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学教学设计方案
《中医学》是探求祖国医学伟大宝库的一块“敲门砖”。能否学好它,直接关系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后续中医相关课程如《中医美容学》、《经络腧穴学》、《推拿手法》等的开设。但中医的理论较为抽象深奥,直观性不强,很难被学生潜在的现代思维意识所接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优化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医学》教学中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出发,对《中医学》课堂教学精心设计,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步骤如下。1 教学设计准备
课前精心备课,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坚实的教学基本功,这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积累和沉淀而锤炼。首先,应积极聆听相关专业教师讲课,注重学习教态、方法、手段、文字表达及整体教学设计等方面的闪光点。
其二,充分运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广泛阅读专业资料,逐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涉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获得教学的多向联系和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其三,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认真钻研专业教学计划及学科教学大纲,规范教案板书,举行学术研讨活动,优化教学法。其四,必须理论联系实践。中医学作为实践医学,其理论价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体现。实践主要包括中医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的知识储备,可通过直接的中西医门诊实践或间接阅读中医名家医案获取。2 教案设计
设计具体周全的教学方案,以保证教学质量的规范化。教案的设计要根据授课对象专业知识结构水平,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因材施教。对美容这样非中医专业的学生应对教材内容有所删减。其次,根据教学大纲,明确教学要求及重点、难点,要根据不同章节内容特点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及具体时间分配。再次,选择恰当的参考资料,布置思考讨论题及作业题,并在课后记录课后记,真实记录本次课的教学效果,以作教学反馈。3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1 内容—语言—板书优化设计
内容、语言、板书是课堂教学必备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3.1.1 优化教学内容
去繁就简,使教学内容条理化、清晰化,便于理解记忆。如讲授阴阳学说中“阴阳的属性”时,面对教材对阴阳属性的十几条罗列,学生难以记全,授课时结合《内经》的一句话:“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用水火的特性给阴阳属性作了精炼概括,学生很然的展开联想,完整罗列了阴阳的属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3.1.2 强化语言艺术
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强化语言艺术。语言条理精确又引人入胜,能够激发听者的求知欲。语言表达应注意:(1)以普通话授课,语音配合内容,即刻进入演讲状态,时而铿锵激昂,时而婉转轻柔,表情宜丰富自然,适当辅以肢体语言,使学生如临其境,意趣盎然;(2)用词应准确条理,突出重点,忌颠三倒四,前后不一以及口头禅、口误频繁等;(3)恰当运用拟人、比喻、类比等手法加强语言的生动性。如讲授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时,将人体比作封建制国家,将五脏六腑比作十一个相应的官员,以帮助学生体会其各自的功能;讲授六淫的功能时,以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各自的特点来类比理解。3.1.3 规范课堂板书
板书应分左右两个区域,左2/3区域为固定板书,用于书写教学内容用,书写要注意标号规范,逐级书写,如
一、(一)、1、(1)、①„„,字迹工整清晰,大小统一,准确规范,如标号过多,可擦去较小标号的内容,以保证板书的美观性。固定板书中可辅以箭头、图示、图标等形式优化教学内容,如以女子、男子不同阶段的肾气和生理表现作图示,阐释肾主生长发育生殖的功能;以阴阳盛衰关系的柱状图来说明阴阳失调的内容。右1/3 区域为活动板书,为教师即兴发挥之笔,即写即擦,可书写经典名句、专有名词,还可以画图以表达内容,如画泰卦、否卦图说明阴阳交感的意义;画示意图表示“阳者,山之南,水之北也”,使抽象的内容直观易懂。板书书写要注意内容切忌过满,讲课非写课,过多的板书会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引发厌学抵触情绪。3.2 教学方法设计 3.2.1 设置问题 注重启发
教师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对医美专业新生的现代思维而言,《中医学》中记忆水平的概念、原理易掌握,而思辩性较强的中医哲学基础较难理解,在教学中设置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从解决问题入手,观察概括问题,开拓思维。如以“阴阳学说”课堂教学为例,在讲完阴阳学说的内容后以布置作业的形式提问:“你是如何从‘太极图’看阴阳学说的?”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巩固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讲完药性的阴阳后问:“某一年轻男士告诉刚生产的妻子红参不能吃,吃了会流鼻血。从阴阳角度讲,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可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明确药性、体质的阴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2.2 灵活运用“学习迁移”
将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迁移理论运用于教学,采用积极的学习迁移,包括已有医学知识、日常生活实践、传统文化背景、现代医学、临床病案等方面的知识迁移,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如用泵水的要素(发电机、水泵、管道、水)分别比喻心气、心、脉、血,来说明维持“心主血脉”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即心气充沛、脉道完整而通利、心血充盈;用猴子长期饱食实验及用胆固醇加猪油进行家兔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实验分别说明饮食过饱和偏嗜对脾主运化的影响,使学生理解了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临床意义;用情绪波动会干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正常生理调节作用来说明肝脾之间疏泄与运化的病理联系等。3.2.3 多种教学法有机结合
