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 公开课教案(5篇)

时间:2019-05-13 01:0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 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 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 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目标预设】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阅读教学需凭借文本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以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及情感体验。根据“文包诗”这类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学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华古诗文的魅力。

【设计思路】课前播放音乐欣赏。

一、激趣、导入

1、从刚才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歌中有一句词:牵着你的手,分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谁的手在黄鹤楼分别的吗?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就有了答案。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指名读

2、谁来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送谁?在哪里送?谁送?

3、话说在公元七百二十五年,年轻的李白手挎一把宝剑,带着一个酒壶,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二人一见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了,这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可真是难舍难分呀!话别的场面十分感人。而这感人的场面,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可以一一领略。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一起去看看那话别的场面。板书课题。齐读。

5、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和诗文对应的语句画下来。

生画,指名答。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回味中再现离别的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讲读课文

(一)美读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找的真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击出示“烟花三月”),在这“烟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迷人的暮春三月。(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让我们走进这暮春三月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

从同学们的赞叹声中我已感受到了“烟花三月”的美,你还有会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

指名答

4、诗中是用那个词语表现这么美的景色呢? 指名答

像这样的词语真是数不胜数,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而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美读出来。

5、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这两句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美好的画面。

(二)悟读第二自然段

1、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指生读第二自然段)

2、哪个词最能概括他们此时的心情? 指名答 板书:依依惜别

3、这段内容真的在写他们依依惜别吗?你从哪些内容知道的?藏 仰望、远眺 让生读,思,发表自己观点,读书

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吧。

6、这真是此时无声——(生)胜有声,此时无泪¬——(生)胜有泪呀。

7、这忍不住的离愁别绪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意图: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体悟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这一教学步骤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语,从字里行间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先引导学生理解“烟花三月”,然后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1、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指名读

2、“终于”两字很深情,用在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答

3、是啊,不忍别,终须别。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再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指名读

4、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讲六个“您”、“兄长”“老师”“夫子”“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

“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

一说到孟浩然,你会想到他的哪首诗? 指名背

像这样的诗是妇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诵,难怪李白说他的诗篇——(生)誉满天下。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来赞美他。出示《赠孟浩然》。

师生同读。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清高志远,难怪李白说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

5、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6、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说道——齐读

7、王勃的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是想告诉李白什么呢? 好,一起来安慰一下李白。齐读。

好一个永世不绝!我们渐渐走进了诗人的心里,请同学们起立,左边的同学是李白,右边的同学是孟浩然,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浓的情意吧。读的时候可以加上你的动作。(配乐读)

8、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情读第四自然段

1、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读了这两句诗,你脑海里又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点击出示第四自然段。课文第四自然段就描述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场景。师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

3、大家小声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出示第四段,放音乐)

指名答

4、这离别之情,这牵挂之情,就在这长久的伫立之中,就在这凝视的目光之中。这样的深情厚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就是——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把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出来,该怎么读?让生再读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朋友走后的这种孤独和寂寞之情,诗中也有表现呢,谁来告诉我?

生说,再读。

5、万千话语,万千情思,都凝成这首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即兴之作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这份友谊,如果你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会想起两个人——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再深情地吟诵到——

生齐读诗

(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因此,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李白与孟浩然在一起时的情景,学生能深切地感受浓浓的依依惜别的情谊。)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了一篇《不朽的失眠》,也是“文包诗”,和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短短的四十分钟结束了,我们就要和在座的各位老师说再见了,真是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生齐背。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其他“文包诗”,对比本课,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积累,将课上内容延伸至课下、生活中。)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仰望 远眺 藏 依依惜别 伫立 凝视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文中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成了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成了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第二篇: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篇一: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 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目标预设】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阅读教学需凭借文本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以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及情感体验。根据“文包诗”这类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学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华古诗文的魅力。

【设计思路】课前播放音乐欣赏。

一、激趣、导入

1、从刚才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歌中有一句词:牵着你的手,分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谁的手在黄鹤楼分别的吗?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就有了答案。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指名读

2、谁来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送谁?在哪里送?谁送?

