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过程设计1

时间:2019-05-13 01:5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活动过程设计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活动过程设计1》。

第一篇:教学活动过程设计1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

一、回顾旧知,质疑导入(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质疑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并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语言积累。)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8课《丑小鸭》,我们先来帮鸭妈妈点点名吧!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起来。有一只小鸭没到,他是谁呢?(丑小鸭)(贴丑小鸭的图片)

二、品读课文

(一)体会2、3段,为下文做铺垫。

1、为什么说她丑呢?(生: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

2、出示课本第二幅插图,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我们看到了一只可怜、孤单的丑小鸭。他离家出走了,他离开家后,你对这只可怜的小家伙有什么担忧吗?(学生自由发言)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继续学习。

(二)、重点研读4至7段。

把思维训练与阅读理解相结合(设计意图:用各种教学手段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1、轻轻地打开课本,自读课文的4——6小节想想,丑小鸭来到什么地方?有什么遭遇?

2、学生汇报(指名回答并板书)

3、你想到哪个地方去看看这只可怜的小鸭子,了解一下它所受到的痛苦,你就读那一段吧。

4、生1:(4段)

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听到了小鸟说?生:-------,这就叫讥笑(板书被讥笑)猎狗又边追赶他边说?生:-----,采访丑小鸭谈感受并相机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生2:(5段)师:为什么悄悄地过日子?这个词用得真好,你还欣赏这段的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惊奇、羡慕的感觉)

生3:(6段)(冻僵板书)指导朗读。

是啊!丑小鸭的生活充满着种种不幸,但他坚强地生活着,向往着一切美好的事物,美丽的春天来了,我们可爱的朋友丑小鸭也变了,请听:

5、师范读最后一个小节。(配乐)

(1)听了老师的朗读,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只?(美丽的天鹅,板书贴图)。

(2)丑小鸭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请用直线划出有关的句子,读给你旁边的小朋友听。

(3)全体读(做出动作)。

三、拓展阅读(设计意图:新课标主张语文阅读应向课外延伸,教师事先提供必要的指导,说明阅读过程中需要思考的、留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生动有趣的材料。老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拓展阅读的机会,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宽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让他们在充分的热身之后再进入写作。)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丑小鸭,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终获得了成功,快进入资料城去读读这几篇文章吧!(提供五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四、写作园地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可能有很多心里话要说,你想对谁说呢? 选择一:

我想对丑小鸭说————————。

我想对丑小鸭的哥哥姐姐说——————。

我想对养鸭的小姑娘说————————。

我想对猎狗说————————。

我想对大家说——————————。

选择二:

续编故事:丑小鸭回家以后。。。

2、分享,交流同学的文章。

【设计意图:在有了大量的输入之后,“写话训练”则成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将知识外化的有效方式。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老师设计了不同的话题给学生选择,并有侧重对第二个题目进行铺垫,既照顾全体学生,又使学生有创作的愿望和信心。】

附板书设计:

1.28、丑小鸭

被讥笑

冻僵

丑小鸭

美丽的天鹅

(图片)

树林、湖边、冰上

(图片)

第二篇:设计教学过程活动1[小编推荐]

设计教学过程活动1:了解教学过程设计

任务1:阅读材料——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并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目前,有许多关于教与学的说法,比如,“教师主导说”、“学生主体说”、“主导主体说”、“双主体说”,他们都把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孤立地割裂成两个单位,并把他们对立起来,让一方围绕着另一方转。这样,教与学双方在教学中实际上只是发生了一方的主动性行为和一方对另一方的规定,而不是双方都发挥主动性的交互作用和相互规定。而实际上,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互动生成”的,不是单纯的“教”或单纯的“学”,包括: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征,对教学中师生的活动过程、形式、媒体的使用等多种要素进行整体化的安排,形成特定教学结构流程的过程。

设计教学结构流程是非常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将教学基本程序在时间和空间关系上

展开,合理设计形成教学结构流程,它直观、简明、清晰、明确揭示了教学的具体活动程序,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

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

1.从封闭性设计向开放性设计转换

在广度上的开放,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包括正确的、错误的信息都有生成的可能,要使它们可以成为学生交流讨论的共享资源。在深度上的开放,即教学需要形成学生思维的互动,使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成为生生、师生互动的共享资源。也就是说,教学更重要的是展现学生的认识从错误到正确、思维从混沌到清晰的真实过程,而不仅仅是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结果。

2.从确定性设计向可能性设计转换

即对不同的学生在课堂可能产生不同的状态进行“可能性”的分析,建立课堂“可能性”预测的意识。具体地说,不仅要预设学生在课堂的各种可能性:包括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论,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可能存在的困难等。而且还要预设应对各种可能的教学策略,如: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如何读懂其中的困难与障碍所在,如何引导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认识。

当学生形成了新的方案或结论,教师如何使其背后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现,如何概括和提炼出方案或结论形成的路径并体现其深刻和丰富的教育价值。

3.从硬性设计向弹性设计转换 一方面可以提供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和主动选择的余地,有利于学生形成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判断与选择的意识,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把握自己寻求发展的意识,这也正是当代社会中人的发展所需要的重要特质。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摆脱僵硬和机械的教学程序,从教学设计起就有如何应对教学中的可变因素和不确定性、并做出相应调整处理的思考,以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敏感和把握时机促进教学过程生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包含着多方面的弹性因素:教学内容处理的弹性、问题设计的弹性、学生作业设计的弹性、教学时间安排的弹性、学生评价标准的弹性等。

任务2:阅读材料——了解教学过程设计的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的步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当是有计划的,教师应学会将准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所有活动进行梳理,使这些活动成为一系列符合逻辑的教学流程。

1.将所有教学活动整合梳理,形成“教学环节”真实的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教学环节”串联在一起形成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一组逻辑相关的师生活动的组合。因此在做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首先将所有的教学活动整合梳理,考虑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放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教学环节”,随着教学时间的顺延,将教学活动进行下去。

2.为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一组学习事件

“教学环节”中应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教学事件。当代著名教学设计大师加涅累积几十年研究与实践的经验提出的“九大教学事件”,就是将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 同教师教学的外部活动相适配的成功尝试。具体如下:

(1)引起注意(2)告知目标(3)刺激回忆先前习得的内容(4)呈现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引发行为表现(7)提供反馈(8)评估行为表现(9)促进记忆与迁移

以上“九大教学事件”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顺序进行的流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根据设计需要,随时将以上的“教学事件”改变顺序,或抽取其中的某项“教学事件”重新组成新的“教学事件”顺序,形成新的教学流程

3.使各“教学环节”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每节课所包含的“教学环节”、“教学事件”应有一定的先后逻辑顺序,以保证教学的有效开展。当然,这种“教学环节”的逻辑顺序并不代表“一成不变”,教师教学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学生的现场行为表现,随时调整各种预设的“教学活动”,达到“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最佳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为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有一定的设计意图,在体现教育理念的同时,使其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偏离教学目标的活动设计将会使教学走向偏路。

例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流程解读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流程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是“先学”,就是我们上课时先把自学指导(包括学习内容,有时还有重点、难点)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带着思考去看书,去学习,去活动。并且围绕本节课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开手让学生自学,不怕学生学不会,也不怕学生出问题。对照目标也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联想,这也是新课标、新理念所要求的。

第二步是“后教”,也就是老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例题,找规律,以达到理解应用。第三步是当堂训练,就是当堂完成练习,完成作业。其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念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引导学生学习放在首位,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和探索。这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流程主要目的是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避免教师的“满堂灌”,当然在这里也不能忽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属于教师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清楚,讲准确,讲精彩,当然也不能缺少必要的知识拓展。

例2: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研究性学习的构成要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有六个主要构成要素: 1.情境

为问题解决提供可信的具体情境,这部分的作用是导入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问题来源的情境性,在真实情境下的充分体验和对困惑的感受是问题产生的根源。由于情境是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真实事件或真实事件的模拟,不同的情境将引出不同的问题,带来丰富的学习内容。因此,情境将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要素。根据情境创设的依托点不同,教师可以借助以下形式创设情境:

①借助实物、模型、图像、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创设教学情境; ②借助演示、活动和动作创设教学情境; ③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④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 ⑤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2.任务

教师需要明确围绕一个主题或基本问题派生出来的具体问题,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线索。任务要素是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完整任务的思想,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确立学习的主题,统筹筹划几节课、十几节课的学习任务。研究性学习中的各项学习任务并非随意确定的,而应从课程的学习目标出发,正确引导学生的研究方法,指导学生自主选题。

3.过程

这个阶段描述学生应遵循的活动步骤和相关建议,包括小组角色与任务分配、工作流程与进度控制等。有了过程的描述,学生可以按照确定好的任务,按照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方式,利用适当的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4.资源 教师为学生便于解决问题而预备资源,通常有三种不同的层次资源:

⑴预设学习资源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或目要求,由教师(或与学生共同)预先制作或设定的资源,其网络资源的表现形式为预先制作的专题网页(如WebQuest预设资源网页)。常规资源的表现形式则表现为围绕研究问题或项目预先收集和编撰的文本、图片、视频剪辑和多媒体课件等资料。