在中医专业尝试开展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和“目标教学法”这两种新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互动教学,包括学习小组的组建;选择问题,指定课时目标;展示讨论问题,实施课时目标;回答问题,检测目标等步骤。通过对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的分析,体会到该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能优化教学设计,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该教学法强调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目标同等重要,并且都能具体落实,因此对推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大有帮助。3.3 首尾技巧设计
开场白和结语是课堂教学的画龙点睛之笔。开场白的范围较广泛,包括第一次课(绪论)、一节课的导语、一段内容的导语。作为学生对未知新课的探索之窗,绪论的教学设计宜清新自然,引人入胜。《中医学》是中医理论的入门课,其思维抽象独特,绪论避免直接阐释中医理论的概念,教学中先从我国人口位居世界第一谈起,使学生认识到几千年来指导我国卫生事业的正是中医,肯定了中医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从毛主席所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及孙思邈所云:“人命至贵,贵于千金”中体会宝库里最宝贵的是生命。中医学正是在数千年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挽救了无数人民的生命,所以是伟大的宝库。那宝藏如何挖掘?只有通过学习它,了解它,才能挖掘宝藏为我们所用„„,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带着一份对中医的敬仰和好奇渐渐走入中医的殿堂。同理,一节课的导语也需要精心设计。如讲中医肾时,先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出社会上对“肾虚”的误识,使学生较易理解中西医同名脏器的异同,也促进了学生对中医肾的研究兴趣。而一段内容的导语,则应安排紧凑连贯的语言,采取层层深入设置问题的方式,使学生紧紧跟踪问题,主动思索,使段与段内容形成一条主线,条理分明,易于掌握。
如果说精彩的开场是为了抓住学生的眼球,那么独具匠心的结语设计则令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结语主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似章回小说,制造悬念后,且听下回分解,促使学生课后积极思索,预习新课,变被动的“让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如讲完病因内容,在结语先罗列出使人致病的因素,接着用“但是”一词转折,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同样环境下并不是每个人都得病。冬天有人稍有不慎就感冒了,而坚持冬泳的人却不易感冒,这是为什么呢?人究竟是如何发病的呢?下次课我们将探讨这个问题。短短几句语,为“发病”一节的讲述巧设了铺垫,也唤起学生积极的思考。4 反馈方案设计 4.1 学生心因性反馈
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各种反应,从中寻找心因性反馈。学生的目光、表情、动作、姿势等属于中医神的范畴,能够客观的反映其心理活动。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有学生专注的目光、端正的姿势、恰当的表情动作的配合;倘若学生目光游离朦胧、表情疲倦呆板、注意力不集中、打盹、不停做小动作、频繁变动姿势、窃窃私语等,都意味着思想不专注,如仅仅是少数学生在短时间出现上述情况,可能是对某句话不理解,要及时调整语速,反复强调,阐明疑点,若多数学生整堂课都如此,那恐怕是对教学颇有微词,得从教师自身原因找起,需要继续锤炼教学基本功,优化教学效果。4.2 教师课后记反馈
课后记撰写也是对教学过程及时反馈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后真实记录本次教学的情况,包括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如何,教态、语音、语速、板书处理是否得当,时间控制程度怎样,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如何,学生情绪状态怎样等等,优缺点都必须如实记录,对今后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第二篇:中医学论文
我对中医的认识
中医学是绽开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株奇葩,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接触《国粹—中医学精要》这门课以前,我对中医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知道一些草药和针灸上,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后,我对中医的认识长进了许多。
整个中医理论的核心就是四个字“阴阳调和”,中医把人体理解为一种自组织系统。把人体的发病和愈病都看作是机体自主性反应过程,强调人的自组织机制是健康,疾病,愈病的枢机。中医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指出疾病有标,本之分。中医治病重在治本。中医的治本主要是运用推动机体自主调理的艺术,其主要内容是扶正祛邪,五藏生克,阴阳自和。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中医学就像一条容纳百川的河流,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关于人体、生命、健康、疾病及其防治规律的医学文化体系。
要加深对某个事物的认识,对于其历史的研究是必要的,中医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历史是深厚的: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现在,中医特别是针灸已走出国门,慢慢的为世界所认识。研究中医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初由于西医涌入,使得中医没落,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开始出现,对中医的批判声就此起彼伏。甚至在民国时代,新中国建立之后,废止中医案都被提出过。但是两次的废止中医案都被彻底否决了,这就彰显了中医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的发展不是一百年的西医可以撼动的。
我曾经看过许多报道,很多西医治不好的病,回过头来找中医反而治好了,高治愈率和低副作用让中医在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在历次疫病流行的时候得以彰显。比如上个世纪上海的肝炎大流行和 03年广州的SARS。
当然,西医也并不是一无是处,21世纪中西医还将在我国并存,彻底抛弃某一个是不可能的,只有中西医结合,把西医的科学优势和中医的理论优势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造福人民群众。
姓名:程鹏宇
班级:11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班
学号:201111033027
第三篇:中医学心得(推荐)
中医学——心得
学习了一学期的中医,让我感触甚多。对于中医学的认识,进一步的加深!以前的我只懂得,中医,无非就是望闻问切,针灸加上中药,构成了所谓的中医。而现在我所了解的中医,不仅仅是包括那些,相反,还更是广阔无垠!