3、话说在公元七百二十五年,年轻的李白手挎一把宝剑,带着一个酒壶,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二人一见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了,这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可真是难舍难分呀!话别的场面十分感人。而这

感人的场面,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可以一一领略。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一起去看看那话别的场面。

板书课题。齐读。

5、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和诗文对应的语句画下来。

生画,指名答。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回味中再现离别的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讲读课文

(一)美读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找的真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击出示“烟花三月”),在这“烟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迷人的暮春三月。(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让我们走进这暮春三月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从同学们的赞叹声中我已感受到了“烟花三月”的美,你还有会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

指名答

4、诗中是用那个词语表现这么美的景色呢?

指名答

像这样的词语真是数不胜数,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而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美读出来。

5、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这两句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美好的画面。

(二)悟读第二自然段

1、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指生读第二自然段)

2、哪个词最能概括他们此时的心情?

指名答 板书:依依惜别

3、这段内容真的在写他们依依惜别吗?你从哪些内容知道的?藏 仰望、远眺 让生读,思,发表自己观点,读书

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吧。

6、这真是此时无声——(生)胜有声,此时无泪?——(生)胜有泪呀。

7、这忍不住的离愁别绪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意图: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体悟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这一教学步骤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语,从字里行间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先引导学生理解“烟花三月”,然后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1、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指名读

2、“终于”两字很深情,用在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答

3、是啊,不忍别,终须别。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再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指名读

4、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讲六个“您”、“兄长”“老师”“夫子”“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

“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

一说到孟浩然,你会想到他的哪首诗?

指名背

像这样的诗是妇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诵,难怪李白说他的诗篇——(生)誉

满天下。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来赞美他。出示《赠孟浩然》。

师生同读。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清高志远,难怪李白说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

5、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6、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说道——齐读

7、王勃的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是想告诉李白什么呢?

好,一起来安慰一下李白。齐读。

好一个永世不绝!我们渐渐走进了诗人的心里,请同学们起立,左边的同学是李白,右边的同学是孟浩然,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浓的情意吧。读的时候可以加上你的动作。(配乐读)

8、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情读第四自然段

1、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了这两句诗,你脑海里又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点击出示第四自然段。课文第四自然段就描述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场景。师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

3、大家小声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出示第四段,放音乐)

指名答

4、这离别之情,这牵挂之情,就在这长久的伫立之中,就在这凝视的目光

之中。这样的深情厚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就是——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把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出来,该怎么读?让生再读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朋友走后的这种孤独和寂寞之情,诗中也有表现呢,谁来告诉我?

生说,再读。

5、万千话语,万千情思,都凝成这首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即兴之作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这份友谊,如果你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会想起两个人——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再深情地吟诵到——

生齐读诗

(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因此,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李白与孟浩然在一起时的情景,学生能深切地感受浓浓的依依惜别的情谊。)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了一篇《不朽的失眠》,也是“文包诗”,和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短短的四十分钟结束了,我们就要和在座的各位老师说再见了,真是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生齐背。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其他“文包诗”,对比本课,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积累,将课上内容延伸至课下、生活中。)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仰望 远眺 藏

篇二: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盐城市迎宾路小学 董 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上课的准备都做好了吗?

2、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好吗?(播放歌曲:《送别》)

3、好听吗?告诉大家,这首歌的名字叫《送别》。这首歌带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交流:觉得伤感,感觉到依依不舍,仿佛看到人们在依依不舍地告别??)

