,再次回想一下,我们刚才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背一遍课文,看看,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配乐背)

四、研读《陋室铭》 我看刘禹锡 师:刚才大家对刘禹锡的评价非常高,好像意见很一致,那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问题提示:

1、刘禹锡有博学的朋友,有朴实的志趣,有高尚的情操,那他为什么要住在陋室?

2、刘禹锡是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士吗?是真隐还是假隐?消极避世还是积极入世? ——生活状态几乎隐居,心态是向往要有一番作为

追问:何以见得?——开头:自喻:仙,龙。结尾:自比:诸葛,子云 本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全文都围绕着这句话来写,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清高自许,这像是一个隐居之人吗?

3、忍辱是为了负重,归隐不过是时运未济的权宜之计。大家知道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是被气出来的。

介绍写作背景:刘禹锡三次搬家的故事。他曾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4、从这个故事来看,刘禹锡隐居了没有啊?

——如果说陶渊明的隐居是主动的放弃,那么刘禹锡的隐居就是无奈的选择。

5、刘禹锡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这样的一个刘禹锡,怎可能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呢?

6、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真正读出《陋铭》的韵味来啊

7、——“山不在高,有龙则名;水不在深,有仙则灵”是何等的气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又包含了多少无奈何挣扎?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又充满了豪情,意气风发!

8、请合上书,体会这些种种情感。请一位同学背诵。

五、总结全文,请完成课件上的题目 师:送大家一首刘禹锡的诗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就是这样一个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去的心?想想刘禹锡奋笔书写《陋室铭》时复杂的心情,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

全班再次齐声背诵,这次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外阅读刘禹锡的《秋词》,谈阅读感受。3·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居室(无论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托 对偶 描环境 陋 物 对仗 夸朋友 室 言 对比 话生活 不 志 类比 立志向 陋

背景资料: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第三篇:《陋室铭》教案设计

《陋室铭》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营造美

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读韵文最好从朗读入手。视频范读全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1、明确朗读的要求技巧。

2、初步掌握词句的意思。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通内容

学生合作翻译全文,提示:(1)借助注释,读出疑点(2)注意字句,翻译课文

四、细读句子鉴赏美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也可由学生提问,老师补充问题,引导大家挖掘课文内涵。)

1、大家说说,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韵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3、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用?(用类比的方法从而突出陋室不陋)

4、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更好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根据大家问题及答案整理成板书。

设喻引题

陋室

德馨陋室铭

第四篇:《陋室铭》教案设计

《陋室铭》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第五篇:陋室铭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科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

1、熟读成诵。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识记字词;根据课文内容,构思文章意境。

一、导入:

二、解题

铭,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炼,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铭的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

三、作者作品介绍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中进士,官授监察御史。他热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四、整体感知

1、课件展示删除标点符号的课文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停顿,朗读课文。这一步骤,调动学生思维,初步理解课文。

2、字词读音:德馨(xīn)

鸿(hóng)儒

案牍(dú)

西蜀(shǔ)

苔(tái)痕

3、对照课文标点,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4、课件展示相关实词,检查预习情况: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只是;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有学问的人 ..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5、在理解实词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6、再读课文,根据课文,思考问题:

全文是围绕哪一句展开的?也就是说,哪一句是课文的中心句、主旨、论点?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前文引出主旨,后文是对主旨的阐述。

五、研讨品读

课件显示问题,学生思考,并写在随堂练习本上: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如何引出课文主旨的? 明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作者是通过山水的“有仙则名”“有龙则灵”起兴,类比立论,以山水引出陋室,“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

2、后文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从三个方面写了“陋室”,分别是哪三个方面? 明确:作者写了陋室的三个方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之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生活情趣之高雅: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室主超凡脱俗。

3、作者在课文最后引用了“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目的?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孔子的原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上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已经包含“君子居之”之意,再一次证明,自居之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六、托物言志,明确主题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心情,感受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主题明确: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八、作业布置:

1、翻译全文,并正确默写。

2、预习《爱莲说》: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课文重点字词;(2)作者借“莲”这一物,言了什么“志”?

下载陋室铭》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陋室铭》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陋室铭》优质教案设计

    《陋室铭》优质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品质和志趣追求。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具体“物”的分析与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

    《陋室铭》一对一教案设计

    《陋室铭》一对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翻译全文,掌握刘禹锡有关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和古文学知识(如《陋室铭》的来历和意义); 3.学会用不同时......

    陋室铭 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十课的课文,是讲读课......

    《陋室铭》阅读

    《陋室铭》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线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一、导入: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它是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使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观止”表明作者的态度是:......

    陋室铭读后感

    陋室铭读后感陋室铭读后感1刘禹锡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曾于贞元九年(793年)考上进士,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被德宗皇帝贬至和州(......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熟读成诵。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感受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 一、创设情境,走近陋室 (课前视频欣赏:古琴曲《陋室铭》) 刚才大家欣赏的是......

    陋室铭 教案

    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陋室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理解本课特殊句式。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及“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