⑵相关学习资源。围绕研究问题或项目,有确定搜索范围的相关资源;其网络资源表现形式为相关资源网站,如科学探索网、科普学习网、虚拟博物馆等。常规资源的表现形式为图书馆、科技馆以及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中的相关内容。这种资源可由教师推荐或发动学生相互推荐。

⑶泛在学习资源。泛在学习资源即广泛存在的各种资源,或者表现为整个互联网拥有的信息资源,或者把整个社会和自然界都视为学习资源。这种资源不仅包括狭义上的信息资源,也涉及技术资源、设施资源、环境资源等。

5.成果

这个阶段告诉学生如何展示研究成果,研究成果通常为电子作品形式,通过班级交流汇报的形式展开。

6.评价

一般采用量规来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不但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技巧。评价方法包括教师的评价、小组长评价、生生互评。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监控整个过程,指导学生选择最佳的研究方法、快捷有效地获取最有价值的课题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拓展学习: 设计教学过程

活动2:学习教学流程的有效表达

任务2:阅读材料——学习教学流程的有效表达

1.文字直叙方式: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将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表述清楚。

2.表格描述方式:以表格描述方式将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表述清楚。

3.流程图表达方式:以流程图描述方式将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表述清楚。教学流程图是近几年教科研活动中经常应用的一种课堂教学过程图示。反映了教学过程、活动内容、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的展示,浓缩了的教学过程,直观地显示整个课堂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媒体、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也可以简洁地呈现出来;较好地反映出教师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性、层次性等,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蓝图。

第三篇:教学设计(过程)

过程资料 教学设计:体会古诗词、昆曲、荷文化与苏州园林的比较法学习

(2014-04-14 17:54:51)[编辑][删除]

转载▼

第十九课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园林的分类;

2: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及山水精神;

3:领会苏州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理解民族传统,将其发扬光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苏州园林的意境之美,体会中国传统宇宙观的探索。

教学难点: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园林?各地不同园林风格特点?

1、看世界园林图片找出各地园林不同点。提问:是什么原因而产生不同风格的园林。

—— 一方水土养育养育一方文化,各地的文化不同。

2、学生总结什么是园林。

园林是利用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植和建筑布局,一般建造在城市中。

园林是供人们可游、可观、可居的地方。园林是是人们精神的家园。

3、欣赏欧洲园林和东方园林的不同。

欧洲园林的代表是法国的凡尔赛宫。

欧洲园林的特点:几何形、对称、规则、人工修建、一目了然、开门见山、规模很大、多是皇家园林。人工修建说明了什么?(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人工美)

东方园林的特点:小而精、多是私家园林。

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描写: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我国古代人从开始就敬天、顺天,逐渐发展为崇尚自然、表现自然,处处离不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孟儒家思想,所以我们的园林风格追求的是自然美。

东方园林的审美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隐逸文化

今天我们要走进苏州园林,想要了解苏州园林就必须要了解苏州文化,首先了解苏州隐逸文化。

1、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据统计清朝状元有112位,江苏49位,苏州有24位。苏州可是一个状元城,更不用说还有更多的进士。苏州有这么多做官的,但是对朝廷作出特别大贡献的却不多,因为他们不喜欢做官,而喜欢做隐士,他们可不是要隐居在山林中,而是要隐逸在艺术里,隐逸在高层次的精神世界里。这些文人雅士经过仕途的风风雨雨之后,感到身心疲惫,要回到自己童年的地方,去领略清风明月。好像他们的人生又走了一个简单的轮回,但是不一样的是去时满船诗书,回来时一车银两。明朝时有一位富商,叫沈万山,富可敌国,但是他没有给我们留下半亩园林,历史上商人和文人不能归为一类,二者之间是有楚汉鸿沟。小隐隐于朝,中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些大隐士隐居在闹市之中理水、叠山、建造亭台楼阁,经营花木,寄情于山水享受着“天人合一”,领略着“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的精神世界。

2、看图片,欣赏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芭蕉。

3、从园林命名看隐逸文化

n 拙政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政也。n 网师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n 沧浪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三、欣赏昆曲《牡丹亭》

1、昆曲的美学特征与园林美学特征相似之处

曲折幽深,直露中有迂回,舒展中有起伏

4、营造山水的手段 :以小见大。

用一句佛家用语来形容以小见大,“芥子纳须弥”营造园林要使人感到占地不大,但咫尺之间有天地,园林虽小,意境无穷大,玄妙无比。

游览路线的特点 :曲径通幽

观看曲径通幽的图片

四、空间经营手法

1、借景——是有限的空间与无限的自然天地重叠在一起,扩展视野,加深景深。

2、障景——多用在园林入口处,把园内之景收藏起来,不会让人在入口就把景色一览全余,这就是:景越藏,意境越深。

3、敞景——先障后敞,让人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4、点景——万绿丛中一点红,使空间主次分明,兼有凝聚视线的作用。

5、框景——利用门框、窗框门窗外看,或形成山水立轴、或幽兰扇面、或竹花鸟册。

6、对景——人对景,移步景异。景对景,你在这个景点看着那个景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7、隔景、分景——园越隔越大,园越拆越小,隔景、分景可以创造出层次感。(园中有园,景中有景)隔景有实隔和虚隔两种,实隔一般用墙,虚隔一般用廊

(叶圣陶)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8、漏景——隔景不主张将园景完全隔死,要漏景,用窗来实现,并要有窗花,可以看到墙外朦胧不清的景物,成为下一步游赏园林的引子

考考你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1、借景

2、点景

3、障景

4、敞景

五、宋词的意境也是园林的意境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北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学生朗读

2、这首词轻轻地起调,很轻很淡,淡淡的阴冷,淡淡的郁闷,淡淡的愁思,回头看看房屋中挂的画屏,淡烟流水,再看看窗外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一种甜美的感觉涌上心头。这首词我们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情趣,春花秋月,细雨微风,这些事情都是人们平时熟视无睹的,无动于衷的,可是在古代文人的眼中能化成美的瞬间,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花木移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就是诗的意境,也是园林的意境。

六、草木情结、荷情结。

1、在花草树木的栽种中少不了“四君子”“梅兰竹菊”,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这些植物?(这些植物能表达优雅、挺拔、傲寒的特点,这都是文人雅士借用植物的品性来比喻自己)。

3、景点题名

芙蓉榭、远香堂(取自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香远益清)、香洲、荷风四面亭、留听阁、藕香榭等,这些题名就像一节节相连的藕,只有这些水下相连的藕,才使我们看到苏走园林中这些美丽的荷花。

荷花所表达的丰富精神内涵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看图、品画、品诗。

盛开的荷:接天蓬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夜景的荷:千朵莲花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枯荷: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七、怎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古典园林呢?

首先要做到“净心”,使自己心灵纯净,不染凡俗。是我们在对美进行欣赏时,要抛开一切尘俗欲念、一切功名利禄,只有这样,才能毫无妨碍地欣赏到美。如果心中装满了烦恼与世故,会对美景视而不见,很难做到欣赏美。其次要达到“静心”,不仅要做到心灵纯净,还要达到心态宁静、平和的状态,这样才能从容地体会园林之美,品味其中的意韵。躁动不安的心会看到花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热闹,却不会看到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淡泊。

再次是要有一颗“镜心”,像镜子一样观照景物、观照自然、观照人生,不仅要看到园林之美,还要形诸于心。与镜子不同的是欣赏者的欣赏活动不是被动的行为,不是映照,而是观照,是积极主动的精神创造性行为,在对古典园林的欣赏中,不仅要会赏景还要返观内心,与景相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都知道,审美欣赏的最高层次是精神层面的欣赏,如道德、人生理想、信念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四君子、岁寒三友的欣赏,自古至今久盛不衰的一个根本原因,这种富含精神内涵的景象比比皆是,有一颗“镜心”者会得到更高的审美享受。

要做到这三“心”,最基本的条件是要在人少的时候去游园,试想身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你怎能“净心”、“静心”?再有,去游园前应先阅读其背景知识,对园林知识、美学常识有所了解,在游览时认真看简介、楹联碑刻,有助于欣赏理解,这样才不虚此行。

我国的自然山水园如同山水画一样,可观、可居、可游,又运用抑景、透景、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为你的观赏增添了无限的情趣,使人无论身在何处,都有可赏之景,动观、静赏皆可。以静赏为例:静坐一角,总有可览之景。静坐细观时,会有许多妙处,看竹影上墙,风来影动;看风飞蝶戏,花木摇动;看小桥流水,波光荡漾;四时之景,阴晴晨昏,风霜雨雪,各有不同。再加上堪称我国古典园林一大特色的楹联题咏,它不仅为园林增添了人文色彩、文化底韵,更通过它的表意功能给游人的观赏以提示,触发人们的联想使人体验到园林中所蕴涵的无限意境,达到化景物为情思,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若是动观,则

可边走边看,风景一层层地展开,步移景换、移步易景。总之,永远有你赏不完的景,会不完的意。在园林中,除了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美感,如松涛声、雨声、水声、虫唱声、鸟鸣声、风声,若是宗教园林,还有钟磬声、诵经声。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咫尺山林中,自有多方胜境。它可令你流连忘返、永不厌倦。许多人以“到此一游”为荣,拍照留念,但他只是到过而已,可曾知道,景非此景,情非此情,可曾品味过园林中深邃的意境?所以,我们不必凑热闹似地赶旅游旺季,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方式对于古典园林的的欣赏是很不相宜的。我们应该拣个人少的时候,在园林中漫步,让躁动的心平和下来,也许,你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

八、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苏州园林的美,必须要挖掘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涉潜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这些都包含那些文化呢?(诗词文化、戏曲文化、荷文化、隐逸文化、佛教文化、绘画、吴门文化等)。

今天我们是对古代风雅的体味,与自然交流的一种体验,对人生情怀的一种追思和舒展,使我们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对美的享受。下面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课,我们再次感受音乐之美、自然之美、园林之美。

第四篇: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造句。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

一、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尝试背诵第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2.复习本单元提示,了解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根据音、形、义的不同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①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

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

②组词

雁( ) 编( ) 逗( )

燕( ) 偏( ) 豆( )

③小组轮读课文,集体正音。

④质疑释疑。

4.再读课文,学习2-6节。

(1)录音范读,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它们都说些什么呢?用“--”划出。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一节涛反复研读、体味。

(2-6节教学动态控制,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编排教程。)

①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②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③第4节:什么叫“逗点”?