4、是啊,一般情况下,我们面对即将远行的亲人或朋友,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总会觉得依依不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

5、介绍黄鹤楼:这就是黄鹤楼。(出示黄鹤楼图片)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它楼高50多米,俯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黄鹤楼飞檐凌空,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传说中还有神仙在此乘鹤而去,所以称黄鹤楼。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第25课,自由轻声读课文,(大屏幕出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划下令你心动的优美句子,和同学交流。

2、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刚才同学们读书的样子都很专注,读书就应该这样沉下心来投入进去,一字一句读仔细。有信心接受检查吗?

(1)出示:暮春三月 孟浩然 一饮而尽 暂时 友谊 唯一 ...... a、指名读

b、交流生字情况:暮春三月:“暮”是生字,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暮.

本义是指日落时,傍晚的意思。)那暮春是指什么时候呢?暮春,是指春天最后

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根据字的部首可以推想他的意思,你由此想到了哪些形近字?用同样的方法你理解了哪个词?“饮”就是喝的意思;暂时:写“暂”字.

时要注意上面的“斩”要写宽一些,下面的“日”要写的窄一些。生描红。c、让我们再次一起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2)学习二类生词

烟雾迷蒙 飞檐凌空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永世不绝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饯行伫立

指名读 交流读懂了哪些词?(重点交流脍炙人口)

(3)指导朗读长句子

课件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朗读,找近义词,积累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4)赏读优美句子,体悟句式美

黄鹤楼春景图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美美地读,品味语言美

过渡:刚才我们大家已把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得很准了,现在能把课文也读通顺吗?请几位同学分小节来读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并争取机会读,谁愿意先来?

(5)指名分小节读

(6)读得真流利!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2—3人学生概括课文大意)(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三、再读感受:

1、师: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课文写了两个场景,请你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是那两个场景?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交流:(第一个场景是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一边喝酒一边说话。)你能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一下吗?(饮酒饯行,饮酒话别??)(相机板书:饮酒饯行)那第二个场景写的又是什么呢?(李白站在江边目送朋友远去,吟出了一首诗)(板书:吟诗送别)

3、面对朋友的离去,李白作了一首什么诗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指读)

5、读诗,(自渎,指读,齐读)

7、小结:大家读得很有韵味。那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与课文有怎样的联系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将是我们下接课学习的内容。老师相信,爱读书爱思考的你们一定能做学习的主人。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3、课后收集别积累关于送别的诗句和名言。

板书:

黄 鹤 楼 送 别 饮 酒 饯 行 吟 诗 送 别

篇三: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到送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分别之时,往往都情难自已,把满腔离情别绪,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昨天,我们就学习了其中的一首——

呈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古诗。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二、学文悟情

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心情的词语。

(一)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你理解这个词吗?依依惜别

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呢?读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再把你找到的词句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话别前,什么场面打动了你?(出示这一句)为什么打动了你?

抓住“藏”字来理解。他们是怎么“藏”的?

一会儿„„一会儿„„

(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这么美的景色,观赏的人心情该会多么愉快呀!是这样吗?他们真的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3)哦,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暴露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那他们是在干什么?

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伤感。

他们的心里真的是这样想的吗?谁来扮演李白,我来问一问他:李白啊李白,你的老朋友就要和你分别了,你怎么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就是不说话呀?

不想说再见,怕对方难过。

谁是孟浩然的知心人,我也问问他:孟夫子啊,孟大诗人,你就要乘舟远行了,你怎么也不说话呢?

(4)是啊,在这相聚的最后时刻,他们谁也不愿提起分别的话题,都把依依惜别之情深藏心底。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2、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过渡:然而,不忍别,终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控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出示句子,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a、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a.李白的话中用了几个“您”?除此之外,李白对孟浩然还有哪些称呼?

从6个“您”、“夫子”——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兄长”、“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b.如果我们对孟浩然的生平有更多的了解的话,一定能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这段话。课前请大家搜集了孟浩然的资料,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孟浩然,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史称“王孟”。他有许多诗歌流传至今,其中《春晓》家喻户晓。他曾经做过官,后来因朝廷日益腐败,他不愿意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所以辞官,归隐田园。

引读——孟浩然一生洁身自好,不愿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所以说——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孟浩然一共写了260多首诗,有很多还流传至今,比如说《春晓》,所以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孟浩然当时40岁左右,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大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为——兄长和老师。b、李白的依依惜别。

同学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还读出了什么?

