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公开课)(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1:2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1《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公开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1《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公开课)》。

第一篇:21《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公开课)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 壑 琅

琊 潺 酿 辄

fēi míng huì

lǚ liè yáo

暝 晦

伛 偻

洌 肴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酣 弈

觥 筹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讲读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二、讲读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第四课时 讲读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五课时

一、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二、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

(二)乐在与众人醉

(三)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以乐掩其郁)“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四)第六课时

一、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二、完成课后练习。

三、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做学生探索路上的引路人。我们在上课时常强调统一答案,久而久之,很多学生误认为只要我在课堂上抄好了笔记,考试前背熟答案就行了,因此不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唯标准答案是听”,没了好奇心,也就没了求知欲、探索能力,最终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现在,我们要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在学习中,我们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探索,敢于求异,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权威。在课堂上,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放开学生的手脚,激励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不少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为在课堂上能“舌战群雄”,自然会在课前做足准备功夫。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激发思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把知识迁移转化,最终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二篇:醉翁亭记 教案设计

醉翁亭记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同学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同学读准字音。)

滁()

壑()

琊()

潺()

酿()

僧()

辄()

霏()

暝()

洌()

蔌()

弈()

翳()

射()

觥()

偻()

朝()而往

3、同学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同学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同学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同学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⑶ 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衔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showtopic-49461.aspx者,背负着东西的人。、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青丝:苍颜,脸色衰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⑷ 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3、词语小结:

(幻灯展示。)

⑴ 而: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表衔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⑵ 也:

表陈说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再读课文

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五、安排作业

熟读全文。第二课时

一、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只有太守和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小朋友,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宁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依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⑴ 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⑵ 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⑶ 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⑷ 写宴饮局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⑴ 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示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示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知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⑵ 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示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⑶ 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只有太守和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示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局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五、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同学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

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六、安排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资料链接】

第三篇: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28醉翁亭记

欧阳修

彭秀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2、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观 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生字:滁chú 壑hâ 琅琊lánɡ yá 潺chán酿 niànɡ 僧 sēn 辄 zhã

暝 mínɡ朝而往 cháo ãr wǎnɡ

伛偻yǔ lǚ â 蔌sù 射者中 shâ zhě zhōnɡ觥筹ɡōnɡ chóu 翳yì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刚学了《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发生了什么事啊?

学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对,那滕子京是为何被贬的?

生:支持范仲淹的改革

师:没错,我们知道范仲淹因为实施政治改革得罪了当权派而在被贬谪邓州,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三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初步感知文章 请一同学起身朗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自己有哪些不会读的读音标出,这位同学读错的读音标出

2.分析刚同学朗读字音,更正

3、放课文录音,学生更正自己读错或不会读的字音。

4.重点要注意的读音,(注释中没有的学生在书上标好音)

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洌()蔌()弈()翳()射()觥()偻()朝()而往

5、集体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前,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五.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3 设计问题

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七、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 “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5 解释加点词语,学生质疑。

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谁(给„„命名)

6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 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7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 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8.背诵此段。

9、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要点:

4.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5.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 “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 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6.背诵此段。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5.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6.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7、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8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9 背诵此段。

10、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6、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

一、1背诵课文。

二、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三、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3、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4、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四、总结全文:

1、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五、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欧 阳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第四篇:桃花心木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

《桃花心木》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

————双兴小学六年级姚远

一、谈话交流。

同学们养过花,种过树吗?你们通常是怎样照料它们的?

二、揭题导入

看得出来同学们对自己亲手栽种的花木常常是百般呵护,精心照料。有一位种树人,他也种了一种树,这种树很特别,同学们想知道这种书的名字吗? 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桃花心木》。

三、板书课题——《桃花心木》

(齐读课题)

四、质疑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

(1)桃花心木是怎样一种树?它特别在哪里?(2)种树人与我们种花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桃花心木?题目与课文有什么联系?

五、多媒体课件介绍桃花心木。

过渡:

那么桃花心木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图片吧!

介绍:桃花心木属于常绿乔木,春夏开花,树高可达25米,树皮成淡红色。原产于南美洲,在我国的南方也有种植,其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是制造船只和家具的优良木材,其种子榨出的油可供工业使用,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六、带问题有感情朗读课文。

过渡:

这就是桃花心木!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桃花心木》看看作者写了些什么?听听他的独到见解吧!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桃花心木是一种怎样的树?

(2)种树人是怎样给树苗浇水的呢?

谁能帮同学们朗读文中的相关句子。(指名)

2、我们可以把种树人的浇水方法分为几个方面?

(1)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2)浇水的量不确定(时多时少)

3、作者观察到这种现象后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呢?(感到奇怪和疑惑)

4、作者奇怪,疑惑的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相关语句)

5、作者是怎样明白种树人如此浇水的道理的?