出示: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是什么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④第5节:结合课文理解“编队”。

出示:大雁在编队南飞,像不像省略号?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⑤第6节:借助插图理解“年轮”。

(4)朗读第2-6节,尝试着连起来背诵。

(5)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5 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5题。

(2)收集信息:你平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来摘录)

二、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2.模仿课文写诗句。

3.背诵全文。懂得平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变化井动脑思考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本)第1题。

(2)反馈、订正。

(3)齐声朗读第2~6节。

2.学习第1、7节。

(1)自由读第1、7节,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第1、7节。

(4)背诵第1、7节。

(5)完成<作业本)第4题。

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1)学习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老鼠搬家就要地震

蜻蜒低飞天要下雨

迎春花开春天来临

(3)激发兴趣: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诗人,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节好吗?

(4)体味诗句的表达方式。(重点研读第2、3、4、5节)

(5)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学习课文写法仿写1-2节诗句。

举例:

①你看那天上的乌云,

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乌云挤满天空,

大雨即将来临。

②河里的水结了冰,

不就像光滑的镜子?

大自然在河面写着:

寒冬已在跟前。

(6)学习交流片断,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4.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3)尝试着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设计2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

1、以疑导入,引发求知欲。先展示六螺帽,八角石英钟、多边形水果盘等多边形实物。由此激发学生自己要设计,怎样设计的求知欲。然后提出具体问题。

引题:我们学校要准备建造一个各边长为5米,各内角都相等的十二边形花坛。问各角是多少度?

2、复习提问,知识巩固。

⑴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⑵四边形内角和定理以及推导方法。

3、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习了求四边形内角和的方法,怎样求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研讨新知

1、以动激趣,浅探求知。

一画:画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让学生自己动手画)。

二量:量出五边形、六边形各内角,并求出其和(让学生自己求知)。

三比较:比较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别是三角形内角和的多少倍,并由此去探索他们之间的初步规律。

2、观察联想,启迪思维。

(三)回顾小结,验收成效

1、已知边数如何求内角和;

2、已知内角和如何求边数;

3、n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成一定的比例关系,求其n边形的边数。

(四)课后作业(教材P91习题7.3第8、9题)

教学过程设计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灵活应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使用平移、旋转等数学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变换(平移、旋转),实现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教具:多媒体课件、茶杯垫等。

设计思路:

本堂练习课本着“数学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进行设计。通过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探究,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一,强化基础。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分组讨论并计算“茶杯垫”面积,有效复习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半径一圆面积;直径一半径一圆面积;周长一半径一圆面积)。第二,变式练习。通过计算与圆有关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感受生活中“圆”的美,引导学生“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将不规则图形变为规则图形”,灵活运用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第三,思考与发现。通过尝试验证,感悟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强化练习

展示情境:今天某制造厂来了一位客户,他要求厂方为他们公司赶制一批圆形茶杯垫。但是他没有给出杯垫的具体大小,而是带来了样品,要求按照样品来制造。工人们很为难,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1出示样品。

师:老师把茶杯垫样品带来了,要生产出这种茶杯垫需要用多大面积的材料,这要用到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学生讨论。师生小结:圆面积的计算。)

2小组合作(每4人为一组活动)。你能用直尺、彩带等工具,按照大屏幕上的样品计算出这个圆形杯垫的面积吗?教师先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要计算这个圆形杯垫的面积自己是怎么想的。如,需要用到哪些数据,怎样得到它们,会测量吗?

(教师巡视,和同学们一起活动;发现问题,启发或指导学生讨论解决。)

3师生小结:只要知道圆的半径、直径或周长中的任一条件都可以计算出圆的面积。

二、变式练习

师:同学们,这个制造厂还设计了其他款式新颖的产品,他们想知道做这些产品(阴影部分)各需要多大面积的材料,也请同学们帮他们算一算。

1每组任选一题,完成后集体订正(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订正时挑学生讲讲第(2)题的思考方法、计算过程与结果,其余两题核对结果。)

课件出示:

2师:遇到这样的题目,要先从整体上观察,然后运用平移或旋转的知识,变不规则为规则,使计算更合理、简洁。

三、拓展训练

1设疑。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发现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比如说(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蒙古包、水桶、碗、太阳伞、茶杯、锅)这些物体上都有一个面是圆形的,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物体的面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

2验证。

(1)师:老师想用6.28米的绳子分别围成圆形、正方形与长方形,你认为围成的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在学生述说自己想法的基础上,提示:A.6.28米分别是三个图形的什么?B.不论如何围三个图形的面积都是唯一的吗?C.长方形的周长即使不变,但长、宽改变了面积也将随之而变。长、宽的大小越接近,长方形的面积越大。)请4人小组合作计算验证。

(2)各小组汇报交流。

(3)结论: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围成的三个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

出示图形,巩固并深化认识。

师: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些物体的横截面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了吗?

小结:正因为在周长相等的条件下,圆的面积是最大的(等周定律),所以圆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

教学过程设计4

活动目的:

1、学编歌曲《母鸭带小鸭》,引导幼儿把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动作仿编成歌曲并能大胆的唱出来,体验成功的快乐。

2、在音乐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

1、引导幼儿创编歌词。

2、引导幼儿根据旋律唱成歌曲。

活动准备:背景图小动物录音带皱纸

活动流程:

律动进场——集体舞——学编歌曲——集体律动——退场

活动过程

一、律动《小鸟飞》进场

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玩好吗?

二、集体舞蹈:欢乐舞

有那么多小动物欢迎我们,看看有些谁?你们开心吗?一起来跳个欢乐舞!

三、学编歌曲《母鸭带小鸭》

(一)、听(呷嘎嘎、呷嘎嘎)母鸭带着小鸭也来了,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1、集体唱一遍歌曲《母鸭带小鸭》讲评(分强弱唱)

2、再唱一遍歌曲。

(二)、学编歌曲

动物园里会唱歌的小动物可多了,今天我们要来学个新本领,把这些小动物也编到《母鸭带小鸭》这首歌曲中来唱。待一会在你们编得时候先讲你编得小动物是谁?它是怎么唱歌的?它会干什么?

1、幼儿示范编(请一幼儿讲讲想给谁编?它怎么叫?会干些什么?然后念一念再唱一唱。)

2、幼儿自由讨论创编,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展示自己创编的歌曲(5—6组幼儿)。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歌词,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集体律动

引导幼儿每人唱自己编的歌曲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五、《走路》退场

动物园里还有许多好玩的地方,我们到别处去看看。

教学过程设计5

设计理念:

1、树立大作文的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之所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孩子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是很多的。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走作文生活化的道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写作时也就会少些无奈。

2、减少束缚,引导自由表达

《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本次习作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框,没有统一命题,没有对习作要求做过多的分析,而是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交流和作后评议之中,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进入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的习作状态。

3、诱发兴趣,引导真情流露

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习作也是一种情感得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注重在教学中通过,情景引发--闭目回忆--互谈发现(说与写)--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引吐内心真情,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作情感倾诉体验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为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童年趣事的追忆和写作实践,唤起孩子心灵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学会从平凡小事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进一步培养观察的全面性和顺序性,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能把一件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表达清楚。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懂得写事件要抓重点,写具体。

3.努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鼓励多角度表达。

[课前准备:]

1.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做好发言准备。

2. 学生网上搜集相关文章,好的开头、结尾及好词好句。

3、教师准备好例文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童年歌曲“我来听”

1、欣赏歌曲:《童年》。

同学们,有谁听过《童年》这首歌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FLASH动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也肯定会发生一些充满情趣,又很有意思的事情,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主题上一节作文指导课。

2、出示习作要求,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3、教师小结。

二、童年趣事“大搜捕”

1、课前,我已经要求同学们在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找一找,收集一下别人的童年趣事,我也收集了不少,下面我先把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篇与同学们分享一下。(课件出示文章《巧吃西瓜》)

2、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是它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结构,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清楚。你们知道它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又如何?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写作要求1)

4、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二是它很有趣。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哪个地方最有趣?(我故意把西瓜推到地上,让它打破,我就吃上了西瓜)

5、为什么这个地方会让你觉得有趣呢?(所选的生活事例典型,突出趣字;表达出真情实感;有趣的地方具体、生动,体现在对人物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

6、从上面的分析里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有下面几点。(出示课件:写作要求2、3、4)

7、当然这个“趣”字还包含着很多方面。(课件出示对“趣”的理解。)

(1)、意趣。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探索、发现、刨根究底;从趣事中体会道理、 得到启示与反思。

(2)、情趣。表现对父母的亲情、对伙伴的友情,反应童心、童真。

(3)、乐趣。贪玩、寻开心。

(4)、傻趣。做傻事、蠢事,闹出种种笑话。

8、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三是它有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出示课件:写作要求5)。(出示课件:巧吃西瓜的开头和结尾)。

9、齐读开头和结尾,大家知道这是哪一种方式的开头和结尾呢?(出示课件:首尾呼应式的开头和结尾)

10、老话说“题好一半文”, 好的题目可以让人耳目一新,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吸引人很快的进入阅读状态。(出示课件:写作要求6)。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四就是它有一个好的题目。(出示课件:题目《巧吃西瓜》。)谁说说这个题目好在哪?