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心中的不舍。

(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敬仰、依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的这段话。

3、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收下了友谊、收下了祝福,请大家读读孟浩然的话(出示句子)。

(2)孟浩然的话语中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说明什么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天底下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邻居。

a.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话,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

b.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c.孟浩然把他与李白的情谊比作长江水,时间会流逝,但情谊永不变,分别只是暂时的。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d.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e.他因为年长,在这时候劝慰李白。

(3)孟浩然真不愧是兄长和老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兄长一样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读。

4、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谊深长,从话别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一份深深的离情。下面,我们同座位分角色来朗读这段对话。

5、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6、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人有情,景也通情,只见岸边——(引读)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a、借景抒情。岸边杨柳依依,好像——在与孟浩

然挥手告别,江上沙鸥点点,仿佛——也不忍离去,此处是借景来抒发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啊!这真是人有情,景通情啊。b、理解“伫立”、“凝视”、省略号。

友人登船时,李白依然——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依然——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仍然——只见一江春水流向天边,李白还是——

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

(2)让我们站在李白的身边,感受他的心情,谁来读读这段话。(真好,读出了李白无边的惆怅,不尽的思念。)

(3)齐读。配乐

三、学诗解意

满腔离情,万千愁绪,此时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首千古名作一咏而出——

1、出示古诗,生齐读。

2、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诗句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请同学们读读诗句,再回过头去读读课文,你能读出诗的一、二两行对应的是课文哪几小节吗?诗的三、四两行呢?

3、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呢?先同座位练说,再指名说。

5、指导读诗。(千言万语,尽在诗中,谁来读读这首诗?配乐)

6、齐读,背诵。(这首诗会背吗?齐背,送给孟浩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四、积累拓展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为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让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老师再送你们几句送别诗。呈现名句,生齐读。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叔同——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3、渗透经典诵读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选择你积累的送别诗中最喜欢的一首,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我们将举办一个“送别”赛诗会,看谁搜集的古诗多、故事编得精彩!

篇四: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黄鹤楼,它俯临万里长江,飞檐凌空,仿佛展翅欲飞的鹤翼。因传说神仙驾鹤到此,故而得名。李白曾在这里送别好友,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二、学文悟情

品味登楼赏景图

1、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学习单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惜别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离情别意。)

2、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从这段中“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什么?(无心赏景)

(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

(3)欣赏美景(出示图片)

(4)这么美的景色,他们为什么无心欣赏?(因为孟浩然即将离开李白,他们很舍不得)此时的心情是什么?(依依惜别)他们为什么不说话?(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原来他们是在借赏景来隐藏自己的惜别之情,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让我们带着这种不舍有感情读读这段话。

品味酒别图

1、过渡:然而,不忍别,终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控制不住了。学习单三(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小组内讨论:

(1)李白的话中,一共用了几个“您”?除此以外,还用了哪些称呼?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为什么鄙视权贵、连皇帝都不放在心上的李白,会对孟浩然如此敬仰?

(3)孟浩然的话中引用了谁的诗句?他想向李白表达什么意思?)

2、交流

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a.李白的话中用了几个“您”?除此之外,李白对孟浩然还有哪些称呼?

(从6个“您”、“夫子”——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兄长”、“老师”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b.敬仰他什么呢?(人品、才华)c.了解孟浩然生平(孟浩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来看看他的生平。他有什么优点?)d.理解《赠孟浩然》(我们再来看看李白曾写给孟浩然的一首诗)

对照诗和译文,思考;李白爱孟浩然的哪些方面?(风流潇洒、流连山水、不羡权贵、品格高尚)

(2)李白的依依惜别。

同学们再看这段文字,你除了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还读出了什么?

