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社戏》教案
16、《社戏》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景物的描写。
2、深入探究文中深刻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1、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三、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竞猜“国粹”京剧中脸谱导入(下载脸谱的图象用幻灯机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更快地加入学习的行列)
二、检查字词
1、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惮 dàn
踱 duò
棹 zhào 归省 xǐng
行辈 háng
撺掇 cuàn duo
凫水 fú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絮叨:xùdao
2、字词意思见课文注释。
三、作者简介
明确: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四、研究阅读,合作交流
(分小组讨论)
1、在听读的同时,请思考:
文章题目叫“社戏”,全文都在讲“社戏”吗?---不是
既然不是,能否理清文章的线索,概括出文章讲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详略之分吗? 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不超过50个字。
明确:全文写了三大内容----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生活、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看社戏后的余波。三大内容中还有几件小事:跟小伙伴钓虾放牛、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看社戏后归航偷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详写: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在赵庄看戏、看戏后归航偷豆吃
略写:随母亲归平桥村、钓虾放牛的情况、六一公公送豆
五、小结
作者围绕看戏,铺写了看戏前的波折……读起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对于其他都简略带过,但却能做到详中有略,这中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六、作业:熟读课文,预习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全文,现在我们就以“美丽的眼睛发现美”为话题,来发现文章中“美”的地方。
二、研究探讨,合作交流。(边看书,边交流文中“美”的地方)
1、景物描写生动传神
(景美)
a: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b:还把感官切入到景物描写中。
归纳: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也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归航时心情的舒畅。
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人美)
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a:“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 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
b: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偷豆一节,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些都能表现出双喜的聪明、细心、周到、善解人意。
c: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也是不可忽略的——淳朴、好客。本文所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是另一个“美”的地方。
三、品读课文(更为深入的了解了课文的主题思想)
全班朗读“第二天……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为什么课文结尾要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明确: 其实那一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那夜的豆也很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
四、疑难解析 —— 学生互相交流,提出各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感觉。
b:写钓虾、放牛是为下文做铺垫。
c:“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还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写出“我”渴望去看戏的心情。
d:回望戏台又把戏台写的跟仙境一样,写出我的什么心情?“罩”字表现了戏台怎样的情形?----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初望戏台相呼应。
五、扩展 : 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太少,有人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就行。)
六、小结 : 本文描写童年一段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作者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老小小的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本领。再加上特有的江南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在童年时代在城镇里未曾见到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看到。七、课后作业:再复习这一课所学的知识,完成配套练习。板书:
乐土
自然美:豆田
河流
远山
月色
戏台
“三美” 人性美:善意的嘲笑
偷豆
对付六一公公 情感美: 淳朴 善良 热情 憨厚
八、课后反思:
1、由于设计的教学方法较为新颖,出乎学生的意料,所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整篇文章通过品读、探究、质疑等几个步骤,使文章的主题及重点掌握得很好。
3、采用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注意文章的丰富人文内涵,并调动了学生的人生体验,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4、不足之处:有些语文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学生没办法很好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第二篇:王建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简案
孔埠中学王建新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思路.初步培养学生对议论文的解读能力。
3.欣赏本文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4.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关注现实生活,加深对本文观点的认识,培养正确的科学观。教学重难点
1.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
2.文章的思路及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ppt1
二、作者简介:ppt2-ppt8
回忆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丰功伟绩,让学生对邓小平同志有所了解,对邓小平同志产生崇敬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三、目标呈现:ppt9
四、自读课文,积累字词:ppt10
五、整体感知,把握话题:ppt11
本文是邓小平同志两次谈话的节录,它们围绕一个什么样的共同话题?