11、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写作六点要求)

12、刚才同学们分享了老师收集的一篇文章,接着就轮到同学们啦,下面哪一们同学能勇敢地站出来,把你收集到的最有趣的故事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分享。

可以像老师一样从几个方面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13、小组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童年趣事,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

14、堂上交流讨论。

三、童年趣事“集中营”

1、分享了别人的趣味故事之后,你是不是也想起自己生活中的趣事了?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已的童年趣事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听的同学要认真地听,听完后还要帮一下同学,说说他的内容符不符合本次作文的几点要求,怎样写还会更好些。

2、小组交流。

3、请同学到讲台上讲自已的童年趣事,堂上讨论。

四、教师总结

童年是一支歌,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美好的梦。希望同学们能把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我们童真的心,优美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1、说就说得很好了,但写得怎么样呢?下面,请大家根据伙伴的建议,把你自己选出来的趣味故事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把你或者同伴认为最有趣的地方写得细致一些。写好以后把文章认真修改一下。

2、小组内互改。

五、让笑声轻舞飞扬

前面说了,写童年趣事,让笑声飞扬是本次习作的重要目的。所以,我们的故事写出来之后,一定要让故事中的乐趣变成快乐的种子撒播到我们生活中来。老师为大家出个好主意:大家和班上的老师商量一下,每天都安排几个人讲自己的童年趣事,看看谁的故事最有趣,最好笑。写得好又讲得好的,就可以被评为班上的 “快乐天使”。

六、在笑声中成长

最后,我们可以把同学们写的童年趣事编印成小册子,每人一份。然后我建议大家对这些故事进行一下分类:哪些故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哪些故事仅仅是让人一笑了之?哪些故事是善意的?哪些故事不值得效仿的?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过程设计6

【设计意图】

编花篮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趣味性强,操作简单,不需要什么器械,它不但能锻炼幼儿单腿站立、单脚跳跃的潜力,还能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团结,培养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游

戏。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单腿站立、单脚跳跃的潜力。

2、通过游戏提高孩子们的合作潜力,培养他们互相协调、团结友爱的精神。

【活动准备】

《健康歌》光盘、一块平坦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播放《健康歌》,幼儿随着《健康歌》的音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热身运动。

二、游戏指导

1、孩子们先手拉手站好,其中一名孩子将自己的一只腿放在旁边两孩子的手上,单腿站立。

2、孩子依次将自己的一条腿放在另一小孩的腿上,所有孩子将腿搭好后,最先那个孩子的腿放在最后一名孩子的腿上。

3、开始游戏,边单腿跳边唱儿歌:“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篮”。

三、游戏规则:

1、参加游戏的人数在三人以上。

2、若有一个小孩的腿掉下来了,游戏务必重新开始。

四、放松活动

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活动活动四肢,使身体完全放松。

【活动延伸】

回家和小朋友们继续玩《编花篮》的游戏。

教学过程设计7

《反垄断法》第17条: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一) 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低买高卖)

(二) 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掠夺性定价)

倾销:具有市场竞争地位的企业把其产品价格定在生产成本之下,在其竞争对手被排挤出市场后,再提高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滥用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这一行为之所以被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因为它违背了公认的商业道德而不具有合理性。但如果行为人拥有市场支配地位,进而达到损害市场竞争的程度,则这一行为即可以被认定为限制竞争行为,受反垄断法的调整。

(三) 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拒绝交易)

(四) 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特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独家交易)

(五) 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是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搭售)

(六) 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差别待遇)

(七) 国务院反垄断法执行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三、经营者集中

(一)经营者集中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

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合并,经营者通过取得其他经营者的股份、资产以及3)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的情形。

2、经营者集中的类型

1)横向集中

是指因生产或者销售具有可替代性的产品或服务而处于相互直接竞争关系中的企业之间的集中。

2)纵向集中

是指同一产业中处于不同经济阶段,彼此之间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但存在买卖关系的企业之间的集中,亦即某种产品的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合并或者上游经营者与下游经营者之间的合并。

3)混中

一般指既不存在竞争关系也不存在买卖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合并,即跨行业的企业合并。

3、法定情形

《反垄断法》第20条规定的【禁止经营者集中的情形】

(一) 经营者合并;

(二) 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三) 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二)经营者集中的申报与审查

1、申报制度

1)经营者集中的申报制度分为事前申报制度和事后申报制度。

我国《反垄断法》采取的是事前申报制度: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前向国务院反垄断法执行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2)经营者集中申报豁免(经营者集中为改变其整体对外市场份额状况的情形)

《反垄断法》第22条:经营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国务院反垄断执行机构申报:

(一) 参与集中的一个经营者拥有其他每个经营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资产的;

(二) 参与集中的每个经营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本同一个未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拥有的。

2、经营者集中的审查因素

《反垄断法》第27条:审查经营者集中,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 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

(二) 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三) 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

(四) 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影响;

(五) 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 国务院反垄断法执行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

3、经营者集中的豁免

《反垄断法》第28条后段:经营者能够证明该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五、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概述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

一方面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同时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经常存在竞合现象,但是各种专门知识产权法对知识产权已经提供了特殊保护;

另一方面,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规范市场竞争关系、保护公平交易的一项基本法律,它还可以在知识产权法提供的特殊保护之外为知识产权提供附加性或兜底性保护。

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但是知识产权已经规范的侵权行为,应当直接使用知识产权法的规定,只有对那些缺乏特别法规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才需要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做出裁判。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具体形式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主体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正当行为的实施者是以营利为目的,参与市场交易活动并能够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经营者。

2、客体方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客体是指经营者通过事实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侵犯的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及良好的竞争秩序。

3、主观方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观方面是指经营者事实不正当竞争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

4、客观方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事实了与诚实信用原则或者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相悖的行为。

二、市场混淆

(一)概念

市场混淆,又称仿冒行为,是指经营者使用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商业标识,致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产生混淆,造成购买者误认误购,减损他人商业标识的市场价值的行为。

(二)市场混淆的特征

1、主观方面:市场混淆的目的是开展竞争,市场混淆人具有主观过错(故意),其目的在于使交易对方为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产生混淆或者误解,误认为是特定经营者的产品或服务来扩大自己的销售量。

注意:如果不具有竞争目的或者与市场竞争无关的混淆,不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范围。

2、对象方面:商业标识是市场混淆的客体或者对象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反不正当竞争保护示范条款》第2条——典型商业标识:商标、商号、特殊标记、商品外观、商品或服务标示、知名人士或者众所周知的虚构形象。

3、内容方面:市场混淆在行为特征上表现为使用与他人商业标识相同或者近似的商业标识。包括冒用行为和仿用行为

4、后果方面:市场混淆或者淡化他人商业标识。

(三)市场混淆的表现形式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的规定,市场混淆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假冒他人合法商业标识行为

2、仿冒知名商品其他标志的行为

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教学过程设计8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还是显得落后。现实状况也不容乐观,职教类生源数量聚减,职业学校面临生存的危机。庆幸的是,各个学校的领导阶层已经关注到这些,校外办班点,东西南北学校合作等措施的实施,已逐渐缓解生源数量的问题,但是生源的质量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就职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厌学、学不懂等诸类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旨在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职校学生能在学习上有所提高。

一、职校教学现状

1.教材过少,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空洞。

中职教师都知道,现在的中职学生素质逐年下降且学生成分较复杂,他们大多是中考成绩较差的初中学生,这就对教材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原有的中职教材只适应一般学生的教学,对于本校以初中为起点的学生来说显得不相适应。如此,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就显得空洞,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任务。

2.理论教学“本本主义”较重。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误导,许多职校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的都是单一的书本教学法,上课的时候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殊不知这些书本知识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不适应职校学生的学习要求,不能够发挥他们的特长,更没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学生上课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