(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依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的这段话。

过渡:孟浩然有什么表示呢?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收下了友谊、收下了祝福,请大家读读孟浩然的话(出示句子)。

(2)孟浩然的话语中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说明什么呢?(安慰王勃虽然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这真是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孟浩然真不愧是兄长和老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兄长一样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读。

4、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谊深长,从话别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我们同座位分角色来朗读这段对话,并加进动作。

5、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品味临江目视图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要走了,学习单三(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

(1)作者写为什么要写杨柳和沙鸥?

(2)“伫立”什么意思,友人走了李白为什么还伫立在那儿?(3)展开想象,此时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交流

2、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问:(1)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为什么写景表达什么感情?

(借景抒情。岸边杨柳依依,好像——在与孟浩然挥手告别,江上沙鸥点点,仿佛——也不忍离去,此处是借景来抒发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啊!这真是人有情,景通情啊。)

2、出示图理解依依惜别之情。

(1)出示临别图问此时他们在说什么?

(2)出示登船图,此时又在说什么?

(3)出示出发图,李白在做什么?出示:船慢慢走远了,这就是“依依惜别”

3、出示: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理解“伫立”、“凝视”、省略号。

(2)孟浩然走远了,李白为什么还伫立在长江边?(孟浩然是从江上走的,想起孟浩然的话,希望借长江表达思念之情)看来写长江水也是为了借景抒情啊!学到这儿发现课文中的景色都表达一定感情,这叫感情渲染法。

(3)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让一江春水捎去我对兄长的不尽的思念。孟兄,你何日才能与我见面?我们的友情一定会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让我们站在李白的身边,感受他的心情,谁来读读这段话。(真好,读出了李白无边的惆怅,不尽的思念。)

(3)齐读。配乐

三、学诗解意

满腔离情,万千愁绪,此时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首千古名作一咏而出——

1、出示古诗,生齐读。

2、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诗句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请同学们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从文中划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

3、分别读诗文。(读到这儿想想文中哪些是诗中没有的?)

4、多么深厚的友谊齐读送别诗

四、积累拓展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为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让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老师再送你们几句送别诗。呈现名句,生齐读。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叔同——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选择你积累的送别诗中最喜欢的一首,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我们将举办一个“送别”赛诗会,看谁搜集的古诗多、故事编得精彩!

板书设计

登楼赏景

黄鹤楼送别 对饮话别

送别吟诗

篇五:黄鹤楼送别公开课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

3、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难点: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请同学们读读投影上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你认识他们的作者吗?

(李白、孟浩然)

2、你了解他们吗?你知道他们是怎么认识的吗?

出示资料:话说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3、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去看看《黄鹤楼送别》。

二、生字词教学

1、暮孟饮暂唯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飞檐凌空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2、字形教学“暮”“暂”

三、课文精读

(一)学习第一段

1、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古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从古诗一二句中,哪几个字点出了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

3、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烟花三月。

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这是个什么样的春天?(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个春天美不美?你能把她的美读出来吗? 过渡:在这样美丽的春天,李白正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课文第二段,出示:第二段。哪个词最能表现他们彼此心中的情感?(依依惜别)

2、看到这四个字“依依惜别”你想到了哪个词?(依依不舍)

3、除了不舍,还有“珍惜”。他们有没有把这份感情说出来?(没有)而是藏在心底。

4、他们是怎么藏的?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谁能把他们藏于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三)学习第三段、第四段

1、默读第三段、第四段,找出体现依依惜别的句子。

出示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就要顺江东下,不知何日才能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哪里体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

(这样喜爱的人,今天就要和自己分别,还没有离开,就盼着见面的日子了。)(满饮此杯,是对远行朋友的祝福)

从这句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很尊敬孟浩然)哪里看出来?(几个您字)为什么尊敬?(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谁能把李白的尊敬与不舍读出来。

2、出示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你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含义吗?

