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见了亲人教案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它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突破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读中自悟,联系上下文体会,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探究交流。
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突破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及文中所述具体事例,在朗读和品析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基础上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友谊。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4、再见了,亲人(学生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文章出处。
2、要求学生一起板书:“亲人”。结合课题,师:谁能告诉我,在你的身边谁是你的亲人?为什么?你爱你的亲人吗?亲人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为我们倾注了全部的爱心,我们和亲人之间的爱是无私的。讲到亲人,想到哪些词语。(结合学生所说的词语,教师要求学生板书)
3、师过渡:(结合学生在板书中的词语)无私的爱、真挚的爱为不具备血缘关系的人中间会不会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五十多年前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感人镜头。
〈英雄儿女〉电影片断歌曲
师: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列举说: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毛岸英……
师:同学们,14万的英骨永远留在了朝鲜这块土地上。他们在那里帮助朝鲜人民,和朝鲜人民浴血奋战,共同战斗了八年,你们和同学老师共同生活学习五年?老师常常把你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你说和朝鲜人民共同在枪林弹雨中生活八年,他们的感情怎么样?
引导学生:深情厚谊(板书)
二、初读感悟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1-3自然段。小组内用喜欢的方式学习喜欢的自然段。要求:把最能打动你们的句子画出来,并写出感受。
2、小组学习,师巡视指导。
师:所以,战争最后终于胜利,正义和良知赢得了胜利。在1958年12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了。他们就站在站台上握着手说……(生:再见了,亲人)手拉着手说……(生:再见了,亲人)登上了火车,他们说……(生:再见了,亲人)火车马上就要开走了,他们说……(生:再见了,亲人)火车已经开走了,他们仍然呼喊着说……(众生:再见了,亲人)他们也把自己称为亲人。是呀,没有血缘关系的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
3、汇报小组交流成果。
师:在讲的时候把你们的理解变成你们的感悟。用心来讲。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创设学习空间,采用小组交流合作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品读赏析,汇报交流成果
各组展示 引导学生先讲第二自然段。引导他们体会小金花的话,有感情读。
师:小金花爱自己的妈妈,也爱志愿军战士。讲小金花的时候有一个细节:眼神、动作、表情、声音。这个小金花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说小金花的妈妈就是我们的(生:亲人)。
引导把第三自然段的反问句变成了陈述句。比较哪一个好,好在哪里?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说出:情深似海。
师: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战士挖野菜,失去了双腿,所以我们说,大嫂就是我们的(亲人)。
【设计意图】在对比析读之中,感受作者的写法,体验真实的情感。
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唯一”。师:(采访)是否是奶奶唯一的孙子?
引导理解大娘就一个孙子,可是为了照顾伤员,却永远的失去了孙子,体会中朝的友谊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板书)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设计意图】结合中心句,练习说感受,将内心的情感得以外化与表达,深化了人物的精神品格,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调。
师引导理解“雪中送炭”。
重点指导生读反问句,再读。体会,大娘就是我们的(亲人)。
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实际上他们就是亲人,好,通过同学们刚才讲,我能感受到,他们为了志愿军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志愿军也可以为了亲人牺牲自己的生命,就像同学们刚才讲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他们就是亲人,难怪分手时,他们依依惜别的说--(再见了,亲人),难舍难分的说--(再见了,亲人),上了火车,还大声的说--(再见了,亲人)。
师:其实,要讲啊是讲不完的,我很佩服你们,抓住了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来理解分析。还要考考你们,刚才是具体地讲,现在请你们概括地讲。
屏显:为了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引出事件的结果,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丰厚情感积淀。
师:谁还想再讲,难道仅仅就是这三位?提高要求。
屏显: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
师:通过你们刚才具体的讲,概括的讲,我们心中已深深地感受到,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实际上他们就是亲人,所以,分手的时候,他们就大声地说(教师补充课题,生读)。【设计意图】从反复习题入手,归纳学习内容基础上组织导读,加强对“亲人”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回顾课题 回应感情
师:刚才你们讲的只是他们8年相处的一些动人故事。这样的故事,就是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呐。这一别,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相见。列车就要开动了,千言万语只好化作送别的深情,你怎么理解送别时的感情?一会老师要让你们亲自去送别他们。
(生各抒己见)
1、指导学生和小金花送别。(个人读,女生读)
2、指导学生和大嫂送别。谁是吃过大嫂挖的野菜的战士?你们来送送她。(个人读,男生读)
3、重点指导学生和大娘送别。(播放课件:大娘的照片,配文字)师:谁想和大娘送别?
生有感情读文。师:可是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就此和亲人志愿军分手呢?我们只好请求她停步。谁来请求大娘?