六、阅读课文,理解内容:ppt12-ppt131、第一部分内容摘自1988年9月5日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邓小平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2、第二部分内容是邓小平同志1988年9月12日听取关于价格与工资初步改革方案汇报时的谈话。这一部分内容围绕“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并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七、思考讨论,探究难点:ppt14
从历史的回顾中可以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蕴含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这一科学论断中的“第一”的含义是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加以说明。
八、总结思路,赏析特色:ppt15
全文思路明朗清晰,读来畅达完整,说理深入浅出,读来既清新可感,又引人深思。
九、再读课文,品味语言:ppt16
本文作为政论文,语言却是通俗易懂的,学生自主圈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以其生活话的语言强调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挥中的先导地位。
2、“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中的“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虽是口语,但传达出的含义却是十分深刻的。像这样的语句文中还有许多。
3、“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卫星、空间技术不也搞起来了吗?”作者采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我国高级知识分子在科技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十、相关链接:ppt17
十一、课堂练习:ppt18
第三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导语:教案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 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0段)
◎2从故事情节来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略写: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六一公公送豆。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四、精读课文。
◎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
2、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
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
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 ②不准和别人去; 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 ②与我同去; ③保证不出事。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3、易忽略的精彩处: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
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沮丧)——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4、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听同学朗读,同学们作思考。(10—13)
5、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请将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6、阅读第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写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歌吹)想象(感受):(戏台、渔火)
作用:①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②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③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④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7、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
(总体来说,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进一步分析,突出“迫切”
心理较为明显。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理。)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8、阅读14~21段。讨论:
◎1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不好看。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2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不爱看。表现:稀奇、渐不明显、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侧面描写)}
◎3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①“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视觉、听觉。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②“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侧面描写突出船快。)
◎4讨论:这几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 ”出了欢乐。)(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5“归船偷豆”
①双喜在全文中一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聪明,调皮,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
②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天真,调皮,质朴,热心。)
③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所以不能删掉。)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看戏后的余波),思考:
①如何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局?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②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童年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说明甜蜜的童年回忆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人物形象分析
(一)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好孩子还是坏孩子?(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儿。)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时,双喜大声大包票;理由有三: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哪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他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他反应灵敏)
(二)六一公公
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⑵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淳朴、好客。)
⑶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好强。)
⑷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淳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六、语言品析
◎ 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
1、写起伏的连山如兽脊:——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