人生得一知己,又何惧千里万里?朗读。

4、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

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依然伫立、凝视看出他的不舍)

李白伫立在江边,久久地凝视着一江春水,心潮澎湃, 他想:。朗读。

5、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写下这篇名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流不尽

的是对朋友的不舍与思念啊。

6、出示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能读出这首诗包含的依依惜别之情吗?

7、你还想到哪些送别诗句?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第三篇: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盐城市迎宾路小学 董 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上课的准备都做好了吗?

2、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好吗?(播放歌曲:《送别》)

3、好听吗?告诉大家,这首歌的名字叫《送别》。这首歌带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交流:觉得伤感,感觉到依依不舍,仿佛看到人们在依依不舍地告别„„)

4、是啊,一般情况下,我们面对即将远行的亲人或朋友,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总会觉得依依不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

5、介绍黄鹤楼:这就是黄鹤楼。(出示黄鹤楼图片)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它楼高50多米,俯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黄鹤楼飞檐凌空,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传说中还有神仙在此乘鹤而去,所以称黄鹤楼。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第25课,自由轻声读课文,(大屏幕出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划下令你心动的优美句子,和同学交流。

2、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刚才同学们读书的样子都很专注,读书就应该这样沉下心来投入进去,一字一句读仔细。有信心接受检查吗?

(1)出示:暮春三月 孟浩然 一饮而尽 暂时 友谊 唯一 ......A、指名读

B、交流生字情况:暮春三月:“暮”是生字,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暮.本义是指日落时,傍晚的意思。)那暮春是指什么时候呢?暮春,是指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根据字的部首可以推想他的意思,你由此想到了哪些形近字?用同样的方法你理解了哪个词?“饮”就是喝的意思;暂时:写“暂”字.时要注意上面的“斩”要写宽一些,下面的“日”要写的窄一些。生描红。

C、让我们再次一起把这些词语读一读。(2)学习二类生词

烟雾迷蒙

飞檐凌空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饯行 伫立 指名读

交流读懂了哪些词?(重点交流脍炙人口)(3)指导朗读长句子

课件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朗读,找近义词,积累含有“看”的意思的词。(4)赏读优美句子,体悟句式美 黄鹤楼春景图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美美地读,品味语言美

过渡:刚才我们大家已把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得很准了,现在能把课文也读通顺吗?请几位同学分小节来读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并争取机会读,谁愿意先来?

(5)指名分小节读

(6)读得真流利!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2—3人学生概括课文大意)(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三、再读感受:

1、师: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课文写了两个场景,请你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是那两个场景?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交流:(第一个场景是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一边喝酒一边说话。)你能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一下吗?(饮酒饯行,饮酒话别„„)(相机板书:饮酒饯行)那第二个场景写的又是什么呢?(李白站在江边目送朋友远去,吟出了一首诗)(板书:吟诗送别)

3、面对朋友的离去,李白作了一首什么诗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指读)

5、读诗,(自渎,指读,齐读)

7、小结:大家读得很有韵味。那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与课文有怎样的联系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将是我们下接课学习的内容。老师相信,爱读书爱思考的你们一定能做学习的主人。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3、课后收集别积累关于送别的诗句和名言。

板书:

黄 鹤 楼 送 别

饮 酒 饯 行 吟 诗 送 别

第四篇:黄鹤楼送别教案

25、黄鹤楼送别

课前热身:欣赏歌曲《烟花三月》

一、深情导入,渲染情境

1.一曲新词酒一樽,烟花三月送君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千古一别黄鹤楼。一首柔美清丽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1300年前那烟花三月的黄鹤楼上,那离别时淡淡的忧伤,轻轻划过我们的心房。让我们穿越时空的的殿堂,去感受大诗人们那荡气回肠的黄鹤楼送别。

2、请同学们竖起你的食指,让我们用一颗安静的心,写下课题。(学生书空)

(1)师板演课题 “黄”字的一竖起支柱作用,应该写得挺直而有力;左右结构的“鹤”字要紧凑而不松散;楼字要注意左右穿插避让。“别”字的短竖要偏上些。

(2)齐读课题。

3、读得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老师奖励给同学们一个有趣的字画,大家猜猜它是个什么字?