生调整感情再读。
师:就是这样请求,75岁的大娘也没有停下送别的脚步,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
生“恳求”大娘,尤其是“大娘”一词由慢到快的语气处理。
师:可是,情更深,我们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由恳求转到哀求她——
生“哀求”大娘。
师:不断地哀求大娘、大娘,可我们的大娘还是不回去。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
生“命令”大娘,读“大娘”时语气很坚定。
师:这命令中也有不忍,命令中也含着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啊。谁再来试试?
学生有感情读。
师:你们就是那批挨饿在前线战斗了三天三夜的战士,是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你们送来了打糕,现在你们想怎样对大娘送别,就怎样对大娘送别,开始!(全体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送别)师:我们由衷地感到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是亲人,而且胜过亲人!所以,分别的时候,他们才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教师用眼神提示画面中的“再见了,亲人”)。
师:登上了火车,他们仍然恋恋不舍地送别——
师:火车远去了,那声音仍在天空回荡——
引导学生感情深厚读出,声音由近及远)再——见——了,亲——人——
师:(出示课件“车站离别”,配音)“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教师结合图有感情引读,语气很慢,很动情,完全进入情境)。
屏幕出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师:再见了,亲人——他们就这样依依分别,列车就要离开了,志愿军们只好发出了最后的呼喊—-(要求学生带着对亲人的不舍朗读)。师:此时此情,想象朝鲜人民会怎么说?(引导学生根据屏幕显示段落转换部分词语)
将学生分两大组,分别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各边一句分读后三自然段和转化后的段落。体会两国人民的依依惜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咂语言的意味,借助激情导读,促进学生有感情朗读能力的提高,再次感受中朝深厚友谊。
五、课堂小结
1、屏显:火车呼啸图
师:随着车轮远去,只能听到,(教师引导 再见了 再见了 声音越来越小)
师:长鸣的汽笛催促我们就要与这片热土分别了,但是我们都永远会记住这个声音(再见了,亲人)最后会化作这样一个声音(亲人)。
师引导多名学生结合学习体会,有感情读“亲人”。师:从你们的声音,你们的表情中,老师体会到了亲人的(结合学生板书的词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亲人分别的不舍:再见了 亲人(生读)。
(结合板书)教师总结:友谊没有国界之分,让我们永远记住中朝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那些画面,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愿这友谊之花永不凋谢!
2、以“感动”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掌握直接抒情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无私的爱(学生板书)再见了 亲 深情厚谊 人
真挚的爱书)
(学生板
第二篇:《再见了,亲人》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硝烟、侦查、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1、以部分的形式板书课题,引发学生感受课题(1)同学们,“亲人”在你心目中指哪些人?
我们把这些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人就称为“亲人”。(板书:亲人)(2)如果老师在前面加上“再见了”(板书:再见了),自己读一下。
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2、简介背景,为理解中朝友谊做铺垫。(课件出示背景简介)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首先让学生理解“亲人”,再通过“再见了”这个字眼,让学生体会到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简介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课文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思想感情,理清作者情感脉络
1、检查识记生字词语
(1)多媒体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认读
(词语:战役、封锁、硝烟、侦查、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
(2)多媒体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生字:妮、役、锁、硝、谊、捣、谣、侦、偷、靠、绳、噩、耗、跺、嫂、挎)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这是谁跟谁在告别?文中主要写了那几位亲人?(板书:志愿军 大娘 小金花 大嫂)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三、部分精读,读中悟情
1、多媒体出示: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的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师:三年的浴血奋战,志愿军以正义和良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五年的重建家园,加起来就是八年啊!当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时,离别之际,志愿军说了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最后三自然段。
2、问题引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他们本没有血缘关系,按理说-----(板书:不是亲人)在文中他们却彼此称为亲人,这是为什么?让我们带上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3、看!在送行的人群中匆匆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娘······
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哪些事情可以感受到大娘和志愿军是亲人?一边轻声朗读,一边用笔标一标。(课件出示大娘的画像以及问题)
4、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理解文中的两件事,体会情感。(1)送打糕
①在这个事例中有一个词叫“雪中送炭”你怎样理解的? 再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大娘是在什么情况下来送吃的?
②为了让志愿军战士吃上饭,大娘她们是怎样来送饭的?用笔划一下相关语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③指导朗读,读出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2)失去小孙孙
①在这个事例中,大娘丢下的是谁?背进的是谁?体会“唯一”(板书:失去孙子)②在这一“背”一“丢”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
3、教师小结:通过这三个事例,同学们你们说这是怎样的情谊啊?这一自然段中哪个词语可以表达这种情谊?