2、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3、写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记了自己。
4、“潺潺”写出了水声美,“宛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美。
5、“轻松”“舒展”表现了“我”心旷神怡之情。“船慢”表现了“我”的迫切之情。“沉静”表现了“我”由焦急而平静之情。“自失、弥散”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回望”表现了“我”的依依之情。
6、“起伏、踊跃”写出了
连山的动态美。“蹿”“喝彩”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
7、品味美词: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 动态方面品味美词。如:
◎1“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2“碧绿”“淡黑”“红霞”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灯光的色彩美。
◎3 “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
◎4“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七、全文小结:
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这里景美、生活美、情意美、人美。
优美的自然景色;自由自在的生活;农村孩子的聪明、热情、淳朴;人与人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系。
表现了作
者对少年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1—3)略
生活的怀 看社戏的波折(4—9)
念,特别 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4—30)详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
是对农家 赵庄看社戏(14—21)
小朋友诚 深夜归航(22—30)
挚情谊的 看社戏后的余波(31—40)略
眷恋。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创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创意教案
16.社戏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本篇小说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可以品析的地方很多,但是作为教材的课堂教学处理,可以抓住其三大亮点来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即要抓住其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个性、优美的景物描写的要旨生发开去。因此本篇教学的创意之处在于对教材三大板块的处理。
教学步骤:
导入:《社戏》是一曲对故乡之美的颂歌。鲁迅所描绘的平桥村,类似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都是作者理想之寄托。童年──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永远无法重现地消逝了。但每每忆及,总会有一种惆怅的失落感,而人们对永远失落和不可重复的岁月总会去追寻出它的美感来。
第一板块:整体感知作品,梳理故事情节
(一)速度课文,划出课文情节的发展线索图:
随母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二)概述文意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课文记叙了“我”在平桥村与农家少年一起看戏的一次经历。
(三)浅谈详略
本文内容丰富,用笔浓淡疏密,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不多,本文的详略安排甚具匠心。
(四)按照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在每个情节中发生的主要内容,如:“夏间,‘我’随母亲去到一个离海边不远的小村庄——平桥村小住几日,那儿真是‘我’儿时的一片乐土!”
第二板块:品读人物个性,赏析细节描写
本篇小说的第二大亮点就在于鲁迅先生在短短的篇幅中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设置讨论,写出人物评析小议,并从文中找出能说明人物性格的描写文段加以说明。
例如: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等等。
学生寻找发言。
综合练习填空:
“我”看不成戏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仓重,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
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
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 自家的豆。)
第三板块:美读精彩段落,领略景物描写妙处
本文运用了多种感官描写,详细了描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小伙伴愉快的心情。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来美美地朗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并讨论共享对重点词句和段落的赏析,如:“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舰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看戏时的愉快心情。再如月下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摹景物,抒写心情,形象立体,传神入微。
学生赏析。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开展研究性专题学习汇报。鲁迅很早就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并非都是温馨的回忆,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白眼,鲁迅对故乡,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报着一种“永恒的怀念感”,《朝花夕拾》就是鲁迅永别故乡后的蛊惑的情思,就是在流离颠沛中,对儿时童心的追忆。从《社戏》到《朝花夕拾》的若干篇章,鲁迅运用了“人生经验通感”,即利用读者常会遇到的相似同类的人生经历,诱发读者一种“联想”。当这种“联想”引起读者“共鸣”时,在不知不觉中读者就参加了一种创作活动。因此,对于本课的学习,如果能调动起学生的“人生经验通感”,让他们立体地去了解鲁迅的作品中对同一题材的处理,这对学生居高临下地把握教材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同时这样处理教材,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一贯坚持的“追求自然,不愿受束缚之心”、了解作者在关注、思考、批判现实上,如何表达对现实的关切、对理想的追求。
比较阅读《朝花夕拾》中几篇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及《野草·风筝》等文章,看鲁迅童年的趣味、鲁迅的故乡美景、鲁迅刻画的人物形象特点、鲁迅怀念的理想生活。比较阅读分四个专题:
专题一:读写结合,想象描述鲁迅作者笔下外祖母家的平桥村。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这个偏远的海边小村,较少受世俗的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纯朴气质,是一方“净土”。那地方的山水令人陶醉,“我”和小朋友们夜间划船去看戏时,“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抒情的笔调,将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幽远,如梦如幻,散发着江南泥土的芬芳,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也隐然可见。
专题二:表演评议,再现鲁迅笔下童年的伙伴,叙说鲁迅怀念的醇厚乡情。
专题三:综合分析,从几篇文章中看鲁迅对故乡和他的童年生活的感情。
专题四:佳句赏析,摘录比较作者写景状物的句段,体味其妙处。
17.安塞腰鼓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安塞腰鼓》以充满激情的笔墨向人们描写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浓厚生命意韵的安塞腰鼓队的演奏唱面,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安塞腰鼓,既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又是人类生命力量的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还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观看短片,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许多人都从电视媒体上看到过安塞腰鼓表演,上课伊始,放映不到两分钟的录像。在具体情景中感受腰鼓队那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明快的节奏,汇成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交流: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气势。