3.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单一。

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我校招收的教师大多刚刚毕业或者任教不久。因此,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很少,什么样的教师适合职校教学,还在摸索探讨之中。加上现在职业学校走的基本是以实习为主,培养学生动手技能,以理论文化课作为补充的新路。而由于现在的职业学生往往学习基础较差,对文化课的学习总提不起精神,从学不懂到厌学再到不学,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生成绩门门红灯,而我们则失去了“因材教学”“因人教学”的意义。

二、过程评价方案设计

我认为,既然职业学校不是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研究性人才,而是培养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服务型社会劳动创造者,那么怎样上好职业学校的课,成了我们这些特殊的教育工作者一项艰巨的任务。我经过五年的学习研究,设计出一个对学生过程评价的方案,并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

综合评价分100%=试卷卷面分a%+平时综合分(100-a)%

其中平时综合分100%=笔记分30%+作业分30%+上课表现30%+平时印象分10%

公式中的试卷卷面分为最后考试试卷的最终得分,a取决于考试最终的难易程度分别为60和70。

针对现在的职校学生上课不记笔记的现状,我要求学生每节课都要记笔记,并且每个月检查评分一次。评分等级为优100分、良90分、中80分、及格70分、不及格60分,如果有学生实在不能完成,则要求补全,并以及格计算成绩。

为避免学生抄袭作业,我一般会从90分钟的教学时间中留20―30分钟给学生完成作业。在学生做的作业中,如果认真完成的则在每次上课前进行表扬,得到表扬的则给予2分奖励。

上课表现分指学生上课时的各种表现。如回答问题,举手并答对的加5分,答错的加2分;点名回答正确的加4分,答错的不加分。这种奖励的措施优点是可以激励学生回答问题,缺点是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一些人。所以我就规定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一次课(两节课)不能超过3次。

平时印象分一般是指学生上课有没有迟到、旷课、睡觉、讲话,有没有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做其他事情,等等。

三、过程评价方案设计优缺点分析

这种评价方案针对现在的职业学生的特点制定,我认为其优点有:

1.教学中的多元互动性,可以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特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陷阱”。

2.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这种评价范围广,改变了以往“一张考卷,一张成绩单”的单一评价方式,它对学生的心理、生理、智力、校能、情感、行为、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优势、不足等都进行了记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且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更多的认识和感悟。

3.评价形式的综合性,这种评价形式可以充分把职业学校教学目的表现出来,能够让那些学习头脑不“好”,但其他表现不差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入优秀学生的行列。

但是,这种评价设计也有缺陷,比如加减分值的设定有时流于随意,考试考查科及实习教学科目的考查容易主观化,我认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这种以教学过程评价方案为雏形的评价体系的建构,使我们能以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教师、学生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况且,从评价理念来看,此种评价方案也已经注意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能够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也注意了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评价内容的多维及评价方式的灵活多样。从评价操作可行性来看,也容易操作,如综合平时分也都是教师在对学生教育教学中已经做过的,只要做好个体的记载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设计9

游戏名称:

“小老鼠过河”

游戏目的:

通过游戏,让幼儿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提高排队走潜力。

游戏准备:

在场地上画两条相距10~15米的平行线当作“小河”幼儿每人一个布绳。

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1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分别组成路纵队“站在”平行线一侧。2教师扮演“老鼠”妈妈幼儿每人腰系一根布绳(留长一端作为老鼠的尾巴)扮演小老鼠。3游戏前除排头小老鼠外,其余小老鼠依次抓住前面小老鼠的尾巴。4游戏时,当小老鼠听到老鼠妈妈说:“小老鼠,我们排队出去玩吧”时,小老鼠一个跟着一个走向“河对岸”(另一侧的平行线)5游戏可重复进行。

游戏推荐:

1初学者为保证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可要求幼儿必须要拉住前面幼儿腰间的绳子,且走路时不要太快。

2待幼儿熟悉游戏后,可让幼儿不抓绳子,一个跟着一个走,并提醒幼儿走路时抬头,挺胸。

教学过程设计10

一、教学设计

《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充满了神奇浪漫的想像、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作品。本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内容也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好分析。故本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三:一是掌握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三是引导学生自发、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步骤:(本课设计为一课时)

(一)由“你最欣赏你的同学、朋友身上的什么品质?”入手,导入新课:

(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听读课文:(课文朗读录音)

1、提出听读要求:①给生字词注音;

②思考:你认为米妮是什么样的人?

2、听完录音后交流:米妮的形象

(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想敢说,不人云亦云)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全班56个人,分成14个小组,四人一组自主合作学习。

1、思考讨论

①课文是怎样写米妮的勤劳的?找出这些语句并加以分析?

②文中两次写到米妮观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③作者又是怎样写米妮是个诚实善良的孩子的?

④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交流活动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为下文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作准备)

(五)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话题目:我跟米妮比一比

米妮,我想对你说

(鼓励学生勇于解剖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力争不断完善自己!)

(六)创设情景,迁移训练,培养能力

作文片断练习,学习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1、创设情景一:放录相看杨丽萍的《孔雀舞》,描写其舞蹈动作的优美;

创设情景二:受到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后的心理活动描写。

(情景一:让学生观察、感受、体味;情景二:让学生有话可写)

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3、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二、精彩片断

在教授本课时,有两处最精彩的片断。

1、说话练习片断:学生根据两个题目大胆发言,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在家从不干家务,过着“衣来伸身,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学生还大胆地承认了自己考试舞弊的行为;还有的学生不仅谈到了自己的缺点,还指出了同学的不足……敢于坦露自己的心底,把缺点摆出来加以解决。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思想认识。

2、学生对习作评价片断

这一环节形成了本堂课的最高潮,学生涌跃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比较准确。现将几个同学的发言实录下来。

①对胡迪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她的习作写的好,几个动词用的好,比喻句也很形象。

学生乙:她从侧面进行了描写,写了观众的反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有,突出了舞姿的优美。

学生丙:我认为应该要重点写动作,少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学生丁:我同意学生丙的看法。我认为文中的句子要尽量避免重复,用词也要避免重复。

②对姚铮铮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我很喜欢她的语言,很幽默,令人发笑,她的每篇文章的语言都是这样的,值得我学习。

学生乙:她写了自己的高兴心情,还写了她回家路上见到和想像的情景,这是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

学生丙:这种写法与课文中写米妮的心理活动的写法相似。

学生丁:写的太短了,还可以写长一些。

③对廖智勇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廖志勇读得很有感情。他写了受到老师批评后的心情。不过,他是我们班学习最认真表现也最好的学生,应该没挨过老师的批评,本文是他想像出来的崐。

学生乙:他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更突出了他的心情。

学生丙:我受到批评后的心情和他写的一样,我认为他写的很真实。

三、教学反思

1、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掌握了教材内的知识以后,再将知识进行迁移训练。这种教学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由知识向能力素质形成的中介。这符合教学改革的理念。

2、童话这种体裁创作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它一般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童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蓝本。基于这一点,我设计的两个说话训练题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寓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娇骄之气,不够勤劳、缺乏生存能力等现象进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灵魂受到洗礼。这要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的形成。

3、在知识训练中,学生通过片断作文训练,将课内的知识转变为一种实践活动,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去思考去表达的能力,从而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四、专家点评

本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是对教材处理得好,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形成的“范例”和“中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与以往的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材观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学按“知识──能力──素养”逐层推进,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努力,这是一种大语文观,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三是通过设计题目和创设情景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要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多对教材的语言进行品味思考。这堂课在这方面有些欠缺。

教学过程设计11

人教版必修四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今汉语中误读和异读的现象和原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读准字音。

2)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过程:

误读——不是这种读法

一、课堂导入,展示病情

以课本上的笑话《翻到死》和一段相声的录音《白字先生》导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体会误读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新课推进,寻找病因

1、问题设计: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事例中的误读现象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

(1)形声字造成的误读。

汉字的四种造字法中,形声造字法是最常见的,形声字也是数量最多的,在我们读形声字的时候,由于目标字与某个字的字形相近,我们容易把目标字同那个相近字形的字读混淆,造成读字读半边的现象。

如:瞻(zhān)澹(dàn)蟾(chán)赡(shàn)四个字,虽然字形相近,但是读音却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在遇到这一类型的字时,一定要注意它们读音的区别。

(2)多音字造成的误读。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留学生约翰和它的中国朋友在饭店用餐,约翰满是疑惑地问它的朋友,为什么饭店的厕所里总是树立着这样的一块牌子——小心地(de)滑呢?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牌子上的字应该是小心地(dì)滑,约翰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楚有许多汉字是一字多音,多音字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用语当中,所以,当我们遇见多音字的时候,就应该结合语境弄清楚它的意义和用法。如畜字,做动词的时候读作xù而做名词的时候却读作chù再如好字,做动词的时候读hào做形容词的时候却读作hǎo。可见,多音字所造成的误读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

(3)方言造成的误读。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战士路过河边,看见一个妇女在哭,问她原因,那个妇女说她的孩子掉到河里了,战士一听,二话不说,纵身跳进水中,可是,他打捞半天,孩子没有找到,只找到一只鞋子,当他失望地回到岸边的时候,却听见那妇女欣喜地说这就是我的‘孩子’。原来,当地人鞋子和孩子均读作háizi。大家看,方言不通,闹出了多么可笑的事情,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湖南话的声母nl不分,还有我们霍邱话的声母hf不分等等。

2、强调方法,出具处方。

对于误读现象,应该给学生强调注意以下几点:

勤查字典。对于读不清楚的字,要立即查字典和相关工具书,规范读音。

注重点滴的积累。可以用一些小本子将自己误读过的字词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本迷你小字典。

3、活动设计,对症下药:

(1)、给下列词语注音:

挑衅角逐称职泥淖引擎犄角狭隘尴尬旮旯包庇内讧畸形蹉跎刽子手徘徊纨袴内讧 箴言桎梏鞭笞 庇护徜徉 纶巾 联袂 气馁皈依 龋齿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累赘/累积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处境/处所贝壳/地壳哄闹/起哄禁止/情不自禁/睡觉/觉察给予/送给参谋/参差牵强/倔强悄悄/悄然无声提心吊胆/提防学校/校对刹那/刹车臭名远扬/乳臭未干伺机/伺候丢三落四/落枕/降落/落落大方

(3)、读下面的几则绕口令:

①、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

②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黄凤凰。

三、新课推进:异读——选择正确的读法

(一)问题设置1:什么是异读字?它和多音字有什么区别?