指导读好本段的最后一句话:让我们带着深情厚谊来读最后一句话吧。
【设计意图】:“注意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我对第一自然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了“从哪些事例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让学生了解志愿军和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学生体会理解这种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四、自由诵读第2、3自然段,自主体会志愿军跟小金花、大嫂的深情厚谊。
1、总结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找主要事件标一标、找重点词语谈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运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自学2、3自然段,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自学情况:谁做了什么事情?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结合具体的词句谈理解。(板书:失去妈妈 失去双腿)
4、指导学生读好受感动的语句。
【设计意图】:教师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在总结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后,我让学生自己学习2、3自然段,让学生自己谈感受,谈理解。我认为,教师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在朝鲜这片土地上,志愿军洒过鲜血,朝鲜人民也洒过鲜血,他们的血洒在一起,凝在一起,这比山高比海还深的友谊是用什么凝成的?(板书:鲜血)
2、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可从这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中我们体会到他们就是亲人,而且比亲人还亲,这叫胜似亲人。(板书:胜似亲人)
3、朝鲜亲人就仅仅这三位吗?作者只是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作为千千万万个朝鲜亲人的代表。
4、听!汽笛长鸣,列车马上就要开动了,这么多的亲人怎么能一一话别呢?望着舞动的鲜花,望着不断涌来的亲人,望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志愿军战士只能眼含热泪,深情的呼唤-------齐读课文最后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这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之情。
【设计意图】:当“知”与“情”,“理解”与“情感”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时,我适当地引导学生概括出本文的中心“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六、课堂小练习
(课件出示)在朝鲜战场上,______(谁)为了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谁)为了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凝成了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_____胜似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
七、首尾呼应,重读课题
八年的血雨腥风我们一起走过,八年的峥嵘岁月我们一起度过,“再见了”之后最终沉淀在我们心底的是两个字“亲人”,我们会永远铭记,让我们再齐读一下课题-----“再见了,亲人”
【设计意图】: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知情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心理。再齐读课题,为我们所有的情感找一个最终的落脚点。
八、课后作业
这篇文章是以志愿军的口吻写的,那么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一个,以她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小练笔,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联想,丰富课文内涵,拓展思想。
九、板书
再见了,亲人
志
不是亲人
大娘
失去孙子 愿
鲜血
小金花
失去妈妈 军
胜似亲人
大嫂
失去双腿
第三篇:再见了亲人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案
一、导入﹝忆亲人﹞
同学们,想听故事吗?那就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吗?
我有一个舅舅,但我从来都没有见到过他,就连我妈妈也没见过。外婆去世后,妈妈就一直珍藏着舅舅从朝鲜寄回的唯一一封亲笔信。
那是在59年前,也就是建国的第二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战争愈演愈烈,战火一直烧到了祖国的边境——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抗击美国、支援朝鲜、保家卫国毅然奔赴朝鲜前线。当时,年仅19岁的舅舅也在应征之列。
从舅舅踏上行程的那天起,外婆每到傍晚都会站在门口久久的张望,嘴里不停的念叨着舅舅的乳名,盼着舅舅能早些回来。可是等啊等,盼啊盼,可一直等到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了,也没能盼回舅舅„„盼回的却是一张革命烈士的横匾。舅舅在上甘岭战役中不幸被敌机击中,壮烈牺牲。其实,舅舅只是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中最普通的一个。
在这场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先后出兵130余万,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的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包括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
我们可亲可敬的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一起,经过了8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正义与良知赢得了胜利。
1958年10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踏上了回国的列车。分别的时候,他们紧紧握住朝鲜人民的手,深情的说:再见了,亲人!﹝课件出示﹞
火车马上就要开了,他们仍紧紧抱着志愿军不忍放手,哭喊着说:再见了,亲人!火车已经走远,他们只能在心底默默呼喊:再见了,亲人!
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共同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一起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让人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说:再见了,亲人!
手写板书:再见了 亲人
﹝过渡:﹞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他们也一定极想回到自己的白发双亲和妻儿的身边。那么,究竟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呢?请打开书68页。
二、念亲人
1、师有感情的范读第一段
这一段中指的亲人是谁?﹝板书:大娘、﹞她是不是志愿军真正的亲人呢?你对“亲人”这个词是如何理解的?﹝按常理讲,有血缘关系的人 才称为亲人。﹞
大娘与志愿军战士没有血缘关系,志愿军却亲切地大娘称为“亲人”,从哪看出大娘像对待亲人般对待志愿军?
【
1、】送打糕
打糕吃得容易吗?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哪几个词语更能体现“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炮火、硝烟、阵地﹞所以这几个词语应该重读,来试试。
大娘仅仅是为我们送来了打糕吗?还送来了什么?﹝鼓励、信心、希望、母亲的爱„„﹞战士们怎么不会感动得流泪呀!