朗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分别概括自己的感受。
交流: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研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探究本文语言特点。
小组探究,然后班级交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探究本文语言的特点。
1.本文感叹句很多,有15个自然段是用感叹句结尾的。
2.文章多用短句来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如 “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打腰鼓的人与腰鼓的浑然一体,他们都是沸腾着生命的;“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3.本文多次运用比喻的手法,例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组句子从多个角度描写腰鼓、打腰鼓的人。这些喻体总的形象特征表现为有活力、有激情、有强烈的节奏等。
4.本文大量运用排比,不仅有排比句,还有排比段,有的交错出现,有的一连许多句。再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这一段,依次描摹了腰鼓队的舞姿、雨点般的鼓点,翻飞的装饰物——流苏,跃动的脚步,飞扬的眼神。这几幅画面犹如一组快速闪动的电影镜头,眼花缭乱,心魄颤动,让人来不及细细观看品味,只有被动地感受,被它强烈震慑,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
5.连续运用几组反义词,产生对比鲜明的效果。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闲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三组反义词鲜明地突出了腰鼓给这里带来的热情与活力。
四、探究决定语言表达的关键原因。
1.理解文章中腰鼓与黄土高原的关系。
2.初步懂得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等是为作者的需要服务的。
苍凉悠远的西北、厚重的黄土高原是孕育出安塞腰鼓的地理文化环境。西北汉子性格刚烈质朴,处事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西北人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人的因素;在此时此地,人和鼓一体,艺术和生命同在。
作者选择这样节奏鲜明强烈、意象雄浑等的表达形式正是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豪迈、奔放、激烈,西北汉子生命中奔腾的力量,以及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五、拓展深化:主题探究学习,围绕一种民间艺术,收集整理相关材料,进行适当调查或访谈,撰写知识卡片或者小报告。
这一环节可以看学生的情况确定研究小组成员人数与搭配,以及作业的篇幅、完成时间等。
18.竹影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全篇围绕一个“竹”字,着力描摹竹影之神韵、抒写画竹之趣,运用对比、描写、对话、动作等多种技法,生动描写出“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时的童真童趣。本课设计意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拓展艺术视野,了解作者丰子恺卓越的音乐、美术才能的背景下,运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观察、体验生活之美的生活态度,学习作者重点围绕竹影之趣、描摹竹影之法,全文一气贯通而又生动活泼的写作风格。
教学步骤:
一、分组研究:课前围绕以下课题以组为单位上网查找资料,并作简单研究。
1、丰子恺的生平资料、绘画资料、文学资料,重点要结合课文谈谈“我眼中的丰子恺”。
比如我眼中的丰子恺是个有着细微观察力的人,从他在文中第二段的描写可以看出:“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从上句中还可见他有不凡的语言表现力;再比如,我眼中的丰子恺是个有着丰厚艺术修养的人——在描写竹影时,他用到了很多美术和音乐的术语“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另外,还可以看出丰子恺是个有童趣的人„„等等。
2、收集查找郑板桥、吴昌硕的竹画以及西方油画各一幅,结合课文对中国画和西洋画进行比较。
二、课文研读:
(一)添置背景:
本文是一个兼具音乐、美术、文学才能于一身的艺术大师的一篇生活随笔。作为艺术大师,在他的眼里,竹影是怎样的,美在何处,作者是怎样描摹的。请为“竹影”添置一个油画般的背景,摘录文中对竹影描写的语言,整体理解感受竹影的神韵之美。
学生结合课文语言描述背景: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二)精研细读
1、寻趣说趣—体验童趣和童真。单有形似的竹影描述,本文的可读性就会大大降低,其内在的神韵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趣
(1)找一找
清风明月的夜晚多么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好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的?他们玩得有趣吗?请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然后用“我觉得()是有趣的,我认为其中的趣味在于()”这样的句子,说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并体验竹影之趣。
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在文中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
比如第三小节的两处描写:
——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2)说一说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模仿课文说一说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往事也是在进行着艺术的创造、也有一些艺术的发现。
2、审美赏美—从影到画深入浅出
(1)读一读
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描摹生动的语句,评点其妙处,玩味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
(2)想一想
①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②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③“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想一想这句话在自己脑中呈现的画面是怎样的?根据自己的感觉赏析这句话,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很美,用同样的方式赏析。
教师引导(亦可学生自由发言):“参差不齐”描写了竹影与孩子们的墨竹创作渐渐脱开移位的情形。“好像脱了版的印刷”比喻新颖贴切,生动描绘出月亮渐渐升高与其先时画的竹影不吻合,形成叠影的美妙画面,从而可以看出作者观物如微,联想丰富,笔下文字很有生有生活情趣。)
学生赏析其他句子。
课堂小结: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就存在与我们日常行为当中(像用泥巴造城堡其实是孕育着一种建筑艺术,用雪堆娃娃孕育着一种雕刻艺术,用野花编花环孕育着一种装饰艺术)。或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创造艺术之美。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在创设的情境中,体味作者的艺术魅力,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一、进入情景:教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丰子恺的名作——同名漫画、散文《人散后,一勾新月天如水》。老师配乐朗诵,学生评议,体会丰子恺文如其画,画如其文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C、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三、品美析美: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
四、走进童年:
师生一起朗诵:
“时光带走我们的童年,让我们长大;岁月增长我们的阅历,让我们成熟。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童趣》和《竹影》都是写童年生活的趣事,仿照以上两篇写法,写一个故事叙说一段童年的往事。
19.观舞记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采用变式阅读,模仿积累语意丰美的语句,赏析感受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品评语言魅力,拓展文学视野,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步骤:
一、赏读模仿,积累语意丰美的语句。
1、先看后说。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说一说对印度舞蹈了解多少。播放一段经典的印度舞蹈(电影片段),让学生运用比喻句描述舞蹈片断中的动作表情。
2、先读后找。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冰心描写的句子哪些写到了视频资料中的动作,越多越好,找到后读一读。
3、复看再说。再次播放视频资料,对照舞蹈片段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描述所看到的画面。
以上三个环节是一个模仿积累美言美句的过程,通过自己体验、比较、模仿、运用,作家的丽词华章已经内化成学生自己描写表述的语感。
二、诵读想象,体会舞蹈飞动的旋律
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学生要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像,通过朗读把语言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而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用起伏有情的音调、缓急有致的语速诵读作者详细描写卡拉玛姐妹曼舞的段落: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体会几个“忽而”之间动作的转换。在情景交融的诵读中体会作家笔下的舞蹈那飞动的旋律。
三、品读感受,体会文段语言的美
面对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作者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的呢?
细细阅读文章12——18节,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1,分组朗读,用“„„美,你看„„”的句式叙述出来,如:
卡拉玛形体美,你看她低头合掌,抬起头来„„
卡拉玛舞姿美,你看„„
卡拉玛衣饰美,你看„„
2,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
齐读17小节,将散文句式改为诗歌形式读。
3,点评式品读,感受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这部分文字非常优美,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读一读,用“ „„好,好在„„”句式进行点评,赏析。(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点评)
四、比较拓展阅读
比较一:
阅读当代诗人艾青先生的诗歌《给乌兰诺娃》和高尔斯华绥《观舞》,这也是作者在欣赏了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说说与本文在描写动作方面的异同。
比较二:
作家赵丽宏以其敏锐而细腻的心去捕捉贝多芬的灵魂,一如冰心在流动的身影中去捕捉舞者的灵魂。对艺术的感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同时也能展示作家的个性。
高山和流水(节选)
赵丽宏
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很少有人不被他的激情所振奋。即便是那些对音乐没有多少了解的人,也能在他气势磅礴的旋律中感受到生机勃勃的力量,感受到一种居高临下、俯瞰大地的气概。就像读杜甫的《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音乐家把心中的音符倾吐在乐谱上时,灵魂中涌动着多少澎湃的激情?贝多芬的其他曲子,也有相似的特点。我很难忘记第一次听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印象,当钢琴高亢激昂的声音突然从协奏的音乐中迸出时,我的眼前也出现了流水,不过这不是莫扎特的那种缓缓而动的优雅的流水,而是从悬崖绝壁上倾泻下来的飞瀑,是从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上一泻千里的急流,这急流挟裹着崩溃的积雪和碎裂的冰块,它们互相碰撞着,发出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轰鸣。我无法理解,这样的音乐,为什么会有《皇帝》这么一个别名,不喜欢皇帝的贝多芬,难道会喜欢用《皇帝》来为这样一部激情镪然的作品命名?如果用《阿尔卑斯山上》作为这部钢琴协奏曲的名字,该是多么贴切。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似乎很少出现这样强烈而激动人心的声音。如果是莫扎特的河流,他不会让流水飞泻直下,也不会让那些冷冽的冰雪掺和在他的清澈的流水中,他一定会寻找到几个平缓的山坡,让流水减慢速度,委婉地、迂回曲折地向山下流去。这样的流水,当然也是美,不过这是另外一种韵味的美。
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我很自然地联想起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它们以宽广深沉的大地为基础,以辽阔的天空为背景。它们像自由不羁的苍鹰俯瞰着大地,目光里出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和苍凉,是人世间的沧桑和悲剧。只有那些博大的灵魂,才可能描绘这样气势浩大的景象。
然而,贝多芬的山峰决不是荒山。他的山峰上有蓊郁的森林,也有清溪流泉。他的钢琴奏鸣曲《月光》,便是倒映着晴朗月色的高山湖泊,他的那些优美的钢琴三重奏,便是清澈的山涧,在幽谷中蜿蜒流淌„„当钢琴跌宕起落,震天撼地时,他的山峰便成了洪峰汹涌的峡谷,轰然喷发的火山。
五、课堂小结。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比较诗人、画家、作曲家、雕塑家的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散文家作品的不同,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比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步骤:
一、音画时尚: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印度舞在音乐、绘画、诗歌等艺术门类中的表现形式。学生采用小组擂台的形式,开展辩论、演讲、朗诵、解说欣赏等表演活动,各自展示对语言艺术表现力的理解。在分析语言艺术的魅力时,要紧扣本文。
二、分析讨论:让学生畅谈各种艺术作品的特点。学生虽然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但应该相信学生会有一定的艺术直觉。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艺术门类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语言艺术虽不如绘画、雕塑那样直观,也不像音乐那样抽象,但它可以较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各种感官能力,还可以充分地发挥人的想象力等,因而具有恒久的魅力。
抓住题目中的“观”和“记”,赏析作者是如何将视觉艺术转换成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的。
三、诵读全文
四、品味优美的语言
字词方面:“真是光艳地一闪”中“闪”用的好,好在它以人视觉上感受写出卡拉玛美艳的形体。
句式方面:“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中吹起、敲起、唱起用的好,好在它们节奏渐快,语势增强。
修辞方面:“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写的好,好在排比句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蛇舞一段写的好,好在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五、妙句摘抄 :将文中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句子摘抄下来。
20.口技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本文语言极其简洁、生动,描写手法高妙,教学时抓住一个“善”字,引导学生欣赏其错综复杂、跌宕不已、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口技技巧,寻找时间副词、索引其妙绝的描摹线索;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二、主体部分:
(一)绘声绘色读出口技之绝妙
1、教师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注意语调的起伏、节奏的缓急、人物关系及口技人在表演时观众的反应。
2、听读后学生发言、交流感受,从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表达了“妙绝”的意思,学生择其喜欢的句段进行绘声绘色的朗读,鼓励学生表演朗读。
3、学生评价并讨论用怎样的语调才能读出“妙绝”的感觉?
4、学生朗读、背诵关键句段。
(二)跌宕起伏绘出口技之变幻
文中描写这场口技表演,有条不紊,奇妙纷杂,波澜起伏,把一位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中是怎样一波三折地叙述情节的。比如:课文第3段描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的情形。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表示夜静更深。这一家人由醒复睡,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设置小组合作讨论,文中还有哪些内容表现了情节的起伏跌宕?可以引导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画出板书内容:
(三)变换角度理解口技人的“善”
1、结构安排的“善”。如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再如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就交代出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口技技艺的“善”。课文通过正面描写精彩地描绘出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在这两个情形中,口技人仅用简单的道具就表现出繁杂的声音、烦乱的场面、紧张的气氛。
3、描写技巧的“善”。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在描写的技巧上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人技艺的精湛,同时首尾进行呼应印证。但首尾的呼应却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其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4、侧面描写的“善”。赏析文中出现的三次描述听众反应的段落,让学生亲自做一做“伸颈、侧目、微笑、默叹”等动作,体会理解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的神态、心理;“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出了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5、以上的几处“善”可以在教师的参与、引导下进行,也可以是学生的探究发现。除此之外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品评文中处处蕴含的“善”字。比如,“我认为文中的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在表达效果上可谓是
‘善’。因为“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再比如,“我认为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忽’、‘一时’、‘既而’。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等等。
三、背诵全文。
背诵全文要理清文章脉络,注意首段与末段相照应的结构特点,以及中间三段记述的内容、顺序和层次。背诵中间三段,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段都先写艺人所模拟的音响,后写听众的反应;
2.每段各依次写了哪些声音,是怎样写的;
3.“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于是”“忽然”等词语,具有承接作用,可作为背诵的词语线索。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以快速背诵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将所需背诵段落分出层次,找出提领、关键的词语,辅以重音重读,便可以快速成诵。第一段的背诵是本节背诵课的示范和铺垫,难点在二、四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指物象形”背首段:
第一遍:抓住关键词,对加点的字重音重读,同时教师指物象形,指着学生面前的桌椅等实物当作道具,示范背诵表演。第一段的重音词有“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第二遍:同样抓住关键词,教师和学生一起背诵。
第三遍:学生心中默记重音词的先后顺序,快速成诵。
二、抓人物带动作背第二段:
第二段人物关系比较复杂,动作繁多。但是如果分清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记住每个人物的动作,眼前浮现现场画面,再辅以重音提醒,也能快速成诵。
背景:遥闻深巷中犬吠,人物动作顺序:(妇--儿--儿--妇)
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儿醒:大啼——夫:亦醒——又一大儿醒。
接着口技人总结繁杂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的情景。对于描写观众动作的句子要一词一顿,要诵出“妙绝”惊叹的语气。
三、抓特点串重音背第四段:
1、强调出现的三次 “百千”、七次 “ 声”,另用“俄而”、“ 中间”、“ 又夹”作重音间隔提醒。
2、抓住顶针特点并强调“指”和“名”。
快速背诵的关键是让学生调动起积极亢奋的情绪,进入课文营造的特定情景中,理清线索、记住顺序,必要时可以夸张地以动作辅助记忆。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戏曲大舞台
——中国戏曲的美
创意说明: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门类繁多,种类丰富,如何在一、二节课上让学生学得有趣、练得有益、提高迅速,必须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中国戏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蓄含了丰富的美学意义,比如其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唱词的韵律美、配器的节奏美、服装的造型美等等,真可美不胜收。因此,本活动在课前查找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以说美、评美、写美为主线,以寻找美点为内容,在赛、赏、议、写等丰富有趣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课前准备:借助工具书和网络,查找戏曲的基本常识以及唱腔、唱词、道具、舞美、配器、服装、脸谱等知识,然后就一个剧种或戏曲表演的一个方面寻找可供赏析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出专题资料,鼓励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展示----可以制作PowerPoint、flash、专题网页,也可以实物展示,还可以学唱表演。
教学步骤:
一、赛一赛
1、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展示自己小组研究专题的成果,评出最佳创意奖。
2、“开心辞典”擂台赛:
1)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
2)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
3)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4)中国戏曲采用那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5)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京剧)
6)戏剧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法?(手、眼、身、发、步)
7)京剧的四大名旦是谁?(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
8)绿脸代表什么性格的人物?(草莽英雄)
9)“变脸”是哪一种戏曲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川剧)
10)连线题:
红脸 代表猛智
黑脸 代表凶诈
绿脸 代表忠勇
白脸 代表草莽英雄
二、说一说----说美的感受
小组合作汇报:就自己小组研究的有关戏曲专题谈戏曲的某一个方面给人带来的美好的心理享受。
内容要求:
1、围绕主题来选材,突出“美”字。比如谈“戏曲脸谱的绘画美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可以从绘画的角度来审视戏曲的艺术美。
2、说的形式可以采用多人合作共同完成,比如:一人操作展示图片、一人播放背景音乐、一人介绍说明;也可以采用总分总的形式由一人综述,其余几个人分别介绍内容的不同部分,最后再强调主题。
3、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修饰渲染自己表达的内容。
4、“说一说”,内容方面重在描述、叙述,可以讲一段戏曲中的故事、可以描述、描摹一段唱腔、可以描写一段唱词等等。
例如可以把黄梅戏《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扩展描述成一段富有画面美的抒情散文。
三、评一评----评美的感觉
中国的戏曲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其中可以品评的内容和话题很多。比如戏曲表演上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特点,表演中用几个龙套演员就能代表千军万马,舞台上开门关门等也往往用虚拟的动作来表现。在“评一评”时,学生可以以小见大,评出自己的个性,老师不作对错正误的评价,但要在在评点前提出要求:
1、“评一评”重在评论,观点要明确,要围绕“美”字来评。
2、评论的内容可以多角度去发现戏曲的美妙,也可以就一个方面生发开去,探究挖掘戏曲艺术的美点。
3、评点要结合实例有针对性地评。
4、评论的情绪要真挚、动情,能够真切地打动人。
四、写一写----写出美的见解
本环节是在前面评说、欣赏、整体感知、素材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运用,此时写作的时机已经成熟,写作的素材丰富直观地展示在眼前,写作的情绪也已经调动起来,学生的写作一如囊中探物,一蹴而就。