你为什么猜它是这个字呢?有意思!这位同学你又怎么猜它是“别”字呢?(它的右边像一把刀,左边像挂着的钟,还像挂着一块肉!“分别”就像拿着刀割肉一样疼!)

4、分别的感觉很心痛,很伤感,带着这种伤感的语气再来读课题。

5、“多情自古伤离别”,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伤感落泪,他们有的用唱歌表达内心的情感,有的用吟诗抒发情怀。本文就是一篇文包诗,里面藏着一首有名的送别诗呢!

二、自读古诗,初入文境

1、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听老师读一读,注意这首诗里有两个生字,听清它们的读音。师配乐范读

2、下面请同学们自己也来读一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生自读古诗)

3、指名读诗。谁愿意来读一下?

(读诗,不仅要音准,而且要注意节奏。吟诗要慢点,才能吟出特有的节奏和韵味。这个同学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身上具有诗人的气质,读得古色古香。大家也一起来读一读吧。)

4、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

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他们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按老师给出的要求自读课文。

出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能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

三、检查自学

过渡:刚才同学们读书的样子都很专注,读书就应该这样沉下心来投入进去,字音读准了吗?愿意接受老师的考验吗?上面有十个词语,自由读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誉满天下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脍炙人口

1、检查生字词

1)有谁愿意读一下

一字一顿有板有眼。字音不光要读准,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老师教给同学们一个读书的方法:一组词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只要你轻轻地去读它,用心想一想,就能看到描写的画面。不信试不试?

2)再点一生读。你能从词语里看到什么?

大家读得真是如诗如画,听大家读词语的感觉,就像读饮料的感觉,有滋有味。3)课件出示的部分词语变了颜色。

我请两位同学读,一个读红色一个读蓝色,提个要求:读出不同来,让我们听到故事看到画面。

4)两个学生站起来读。我是听出了故事看到了画面,就是没听到掌声。

2、。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1)课文说的是晚春三月李白送孟浩然。

(你非常会抓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

2)有没有同学能完整地说一遍?(你可以当领导善于总结)

其实课文有一小节已为我们概括了故事的内容,你发现了吗?

3、出示并指名读第一节。这小节中,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思考?(1)暮春:即春末、晚春的意思。

为什么暮春就是晚春呢?请看看它的字形。古字为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傍晚。现在加上日,更突出了时间已晚。

春天快结束,称为“暮春”,秋天快结束,称为暮秋,生命快结束了——暮年。(2)你们理解“饯行“的意思吗?跟“送别”有什么不同?

(3)请看一下“饯行”的“饯”部首是什么?食字旁。那是跟什么有关?是吃饭。

古人设宴可不是简单的设,而是还要„„喝酒。文中哪里体现了这些?(李白举杯)我们要抓住每一个字,去理解,去感受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饯行就是设下酒食送行。

过渡:李白是怎么为他饯行的呢?我们继续往下读。

4、指名读第二节。

【看图理解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黄鹤楼不是“天下江山第一楼”。它的屋檐屋角都向上翘起,仿佛一只只展翅欲翔的仙鹤。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5.第三小节。

过渡:情难舍,口难开,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

(1)第三小节主要是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你们想怎么读?(分角色)(2)【出示第三小节】指名一组分角色读。

相机纠正读音:注意读音“您”(再读李白的话)。友谊的谊读第四声。(3)男女生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

5、导读第四节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上了船。只见——白帆……而李白……(1)李白舍得孟浩然走吗?不舍得。所以他长时间在江边站着,哪些一个词告诉了我们?伫立。他站在江目不转睛地看着,就是——凝视。(2)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