【
2、】失孙孙
大娘身上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板书: 失去孙孙﹞
你知道什么叫“唯一”吗?﹝仅仅只有一个﹞请你来读读这句,读出你的感情。唯一的小孙孙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痛苦﹞再请你痛苦的读读这句。只有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带到朗读中,入情入境,才能把文章读好
大娘不心疼自己的孙孙吗?不是不疼,只是那一刻,大娘心理更清楚谁更需要她。在紧要关头,大娘毅然作出了救志愿军,这真是比亲人还亲。
来看看这张照片,﹝出示相片﹞这张照片在当年志愿军战士回国时,刊登在中国人民日报上。从这张照片上,你看到了什么?﹝师:我看到的就是一个儿子在告别自己的亲娘!﹞
重点指导朗读
【
1、】志愿军已坐上了列车,大娘还紧抱住战士不舍得离去,志愿军劝说道: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大娘因为什么几夜没合眼?
有首诗说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大娘担心志愿军把她忘怀,还是摇摇头,仍不忍离去。志愿军恳求道: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
火车就要开了,大娘就是不肯离开,志愿军哀求道: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当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带着对朝鲜妈妈的深深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来读读这几段。
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您就是我们的亲娘!﹝过渡:文章中还有谁让你感动?﹞
大嫂
【
1、】挖野菜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
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前沿阵地上的野菜好挖吗?会有哪些危险?她知道吗?明知有危险
还去,这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志愿军没有吃的会怎样?﹝把志愿军当做亲
人看,不能眼睁睁看着亲人饿肚子。﹞
﹝为了志愿军能吃饱肚子,大嫂付出了双腿残废的代价。﹞
﹝板书:失去双腿﹞
哪位是吃过大嫂挖的野菜的战士?来读读这段
志愿军们怎么忍心让拄着双拐的大嫂在崎岖的山路上一送再送呢?
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分别的时候,战士们深情的说: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在战士的心中,大嫂,您就是我们的是亲人,您就是我的亲嫂子!
小金花
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在你眼中,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坚强、机智、聪明、有胆识﹞妈妈牺牲了,小金花难过吗?妈妈去世了她为什么没有哭?她把悲痛深藏在心里,化成了对敌人的仇恨。﹝板书:失去妈妈﹞
什么样的消息叫“噩耗?”是妈妈主动拉响的,而不是敌人拉响的。怎样读,让我们感受到她失去的是妈妈,而不是别人?
师引读:妈妈牺牲的噩耗传来时,她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不够有信心,再读: “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再狠一点:“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真是个敢爱敢恨的孩子。真是个刚强的孩子!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为什么与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她却哭了呢?﹝妈妈走了,志愿军就是她的亲人,志愿军走了,她就什么亲人也没有了﹞
志愿军此时的心情怎样?其实,志愿军叔叔也舍不得丢下失去妈妈的小金花呀!所以,在分别时,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句呢?﹝心疼、关切﹞带着心疼与不舍,再来读读这句: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让我们一起来安慰小金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还说点什么来安慰小金花?小金花,别哭了,不要哭了,志愿军叔叔永远是你的亲人!﹝过渡:还有谁没有告别?﹞
就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来送别吗?作者选取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实她们就代表着﹝板书: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学习作者例举典型的人物和事例的写法。朝鲜人民不是志愿军的亲人,志愿军却亲切的称他们为亲人,想想,就是一般的亲人能把自己的双腿奉上,能放下自己的小孙孙不管,能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吗?所以,我们管这个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别亲人
当离别的哭泣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与朝鲜人民道别,千言万语,化作至真之诚的一句话:再见了,亲人!
点读:谁来试一次,再加一句。评读:怎么样?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已缓缓开动,志愿军再次深情的呼喊: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点读
为什么希望列车慢一点开呢?表达了战士怎样的心情?﹝以推迟与亲人分别的时间,对曾经洒过热血的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这块土地上,不但有朝鲜的亲人,还长眠着中国的战友、亲人。〉
列车已经走远,再也看不见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见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默默地呼喊: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朝鲜人民与中国志愿军亲如一家,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他们的爱穿越了生死、超越了国界,﹝可以说中朝两国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我们愿 :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我们更愿世界永久的和平!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大娘失去孙孙
不是亲人小金花失去妈妈胜似亲人
大嫂失去双腿
第四篇:再见了亲人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沙溪乡民族小学杨苗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借助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法:
讨论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展示朗读。
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4、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四、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朝鲜人民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第五篇:再见了亲人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语文《再见了亲人》
教学要求: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1)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2)“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分小组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目的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合作学习内容: 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分小组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合作学习的形式:四人小组
合作学习:过程:
1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2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3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4分四人小组讨论。5全班反馈讨论。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六)、拓展延伸
(1)推荐大家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三千里江山》、《凯歌声中话友谊》。(2)小练笔。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七)板书
再见了,亲人
大娘 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深情厚意
大嫂 挖野菜致残