布置写作话题:我国的戏曲异彩纷呈,就“中国戏曲的美”的话题写一篇500字短文,内容、体裁不限。
第五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十六课复习题
第十六课《撑起法律保护伞》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法律中属于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的是:()A 刑法 B 义务教育法 C 未成年人保护法 D 教育法
2、为了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某市教育局出台了“减负八项规定”。这体现了对学生的:()A 家庭保护 B 学校保护 C 社会保护 D 司法保护
3、以下做法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家庭保护规定的是:()① 网吧经营者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 ② 某家长强迫自己的女儿辍学打工 ③ 某家长为自己的未成年子女订立婚约④ 中学生赵某吸烟,其家长视而不见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④
4、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是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还不成熟,容易被一些不良诱惑所侵蚀,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要战胜身边的不良诱惑,必须要有:
① 科学的态度 ② 正确的方法 ③ 坚强的意志④ 清醒的头脑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
5、近年来,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都对未成年人集体免费开放。对学生个人参观实行半票,对家长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子女免费。这一举措:()
① 是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② 表明国家对青少年的成长给予特殊关注 ③ 符合家庭保护的相关规定④ 符合社会保护的相关规定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郑明是某校七年级的学生。下列选项中,他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是:()
A 郑明不认真完成课堂作业,受到老师的批评 B 郑明正在网吧打游戏,爸爸找到他并把他带回家 C 郑明的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遭到了爸爸的暴打D 星期天,妈妈吩咐郑明做完作业后打扫家里的卫生
7、从2007年6月开始,广东省茂名市300多名初中学生经当地一家名为“华南机电工程学校”介绍后组织前往东莞、深圳等地做暑期工。他们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1小时,从不休息,每小时工资3元。由于高强度劳动,很多同学出现感冒、发烧、哮喘等症状。面对工厂的做法,这些初中学生应该:()A 纠集在一起,游行示威B 任由工厂的摆布,不作反抗
C 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 不要工资,悄悄离开这里,再到别的地方打工
8、初一学生小虎是个小科技发明家,他发明的银行自助取款机自动监控装置在北京市获发明一等奖。最近他又迷上了网络,希望成为一名网络高手,但他同时还听说网上交友要慎重。你认为网上交友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与网友交谈时语言要文明 B 可以真诚地与网友互通所有个人的真实信息 C 遇到低级趣味的网友要马上离开 D 与网友会面要非常慎重,做好防范准备
9、我们未成年人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此,以下所列特点正确的是:()
①思想活跃乐于交往。② 求知欲和好奇心强。③ 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强。④经验不足、各方面还不成熟。⑤ 辨别是非、区分良莠能力差。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一律不公开审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在——方面具体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的责任。()A.家庭 B.学校 C.社会 D.司法
11、有人曾就“如果你的邻居或你父母的同事突然到学校来接你回家,你怎么办?”这一问题在20名中小学中展开了调查,结果是:跟他走的有12人,不跟他走的有6人,打电话问问父母的有2人。这一统计数字表明:()
① 未成年人的各方面还不成熟,生活经验不足。② 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待于提高。③ 未成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优势地位。④ 教育未成年人学会保护自己是家庭、学校、社会不可忽视的责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这是在实施: A学校保护 B家庭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13、(2009年绵阳市中考)2009年1月以来,国务院新闻办、公安部、文化部等七部委联合开展了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网络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角度看,这属于 :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14.放学后,15岁的小王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偏僻人少的路段,被两个身材高大的男青年持刀勒索。这时小王应该()
A.坚决不从,与歹徒展开殊死搏斗B.把钱物给歹徒,事后也不张扬,以免被歹徒报复C.先把财物给歹徒,记住歹徒的特征,然后及时报警
D.先把财物给歹徒,记住歹徒的特征,事后找“哥们儿”收拾歹徒
15.某媒体为了调查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2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当问到“你父母的同事或你家的邻居突然到学校来接你,你怎么办?”时,有12人回答“跟他(她)走”。这说明未成年人()
① 生活经验不足 ② 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 ③ 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④ 应增强自我保护能力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6.上学路上,看见同学被围殴。此时,正确的做法是()
A.少管闲事继续上学 B.及时报告老师或拨打“110” C.不顾一切地上前搏斗 D.驻足围观起哄17.(2009河南)下列行为符合自我保护要求的是()A.在网上随意公开个人信息B.不参加校外活动
C.上下楼梯避开人流高峰期D.公共场所炫耀自己的财物
18.(2009福建泉州)现在进城打工人员越来越多,少数农村家庭“留守孩子”因脱离父母的管教,逐渐成了“问题孩子”。对这种现象看法正确的有()
①“留守孩子”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②家长应放弃打工,履行家庭保护的义务 ③学校应承担起全部的教育责任④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孩子”的保护与关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1、2009年3月,某中学向全校学生发出了一份倡议书,其主题是“中小学生应该见义智为”。这份倡议书在肯定了见义勇为这一高尚传统的同时,也提出了“勇为”的前提是要自护自救,并且传授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青少年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同时,为什么要“智为”?
(2)该校传授的“见义智为”的具体方法可能有哪些?
(3)对中小学生提倡“见义智为”,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2、材料一:国家文化部队网吧管理明文规定: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必须由其监护人陪伴;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间在网吧上网。
材料二:中学生小陈迷恋上网,不断旷课,还经常彻夜不归,其父亲老陈对此想尽办法,可儿子仍然不能自拔。这次儿子又失踪了,老陈苦苦寻找了三天,走遍了当地的网吧,最后才在一家网吧找到了小陈。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老陈发现,在一些网吧中,很多中小学生整夜泡网吧。
材料三:为了给广大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近日,山东全省重拳出击,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一批非法经营的黑网吧、电子游戏厅被依法取缔,还学生一个健康的环境,还校园一片洁净。请回答:(1)材料二中的网吧经营者违反了我国哪些法律?(2)中学生小陈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哪部法律?为什么?