(作者通过交谈,在种树人说的话中,明白了他浇水的道理。)

男女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仔细体会种树人浇水的道理)

6、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想一想,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呢?你是如何理解种树人的这种做法的?(小组讨论,并汇报)

板书: 树——自找水源,拼命扎根,长成大树

说一说生活中自然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有哪些?(体会第一个“不确定“)

过渡:

现在同学们明白桃花心木是依靠什么宠及膝高长到与屋顶一般高了吧!

7、那么,作者从种树人的种树方法中感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呢?

(找学生朗读相关语句,学生齐读相关语句,指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板书: 人——生活考验,独立自主,努力成才

说一说生活中经历的坎坷和磨难有哪些?(体会第二个“不确定“)

小结:现在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了,种树人也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为什么说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呢?

(种树人的种树育树方法使桃花心木已经能够独立找到水源,拼命扎根,能够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

七、总结写作手法

学到这里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指名回答)

板书:借物喻人

借什么来比喻什么呢?(思考后指名回答)

(作者借种树人的育树方法说明认得成长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要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人生哲理)

八、总结

这也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并不是单纯的写树,而是借树的成长来比喻人的成长,人的成长和树是一样的,只有自己会寻找水源的树苗,将来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同样,只有从小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将来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想赠给大家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几年可以把小树苗种植成一颗参天大树,但是要培养人才却需要一个很漫长的时间,可见在成才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更应该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学习,磨练自己的意志,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九、课后反思:

1、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课堂上我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可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样一来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收到了教育,解决了文章的重难点,所以练习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我让学生练习生活实际,说一说身边的人和事,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自然环境的不确定,生活中的坎坷和磨难让他们说的滔滔不绝,说得可真多!我适当地点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变得很高。

第五篇:公开课《约分》课后反思

《约分》课后反思

----韦金兰

本以为自己经过精心备课就能胸有成竹地上好课。但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际运用时的确掌握不够理想。课后看看上课视频,才发现自己上课问题多多。

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时,只是通过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学生基本上都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释。接着再让学生观察,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出约分的概念。事实上,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基本上是能够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一般的方法,但在后来的练习中部分学生找公因数的速度较慢,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让学生亲历探索的过程,缺乏直接的体验。如果让学生自己发现最简分数的特别之处是不能再缩小了,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几个最简分数,不经意间加深对最简分数的理解,这方法会更好。

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掌握约分的方法并不难,要熟练进行约分,关键在于能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只有当学生能很快找到最大公因数,约分就变得简单快捷。因此,在教学《约分》前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学生学习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约分途径有很多,有些学生是一步步除以公因数的,也有的学生是一下子就除以最大公因数的,也有的学生是口算一下子得出最简分数的,都是可以的,我没有勉强一定要用哪一种,但是强调一定要找准公因数,并且化到最简分数。而学生一下子要发现最简分数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发现最简分数概念的实际含义。同时还可补充讲解了一些约分的技巧,如:整十整百数先消零在化简;分子分母都是偶数时先用2去除;倍数关系时用分子去除等等。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着和组织者,应该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时间和空间,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精益求精。

下载21《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公开课)(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1《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公开课)(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开课课后反思[五篇模版]

    公开课课后反思 2013年12月20日我在学校的大礼堂讲了一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复习课。讲课后非常激动,现在想想依然是很激动,它注定是我教育教学生涯的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

    英语公开课课后反思

    Unit 5 Part A Let's talk教学反思 一、课堂活动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到底如何才能更好的得到有效的统一? 我们很多的课堂设计都会包括很多的游戏,但往往会一不小心就成了“为游......

    醉翁亭记反思(精选合集)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醉翁亭记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醉翁亭记反思范文篇1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

    1课后反思

    1课后反思 在教学时,我抓文章的中心问“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学生都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但仅局限于快乐与惧怕。为此......

    课后反思1

    课后反思本节课我认为有个别的授课环节设计不够合理,比如说导入部分还可以再设计的更新颖一些,拓展延伸部分的内容应该要简略,挑重点内容延伸即可,课堂上应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

    八年级地理公开课课后反思

    《季风气候显著》教后反思 自评: 1、设置的问题注重与生活体验相结合。授课中,本人对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尽量问题设置得生活化、实用化些,这些也激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运......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今天尝试性的讲了一节学生展示课,通过组内评课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从此案例中,我得到启示,在平常的教学中,既......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推荐)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一)今天上了《醉翁亭记》的第一课时,课堂上给学生很多的朗读时间,与以前不同的是,即使是常态课,也特别注重朗读指导,但今天只给学生讲了,朗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