教师明确:

(1)、异读字是指一个字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两个读音,有人这么读,有人那么读,这是由于读音不统一造成的。

(2)、异读字的不同读音中,只有一个是规范的读音;而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义,只要运用得对,都属于规范读音。

(二)问题设置2:异读字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明确:

(1)、由于文(书面语)白(口头语)之间的差异造成异读。

(2)、方言造成的异读。

(3)、由于误读造成的。

(三)问题设置3::异读现象更多地存在于文言文里,那么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该如何读准字音呢?

教师明确:

(1)、破音异读:所谓破音异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的方法来体现某些字词的词性和意义的改变。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里,雨是一个活用现象,名词用作动词,当下雨讲,使用我们要把它读作(yǜ)。

(2)、通假异读:有些异读现象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照本字去读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由于是通假字,通悦,所以,我们要把它读作(yuè)。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就是我们在读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职名称、民族名称、姓氏等等)的时候,由于他们比较固定的用法,所以仍然要异读做古音。比如上面提到的几个词:可汗(kèhán)龟兹(qiūcí)单于(chányú)炮烙(páoluò)吐蕃(tǔbō)

三、课堂延伸

1、有趣的姓氏

咱们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也由很多的姓氏需要异读,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学生思考发言,并用多媒体出示)

解(xiè)仇(qiú)单(shàn)朴(piáo)查(zhā)区(ōu)

召(shào)逢(páng)种(chóng)万俟(mòqí)尉迟(yǜchí)

2、带领学生回顾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异读和破读的现象(可就课堂的情况灵活处理)

3、解决课后的练习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请学生整理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误读现象,收集整理咱们生活中常见的误读和异读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12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温故而知新。

1、复习词语:“捡石头”游戏。

2、写生字(隆、塌、挣、喷、缺、纯、冶)

(1)共同点;(2)该注意哪些地方;(3)范写“喷”;(4)生练笔;(5)评议

【设计意图】:课始,我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让孩子们延续第一课时学习《女娲补天》故事的余韵,当一回“女娲”,读对课件中“石头”上的词语就能捡到“石头”去补“天”了。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另一方面又和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第一环节除了复习词语的读音,还直接将词语中这节课要求会写的字用红颜色突出,用于第二环节的生字学习,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优化了课件资源,并顺利完成由读到写的过渡。我精心将课文中的生字进行分类,这节课要求掌握的生字都具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左右结构并且大部分是左窄右宽(“缺”字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共同交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识字写字。

3、师引读,复习第一自然段。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天空——生接: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生接: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生接: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生接:到处是洪水。许多人——生接: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还有许多人——生接:在水里挣扎。)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一唱一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教师的引读,让学生加深对第一段中描述的“天塌地裂”的可怕情景的体会,为下文学习女娲不怕危险,冒着重重困难把天补上的过程作铺垫。

(二)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一)、学习女娲补天的过程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女娲为人类做了哪些事?

2、反馈。(求雨灭火、造船救人、寻石补天。)

生:女娲向雨神求雨来灭火。

师:很好,这是第一件事,你能用四个字来概括吗?

生:求雨灭火。

师:还有呢?女娲还做了什么?请你学着像这样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吧。

生:造船救人,寻石补天。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思考,让学生对课文的主体内容有了总体的把握。经过“输入”与“输出”这两个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获取并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女娲所做的三件事,这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采取“由扶到放”的策略。

3、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这三件事,具体写了哪件事?

生:寻石补天。

师:那其它两件事就是(略写),现在请自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女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求雨灭火,造船救人的。谁来读?

一生读。(因为紧张读得不够流利)。鼓励之后再请一生读。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她读出难过了,但还没读出着急来。

师:哦,你觉得还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她立刻去找雨神。

师:你来读一读吧。

师:真棒!能把“立刻”换成其它词吗?

多生:立即、马上、赶快、赶紧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体会女娲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时的心情,接着请学生把体会到的展示读出来,然后请其他学生评价,结合自己读中的体会,听中的收获,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通过“读-听-说-读”的环节来进一步升华自己的感悟。在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对语言点进行训练,如给“立刻”换词,通过举一反三,既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会,又积累了词汇。

4、重点学习三、四段:

(1)师: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也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寻石补天),补天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生:不容易。

师:请读课文3、4自然段,找出女娲补天不容易的词语或句子,边读边画,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体会。

交流一:生:我从“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体会到女娲不顾危险去补天。

师:你来读一读吧。

师:从“决定”一词你们体会到什么?

生:女娲很坚定,下定了决心。

全班读。

交流二:生:我找到了“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可以看出女娲很辛苦。

师:特别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

师:你能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师评:从她的朗读中老师还体会不到女娲很辛苦,谁再来读一读?

再请一生读。

交流三:生:我还找到了“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可以看出女娲特别辛苦。

师:咱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读文,边读边画边标注,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在课堂中让学生实践这个学习方法并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这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接着让学生来交流收获,虽然注重谈感悟,但仍以读为主,在“读-悟-读”中学习、内化。

(2)师:你们能想像女娲在寻找纯青石的过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一:我觉得女娲可能会先去森林,可能会遇到野兽,被野兽咬伤或者抓伤。她还可能会去海边,遇到鲨鱼或者被海藻给缠住。

师:她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生还未考虑清楚,先请坐)

生二:她可能去山上找纯青石,找不到后来到荒漠,她当时已经精疲力竭,并且被地上的仙人掌刺得很不舒服,她很渴很累,所以她走到了清泉边,在泉水中竟发现了纯青石。

【设计意图】:通过挖掘文本空白,引导学生想像女娲在寻石过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想像的空间很大,但通过三个提示使他们的想像更有针对性。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既保证了全班的参与,又使通过交流而碰撞出的思维火花得以在全班分享。通过想像、交流、分享,让学生对女娲不怕危险,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的奉献精神和善良勇敢的优秀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师:女娲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纯青石,多么不容易呀!

自读,指名读。

师:老师发现你把“终于”这个词读得比较重,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经过长时间的寻找,终于找到了。

师:“终于”一词表示经过一个艰难的过程,最后达到目的。你能用“终于”来说一句话吗?

两生造句,师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将文本理解和语言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才是语文课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3)默读第四自然段,画一画表示女娲炼石补天时动作的词语

A.反馈。(挖、放、冶炼、装、端、对准、泼、补好)

B.谈体会。

师:这些动词用得好不好呢?为什么?

生:用得好,用词很准确,(除了用词准确生动,你还体会到什么?)写出来了女娲补天很辛苦。

师:这段话运用了这些动词把女娲补天的过程写得这么具体、生动。平时我们写作文也用上这样的写作方法,一定能把事情写得更具体、生动、吸引人。

两生反馈。

C. 同桌读。(师:同桌之间读一读吧,体会作者是怎用运用这些动词把女娲补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设计13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似乎是一个简单的氧化还原过程(二氧化碳被还原成糖类,水被氧化成氧气)。但实质上包括一系列的光化学步骤和物质、能量的转变问题。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比较抽象,又是理解光合作用实质、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的基础。因此,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难点:光反应、暗反应的过程。

3.教学策略

通过呈现科学史上科学家的一些实验资料,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思考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最终得出光合作用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综合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理从未涉及过,尤其是其中很多的化学变化。高一年级的学生在有机化学知识方面是近乎空白的,同时在物理的能量转换和守衡知识方面也没学过,要求我们授课时能够尽量运用浅显的语言、直观的图解、恰当的设问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降低理解这部分知识的难度。通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机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品质,在比较两个过程的学习中认识到光合作用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综合过程。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具体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的过程,并对其进行比较。

2.更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与实质。

能力目标

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过程的学习,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生命世界是永恒变化与发展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为认识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

四、教学媒体设计

PPT课件、板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知新,引出课题:

写一写: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说一说:依据总反应式说说光合作用的概念与实质。

投影:叶绿体结构模式图。复习:叶绿体的结构。

提问:色素存在于叶绿体的什么部位酶呢

过渡:在叶绿体这个细胞器上是如何完成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呢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没有作用有何作用光如何起作用物质如何转变能量为何这么转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

问题驱动,深度参与:

问题1:叶绿体中的色素与光合作用有没有关系

投影资料1:19,德国的威尔斯泰特对叶绿素分子进行了研究。在阐明了它的化学性质之后,研究了叶绿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他发现:在光下,叶绿素的含量较高时,CO2转化为糖类的反应速率较快。

推论: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有重要作用。

追问:叶绿素等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有何作用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P64页恩吉尔曼实验及P65页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图,分析得出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吸收光能。

过渡:色素吸收的光能可以干嘛呢

问题2:光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如何起作用

投影资料2:1937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希尔用离体的叶绿体做实验。他将离体的叶绿体加到具有H受体的水溶液中,在无CO2的条件下给予光照,发现叶绿体中有O2放出。(教师简介离体的叶绿体和H受体)

结论:在光下,叶绿体能将水分解成O2和[H]。

投影资料3:1954年,美国阿尔农等用离体的叶绿体做实验。在给叶绿体照光时发现,当向反应体系中供给ADP、Pi和H受体时,体系中就会有ATP和[H]产生。

结论:在光下,叶绿体中生成了ATP和[H]。

问题3:在光下,叶绿体能发生哪些反应能量如何转变

总结:在光下,叶绿体中发生的2个反应:水在光下裂解、ATP的形成。

分析:这两个反应的场所在哪推断原因整个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变形成的ATP和[H]有什么作用呢

问题4:在光下叶绿体反应产生的ATP和[H]有什么用呢

投影资料4:1954年,美国阿尔农等用离体的叶绿体继续做实验。在黑暗条件下,只要供给了ATP和[H],叶绿体就能将CO2转变为糖。

结论:在黑暗条件下,ATP和[H]是CO2转化为糖的必要条件。

问题5:CO2转变成糖类等有机物的反应究竟如何进行

投影资料5:从1946年开始,美国的卡尔文等研究了小球藻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CO2转化为糖类的路线。他们向反应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14CO2 ,光照30秒后检测产物,检测到了多种带14C标记的化合物。将光照时间逐渐缩短至几分之一秒时发现, 90%的放射性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物(C3)中。在5秒钟的光照后,卡尔文等同时检测到了含有放射性的五碳化合物(C5)和六碳糖(C6)。

投影资料6:卡尔文及其同事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在有光照和CO2供应的条件下,C3和C5的浓度很快达到饱和并保持稳定。但是,当改变其中一个实验条件后,二者的浓度迅速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停止CO2供应时,C3的浓度急速降低,C5的浓度急速升高。停止光照时,C3的浓度急速升高,C5的浓度急速降低。

分析:C3、C5浓度变化的原因。推断ATP与[H]影响的具体反应。

总结: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问题6:CO2转变成糖类等有机物的反应在哪里进行

投影资料7:用温和方法分离得到的叶绿体结构完整,这样的叶绿体能够完成整个光合作用,包括CO2的固定和糖类的生成。用剧烈方法分离得到的'叶绿体含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叶绿体基质。这样的叶绿体能在光下产生O2、ATP、[H]、但是不能固定CO2。

结论:CO2的固定和糖类的生成场所在叶绿体基质。

分析: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划分依据、具体变化、场所,具体联系。再次点出总反应式和实质。

能力提升:将植物栽培在适宜的光照、温度和充足CO2条件下:

1.当CO2浓度突然降至极低水平时,植物叶片中的C5化合物含量会突然上升,这是为什么

2.如果其它条件不变,突然停止光照,则植物叶片中的C5化合物含量会有什么变化

光合作用的过程知识点归纳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及其过程

1.概念及其反应式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反应式的书写应注意以下几点:(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 尽管反应式中生成物一方没有写出水,但实际有水生成;(2)─不能写成=。

对光合作用的概念与反应式应该从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条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氧气来掌握。

2.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 C3+[H]+ATP(CH2O)+ C5

复习光合作用过程,应注意:一是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划分依据是否需要光能;二是应理清两个反应阶段在场所、条件、原料、结果、本质上的区别与联系(下表)。

项目光反应暗反应区别条件需要叶绿素、光、酶和水需要酶、ATP、[H](NADPH)、CO2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在叶绿体基质中物质转化1.水的光解:2H2O4[H]+O22.ATP形成:ADP+Pi+能量ATP1.CO2的固定:CO2+C52 C32.C3的还原:C3C5+(CH2O)+ H2O能量转化光能电能储存于AT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实质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并生成O2同化CO2形成(CH2O)、储存能量联系⑴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NADP+;⑵光反应为暗反应准备了物质和能量,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暗反应是光反应的继续,是形成有机物,并最终储存能量的过程,没有暗反应,有机物不能合成;因此,二者是一个整体,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1.生物进化方面:一是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二是O2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臭氧(O3)吸收紫外线,减弱太阳辐射对生物的影响为水生生物到达陆地提供了可能;三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有机物为较高级异养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2.现实意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主要应满足光合作用所需条件,内部条件植物所需的各种矿质元素、光合作用的面积(适当密植),外部条件充足的原料(CO2和H2O)、适宜的光照、较长的光合作用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14

这个学期,第二小学低年级组精品课程研究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旨在通过磨课研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确定模块开发的起因

选择这一模块,并非偶然的兴致,也不是为了应付任务而随便凑合的选择。我们都知道,《假如》是第六单元“关爱他人”这一专题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现代儿童诗,这首诗充满了童趣、情趣、理趣,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诗中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那颗博大而纯真的心灵。这篇课文本科组的老师们执教过几次,大家也聆听过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但不可否认的是,呆板的阅读教学处理,“狠狠”地拉大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学完以后,心灵没有并触动,孩子们的理解十分肤浅,我们发觉自己根本没能很好地启发学生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与此同时,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只有深入地钻研,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鉴于上述原由,也为了更好地提高我们学校低年级语文老师的教学能力,通过级组决议,确定今学期重点研究《假如》这篇课文的教与学,同时确立了研究的3大主题:

1.怎样才能让识字、写字教学更省时高效?

2.怎样才能更好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3.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模块开发的实施过程

为了让我们的研究变得更有意义,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查阅网络,借鉴优秀教师的优秀经验

我们都知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通过网络、书籍等不同的途径,了解更多老师是怎样处理这一篇课文的课堂教学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老师们查阅了很多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也观看了不少教学的视频,更阅读了许多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通过学习,我们在纷繁复杂的资料里,研究探讨教学的方法、策略,也比较清晰地找到了一些解决一直以来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困惑的方法。

2.集体研讨,唇枪舌战激发创新元素

通过集体研讨,我们对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教学困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老师们也在唇枪舌战激发了很多新灵感。

⑴识字、写字方面

我们学校的生源99%于是农村,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学习上最大的差异是家庭启蒙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层度是不同的。不少农村孩子的家庭早期教育比较滞后,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80%的孩子们的识字是课堂获得的,课外获得的识字少之又少。即使到了二年级,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的能力,这种情况依然普遍,我们决不可乐观地认为简单地认读一下、写一写学生就能掌握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了,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学习比较后进的学生能在课后自行恶补,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们,这是不现实的,我们一定要非常细致地把识字、写字教学落实到课堂中,扎实地开展识字、写字课堂教学。关注全体,才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另外,识字的过程可以从字到词,也可以从篇到词再到字,多年的实践经验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学生学习生字时“从篇到词再到字”是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时以词依托,使得认读生字的难度减低不少。

⑵阅读教学方面

为了更好地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我们做了如下的尝试:

①创设故事情境,抓住题眼切入新课,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神笔马良》的故事孩子们不一定都知道,因此,在揭示课题之前,可以让学生观看故事视频,让孩子知道马良的神笔画什么有什么,非常神奇,接着,带着“假如我有马良的神笔我会做什么?”以“假如”作为题眼切入新课。当然,如果执教的老师觉得课堂的时间不够用,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神笔马良》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执教这一篇课文之前,学生必须对这个故事有所了解,不一定是看视频,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看故事书等方式获取相关的信息,因为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与基础,忽视不得。

②营造情感氛围,通过品读触动心弦,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训练,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所以,我们可以精心创设课文情境,营造情感氛围,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口念成诵,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想象着美好动人的图景,触动心弦,让学生感悟诗中蕴涵的思想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可以营造冬天寒冷的氛围(出示冬天白雪纷飞的树林的图片,背景音乐是呼呼寒风声),让学生想象、体会小树在寒风中忍受寒冷的情境,触发学生的同情心,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品味中感悟“我”对小树的关爱之情,体会得到帮助以后小树的快乐心情。