(3)材料一、三体现了未成年人的哪项保护?只要有了这项保护以及家庭、学校的保护,小陈就能改正错误吗?请说明理由。
第4/6页
3、(2009河南省中考)新华网北京1月18日电(记者吴晶)在近日开展的“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中,教育部加强校园网和校内上网场所管理,大力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加强上网教育和引导,为近1亿学生网民打好抵制网络侵害的预防针。“在这次专项行动中,广大师生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教育部负责人说。这次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网络空间得到净化,青少年通过网络学习科学技术、陶冶精神生活时受到的不良干扰明显减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无不拍手称快,纷纷表示希望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下去,彻底清除网络低俗内容的危害。(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至少两方面)
(2)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不仅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责任,也和每个青少年息息相关。请谈谈在这次专项活动中,青少年应做些什么?(三方面即可)
材料
一、2004年8月29日至30日河西走廊重镇永昌县3名初二年级学生董良、张兵和闫吉庆3人集体逃学,商量出外打工挣钱。为了凑路费,三人对一年龄较小的出租车司机实施了抢劫。因遭到反抗,他们将出租车司机杀死。据调查,3人平时都喜欢看凶杀、武打电影和电视剧,看完以后还要聚到一起,“学习、探讨”抢劫杀人的“秘诀”。此次抢劫杀人,3个人完全按照电视上学来的方实施了杀人的全过程。材料
二、美国中情局《中国十诫》第一条 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和鄙视他们所受的教育。第二条 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核心是宗教。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三条 一定要把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刊,享乐,游戏,犯罪电影及宗教迷信。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打算怎样做?
探究•创新•实践
今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某中学的三位男同学在下晚自习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正在路旁一居民家扒窗行窃的偷盗分子。于是他们三人分工,一个去报警,另两个藏在路旁监视,不让犯罪分子溜掉。报案的同学跑到附近的法院报告了情况,法院的值班人员说这不属于自己管辖,未予受理。于是这位同学只好又跑到电话亭打110。另两位同学看到犯罪分子作案后要溜掉时,大胆地迎上去与其周旋,最后于犯罪分子展开搏斗。警察及时赶到,大家一起把犯罪分子扭送到公安机关。请回答:
(1)三位同学的做法体现了法律常识的哪些内容?假如你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做?
(2)当你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应怎么办?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A
5、A
6、C
7、C
8、B
9、C
10、D
11、C
12、C
13、C 14.C15.C16.B17.C18..C
二、非选择题
1、(1)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的、狠毒的,与其作斗争,要讲究智斗。力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或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
(2)面对歹徒行凶,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的相貌、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等。
(3)强调对生命健康的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既传承了民族精神,又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青少年既要国家给予特殊保护,又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2、(1)材料二中的网吧经营者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2)小陈的行为违反了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因为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小陈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他应该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应该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而小陈旷课泡网吧没有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因而是违法的。
(3)材料一、三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有社会保护和家庭、学校保护,小陈不一定能改正错误,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只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还要通过未成年人自身的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见,小陈在依靠社会保护的同时,还应该增强自律能力,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3、(1)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未成年的健康成长需要特殊保护;净化网络空间,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拒绝不良诱惑;正确对待网络,正确使用网络;增强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平,不制造网络垃圾。
1)材料一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各方面都不够成熟,在辨别是非、区分良莠等方面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不够强,容易遭受不法侵害,存在好奇的心理,盲目模仿电影中的动作,我们容易受到侵害,需要特殊保护。材料二可以看出很多国家通过多种方式毒害我们青少年的心灵,而青少年存在某些方面的缺点,但青少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我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所以,我们必须对青少年给与特殊保护。庆幸的是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我们的教育、引导和保护,为我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我们青少年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懂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克服猎奇和盲目从众的心理,不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等等。答:(1)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②青少年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凡效仿三位同学的做法,以及其他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得方式方法的正面回答,都可以。(2)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首先要根据受侵害的性质和程度,确定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一)当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比较轻微的民事伤害时,可以:(1)通过宣传法律知识、协商、调解的方式解决。
(2)申明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不允许非法侵犯的,借助法律的威力制止侵害。
(二)当面对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歹徒行凶时,(1)要保持冷静头脑,运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机智灵活地与其斗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能力将其制服时,要勇敢地同其搏斗。★没能力将其制服时,可采取“呼救法”、“周旋法”
等先脱身后报警。
(2)两害相权取其轻,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保全自己;必要时,还可以实施正当防卫。
(三)预防意外伤害如溺水、触电、烧伤、交通事故,提高自我保护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