让我们拿起笔来写几个,积累一下,这样才是学语文、做学问。(生写词语)

6、第 5 节:不忍别,终须别。江水东流,白帆远去,李白再也按捺不住……

指名读。脍炙人口: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

大家看,脍字左边是个月字旁,那它和什么有关呢?(肉)脍就是切得很细的肉,炙呢?上面是什么?一个横放的月字,还是和肉有关,下面是火在烤,这个字就是烤肉的意思。切得很细的肉、烤肉等美味当然人人爱吃。现在这个词也用来比喻好的诗文让我们再次深情吟诵——《黄鹤楼送……》

7、小结:同学们,品一首诗就像品酒,品茶,愈品愈醇,对于这首诗的意思,诗中蕴含的情感,我们下节课再来细细品味探讨。下面我们来学写生字。

四、指导写字。

1、谁能告诉老师,写好字的第一步要干什么?

观察这个字的结构,笔画要写稳,中间的日要写在横中线上。

2、同学们,他所说的观察,就是读帖。读帖,要读什么呢?读字形,读字的结构安排,读字的笔画怎样书写。现在,就请同学们读一读字的字帖,专心致志,看能读出什么,读懂什么。

3、交流:

暮:写的时候,中间有很多横,写的时候,横要均匀而紧凑。草字头写得扁一点,下面的日写得瘦长一点。

4、这就叫读帖。读帖就好比读书,我们只有读得懂,看得清,才能够印象深,写得清,记得牢。跟老师一起写。先写草字头,下面日要写得扁一些,撇捺要伸展,日要瘦长。

5、我们写好字的第二步叫描红,描红就一个要求,描红要一笔到位。

6、我们写好字的第三步,叫临帖。临帖要求:一看二写三对照,一遍要比一遍好。心中有字,手下才能写好字!先看字帖里的样字,看清楚了我们再写。写完之后接着对照,看写得像不像,哪儿不像,找出问题,写第二遍时改正过来,争取一遍写得比一遍好。师巡视,指导。

7、这位同学把刚才读帖时交流的问题都注意到了,他写得很认真。掌声送给他。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学会了课文的生字词还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语,古诗我们也熟读成诵。今天的作业就是按照我们课上的要求,把字练好。熟读课文,去体会两位诗人的内心世界。

第五篇:《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体会句子含义等。学生想象力较丰富,能通过自

己的感受个性化的阅读。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

2、课文写谁送别谁?板书:李白 孟浩然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全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

4、“依依惜别”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导读。

(二)、抓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到长江边,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情别意。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藏”的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从哪个词知道的?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你能从李白的话中读出哪些情感?

3、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不舍离别之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师背第四段)指名生读。

6、同学们,知道什么叫“伫立”吗?“依然伫立”呢?

7、指导学生体会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四)、扣诗眼,升华感悟离情别意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出示诗。1、 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孤”呢?

2、 指导学生抓住诗眼,升华离别之情。

3、 指导学生读、背诗。

4、 小结升华情感。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8、此时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4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

【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习,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

【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2、学生回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书”。】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习。【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下载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 公开课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 公开课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鹤楼送别教案

    - 1(7) 辞( ) 下( ) 尽( ) 唯( ) (8) 感情诵读古诗 二、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这一对相知相惜的忘年交,今天就要分别,从此天各一方,几多离愁几分不舍,纵有万语千言,全化作无语凝噎。文中哪......

    黄鹤楼送别教案大全

    黄鹤楼送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引导生结合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出古诗,说说“脍炙人口”有哪......

    《黄鹤楼送别》教案

    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 一、教学目标 1、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在......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 一、教学目标 1、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在......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 1.能揣摩表情达意的词句,适度开发课程资源,领悟李白与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2.能在朗读中......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1、2两个自然......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用一个故事再现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境。诗话互照,古诗是故事的浓缩,故事是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