学习课文的第二小节,创设鸟妈妈艰难寻食的故事情境(辅以图片与音乐),教师以讲故事的语气讲述鸟妈妈寻食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小鸟的角色,感受小鸟忍饥挨饿的凄凉景象,激起学生的同情之心,然后再引导学生以比赛的方式朗读课文,感受“我”对小鸟的关爱之情,体会得到帮助以后小鸟的满足与无忧。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自信的话,也可以让班级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代为讲述,不过前提是预先要跟学生训练训练。如果学生的朗读没能达到我们愿想中的状态,可以通过师生对比或生生对比的方式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学习课文的第二小节,先让学生回味自己快乐的校园生活,通过观看老师平时拍下来的一些活动图片,孩子们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呈现于课堂,接着峰回路转,与可怜的西西进行对比,更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同情心,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就更能体会“我”对不幸的朋友西西的关爱之情,体会重新拥有一双好腿的西西的快乐心情。中展示的图片是本班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剪影,老师们在运用的时候,建议把这些图片换成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活动相片,这样能更好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⑶兴趣培养方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从浅层兴趣培养到深层兴趣激发,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浅层的兴趣激发如设计有趣的游戏、观看漂亮的图片、欣赏优美的音乐等,都能让学生产生比较浮浅的兴趣。而深层的兴趣激发,则应是让学生感受思维劳动的乐趣,如思考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对于所表达的情感的把握与体会等,都能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比较持久的兴趣。

3.课堂的精彩,回味的瞬间

课堂上的生成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择取其中让人难忘的瞬间,稍作回味:

在第一课时引入新课环节,在学生观看了《神笔马良》后,孩子们都 非常向往能拥有那枝神奇的画笔。教者顺势问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拥有了马良的这枝神笔,你会画些什么呢?”有的学生非常向往地说:“我想画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开心地笑了起来。另一个学生用非常憧憬的语气说:“我想画好多好多的钱,这样我就发达了……”话音没落,全班同学就爆笑起来了。我为孩子们感到庆幸,他们的表达是真实的,这是多么勇敢的行为。因此,老师是这样评价他们的:“这些同学非常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喜欢真诚的孩子。”

有人可能会担心,对于学生的这种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不就误人子弟了吗?其实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当孩子们进入到文本的学习以后,他们的想法令人感动。

这是在第二课时的高潮环节,让孩子们说一说“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还想画些什么呢?”心地善良的孩子说:“我想起了廖韵桡姐姐的妈妈,我想画一个高明的医生,让他治好廖妈妈的病,让廖妈妈能够早日好起来,可以给姐姐过生日。”(说明:廖韵桡同学是本校学生,她出生的时候妈妈因为医疗事故不幸变成了植物人,至今未醒。)天真的话语,惹得经历过那次献爱心活动的人们哽咽,老师也稍停了几十秒,才说得出话。孩子们的心灵多么美好,当我们在孩子们的心灵里种下爱的种子,收获的将是爱的阳光。

4.不断研磨、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们却不能以此为借口,忽视课堂上存在的失误或问题。每上完一次课,我们都用心地思考课堂教学总的得与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样执着的追求下,教学的遗憾逐渐减少,教学的快乐不断增加。

三、我们的短足

在研磨精品的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我们团队的不足:

教师的语文素养不丰厚,在处理教材、制定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由于自身语文素养的不足,发生过不少为某一教学问题而产生激烈的争论。因此,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进一步提高老师们的语文专业素质,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语文素养的积淀。

教学过程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秋天的快乐,说出秋天的快乐。

2.引导学生学会互动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意见。

3.培养学生把话说清楚,能有一定条理的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口语表达清楚,交际大方、有礼貌。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到大自然观察秋天。

2.搜集秋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感悟秋天──创设情境,引发真情

1.图片、录像引入。

(1)师:同学们,上周我们学习了第三单元的四篇描绘秋天的课文,谁来说说秋天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们可以根据手中搜集的秋天的资料或结合自己身临秋天的感受来谈秋天。)

(2)教师渲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小伙伴们放风筝的身影、玩耍嬉戏的场面都让我们回味无穷。秋天里红红的枫叶,黄黄的叶子,清凉的秋雨??这么美丽的秋天,同学们想亲眼去看看吗?(播放录像,帮助学生丰富秋天的印象。)

(3)师:刚才同学们自己描绘了秋天,现在我们又亲眼看了看秋天的景象,我相信此时此刻你们心中的秋大一定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吧!那就请你借助手中的画笔,把心中的秋天画出来吧!播放一段轻音乐,边听边画。(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展习作思路。)

(4)教师小结:同学们利用画笔画出了心中的秋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说说秋天吧!

[设计意图:教师的任务不是硬性要学生怎么写,而是引导、启发,让学生在选材、构思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感受,自由抒发。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寻习作素材,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本部分设计了学生亲临大自然感受秋天,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秋天,放录像回味秋天,描绘秋天。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特定的环境中感知,丰富积累,为下一步“说”好秋天埋下伏笔。](本小节用时8分钟)

二、说秋天──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小组交流。

师:请大家把你心中的秋天讲给小组同学听听,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2.集体交流。

(1)指名上台描绘秋天,及时进行评价与指导。

师:听了这位同学描绘的秋天,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生:他说秋天里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多美呀!师:你听得可真认真!是呀,刚才那位同学注意用上了咱们平时课文中积累的词句来说秋天,他多会学习呀!(随机板书: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

(2)再找一人描绘秋天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他观察得多仔细呀!不仅说出美丽的景象,还体会到了秋收时人们的喜悦之情。这就说描写秋天时不仅可以写秋景,还可以写秋天里的人(随机板书:景、人)

(3)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相机指导。

教师抓住学生发言,在习作的内容上继续给予指导(例如,描写秋天的文章里还可以写秋天里的事情以及秋天带给我们的欢乐。)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中态。本部分的教学设计就是遵循以上理念通过学生自由的说和教师的有机指导,使与生拓展思路、善于表达,为下一步“写”女秋天奠定基础。]

(本小节用时10分钟)

三、写秋天──引导习作,抒发真情

1.习作导入。

师:同学们描绘的秋天这么美,那现在请你提起笔,把你心中的秋大写下来,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别忘了用上咱们平时积累的词句,好吗?

2.开始习作。

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画或图片开始进行秋天的片断写作,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此部分的设计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最终写出优秀的文章。]

(本小节用时15分钟)

四、品秋天──评析习作,交流真情

1.小组评析。

师:请同学们写好后读给小组内同学听听,让同学们评一评。

2.集体评析。

实物投影出示几个学生的习作,让全班同学评议。

3.小结延伸。

师:同学们,习作是心与心交流的书面表达形式,选择真实的事例,抒发真实的感情,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课后,请大家把习作念给家长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然后根据别人的意见自己改一改,抄一抄,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好吗?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步的设计目的是重视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习作能力。]

(本小节用时7分钟)

五、教师总结:

抓住人物的特点,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充分融入自己的真情,才能写出好文章。

第五篇:教学过程设计

山美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四课《指南针的故乡》教学设计

(一)课前课件播放《爱我中华》。

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课堂,走进本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二)谈话导入

播放课件,灰太狼去捉羊,但是却在草原上迷路了,分不清东西南北了,该怎么办?让学生来想办法,学生会提到指南针,那指南针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三)展示资料,交流探究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指南针的资料。指南针的作用是什么,引出航空,旅游,南极考察都要用到指南针。

(1)学生展示资料、集体交流。教师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方式。(2)教师展示资料,播放课件。让学生从资料中又了解到了什么?

2、谈话。

我国古代有闻名中外的“四大发明”你知道那些四大发明的知识?学生依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回答。

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发明,自愿结合分为几个小组,成立“活 字印刷术小组”、“火药小组”、“造纸术小组”,“指南针小组”每个小组可以针对这项发明的时代、条件、原理、贡献等进行研究。

3、小组共同研究。

4、集体交流,播放课件。

5、小结:这四大发明相继传入世界各地后,对世界科技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四)小组探究,激发情感。

1、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情况,分类结合为各种小组(如医学小组,数学小组,天文小组),组内交流后,全班展示。

2、让学生畅谈感想。经过交流,你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出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创造了光辉 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

(五)提出问题

在古代,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哪些国家对世界做出了贡献?这时引出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展示“四大文明古国及其位置图” 在图上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关于四大文明古国的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孕育四大古国的河系。板书设计:

4、指南针的故乡

指南针

四大发明:

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四大古代文明古国:

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

下载教学活动过程设计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活动过程设计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李洪星 Unit 2 Do you want to go to Guilin?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询问他人的意愿并表达自己的意愿。运用并使用句型Do you want to -----? I w......

    教学过程设计

    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学重点:种间关系 教学难点:常见种间关系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教具准备:PPT课件;狼追捕驼鹿的视频以及爱护地球视频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大家熟悉的《好汉歌》中有这么几句:“路风不平一......

    《观潮》教学过程设计

    《观潮》教学过程设计 (《观潮》第二课时) 教师行为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1.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1.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知道,大江大......

    教学过程设计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直线公理 1.设计以下学生活动: (1)给一个点A,画直线,使直线上有A点.(不出现“经过”这个词,并且不限直线的条数) (2)用一个手指拖起一把尺子. 这......

    教学过程设计[最终版]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到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应针对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进行计算。 (二)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

    做好教学过程设计

    做好教学过程设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一......

    品德课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原动力。为了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熟悉的街道,校园拍下来,制成课件。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观看课件,孩子们看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