中医学既然是一门学科,那就自然有其发展渊源。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和造就了中医药学。中医药文化吸取了儒、道、释、法、阴阳、兵、农等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传统哲学、历法、天文、礼仪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特别是提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时相符、天地万物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整体思维模式,无不闪耀着东方文化的璀璨光芒。实际上,其中,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其精髓与特色就在于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直到今天,中医学仍然在为维护人们的健康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
而我们在上课中学到的仅仅是凤毛麟角、冰山一角而已。更多的中医学知识,还有待我们自己去阅读课外丰富的书籍,这样才能对我们的中医学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习中医,不仅让我知道,这是我们祖国灿烂的精神文明,更使我明白很多的养身之道,让我的心胸更加宽广,生命更加健康!
国贸10(本1)叶庭(100411012)
第四篇:中医学习题
一:名词
1,阴阳: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肝主疏泄:指肝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3,肾藏精:指肾对精有闭藏提供的功能。
4,肺主气:包括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部分。
5,津液: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6,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7,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8,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9,谵语:神志不清、声高、胡言乱语、语无伦次。
10,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症状类型。二:填空
1,中医四部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2,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火为水之所胜,土为水之所不胜。3,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4,五脏的外华是:心其华在面,肺其华在皮毛,脾其华在唇,肝其华在爪,肾其华在发。
5,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6,六淫传入的途径主要是口鼻和肌表。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答:脾与胃以膜相连,其间有经脉相乎络属而密切联系。脾与胃运纳协调,升降相同,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布,以滋养全身,化生气血、津液,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2,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答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心气旺盛,血液通利,运行不息,营养全身。表现: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跳动均匀,和缓,其动应手,感觉正常,面色红润,光泽。
3,简述肝肾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肝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关系,主要是精和血及肝肾阳液互生的关系。血的再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有赖于血的滋养。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称为“精血同源”。肝肾之阴也息息相通,相互滋生。肾阴能滋养肝阴,肝阴可资助肾阴。肝肾关系极为密切、故有“肝肾同源”之说。
4简述“有神”“无神”的区别点?
5,何为“七情”,“七情”的致病特点?
答: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肝腑阴阳气血失调,才能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治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胃。
第五篇:中医学思考题文档(推荐)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是哪部?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哪部?
2、中医学的预防思想体现在哪几方面?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哪三方面?
4、何谓阴阳、五行、自汗、盗汗、八纲、四气、五味、六淫、七情?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体现在哪四方面?
6、五行的特性是什么?
7、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是什么?
8、中医学的脏腑可分为哪三部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包括哪些脏腑?
9、中医学中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腑是?后天之本的脏腑是?
10、七情异常对五脏的影响表现为?
11、五脏与五官、五体、五液的关系如何?
12、气的运动形式表现为哪四种?
13、气的生理功能表现在哪五方面?
14、中医学的气可分为哪四种?
15、简述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16、中医学的体质分为哪三类?
17、五色的主病?
18、简述疼痛的成因?八纲各反应何病变?
19、脏腑在舌面的分布?
20、正常舌象、脉象的特点?
21、浮沉脉、迟数脉主何病?
22、中医学的闻诊和切诊包括哪些部分?
23、简述清热药和补益药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24、止呕的要药?利胆退黄的要药是?治疗疟疾的要药是?回阳救逆的要药?消化油腻肉食积滞的要药是?大补元气的要药是?补血的要药是?
25、方剂的组成原则为?
26、滋补肾阴的常用方剂为?治疗面瘫的方剂为?治疗中暑的常用方剂为?产后祛除恶露的常用方剂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剂为?
治疗血虚失眠的常用方剂为?治疗五更泄泻的常用方剂为?
27、长寿的要穴为?祛湿的要穴为?活血化瘀的要穴为?治疗失眠的要穴为?治疗腰痛的要穴为?消百气的要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